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发的帖子讨论了太极拳等内家拳的真正起源,主要观点是,太极拳等内家拳其实是在技术上落后于少林拳的早期古典拳种苗裔,是很难与现代拳种,乃至现代格斗术相抗衡的拳法,我现在要深入探索下为什么太极拳等内家拳向理论化去发展,而不做技术改良。
我们知道儒家思想里,乃至正统的道家思想及其衍生流派法家思想里,武士是低级的,孔子说戒之在斗,韩非说侠以武乱禁,庄子里剑客没有得到什么好评。综观古典时代,在出现内家拳以前,如果不是战争时期,大多数武士没有稳定的进身之阶,这与文士有延续千年的科举考试适成强烈反差。
也就是说,武术在古典时代,是边缘文化,武士是被主流话语所不齿的群体,甚至到今天,金庸小说也因为沾到武字而被部分超正统文人所轻视。我们可以看下现在的各种格斗比赛,这样血腥和暴力的场面,不可能融入中国正统文人所接受的以仁义礼智信这样的核心知识话语体系,无疑要被边缘化,甚至被妖魔化。在著名的内家拳法一书中,明末清初的内家拳大师都为习武不得进入主流社会而懊悔。这形成了武士们内心很焦灼的情绪。这种情绪,在当时应该很普遍的存在着。
摆脱边缘文化的地位,努力融入主流话语圈,这是很多亚文化圈的奋斗方向。金庸成功的将武侠小说改造为主流文艺可以接受,或初步容忍的文体,就是一个范例。但其实这个工作早在明末清初就被武术家们所开启,他们把所学的武术从名称到理论,重新建构,输入主流话语加以改造。太极,是宋代理学家的发明,用以解释宇宙原理,太极理论在理学史上是重要的理论,
周敦颐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愈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可以见到两者的理论承袭关系。但我们说,这样的承袭,实际上准确的说,是强制输入主流话语,并非出于武术理论自身的需要,而是出于一种谋求话语权力和社会权力的需要。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糅合与转化,武术不再是格斗术,而是可以相当于获取最高哲学体验的知行实践体系,成为正统思想所容纳的修养体系,从此武士们可以获得文人社会的认可和更高级的地位,摆脱被边缘化的困境。这一点,以少林外代表的外家拳直20世纪80年代前,都没有领悟,直到少林寺电影的成功,以及武侠小说从边缘化向中心话语的移近,少林拳乃至其他各种外家拳种终于夺取了民族文化的这杆话语大旗,从而可以顺利的进入世界现代主流文化圈,而不再是给人赳赳武夫的形象,而成为可以在正统思想中与内家并驾齐驱的武术体系,或者说武术文化。
但这个工作,内家拳提早了300年就完成,除了太极,八卦,形意都做了话语切换,八卦是取自易经,易经不是我们现在认为是占卜的文献,在古典时代,这是儒家经学第一经典,形与意的关系也是中国古典哲学概念和主要命题之一,在绘画理论中经常遇到,形意的五行拳,也是取字易经理论体系。此外,我们还发现有内家拳叫太乙,太和,心意六合,天罡,九宫等被主流文化所认可的概念,连最早出现的内家拳师王征南,练习的枪法也叫阴符枪,我们知道阴符经是早就被承认为道家经典的古文献。甚至还有一家武当拳叫字拳的,要求把书法与武术结合。相比之下,少林派的拳种名称就原始的多,小红套、大红拳、老红拳、罗汉拳、昭阳拳、梅花拳、炮拳、七星拳、柔拳,甚至于外家南拳洪家拳、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侠家拳、咏春拳、五祖拳、太祖拳、鹤拳、罗汉拳、武林脱铐拳,醉拳、鹰爪拳、猴拳、蛇拳、螳螂拳、鸭拳、地躺拳等等,单从名称上,我们就可以肯定这不是主流话语所喜欢的东西。至于在理论体系上,外家拳乏善可陈,除了一些打击技巧的说明,就没有什么很精深的思想在里面,甚至这些打击技巧说明也是在内家拳的映照下拼凑起来以对抗的,我们都知道内家拳理论非常邃密,已经作到把古典哲学与武术结合为一体了,我们简直可以把内家拳理论当中国古典哲学书,古典文论作品来看待,以至于每个修炼者,都会在幻觉中以为自己不是在练武这么简单,而是在培养更高级的精神境界,金庸小说常见的把古典文化与武术结合起来描写,如用庄子逍遥游定义北冥神功,洛神赋来命名凌波微步,本质上与内家拳的操作流程是一样的,只是拳术大师们的导入工作更加专业化而已。
我们可以看到,内家拳话语体系建立后,迅速获得主流文化的接纳。从黄宗羲给王征南写墓志开始,清代的内家拳师,如杨露禅,董海川等等,越来越多的出入于王侯将相府邸,成为社会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我们看到,很多清代的王孙贵族官员都学习内家拳,越来越多的内家拳师获得更为良好的教育,很多拳师可以著述立说,由于获得上层社会的尊重,以及具备与上层社会交流的思想和技术工具,内家拳师们不再从事走镖护院的低贱工作。这与少林派拳法家名字不详,很多关于他们的传闻还停留民间口碑是有天壤之别的。
可是这样出于特殊目的而建立的格斗体系,就逐步远离了格斗术的真正宗旨,内家拳不仅缺乏对古典拳术的技术改进,反而变的越来越柔和,打的越来越慢,为了吸引更多的文人加入,照顾到很多高官年纪相当大了,而且也没有实际格斗的需要,很多高难度而危险的动作都省略或取消了,我们很少看到练习内家拳会受伤的,就是这个原因。这样改造后的中国古典拳法(少林是现代拳种),我们不仅认为是代表了明代拳法水平,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文人拳。文人对筋努骨突,好勇斗狠的格斗士是很鄙视的,这虽然给中国武术理论带来了转机,但对古典武术来说,也是一场灾难性的事故。
我们知道儒家思想里,乃至正统的道家思想及其衍生流派法家思想里,武士是低级的,孔子说戒之在斗,韩非说侠以武乱禁,庄子里剑客没有得到什么好评。综观古典时代,在出现内家拳以前,如果不是战争时期,大多数武士没有稳定的进身之阶,这与文士有延续千年的科举考试适成强烈反差。
也就是说,武术在古典时代,是边缘文化,武士是被主流话语所不齿的群体,甚至到今天,金庸小说也因为沾到武字而被部分超正统文人所轻视。我们可以看下现在的各种格斗比赛,这样血腥和暴力的场面,不可能融入中国正统文人所接受的以仁义礼智信这样的核心知识话语体系,无疑要被边缘化,甚至被妖魔化。在著名的内家拳法一书中,明末清初的内家拳大师都为习武不得进入主流社会而懊悔。这形成了武士们内心很焦灼的情绪。这种情绪,在当时应该很普遍的存在着。
摆脱边缘文化的地位,努力融入主流话语圈,这是很多亚文化圈的奋斗方向。金庸成功的将武侠小说改造为主流文艺可以接受,或初步容忍的文体,就是一个范例。但其实这个工作早在明末清初就被武术家们所开启,他们把所学的武术从名称到理论,重新建构,输入主流话语加以改造。太极,是宋代理学家的发明,用以解释宇宙原理,太极理论在理学史上是重要的理论,
周敦颐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运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愈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可以见到两者的理论承袭关系。但我们说,这样的承袭,实际上准确的说,是强制输入主流话语,并非出于武术理论自身的需要,而是出于一种谋求话语权力和社会权力的需要。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糅合与转化,武术不再是格斗术,而是可以相当于获取最高哲学体验的知行实践体系,成为正统思想所容纳的修养体系,从此武士们可以获得文人社会的认可和更高级的地位,摆脱被边缘化的困境。这一点,以少林外代表的外家拳直20世纪80年代前,都没有领悟,直到少林寺电影的成功,以及武侠小说从边缘化向中心话语的移近,少林拳乃至其他各种外家拳种终于夺取了民族文化的这杆话语大旗,从而可以顺利的进入世界现代主流文化圈,而不再是给人赳赳武夫的形象,而成为可以在正统思想中与内家并驾齐驱的武术体系,或者说武术文化。
但这个工作,内家拳提早了300年就完成,除了太极,八卦,形意都做了话语切换,八卦是取自易经,易经不是我们现在认为是占卜的文献,在古典时代,这是儒家经学第一经典,形与意的关系也是中国古典哲学概念和主要命题之一,在绘画理论中经常遇到,形意的五行拳,也是取字易经理论体系。此外,我们还发现有内家拳叫太乙,太和,心意六合,天罡,九宫等被主流文化所认可的概念,连最早出现的内家拳师王征南,练习的枪法也叫阴符枪,我们知道阴符经是早就被承认为道家经典的古文献。甚至还有一家武当拳叫字拳的,要求把书法与武术结合。相比之下,少林派的拳种名称就原始的多,小红套、大红拳、老红拳、罗汉拳、昭阳拳、梅花拳、炮拳、七星拳、柔拳,甚至于外家南拳洪家拳、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侠家拳、咏春拳、五祖拳、太祖拳、鹤拳、罗汉拳、武林脱铐拳,醉拳、鹰爪拳、猴拳、蛇拳、螳螂拳、鸭拳、地躺拳等等,单从名称上,我们就可以肯定这不是主流话语所喜欢的东西。至于在理论体系上,外家拳乏善可陈,除了一些打击技巧的说明,就没有什么很精深的思想在里面,甚至这些打击技巧说明也是在内家拳的映照下拼凑起来以对抗的,我们都知道内家拳理论非常邃密,已经作到把古典哲学与武术结合为一体了,我们简直可以把内家拳理论当中国古典哲学书,古典文论作品来看待,以至于每个修炼者,都会在幻觉中以为自己不是在练武这么简单,而是在培养更高级的精神境界,金庸小说常见的把古典文化与武术结合起来描写,如用庄子逍遥游定义北冥神功,洛神赋来命名凌波微步,本质上与内家拳的操作流程是一样的,只是拳术大师们的导入工作更加专业化而已。
我们可以看到,内家拳话语体系建立后,迅速获得主流文化的接纳。从黄宗羲给王征南写墓志开始,清代的内家拳师,如杨露禅,董海川等等,越来越多的出入于王侯将相府邸,成为社会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我们看到,很多清代的王孙贵族官员都学习内家拳,越来越多的内家拳师获得更为良好的教育,很多拳师可以著述立说,由于获得上层社会的尊重,以及具备与上层社会交流的思想和技术工具,内家拳师们不再从事走镖护院的低贱工作。这与少林派拳法家名字不详,很多关于他们的传闻还停留民间口碑是有天壤之别的。
可是这样出于特殊目的而建立的格斗体系,就逐步远离了格斗术的真正宗旨,内家拳不仅缺乏对古典拳术的技术改进,反而变的越来越柔和,打的越来越慢,为了吸引更多的文人加入,照顾到很多高官年纪相当大了,而且也没有实际格斗的需要,很多高难度而危险的动作都省略或取消了,我们很少看到练习内家拳会受伤的,就是这个原因。这样改造后的中国古典拳法(少林是现代拳种),我们不仅认为是代表了明代拳法水平,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文人拳。文人对筋努骨突,好勇斗狠的格斗士是很鄙视的,这虽然给中国武术理论带来了转机,但对古典武术来说,也是一场灾难性的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