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怪录——听子规讲古代志怪故事

  @空望处 603楼 2013-10-17 08:20:00
  @子规引月 2013-10-09 21:34:00
  赵季和没有和任何人说起他这次奇遇。直到一个多月以后的一天。  那一天,他贩货归来,疲惫至极,象没有发生过啥事的样子走进了三娘子的店里,在去客栈之前,他事先买好了几只烧饼,三娘子还是当初那样的好...
  -----------------------
  没看懂,三娘子既然知道这个是她自己做的烧饼,而且这烧饼会把人变成驴,那她为什么还要吃?还是说赵季和骗她说那是他别处买的烧饼?
  [来自iPhone客户端-贝客悦读]
  -------------------------
  第一,她对赵季和深信不疑。
  其次,她对自己技术深信不疑。

  原文如此,这个我没加我自己的料。
  
  @梨娅 604楼 2013-10-17 08:27:00
  @子规引月 243楼 2013-10-12 16:45:00
  @千川小羽 240楼 2013-10-12 15:28:00
  顶一下,楼主辛苦了,楼主也不怕在辛苦些。。。。。。

  -------------------------
  谢谢,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在看,谢支持。

  -------------------------
  露珠我也常常都在看啊!!!加油!!!

  -------------------------
  谢谢!
  
  故事正在写,写了又删,不知道怎么营造气氛。
  
  @千川小羽 609楼 2013-10-17 09:18:00
  回复第607楼(作者: @子规引月 于 2013-10-17 09:14)
  故事正在写,写了又删,不知道怎么营造气氛。
  [来自Android手机客户端]
  ==========
  幻想,把自己幻想成主角,只要别看狐女太漂亮,跟她跑了就行(*ˉ︶ˉ*)哈哈。。。

  -----------------------------
  在写一个古代案件,加了点自己的料。
  上来看看
  故事来了。
  
  58 死者的右手
  晨光熹微。
  菜农丁七挑着新鲜的一担鲜嫩的蔬菜前往城内市场。这几天的收益相当不错,他哼着小曲,想卖完菜以后去城中的酒楼好好喝上一盅。
  远远的,在快要到城郊赵家大宅时,他看见前方道上仆着一个东西,像是个人。他壮着胆子走上前去,吓了一跳。肩一松,蔬菜也滚落了几颗在地上。
  眼前的确是一男子,脑后有一窟窿,红白之物布满了周围,旁边的草也倒伏一地。看得出是死后扑腾所致。丁某连滚带爬,来不及拾掇担子,连忙进城报案。
  当时的长官是巡抚马松。此时他正端坐椅子上,伸手摸起茶杯,掀了掀茶盖准备喝茶,衙役杜志突然进来说有人报案,马松一口茶水喷了上去,茶倒了一地,他骂道:"大清早风风火火,赶早投胎么?带报案人去堂前,本官换身衣裳马上来。"
  不一会,杜志带丁七来到。
  "堂下何人,因何报案?"
  "草民丁七,是郊外菜农,今晨进城卖菜,在离城半里处的赵家大宅附近发现一具男尸。"说完就想走,衙役蔡俊大声喝道:"衙门之地,岂是你家茅房,想来即来……"丁七打断他的话:"官老爷,我还要去卖菜呢,我那担子还在那儿呢。"
  "既然如此,你带本官去现场,菜若是被人拾去,本官付你菜钱。"



  几人到了现场后,只见现场已围了几个人。蔡
  俊大声道:"众人回避,马大人到。"众人才让出一条路来。
  马松问丁七可有翻动现场,丁七忙道晦气之极,那得翻动。说罢四处找寻担子。担内蔬菜所剩无几。马松使个眼色,杜志立即拿出一些碎银,对丁七说:"你拿着,这几日在家呆着不得随意走动。随时听候吩咐,明白没有?"丁七骂骂咧咧而去。

  死者趴在地上,左手扣入泥中,右手握一小石子,在地上刻有一深痕的"一"字,在"一"字上方,还有一浅痕的一竖,但那一竖比较短,看来是死者竭尽全力了。
  马问周边人可曾识得死者,有人说看衣着像城东车老头的独子车四。马于是让杜志去请车老头。
  车老头一见死尸,痛哭流涕。马问:"老人家可要瞧仔细了,此人真是汝乎?"
  "老汉贱内已没十余年,吾独自将犬子养大,你说我怎可不认得,犬子昨夜一宿未归,以往从不曾如此。吾一夜未眠,今日正想外出寻找,衙役便叫老汉前来说有具尸体疑似犬子。此乃犬子昨日所着之衣。可怜的儿啊!"说罢泣不成声。
  "汝子可曾与谁有瓜葛?"
  "他会和谁有瓜葛,太老实了,所以现在还未娶媳妇。"先前那个人说道。
  仵作正要翻尸体,马松扬手道:"慢,你们看,死者想表达什么?"
  "观字的落笔,像是"十"字。那一竖看起来像一撇,又像一捺,也可能是一点。"杜志道。
  "非也,非也。世间以横为首笔,竖为次笔之字多矣。如兄台之杜,在下之蒋,马长官之馬,赵字之赵,死者姓車,車字也如此。所谓一撇,可有姓左之人,一捺,可有名字带贰者?"
  "哦?那杜兄之意,你我皆可疑,或马长官也可疑?死者車某自己也可疑,莫非其乃自杀?"
  "够了!尔等是陪某办案,非来吵架和胡乱推测。仔细搜索,看有何疑物。"
  "大人,此有一块带血之石,与死者脑后窟窿相符"杜俊在草众中发现一块石头。
  "收起来。把尸体翻过来吧。"
  仵作翻过尸身,在尸身怀里,赫然卧着一只女子的绣履。

  围观的人唧唧喳喳,老汉也是大惊不已,连忙道犬子从未与女子会面,也从不出入烟脂之地。望大人明察。

  众人吵吵嚷嚷,但人群中有一妇人,只说了三个字。仅仅三个字,但在马松听来,异常清晰。
  马松叫来蔡俊,低头耳语几句。蔡俊领命而去。
  马松对围观的人说散了吧,让仵作用白粉围着死者画成一个人形。然后对死者之父说,三日之内,必还令公子一个公道。

  
  @千川小羽 608楼 2013-10-17 09:15:00
  报道,涯叔出问题了,在第三十页看有35页回复,一翻页就成31了﹉

  -------------------------
  怎么这么多页。
  
  @林间煮鹤 622楼 2013-10-17 14:08:00
  原来是她?这是四个字吧。
  我知道了!

  竟是她!

  好的,玩去。

  -------------------------
  哈哈,都不是,是句古汉语。
  
  修改中。
  
  前来一看。
  
  @13867779252 616楼 2013-10-17 12:53:00
  3分走人

  -------------------------
  欢迎。
  
  @子非鱼籽 627楼 2013-10-17 16:29:00
  三个字,猜不出来啊,给点提示嘛

  -------------------------
  当然和鞋有关。
  
  不一会儿,蔡俊带来了一妇人。
  "堂下何人。"
  "民妇党玲。"
  "党玲,适才听汝言'此履乃…'三字,似有话要说,今日公室之上,可细细与本官道来,如有半点虚假,刑具伺候。"
  "民…民…民妇说。"党氏惊惧不已,连忙道:"此履乃赵睛之履。已丢失月余,遍寻不得,不料今日竟在死尸怀中,故而民妇失声,脱口而出。"
  "汝所言之赵睛,可是在城外筑赵宅的赵象山之女?"
  "正是。赵员外年老,家中楷由其正妻梁氏打理。"
  "来人,备轿,去赵家。党氏随某一同前往。"
  "这……"
  "有本官在,梁氏又非母老虎,何由惧之?"
  "是。"

  一行人来到赵家。
  马松间园内靠墙处有间房,外有移动活页窗。心想赵象山怎会如此迷糊,此乃城郊进城必经之地,如此设计房屋,岂不是为盗者提供捷径么?
  梁氏早已接到通知,连忙要仆人迎四人在前厅等候。
  梁氏一到,马松问:
  "汝女可曾失绣履一只?"
  "未有之事。"
  "蒋俊,拿履来。"


  "夫人,此履可曾为令嫒之金莲?"
  "不然。"

  "赵夫人,令嫒与犬女同龄,常嬉耍一处。老身曾亲见此履。"党氏道。
  黄氏恨恨地睕了党氏一眼,叫婢女取来另外一只鞋。
  一看,无论大小式样绣花皆不差,乃同一双履无误。
  "如此,得麻烦两位跟某去趟衙门了,今早汝家附近发现一具男尸,汝可知晓。"
  "知。"
  "此履正是男尸身上所得。"
  "呀!"黄氏大叫一声,忙让婢女端水来要洗手。马松道:"不必了,去某家中洗罢。"

  马松认为此必然是其女与人有私,以履遗人,假托丢失。但一见赵睛,此女彬彬有礼,虽然貌美甚,但举止端庄,言行谨慎。马松找不出疑点。于是听取内人之意,留宿母女俩。借口内人张氏要认梁氏为姐。
  是夜,张氏与梁氏相谈甚欢。赵睛也称呼了姨娘,张氏问赵可有婚配,梁言与城东司徒瑜的儿子司徒丰从小订婚。张说可是城东天运钱庄的幕后掌柜?梁道果然知府上下都是高手。
  三人喝到大醉。赵睛是女儿家本不想喝,张氏说:"今日是姨高兴的日子,难得看到你想起我做姑娘的时候,开心自由自在。现在虽为知府之妻,可夫君公务繁忙,难得有闲暇。"梁氏道可不是嘛,当年嫁给老头子,我才十五岁,现在犬子赵亨通已经二十六啦。晴儿今年也十四了。和司徒丰从小长大,改天我叫亲家柳氏也来妹妹家坐坐。说不定她会羡慕我攀上知府夫人这层厚关系呢。
  "说这么多,眼泪都来了,我们也像男人一样,来,干了。睛儿?"
  "娘,儿喝便是。"

  赵睛一向不沾酒,不一会儿便瘫醉。
  "诶。姐姐,今日借外甥女与我一睡,何如?"
  "妹妹这是甚么话,这还得和姐姐我说么。当然不成……问题。"
  "那妹妹就先去歇了。小棠小棣,收拾桌子,领赵夫人去休息。"
  "诺。"

  
  @林间煮鹤 626楼 2013-10-17 15:07:00
  这样啊,不猜了。继续玩去。

  -------------------------
  呃,好吧。
  
  自己先刷个。
  
  @鸿都客 638楼 2013-10-17 19:02:00
  小故事真的不错,顶一下子规。



  -------------------------
  谢谢老鸿。
  
  @林间煮鹤 639楼 2013-10-17 19:13:00
  吃完再来看。

  -------------------------
  同谢煮鹤。
  
  马上更。
  
  张氏趁赵睛熟睡之际,裭下其裤,细查私处,俨然处子。起身前往丈夫处,将情况报告给丈夫。马松让她先不要声张,明日见机行事。
  马松一夜未眠,现在出现了一个叫司徒丰的男子,莫非死者是想写个丰字?但下属也说了,天下以横为首笔,竖为次笔的字很多。若抓来司徒丰,恐冤枉好人。此案甚为离奇,为今之计,只得静观其变。

  翌日。
  马唤来赵睛问道:"汝之履何由在死尸怀中?"
  "民女不知。"
  "那失履之处,汝可记得?"
  "乃靠墙有活页窗之室。月前邻居女钱氏在吾住处与吾同住,因那几日母亲有病,民女几宿陪伴母亲,钱女在吾室四五日,吾履正失于此时。

  "来人。唤钱氏入堂。"


  不一会儿,钱氏至。
  马松见此女虽年幼,但眉间有媚态,举止不似受过良好教育的正经人家。面有妖冶之神情。
  心里便有了个底。
  "汝女可曾许配人家?"
  "尚未字人。"
  "这般大的女儿,尚未字人!汝这个母亲当的好哇!"
  "钱女。某问你,据赵睛供词,月前汝曾居于其家。可有此事?"
  "有。"
  "赵睛因母病伴母眠,汝居于其室四五日,此事有无?"
  钱氏望着母亲,钱母叱道:"大人问你话你看我作甚,让你说你便说。"
  "有此事。"
  "然则汝居于赵睛之住处。睛之履又于此时丢失,汝必然知此履之下落。本官可有说错之处?"
  钱女不服,在堂前大骂不止。污言秽语不绝于耳。
  "大胆刁女子。"杜志正要上前掌嘴,马松虽然极怒但也制止了他。
  "去传女役。"
  女役前来,扯女往内室,钱女大大耍泼。钱母又叱道吾钱家之面今日让汝丢尽矣。钱女方才止住哭声,但还是挣扎不走。杜志和蒋俊上前,带之往内室。
  杜蒋两人出来了不久,女役带钱氏出来,对众人说此女已非处子。
  "汝之身为何人所破?"
  "……"
  "既然不说,休怪本官无情,上刑具。"

  "快说呀!"此时钱母想在大堂撞死的心大炽。

  "民女说。"钱女道:"吾买与赵睛之未婚夫婿司徒丰有交。他向吾索履一只,吾从吾之履敝陋,因而交与赵睛之履。"
  "汝与司徒丰相识否?"
  "否!"
  "既然不识,何得知其为司徒丰!"
  "他说之。"
  "细细道来。如有蒙蔽本官之语,刑具无眼。"

  
  "那一日,吾与小睛在赵园玩耍,突见两男子在旁偷窥,吾示意小睛。小腈上前和男子答话,只见那男子道:'小生姓司徒,单名一个丰,敢问姑娘姓甚名谁,可有婚约。小生生于酉时一刻。'小睛说吾又不是测字算八字之人,你报八字作甚。那男子说吾见此中有桃园,特来吃桃。
  小睛摘桃递与两人。那男子握住小睛手不放,小睛说有人来了,那男子一愣神,小睛就跑开了。"

  "当时汝在何处。"
  "树荫之中,见小晴走远,我走出去和那男子说哪来的偷桃小子,借摘桃之机调戏良家妇女,那男子说姐姐取笑了,在下实无。我又说来时报生辰八字,打听小睛芳名,去时执子之手,不肯松开,何说实无。我听得明白。那男子窘迫,连忙和同伴走了。"
  "晚上吾听见有人敲窗,吾问是谁,那人说是日间吃桃人,问吾是不是赵睛,我刚想回答,那人说他是司徒丰。吾也想冒赵睛之名,看看日间男子,便开了窗,两人欢好三日,那人又言喜欢吾之美足,问吾要只绣履,吾之履在吾家,于是吾乃借吾之履敝陋,找了只小睛的鞋给他。"

  "传赵睛。"
  赵睛和钱氏所言不差,"那天的确是未婚夫婿带一陌生人来。因两人已有五年未见,再见时相互调侃谈笑。丰当着他人面执吾手,我窘而走。后来之事,吾实不知。只知吾履无故丢失,找寻月余未果。遂不了了之。"


  司徒丰,赵睛,钱氏。谁是凶手?
  等等,刚才两人都提到了一个司徒丰的同伴,会是此人么?
  马松毫无头绪。
  司徒之司,横竖可一笔连成,没必要再重落石子。赵钱两人身高力气俱不如死者,也不大可能。但据蒋俊查访菜农,菜农言并未动尸体,死者最后一笔靠近中间位置。而死者生前曾喝连酒,会不会是醉酒倒地后被人袭杀?

  对了,查了这么久,忘了一个关键问题,至关重要。
  
  哎呀呀,太难写了,早点结束算了。
  
  @子非鱼籽 652楼 2013-10-17 22:42:00
  给个建议,翻译的时候尽量全部白话,不要现代汉语夹杂古代汉语,那样看的凌乱

  -------------------------
  好的,因为是初次写这个,没来得及更正。
  对话全部是我自己想的。
  
  @小妞有点彪 653楼 2013-10-17 22:52:00
  子规加油~

  -------------------------
  谢谢美女!欢迎常来。
  
  @林间煮鹤 654楼 2013-10-17 22:53:00
  @曲涧清风 650楼 2013-10-17 22:08:00
  @鸿都客 638楼 2013-10-17 19:02:00
  小故事真的不错,顶一下子规。
  -----------------------------
  真心觉得不错!!!!!!!!
  -------------------------
  谢谢。

  -------------------------
  哈哈,谢三位!!
  
  "赵睛,钱氏,你们可认识城东车某?"
  "不认识。"

  "杜志蒋俊,随我去司徒家。"

  "哎呦嗬!我道是谁,原来是知府大人,马大人可是要来存银?"
  "我来找令公子。"
  "犬子在外闯祸了么?"司徒掌柜对身边婢女说去请少爷过来。

  "司徒少爷,现有一人命案与你有关,本官问你,一个月前你是否曾经去过岳丈家。"
  "是。"
  "据你未婚妻赵睛说你和你同伴一起去的。是和谁?"

  "因为在下和睛儿指腹为婚,前些日子,学堂放假,我和同窗李木去郊外玩,我提议去未婚妻家看看,李木答应了。我去的时候看见她在桃园,我假装不认识她,和她调侃,她还是像小时候一样跑开了。后来有个有点胖的女子和我搭话。我和她说了几句话。"
  "什么话?"
  "不记得了。"
  "你可曾进未婚妻之闺房?"
  "未曾。"
  "带我去李木家。"


  一路上马松在想,现在终于有点眉目了,会不会是李木假装是司徒丰,而钱氏又假装是赵睛,两人勾搭成奸,恰被车七看见,因而杀之?
  见到李木后,马松对他的长相实在不敢恭维,让衙役带上司徒丰和李木前往府堂。
  
  到了公堂,马松令传上赵睛及钱氏。
  两人在此地相逢,赵睛瞪了司徒丰一眼,司徒丰低下头。
  "赵睛,你可识得此人?"

  "有点面熟,无印象。"
  "钱氏,你呢?"
  "不认识。"
  "汝曾言和你交欢之男子乃司徒丰,他身上可曾有标记?"
  赵睛一听这话,勃然变色,梁氏连忙捂住其口。
  "有,他左臂有铜钱般疤痕两块,我抚摸了三夜。"
  "司徒丰,请褪去上衣。"
  "大人……"
  "无妨,若无疤痕,汝可自去。"
  司徒丰脱去上衣,臂上无半点疤痕。
  钱氏与赵睛大惊。

  "李丰,需要本官帮忙否?"

  "大人,我招!"李丰道:"那天与司徒丰去其岳父家,见其妻甚美,夜间我便乘机潜入赵宅,阴往其住处,假托自己是吃桃人司徒丰,与赵睛欢好三日。"
  "你胡说,我女儿在我房中睡,那几日在我女儿房中者,乃是堂下钱氏。"梁氏说道。
  "钱氏,你说你送了一只绣履给吃桃人,是吗?"
  "是。"

  "李丰,绣履何在!"
  "已丢失。"
  "荒唐,明明是你杀害车七。把绣履藏于尸中,本官可说错?"
  "冤枉大人。小民不曾识得什么车七。"
  "那绣履如何丢失。"
  "其实…"
  "吞吞吐吐,再不说刑具伺候。"
  
  呃。是李木,晕!写司徒丰写顺手了!
  
  "那绣履借给一同窗好友了。"
  "姓谁名甚?"
  "于柘,其父在城中开了珠宝店。"


  "速传于柘。"

  "于柘,本官问你,前日晚间你在何处?"
  "在朋友家。"
  "哪个朋友?"
  "李木。"
  "你可曾认识一名叫车七的汉子?"
  只见于柘眼神中一片慌乱,随即平静回答:"不认识。"


  "李木,汝言绣履借与于柘,可曾有假?"
  "不敢蒙大人!"
  "于柘,绣履在何处?"
  "已丢失。"
  "何处丢失?"
  "城郊。"

  "汝睁开眼看看,此乃何物!"
  于拓一见绣履,大惊失色,瘫倒在地。
  "我招。"
  "前天晚上,我在李木家,李木说他前段时间碰上了个黄花闺女,是司徒丰的未婚妻,我说你好大胆子兄弟妻不放过。李木还说他得到了一只绣履,我拿来一看,便要他带我去看,要不我就告诉司徒丰,他拗不过我,我们便一同去了赵宅附近,只是当时天色尚早。"
  "后来我打算晚点过去,便要李木借绣履我把玩,李木怕我告密,只得应承我。"

  "再后来,我在附近碰上了车七,那家伙见我手里拿着一只绣履在赵宅晃悠,便问我什么事,我没理他,没想到他这么老实也说了句'原来你这丑童男子也想打赵家女儿的主意呀!要不我替你通告一声?这样吧,你把这履给我玩两天,我就不告诉司徒公子,怎样?'
  我平生最恨有人说我丑。今又被车七抓住把柄,我只得把绣履递过去,他还一个劲地走在前面奚落我,我怒极,因而捡起一石子砸在他后脑勺上,没想到用力过猛,脑浆都出来了。我看出事了,连忙回到家。正收拾好东西准备逃走,没想到你们来了。"

  电光火石之间,马松想到了死者手中石头划下的痕迹,他原来是想写一个"木"字吧。木字加石为柘。凶手是为于柘。

  原来如此!

  车七,你可暝目了。
  
  其实中间还有一大段李木的回忆加赵睛的回忆以及李木与钱氏的欢爱回忆,我写了下,删掉了,因为像鱼籽说的那样,文白夹杂,我自己看得都不通顺。


  好多对白是自己想的。

  好久没看三言二拍了。
  生疏了。
  这个故事是清朝故事,除了人名,其他的都没改。只是编进了对话。

  下次找个有原版对话的故事来讲好了。
  
  自己帮自己顶个。
  明天讲什么故事呢?
  恩,我再想想。
  
  早上好。
  
  58 莫欺少年穷
  虽然很少听Beyond的歌,也很少关注他们,但在我的手机和电脑里,曾经有一部电影,我一直都存着。这部电影叫《莫欺少年穷》。
  一部很普通的商业电影,四人演得还算到位。那时候上网搜励志片,无意中发现了它。九一年的电影,那时的某人应该还叫王靖雯吧。
  看了以后,潸然泪下。
  倒不是因为情节感人,倒不是因为演技精湛。看到叶世荣一个人傻傻支撑整个团体,最终赢得美人归。万众瞩目之下众人齐唱《不再犹豫》。结尾前那段对白真挚而又自然。
  有了理想就撑下去吧,不管你看到了怎样的目光。不再犹豫。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广东地区有句老话,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少年还有大把的年龄可以成长,前途不可估量。只要努力不再犹豫,少年不会固穷。
  原谅我写不出像样的看后感言,因为好的东西是无法评价的。虽然这只是一部商业片,还茫茫的片海里根本不算什么,但它让我们知道了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乐队的辛酸过去,剧情虽不是真实的,但那些跌爬的经历的确是存在的。

  说了这么多。没有跑题吧。
  今天讲一个唐朝时候的故事。
  在唐朝的很多故事里,很多主人公不是姓杜就是姓韦,下面这个也不例外。
  好的,开始。

  
  @林间煮鹤 676楼 2013-10-18 12:09:00
  开始吧。

  -------------------------
  好的。
  
  @木子瑾澈 677楼 2013-10-18 12:33:00
  顶一个。

  -------------------------
  欢迎老朋友。香茶奉上。
  
  @躺着中箭虎 678楼 2013-10-18 12:36:00
  虽然关注的人可能不多,但是故事都很好!非常喜欢楼主发的志怪故事

  -------------------------
  谢谢老兄,我会加油写的。
  
  故事比较短,没怎么加工。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采用到了一个《宣室志》里面的故事来叙述韦皋:通过一个长相丑陋的胡僧之口说他是诸葛武侯的后身,长大以后以为蜀门帅。
  新旧唐书里,此人也是顶有名的人物,在蜀二十一年,共破吐蕃军队四十八万。晚年上疏顺宗请求太子监国,他厌恶王叔文,王伾及宦官李忠言之流。太子果然监国,但韦皋这一年暴卒。
  据说李白的《蜀道难》是斥责韦皋的,后来有一个文人写了篇《蜀道易》来美化韦皋。
  就是这么一个大人物,年轻时却非常的穷。

  那一年,穷小子韦皋在西蜀漫游,到了剑门关时,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相国张延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可能是觉得小伙子一表人才或者其他的吧。
  不过没过多久他便后悔了。俗语讲巧女难为无米之炊,韦皋连锅都没有,更不用说米了;贫无立锥之地,锥子还要向邻居借。张延赏后悔不迭,厌恶的表情日渐溢于言表。
  韦皋也闷闷不乐,觉得自己很差劲,这么大了还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于是他经常在相国府和一些相国的宾客门生一起出游,表示自己的不满。
  相国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在某天早晨,他即将出去时,对他说:"我相国府到处都是不出世的旷世奇才,连老夫有些事都要倚仗他们,以后你没什么事就呆在家里陪我女儿刺绣画画,没必要天天来上班。"
  这话谁听了都会生气。

  过了几天,妻子见他总是不上班,每天像个傻子一样看她刺蜀绣,忙问他原因,他说了,妻子叹道:好男儿志在四方。现在连爹都这么说你,你整天还没个正形,真是的。我哪怕和你住茅草房,哪怕和你露宿山林,那怕和你砍柴烧饭住在密林,就算挖野菜吃也心甘情愿,何必要这么在一起,让有血性的男儿看不起,让爹爹鄙视你呢?我这就回家去和爹说。"
  "去做什么?"
  "你在家呆着,我去去就回。"
  "我也去。"
  "随你。"
  韦妻把刚才的话和父亲说了遍,张于是赏给五十匹绸缎让他们走。相国夫人毕竟爱女心切,觉得给的太少,又不敢说。

  当时在相府有个女巫,见韦皋往西院去,就问相国夫人:
  “刚才到西院去那位穿绿衣的人是谁?”
  老夫人说:
  “那是我女婿韦郎。”
  巫婆说:“这个人极其尊贵,他的官运马上就要来了,官位不但比相公还高得多呢,而且不久就会派镇此地,因此你们应该要好好对他。”
  老夫人问此话怎讲。
  巫婆说:"一般来说凡是贵人,他在行走时身边必然会有阴间的官员护从。你家相国身边随从的阴间官员不过一二十个人,而我看见的韦郎随从有一百多哩!”
  夫人听后高兴不已,一路小跑,去告诉张延赏。
  张延赏大怒道“我知道你怜惜女儿舍不得,你要是嫌我送他们的东西太少,可以和我可以再商量,别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借巫婆的胡说来骗我!”
  韦皋带着妻子离相府出走,千辛万苦经月余到了歧山。
  歧山的长官看在他是节度使的贵婿的面上,请他到幕府任职。后又奏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专管刑狱。由于韦皋对狱政管理得出色,审案公正,不久后又升任为监察。再后来,陇州刺史死了,他又补任了知州。
  就在这时,朱泚造反。圣上离京去了四川奉天,而此时在陇州有朱泚的旧部下五百人,领军的是兵马使牛云光。
  牛云光想趁机作乱,很可惜并没有成功。无奈之下就带兵投奔了朱泚。在去京城的在路上遇见朱泚派的使者,那使者拿着朱泚的伪诏说任命韦皋为御史中丞。于是一行人又返回来见到韦皋,韦皋表面上假装接受了任命,对牛云光说:
  “既然我接受了任命,大家也应该相信韦某了吧,让兄弟们把武器都收起来吧,以免伤了和气,这也说明大家信任我呀。"
  牛云光听了后,手一挥,那些人全部丢掉兵器。
  翌日。
  韦皋摆上酒宴叫人去请牛云光,说:"牛兄辛苦了,让兄弟们好好喝点吧。"
  他事先埋伏好了人,酒过半场,掷杯为令,令声一下,大家把反叛的军人都杀光了。然后又率领众人设祭坛,韦皋和诸将盟誓,表示誓死效忠朝廷。
  朱泚知道此事后大惊不已,忙又派了个使者来,这次给韦皋加官升任凤翔节度使。韦皋请不说就把使者杀掉。皇上的行宫中有人听说此事后人心大振,军势大涨。皇上就任韦皋为陇州刺史兼奉义军节度使。
  后来朱泚之乱终于得以平息,圣上还宫,韦皋由此一战升任兵部尚书西川节度使。
  他的岳父张延赏听说这一切以后,肠子都悔青了,逢人就说:老夫真想把自己的眼珠子抠出来呀,以罚自己当初不识人。
  (出《续玄怪录》)
  
  自己顶。
  
  @cff12345abcde 693楼 2013-10-18 16:51:00
  @子规引月 566楼
  今天把原贴的一个故事修改了下,再发上来。讲一个人不信有狐却娶狐为妻,得狐厚报的故事。
  -----------------------------
  看了这个就不由想起儿时看的蒲松龄写的各色狐仙故事。那时候就想人多复杂诡异,反倒这狐多情重利。想是多来讽刺人不如妖吧???

  -------------------------
  是的吧,狐狸在六朝唐之前,还是诡异的,宋朝的多沿袭唐朝的路子,明清的狐添加了人情,是用来抨击世道的。
  
  @林间煮鹤 689楼 2013-10-18 16:26:00
  崔元综任益州参军以后,想要结婚,日期已经定了下来,忽然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个人对他说:“这家的女子不是你的媳妇,你的媳妇今天才出生。”他便在梦中跟着这个人来到东京履信坊十字街西道北的一户人家,进到院子里的东屋旁,看到一个妇女正好生了一个女儿。领他来的那个人对他说:“这才是你的媳妇。”崔元综从梦中惊醒,但他不相信梦中的事。这时传来消息,他正要娶的那个女人突然死了。从这以后他升官一直到四品官,年纪五十八岁了,才同侍郎韦陟的堂妹结婚。新娘子才十九岁。虽然觉得崔元综的年龄大了一些,但还是嫁给了他。婚礼是在履信坊韦家宅院举办的,新娘子原来正是住在东屋。推算起来,她出生的年月,正是崔元综做梦的那一天,崔元综后来又升为三品官,活到九十岁。韦夫人与他白头偕老,共同生活四十年,享尽了荣华富贵。


  定命录上好多和定婚店类似的故事。

  -------------------------
  这些都无法超越定婚店。
  
  又是一个老韦家的故事。煮鹤有意思。
  
  晚上再讲个。好冷。。冻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