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魂》(56万字已完稿每日更新寻出版)

  11
  1111

  2012.10.24.更新

  97,

  人们哈哈大笑起来,马龙红着脸分辩道:“哎,那是哪呀!哪呀!俺娘,俺娘,早就死啦,俺,俺开的钱不少,都叫扣了啦!”马龙不好意思说他母亲因为家中贫穷,跟人跑了的事。
  这马龙跟大柱情投意合,脾气也差不多,可说话没有把门儿的,比大柱还随便,大柱怕他胡扯扯出事儿来,忙走上前去……
  “喂,那边是谁呀?”忽然,灯光一闪,从巷道里面冲出一个人来。不用听嗓音,单从那脚步声,大柱就知道是他爹来了。“他就知道干,炭迷心窍了!”大柱心里嘀咕道,“哼,这么抓,能抓到点子上吗?我看他累死也抓不好,炭迷!”
  说炭迷矿长是炭迷,这倒一点也不假。炭迷矿长今日年过半百,却已是下了35年井的“老窑户”了。解放前下窑,挨打受气,越干越没劲;解放后翻身,做了主人,越干越有劲。1950年,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时,矿工们提出“多出一铲炭,多献一颗手榴弹”的口号,炭迷矿长更加明白“多出炭对革命贡献就大”,从此就更爱起煤炭来了。后来,他成了有名的劳动模范,参加了全国群英会,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回矿后,他干劲更大了,一年又一年,就成了“炭迷”。二十年来,他听到“炭”字,就浑身来劲,谈到“出炭”,就有说不完的话,离开炭只要几天,就坐卧不安,好像丢了魂一样。他常常说:“煤炭是个宝贝,不光能烧,还能吃,不信你咬咬看,又解渴又压饿。还能治懒黄病,再没劲的人,下了井一淌汗就有劲了!”他恒量人也有个奇怪的标准:谁喜欢炭,他喜欢谁;谁不喜欢炭,他不喜欢谁。他那脸色也有个滑稽的规律:炭出得多,他就喜气洋洋;炭出得少,他就怒气冲冲。自从1958年当了矿长以后,这情况就更加明显了。所以新桥矿有句口头语:“要问新桥产量多和少,先看炭迷矿长脸上笑不笑”。所以,大家背地里都叫他“炭迷矿长”,“生产报表”,或者干脆叫他“炭迷”。其实,就是当面叫他,他也不生气。反而咧开嘴笑呵呵地说:“干嘛讲嘛,卖嘛吆喝嘛,庄稼人指靠地,咱——就指靠这个炭啊!”


  2012.10.24.已更新
  孔子说,易里面有很多古人的哲理,我读它并不是钻研它占卜,占筮的那部分,我是要研究其中的道理。
  111

  2012.10.25.更新

  炭迷矿长爱炭如命,人人皆知。可文化大革命中却主要因为这个受了批判。现在炭迷矿长站了出来,当了革委会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成员,还兼任矿生产组组长,负责抓全矿的生产,可他还是旧习未改,把这井下当成了他的办公室。
  那大柱还没顾上答话,这炭迷矿长已经大步顶到了。他看保险洞里四个人,歪的歪,斜的斜,横的横,竖的竖,枕在木板上,躺在报纸上,一肚子火气像又泼上了一桶油,怒火烧得更旺了,猛地吼道:“你们是干什么吃的?这里是出炭的,还是俱乐部?!”
  那吕余随声站起来,附和道:“马龙,快进面!”
  “歇歇,忙嘛!”马龙故意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哎呀,你这个熊孩子!”吕余严肃地批评道,“这会儿谁不拼命干呀,看国家缺炭都快火烧眉毛了,还不急!咱一分一钞都得抠抠,能发多少热发多少热,能放多少光,放多少光!”
  吕余说完,径自走了。其余两个人也鞋底抹油,溜了。马龙这才懒洋洋地站起来,扑了扑裤子上的灰。炭迷矿长越看越火,两眼火光灼灼地盯着马龙问道:“马龙,你的工作岗位在哪儿?怎么跑到这,四腿拉叉地睡起来啦!”
  “梅矿长,你别乱熊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条,对人态度要和好,你知道吗?”马龙嬉皮笑脸地说。
  “我不跟你磨嘴皮子,我问你,你不在面上,到这里干什么的?”
  “矿长大人,你官不大,僚倒不小——工作面上出事故了,你可知道?”
  “严肃些,马龙!面上出事故,你这个电修怎么在这里睡觉,不去处理?”



  2012.10.25.已更新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