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土著 4404楼 2013-11-21 10:55:00
这帖子写的乱七八糟,中途还有别人插写,怎么就红了?特别烦那些中途插写的
-------------------------
欢迎新朋友,朋友说帖子乱七八糟,可否明示?我好改正。
@默筱喵 4400楼 2013-11-21 10:45:00
知道子规在写文 过来看看 别有一番滋味^_^
-------------------------
来抱一下猫咪。
@远歌忆 4414楼 2013-11-21 11:57:00
8页
-------------------------
欢迎。
@陌倾颜 4440楼 2013-11-21 20:14:00
庄子当时喜欢白天睡觉,经常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在园林花草之中飞舞,醒来时,就感觉自己的两只胳膊好象翅膀一样可以飞动,觉得奇怪,一天就在老子讲《易》的闲暇时间,把此梦告诉了老子,老子是大圣人,知道人的前生后世,指出庄子的前生就是一只白蝴蝶。从此,庄子旷达人生,大智彻悟,把一切世事看作行云流水。
-------------------------
庄周梦蝶。
@1584006788 4441楼 2013-11-21 20:37:00
这帖子终于找到了,忘了书名,历史清零,找得我流泪涕澪,还好上天感铭,还不马真对不住我找得泪雨零零。
-------------------------
谢谢朋友。
握手。
97 眼睛
大唐肃宗年间。
尚书郎房集权势熏天,是肃宗眼前的大红人,炙手可热,恩宠无人能及。
公务繁忙,在休憩之余,他喜欢独坐在自家的厅堂里,或品茗,或闭目养神。
这日,有个十四五岁,眉清目秀的男孩,拿着一布袋,不知从什么地方出来的,忽地静静地站在他面前,睁着一双圆溜溜的眼睛,面无表情地盯着他,他刚从神游中醒来,愣了愣。
他以为这孩子是那个亲戚的孩子,真是没礼貌,但是他脸上的不快稍纵即逝。他用手指在桌子敲了敲,拿起茶杯喝了口茶,问道:
"你是哪家的孩子呀?"
男孩只是盯着他,仍旧面无表情。
"这是什么?"他指着布袋问。
"眼睛。"男孩笑了笑,但随即回答和眼神一样冰冷。
说罢,男孩把袋子倒过来,只见地上到处都是眼睛,房集惊恐地站起来,茶倒了一袖,虽然早已冷却,但他依然像是被烫了一般甩了甩袖子。房外传出一阵又一阵令人恐惧的嘶喊。
这些眼睛蹦蹦跳跳,有的跳到他的衣冠上,有的在茶几上挤动,有些顺着屋檐爬到了屋顶,有的还钻进了他的衣内,它们以一种诡异的眼神盯着房集,房集呆立在地,说不出话。
门外的叫喊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小男孩忽地朝他诡秘一笑,他想大喊,却发不出声,那些眼睛随着小男孩,如同墨一般,忽地散去,仿佛从来未曾出现过。
"砰。"仆人撞开门,惊恐万状:"眼睛……"
仆人眼中满是惊恐:方才,方才,数不清的眼睛。
他恼怒地瞪了仆人一眼,仆人看他衣冠不整,心料老爷肯定也吓得不轻,慌忙退下,临走时还在门槛上跌了一跤。
不久之后,房集因罪,满门皆斩。
@臭臭的妈妈 4445楼 2013-11-21 21:04:00
真正的好帖!难得一见的好帖!
-------------------------
欢迎新朋友。
@林间煮鹤 4481楼 2013-11-22 07:59:00
唉,事件升级了。
-------------------------
什么?
98 佛道之辩
从前,在王屋山上有一老僧,平日里朝夕念经诵佛,独居于一茅庵中,吃食全靠自己采集药草及松籽,见了小动物也从不敢妄起念头。
每每食饭华,必寻一僻静处的溪流或小涧沐浴,日子虽然清苦,倒也自由自在。晴天仰视蓝天白云,阴日俯看虫蚁搬家。
斋饭沐浴后,捧读经书吟诵一阵,俄而和衣而卧。
如此数年,从未改变,也从未生懈怠心。
忽有一日,一衣着破道士,坚决要求老僧让他在庵中住一宿。老僧性格孤僻,心中又对道士的尘世礼节厌恶不已,坚决不同意。
道士比较执着,再三请求:“佛道本不疏远,自盘古开天辟地至今,世间才知有佛。汝乃是佛门弟子,吾现是道家弟子,为何不能容我一宿,彼此敞开心扉而谈呢?”
老僧道:“我是佛门弟子,此言不假,但实不知道家何以能比之于佛家。”道士不禁哈哈一笑:“所谓道,产生于亿劫之前,生天生人生万物,此后人间便有了天地,方才有了万物,此则吾所言之道。而亿劫之前,世人知之之后,尊重敬仰它,而汝现却不知,吾可知汝非人也?"
老僧听完,双手合十道:“我佛在天竺国恒河沙劫之后,世人皆称他为世尊。因他广佑众生,恩泽惠及天地,吾实不知道何以能与吾佛家抗衡并肩?吾先且与汝试言释迦佛世尊,本为王子,却舍弃王位,毅然决然地踏入雪山,于此山修炼大劫,天地间我佛独尊。因而让邪魔歪道俯首低眉。而汝之老君,何人之子?于何处修行?可有何事迹流传于世?他怎可与我佛同日而语耶?"
道士回道:“老君降生于天上,自周朝始,其为此劫之始祖,老君骑白鹿,飘浮于紫气之上,孰人不知孰人不晓?而蓬莱三岛之人事,海内十州之奇景,境外三十六洞之神仙,天地二十四化之灵异,黄发小儿皆知,岂能以汝所谓之庸俗鄙陋之见解轻视,既言佛,我问于汝,汝之释尊舍弃老父,抛却城池,受穿膝之苦,而又好强若是,此般人物,有何可值得一谈焉?佛无非乃是世间一强盗耳,窃世间众人之心,于魔鬼又有何异?吾之天地人,世间了物,非以汝所谓之佛而生,现世上无佛,也不见有何失损,切勿与吾言世尊,世尊世尊,为世不尊。"
老僧色变道:"世间须此人,若无,则瞬间将空门堕入阿毗地狱矣。”
道士气愤不已,伸手向前,欲老僧。
老僧合掌闭目,置若罔闻。
不久,一负薪者从此路过,见两人,好奇心顿起,上前一问才知乃是老僧和道士争佛和道的优劣,就捋起袖子呵斥道:“汝两人皆为父精母血所化,却不奉养父母;皆居于帝王之土地间,然却不俯首称臣。不耕却食人间果实,不织但衣人间之服。在人间苟且偷生便也作罢,却要为佛道争优劣,休得再居吾山,挠吾清宁。"
负薪人一把火烧光了茅庵,携砍柴刀砍两人,老僧窜入地中,化为一铁铮。而道士见老僧已化,遂化为一龟背骨。负薪人才知其皆为怪。
(出《潇湘录》)
唐朝时期一直是"道,释,儒"并存的,从最初的"朕今所好,惟在尧舜,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衣着水,失之心死,不可暂无耳。"道在先,佛在次,儒最末。统治者虽尊老子为始祖,但对佛教及儒教也大力宣扬,虽有"武宗灭佛",但持续期并不长。三家为争第一经常辩论不休。这种现象持续至后世,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多有体现,时代不同,三家你方唱罢我登场。
本文中的佛道之争很有意思,而结尾砍柴人的话又颇有些儒家思想,看来这次是老子与释家打成平手,而儒氏略胜一筹。
这种题材在唐朝较多,多为释老之战,如此插入"第三者"评议,还是较少,因而拿出来单独读读。
(完)
@千川小羽 4485楼 2013-11-22 08:40:00
(ˉ﹃ˉ)睡得好爽,
-------------------------
轮到你讲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