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ukin 发表日期:2012-4-9 11:33:00 回复
4月6日早上,我在我的微薄里发了一条消息,那么在随即的几天里,这条消息在网路上和诸如天涯等等热站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自己也受到了这种影响的波及,简单地来说,我得到了新浪WEIBO和天涯N多朋友的支持,同时也收到了一些甄粉的攻击。无论大家是哪种态度,我一概坦然面对,同时也不为所动。
另外一种影响就比较深刻了。我身边的朋友和同行,凡是知道我有这个微薄的人,基本都劝我不应该掺到这淌混水里面去。我自己这两天也抽空到天涯那个著名的、高人气的八卦区去粗略看了一些所谓对此事件的“解密”。
昨晚10点,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了一句话,既然你的电影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经验都非常深厚,那么你最好能有时间写一个技术帖,这样即可以解释事件里的许多问题,也能让外人了解下中国电影目前拍摄运作当中的一些特点。
我说“我已经有这种想法了”,所以在今天早上,我对着键盘敲下这篇文字,希望对中国电影有兴趣的人士、网络上的诸多或支持我或攻击我的朋友,能从里面了解一些缘由。
本文对事不对人,纯技术帖。
目前甄赵事件有三方面,即甄和他赵的团队、赵和檀冰。
首先,可以把赵文卓排除出去,尽管他目前是争执的核心,但不过是因为他是名星而成为事件的焦点,而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他都没有参与过多,纯粹是因为对对方擅自更改剧本与角色设定等等原因而被对方辞退(既对方所称的“罢演”或“耍大牌”)。我和赵文卓见面次数不多,私交一般,以前在香港和北京有过三次会面,而且双方没有什么特别深入的交谈,但是赵给我的感觉是这个人比较内敛和含蓄,不很张扬,有一种动作演员身上很少见的儒雅气质,这一点是很有吸引力的。
好了,对赵文卓的评述就到此为止,下面我要说的是檀冰。
出于同门、同学、同行的三种关系,我先对他表示道义上的支持和理解。同时要说一句:即檀冰最后被对方过河拆桥,一脚踢出去,这个没有什么悬念,而且他就是不能做这个导演的。在这个事件里面,檀本人也有明显的责任,或者说缺陷。
我们可以看下檀冰在事件前的经历和业内所处的位置。我说话喜欢直来直去,不怕檀冰看到了以后不高兴:檀冰目前还是一个青年电影导演,之前拍摄的作品即不多,也没有什么影响力,无论按照檀冰对《终极解码》的一系列拍摄构想,还是他详细陈述的去联系成龙做监制、联系甄子丹等等大牌做主演的过程来看。很明显,他打算把这个片子定位在商业动作大片+大陆香港合拍+看准好莱坞片商需求的这么一个“大片”的位置上了。他的心气和眼光非常的高,但是以他目前的能力和背景,真的就具备驾驭这么一个大戏的水准了吗?
我认为,以他目前的能力,欠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哪怕对方没有设下这些圈套诳他,他能否完成《特殊解码》这么一个大制作,都是一个问题呢!
他以前拍摄的都是小成本电影,而且无论在电影业内还是普通观众当中,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力,在没有太多积累和经验的情况下,檀冰就去筹划这么一个大戏,而且还是他并不擅长的动作戏,这是一个没有考虑清楚自己实际情况盲从行为,不切实际的大跃进。
我以前几年参与过一些合拍大戏的制作,在商业大片的操作方面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在剧组里拍戏,其实就是做一个项目。诸位看帖的估计绝大部分都是上班族,那么在各自职业生涯里就都知道一个共同的社会特征——越是那些部门结构冗杂、人员众多的大公司里,人际关系也就越复杂。拍戏也一样,在动辄几百人的商业电影的剧组里,不仅人际关系特别复杂,而且还充斥各方势力和背景之间的较量与妥协。每个有来头的大名星和他们的经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一帮诸如助理、化妆等等身份的随从人员,前呼后拥,讲究的就是这么一个排场,在他们一驻组开始,就形成了以自己为核心的一个小团队。大片请的大名星越多,这种小集团也就越多,如果执行制片方没有手段去平衡关系的话,就会产生相当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这种大片的导演必须要有相应的影响力和身份,以及影片主要投资方(出品方)的支持,否则根本就镇不住那些名星和经纪人的。
对拍戏略有了解的人应该知道这么一个现象,如果在一个剧组里出现小导演配大名星的这么一种组合,那是最尴尬的情况了——前者恐怕一天舒服日子都别想过,而后者可以随时随意对前者甩脸子。现在檀冰做的,恰恰就是这么一件事。
我在网上还看到有关檀冰的一些负面的流言,比如说提到“扎钱”这个黑话。
檀冰在他第一次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用念一篇事前写好的稿子的方式,详细说明了甄和霍方面是如何坑骗他的全过程。在他的讲述中,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弱者的定位上。其实檀冰在里面是藏着一些春秋笔法的,作为他的同行,我立刻就在里面听出了他的那种小聪明。
属于檀冰的小聪明是这样的:他耗费3年经历写好了《终极解码》的剧本,认为无论创意还是题材都属俱佳,迫不及待地期望能进行拍摄,并由此激发出雄心和理想,然后在这种头脑不很冷静,没有认清自己处境的情况下,打算邀请国际动作巨星,打造一个精彩的商业大片。所以他本着很充分的诚意去找了成龙先生、甄、赵等等大腕。
檀冰现在30多岁,也就是说从电影学院毕业后在外面拼搏多年了,已经攒下一定的社会人脉,他要拍戏去找投资(或者说“扎钱”的话),是有自己一些比较成熟的关系的。但是以他设想《终极解码》的这么一个华丽的全明星演员阵容和拍摄支出来看,单纯以他的关系、依靠自己以前积攒的人脉,恐怕根本拿不出如此巨额的投资。所以他就要去利用明星效应——也就是说,檀冰先去找到成龙先生,然后又去找了甄子丹,很有诚意的、也是很急切地就与对方签下了拍摄的监制或出演合同(尤其是后者,提出的条件很苛刻,檀冰是在大幅退让的情况下才换取了对方的签字,而这种退让造成的被动,就给后来甄、霍等人一脚把他踢出去提供了便利),然后他打算利用我已经签下香港大牌动作明星这个事实,再去游说影片的投资人。
举个比较形象的例子来说,檀冰其实想玩的是一个杠杆游戏,他原设想杠杆一边是各种慕香港大牌之名而纷纷投资影片的金主,杠杆另一边则是几位香港大牌动作明星,而自己则扮演撬起这个杠杆的那个很关键的支点!
平心而论,无论是“扎钱”还是打算把大牌名星当作法码玩杠杆游戏,这个根本算不上什么污点,在电影行业里象他这样年轻没什么雄厚背景的导演里,实在太常见,很多人都想这么玩,也都或多或少的这么玩过。中国这么多导演里,有谁敢说自己为了拍片,没赔金主们吃饭,没扎过钱,没干过狐假虎威之事的吗?
檀冰这种设想在不仅在中国电影导演里特别普遍,而且在一些看上去很有势力的影视传媒集团里也不少见,这些年中国电影票房呈上升走势,投资电影拍摄逐渐热起来了,但是这个市场和投资方式相当的不规范,很多投资人根本没兴趣看剧本,也看不懂剧本,就是一上来问导演或制片人,你能找来哪些名星?你找来名星了我就愿意掏腰包,而且不怕明星来头大,越是大名星大影帝我就越乐意往里面砸大钱……诸如此类的土老板,我过去几年见的太多了。很多大片的投资,绝大部分比例都是用于支付名星的片酬,同时却花费很微不足道的投入弄一个极烂的剧本。
这种现象的存在就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导演和制片人就习惯打着名星的头牌去找投资、去“扎钱”;另一个就是一些名星和他们的经纪人利用了这种风气,大肆浮报自己的身价片酬,以及在谈条件时向制片方施压,迫使对方让步,签下一个对自己非常有利且主动的合同。
檀冰想利用名星效应,想玩杠杆游戏。那么问题就来了:名星和他的经纪人,就心甘情愿地去做那个压在杠杆一头的筹码吗?谁都不傻,尤其是商业手法更加纯熟的香港人。这个游戏不是不能玩,筹码也不是不能当,但前提是这个一定必须是有实力有面子有背景的,和筹码配的上才行。假设如果是王中军冯小刚、或者张伟平张艺谋,甚至中影韩三平董事长出面来做这个支点,那么甄霍这些人绝对是能够积极配合和合作的,即便不合作也不敢耍手腕,因为这些人的面子足够大,背景深厚,跟这样的人能有合作,对甄子丹来说是很划的来的事。
说结婚要讲究门当户对,拍戏也一样。檀冰的问题就是脑子不清醒,他太过于自信了。不是金刚钻,偏偏要去揽瓷器活。我的话说到这个程度,对檀冰的分析的确很不中听,很粗俗了,但是每一句都没有说错!
实际上,继续细节分析的话,我们可以从檀冰身上看到类似他这样的学院派中国青年电影导演普遍存在的一种危机心态:30多岁了,从学校出来已经摸爬滚打十来个年头了,有作品但没有产生特别大的影响力,有些实力了但没有多少人能识才,对生活有感悟了但没有机会实现到艺术作品当中。在30~40岁之间,对于导演这个职业就遇到一个拐点——抓住一个机遇了,或者说有人提携一把,就能在事业上升一个阶层,前途会大有希望;没抓住机会,默默地捱过了这十年,那以后就更加渺茫,差不多要考虑转行去做制片人、策划之类的工作了。电影和其他行业一样,是也呈金子塔形的,越往上越难爬。
人们老说男人年过三十一支花,其实30岁也是特让导演难堪的年纪,上面有年纪大的压在你头上,下面有年纪小的正在虎视眈眈——上面的已经有名气了,比不过人家;下面的比你年轻,耗不过人家。不上不下的,最尴尬的时候……
那么在这种非常尴尬的危机心态下,对自我定位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做出一些以自己实力并不能承担的事情,都是正常的。
檀冰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欠妥,不成熟,但为人处事没有问题,他在《终极解码》前后作出的努力,虽然最后是这么一个结局,但说明他是一个有事业心有抱负,热爱电影事业的电影人。这是我在本文上最后结尾给他做出一个评述。
作者:nukin 回复日期:2012-04-09 15:41:23 回复
檀冰揣着他的剧本和他的理想,凭着一颗过于天真和过于自信的头脑,去找到霍和甄二人,邀请他们加入自己的商业大片主创阵容当中了。
“商业大片”——对电影有兴趣的人回发现,这四个字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和中国电影相关的各种新闻报道里面了。什么叫“商业大片”啊,说白了非常简单,就是做一笔生意,拍摄电影的是冲着挣钱来的,投资电影的是冲着赚钱来的。
既然是做生意,那么肯定就会有缺斤短两,有尔虞我诈,有勾心斗角,有反复的讨价还价的过程,有忽悠和识破忽悠的过手较量;同时也应该有起码的商业道德,或者说游戏的起码规则。
我上篇说了,檀冰有一些自己的小聪明,这些属于不拘小节的部分,无关于他的基本为人。但是他倒霉的,就是他遇到的对方,是连最起码的游戏规则都不遵守、在桌下操作时没有底限的一些人。
如果仔细去听檀冰在发布会上念的那篇稿子里陈述的事件过程,会发现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这些事情许多具体说的话,会让外人对目前中国电影青年导演所处的严峻生存状态有更丰富的了解:
第一、檀冰在说到《终极解码》的前期筹备过程中,提到自己去找投资、联系主演和诸如摄影、灯光、动作指导等等技术人员,又自己花钱去做了用电脑动画制作出来的分镜头剧本。这里面就透露出一些信息——
首先,这是非常典型的大陆电影导演的职业态度,按部就班,规规矩矩,严格按照程序步骤去工作的学院派电影人;
其次,他在前期筹划中做出许多工作,其实是应该由出品方或制片人去完成的(比如说找投资、物色演员等等),这说明他目前的状态是一个独立导演,没有签约到某家有实力的大型影视传媒公司旗下。
中国大陆的电影导演,目前基本处在两种创作/生存环境之下:象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导演这些一线导演,目前都有各自的签约或长期合作的影视公司——张艺谋的长期老搭当是新画面公司的制片人张伟平;冯小刚身后有华谊兄弟的大、小两位王总;陈凯歌导演则和中影集团长期合作。
憨笑着说句题外话:我对冯小刚和华谊兄弟之间的配合和发展过程是最熟悉的,就和本文一样,在去年我出版的那本书里,也站在一个尽量中间的态度上,从利弊各方面去分析他和这家近年很抢眼的民营影视集团。
这些大导演背后的签约或合作方,能够给他们的影片拍摄计划提供大量的便利,双方长期合作之后,就形成了大导演+大制片人的这么一种“双拼”组合。
如果是张艺谋+张伟平,或者冯小刚+华谊兄弟这种深厚背景的双拼组合去找对方的话,甄也好,霍也罢,还敢这么嚣张么?你说你有手段,我也不是吃素的呀。现在已经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了,大陆人没那么土,可不是80年代初的“表叔”了。
处在另外一种创作环境下的就是很多类似檀冰这样的年轻的、名不见经传的导演,他们是不会遇到这种有实力有手段的伯乐的。这些导演背后没有什么背景和靠山,他们如果想筹拍一个电影的话,几乎所有的工作都要亲历亲为,一个电影,从前期筹划到最后能杀青、再到上映,长的可以延续2~3年,是一个累人又累心的工作。
正所谓人无全才,为筹拍电影凡事要亲历亲为,但不代表每件事都能做好,这里面肯定就会有事倍功半的时候和被坑蒙拐骗的时候。
甄、霍知所以能这么得寸进尺,说白了就是看到檀冰是个即没背景没实力没名望的导演,又有求于他们,正应了那句俗话“吃柿子要找软的捏”。檀冰的不幸,就在于他正好遇到这么一群不知“艺德”为何物的人士了。
第二、檀冰提到在2011年下半年到年底,在《终极解码》与深圳开始筹拍乃制到即将开拍前,投资费用都是“我的钱”,并且强调他自己也是“投资人”。
檀冰的这句话里面透露出对目前阶段中国电影制作里的另外一些问题。中国电影的历史家底和创作模式,是从建国前的延安文艺时代和在东北长春接受“满映”硬件技术基础开始的,然后复制了苏联式样的国营电影制片厂特色,剧组拍摄采取的是“导演核心制”。但是最近二十年已经和国际接轨,基本过渡到商业化的“制片人/名星核心制”上来了。
俗话说,“做事不由东,做了也无功”。既然拍摄商业片是个生意,那么自然就是谁掏的钱就听谁了,檀冰表明自己是“投资人”,实际上是强调自己在剧组的身份不光是导演和编剧,还是股东,应该在剧组拥有话语权和决定权。所以说,有大牌名星的加入,《终极解码》剧组特征就是“名星核心”,但是檀冰希望通过自己的投资人身份,希望用“制片人核心”去对前者加以一定的约束,不要太肆无忌惮。也就是说,檀冰心里很清楚对方是大名星自己却是小导演这种强烈大反差,他这句话里的潜台词是这样的——既然我作为“导演”镇不住你甄子丹,压不服你霍耀良,但是我以“投资人/制片人”的身份在剧组里行使的权利和权益,你总不能一点顾忌都没有吧?
但是现在明眼人看到的,是后二者之嚣张跋扈,就是一点顾忌都没有。
檀冰说“我的钱”,其实应该是“我借的钱”或者说“我(通过我的关系找)的钱”。甄子丹的片酬身价达到八位数,千万元水平的。再考虑到拍摄的其他支出,那么《终极解码》的投资额肯定不菲。
但是象檀冰这种年龄和阅历的大陆导演,家里又不是富二代官二代出身,本身没有这种经济实力。他就通过以前很多年里打下的人脉关系去找投资,去“扎”钱。
剧组前期筹划用的的经费,包括招待甄、霍住酒店的费用,那都是檀冰以上述途径搞到了,现在戏不拍了,他人也被对方一脚踢出去了。如此一来,他对这些信任他的投资人和借他钱的朋友无法交代,这个后果恐怕不是以后做不成导演了,恐怕做人都不成了。檀冰被坑到这个程度,说明什么?不只说明他太天真太实在,也说明对方无耻到了极至,黑的无法形容,使用的是最见不得人的香港混混招摇撞骗的手段。
第三、甄、霍在这个过程中做的最让人看不下去的一件事,就是不仅撺夺走了《终极解码》的剧本,先是篡改了名字,然后又胡乱修改。
檀冰没什么名气,他在剧组里也没有地位,他的钱也是拉来的、借来的。他身上惟一一件属于自己全部拥有的东西,就是《终极解码》的剧本版权。大陆的影视同行有一个共性:无论是好导演还是实力牌的演员,都是非常看中剧本质量的。真是遇到好本子,一些有眼光的实力派演员甚至愿意降低自身片酬来出演。尤其是学院派出身的电影人,对剧本创作的一向严谨和负有极高要求。
与此形成明显反差的则是我们的香港同行。香港的影视制作从很多年前就有一个特点,他们在拍摄前不准备剧本,是边拍边写,边写边改,边改边拍……甚至连写这个过程都没有,导演现场口授情节人物对白,旁边有个挂“编剧”和“副导演”的笔手做记录,然后稍加润色之后就告诉给演员,准备拍摄了。因为剧本就是这么现场拼凑出来的,导演自己临场发挥,事后就忘,导致香港导演闹过一些笑话,影片上映或者电视剧播出时,导演本人都忘记戏里的一些情节对白,自己当初是怎么想出来的了……所以说,香港的影视剧制作特征是有浓厚的山寨化和草台班子色彩,极少数精品与大量粗制滥造的低档作品并存。
这种习惯长期影响下的结果,就是不尊重编剧的劳动成果。
以我以前亲身经历过的一些情况看,电影行业里存在这种现象。比如说,假设我作为制片人,檀冰拿着《终极解码》的本子来找我,希望投资或者采取其他合作方式。他这个剧本我看中了,觉的还不错,创意上面有特色,但是我认为他年纪太轻,经验不丰富,且没有掌控大场面动作戏的能力,不适合作为本片导演。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圈里常见的、比较有人情味的方式是或直接或委婉地向檀冰提出这种想法,同时表示我愿意买下这个剧本,檀冰你可以说一个价格,我看看是否合适;或者说,虽然我觉的你不胜任导演,但毕竟你是编剧,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给你一个副导演或者跟组编剧的职务,这样一来尽管你没有做成导演,但起码也算是主创人员,经历自己的本子成为电影作品的过程了,也算是一种安慰。
总之,对知识和编剧劳动成功的尊重,在甄、霍对檀冰一步步地得寸进尺过程中,对于后者已经是最基本的底限。我想,最后前者剥夺了檀冰的导演职位,那怕给他留一个编剧的头衔,也是对他人格和几年心血最后一点尊重了吧。
但是让人发冷的是,他们连这点都做不到,在檀冰已经把《终极解码》向电影报批的情况下,依然采取了公然剽窃的行为。
干出这种事的人,绝对不是电影人,而是贼!
作者:nukin 回复日期:2012-04-10 14:24:40 回复
给甄赵之争和我的同行檀冰的职业解读(3)
事情多,耽误写文了。万幸最近不拍戏,只是忙一些杂事,否则也就不会专门写这个文章。
今天早上我和檀冰简单聊了一会儿,简单地做了一下沟通,同时也直接向他表示安慰,告诉他我的联系方式,所以我的立场和态度问题已经很清楚了,一些试图混淆局势的闲杂人等就不必继续徒劳了。
当然也有很好玩的事情发生,就是我在WEIBO和天涯的ID里都接到很多善意提示的消息,诸如让我小心被黑啊当心“水军”什么,。首先我很感谢诸位的热情,其次也请大家安心,我这人属于为人办事都比较坦然的那种,在社会上也呆这么些年了,不敢说自己是什么高人,不过也是见过些世面的,所以网上的风浪刮的再邪,我都不在乎。甭管是什么水军也好五毛也罢,我自己凭良心说话,没人能把我怎么着,就这么简单~
继续中篇的话题。
首先应该说下香港电影的一个特色,那就是动作电影,俗称武打片。单就制作水平和理念,如果香港电影同行说自己的动作片全球影坛排名No.2的话,那怕好莱坞都不敢妄称自己是No.1。也就是说,动作电影这个题材是香港电影最拿的出手的、也是最有票房号召力的金字招牌。
因为香港的动作电影如此的发达和优秀,那么自然就伴生着一个熙熙攘攘的行业,即大大小小的动作指导、武术替身等等组成的制作团队,俗称武师。这个职业大陆也有,但是目前大陆的这些动作指导和特效设计师基本都是师从香港,而且水平也存在差距。可以这么说,在这个领域,目前是处在香港同行绝对领先与一枝独大的这么一种状态下。同时,香港有凭借当地的经济发达,电影拍摄的高度自由和成熟的商业化运作,可以方便地从大陆吸收人才,比如说李连杰、赵文卓、于荣光、熊欣欣……还有我非常非常欣赏的刘洵老先生(就是《新龙门客栈》里的那个阴险的阉党公公,他是京剧演员出身,所以他的表演有非常深刻舞台范,尤其是眼神)等人。象好莱坞的《黑衣人》和张艺谋导演几年前的三大动作片,都是邀请香港的实力牌动作指导。
香港的动作指导,或者说武师这个行业,就有他非常有意思的特点,比如说与京剧和曲艺类似,具有很浓厚的行会色彩和颇为讲究的门第辈份观念,非常看中出身和师承。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就形成以著名动作演员/武师为核心的一些实力专业团体,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袁家班”、“程家班”、“洪家班”等等,甄子丹本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是因为受到“袁家班”的领军人物袁和平先生的赏识而成为香港动作电影演员的。
拍动作戏,请动作演员,请动作指导和替身、武师,那么这里面也就有许多自己的规矩。动作戏要有很多对打戏,要吊威亚,要有大量的摸爬滚打,飞车、烟火特技等等,除了体力的消耗以外,危险系数也高。所以动作演员和动作指导在拍戏时有一个习惯,就是不喜欢用外人,而是坚持用自己的团队,毕竟自己的这些人长期相处,共同工作,无论是配合度还是人际关系都非常熟络,在拍戏的过程中也就更加默契。
所以说,无论是大陆的导演拍动作戏还是美国好莱坞拍动作大片,只要去香港请一个著名的动作名星或者著名的动作导演,请来的就不只是他一个人,而是以他为核心的一个专业团队。
檀冰说到自从甄子丹开始入组以来,就通过按插本方人员的方式,逐渐将他“架空”,那么这个过程也就和我上述说的香港武师的这些习惯有关。这个“架空”的过程,就是从武戏开始的。雷声这种问题,在以前大陆和香港的合作过程中,也是经常出现的。
这个过程基本就是如此:
因为檀冰并没有指导动作戏的经验,而对方不仅是著名的、恐怕也是经验非常老道的动作明星兼动作指导。那么对方入组之后,肯定就会在自己最专长的方面提出各种修改意见,并毫不客气地要求檀冰依照自己提出的这些意见进行修改、调整。
檀冰说他原来的团队中已经请到动作指导,那么对方肯定不会用,肯定会提出所有和动作戏相关的环节必须要有自己方面的人员来掌控,否则不会放心云云。至少这个建议提出的非常合理,是找不出破绽的,同时也符合香港动作导演的工作习惯。势单力薄还经验欠缺的的檀冰不能拒绝。
于是剧组的动作团队就全部换成对方的人。
电影是一个讲究分工协作的综合性创作,摄制的时候需要演员、导演、摄影、灯光、录音等等职位技术人员配合工作。因而,当对方更换了动作团队后,接下来就会继续对其他岗位的人员不满意,比如说“你请的这个摄影师不行,他以前都是拍文戏的,我看他武戏不能拍的吗,切镜卡点都跟不上嘛”等等依然很专业很合理的建议,如果导演或制片方不识趣的话,那就以摄影师不合格不称职等等理由耍耍牌,甩个脸子什么的,剧组拍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停工造成的损失,经过考虑之后,也把摄影师换成对方联系或指明推荐的人选。
接下来,类似的情况会反复出现,比如说你这个服装设计的太傻,拍出来的效果不会好看,要不辞掉算了,我从香港给你找个顶级的设计师;你这个美工道具也不灵光,你这个布景也不出彩……
总之,靠着许多“很有见地”的合理性建议,逐渐就完成了剧组成员的调换。但是常见的中(大陆)港合片的剧组里是有明确的分工的,大陆方面如果是一家有实力的大影视传媒集团,那么在拟定拍摄合同条款和拍摄过程当中,也会据理力争以保证自己的利益和话语权,不会任凭对方由着性子随便来。檀冰这次的遭遇,他的问题依然如我在第一篇里谈到的,首先是自己先天势单力薄,经验欠缺,那么在和对方谈判过程里就没有底气,基本上只能是一路忍让,别人进一步他就退一步。到最后自己的人被清洗掉了,人家完成了换班,反客为主了。其实,在一个剧组里面,导演这个职位要做的很多是协调性的工作,“导”字在这里面的涵义之一是指导演员、摄影等等技术职务人员之间协调配合。那么当这些重要的职位都已经被对方的人员替换之后,这个导演还有什么可导?还具备存在的意思吗?
檀冰所说的被架空的过程,基本就如上述内容,而且从他讲的内容来看,估计到最后,很可能在剧组里已经发展到就连场工都只认可甄子丹方面的程度了。
作者:nukin 回复日期:2012-04-10 14:26:05 回复
我看到在我微薄的回帖里,有人问到甄、霍等人把檀冰的剧本剽窃之后是怎么报批备案、组建《特殊身份》剧组的;以及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的可能性。
这个我没那么长远的眼光,之内在自己了解的范围内解释:
先说打官司,我的答复就三个字:“打不起”。
打官司说起来简单,你起码要收集证据吧,你要找证人、要请律师,要经过漫长的民事诉讼流程。要花费大量的经历、时间和财力,以檀冰目前的状态,他可能不具备这些条件的。
而且这里面还会牵扯到许多的利害关系的问题。檀冰被对方害的一无所有,那么他这次就干脆撕破了脸站出来召开了这个新闻发布会,并且也得到了他的朋友,比如燕赵国彰和江小鱼。但是还有很多人是有所顾虑的,不愿意和对方把关系闹的特别僵,那么这些人出于自身利害关系的考虑,自然会选择“不得罪人”的那种做法,尤其是不能得罪那些势力和背景雄厚的团体。包括现在看帖的,声援檀冰和支持赵文卓的诸位,你们能这么义无反顾地表明立场的原因之一是你们没有牵扯到是非当中。可以一旦这场是非也牵连到自己,那么很多人在“明哲保身”和“坚持道义”之间就会踌躇,并且很有可能选择前者了。
最后在本章末尾说下有关剧本的审批——
一个电影项目的立项审批,在很多年前俗称“双审制”,即先是剧本的审批立项,拿到电影局下发的拍摄权后,制片方和导演才可以组建剧组,合法拍摄。如果没有通过审批或者压根儿就没去审批就私下建组拍摄了的,这个就属于地下电影,俗称“黑片”。这是一个即有些敏感,同时又是业内认识非常熟悉的现象,象张元、贾樟柯这些导演就是拍“黑片”起家的。电影摄制和后期剪辑等等环节都做完之后,制片方还要拿着这个初剪出来的作品去接受影片的审查,过关之后得到电影局发的电影发行权和公映许可证。
以上就是一个基本完整的审查过程。
在大致03年左右,国家广电局和电影局下发了一个文件,这个文件里传达的政策就是简化了电影剧本的批报审查流程——即制片方去立项批报时,没有必要把完整的剧本内容、人物设定等等资料全部提供给主管部门,只需要提供一份剧本故事梗概,甚至更简洁的剧本纲要内容就可以了。
这个简化审批流程的政策不是不好,但也提供了一些可以提供灰色利用的机会。也就是说,如果某方面剽窃了别人的剧本创意,然后改个片名,同时把主要人物角色的名称也改掉,再在剧本情节梗概中加以文笔修饰的话,那么完全可以改头换面,成为一个崭新面貌的剧本,轻轻松松通过剧本报批这一关。
这种事情非常的多,是很多编剧导演遇到过的问题。我们辛辛苦苦写好了一个本子,然后通过关系找到某家影视公司,希望合作,对方说一定要看本子。这个无可争辩,看就看吧。对方看完之后说本子不好,不打算投拍。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发现这家公司组建了剧组在摄影一部戏,这部戏除了片名和主要人物名称和当初我的剧本不同完,故事情节和对白几乎全面雷同。
象檀冰的“终极解码”被对方改成了“特殊身份”,显然就是处于这种目的的欲盖弥彰。比如说,假设拍摄完后上映的《特殊身份》中多个桥段、情节和人物对白等等,与当初檀冰的《终极解码》的文学剧本与分镜头剧本出现大量的“雷同”现象。那么檀冰就以此为依据,向电影局和国家广电局提出申诉的话,这个过程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无论电影剧本也好还是电影也好,都是属于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的范畴,其最大的特征是无法进行标准的量化,没有判定正、伪的准则。到什么程度算剽窃,到了什么程度又算“雷同”,根本没有可遵循的依据,更缺少明文法规的支持。
中国电影生态圈的如此不明朗,和年轻电影导演编剧生存环境的不乐观,就在于我们身处的是一个没有多少规则,却有太多潜规则的环境之下……
作者:nukin 回复日期:2012-04-10 15:09:09 回复
@明月风清扬 2012-04-09 16:28:23
@nukin 2012-04-09 15:41:23
檀冰揣着他的剧本和他的理想,凭着一颗过于天真和过于自信的头脑,去找到霍和甄二人,邀请他们加入自己的商业大片主创阵容当中了。
“商业大片”——对电影有兴趣的人回发现,这四个字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和中国电影相关的各种新闻报道里面了。什么叫“商业大片”啊,说白了非常简单,就是做一笔生意,拍摄电影的是冲着挣钱来的,投资电影的是冲着赚钱来的。......
-----------------------------
是的。我原来的网名是“秋原”,不过开微博的时间晚,等我注册时这两字已经有人用了,所以加了“恐兽”这么个劳什子的前赘。恐兽是我十多年前初上网时第一个注册的网名,也算是有渊源了
作者:nukin 回复日期:2012-04-11 16:24:50 回复
给甄赵之争和我的同行檀冰的职业解读(4)
这两天,我的微薄和里接到不少私信,以联系采访和打听身份的居多。首先我在这里很感谢这些媒体的朋友,特别是你们身上体现出现的那种一如既往地新闻敏感性和强烈的关注意识。不过非常地抱歉,我以这个没有经过实名加V认证的WEIBO写下本连载,目的就是为了在不透露具体身份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本着职业道义说一些大实话而已,让外人多少了解下中国电影制作流程、还有年轻电影从业者目前普遍面临的生存处境。
所以我已经写下的这些文字略偏重学术色彩,毕竟这些文字都是有感而发的一些原始声音,很多同行同仁在看过之后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共鸣。同时也不希望这些文字公布于网络后,给我本人造成什么影响。所以在这里,我只能再次回绝媒体朋友的盛情相邀了,特有是有家媒体朋友在我第一篇发表之后就主动和我联系,这些天来一直没有间断过,对此我深感愧疚,再次在你们表示歉意~
而且这两天,连我身边的同行同事都在讨论我的这个连载,并且乐此不疲地猜测这个叫“秋原”的家伙到底是哪彪人马。当然里面也有知情人了,我的老领导就知道我的这个微薄,他前天晚上就明确告诉我,你最好别牵扯这里面去,哪怕事情闹的再凶,也有电影局的上级领导出面过问,用不着你操闲心。
我说,那您让我把这个写完可以吗,总不能有头无尾吧?
领导想了一下,说成,不过你每写完一篇,就发个传真过来让我先看一眼,凡是我在下面用铅笔划出来的部分,一律不许出现;另外不要没完没了,差不多就得了,掌握分寸懂不懂?
因此,诸位昨天看到的第3篇,就是经过领导花十分钟审查合格之后的文字了。今年你们看到的文字,也是如此,不过我的立场没有发生改变。
同时也请诸位放心,无论是我还是我的老领导,都不是所谓“被公关”或者“被收卖”了。特别是我的领导是一位有党龄极高的老共产党员,略有点官僚作风(这7个字本来已经被铅笔划中,我争取了一下之后才保留下来,在此特别感谢领导的通情达理),但政治立场和爱护青年同行的热心是一贯正确的。
领导这个时候在百忙当中亲自过问,要求我注意连载的内容和言辞,其目的不是向某些势力妥协或示好,对弱者冷淡无情;而是恰恰相反,说明我的领导虽然年纪大了,但头脑依然清醒,知道应该对舆论加以适当引导,事情总该过去,不应当总是让各种负面新闻充斥着中国文艺圈。所以说,领导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我对自己能在具有如此大局观的领导的指示和教诲下为中国电影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感到无比的振奋和幸福。
好了,马屁拍完了,进入正题。
我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看帖的诸位对所谓“必有厚报”的认识,就是谁给谁钱财加以收买。那么我现在有必要对此加以澄清——不对!“厚报”远远不是这么简单,而是有着更丰富的内容。
实际上,如果圈里人需要谁出面帮谁说话,那么绝大多数情况并不是直接给对方财物,而是采取其他方式。举个例子来说,假设A和B两个名人因为彼此之间产生一些纷争,发生了口水仗,成为文化界或者文艺界近期的热门事件,关于事件的各种小道传闻与八卦消息又在WEIBO和天涯这种人气网站上成为焦点话题。恰好我和A关系不错,A本人、或者A通过自己的经纪人和团队找到我,问能不能帮忙说句话表个态,挺他一把,事后必有答谢。
我出于朋友关系马上就这么做了,帮助他涯过这场风波。那么“答谢”的方式会有以下若干形式:
1、我以后拍摄的电影或出版的书籍,他会积极帮我宣传;
2、我以后拍摄电影如果遇到融资困难,他会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给我介绍一些实力的金主老板们;
3、我拍的电影如果找他做主演,他主动自降片酬,给一个比平常低很多的“朋友价”;
4、那怕我的电影与他无关,等到上映期间做宣发时,他也一定会以老朋友的身份来参加发布会和首映式,并且在走红毯和站台这些环节上一一做足功夫,帮我的电影造声势;
5、……
6、……
可以总结的出来的“答谢”方式非常多,数不胜数,以上仅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总而言之,这种程度的“答谢”和“厚报”,几乎就不存在那么简单的钱财收买(而且关系真到了这种程度,张嘴就提“钱”反而是很庸俗的事了),而是基于利害关系捆绑下的相互提携和扶持,其产生的相互作用和紧密联系,要比单纯的钱财收买更深刻,也更有效力。
只有到了要利用专门的职业网络吵作和舆论公关团队的时候,才会一上来就提钱谈价钱,我这两天在天涯帖子里看许多人都提到的“水军”,他们就是专们干这个的,吃的就是这碗软饭,挣的就是这点口水钱。就象老舍先生名著《茶馆》里的吴祥子宋恩子这两个人物,“谁给我们饭吃,我们就为谁效力”。他们今天大肆挺A骂B,只有A方面认为网吵已经可以结束,不再支付下一阶段的费用,他们马上就收嘴;同时只要B出钱到帐了,也会马上就倒戈,是不折不扣的雇佣军。
而且在这里我可以说句非常有意思的话,在各种文化与文艺界争议事件的当事方进行舆论公关的过程里,网络吵作团队不仅是水平最抵挡的环节,还是分到的利益最稀薄的那个环节。雇佣网络吵作团队,是成本最低廉的方法~
有一句话说的非常高妙——靠钱就能买到的东西,是最便宜的~
包括我看到的网上诸位对甄、赵、檀的不同态度,基本也是表现出一种比较单纯的二元观点,黑A的就一定挺B,支持B的就一定要打倒A,阵营分明势不两立,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同样,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观点也是过于简单的。就拿诸位把事件矛头都对准甄子丹的这点来说,如果让我说的话,我就认为不是那么简单的。甄子丹是核心,但绝对不是全部。我还是用一个例子给诸位做解释:
现在大成本的商业电影采取的都是分担风险的混合投资。假设现在有一部这种大片由著名影帝、国际级影星张三出演并同时担任导演,除了张三自己的团队和制作公司外,还有A、B、C三家分别来自香港和大陆影视集团也参与投拍了这个电影,同时这三家公司旗下的签约艺人也在这个电影里出任主演,拥有比较显著的戏份。A、B、C三家不仅希望通过参与运作这个电影和张三深入合作关系,或者丰厚的票房市场回报,同时也希望他们签约的参演艺人能够因为这个电影而走红,抬高身价等等。
与是乎,在这种全面深度合作的前提下,张三和A、B、C三家,以及三家旗下的参演艺人之间,就形成了共识,处在同坐一条船的位置上了,这种关系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六个字——“利害关系捆绑”。
基于这种前提,哪怕张三在拍戏其间做出了哪些不堪行为,只要这种行为没有伤害到A、B、C三家的利益,那么这三家不仅不会发表任何对张三不利的言论,而且还会在明明知道是张三理亏的情况下,要么依然为张三说话、辩解;要么混淆视听、转移话题。
电影是一个产业,那么自然就会有见利忘义的现象;出现利益集团不顾事实,绑架道德这种事情发生了。对于这种事,我也只能表示无奈,而想不出任何解决办法。
若是更仔细地去这两个月来甄赵之争,还有檀冰对对方的控诉。到目前为止,对檀冰表示支持的,象燕赵国彰还有程青松等等,都是以个人态度,即“朋友”、“同行”、“同学”的身份对檀冰表示声援和同情,而且这种声援还是基于对不尊重编剧劳动和对蒙骗大陆电影导演这两方面的,具有比较清晰的针对性。
在这种单纯属于个人的表态之外,就再没有其他的声音。迄今为止,听不到一个有背景的,更加强大的声音站出来说句话,哪怕是站出来不偏不倚地理清来龙去脉的声音都没有。
这种现象和问题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多人和团队,行使其言行的原则不是道德和行业准则,而是基于自身利害关系。我在本篇对这个现象的评述只能到此为止了,不便再继续深入,但是我自认为这个比喻还是比较到位了,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有所体会。
作者:nukin 回复日期:2012-04-11 16:25:47 回复
在第4篇我原本准备的三个方面,所谓“答谢”和“利益捆绑”这个简单讲了一下,本来第三个方面是想说商业电影运作的一些特征和主意方面的,但是太长了,今天时间不够,肯定写不完。所以我打算换一的话题:赵文卓的定位和转型。
首先要澄清,这个问题我原本根本没打算写,我在第一篇就说过要把老赵排除这个是非之外,不过昨天我的WEIBO收到一个应该是狂热性卓粉的私信,她问我这么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现在赵文卓的戏路这么不明朗,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大作等等问题。
那么OK,我可以告诉你,还有包括其他卓粉一个答案,这个答案虽然是我说的,但是绝对可以代表赵文卓的想法:
演员、导演在演绎生涯里,通常都会面临一个问题“转型”。赵文卓呢,其实现在就处在这么一种酝酿状态当中。赵的演员生涯,差不多前后20年了,而且一直是走动作演员这个路线。就如我上篇所讲,这个行业一是工作强度大,二是危险系数高。叫武师也好动作替身也好,就和运动员、舞蹈演员一样,经过年轻时大量剧烈的运动和演出,身体会经常受伤,落下一身伤病。拿成龙来说,这几十年拍动作戏入同玩命,几乎每拍一部电影都要受伤,象从事这些职业的人,身体的一些部位,比如膝盖半月板、十字韧带,脚/手筋带、肩周等等的磨损伤病要比常人严重的多。我见过几个香港的武师,因为常年的这种拍戏,身体一些关节都发生变形,而且因而有很多老伤,在气候发生变化时就会给身体造成很大的病痛折磨,尤其香港还是一个常年湿气很重的临海热带城市。
赵文卓现在40岁了,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对于任何处在这个年龄的男性来说,都是处在阅历比较丰富、同时精力和体力依然保持旺盛的状态,也就是常说的“壮盛之年”。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到了这个年龄了,也处在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位置上了,就必须给自己未来的道路做一个长期的打算。也就是说,赵现在40岁,还保持着充沛的体力和爆发力,还能打;但是等到他50岁的时候是否还能保持目前这种状态,这个显然是有很大的疑虑。动作演员,哪怕身体条件保持的再好,生活尽量保持规律,也总有打不动了的哪一天。
在电影行业里,演员和导演这两个职业有个普遍的发展路线——即演而优则导,比如说美国的汤姆汉克斯,就是从演员过度到现在的导演;那么导演是导的戏多,最后通常会成为制片人和监制,比如说斯皮尔伯格,他目前的身份就是梦工厂的股动、出品/制片人和电影兼职,把很多的精力用于扶持青年导演。
赵文卓现在处的这个年龄,他就已经到了要考虑是否要转型的时候了。这个“转型”不是说要转职业,不是从演员转到导演,而是说转戏路,即不要只作动作演员,只要有机会就尝试一下文戏,看看自己在其他戏路上能不能有扩展。
我们都知道,有些演员虽然知名度高,但是戏路非常窄,比如说有些俗称“皇帝专业户”,只能演这么一类角色,演别的角色也是一股皇阿码的味道。如果这个演员是有心人呢,就不应该局限于此。就拿孙红雷说,以前很长时间他都是出演黑社会成员的那么一种人物,都快成定势了,凡是有这种角色的剧本都来找他。但是他出演《潜伏》之后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知道他是个实力派,能够扮演更多不同形象气质的人物角色。
赵文卓的外形和气质都非常不错,以他现在这个黄金年龄,如果考虑转型,即有条件,同时时间上也比较充裕,可以比较游刃地去选择一些好剧本;假设如果耗到接近50岁的时候再去做这种打算,时间上就显的非常紧迫了;而且50岁时的状态也肯定不如40。
所以说,看赵这几年,虽然表面上看事业没有什么突飞猛进,但不代表他没有这种打算。赵其实是个有心人,他在我前面说的这些环节上都有自己的深思熟虑。
差点忘了,昨天是赵的40岁生日,在本篇最后,说一句“生日快乐”,算是给他补上一个迟到的祝贺吧~
作者:nukin 回复日期:2012-04-13 15:10:05 回复
给甄赵之争和我的同行檀冰的职业解读(5)
这个连载差不多该收尾了,而且我马上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去处理,所以打算写到6篇,便给全文画上句号。
在檀冰没有在4月5号召开他那个媒体发布会之前,我已经通过朋友和同事多少知道了一些事情的来龙去脉。檀的这个遭遇非常的典型,是很多人都曾经遇到过的,包括我在内。只不过很多人虽然遇到过了,但是受到的损失并不是特别的严重,吃一堑长一智,爬起来之后还有机会,而檀冰的损失和他的现在的经济条件相比实在太大了,他现在面临着的是一个基本无法承担的担子。所以我当初写这个连载的初衷也很单纯,就是对檀冰表示声援。
那么这件事、以及网络民意现在的状态给对方能造成什么影响,如果细说起来也是很有意思的,而且很多方面,我看网上已经有朋友头提到了,比如说会影响到公众形象、会影响到广告代言,会影响到以后的电影生涯等等等等。那么现在我从职业角度做一个总结,看看可以具体给大牌造成什么影响
1、诸位肯定都知道有一个词叫“知名度”,名星、名人、名牌,名利……就在于有没有这个“名”;但是还有一个词,叫“名誉”,或者说叫“美誉度”。有些人物体或事物,虽然名气很大,但名声未必很好,其所做所为之言行,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争议话题。现在我们这个社会比较功利、喧嚣,人心浮躁,尤其是在娱乐圈。这几年经常可以看到突然有个以前毫不知名的女星突然爆出大量绯闻、打官司或者在网上风传所谓“大尺寸写真”等等而一夜成名的事情,然后马上会在网络论坛和门户出现短期内高强度的跟风式关注,显然这是一个经过策划的吵作。
很多人为搏名气而舍弃名誉,虽然靠这种方式出名了,但是形象并不好。为了出名,一上来就采取刺激激素分泌的方式走低俗路线,那么以后想扳过来,改变自己形象,那么也是非常困难的;同理,反过来说,有些人本来公众形象是比较正面,因为引起争议事件和争议话题,损害了自己原来这个健康的形象,那么对如何修补的问题也是非常让他头疼的——用句非常形象的俗话说,这就叫坏事传千里。
公众形象一落千丈,且难以修补,这是第一种损失。
2、形象不好了,名声差了,那么会产生非常多的连锁反应。比如就会影响广告商和电影投资人的青睐。从电影的工业制作流程上讲,主要分四部——前期筹划、摄制、后期、宣发。如今的商业电影,尤其重视宣发(宣传、发行),现在宣发费用在一部电影的总成本里占据的比例是逐年增多的。象02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还有冯小刚的《集结号》,宣发费用在总成本里占据的比例就超过20%,而且这个比例在最近几年的商业电影里还在扩大。所以说,现在为什么很多烂片的票房也能卖过亿的票房,跟“会吆喝”是有直接关系的。反正只要你买票进去看了,你觉的这电影不好看,电影院也不会给你退票。
从电影的拍摄周期和档期的选择来看,无论是檀冰原计划在11年12月开机的《终级解码》,还是今年2月开机的《特殊身份》,瞄准的都是今年年底到明年春节之间的这个上映档期,也就是电影同行们都非常熟悉的“贺岁档”。那么好,现在这事引起了这么大的风波,大牌的形象也严重受损,即便是这个电影勉强拍完了,那么也给上映宣发的工作制造了大量的困难。到时候宣传卖点的选择,如何制订关注要素、是不是要采取某些病毒式策略等等等等这些问题,从现在开始就已经让某些人头疼了。举个例子来说:商业交往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大前提的,哪怕以前关系又多好,在利益面前也要让路。那么等到今年下半年,这个电影完成后期制作,邀请国内主要商业院线经理参加看片会、商议拷贝发行数量、放映安排、银幕数量、票房分帐比例、主创人员多站宣传流程这些环节时,那么一些院线经理肯定就会把今天2~4月期间引起的这场风波和大牌已经受损的形象等等事件加以利用、挂钩,并当作自己这边的辞令和筹码、以此在商业谈判过程中向对方施加压力,迫使对方在涉及重大利益的合同内容里(比如说分帐比例、宣传费用支处、广告及广告衍生收益等等)做出让步。这种让步一定让某些人的痛苦加剧。
我上述举的仅仅是一个例子,而实际运作过程中,要让步的地方、要准备额外支出的地方肯定不光如此。而且程度也有加剧。我看WEIBO上和天涯上有很多人说,大牌和他的团队现在要做公关了,有损失了,那么可以这么说,现在的这种损失,和到时候在电影市场和传媒领域造成的损失(或者说为了弥补而必须增加的额外支出)相比,前者是加法而已,数量式的;而后者将是乘法甚至直接要做次方运算了,是数级式的。
商业利益受损严重还无法预估,且未来走势不乐观,这是第二种损失,或者说在第一种损失产生后的连锁反应。
3、如果说公众形象受损的只是其一的话,那么在体制内和同行内造成的不利影响,这种损失恐怕就不是靠通过在重大利益上让步就可以弥补的了。
比如说檀冰是电影学院的学生,同时在他这个事件当中又具有“大陆、青年、学院派、导演”这些关键属性,这每一个关键词都代表这一个人际圈子,圈子之间还具有交集,处在这些圈里里的N多人都会对檀表示同情,同时对对方有更清晰的认识。
还有主管这个行业的直接政府部门,虽然官方到目前为止没有发出声音,但不代表对此事熟视无睹。
以上我仅简单做了三点分析,并不是全部分析,还有很多负面的影响会在其中产生,限于篇幅就不再赘述了。
作者:nukin 回复日期:2012-04-13 15:11:51 回复
中国的电影产业和中国香港的电影产业,二者之间存在一些互相依赖的方面,或者说值得一提的地方。谁都知道香港是一个沿海商业城市和远东自由港。经济发达是香港的一个特征,但同时也存在着另外一个特征——一个只有700万人口的弹丸之地(面积仅为上海的1/6,北京的1/15),经济总量不大。这个特征体现在电影行业方面,就是香港本地的电影票房市场狭小,但是很多大牌影星的片酬又非常高,电影的制作成本逐年增加。
香港电影业如果仅依靠香港本地票房市场,那么根本就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不仅不要奢谈赚钱了,还肯定是拍多少赔多少的。这个现象在上世纪90年代就如此,香港电影的一度走入低谷也于此有关。
所以香港电影业是非常注意发行和融资这两个方面的,他必须依靠在香港以外的电影市场上获得的收益,才能获得让自己发展的资源。所以那么多香港动作名星都希望能去好来坞拍戏呢,看中美国的电影票房资源是最重要的原因。
对于香港电影来说,北美、中国大陆、日本和西欧是最重要的四个海外市场,然后才数的着那些东南亚的小国经济体。而在这四个最大的电影票房市场当中,中国大陆和香港同文同种,显然是联系最密切,也是最有亲和力的市场。做生意或者搞投资的人知道,港资和台资在投资和所有制形式方面一直是被当作外资,但是在中国电影业里有不同的地方,90年代时如果有香港电影公司到大陆和几家国营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当时还被算做合拍片,但是到这十几年已经没有这种限制了,内地与香港合拍片都被视做国产电影,只要通过了国家电影局的审查拿到上映许可,在国内就可以发行上映,这些影片和主创人员也可以参加国内三大电影节的评选(即金鸡、百花、华表)。同时,香港电影也有相应的改动,比如说每年3月,著名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对候选影片的要求,也从以前必须是港产,改为只要在电影主创阵容中保证一定比例的香港籍人员就可以,所有就有了成龙拿到金鸡百花奖,而章子怡当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近女主角这些事发生了。
反过来说,站在对于大陆的电影产业界,那么香港就是一个出口。大陆国产的电影如果想做海外发行,或者大陆的电影名星尝试走向海外的话,第一选择的捷径就是香港。大陆的中影、保利和华谊,和香港的英皇、寰亚之间都是长期合作的关系。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那么现在这个事情就可以看作是两地电影人沟通与合作的问题了。这个事件中,檀冰受到的损失依然如此,但是对方的行为也是为贪一粒芝麻而丢了很大的西瓜,就因为对方这种不智之举,他们以后在中国大陆这么巨大的、而且还在继续膨胀一个电影市场里,恐怕就玩不转了。可以说是个得不偿失的短视行为。
如果谁要是有兴趣的话,我建议去看下日本NHK制作的一个系列纪录片《中国力量(China Power)》,其中一集就叫做“电影革命的冲击”。NHK制作的这个“电影革命的冲击”,恰恰就是以香港导演陈可辛监制/导演,甄子丹主演的《十月围城》为主要的拍摄素材,从这个片子里,NHK的编导就非常准确地捕捉到内地与香港两地电影的密切合作,以及电影作为近年中国一个虽然整体实力还不大、但是非常抢眼的经济增长点,在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文化影响力走向海外过程中产生的积极作用。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河西,风水轮流转。以前,象李连杰和赵文卓那么多大陆出身的演员要“南下”去香港发展,而现在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量香港的导演和演员开始频频“北上”,到内地工作。而且不仅在大陆工作,进行自己的导演事业,而且还积极利用大陆的资本。陈可辛就是这些“北上”的香港电影人里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典型,他也是和中影、保利这些大陆影视集团合作最密切的香港导演。
NHK制作过大量反映中国社会与文化题材的类似纪录片,而且他们的眼光即非常细腻还特别敏感。日本人看中国社会里的存在问题,往往比中国人自己看的还透彻,讲的还清楚,这也是个令人玩味的现象了。
我也注意到,在我这个连载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发布之后,很多人都说,秋原写的东西没有前两章犀利的,开始“收力”,是不是他害怕了,担心事情脑大了,或者干脆已经被“厚报”了呀等等。
我个人并不赞同对我的这种说法。首先,写这篇论述性的杂文,就跟写剧本或者给领导写报告一样,要注意文字的驾驭与节奏的张驰控制,那种一上来就破口大骂谁再肉麻地吹捧谁的说话方式最没品味的;诸位读者有心人,或者是我的同行的话,才会从里面读出来,其实我越往后写,透露出来的关于中国电影目前发展状况的内容,才越深入和越广泛,这些内容在各种娱乐报道里是即看不到也听不到的。
其次,我必须注意回避“八卦”这两个字,写这个连载是为了讲明白事的,不是来挑事的。纯粹对着显示屏敲打键盘,我不可能架起机器放幻灯给诸位讲解框架啊长镜头啊延伸线这些内容,但是通过我讲的这些来自个人经验和理论知识方面的介绍,你能明白原来电影制作流程原来是这么回事~
时间实在不充裕,每篇文字都不能安安静静地坐在电脑前,一气呵成地些完,全都是写几百字就要被其他事情打断,完事后再重新整理思路续写的这种状态下完成的。所以行文思路就不很连贯,文里也有许多病句错别字,还请诸位见谅了~
在第5篇最后郑重说一句,本人即不姓姜,名字中也没有“均”这个字。很多猜测可以就此平息了
作者:nukin 回复日期:2012-04-15 12:06:43 回复
给甄赵之争和我的同行檀冰的职业解读(6)
在本文的最后一章里,我有必要列出一些带有官腔色彩的文件语句,用一系列带有浓厚政府报告口吻的文字来说明一件事——电影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与产业结构领域里所处的地位。
当然,我会把这些表面上看是枯燥的、官方式样陈述语句努力讲的生动一些(说实话,这些年自己提笔拟出无数这种风格的文字,有时候看着敬爱的领导同志在台上照本宣科地念稿,很希望他们哪怕不能临场发挥一下,起码朗读的时候也该有抑扬顿措,尽量活泼一些,总别让台下的昏昏众人们老是陷入如同万马齐喑一般的磕睡状态)。
2007年10月,中共的“十七大”召开,在这次会议总结报告的12个主要部分当中,包括第五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在内的多处都反复提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那么在当时,中国社会当中被提及最频繁、最热门的与文化有关的事情,恐怕就是马上就要到来的奥运文化和奥运经济了。
到了2009年的年底,在中共中央的《经济工作会议公报》这份文件当中,更加具体地出现了“……积极推进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领域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和产品创新”这样的内容。在那一年,如果单纯看中国电影行业的话,可以列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件事:
1、中国内地电影票房突破100亿元人民币,这一年成为电影市场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里程碑;
2、华谊兄弟这家非常有代表性的影视集团公司(在所有制方面还属于民营性质)在当年10月底登陆深市创业版,电影的“艺术性”创作与资本运作结合,电影的“工业性”发展与金融领域沟通。以此为代表,更加突出电影的“产业化”特征。
3、09年年底到10年春节的那个贺岁档期间,卡梅隆的《阿凡达》在中国上映,无论是IMAX这种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放映技术、还是这个影片在中国内地突破10亿元人民币这个显赫的票房大关,都给中国的电影从业者上了一课。
于是,到了2010年的1月21日,也就是《阿凡达》依然在国内热映的时候,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个文件内容里罗列了十个具体的内容条款,所以也被电影同行与相关从业者称为“国十条”。
我上面列举了这么多来自政府部门的声音,其实想说明的是这么一个事情:
我们都知道——2008~2012这五年,是胡锦涛总书记和温总理这届政府的第二届任期,同时也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12个五年计划。仅仅在这五年当中,越来越频繁、也是越来越高调地强调“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这么一个政策性话题。尤其是在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这个话题还更加具体地、更有针对性地提到了属于文化产生范畴当中的电影行业。这些官样文件的言下之意就非常明确了——无论是中共中央还是中央政府,都希望以电影行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能够成为未来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电影(或者说整个文化产业)这个行业只要能够实现健康快速的发展,那么在未来比较长的一个时期内,肯定要被提升到“衡量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际影响力”的这个层次上去,成为一个能得到政府高度重视的朝阳产业。
所以说,为什么我上面说到“国十条”的出台时,使用了“非常重要”这么一个前赘,就是因为以前对电影业颁发的政策性文件和通告,通常都来自国家广电总局和电影局这两家行业主管部门,而“国十条”是以国务院办公厅这个级别更高层的中央行政机关,专门针对电影行业颁布的。这个现象在过去十几年乃至二十几年里都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
政府机关文件给人的感觉是措辞工整,语气四平八稳,官腔官调,半开玩笑地说,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内应运而生的应用文体”。但是,在政府报告文件里蕴藏的内容也极其丰富,因为这种文体带有意识形态色彩,传达出来的是一个高层意识的声音,所以不仅要求有精准的逻辑性,不能产生语意的疏漏与歧义,同时时又必须注意“调子”的定位问题——即要有明显的指向性,条清缕析;又必须要有高屋建瓴的涵盖范畴。所以说,撰写这种文件很考验一个人的文字驾驭水平的事情,阅读这种文件是很考验一个人的文字理解水平的事情。
作者:nukin 回复日期:2012-04-15 12:07:45 回复
那么说,目前的中国电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产业规模了吗?
我可以很负责地说:“远元没有形成!”
如上述内容,2009年度,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达到100亿元人民币,而全行业产值是100多个亿,勉勉强强地说摸到了200亿这个数级的门坎;刚刚过去的2011年,票房达到130亿元人民币……
粗看上去,一百亿元人民币,真不是一个小数。不过我想看帖的诸位当中,肯定有从事或者研究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你们肯定对目前中国的经济运行状态和一些关键的产业结构有比我更深入的了解。跟能源、电信、汽车、银行等等这些年产值要用“千亿”“万亿”元级别来衡量的行业相比,中国电影这才一、两亿元上下的产值,实在是微不足道,太渺小了。
我可以用一个对比,更形象地解释这种渺小的程度——
2010年春节过后,也是在“国十条”颁布之后,因为高层为了制定未来的政策颁布,需要有电影相关从业者提供一些具有实地价值的参考资料,所以当时上级主管部门就问我能不能拟出一个这样的报告来。我接下来这个事情后没有马上动笔,而是前后想了快一个星期,最后酝酿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想法——把电影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做一个对比。
因为这两个行业都属于这几年急速膨胀的行业,年增幅百分比值都超过两位数。而且在2010年,尤其上半年度,房地产行业还处在不正常增长的趋势之下,当时流行着一个词,诸位特别熟悉,叫“报复性涨价”,也就是温总理或者相关部门刚在某个场合下表示一定要平抑房价,防止房价过快增长;然后地产商的楼盘马上就以涨价的方式做为回应,“总理说了不算,总经理说了才算”这句调侃也是从那时开始流传下来的。
直到现在,我都觉的我想出的这个做对比式的报告特别有创意,撰写的时候也感到特别有意思。既然是写报告,我就要搜集材料,于是我通过我认识的北京一家国企房地产公司,拿到了统计2009年中国房地产销售额排名比较权威的一份资料,然后和同年的电影票房与收益产值做对比,结果发现,09年中国电影票房100亿元人民币这么一个“巨额”的数字,仅仅处在该年中国房地产销售额排名表上第19名和第20名之间的水平,比第20名略多些,不及第19名;即便用09年电影预估总产值去做对比,也是连前十都没能排进去(大致处在第12~13名之间)。
这个对比式报告里的一些内容,也收录在我去年出版的《大片时代 冯小刚与华谊兄弟》一书的后半部分当中。
一个完整的行业,其全体成员折腾一年拿出来的工作成绩,不过是另外一个行业第十几名的水准,反差之强烈,对比之尴尬,由此即可窥一斑。不同的社会行业,规模自然是有大有小,还有些行业还会因为社会发展和技术革新而消失,比如说全球的普通民用胶卷市场就因为数字存储技术的发展而大大的萎缩了,百年历史的柯达在去年宣布破产保护;不仅民用消费领域如此,在专业领域也有这种趋势——从事电影行业的同行都知道,柯达生产的不同规格35MM胶片过去长期是电影摄影师的首选,但是随着近年数字电影的发展,这个行业也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象宁浩的《疯狂石头》和张艺谋导演的《三枪拍案惊奇》都使用数字技术拍摄,其最大的优势是低成本。
电影行业的总体规模不大,但是制造出来的“声势”却让人感觉很大,甚至让人感觉来势汹汹,“大”的不得了了。这就是这个行业所具有的一个特征——即属于传媒领域,同时又和传媒路线密切结合,可以很方便的利用多种方式的媒体资源对具体某一事件加以不同形式的报道,以制造声势或引导公众舆论方向,具有极其容易吸引公众注意力和引起短期高度关注的特性。所以包括电影在内的一些相关领域,才被叫做“娱乐圈”。就拿09年华谊兄弟登陆创业板来说,在首批上市的20多家企业当中,华谊并不是实力最强的那一家,但是当时他受到的媒体关注最热烈,开盘后的股价走势最让人振奋,很多人是抱着看“名星股东”的心理去关注这件事的。
因为具有这个特性,所以娱乐行业的浮夸炒作和跟风风气也最泛滥,“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我先把事态扩展,搞成大事”——这是这个行业很多从业人员普遍的行动准则。就以眼下这个已经持续月余的“甄赵之争”来看,其起因顶多不过是演员之间的合同纠纷,再怎么折腾也不过如此;就是因为这个事件属于娱乐圈,所以才惹出这么一幕沸反盈天一般的“声势”
作者:nukin 回复日期:2012-04-15 12:08:54 回复
在中国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当中,有很多行业都具有能影响到“国计民生”这种程度的影响力。比如说中央从去年年初开始进行的房地产调控,于是有一些地产大腕就公开放出和中央不一致的反调,声称政府用行政手段打压房地产行业,此举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如何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每年GDP增幅8%的预期目标,也就是“保八”的严重程度。他们既然这么说,至少说明这些声音自认为房地产是一个重要行业,牵动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牵扯到广泛的利益群体。
但是电影业和整个娱乐业都没有类似的声调,我从来没有听到有谁说过:如果电影产业不发展了甚至消失了,能对中国国家经济运行产生什么程度的影响,就是因为这个行业的规模太小了,在每年我国GDP份额里占据的比例实在微不足道。
但是我们从一个乐观的角度在去看这个现象——电影产业目前的规模还很小,这也就意味着这个行业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未来发展的空间相当的巨大。有一组分析数字可以对此加以有力的说明:从2002开始,到刚过去的2011,前后十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市场以两位数的增幅急剧膨胀,这十年的平均年增幅超过了25%。虽然电影的规模不大,不是大产业,但这种扩张的速度却非常的抢眼,绝对是排在数一数二的前列位置。
近年中国经济的一些行业领域,比如煤炭工业,是出现“国进民退”这个趋势的;但是无论是在“国十条”和近期一些文件里透露出来的信息,在电影行业当中却是大力鼓舞多种所有制形式和融资渠道等等。从这些事件和以上这些政府公告文件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政府在政策指引和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方面做出的许多微妙布局,用一个官腔词来说,这就叫调控。
目前的国内电影的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已经形成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创意密集和人力密集的四大特征。而檀冰的例子说明:一方面在目前电影项目操作、尤其大投资的商业电影项目当中,单单凭个人力量单打独斗已经不行了,一定需要一个有实力的集团去支持,一个通力合作的团队去配合;另一方面也说明青年导演在目前所处环境的不乐观,很多人被“边缘化”。
社会公众长期对电影行业和气压类似文艺行业存在理解误区,很多人都觉的导演是一个很了不得起,能“挣大钱”的行业。其实不然。可以这么说,绝大部分的青年电影从业人员,包括创作型的歌手、画家、艺术家等等,在默默无名的状态下,生存状态是非常恶劣的。不好找工作也没有稳定的收入,对这个圈里了解一些的年长者,多少都听说过当年圆明园画家村里一些情况,即便是现在,你去通县宋庄或者四元桥外的操场地环铁附近的艺术家村的话,也不难看到相似的一幕。
象类似檀冰这样的作品不多,资历不深厚的电影导演,基本上是别想通过拍电影混饭吃的,尤其如果你拍的还是艺术电影,更是如此。很多人,包括我在内,经历大概是这样的——毕业之后极少数人能找到一个正式的工作,而绝大部分人一毕业就开始“漂”在外面了,撑死了不过是把自己的人事关系挂靠在一家企事业单位名下;也不可能马上就获得拍片的机会,都是常年在各种剧组里跑,从制片、副导演、摄影助理甚至场工做起;很多人电影电视剧没怎么拍过,但是象广告、MV、企宣这些东西到是参与过不少。
很可能捱过差不多十年的这种奔波,即积攒了一定的人脉,也积攒下来经验。然后找到一个机会终于可以做导演了,面临的难题,就是怎么找钱。
我想拍一个制作经费1000万元人民币的电影,1000万元听起来不少,但是处在目前国内的制作水平上来,绝对是小成本。但是怎么凑够这1000万却是相当头疼的事。我通常先要去找关系不错的一些金主,比如说以前给一些福建做鞋帽成衣生意的集团老板拍过广告,给浙江哪家民准备上市的企业或者内蒙唐山的煤老板铁老板拍过企宣,有这种还不错的人际关系。他们当中即便最通情达理的,也会这么说,你让我全掏这1000万,把风险都推给我那是你没有诚意,肯定不成,我最多拿一半,剩下一半你自己想办法……
小导演拍戏,基本上就是这么一种套路,通过以前的人情关系,求爷爷告奶奶陪酒兼陪笑地分别从A、B、C那里弄来三个300万,然后把自己名下的房子之类的不动产抵押出去,在去找亲友借,凑上一个零头。很多小导演都是平时不拍戏接点外活,拍个广告MV什么的,好的了一年能挣出三、二十万,混个小康;反到是自己折腾一个电影,前后忙呼两年,到最后不仅一分没拿到,反而把前几年自己攒下的那点积蓄都搭进去了。
包括我这次也如此,很长时间不动手了。忽然获得一个转了两三道手之后告诉我的声音,看你文笔还不错,写出来的东西还象点样子,事情过去之后一定多给你介绍几个愿意往电影圈里砸钱的金主,你不做这个可惜了,走仕徒更不适合你之类的,现在终于有这么个机会了……没什么高谈阔论,但每句话都说在挠人的地方。
不拍电影过的还不错,拍完电影到成穷光蛋了——这是很多人的体会。电影对于我们这个职业和处境的人来说,仅仅是理想,但决不是可以依靠的生计。
作者:nukin 回复日期:2012-04-15 12:10:38 回复
十七大的报告当中有一句话,“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这还是在07年。如果谁注意去年的的国内时政新闻的话,就知道去年10月中共中央的十七界六中全会上的一个重要的核心议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在这次中央会议上还出台一个工作报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在我对着键盘敲出这个文件名称的时候,这个文件就和桌上一摞文稿压在一起,放在不远的地方。
口号好喊,报告也不难写,关键看怎么做,上面能拿出哪些扶持的政策,下面又能做出到什么程度的配合~
有很多话其实还想说出来,敲出来了又删掉了。电影这个行业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了,但同时也亟需约束和加以规范指导。
中国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国两制是方针政策,但是在大陆施行什么社会体制和在香港施行什么社会体制,千万别混淆一谈。任何一个产业部门,都是要在中央领导下才能发展的,要跟着党走,不要走在党的前面,更不要和党异路殊徒。
不指望有些人士能有多高的政治觉悟,但希望应该有起码的清醒认识,在坦诚信任的基础上才有更积极大合作。
这几天以来,我这个在匆忙当中撰写的、草草写完后因为没有时间审阅还充杂着大量错别字的连载进行到尾声的时候,已经在圈里圈外产生了一些影响力,就行业里来说,很多我的不知情的同行和同时都在讨论这个叫“秋原”的家伙到底是谁;而在网上,我也注意到一直关注本连载的朋友已经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力捧我的和狠贬我的,当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名星粉丝群,这点不言自明。力捧我的,说我是来指导他们如何“倒甄”的;狠贬我的,则恨恨咒骂这家伙就是来搞“搞公关的”、“写软文的”。
在此郑重声明:这两种声音都不对。
首先,本人不是搞公关的、写软文,枪手……对于最近几天来一直持这种观点的声音,我送给他们的就是两个字——“扯淡”。恰恰相反,我写的东西非常的硬,质地铿镪,具有比较扎实的电影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没有任何一家公关机构和吵作团队能写出我这种套路风格的文章,他们根本不具备这种能力。
其次,我也不是指导网民“倒甄”的。我的态度从本连载的一开始就非常的明朗:站在中间者的立场上对当事双方加以评述,对争议几方不会先入为主地带入自己个人的亲疏好恶立场,用专业的而不是“八卦”式的文字去说明中国电影产业目前所处的状态、运行特征和从业人员的新陈代谢规律。
今天早上,我在王丹戎老师的微薄当中看到一张图“沟通的漏斗”,这张图非常的形象,可以用来说明作为写本文的我和看本文的诸位之间的沟通程度——这篇扬扬洒洒两万余字的连载,绝大部分人也就理解里面1/3的涵义而已。
本人的身份也没必要引起诸位如此“高浓度”的猜测。我长期从事的是教学研究和行政事务,这两个方向比我下剧组的时间还要长,而且最近两年的主要工作重心都放在行政事务方面,用古时候的说法叫“谋士”、“幕僚”,用今天一个很好听的名字,也算是给自己脸上帖点金,叫“智囊”。这个连载当初是我私自写出来并发到微博上的,不过从第3和4章,开始得到相关领导的审阅和简单批示,今天诸位看到的第6篇,也就是终篇,不仅里面有领导划线的部分,而且在五处涉及专业论述的段落,赫然出现了一个笔走龙蛇的字——“好”。
无论诸位能读懂多少内容,至少能够看到一篇针对电影行业比较专业的学术性论文,而不是乱七八糟的八卦传闻了。
在陈凯歌导演差不多20年前执导的电影《霸王别姬》当中,戏班老板关爷有这么一句话:“哪朝哪代,咱梨园行也没这么红火过,你们算是赶上好时候了!”
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象电影里那些戏童,痛痛快快地喊出一句:“对,没错!”
2012年4月
秋原
以上1----6篇是秋原老师写的,大家摸着自己的良心说话
@茶如命 2012-4-15 20:47:00
回复第1230楼,@cicelyxiaoyu
秋原老师最后一篇出来了。。。有兴趣的去看吧!
--------------------------
搬下吧!我们等着新弹药!
......
-----------------------------
已经搬来了,1---6篇全有。。。如果认真看还是得花些时间。。。
@妮妮2001 2012-04-16 11:12:42
@amon_luo 2012-04-16 11:11:11
建议广电总局封杀甄子丹内地市场一年,禁止其电影在内地上映,已签约的电视广告可以继续播放,播完后在封杀年度内不得再续约在电视播放。理由是负面新闻过多。
-----------------------------
建议终身不得进入中国市场,理由是怕毒害下一代
-----------------------------
这广电局压力那不是很大咯!!!哈哈哈。。。
@XIAWANQING 2012-04-16 10:23:58
甄子丹这次真够阴暗的
其实大大方方出来道歉效果要好很多
为什么就是不肯承认错误
还要抹黑别人?
-----------------------------
屎鸭子嘴更
@小口袋兜兜 2012-04-16 11:51:41
微薄不可以评论了。。蛋蛋骂不到了。。;;
[发自iPhone/iPad客户端: 天涯 ]
-----------------------------
转发也可以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