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八一八中国近年来的超自然事件(转载)

  好冷清哦,最近忙了,后面要照片的朋友们,恕没有及时发给你们,我在这里向你们说声抱歉,我会抽空给你们的。望理解!
  作者:花小沅 回复日期:2010-12-29 23:30:00
    楼主更文辛苦啦
    顶
  
  ================================================================
  谢谢小花,呵呵,只要有一个人跟着看,我就会坚持更新下去,谢谢,在这里还要谢谢小杨,有你们的支持,我才会有更新的动力。
  以后还会有很多超自然的神秘事件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分享。
  怎么不让我发言了?
  晚上继续更新
  前面有朋友说到龙,其实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图腾,真正了解龙文化的人有几个呢?
  今晚就说说龙,还有几个关于天降神龙的故事,呵呵。
  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其形象有多种,在阴阳宇宙观中代表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古代王室的标志。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黄帝,传说中和龙都有密切的关系,“黄帝龙轩辕氏龙图出河”(《竹书记年》),相传炎帝为其母感应“神龙首”而生,死后化为赤龙。因而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而西方神话中Dragon,也翻译成龙,但二者并不相同。
  
  网卡刚才出了点问题 不好意思啊 继续更新
  龙的形象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其中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龙的形象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其中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体虚拟的想象物。古人对它有种种解释。有说[tng]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qiu囚]龙,无角的叫螭[chī吃]龙。(均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有说龙像狗像牛,《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en甚]的腹,鱼的鳞,虎的脚掌,鹰的爪子。这显然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对于龙的主体原形的探讨,学者们作过许多有益的研究。有鳄鱼说、晰蜴说、马说等等。但普遍认同龙的基调是蛇。最初系统提出这一见解的是闻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龙即大蛇,蛇即小龙。闻一多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lie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为后来的龙。后人在闻一多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许多丰富与补充。
  文字演化
     文字演化过程
  甲骨文中“龙”字为兽首蛇身之状,头顶着一个表示刀状器的“辛”字符号(见右图,引之康殷着《文字源流浅说》)。   甲骨文“龙”字有形有声,既形象又高度概括。其一,兽以狰狞威猛著称,尤其长有獠牙巨齿的猛兽;层状闪电照亮云团时呈面状,与兽的面部相似,图中的兽首尤其着力刻画出牙齿,给人以苍天发怒的震撼力。其二,蛇的身体呈条形;条形闪电也呈条形。其三,蛇行走宛转曲折;条形闪电同样宛转曲折。其四,蛇隐蔽在阴暗的地方,现身突然;条形闪电隐身阴暗浓密的云层之中,现身更加突然。其五,蛇多剧毒,一击便会致人死命,非常恐怖,许多人甚至天生怕蛇;条形闪   电同样极具威慑力量,闪电过后的雷声更加令人胆战之惊。人们见到猛兽或蛇时无不感到恐怖。甲骨文中用兽和蛇来形容龙,表示它是一种令人恐怖、令人敬畏的神秘力量。   在甲骨文中,“辛”字符号表示“被驱使”之意。甲骨文“龙”字表示这是一种被驱使的力量,驱使它的是天,是古人心目中最高神灵。有意思的是,在远神话传说中,龙确实被人驱使,如帮助大禹治水的应龙。天驱使龙干什么呢,自然就是古人所渴望的“兴云布雨”。   所以,甲骨文“龙”字表示这样一个概念:其一,它供天驱使;其二,它的声音是隆隆之声;其三,它的形象是闪电,头像兽类,身躯像蛇,隐身在云团之中;其四,它的工具是云团;其五,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洒雨水。古人如此刻画龙,意味着人们既惧怕它,又离不开它,对它敬畏有加。
  考古发现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我们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 繁体写法
  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接下来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1970年代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过"C"型玉龙,后经考古勘查确认该玉龙属于距今约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遗物。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墓发现了蚌塑龙虎,考古和碳-14测定墓葬的年代在距今6500年前左右。据学者李学勤、冯时等考证,45号墓发现的蚌塑龙虎与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四象有密切的联系。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红褐色石块堆砌的“龙形堆塑”。该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
  起源新说
    “大旱之望云霓”,中国人对此深有体会,“久旱逢甘雨”更是被中国人列为四大喜事之一。风雨来临,往往先自传来“轰轰隆隆”的隐隐雷鸣之声。生活中的一切几乎都指望雨水的中华先民们,站在播种着全年希望的农田里,守着萎蔫欲枯的禾苗,百无一计,当突然听到北方天际传来隆隆雷声,再看到浓云之中金蛇乱舞,知道甘霖即将到来,一定刻骨铭心,对隆隆之声无限崇敬。   毫无疑问,中国先民们会因此抽象出一个有形(闪电)有声(隆隆)的概念,并用拟声法将之命名为“隆”,年复一年地盼“隆”望“隆”,期盼“隆隆”之声送来甘霖。文字出现以后,先民们又创造出一个“龙”字专门表示这个概念,并读作“隆”。
  龙的证据
    日本大阪市浪速区瑞龙寺所收 藏,现保存于日本大阪市浪速区瑞龙寺中,其保存相当的良好有三 百七十多年历史。身长约1公尺左右,头上有角,嘴边有长须,眼 形巨大,只有三只爪应该是水中蛟龙吧!后脚因退化短小,与蛇般 的背脊,全身附有了鳞片,被涂满金漆,有经过防腐过程制成标本 ,与传说中的龙相比显然小了点,是一尾尚未长成熟的龙。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出现在武阳赤水,逗留九天后离去,当时曾为此黄龙出现之地建庙立碑。   《唐年补录》记载,唐咸通末年某日,有青龙坠在桐城县境内,因喉部有伤,当场死去。龙全长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一半。尾呈扁平状。它的鳞片跟鱼差不多,头上有双角,口须长达两丈,腹下有足,足上有红膜。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太白湖边发现一条龙,巨鳞长须,腹白背青,背上有鳍,头上耸起高高的双角,在几里之外都能闻到腥味。当地群众用席子遮盖它的身体,官府还派人亲自祭祀。一夜雷雨过后,龙消失了。它卧过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沟。   公元1944年8月,松花江南沿的扶余县陈家围子村后,数百人围观一条趴在沙滩上的黑龙。据仍然健在的目击者任殿元说,该龙长约20多公尺。这个动物外形像四脚蛇,脸形和画上的龙差不多,长着七八根又粗又硬的长须,身子的前半部分直径约一公尺多。 四个爪子深深扎进沙滩里。它全身都是鳞片,形状像鳄鱼鳞。   1953年夏天,豫东某地降落一条不明动物,不少好事者徒步数里前往观看。据目击者所描述的形状,这东西像一条巨大的鲨鱼。它的腥味招来很多苍蝇。这鱼应是生活在深海的稀有鱼类,至于为什么会由天而降,似乎可以和龙坠落的原因产生关联。   1960年冬,有两人傍晚时分,在哈尔滨松花江畔听见远处有破冰声音传来。驻足查看,声音由远及近的移动过来,速度很快。到近处看见有一对儿类似锥形角状物从冰下探出,划破冰面,很快地向前移动。推测可能是蛟。因为当时还没有能在河底破冰而行的机器,更何况是在冰冻时期的内陆河。
  龙的形象
    龙,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具体是哪九种动物有争议。   相传龙的形体“九像九不像”,《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另一说是:“嘴像马、眼像蟹、须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狮、鳞像鲤、身像蛇、爪像鹰…”;还有一说是:“头似驼、眼似鬼、耳似牛、角似鹿、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   台湾画师相传的画龙口诀,也相当有趣:“一画鹿角二虾目、三画狗鼻四牛嘴、五画狮鬃六鱼鳞、七画蛇身八火炎,九画鸡脚画龙罢”,也许记住它,你也可以画出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呢!
  龙的分类
    有螣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无角的叫螭(chi)龙,有角的叫虬(qiu)(均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蛟龙、螭龙、虬、应龙,都不是龙的正统,龙的正统叫做苍龙。在中国商周战国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种类的龙。   《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e甚]的腹,鱼的鳞,鹿的脚掌,鹰的爪子。《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
  按爪分类
     五爪龙(脚趾)
  元以前的龙基本是三爪的,有时前两足为三爪,后两足为四爪。实例可参见唐、宋、元的瓷器纹饰。明代流行四爪龙,清代则是五爪龙为多。   周朝“五爪天子、四爪诸侯、三爪大夫” 民间“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形成于清代,主要作为皇帝与下臣服装上纹饰的差别,皇帝穿“龙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这只是名称上的差别而已,从龙的形式上来讲无论龙和蟒都是四足蛇类,形状无差异。    三爪龙
  中国龙并非一开始就有五爪,而是从三爪、四爪到五爪发展过来的。中国历史上龙造型的演化大致可分四个时期:
  一、夔龙期   自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期,经商周,延续到秦汉,以商周夔龙为代表。夔龙的原型为湾鳄或巨蜥,一鸷(凤)足而四爪。商夔螭,一鸷足,二或四爪。商中晚期,夔龙夔螭夔风并逢,产生六种以夔龙为主的并逢夔龙夔螭夔风徽识,表示同为祖先。西周继续沿用,并将夔龙夔螭综合为一种新形态,此时一鸷足,多为弯月形二爪。   二、应龙期   应龙的概念很早,最早见于商周,但作为艺术分期的应龙,可能始于秦,盛于汉,延续到隋唐,足多为三趾。    四爪龙
  三、黄龙期   始于唐宋,辽、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础,盛于明清。宋,辽、金、元多为三趾,明清多为四趾、五趾。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龙造型,民间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龙的图案。   四、回归期   清以后的现当代。由于龙与封建统治者脱离了关系,所以可以按人们的喜好绘制或塑造成三、四、五趾。当然,历史上五爪龙有过特殊的地位,故人们普遍还是偏爱五爪造型。
  日本在唐代时与中国频繁往来。而在那个时候,中国的龙都是三爪,日本也就只能从中国引进三爪的龙。在中国出现四爪龙后,已经开始闭关锁国,与日本断了往来。而韩国古时候叫做高丽,一直到清末前都是中国的附属国,当中国统治者开始用五爪龙图案的时候,自然不可能让属国和自己平起平坐,于是韩国的龙就只能是四爪了。归根到底,日韩的龙反应的正是中国龙的发展演变过程。
  按职能分类
    天龙、神龙、地龙、伏龙 《渊鉴类函》卷四三八引《内典》:“有四种龙:一天龙,守天宫殿持令不落者;二神龙,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者;四伏藏龙,守 王大福人藏者。”
  按出生形式分类
    分为胎卵湿化四类。《渊鉴类函》卷四三八引《内典》:“龙有胎卵溼化四种。”
  日本在唐代时与中国频繁往来。而在那个时候,中国的龙都是三爪,日本也就只能从中国引进三爪的龙。在中国出现四爪龙后,已经开始闭关锁国,与日本断了往来。而韩国古时候叫做高丽,一直到清末前都是中国的附属国,当中国统治者开始用五爪龙图案的时候,自然不可能让属国和自己平起平坐,于是韩国的龙就只能是四爪了。归根到底,日韩的龙反应的正是中国龙的发展演变过程。
  按职能分类
    天龙、神龙、地龙、伏龙 《渊鉴类函》卷四三八引《内典》:“有四种龙:一天龙,守天宫殿持令不落者;二神龙,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者;四伏藏龙,守 王大福人藏者。”
  按出生形式分类
    分为胎卵湿化四类。《渊鉴类函》卷四三八引《内典》:“龙有胎卵溼化四种。”
  其他分类
    虺(huǐ):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虬: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故古文献中注释:“无角曰虬,有角曰龙。”另一种则说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 两种说法虽有出入。但都把成长中的龙称为虬。还有的把盘曲的龙称为虬龙,唐代诗人杜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 之句。   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蛟: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
  人们常说“蛟龙”,其实“蛟”与“龙”是1种传说的神化生物的不同年龄时的称呼:小时为“蛟”,大了成“龙”。虽然都有强大的力量,却一正一邪,有本质不同。蛟龙有两种原型:一种是短吻鳄,英文名叫Alligator。现在世界仅存为数不多的几种,如中国的扬子鳄; 另一种是咸水鳄,学名湾鳄,唐朝韩愈写过一篇祭鳄鱼文,就是为了赶走当时在广东潮州一带为害百姓的湾鳄。现在此种鳄是现存鳄类中最大的一种,最长可达七米。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火龙: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苍龙:   ①龙名。《楚辞·惜誓》:“苍龙蚴虬于左骖,白虎骋而为右騑。”   ②马名。《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乘鸾辂,驾苍龙。”注:“马八尺以上为龙。”   ③黄道东方七宿总称,即青龙。《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传:“火,苍龙之中星,举中则七星见。”   ④指太岁星。古代术数家以太岁所在为凶方,故亦指凶恶的人。   蜃龙:蜃栖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样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   蜃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就是从口中吐出的气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幻影。这些幻影大多数是亭台楼阁,是谁都没见到过的豪华,从窗口里可以看到穿戴华丽的贵人们在活动。 这就是常说的海市蜃楼。
  龙生九子
    龙长子,名赑屃(bi xi),样子像龟,善于背负重物,还喜欢文字,爱扬名,因此,让它驮石碑。    龙次子,名螭(chī)吻,喜欢登高望远,能喷浪降雨,因而它通常被装饰在建筑物的屋脊上,用以防火。   龙之三子,名蒲牢,爱吼叫,喜爱音乐,因而它常被用来装饰大钟,做钟顶的钟扭。   龙之四子,名狴犴(bi an),样子像老虎,是威力的象征,因此把它装饰在监狱的大门上,用来威吓罪犯。   龙之五子,名饕餮(tāo tie),生性贪吃,所以人们把它装饰在食物的器皿上。   龙之六子,名蚆嗄(bā xia),平日最喜水,所以它大都被装饰在桥头处,桥洞和桥栏等处。   龙之七子,名睚眦(ya zi),传说中它性情凶残,爱争斗厮杀,所以它被装饰在刀剑的柄上。   龙之八子,名金猊,样子像狮子,喜欢烟火,它一般被装饰在香炉。   龙之九子,名椒图(jiāotu)样子像螺蛙,善于封闭和保护自己,因此人们把它装饰在大门上,用来守门。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   “龙生九子”的一个说法是来自明朝李东阳的《怀麓堂集》,龙的九个儿子分别为:   老大囚牛(qiuniu)   老二睚眦(yazi)   老三嘲风(chaofēng)   老四蒲牢(pulao)   老五狻猊(suānni)   老六赑屃(bixi)   老七狴犴(bi’an)   老八负屃(fuxi)   老九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   另有说法为:   老大赑屃(bixi)   老二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   老三蒲牢(pulao)   老四狴犴(bi’an)   老五饕餮(tāotie)   老六霸下(bāxia)   老七睚眦(yazi)   老八狻猊(suānni)   老九椒图(jiāotu)   有的说法还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龙子之一。   传说中,龙性淫。与牛交合,生麒麟。与鲲交合,生蛟。
  宗教与龙
    中国的龙王信仰是随着佛教的兴起而产生的,但是又与印度佛教中的龙王有很大差异。可以说中国的龙王是佛教道教杂糅的产物。道教引进佛教龙王并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龙王体系,称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等。具体例子:   1.《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   2.《西游记》中的四海龙王(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   3. 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   4.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   5. 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   由于龙为司水之神,凡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渊潭塘井均有龙王,职司该地水旱丰歉。于是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成为中国龙崇拜的重要一部分。
  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形成的,集巫术、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及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于一身,并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一门宗教。早期的道学家已经意识到龙来自于蛇。《黄白篇》有:"蛇之成龙,亦与自生者无异也。然其根源之缘由,皆自然之感致。   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倡导的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逐小形成 办有教理、教义、教规的一种人为宗教形式。道教自形成之初,便与龙崇拜有不解之缘。先秦时代的乘龙周洲四海、乘龙升天,以及以龙沟通天人的信仰,被道教全盘继承。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子孙都继承其业,均称"天师",并传达室说与龙有缘。传说第三代天师名鲁,传说他有十个儿子,号"张氏十龙"。另有一则传说称:张鲁的女儿在山下洗衣,忽有白雾绕身,因此竟未婚而孕,感到羞耻,便自杀身亡。死前留下遗言,务必剖尸看腹中为何物。结果,腹中有两条双胞胎小龙,婢女把它们放进汉水。其后的许多道教代表人物都被说成与龙有神秘的关系,如南朝时的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传说其母梦龙而生,他是一个龙种。
  龙在道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沟通鬼神。龙被认为是"三轿"之一。这里所指的"三轿",一曰龙轿,二曰虎轿,三曰鹿轿。道教的三轿主要是作为其上天入地的乘骑工具。张光直先生认为:"濮阳第45号墓的墓主是个仰韶文化社会中的原始道士或是巫师,而用蚌壳摆塑的龙、虎、鹿乃是他能召唤使用的三轿的艺术形象。"他把蚌壳龙、虎、鹿与古代原始道教上三轿相联系,认为二者有渊源关系。   传说有法力道行的天师、真君还能召龙、驱龙。《酉阳杂俎。怪术》称:在一个名叫云安的地主,江边有十五里险滩,舟楫若不靠人拉纤,无法通过。瘦代天师翟干佑念商旅之劳,结坛作法,召来群龙,共14条,均化作老人。翟天师让它们夷平险滩,以利舟行,群龙领命而去。一夜之间,风雷震击,十四里险滩都变成平潭,惟独剩一里依旧如故。翟天师一看便知是一条龙昨日未到,于是再次登坛作法,严敕神吏召它前来。三日之后,方有一女女子来到,原来是一条雌龙。好申辩说:乘船过这条江的,都有是富商大贾,给他们拉纤的,都是云安的贫穷百姓,他们一向靠拉纤过活。倘若险滩没了,舟船通行无阻,他们靠什么吃穿呢?宁可要险滩以赡纤夫,不愿利舟楫以安富商。翟天师听后连连点头,于是又召诸龙一切恢复原样。
  佛教
    在佛经中,龙王Nāgarāja 名目繁多,如《妙法莲华经》称:龙王有八,一为难陀龙王,二为跋难陀龙王,三为娑伽罗龙王,四为和修吉龙王,五为德义迦龙王,六为阿那婆达多龙王,七为摩那斯龙王,八为伏钵罗龙王。   龙和佛教的关系目前在学术界还有争议,一说中国的“龙王”崇拜是随佛教从印度传入的。理由是在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无"龙王"崇拜。在汉代之前,只有“龙神”,而无“龙王”。隋唐之后,佛教信仰传入中国,龙王信仰遍及中土。   另一种说法则是印度佛教中的龙是由中国传去的,经过印度人的再创造,成为“龙王”。随着佛教的东传,龙王崇拜又随之回传至中国。其理由有七:   其一,中华民族的龙文化源远流长,据有条有理发掘,最早的龙形象是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的一条距今七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其次是举世瞩目的河南西水坡的蚌壳龙。 第三是黄梅县白湖乡张城村焦墩遗址发现的用卵石摆塑的一条巨龙。第四是众所周知的内蒙古三星他拉玉龙等。这些都充分证明龙崇拜早在六七千年前在中国便十分普遍,同时也证明龙文化是中国的本土文化,而不是外来文化。   其二,据目前所见印度龙的最早考古资料,是公元前一世纪的壁画《龙王及其家族》,和纪元前后的《龙族向菩提树礼拜》,晚于中国的辽宁查海石块龙约五千年。   其三,在文字记载方面,据目前所知的史料来看,印度有关龙的文字记载,最早是龙树于公元二世纪左右所写的《智度论》,这一记载距今仅1800年左右。而中国有关龙的记载较印度早得多,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不少“龙”字以及崇拜龙的一些记载 ,这说明在3500年前中国的龙崇拜已十分普遍。   其四,中国龙文化自形成之后,不仅在国内迅速传播,而且很快传到国外。印度佛教中的龙当是由中国传过去的。传播路线可能有两条:一条是经中国西南地区传入。据考古资料,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石器文化便传到西藏及其以南地区;在秦汉早期中国西南地区就和印度之间有了频繁的商品贸易。因此中国的龙崇拜经由这条途径传入印度是完全有可能的。龙文化传播的另一条路线是西域丝绸之路。中原王朝早在三千多年前便与西域有接触,传说周代早期已有移民到达葱岭以东地方。商灭夏之后,夏部落有一部分人徙往西北地区,到达甘肃等地之后,继续向西迁徙,进入西域的焉耆国。后来,这些迁入焉耆国的龙氏族部落至晋代时成为该国的统治者,并以"龙"为姓。他们把自己的龙文化带入西域是肯定无疑的。   其五,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古印度的梵文中本没有“龙”的专用词,“龙”是和“蛇”合用一个词来表示的。在古印度神话中,雷电是骑白象的大神因陀罗手持雷凿造成的。中国龙传入印度之后,龙神很快取代了因陀罗,成为风雨雷电的主宰神。因而,表示“蛇”的词又来表示“龙”了。   其六,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龙的传说约有20则,其中西域五则,北印度五则,中印度十则,而南印度一则也没有。从内容来年,龟兹、于阗的龙传说与中国古代的龙传说很相似,有乘龙及龙与妇女交合而生龙种的传达室说,而与佛教毫无关系。而《大唐西域记》中关于葱岭以南、邻近印度的龙神话传说,其内容则与佛教中的人物有关。这也可说明西域是中国龙文化传入印度的一条路线。   其七,中国原始的龙,具有较多的蛇形象和属性,印度龙也一样,与蛇有密切的关系。在佛教的绘画雕刻艺术中,龙王的头部后面一般都有一个展开的有三五个或七个头状物的眼镜蛇冠子。另外,佛经还常有“毒龙形状如蛇”的说法,也说明印度龙具有蛇的属性。
  佛教中的龙与中国龙也存在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其一,中国龙与印度龙之间的最大差异是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在中国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特别是龙崇拜与政治结合起来之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而印度龙则是一般的神灵,如佛经中的天龙八部之“龙”,不过是普通的护法神而已,无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印度的动物崇拜中,金翅鸟受到最高的崇拜,而龙经常是金翅鸟的猎物。在佛典中,龙的“三患”之一便是金翅鸟。传说金翅鸟每天以龙为食,一天需要一条大龙王,五百条小龙。这说明龙的地位远在金翅鸟之下,而中国则相反 ,龙的地位远在凤鸟之上。   其二,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龙,能够升天入地,沟通天人;能为神仙乘驭,来往于天地之间。如黄帝乘龙升天,颛顼、帝喾、启亦乘龙往来。而印度佛教中的龙则没有这种神性。大神乘骑的是金翅鸟,如古印度人的天神毗湿奴常骑在金翅鸟上飞行。佛教中的文殊菩萨乘的是狮子或坐白莲台;普贤菩萨乘的是六牙白象或坐青莲台。   其三,在佛教中的龙王崇拜传入之前,中国的龙没有地域性,龙被奉为主宰雨水之神,受到各地各民族的普遍崇拜,龙的形象基本上也相同的,只有颜色的区别,分为青、赤、白、黑、黄五种。印度人虽然封龙为“王”,给龙造“宫”,但印度龙的地方神特性较明显,龙王的种类繁多,各水域都有龙王、龙宫,说明龙只不过是某一水域的主宰神。   其四,在印度,龙王是佛的信徒、供养者或守护神,而中国因受道教和儒教的影响,龙王信仰也发生了种种变化。在道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成为玉皇大帝的部下;在儒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传说强调仁、信、义,强调夫妇、弟兄、父女之情,并有善恶之分。此外,中原各地的龙王一般有姓、名和封号,这也是中国特有的。   从以上差异来看,龙文化传入印度在秦汉之前,因为龙在秦汉开始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在此之前,龙的主神性是主宰雨水,而印度的龙王也一样,主宰大海、湖泊和水潭等水域。龙崇拜传入印度之后,经过再创造,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龙文化。   同时印度佛教艺术的传入,对中国龙形像也有较大的影响。从汉晋到唐宋时期,龙的形像在演变过程中,明显地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如敦煌北魏壁画上的龙,其动态是在奔腾,却给人以一种安详、宁静的感觉,这种造型显然来源于同时代佛教中的飞天。印度佛教中的狮子对中国龙形像的演变影响也很大,唐宋时期的龙吸收狮子的形像。头圆而丰满,脑后披鬣,鼻子也近似狮鼻。江西江宁南唐要升墓中壁画上的龙,不但头部像狮子,就连整个身体也有点近似于狮子。龙吸收狮子形像,主要是为了言其神威,增加它的神通。
  龙珠由来
    1.珍珠。我们知道水中的某些软体动物会在贝壳内形成的圆形颗粒,因其有亮丽的光泽而被人们所喜爱,因而被称作珍珠。既然水中的动物能生出珠来,作为水族之长的龙,自然也要有珠而生了枣这该是龙珠神话产生的一个基本思路。   2. 来自于龙起源于鳄鱼、蛇类的说法。既然鳄类和蛇类是卵生的,古人可能把鳄卵蛇卵当作一种“珠”。如果龙的形象来自于鳄和蛇之类的爬行类两栖类动物,那么龙珠就是龙卵,龙戏珠就是龙戏“卵”,表现了龙这个神物,对生命的呵护,表达了古人对转承不息的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民间“吞珠化龙”的传说为这个看法提供了注脚:某少年割草(也有人说打水)得一宝珠,此珠放到米缸涨米,放到钱柜生钱。某财主知道后,带人来抢珠。少年情急中将珠放到口里,却一不小心咽了下去。于是口渴求饮,缸水喝干了,又去喝河水、江水。喝着喝着,头上冒出了角,眼睛朝外凸,身子变长出鳞枣化为龙了。这样的传说广泛地流传于四川、浙江、广东等地,从中透示出“珠”的珍贵,以及珠和龙生命相依的关系。   3. 太阳。龙戏珠图案,尤其是二龙戏珠图案,其珠多有火焰升腾,下面是滔滔海水,可以理解为火球跃出海面。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太阳升起在海平面的场景,因此“火球出海”可以理解为“太阳出海了”。古人眼中的四方神: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龙则是代表东方的神物。这样看来,龙戏珠就有太阳崇拜的意思了。该是太阳崇拜和龙崇拜的交融。   龙分雌雄,这是二龙戏珠的图案比较多的原因。如果珠作卵解,就是父母双方共同呵护、爱抚他们的子女;如果珠作太阳解,就是雌雄二龙共迎旭日东升,让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再者,二龙对称,龙体弯长,珠形滚圆,在构图上也具有一种美感。   4. 龙珠来自佛教中的宝珠。在佛教中,有一种宝珠叫摩尼珠,又称如意珠。龙戏珠的形象是佛教东传以后才出现的,在唐宋以前对称的双龙之间夹持的往往是玉璧或者钱币图案。我国唐宋以后,龙戏珠的出现,当与佛教有着渊源关系。
  5.《龙珠》在日本动画片当中也有应用。龙珠讲诉的是世界中有七颗名为“龙珠”的物件,每颗龙珠各自有一至七颗不等的五角星标记并散布于世界各地。只要集齐七颗龙珠就可以呼唤出神龙,向神龙许愿便可以达成任何愿望,而龙珠在神龙实现愿望后便会自动飞散……并且变成石头,一年后便可再次实现愿望。
  龙文化
  本质
       龙是伟大的,因为它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龙又是虚无的,因为它只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物质。在中国,龙为神话中的神异动物,在阴阳宇宙观中代表阳,是民族的象征和王室的标志。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氏族的图腾形成的形象。传说能隐能显,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中国人经常自称“龙的传人”。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朱雀)、麒麟、龟(玄武)一起并称“四瑞兽”。(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   中国原龙最早曾一度起源于原始图腾文化,但本质与主流却不能简单归结为原始图腾文化。从“时代背景--具体内容--文化涵义--社会功能”这四个方面来看,中国的龙都与原始图腾有重大差异,因而表现出以下本质特征:
  1.源于图腾,超越图腾   中国的龙文化在现代中国绝非仅仅存在个别遗迹,而是依然保持强大生机,扬弃掉封建主义、神秘主义、专制主义的消极因素,中国龙文化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中虽不能起到历史上的那种主导作用、主流文化作用,但仍对中华民族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   2.不是实物崇拜,而是文化创造   图腾文化本质上是原始社会的氏族文化,而中国的龙,最初形态的原龙,即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这是中国原始社会的解体期,中华文明时代的起源期,后来是中华文明中国的龙,固然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某种原型,但本质上并不是自然界中的现有实物,而是基于民族文化观念的文化创造、文化符号。时代的形成期。
  
  内涵
    中国的龙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涵着中国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基本观念:   第一层,龙的观念 从中国龙的形象中蕴涵着中国人最为重视的四大观念,天人合 龙图腾在瓦当中的应用
  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   第二层,龙的理念 在中国龙的形象、龙的观念后面,包含着中国人处理四大主体关系时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谐,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   第三层,龙的精神 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这是中国龙形象、龙文化的最深层文化底蕴。王东认为,发掘中国龙文化的深层内涵,有助于解决当代世界的一些文明冲突。
  聊斋志异记载
    在聊斋志异中,有二篇文章《龙》。   其一:   博邑有乡民王茂才,早赴田,田畔拾一小儿,四五岁,貌丰美而言笑巧妙。归家子之,灵通非常。至四五年后,有一僧至其家,儿见之惊避无踪。僧告乡民曰:“此儿乃华山池中五百小龙之一,窃逃于此。”遂出一钵,注水其中,宛一小白蛇游衍于内,袖钵而去。   其二:   北直界有堕龙入村,其行重拙,入某绅家。其户仅可容躯,塞而入。家人尽奔。登楼哗噪,铳炮轰然。龙乃出。门外停贮潦水,浅不盈尺。龙入,转侧其中,身尽泥涂,极力腾跃,尺余辄堕。泥蟠三日,蝇集鳞甲。忽大雨,乃霹雳孥空而去。   房生与友人登牛山,入寺游瞩。忽椽间一黄砖堕,上盘一小蛇,细裁如蚓。忽旋一周如指,又一周已如带。共惊,知为龙,群趋而下。方至山半,闻寺中霹雳一声,天上黑云如盖,一巨龙夭矫其中,移时而没。   章丘小相公庄,有民妇适野,值大风,尘沙扑面。觉一目眯,入含麦芒,揉之吹之,迄不愈。启脸而审视之,睛固无恙,但有赤线蜿蜒于肉分。或曰:“此蛰龙也。”妇犹惧待死。积三月余,天暴雨,忽巨霆一声,裂眦(音:子)而去,妇无少损。
  西方的龙
  Dragons&Seraphim
    西方龙通常被想像成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蝙蝠的翼、身披鳞片,有蛇一样的舌头,能喷火;也有人把它想像成一条大蛇,有带刺的尾巴。在中东世界,蛇或龙都是邪恶的象征;埃及的阿佩皮神就是冥界的一条蛇。希腊人和罗马人有时把它看成是邪恶的力量,但有时也把居住在大地深处目光锐利的龙看成是仁慈的力量。在基督教,龙是罪和异教的象征,因而在绘画中匍匐于圣徒与殉教者足下。龙很早就被用来作为战争的标志,北欧的战士把他们的船头刻成龙头形,中世纪英国曾以龙为皇家的徽记。在远东,龙被认为是行善的生物,无翅膀,但被认作是空中之神。
  西方龙现在一般指Dragons,但在很久远的年代,并不是这样的。闪米特人的一支在那一个年代创立了犹太教,有一些人认为犹太教中的Seraphim就是正义力量化身的龙。    西方的龙
  在西方文明中各个方面、本质、含义、特征都最接近中国本土的龙的概念就是Seraphim,Seraphim不仅在西方神话与宗教中的地位、作用、意义与中国本土的龙在中国神话与宗教中的地位、作用、意义最吻合,而且古希伯莱语中Seraphim的词源意思与中国本土的龙的一种主要起源相同。中国本土的龙是蛇型,Seraphim是古希伯莱语中的大蟒,就是Seraph的复数,也有说法是加上一个有“火焰”或“燃烧”等等意思的词尾,在早期古希伯莱语中,因为无“龙”字,所以常常用大蟒表示龙,圣经中就表明,这样的大蟒是有四肢的,一些希伯莱神话的历史资料也间接地表明Seraphim早期形象要远远比Dragons更接近中国本土的龙,有四肢与六个由火焰组成的翼的大蟒,十分酷似中国早期神话中的应龙,而且Seraphim对于西方的人来说是一个很熟悉的概念,只是现在很少有人知道Seraphim的原始面目而已,现在宗教画像与雕塑中的Seraphim已经全是人型的了。
  Seraphim现在一般翻译成炽天使,但在《伪经·伊诺书》中,Seraphim的意思却是大蟒。在西方早期文明中,龙与蛇的概念常常是混为一谈的,但一些人认为把炽天使理解为大蟒是一种亵渎神灵的行径,其间涉及的宗教问题就不解释了。   Dragons的出现要远远晚于Seraphim,它们是凯尔特人崇拜的对象,地位很神圣。中世纪初期,在大西洋上探寻新航道的维尔京人将自己的海盗船船首雕刻成Dragons的样子,以此希望Dragons赐予自己无穷的力量。   基督教的诞生,使Dragons的命运发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Dragons成为Satanas的代名词。新宗教的诞生,难免会与老宗教有冲突,如同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一样,就将原来土著崇拜的阿修罗“贬”为恶魔。   龙在基督教中被视为恶魔的象征是源自Mesopotamia神话,在Mesopotamia神话中,龙是“海洋中恐怖的生命,具有祸害人,被神消灭的命运。”巴比伦神话中的英雄Marduk的对手Tiamato与Hittite神话中的Illuyankas,皆为其中例子。居住在Mesopotamia区域附近的犹太人也曾受其影响,并将这一种观念继承下去,龙在犹太教与基督教中渐渐成为恶魔的象征。
  龙的传人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龙的传人”几乎就是中国人的代名词,但全世界真的就只有中国人叫做“龙的传人”吗?让我们到欧洲去认识一下其他的“龙的传人”。   凯尔特人    红龙是凯尔特民族的标志,图为威尔士国旗。    威尔士红龙旗
  凯尔特人是欧洲最古老的居民之一,总共有近4000年的历史,曾遍布整个中、西欧。今天他们的后裔主要分布于英格兰岛西南部的威尔士地区和北部爱尔兰地区的一部分。   我们所熟悉的许多以欧洲中世纪为背景的奇幻故事,诸如巨龙飞舞,法师作法,骑士驰骋等D&D中的典型场景大多出自凯尔特神话传说。龙在凯尔特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实上,凯尔特人和中国人一样崇拜龙图腾。他们的守护神叫做Y Ddraig Goch,发音:[? ðraig gox],意思是红龙,一直是该民族的象征。电影《龙之心》(《Dragon Heart》)便是以凯尔特神话为背景塑造了卓克(Draco)的形象。现在常见的欧洲Dragon的形象正是来自凯尔特红龙,虽然与中国的龙外形差异较大,但在凯尔特民族及他们的后裔心目中,其意义与中国龙之于华人没有任何区别。   不仅今天威尔士的国旗上还印着红龙,而且在威尔士当地的工艺品、服饰、建筑物、汽车甚至茶杯、牙膏、打火机这样的日常小东西上也经常印着红龙。威尔士人以“红龙传人”之称而自豪,随处可见的红龙图案也成为了那里的一道风景。   波尔图人   波尔图市坐落在伊比利亚半岛北部,是葡萄牙第二大城市,在现代工业化文明的深处,是古老的杜罗河孕育出的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波尔图有一座著名的大型体育场,叫做巨龙球场。这座体育场名称的由来也和杜罗河有关:由于周边有非常丰饶的矿产,杜罗河称为“黄金之河”,在葡萄牙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一条巨龙想要霸占杜罗河两岸的矿藏,由于它时常喷吐烈焰,所有人都对它无能为力。但是,聪明勤劳的波尔图人最终用杜罗河的河水浇灭了巨龙的火焰,巨龙成了波尔图人的仆人和保护者,并且帮助波尔图人击退了很多次敌人的侵略。从此很多波尔图人都说自己是巨龙的孩子,还用“巨龙”为他们的体育场命名。
  相关资料
    “人类虽然聪明到能够消灭许多的物种,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救回任何一个被他们灭绝的族类。”--Gerald Durrel,《CATCH ME A COLOBUS》   龙枪系列中出现了很多的巨龙,他们有的是善良的,有的是邪恶的,有的老眼昏花,有的年轻激进,都让人对于这些活在传说中的生物感到好奇。我们自称龙的传人,皇帝要穿龙袍,喝酒有景德镇的著名瓷器“九龙公道杯”,端午节还可以划龙船;而西方的龙则是看守金苹果,把守伊甸园,任意吞吃无辜的人类,是魔王撒旦的使徒,几乎每一个功成名就的英雄都必需要宰上一两个才行。   
  【泰国龙】   泰国人相信有龙,而泰国的龙与中国的龙却有差别,泰国的龙是没有脚的。有关泰国的龙还有一个故事:20世纪70年代美军在湄公河抓到一条酷似中国传统龙形象的大鱼,他们剖开龙腹,有的还吃了肉,并拍照留念,结果这些美军相继死亡无一人存活。据说原本湄公河里有两条龙,现在只剩下一条雌性龙,因为缺了一条所以雌龙无法再抚育小龙,每年就会定期向天空喷火球,据说到那时就会有从河面向天空逐渐上升的彩色球状气体。
  1953年夏天,豫东某地降落一条不明动物,不少好事者徒步数里前往观看。据目击者所描述的形状,这东西像一条巨大的鲨鱼。它的腥味招来很多苍蝇。这鱼应是生活在深海的稀有鱼类,至於为什么会由天而降,似乎可以和龙坠落的原因产生关联。
  
  难道天下间真有龙???
  
  这些天太忙太忙,有空继续发照片给朋友们,只能晚上抽空更新,不好意思啊。
  今晚扯得有点远,大家不要介意,只是应某些朋友所求。
  要是大家对这个帖子感兴趣的话,请看完顶一下。
  从明天起,说说国内外许多不可思议的预言,已验证的预言!!历史都有记载的!
  若是有什么不好或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
  laikankan
  祝大家元旦快乐

  今日元旦,先祝各位网友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身体健康!
  
  十大已被“验证”的神奇预言
   一部人类发展史,充满着神秘而又令人困惑的谜。尽管对于人世间是否存在着超自然的力量,目前仍存在争议,但是无论是茫茫洪荒的远古时代,还是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一些变幻莫测的自然灾害亦或是突如其来的事变,在其发生之前,早就有种种迹象预言它们的发生。
   恺撒遇刺之前,他献给卢比孔河神的马群怎么也不吃草;武则天代唐自立,竟然早被李淳风在《推背》中言中;拿破仑的帝王梦,竟然依托神秘女巫的惊世预言得以实现;恶魔希特勒竟然在临死之前就预见了他的帝国将一分为二……不管我们对这些神秘事件相信与否,随后的历史发展竟然不可思议地验证了这些当时被认为妖言惑众的“谬言”。
  
  诡异3•15,恺撒大限降临
   两千多年以来,西方人一直把每年的3月15日看作是一个不祥的日子,正是在公元前44年这一天,西方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罗马帝国的奠基人恺撒大帝在罗马元老院议事的时候,被人用短剑刺死。他的遇刺,看似是古罗马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是一个突发事件。不过尤其令人惊奇的是,恺撒本人在临死前曾多次收到一些关于他即将遭到谋杀的预兆,甚至还有一些明显的不祥之兆向恺撒预示他将被杀,而且他的不少部将和朋友也劝他要留意元老院的阴谋行动,要谨慎处世,加强戒备。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关于恺撒遇刺的预言最终证明,并非空穴来风。
  
  中国古人曾说道“天垂象,见吉凶”,意思是说自然天象和事物之间是息息相关的,这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古人认为:每当人类社会发生一些大灾难和变故的时候,上天都会做一些警示。据说在恺撒被刺杀的前夜,当时人们曾经注意到,有一个硕大的流星陨落在西北方向,在当时,巨星陨落被看做是大人物将遭到不测的警示,而西北方正是恺撒当时的府邸所在,于是当时有不少流言,认为恺撒即将遭到不测。无独有偶,在此前的几个月里,恺撒曾经派遣一批罗马人民往卡普亚去开拓殖民地,当时为了建造一个广场,他们拆除一些比较古老的墓葬,他们意外发现墓穴之中居然藏着大量的财宝。于是他们越干越起劲,正当他们为这笔飞来横财所激动时,他们在附近一个据说是卡普亚的创建者卡普斯的墓葬中发现了一块青铜书板,上面用希腊文刻着一段铭文,大体意思是说,一旦卡普斯的遗骸遭到暴露,尤里乌斯家的一个子孙将死于自己朋友之手,而且不久之后整个罗马受到史无前例的报复。而恺撒正是尤里乌斯家族的人,他死后甚至被敕封为“神圣的尤利乌斯”,这个预言显然是针对恺撒的。
  另外有记载说,在恺撒临死前几天,有人向他报告:他在渡过卢比孔河时献给卢比孔河神的马群,怎么也不肯吃草,并且时常泪如泉涌,显然它们预见到了有什么不幸的事情即将发生。
   令人不解的是,就在恺撒被刺杀的前一天,恺撒和他的亲信骑兵司令雷必达等人一起外出打猎时,不知什么缘故竟然谈起了一个真正应该选择的死亡的方式。当时,恺撒突然向自己的爱将雷必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一种死法是最好的?”大家纷纷发表意见,最后,在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之后,恺撒表示,他愿意突然而死,当时大家都对于他的这种表现很是不解。谁料想,第二天他的预言就应验了。据说恺撒在被杀前的那个夜里,他梦见自己在云端与当时的罗马天神朱庇特(朱庇特在罗马神话的地位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携手飞翔;他的妻子卡尔普尔尼娅幻觉,他们家的屋顶坍塌了,丈夫被刺死在自己的怀里。
   尤其令人称奇的是,恺撒的一个朋友连出事日期都算准了。恺撒有一位叫斯普林那的朋友,是当时罗马境内著名的占卜师。有一天,当他们一同参加完一个祭神活动之后,斯普林那突然将恺撒拉到一边,悄悄地告诉恺撒他正身处大难之中,而且这场死到临头的大难在3月15日之前不会过去,他尤其提醒恺撒要注意在3月15日这天加倍小心谨防危险,但是恺撒在表面上不置一词地笑了一下,但是在私底下他对于斯普林那的这个预言很是不以为然,甚至讽刺斯普林那有些杞人忧天。
   不知不觉中公元前44年的3月15日这天到来了,由于出现了太多的不吉利的现象,恺撒大帝内心也一直在犯嘀咕,并一直犹豫着自己是否参加元老院原定召集他去参加的那次会议,但是,恺撒大帝终于在他的干儿子也是这次刺杀活动的主谋布鲁图斯的劝说下,离开家门,前往元老院。据说,在路上,恺撒又遇见了预言师斯普林那,他开玩笑似的跟普林那说道:“3月15日可是已经到了!”斯普林那却告诫恺撒大帝:“没错,3月15日的确来了,可是还没有过去。”
  
   但是恺撒并没有听从斯普林那的再一次劝告,继续前往元老院。在恺撒快到元老院的时候,又收到一张揭发元老们密谋刺杀恺撒的告密书,但是不知什么原因,或许是恺撒命该如此,恺撒因为其他事耽搁了,并没翻开这张告密书。最后当恺撒到达元老院之后,包括他的干儿子布鲁图斯在内的许多罗马贵族都将自己的匕首刺向他恺撒,最终因寡不敌众倒在了血泊之中。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最终恺撒倒下的地方还印证了另外的一个预言,早在恺撒打败庞培后,罗马就有“恺撒笑,庞培哭”的说法,意思是说恺撒和庞培是对手,两人势不两立,而恺撒最终身中几十个创口倒下的地方,恰好安放着一尊庞培的雕像。
  
  尽管恺撒多次收到自己即将遭受不幸的信息,但是他本人却仍然是无力回天。但是至于为什么包括恺撒在内的许多人都预料到恺撒将会遭到不测,尤其是恺撒的一个朋友斯普林那出事日期的预言为什么会实现,几千年来这一直是萦绕在学者和恺撒崇拜者心头的一个谜团。那位占卜师难道真的能预知未来吗?恺撒死在庞培雕像旁真的只是巧合吗?有不少学者拒绝干脆拒绝承认预言的存在,认为这些预言是一派胡言,只不过是后世一些无趣之人的附会;但是还有一些人试图对于恺撒的死作为一个较为科学的解释。
  他们认为恺撒死于谋杀,而这些预言只不是恺撒本人和朋友对于这次阴谋活动的察觉而已。最终真相如何?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尼禄:被预言的罗马皇帝
   尼禄是在历代罗马帝国皇帝中知名度非常高的一个,他因为在位期间的残忍和暴虐行为而在历史上留下了恶名,他曾经疯狂地迫害基督徒,例如,古罗马的历史学家就曾记载了这样一则关于他的事情,在专门为尼禄设置的竞技场上,一些基督徒被蒙上兽皮,被迫和野兽进行决斗,结果往往是这些人被野兽活活咬死,而且尼禄还把一些人捆在十字架上,在他们身上浇上油,点燃后作为黑夜中的火炬。正是因为他的诸种斑斑劣迹,他成为时下一些西方的电视剧和电影热衷于讽刺的人物。
  
  
  说起尼禄,他最为人们所不齿的行为之一,就是与自己的亲生母亲**后又杀死了她。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恺撒被刺被其身边的一些人所成功地预测到,正如同恺撒并不是罗马历史上唯一的独裁者一样,这种神秘的预言也不只是降临到恺撒身上。恺撒的后继者罗马帝国皇帝尼禄也成为一个预言的主角,有一个占星学家曾经对于尼禄的命运作出了一个预测:尼禄将会当上罗马帝国最年轻的皇帝,但是也会是一个暴君,他甚至会杀死自己的亲生母亲。
   尼禄降生于古罗马的一个非常显赫的家族—多密提乌斯家族,这个家族早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就有很多成员曾多次担任执政官、监察官等要职,在罗马帝国时期这个家族更是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权贵家族之一。但是这个家族的许多成员也是劣迹斑斑的淫棍和恶霸,多密提乌斯家族因他们的所作所为,成为罗马人们厌恶和仇恨的对象。
  
  公元37年,在罗马附近的海滨城市安提乌姆,多密提乌斯家族又降生了一个孩子,他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罗马皇帝尼禄,他是阿赫诺巴尔布斯与阿格里皮娜的儿子。在那个时代,按照罗马的传统,贵族的家庭总是在孩子出生时找一些占卜家给孩子未来的命运做一个预测,而且往往把人的一生与某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当尼禄呱呱坠地时,太阳刚好从东方升起,太阳的光辉恰好照射在他的身上。尼禄的父亲显然意识到这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兆头。或许是出于对自己的家族历史有深刻的认识,尼禄的父亲在接受朋友们的祝贺时,竟出人意料地喊道,人类的憎恶和痛苦将会从他自己和阿格里皮娜身上降生。言下之意,这个男孩将会扮演混世魔王的角色,会给人来带来很大的灾难。尽管如此,尼禄的母亲阿格里皮娜仍然请来了当时罗马几位最有名的占星学家。当这些占星学家观察了尼禄出生时的异常星象,竟异口同声地对阿格里皮娜做出了一个恐怖的预言:这个男孩有朝一日将会当上罗马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但是,当他登上帝位后,将会残暴不仁,甚至会杀死自己的母亲,他们劝说阿格里皮娜在大祸还没有降临的时候抛弃这个孩子。但是阿格里皮娜沉静了一会儿,片刻之后,她便面无表情地回答说:“只要他能做皇帝,其他的都由他去吧。”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十几年之后,占星学家所预言的事情竟然发生了。
  不久,尼禄的父亲就病死了,此后阿格里皮娜就更加的胆大妄为,她与她的一些情夫的交往更加公开,不久之后,她凭借自己的美貌和政治手腕,改嫁给当时罗马帝国的皇帝克苏狄。几年之后克苏狄就病死了,也有人说是被阿格里皮娜给毒死了。于是尼禄就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当时他只有17岁。
   尼禄成为了皇帝,关于他的这个预言也一步步的实现,果然他成为罗马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暴君和独裁者。罗马的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用非常简洁的语言这样总结道:“尼禄继承了他的母亲,然后吃掉了她;他强奸了他的妹妹;烧掉了罗马的12个街区;处死了赛内卡;在拉特兰呕吐出青蛙;把圣彼得钉死在十字架上;砍了圣保罗的头;统治了13年零7个月;最后被狼吃掉了。”在他的统治之下,整个罗马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只要他提出一个人的名字,就可以把他处死。许多元老院议员、名人和卫队官员都被处死了。一些人被斩首,一些人被勒令自杀,还有些人被切开动脉血管。甚至他的老师赛内卡也被残忍地剁下双手,他甚至为了建设他的宫殿,把整个罗马城焚毁
  
  更令人称奇的是,尼禄果然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可以说占星学家的预言顺利地实现在了尼禄的身上。当然了,关于尼禄残暴弑母的这个预言,许多人表示惊奇,许多人深信不疑。历史学家更愿意科学地对待这个预言,他们把尼禄杀害母亲与罗马帝国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联系在一起。
   其实类似尼禄预言的这种现象也不只是发生在西方,在大约同时代的中国汉朝其实也发生过很多类似的预言,例如,秦朝末期所流行的“亡秦者胡也”,以及汉高祖刘邦为“赤帝子”等,这其实都是阴谋和激烈的政治斗争的显示。尼禄最后之所以杀掉母亲是因为阿格里皮娜阻碍了他掌握权力的步伐,他的母亲任用一些本家族的人,在中国古代这叫做外戚干政,也是常有的事情。在尼禄当政之初,实际政治权力都控制在母亲阿格里皮娜的手中,因此他最初还敬畏母亲的权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尼禄对于母亲的控制越来越不满,这种母子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后来阿格里皮娜发现,原先很听话的儿子居然经常公开对抗她。于是为了给尼禄施加政治上的压力,她公开威胁要以不列塔尼库斯来代替尼禄,这显然是一个不理智的行为。正因如此,心怀恐惧的尼禄才抢先毒死了仅14岁的不列塔尼库斯,而他的这一做法反而更进一步加深了母子之间的裂痕。此外,阿格里皮娜还对尼禄的婚姻进行干涉,并彻底导致了母子二人反目成仇。因此尼禄除掉母亲也是迟早的事情了。
  
  亚历山大被预测英年早逝
  
   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西方突然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这位年轻的国王率领其军队纵横世界,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天下。短短的数十年间,地中海沿岸的这些古代世界的辉煌文明发祥之地,尽数被他收入囊中,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然而,仅仅十年后,横亘在三大洲大地上的庞大帝国,却因亚历山大的猝死而轰然倒塌,许多历史资料表明,对于这一切,已经有人已经提前对亚历山大的命运作出了预言。
  
  如同许多其他的伟大人物一样,亚历山大在小时候就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在亚历山大出生以前,他的父亲菲力二世梦见他给王后奥林匹娅斯的子宫上盖了一个狮头印章。传说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娅斯在即将临盆之时便曾梦到雷霆着身,到处战火纷飞。几天之后她就产下了小亚历山大,她因此而终日惶恐不安,不得不向占卜师寻求解释。
   当时在马其顿有一位名叫亚里斯坦德的著名预言家,深得国王菲力二世的信任。据有关史料记载,亚里斯坦德前后有多次极为准确的预言。在后来亚历山大远征时,他还随军充任其顾问,又立下不小的功劳。而亚里斯坦德最为人所知的一件业绩是对亚历山大出生一事的正确预言。亚历山大诞生的时候,恰逢马其顿大军在色雷斯获胜的喜讯送到。亚里斯坦德趁机告诉菲力二世夫妇:这预示着她将会产下雷神,也就是说以后他们的儿子将会是战神的一个化身,这名王子日后必将成为一名战无不胜的统帅,会给他们和这个国家带来无上的荣耀。
  
  此外还有一个关于亚历山大出生时的故事:有一天夜晚,亚细亚附近的希腊城邦以弗所的一座太阳神神庙忽然无缘无故遭遇大火而焚毁,就在同一夜,奥林匹娅斯生下了亚历山大,这显然预示着将会有一位伟人诞生,他甚至会一度遮蔽太阳的光辉。在开始天亮时,当地的预言家们开始惊恐地喊道:“希腊的灾难和毁灭在前一夜出生了!”看来,亚历山大的出生,就连他将来的敌人也预感到了,显然他们并没有把亚历山大的出生看成一种荣耀之事。
   种种对于亚历山大的预言也随着其成长而一步步的实现。当他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菲力二世就聘请了当时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做家庭教师。在亚里士多德门下,亚历山大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少年时期的亚历山大就体魄强健,外形俊美,才智非凡,具备勇敢、倔强而自负的个性。
  
  正如亚里斯坦德所预言,亚历山大从小就显示出了不同寻常的霸气和过人的机智,还在很小时,亚历山大就以其在军事上的表现而无愧于“战神”的预言。当他十几岁的时候,他就率军击溃了希腊联军。当菲力二世在公元前336年遇刺身亡后,亚历山大继承父王未成的事业,准备大干一场,当时他只有20多岁。
   公元前334年,经过一番周密的准备后,亚历山大发动了对波斯帝国的进攻。波斯帝国是当时地球上最庞大、富强的帝国之一。这个国家地域辽阔而且人口众多。但是亚历山大凭借其过人的军事天才和非凡的勇气,在与波斯的战争中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著名的伊苏斯战役后,波斯君主大流士被迫求和,亚历山大彻底击垮了波斯帝国。随后亚历山大又南下埃及,并在埃及被尊为太阳神。随后亚历山大又四处扩张。
  
  当亚历山大返回巴比伦时,马其顿已成为一个版图空前庞大的帝国,其地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东至药杀水河。为了便于统治,亚历山大从马其顿迁都,将巴比伦作为新帝国的首都。从某种程度上讲,亚历山大的确实现了亚里斯坦德的预言,他成为当世无双的战神。
   尤其有趣的是,不仅亚历山大的成功和辉煌被预测到,而且他的死亡也成功地被人预测,古希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智者被人构陷,当他在从容走断头台的时候,竟说道:“啊,最美好的解脱啊!像荷库鲁斯那样,随着肉体的燃烧,灵魂挣脱了束缚并得以进入光明。只有经历过死亡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当亚历山大问他是否还有什么什么话可说的时候,他回答说:“没有,我将会很快看到你。”言下之意,亚历山大的死期也不远了。不过,当时的亚历山大年方32岁,事业蒸蒸日上,身体又强壮无比,因此对这番话根本就不屑一顾,谁也没有料想到,不久之后亚历山大大帝果然神秘死去。
  
  关于亚历山大的预言,后世的历史学们也是争论不已,到底有没有这个预言,这个预言的真实性到底如何,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历史问题。一些学者压根就否定这个预言,而另外一少部分学者则试图给亚历山大的这个战神预言做一个比较科学和合理的解释,他们认为亚里斯坦德之所以对于亚历山大做出这样一个预测,是因为这个占卜家对于当时世界形势有着一个比较正确的分析和预测,例如在亚历山大出生的时候,希腊刚刚结束内部连绵不断的战祸,很难有利地抵御马其顿的入侵;而马其顿王国对外扩张的最大对手波斯帝国早已是强弩之末,只要有风吹草动,大厦将倾也早已是必然了;而埃及文明也处于衰落期。这都对亚历山大的扩张事业非常有利,身处这样的一个时代,只要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君主,肯定都会有所作为。至于亚历山大的突然死亡,学者们一般比较倾向于这是一个政治阴谋,而预言的神奇之处往往在于它对于政治阴谋的洞察。
  明朝朱棣兵变的神秘预言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首都便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从此有了两个京城,两个直隶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朱元璋死后的一场兵变—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所发动的一场兵变。但是最令我们感兴趣的朱棣所发动的这个兵变早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就被人成功地预测到了。
   这个人就是明代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刘基,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刘伯温。在烧饼歌之中,刘伯温成功地预测到对于明代的历史的转变具有非常关键作用的靖难之役,关于这个事件《烧饼歌》是这么说的“我朝大明一统世界,南方终灭北方终,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朱元璋又问道:“朕今都城竹坚守密,何防之有?”刘基回答道:“臣见都城虽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只恐燕子飞来。”随后刘基又做了下面这首歌:
   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
   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
  
  对于朱元璋身后之事,刘基首先预言道:明代虽然是一统天下,但是仍然需要日夜提防警惕,大明朝在南方的气运将会衰落,北方将会重新成为龙兴之地,这便是预言王朝的国都将会迁移到北方。“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意思是说:太子标虽然是嫡出,可是文星却要继承皇位,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你的孙子。其中的“文星”,实指后来的建文帝,而他当皇帝后会遇到很多麻烦。也即是说,虽然我朝大明一统世界,南北已平,国事也步入正轨。虽然皇太子是直系血亲所传承下去的,但皇上仍应该慎防以后子孙手足相残,兄弟内斗。还有也要防国土内封侯王爷各据一方,且北方势力将强大,南方之皇室,将会被北方王爷消灭。在后面提到诗中,还预见到了朱棣的年号永乐,而朱棣的靖难之役宣告成功,自己也登上了皇位,年号永乐。“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则提到了朱棣的一个重要的谋臣姚广孝,他曾经是一个和尚,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直接输入图片链接即可插入图片,限5个链接 其实对于靖难之役,不仅《烧饼歌》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预测,我国另外比较著名的两个预言《推背》和《梅花诗》也有比较精彩的着笔,关于“靖难之役”一事,《推背》在其第28象中做出了这样一个预言。其谶曰:“草头火脚,宫阙灰飞,家中有鸟,郊外有尼”;颂曰:“羽满高飞日,争妍有李花,真龙游四海,方外是吾家。”关于这一条,清代著名的大才子金圣叹批注道:“此象主燕王起兵,李景隆迎燕兵入都,宫中大火,建文祝发出亡。”这显然也是一个预测朱棣夺权的信号。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