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劝酒风俗——河北藁城
劝酒目的都是一个,咱要豪爽仗义,让客人喝好喝够,唯恐客人没喝好,显得咱小气吝啬。 中国人爱劝酒,中国人劝酒的水平在世界上堪称一流;而河北省劝酒在全国总的大概属于二流;省会石家庄的劝酒在中国则属于上乘水平之一,其中有几个县的劝酒水平则高的厉害。
你说蒙古族、东北的劝酒厉害,未必比石家庄人劝酒水平高多少。他们是唱歌跳舞劝你酒,可谓“文劝”;石家庄旧俗是千方百计劝你酒,就好像是“武劝”了——当然不至于捏你鼻子、端起酒杯愣灌你——不过也偶尔会发生的!
劝酒这个风俗、这种认识不单是中国,外国也不少。我现在只说中国,且只说石家庄,石家庄市各县市劝酒各有高招,咱今天专门说说藁城。
石家庄周围县里人们劝酒风很盛,最厉害、最有水平的一个县,要算是藁城。藁城现在是县级市,石家庄犯了错误下台的市长张二辰原来就在那里当市委书记。
藁城是一个古城。现在是石家庄市人口最多的县(市),2000年普查时将近76万人。在这里发现了中华先民用曲酿酒的最早证据,在藁城西台村商代遗址发现的8.5公斤酿酒酵母残存物,成为中国酿酒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藁城的人们很仗义,尤其是招待客人,很有梁山好汉的豪爽义气劲儿。
这里有一个奇特的劝酒风俗。
村里有一家来了客,不用户主通知,能够悄然惊动全村,几乎家家都要去“捧场”,且自动地有先有后,“安排有序”。
这里人几乎家家自酿酒,就是用红薯干、玉米等为主原料酿制的小锅烧酒。村民们一般用这种酒招待。
老实说,这种酒杂质含量高,尤其是杂醇油含量高,甲醇含量也“超标”,对人脑的刺激非常大,按我说是不能喝的。
当你上了餐桌,宾主坐定,只要你动了酒杯,就不由得你了。
人家主人很谦虚:“没准备,就这么x瓶酒,不好意思,弟兄们喝个高兴。不够咱再去买。”
“足够足够!”客人很满足。
动杯了,主人很义气,你可以不喝干,人家说干自己一定干,感动得你也不好意思留个月亮底儿。
你如果酒量大些,自然会心里不那么在乎。不就是你们家几口人吗?那几瓶酒?怎么也灌不醉我!
好了,主人全家保证没动地方,也没有用手机之类的工具通知。该怎么招待怎么招待,该怎么喝怎么喝。
一会儿,一位村民来了:“吆呵,来郄(当地管外戚或客人叫“郄”)了,怎么不招呼一声?”“怨我怨我,有失远迎,来来来,我先自罚三杯!”
——吱溜,吱溜,吱溜,利利索索,三杯下肚。
该敬客人了(当然先序齿,以别尊卑大小):“老兄(叔伯弟等)在上,小弟(侄兄等)敬三杯,赔个不是。”
反正那个劝酒的话,让你十分感动,怎么也得喝,不喝太对不起人了!
这样也没什么,喝吧!人家保证不比你少喝。
上边那位差不多的时候,又一位胳肢窝里夹着酒瓶子来了:“吆呵,来郄了,怎么不招呼一声?怨我怨我,有失远迎。我先自罚,三杯!”
——吱溜,吱溜,吱溜,利利索索,三杯下肚。
你喝吧?不喝不好意思吧?不喝说不过去吧?
就这样,不知怎么通知的,沥沥絮絮(当地方言,就是陆续不断)总有人胳肢窝里夹着酒,怀里揣着酒、兜里放着酒来了,反正来的都要带着一瓶酒,都是先自罚,后敬客,那态度实在是感人至深!
你要是没有醉,主意实在拿得死,就是不喝了,那也行,看下面这一招,你喝不喝!
论你和主人的交情,一般可能是朋友弟兄,也可能主人叫你叔伯一类。
你不是还没醉倒,就是不喝了?死也不喝了?
那好。
大辈儿来了,至少比主人辈儿大,比你辈儿大。
人家劝酒,人家先喝,人家三个你一个,行不行?
不行?
人家五个你一个,行不行?还不行!
还不行?把酒杯给你端起来,人家跪下了——可是大辈儿跪下了,你不喝人家就是不起来!
这时候,就是总书记来了,他也不好意思不喝!对不对?
就这样,只要客人没喝醉,只要客人没倒下,一个个村民们鱼贯而来——要说有客人到咱藁城哪个村没喝醉,那个村的全体村民没法见人了!那可是全村的耻辱——这个村的人不意思,待客不诚恳!
你说你酒量再大,能架得住这样全村总动员?能架得住大辈儿“不耻下跪”?
——非喝醉不可!
1975年,我第一次喝醉酒在这里。
到现在藁城此风仍盛,决非一般地方可比!但对外人大辈儿下跪的事情很少听说了。但就凭人家全村人的仗义劲儿,你好意思不喝?你好意思不喝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