告诉你内家拳难以实战的真相

前些天发的帖子讨论了太极拳等内家拳的真正起源,主要观点是,太极拳等内家拳其实是在技术上落后于少林拳的早期古典拳种苗裔,是很难与现代拳种,乃至现代格斗术相抗衡的拳法,我现在要深入探索下为什么太极拳等内家拳向理论化去发展,而不做技术改良。

    我们知道儒家思想里,乃至正统的道家思想及其衍生流派法家思想里,武士是低级的,孔子说戒之在斗,韩非说侠以武乱禁,庄子里剑客没有得到什么好评。综观古典时代,在出现内家拳以前,如果不是战争时期,大多数武士没有稳定的进身之阶,这与文士有延续千年的科举考试适成强烈反差。
    
    也就是说,武术在古典时代,是边缘文化,武士是被主流话语所不齿的群体,甚至到今天,金庸小说也因为沾到武字而被部分超正统文人所轻视。我们可以看下现在的各种格斗比赛,这样血腥和暴力的场面,不可能融入中国正统文人所接受的以仁义礼智信这样的核心知识话语体系,无疑要被边缘化,甚至被妖魔化。在著名的内家拳法一书中,明末清初的内家拳大师都为习武不得进入主流社会而懊悔。这形成了武士们内心很焦灼的情绪。这种情绪,在当时应该很普遍的存在着。
    
    摆脱边缘文化的地位,努力融入主流话语圈,这是很多亚文化圈的奋斗方向。金庸成功的将武侠小说改造为主流文艺可以接受,或初步容忍的文体,就是一个范例。但其实这个工作早在明末清初就被武术家们所开启,他们把所学的武术从名称到理论,重新建构,输入主流话语加以改造。太极,是宋代理学家的发明,用以解释宇宙原理,太极理论在理学史上是重要的理论,
    
    周敦颐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愈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可以见到两者的理论承袭关系。但我们说,这样的承袭,实际上准确的说,是强制输入主流话语,并非出于武术理论自身的需要,而是出于一种谋求话语权力和社会权力的需要。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糅合与转化,武术不再是格斗术,而是可以相当于获取最高哲学体验的知行实践体系,成为正统思想所容纳的修养体系,从此武士们可以获得文人社会的认可和更高级的地位,摆脱被边缘化的困境。这一点,以少林外代表的外家拳直20世纪80年代前,都没有领悟,直到少林寺电影的成功,以及武侠小说从边缘化向中心话语的移近,少林拳乃至其他各种外家拳种终于夺取了民族文化的这杆话语大旗,从而可以顺利的进入世界现代主流文化圈,而不再是给人赳赳武夫的形象,而成为可以在正统思想中与内家并驾齐驱的武术体系,或者说武术文化。
    
    但这个工作,内家拳提早了300年就完成,除了太极,八卦,形意都做了话语切换,八卦是取自易经,易经不是我们现在认为是占卜的文献,在古典时代,这是儒家经学第一经典,形与意的关系也是中国古典哲学概念和主要命题之一,在绘画理论中经常遇到,形意的五行拳,也是取字易经理论体系。此外,我们还发现有内家拳叫太乙,太和,心意六合,天罡,九宫等被主流文化所认可的概念,连最早出现的内家拳师王征南,练习的枪法也叫阴符枪,我们知道阴符经是早就被承认为道家经典的古文献。甚至还有一家武当拳叫字拳的,要求把书法与武术结合。相比之下,少林派的拳种名称就原始的多,小红套、大红拳、老红拳、罗汉拳、昭阳拳、梅花拳、炮拳、七星拳、柔拳,甚至于外家南拳洪家拳、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侠家拳、咏春拳、五祖拳、太祖拳、鹤拳、罗汉拳、武林脱铐拳,醉拳、鹰爪拳、猴拳、蛇拳、螳螂拳、鸭拳、地躺拳等等,单从名称上,我们就可以肯定这不是主流话语所喜欢的东西。至于在理论体系上,外家拳乏善可陈,除了一些打击技巧的说明,就没有什么很精深的思想在里面,甚至这些打击技巧说明也是在内家拳的映照下拼凑起来以对抗的,我们都知道内家拳理论非常邃密,已经作到把古典哲学与武术结合为一体了,我们简直可以把内家拳理论当中国古典哲学书,古典文论作品来看待,以至于每个修炼者,都会在幻觉中以为自己不是在练武这么简单,而是在培养更高级的精神境界,金庸小说常见的把古典文化与武术结合起来描写,如用庄子逍遥游定义北冥神功,洛神赋来命名凌波微步,本质上与内家拳的操作流程是一样的,只是拳术大师们的导入工作更加专业化而已。
    
    我们可以看到,内家拳话语体系建立后,迅速获得主流文化的接纳。从黄宗羲给王征南写墓志开始,清代的内家拳师,如杨露禅,董海川等等,越来越多的出入于王侯将相府邸,成为社会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我们看到,很多清代的王孙贵族官员都学习内家拳,越来越多的内家拳师获得更为良好的教育,很多拳师可以著述立说,由于获得上层社会的尊重,以及具备与上层社会交流的思想和技术工具,内家拳师们不再从事走镖护院的低贱工作。这与少林派拳法家名字不详,很多关于他们的传闻还停留民间口碑是有天壤之别的。
    
    可是这样出于特殊目的而建立的格斗体系,就逐步远离了格斗术的真正宗旨,内家拳不仅缺乏对古典拳术的技术改进,反而变的越来越柔和,打的越来越慢,为了吸引更多的文人加入,照顾到很多高官年纪相当大了,而且也没有实际格斗的需要,很多高难度而危险的动作都省略或取消了,我们很少看到练习内家拳会受伤的,就是这个原因。这样改造后的中国古典拳法(少林是现代拳种),我们不仅认为是代表了明代拳法水平,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文人拳。文人对筋努骨突,好勇斗狠的格斗士是很鄙视的,这虽然给中国武术理论带来了转机,但对古典武术来说,也是一场灾难性的事故。
  我意思是,内家拳被严密的理论包装着,这种严密的理论包裹不是提高该武术的技击性,而是为了构造一个主流文化圈的外衣,以此来提高武术和其自身的社会地位,创造了内家拳这种可以融入中国儒家思想上层社会的拳法体系.但这样的结果就是技术不进反退,理论与实践脱节,遭遇少林派到唐手,以及泰拳这类的实战拳种高手,是要挨打的.
  以太极为代表的内家拳,其招数完全是明代长拳三十二式的原貌,技术上少林拳作为新拳种已完全超越这种古典技术,比如在打击技巧,速度,力度,协调性,攻防范围都远远超出了明代的古典拳法.我们看过体育比赛都知道,20年前的技术很多地方是落后于今天的,但太极等就是没有做技术改进,保留在明代水平,因为他们改进武术的重点,在于为武术争取进入核心话语圈,所以只在理论上脱节式的发展,而完全放弃真正的技术改进.我有另外一篇帖子讨论太极拳等由来,可以帮助理解本贴.附下.
  亚洲格斗术流传路线及中国古典武术实战性问题初考
    看到很多帖子在讨论中国武术的实战性,我觉得有必要谈谈我的研究心得。
      
      这要从中国武术的演变发展谈起,很多人以为中国拳法的传播是,明代时少林拳成为主要拳种,并成为所谓外家拳的代表,后来内家自外家翻出,成为新一代的中国代表拳种。
      
      但我发现,明代末年,中国流传的徒手站立格斗术(以下简称拳法或拳术),有温家七十二行拳等,有吕红八下,鹰爪王之拿法,李半天之腿法,千跌张之爹,以及绵张(张伯敬)短打等,同时还流传着宋太祖长拳,又叫猴拳。这时候出现一位全才的武将,为了对付倭寇他重新整理了各种武术,其中包括拳术。这个人就是戚继光,他把当时所有的优势拳法提炼后重新组合为长拳三十二式,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拳术套路,据说中国当时拳法的精华全在于此。
      
      长拳三十二式流传后,似乎其他这些著名拳法都陆续淡出甚至失传,我在一本影印清代的所谓少林正宗拳经里发现有猴拳的风格,貌似心意把也有猴拳的样式,这是否为太祖长拳我不知道。
      
      长拳三十二式被分为两支传了下来。第一支,就是太极,其实最早出现的陈式太极老架,基本招式几乎与长拳无二无别。太极是完整的,几乎翻印了长拳三十二式,不仅动作,连名称都完全相符,虽然练习时变快为慢。由于明清时期,道家内丹出现了所谓北、南、东、西派,对整个社会造成很大影响,也直接入侵了拳法理论,这使得太极以及后来又衍生的所谓内家拳,以至后来形成所谓的武当派,都越来越重视理论的深奥和精密,形成所谓的内劲或内功说,把功夫往内去发展,这与时代精神是相符的,同时也赢得了更多文人的喜爱,我们看到内家拳法大多可以著述立说,且著作的文字水平和理论水平都很高,而很多文人也参与到学习中,甚至现代武侠小说作者也无不喜爱描述内功,从那时候起,古典拳法逐步向正统学术靠拢,赢得中央政府和文化精英的尊重和拥戴,从而获得武术界中心话语的霸主地位。这一点上看,内家拳确实发展了长拳,但从架势招数的技术层面来观察,是没有明显进步的。从招数上来看,内家拳是代表中国明代拳术的特点和水平,应该说是流传下来的真正古典拳种,是中国拳术中古时期的活化石。对此,还有一个旁证,戚为了对抗倭寇,把亚洲当时最强大的日本太刀刀法引进中国,由于他对日本刀法的缺乏了解,刀形制虽然模仿日本太刀的双手刀,但仍然仿照中国单手刀法特点创设了双手刀术,我们看今天的太极刀也是用单手法的风格演习双手刀,就知道这是因为太极其实是戚氏传下来的拳法。另外,太极为了照顾不同年龄段人修习,对长拳三十二式还做了简化,将一些难度大的动作打了折扣,同时减小动作速度和幅度,这样使得拳法更容易普及了。所以我们看起来,似乎长拳三十二式要更加适合年轻点的人练习。
      
      另一支,是少林拳。从戚书的介绍来看,当时并无著名的少林拳一说,否则不会漏记。当时少林寺是以武功闻名,但那是少林棍,当时有一本书叫少林棍法阐宗,但也没有记载或声称有少林拳。现在作为少林拳最基本代表的洪拳,其实是后起的改进版,长拳三十二的很多招数和命名都可以在洪拳里找到,比如红拳,七星,动作上也基本一致。如果我们用内家去命名长拳,那也可以说,外家翻自内家,而不是历史说法。但少林拳对长拳作了重大改进,剔除了古典拳种在动作上的不足,提高了强度和速度,风格更为矫捷和凶猛,打击范围也扩大了,这体现了长拳代表的徒手站立格斗精神,即重在远攻而不是近身短打或擒拿摔交,太极等内家保持近身打击或靠摔等,这还是延续古典风格。少林拳的出现,使得中国拳法,至少是实战拳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可以命名为现代拳法,与中古的古典拳法相对立。
      
      新起少林拳的骁勇剽捷给当时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于少林寺建寺历史的久远,使得当时人错误以为少林拳在先,而太极拳在后,这颇有点王国维论证说,汉代人所谓的古文其实是东方六国的文字,比秦篆与上古文字的关系要浅近,只是汉代人错误的以为六国文更为古老。
      
      少林和内家这两支拳术分别传下,一个走技术路线,在速度和力度上做改进,一个走理论路线,在思想上或者说内功上做研发。前者由于更为现代化,成为真正武士们的最爱,从北少林传到福建的所谓南少林。由于遗迹和文物的缺失,福建南少林寺无法查考,其拳术是否为北少林拳的原始样貌不得而知,应该是有一定变化的。这里要先加以说明的是,南少林拳与现代的南拳拳种似乎并非一个体系,因为我在观察南拳时,似乎很少看到北少林拳的近似形态,由于我手上缺乏南拳资料,所以暂时留做以后再论。
      
      以南少林为跳板,少林拳迅速传播到亚洲各地,其中包括了现在叫冲绳的古琉球,我们现在看到的空手道,在琉球本来叫做唐手,由于遗憾缺少唐手原始资料,船越义珍祖师的琉球拳法唐手一书国内没有出版物,空手道对唐手做了哪些重大改变,甚至是否算得上重大改进,斗不得而知,我们暂时用唐手来含盖包括空手道的武技。我手上的极真空手道大山倍达空手道一书(译者将作者名翻译为小山益龙),注记说平安型是少林拳套路,但松涛馆金泽弘和在图解空手道型全集里没这么明确地说,可他说这可能是公相君传下的拳法,金说公相君是明朝派来的使节,不过他明确地说慈恩等型是中国拳法,从慈恩等型开式就抱拳来看,确实中国拳特色,同时空手道型的很多动作都可以在少林拳里找到,甚至可以很轻易的上搠到长拳三十二式。戚继光慨叹日本保留了中国唐代陌刀的双手刀法,但不知道,他开创的拳法在日本也被发扬广大了。唐手对少林拳的改进,一如少林拳对长拳的改进,仍是重在招数动作的效率提高,硬度,速度,灵活性,协调性都发展了,使得本来很刚猛的少林拳,与唐手比起来,都略显柔和了,实战性貌似也是有所不如吧。由于空手道祖师们对中国缺少了解,中文水平也不高,很多唐手的中国拳法原型都失落了,到金泽时代更加搞不清楚空手道型的对应本家是谁。空手道也有一些貌似是南拳的特点,尤其是刚柔流,但是否南拳对唐手有明显影响,我现在还不敢下判断。
      
      唐手被日本修改为空手道,据说是一些更加凶狠的招数被取消了,以符合体育精神。空手道普及后,传播到了朝鲜,朝鲜人继续对空手道加以改进,因此我们见到跆拳道提高了站立时的重心,以提高实战时的速度和灵敏度,在腿法技巧上,也做了进一步发展,但这个发展,与前两次改进相比,其革命性有所不够。而且据说腿法速度提高以后,打击力度有所减弱,变的有些花俏了。但空手道本身体育化,以降低伤害风险,从现代体育或实战角度来说,能够击倒别人已经可以了,没有必要一招就踢死人。不过跆拳道改进的方向仍然是不变的,即增加动作的协调性,速度,一定程度上也通过加大旋转力矩而加大了力度。
      
      总结一下,明代以前,中国是徒手站立格斗术的宗主国,当时的亚洲各国包括日本都没有类似武术,从戚继光开始,形成最精粹的拳法,由太极和少林继承改进后传下,分别从柔和刚的两边加以发展,直到今天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拳种。太极等是古典拳术的原貌,而少林拳的技术革命则更加符合武术格斗精神,因此间接通过南少林传播到海外,被琉球加以革命性改进为唐手,从此出现了更为现代的格斗术。日本和朝鲜将其发展为符合体育的运动。所以我们说,我们觉得中国武术尤其内家拳不实战,原因很简单,古典拳术与现代拳术有一个时代差异,而现代拳术又被更现代的格斗术取代,这确实值得我们反思的。
      
      倚天屠龙记里,少林寺出现了两次偷学事故,一次是火工头陀偷学了武功,打死师傅后逃到西域,开创了少林旁支(非西域少林),将少林拳一变为暴戾、刚猛、凌厉、凶狠。而后来的张三丰又从少林拳翻出内家来,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无胜有。与历史很巧合,只不过要将少林寺拳要改为长拳三十二式而已。
      由于篇幅和图片技术处理困难,我以后再详细罗列,各种拳法传承时招数的沿袭和改变。至于散打和截拳道,以后我再陆续讨论。
    
  
  上面有人说,杨露蝉等是否为欺世盗名,则我又认为不然.
  
  太极等是代表明代的技击水平,低于后起的少林派,及其派生的唐手道,但毕竟是明代的拳法水平,不至于就完全不能打呢.
  
  古代人围棋水平不如现代,是说理论和技术的整体落后,但不是说这些古代棋手就白痴一样什么都不懂.
  
  杨露蝉,董海川,孙禄堂等高手是可以实战的,但是整体技术是落后于时代的.他们是否可以战胜当时的少林,琉球唐手道高手呢,我觉得比较难.
  
  我们可以看到吴式太极掌门的实战水平.恐怕无法与当代格斗高手较量,貌似也不及当代少林高手.
  
  民国初年,中国虽然也有围棋国手,但是日本当时一个棋手来中国,就被打到满地找牙,不得已被授二子,中国棋手大为惊讶,以为来者是日本国手,可是对方说,他在日本只是初段,日本有棋圣本因坊名秀哉者,七段也,自己授二子才可以一战,国人大骇无语.我在想,如果当时不与日本接触,可能这些高手还会有人给他们树碑立传,声称他们是世界围棋最强者吧.
  作者:swatpla 回复日期:2008-9-22 11:19:09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ideo/2007-04/06/content_5942544.htm
    谁告诉你内家拳难以实战的?那是练的不到家。
  -------------------------------------------------------
  视频里是八极拳吧.视频里都说了,这是外家拳.八极在清朝官方是没有地位的.外家拳我没说不能实战,虽然不是所有外家拳都代表着超越明代的技术水平.
  作者:lc909090 回复日期:2008-9-23 12:10:06 
  
     只不过清末衰退了而已。秀哉来中国,打的都是段祺瑞的几个幕僚棋手而已。一流当然是一流,是否是第一品的大国手很难说。
     我们大学里开了一门围棋的同识课,老师告诉我们,看明朝遗留下来的那几个家伙的棋谱,你会发现很多规则理论和现代不同。如果要李昌镐到他们的那个位子去下,未必下得那个时代的人。
  
  ----------------------------------------------------------
  中国公然围棋最高手黄龙士,范西屏,施襄夏,都是清人,明代围棋史上没有可与这三位相比的巨匠吧。中国古围棋规则不同于日本,不用看明朝棋,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日本和中国围棋水平差距,恐怕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如果拒绝向日本学习,水平落差会更大。
  
  我说的日本棋手是高部道平,而不是秀哉,秀哉是当时日本棋圣。
  史料记载:
  真正使段祺瑞清醒地认识到日本围棋实力的,是1909年日本四段棋手
  高部道平来华旅游之后。高部道平当时在日本只能算二流棋手,日本的一流棋手或本因坊常可让他二子,而段祺瑞左右的中国棋手竟无一人能敌,高手张乐山、汪云峰被让二子,段祺瑞本人则要被让上五子。至于段府棋手的水平,可以代表当时中国最高水平了,因为后来连天才少年吴清源也出自段府,环顾当时,不知道还有什么人水平可以远高于段府。
  秀哉来过中国,多为与日本人下棋演示下。你看过秀哉跟国人的战绩吗,觉得可能一战吗。后来最强的吴,到日本也要授二子对秀哉。以秀哉的身份,当时国人好像还没有资格跟他对弈吧。所以我们现在在找不到谱。
  除了吴一人,从民国到陈祖德之前,好像中国国手都在日本初段水平。你不知道建国后,日本老太太来中国横扫一流高手吗。这个差距,你翻围棋史就知道了
  吴和聂都是在整体学习日本围棋,并且与日本棋手多次交战后才获得那个地位的吧。这正说明中国古典围棋水平很低啊。就好比现在的散打,如果没有世界搏击格斗的刺激和培养,技术上穷追猛干,你认为有多少内家拳可以打入世界级比赛呢。再举例说,中国的摔跤跟日本的柔术(不单是柔道)有多大差距,中国刀术与日本剑道有多大差距呢,这不是某个时期水平差距,是整体差距,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如此。
  如果不接受日本的棋理,不研究日本围棋战术,不经常与日本保持交流,你觉得聂凭天才可以战胜日本吗
  日本棋理跟唐代真的没关系,不知道你老师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围棋虽然是中国发明的,但现代围棋理论起自日本。这不是延续性的发展,是断裂性再造。
  
  三国时代,日本国手就可以与中国第一人一较短长了,这个虽然是传说,真实性有待考证,可是如果当时日本围棋水平很低,中国人不会有这样的传说吧。也就是说,从三国时代起,日本围棋就与中国水平相当,最少到明代是整体超越了。这是中国围棋界都承认的事实,任何一个专业棋手,包括老一代的围棋手陈祖德等也不得不承认的。
  
  吴只是开创了新布局,新布局是由于围棋赛制变化产生的,但不能认为他开创了新围棋。此外,吴就算保留中国籍,他还是属于日本棋界的,广泛点说,目前,现代中日韩都隶属于从明代开始的日本围棋传统,从理论到技术都没有断裂性跨越。
  lc909090 
  
  聂卫平在农心杯上大展神威
  
  -------------------------
  
  老聂上过农心杯吗?不是中日围棋擂台赛吗,当年还没有韩国农心辛拉面杯赛事。
  
  
  错了,不是三国,是晚唐时期的日本王子与顾师言对弈故事。不跑题了。
  
  
  我打算进一步用叙事话语符号学分析内家拳是如何传达其基本意指的。但我要提前强调一点,内家拳是明代拳法的战斗水平,不是说完全不实战,只是困奶在于,内家家是否实战,要看面对的格斗体系是哪一种,以及在长期理论化发展给实战技术带来的致命伤害。事实上,即便是少林拳到唐手,也有很多不实战的技术招数,其中有些招式是为了训练,但有些可能是为了表达一种礼仪观念,比如说抱拳行礼,明代拳法里的懒扎衣,都是与战术无关的,但重视礼仪,也是一种话语表达,可见武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进入主流社会的努力,只是说,外家的哪些拳术师傅们比较少文,所以他们只能在一个很基本的层面争取主流话语的容忍而已。
  作者:hhbbaabb 回复日期:2008-10-1 22:30:48 
    八极在清朝官方是没有地位的
    ================
    八极在清朝被奉为上三门,清朝大内侍卫是练八极拳的,近代霍殿阁,刘云礁,李健悟分别是溥仪,蒋介石,毛泽东的贴身保镖
  ---------------------------------------------------
  做侍卫和保镖说明功夫好,但是不代表社会地位高。清朝朝廷在什么时候奉为上三门,有清代官方证据吗,或者有文献记载吗?不说远的,往前倒二十年,谁听说过八极拳?可是太极八卦形意呢?从清,民国,新中国,无论是政府还是精英圈,都非常推崇,这说明这些内家拳超出了拳勇的范围,达到文化的高级层面了。八极拳现在受点重视,是因为现在重视实战,而不是因为八极拳有文化内涵。就算到现在,你问大部分人,对实战拳法也是不够了解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