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技术


Clayton M. Christensen提出的破坏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y)的基本理论源自其思考1988年数字设备公司倒闭时的灵感。为什么一家在各方面都很出色的公司会突然间遭到惨败呢? 在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这颗明星陨落时,商业媒体纷纷指责该公司管理不善。但是Christensen注意到,当时同时倒闭的还有其它几家小型机公司。既然它们的破产并非事先商量好的,那么就一定有另外的因素在起着作用。他的结论是,小型机行业的衰败并不仅仅是由于个人电脑的出现,更重要的是PC机代表着小型机公司无法响应的具有破坏性的技术。 案例二: 柯达,这个保守的卤化银的巨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照相机,时值十几年后的2006年这个巨人才垂死地宣布通过换标来表明自己将坚定地执行其向数码领域全面转型的战略,这个时候美国的照相机市场上的数码照相机销售数量已经首次超过胶片照相机了。柯达的技术创新怎么啦?它在胶片领域的持续不断的技术领先和创新为何不灵光了?HBS的教授Clayton M. Christensen的The Innovator’s Dilemma的管理理论帮助我们看清了技术创新这个层面的东西(不能“只缘身在此山中”)。维持性技术(sustaining technology)在破坏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y)出现以后终将成为明日黄花。 上述两篇案例都谈到了破坏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y)。事实上,破坏性技术现在已经成为彻底创新技术的代名词了。固步自封、满足现状是不可能获得发展的。在Ruby语言的商业化和技术发展中也是如此。

阅读量: 681
发布于:
修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