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需要积分阅读

于和伟的“觉悟”,能让多少流量明星“脸红”?



‍近日,由小说《苏筱的战争》改编的电视剧《理想之城》开播,引发不少热议。
该剧借讲述女造价师苏筱的成长之路,进而反映中国建筑业的现状。
相对于孙俪、赵又廷的精彩演绎,更让大匆在意的,却是于和伟对这部剧的加持。
 

在剧中,他特别出演了赢海集团董事长赵显坤。
通过一次审视会议,于和伟将这个集团一把手讲话点到即止、心思莫测的性格巧妙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气场强大”“霸气”“眼神吓人”是网友对于和伟这段表演的普遍评价。
于和伟对演技的把控力,完全当得起白玉兰最佳男主角的奖项。
 

说来尴尬,从1999年出道至今,于和伟拿到的主流奖项并不多,还都是配角。
“《我不是潘金莲》金鸡奖最佳男配”,“《军师联盟》白玉兰奖最佳男配”。
有人曾问他,会不会感到不服气?
“如果真的不服,就要更努力去寻找人物、寻找剧本、寻找故事。说明你和别人的差距还不够大,舍我其谁是需要距离的,”于和伟如此回答。
 
这一努力,就是十多年。
2017年之前,于和伟一直都是一种“面熟却不知名”的状态。
直到《军师联盟》上映,才逐渐被人熟知,可他此时已经46岁,说是大器晚成,并不为过。
之后四年,他用《觉醒年代》《巡回检察组》《一出好戏》等多部影视剧完成了从默默无闻到“万物皆可于和伟”的转变。
 

于和伟的走红,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积蓄已久。

从成长经历来看,能受的苦于和伟是一样都没落下。
 
他家境贫寒,母亲45岁才生下他,父亲在他三岁时意外离世。
可以说,他是吃着大姐的奶水长大的。
 

15岁时,他中考两次落榜,最后去了抚顺市的幼儿师范学校音乐专业。
从那以后,于和伟开始了白天学习音乐,晚上兼职赚钱的生活。
 
毕业时,于和伟没有如大家所想那样去学校任教,反而瞒着母亲去了抚顺市的话剧团。
在这里,他再次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
当时话剧团在排《雷锋的足迹》,一百多场戏,于和伟只能在旁边看着。
好不容易等到一个角色,却因为台词发音问题让他在导演面前丢了人。
 

多番打击之下,于和伟没有屈服,他随时带着一本新华字典。
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遇到不熟的发音就练,甚至路边的小广告都成了他认字的来源。
 
命运总爱捉弄人,就在于和伟还一事无成时,他遇到了真命天女宋林静。
1991年,于和伟在抚顺歌舞团看汇报演出时,被台上翩翩起舞的女孩吸引了。
在于和伟的猛烈追求下,女孩终被他的诚心打动。
 

美好的爱情总要遭受现实的考验。
宋林静的父母都是老师,在当时来说算得上书香门第,家境优渥。
可于和伟的家庭背景,让宋的父母并不放心把女儿交给他。
为了争一口气,也为了不辜负宋林静的期待,于和伟努力了一年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
 
1996年毕业后,于和伟被分配到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
离开象牙塔,他再次捡起跑龙套的老本行,而他的女友宋林静,则成为了导演助理,工资和工作都比于和伟好。
生活的不易、工作的不顺曾一度让于和伟崩溃,可宋林静却一直开导他。
让他看书、看剧本,深入钻研表演,增强文化底蕴。
 

1999年,于和伟参演电视剧《曹操》,开始正式进入演艺圈。
后来又参演了《深圳女人》《省委书记》等剧,可都没有掀起太大水花。
在那段时间里,“希望有一部作品能让观众记住自己”是于和伟最大的愿望。
 
这个愿望,在2004年实现了。
他在抗战剧《历史的天空》中成功塑造了反派人物“万古碑”,得到广泛认可。
只是这种认可,却是以被观众“唾弃”的方式。
当年他去央视录小品,甚至被李琦吐槽“你看,全国人民最讨厌的一张脸出现了。”
就连那部剧的两位主演李雪健和张丰毅都评价于和伟“那小子一看就是打骨子里的坏”。
 

对于别人的“唾弃”和“咒骂”,于和伟毫不在意。
他认为,观众的反应是对他表演的另一种认可。
这种豁达态度,跟他从小吃苦长大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正如他所说,我坚持了这么多年,来寻找自己的理想,我没有白跑一趟。

于和伟的走红,完全是跳出舒适区,不给自己设限的结果。
这一点,可以用“不重复”三个字来概括。
 
演的坏人不重复。
“万古碑”之后,于和伟演了六年的反派,主要还是名气不够,能接到的戏约不多。
他也有过迷茫,难道要一辈子演坏人?
“不讨巧”“没人喜”“大同小异”这是观众对影视剧中的反派人物惯有的印象。
 

如果是其他人,也许就认命了,甚至用“一招鲜吃遍天”来安慰自己。
可于和伟偏不,他要求自己深度挖掘坏人的本质。
他认为,没有无缘无故的好,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坏。
表面看似一样的“坏”,背后肯定藏着不同的原因。
这些不同的原因就会导致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又塑造了不同的人物。
“坏”,是有区别的。
 

拍《历史的天空》时,有一场戏原本是没有的,后来却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万古碑深爱着闻英,可闻英并不爱他。后来闻英牺牲,万古碑来到她的坟前祭奠。
 
这原本是一场特别简单的戏,可于和伟却想着“如何把万古碑的爱情,由虚幻变为具体”。
于是他在碑前放了一束花,接着从口袋里拿出一枝钢笔放在墓前。
这支笔,就是万古碑一直想送却未曾送出的礼物。
最后,他唱起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相比于万古碑直愣愣的站在墓碑前发呆,于和伟的“加戏”将万古碑心中的细腻和柔软,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同时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了万古碑人性的一面——除了坏还有爱。
 
于和伟认为,形似是表皮,神似才是内核。
不管是《纸醉金迷》里嗜赌如命的商人,还是《搭错车》里陷害女儿的老板,于和伟都通过自己的理解给出了更多人性方面的诠释,这就是于和伟一直追求的“重神不重形”。
 

六年演反派的经历没有给于和伟带去什么光环,可他在众多小人物身上汲取到的养分,终究让他有了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可能。
 
相同角色不重复。
《觉醒年代》开播前,于和伟极少见的在微博发文。
“这是一台好戏!我轻易不这么说,也从未这么期待过一部自己演的戏。我战战兢兢,又信心满满。”
 
对于这部戏,于和伟是满意的。
他在采访中说,拍《觉醒年代》时,是他最坚定自我的阶段,因为他觉得自己又进步了。
 

是的,他确实进步了!
在今年6月,于和伟凭借《觉醒年代》中对陈独秀的精彩演绎荣获白玉兰最佳男主角的奖项。
这次的奖项分量极重,《山海情》、《大江大河2》、《装台》等任何一部剧单拎出来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于和伟能从众多优秀男演员中脱颖而出,不亚于虎口夺食。
 

有一点让人很意外。
对于出演《觉醒年代》,于和伟一开始是拒绝的。
导演张永新在采访时说,他这次是第三次扮演陈独秀,压力很大。
 

2010年的《中国1921》,2017年的《建军大业》,于和伟分别在电视剧和电影中两度扮演陈独秀。
照理说,有了前期经验,再出演同样角色应该是驾轻就熟才对。
可于和伟却说,那些东西远远不够!
 

前两次的陈独秀,都只是宏大故事中的一小部分。
于和伟只需挖掘陈独秀的精气神,就足够支撑起角色与他的连结。
这个过程,并不需要他深入到陈独秀的思想和成长中。
 
《觉醒年代》是以《新青年》为线索,全景式展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风云。
陈独秀作为《新青年》的创刊人之一,在这段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配角到主角,从部分到核心。
这就要求于和伟不但要领会陈独秀的精气神,还要对他的生活、思想、行为有足够的了解。
于是于和伟再度查阅陈独秀的史料记载、传记,还拜读了诸多民国书籍、书信等资料。
最终,他不但演绎出陈独秀的特立独行、炽热思想,还挖掘出陈独秀作为一个“凡人”的生活以及他身上的诸多不完美。
“完美”的是神,“不完美”才是活生生的人。
 

功课是做在戏外的,这是于和伟常说的一句话。
有一场戏,于和伟的台词多达五页,需要一直保持在情绪激昂的状态。
就连导演都替他捏了把汗。
 
开拍前,于和伟请求了十分钟休息时间。
不是忘词了,恰恰相反,他早就提前把台词记得滚瓜烂熟。
但这样远远不够,念出来就像背课文一样。
 
完整的叙述台词,早已不是于和伟的追求。
他需要重新在脑海中勾勒出陈独秀彼时的形象、神情、语言节奏;而后再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境,精准定位其此刻应有的精神气质。
 
相比于一些流量小生把背剧本当成“努力”,于和伟的这份觉悟无疑会让他们感到“脸红”。
 
十分钟后,导演喊开始,一条过,台词一句不差。
于和伟充满情感的精彩表演折服了现场所有人。
 

于和伟曾说,他有戏瘾,人物一重复就没意思了。
如果以前出演陈独秀,他还有拿不准的地方。
那么这次他已经很确定的以“陈独秀知道他的眼睛是看得远、看得清的”为前提进行创作和演绎。
 
抓住了人物思想,就抓住了角色灵魂。
于和伟以“人”的角度去剖析角色,最终塑造出一个鲜活的陈独秀形象。
 
不和别人重复
除了要求自己的角色不重复,于和伟还不喜欢跟别人重复。
当初《军师联盟》向他抛出橄榄枝时,于和伟同样犹豫过。
一方面版本太多,大同小异。另一方面鲍国安的曹操形象太过深入人心,很难超越。
可最终于和伟还是跳出了大众所知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演绎出曹操英雄豪情、慷慨悲歌的苍凉一面。
众多媒体、观众一度将他饰演的曹操奉为“演技教科书”。
听到网友的这些评价,于和伟只是莞尔一笑。
“什么叫演技教科书?我是哪一本?还是行走的。”
 

不管是同角色不同人,还是同人不同角色。
于和伟从默默无名到“万物皆可于和伟”,一直未曾停下过思考。
这种跳出舒适区,不断压榨自己潜力的“狠”,终究让他与别人拉开了足够大的距离。
 
也许在于和伟的概念里,自己只是完成了身为演员应当完成的工作。
可市场和观众的情绪却不会因他的清醒而冷却。
 

于和伟不止一次的推辞别人的吹捧。
不要给自己头上戴那么多的“王冠”,太沉了。轻装前行不好吗?
他深知身处高位,必受其缚的道理。
带上“王冠”确实会在短时间内受到万人景仰,可这也会给自己带上枷锁,稍有不慎就会跌入舆论的深渊。
最近多个明星翻车事件,已经明晃晃的证明了这一点。
 

于和伟不喜欢在表演时被束缚。
他认为,不能说一个角色有了很高的高度,他就要顾忌(流量)这个东西,保护这个东西,或者违背原则接戏。
不断的尝试,不断地突破自我才是于和伟所追求的。
 
面对市场,于和伟一直都很清醒。
他曾调侃自己:《三国》上映时,一些媒体说“于和伟拍了那么多戏,终于在《三国》里演刘备火了”。可是后来也没怎么样啊。去演曹操的时候,(一些人)又说,“于和伟演了将近小二十年的戏,包括演过《三国》里的刘备也不温不火,一个曹操让他火了,演技炸裂”。
 

在影视剧方面“时火时不火”,但在短视频上,于和伟去年着实火了一把。
视频截取了于和伟的两部作品。
《新三国》里的刘备说完“接着奏乐接着舞”,接着画面一转就跳到《一出好戏》里的张总魔性蹦迪。
由于这俩角色都是于和伟演的,两个画面拼接起来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喜感十足。
 

甚至在一次直播中,有网友问他“于老师,您知道您在短视频平台‘跳’好几个月了吗?”
对此,于和伟很坦然,只说了一句:还好,我有作品!
 
如果二十岁时的于和伟还在等着用一部戏来证明自己,那么现在的他只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塑造人物上,让更多人看到他想表达的东西。
至于市场上的评论与热度,可以有,却绝不会依赖。
用他的话来说“可以玩,但不能丢掉本”。
 
点个“关注”,鼓励鼓励。(。・`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