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老先生说,那该怎么办呢?
  小指月说,还是桂枝加葛根汤!
  老先生点点头说,那还不赶快把方子写出来。
  还是不到片刻中,方子就在一张微黄宣纸上铺展开了,这一首娟秀的字,完全不像是一个小娃子写出来的,看起来少说也有一二十年的功底。
  殊不知小指月在短短几年时间,练下的字真不少于平常人几十年练的字。
  刚开始他还不是用纸来练,而是用树叶片沾水写,真是:
  挥毫大泽龙蛇舞,采向深山柿叶空。
  那壮汉看了宣纸上就那几味药,不像寻常镇上那些医生大手笔,一开就是一二十味药,他就怀疑道,我这病这么重,就这几味药,包起来没有一点能治好吗?
  老先生笑笑说,尿泡虽大无重量,秤砣虽小压千斤。药若对证一碗汤,药不对证满船装。
  这壮汉听了觉得有道理,便点点头,但还是有些疑惑说,老先生,我这病治了五六年,越治越重,哪我都瞧过,就是吃药时管住几天,不吃药时又加重。
  你看我现在都干不了活了,这生活可怎么过呢?你说这药真的能治好我的两条手吗?我可是慕名而来啊!
  老先生摇了摇头说,这药治不好你的病。
  不单这壮汉大失所望,连小指月都觉得有点匪夷所思。
  据他所见,爷爷从来没有说过药治不好病的啊?
  而且爷爷还教小指月读《黄帝内经》,里面有句话说,病非人体固有之物,然能得亦能除,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既然爷爷说,治不好,那为什么还开方呢?
  这时爷爷才说,药治三分病,另外七分得靠你自己去养,你自己就能治好你自己的病,你为什么还来找医生呢?
  这壮汉有点傻了,我能治病,我还来找你吗?我怎么能治好我自己的病呢?我连煎药都煎不了,还要叫人来代劳,门都敲不了,怎么能治好我的病呢?
  这时爷爷才缓缓道来,药物只能治病的去路,不能治病的来源。
  你有没有想过,你这手臂痛最开始是怎么得的呢?
  你想一下,你第一次得病前是怎么得的呢?
  这壮汉想了一下,便说,那一年夏天,我同妻子同完房后,觉得胸中燥热,在睡觉时把所有窗户打开,把手放在窗台边上,吹风取爽,第二天起来手就有点僵,但不以为意,以后偶尔有些痛,也没去管他,可越到后面越是严重,我才到处求医问药。
  老先生又问,那你现在睡觉还开不开窗呢?
  壮汉摇摇头说,不敢把窗开大了。
  老先生又问,你现在手睡觉时,是放在被子里面,还是被子外面的呢?
  壮汉不假思索地说,我睡觉从来没有把手放在被子里面过。
  治病如同侦探在理乱麻,用药如同巧妇在解死结。
  这时小指月露出了笑脸说,我明白了,爷爷。
  老先生望着小指月说,你明白了什么呢?
  小指月哈哈大笑,记得那天我歪了脖子吗?就是睡觉忘了盖被,把窗打开来图个凉爽,这风寒之邪,伤人于无形啊!我以后再也不敢了。睡觉时我连手都不放在被单外面,就是怕招风受凉。
  这大叔居然天不怕地不怕,无形的风寒可以把你搞得不能干活。
  壮汉才清醒了过来,说,怎么以前都没有医生跟我这样交代呢?
  坐卧不当风,眠时手要缩进被单中。懂点养生的人,都知道你所以反复肩背痛,就是反复撞南墙都不知道悔改啊!小指月怒斥他反应迟钝,不知道闻善则迁,闻过则改。
  随后老先生便叫小指月在药单后面写上一行字:
  房事过后,精气外泄,气血内虚,不知养护,但图凉爽,开窗露肘,风邪乘虚而入,痹阻肩部经脉,用桂枝加葛根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疏通经脉。
  这壮汉在一个月以后,又来了,不过不是来看他的病,而是带另外的人过来,他笑着说,感谢老先生良言相赠。
  老先生言语优胜于金石药物啊!我吃完药后,从此睡觉再也没有露出手臂,到现在也再也没有手臂痛了。
  你说自己能够医治自己的病,我现在明白了。
  原来我是自作自受,是无知,是自己把自己搞出病来的。
  被冻僵的小手
  为什么桂枝汤能够通开经脉,让痹痛减轻呢?
  小指月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虽然知道颈肩痹痛,被风寒外束的,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汤,但为什么用这汤方?
  小指月总喜欢探究用药背后的所以然,没有搞清楚他就绝不会善罢甘休。
  所以他围着爷爷问了好几天,爷爷跟他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要自己去尝,但小指月不管这一套,一定要爷爷说个所以然。
  有个时候三岁娃子问的为什么,可能让八十岁老翁都答不上来。
  显然小指月已经远不止三岁,但问的问题还是那样天真有趣,让老爷子也在琢磨如何用一种最形象的方式让小指月知道这个桂枝温通经脉治痹痛的道理。
  没办法爷爷治好想出个实验,于是叫小指月称着大冷的天气,到井边去,打起一桶水,然后让这桶水,在外面冻上一天,小指月不知道爷爷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但想到爷爷总是计谋百出,让人琢磨不透,也只好照办了。
  第二天外面还刮着风,大伙儿吐出的气都有些白,爷爷走到亭子篱笆外面,一碰那个水,手马上缩回来。
  脸上露出了诡异的微笑,随口就叫,小指月快过来啊!你不是说想知道桂枝是如何通经脉止痹痛的吗?爷爷今天要告诉你哦,你可要瞪大眼睛要听话哦,等会儿你就知道,而且终身难忘了!
  小指月一听很兴奋,这个想了这么多天都想不出的道理,爷爷怎么今天才准备告诉我。
  爷爷你太会卖关子了,早点告诉我不就成了,不用我这几天老缠着你问。
  老先生把小指月叫过来后,跟小指月说,爷爷说的话,你可要听哦。
  小指月点了点头。
  老先生接着说,你把手放到这桶水里面去,而且要把手泡过肘,等下就要揭晓答案了。
  小指月一听,答案快要出来,爷爷还没喊开始,他就把双手插到那桶水里面去,手才一放上去就马上后悔了。
  眼睛瞪得大大的,那表情显得不可思议,怎么这水这么冷,像是手放进冰窟窿里面一样。
  但既然答应爷爷,就要有始有终,可不能中途食言啊!
  小指月最讨厌中途食言的人,所以他自己从不中途食言,食言而肥的事情,他想都没想过,于是开始咬紧牙关忍着。
  爷爷好像若无其事,居然在旁边抽起旱烟来,看都不看小指月,在烟雾缭绕之中,像是飘飘欲仙那样,深思不知道飞到了那里了,真是冰火两重天啊!
  一个被冻得咬紧牙关,手直打哆嗦,一个在旁边享受着温暖的旱烟,而且坐在石头上翘起二郎腿,在观赏着这清晨的美景。
  小指月顶着每一秒像是在受刑一样,他几次想喊爷爷,又喊不出口,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大喊一声,爷爷!
  老人家才慢条斯理地回过头来,假装浑然不知道地问,什么啊,小指月,还没到时间呢?
  小指月焦急地问,这两条手冻得有点僵了,有点动不了了。
  爷爷笑笑说,你想不想知道答案呢?你不想知道答案的话,那就算了吧。
  一想到几天都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小指月怎么肯随便放弃,再次咬紧牙关,不敢做声。
  直到爷爷旱烟抽完,站了起来,才跟小指月说,好了好了,我们到屋子去说吧。
  小指月把手从那桶冰水里伸出来时,还在打颤,两条手臂都动不了了,就像被冻成冰疙瘩一样硬梆梆的,他巴不得马上跑到屋里去烤火,喝碗热水。
  想不到他最想干的事情,爷爷早就为他准备好了,一进到屋子里,居然发现爷爷已经烧好了一个火盆。
  小指月就像那天用头敲门进来的大汉一样,双手下垂,举都举不起来,赶紧跑到火盆旁烤起火来说,这暖和啊,真舒服啊!
  暖是暖了些,但手指头还有点不听使唤,甚至因为在冰冷的水里泡得太久,筋骨气血好像被冻僵一样,阵阵的痹痛从手上传来,虽然烤了火感到暖,但痹痛还是没有消除,这时爷爷端上一盆热腾腾的汤,小指月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喝了起来。
  又辣又甜,真好喝!
  好像雪中送炭一样,我两条手就需要这东西,爷爷怎么如此体贴入微呢?这是什么汤呢?
  其实甜直接补他的气血,辣一下子把被寒冻的血脉肢节打通,把寒气赶出体外。
  不到一刻钟,小指月借着热汤的力量,额上出了点小汗,僵硬痹痛的手开始灵活,而且疼痛居然也消失了。
  小指月马上就想起那熟悉的汤药味,第一句就跟爷爷说,爷爷,那应该是桂枝汤吧?
  爷爷点了点头,温通经脉,止风寒痹痛第一方桂枝汤,名副其实,如假包换。
  小指月马上醒悟过来,一拍脑袋说,我知道答案了,爷爷,不用你说,我知道了,哈哈!
  老先生这才点了点头,他喜欢看到自己的小徒弟自己去体悟医道,而不喜欢给徒弟灌输各种条条框框,也不想用自己的语言去取代小徒弟的思维。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小徒弟能够独立思维,能够以自身的体会去印证医理医道。
  这时小指月居然想起《黄帝内经》上面说的话,寒则涩而不行,温则消而去之。血气遇寒则凝,得温则行。寒主收引,不通则痛......
  这样一切关于寒性收引,令血脉拘急不通,从而引起痹痛,最后用温通经脉的汤方或方法,让经脉舒展,血脉重新恢复流通,从而达到止痹痛的目的。
  这整个病理过程跟医药作用过程,小指月在今天早上都彻底明白了一番,这胜过他读好多书,治好多病人,以及听爷爷讲好多话。
  因为从别的地方听来得来的未必是自己内证到的学问,只有自己切身体会,医道才能够有生命,才能够得心应手。
  你如果不能得于心,没有心灵的体悟,如何灵活运用桂枝汤于手中,去治疗各类寒性痹痛呢?
  一灯能烛万年暗
  桂枝能够杀邪恶鬼。
  这几天小指月来回都在想这个问题,哪里有什么邪恶鬼呢?如何用桂枝去杀呢?但为什么那个 病人吃完药后,就没有再梦到邪恶鬼呢?难不成爷爷会画符驱鬼,但为什么从来没跟我说呢?
  原来前几天一个病人欢欢喜喜过来说,上次吃了老先生的药,原来大半年经常梦到过世的亲人,以及阴邪鬼怪,好像整个人都掉到冰窟窿里去了,经常被吓醒过来,而且醒来后心怦怦跳,两手按在心上都缓不过气来,甚至冷汗淋漓。
  就吃了老先生的两味药,桂枝与甘草,吃完五付后,半年多经常梦到邪恶鬼的,居然好了,而且心也不慌跳了,也不用把手按在心上。
  小指月对于桂枝甘草汤治疗心下悸欲得按者,这样的病是了然于胸,但凭什么这两味药可以把梦里的鬼怪纷纷赶跑,他又是百思不得其解。
  而且这病人吃完后原本手脚凉,整天都露不出笑脸的,居然手脚热了起来,还满面春风过来,怎么这前后就差别这么大呢?
  他不得不缠着爷爷,爷爷总是笑而不答,小指月再次问到,为何桂枝甘草汤可以治邪恶鬼。
  爷爷终于发话了,不可说,不可说。
  越是不可说,小指月就越是不过瘾,越是不放过。
  便拉着爷爷的长袍,撒气娇来说,爷爷不说,我不放过爷爷。
  老爷爷故作嗔怒,拿起手中旱烟筒,就在小指月的额头上敲了三下,说,今晚回去好好睡觉!
  他不得不缠着爷爷,爷爷总是笑而不答,小指月再次问到,为何桂枝甘草汤可以治邪恶鬼。
  爷爷终于发话了,不可说,不可说。
  越是不可说,小指月就越是不过瘾,越是不放过。
  便拉着爷爷的长袍,撒气娇来说,爷爷不说,我不放过爷爷。
  老爷爷故作嗔怒,拿起手中旱烟筒,就在小指月的额头上敲了三下,说,今晚回去好好睡觉!
  小指月马上镇住了,爷爷很少敲他脑袋的,怎么说话糊里糊涂的,难道爷爷老糊涂了,现在才是中午,叫我回去好好睡觉,那才说得过去,怎么叫我今晚回去好好睡觉。
  小指月刚要说出口,来提醒爷爷,现在是中午不是晚上,但发现爷爷已经飘然回卧室去了。
  小指月边摸摸额头,边想好像明白了些什么,眼睛转了一下,笑了笑,便各自忙去了。
  是夜,屋里一片漆黑,屋外一轮明月,眼见着被乌云遮住,一阵清风过来,云朵移开,月光无比皎洁地洒在竹篱茅舍边上。
  让人想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诗境。
  四围一片蟋蟀的叫声,就在这时正好三更,小指月从来没有这么早爬起来,他从床上爬起来,左看右看,周围没有发现有亮光。
  他就疑惑,难道我想错了,然后他蹑手蹑脚地走到爷爷卧室门口,也没有发现里面有什么动静,难道爷爷睡着了,不会吧,爷爷明明暗示我今晚三更到它卧房门口啊!
  于是指月忍不住好奇,便举起了手,敲了三下门。
  四围一片蟋蟀的叫声,就在这时正好三更,小指月从来没有这么早爬起来,他从床上爬起来,左看右看,周围没有发现有亮光。
  他就疑惑,难道我想错了,然后他蹑手蹑脚地走到爷爷卧室门口,也没有发现里面有什么动静,难道爷爷睡着了,不会吧,爷爷明明暗示我今晚三更到它卧房门口啊!
  于是指月忍不住好奇,便举起了手,敲了三下门。
  很自然地一盏灯在门内亮了起来,小指月心中一阵激动,他就知道爷爷果然没睡,果然有东西要传给我,于是小脑袋上马上盘旋着各种画面,这一定是不同凡响的降魔驱鬼招数,不然怎么会在深更半夜喊我悄悄到他屋里去传呢?
  小指月还在想古代传的大法大道,都是袈裟之围,法不传六耳,以心印心,这爷爷有什么秘而不宣的绝技呢?我今天一定要擦亮眼睛探个究竟。
  小指月正在胡思乱想之际,门咿呀一声开了。
  第一个迎上来的是爷爷手中托的那盏煤油灯。
  小指月掩饰不住心头的兴奋,刚要开口喊爷爷,想不到爷爷借着灯光,一口气就把煤油灯的灯火给吹灭了。
  怎么一片光明的卧室,一下子变得满室漆黑,昏不见人,随后爷爷,顺手就把卧室门关上,小指月还没有反应过来,呆在那里不知所以。
  在千分之一秒的瞬间刹那,在明暗交替的那一点,小指月脑中的一团,一下子破了,他笑了笑,带着满足的表情,慢慢地走回了自己的卧室,而且边走边小声地低估,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一灯能烛万年暗。
  心主火!
  当心火光明,暗室不再,心情一片愉悦开朗,大方积极。
  当心火摇曳昏冥,四处就鬼影重重,漆黑阴暗,没事你都会胡思乱想。
  当心火光明,周围都暖洋洋,四肢温和,不再怕冷。
  当心火不明,四处都冷冰冰,身体都寒凉怕冷。
  ......
  ......
  所有的阴暗鬼梦都是起源于心脏阳火不够,不是鬼符可以祛除鬼梦,而是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住阳化气,令心脏动力加强,这样凡心阳能够普照到的地方,就断无生病怕冷之理。
  所以一息阳气一息命,一息寒气一息病。
  小指月不单想通了治疗心阳虚,梦恶鬼手冰凉心痹痛等常见病症,他更加想通了一切阴成形的疾患,最终都可以通过阳化气来去对治。
  爷爷给他传的这盏灯,不是在传治恶鬼的符咒,也不是在传这驱魔的汤方,而是在传千年医学道统,代代相承的阴阳之道。
  唯制阳光可以消阴翳!
  3、紫苏
  一碗田螺紫苏汤


  竹篱茅舍周围没有闲草,用得好都是宝。
  有一天小指月跟爷爷俩人各背着一个药蒌,一大一小,到周围割紫苏去了。
  爷爷边割边问小指月,这紫苏有什么作用啊?
  小指月早就知道爷爷会随时提问,便不假思索地说,紫苏辛温,一能解表散寒,治风寒感冒,二能行气宽中,治胸肺脾胃闷胀气滞,三还能解鱼蟹毒,对于吃太多鱼蟹引起中毒而导致腹痛吐泻的人,可以用它来解毒。
  爷爷听了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沿着小山路一直走到山脚,有户农家经常到河里捉田螺,然后拿到时常上去卖,换点油盐。
  这位大叔的家人隔远就看到竹篱茅舍的爷孙俩人优闲地走着,左手拿着刀,右手拿着一把紫色叶子的东西,他们边走边聊。
  这家人马上迎上去,着急地叫道,老先生,老先生,且慢走!我家男人昨天又吐又泻,现在肚子还痛,不知道怎么回事?


  爷孙俩听了后,就放缓脚部,跟她到农舍里去看,只见一个大叔躺在床上,用手捂着肚子,眉头紧皱,看样子腹中痛得难受,不然怎么如此强壮的一个大男人,居然难受得皱眉咬牙。
  切完脉后,老先生就问,昨天肚子痛之前,你们吃了什么?
  这家人马上端出一大盆田螺,说,这几天抓了很多田螺,卖也卖不完,所以自己就天天吃,昨天一下吃了很多,一吃完后肚子就胀,胀到受不了,又吐又泻,吐泻完后,人就蔫了,躺在床上,还没缓过来。


  老先生便问小指月说,为什么吐泻呢?
  小指月寻思了一下说,吃了脏东西,或吃太多,消化不了,就要通过吐泻来给邪以出路,这是身体在自救。
  老先生又笑着笑问,那该怎么办呢?
  小指月指着手中的紫苏说,办法不都在这手上了!
  俩爷孙相视而笑,便把两大把紫苏,教给这吃了田螺中毒的家人,并叫他们用一把去熬汤,这一把少说也有二三两,两梗带叶都可以用。


  老先生又说,好吃不多吃,山珍海味吃太多了,人也病得快。海鲜鱼肉田螺螃蟹,虽曰美味,总不如粗茶淡饭。以后要注意饭到七分饱,放开肚皮地吃,只会把病给吃进来。
  说完爷孙俩便会竹篱茅舍去了。
  第二天早上,一阵紫苏的香气把小指月从梦中唤醒过来,只见爷爷端着一碗紫苏田螺汤,放在桌上,这可是罕见的美味。
  小指月一个鲤鱼打挺,就从床上跳下来,这可是不容易吃到的好东西啊!
  小指月立马警惕起来,他以为爷爷又要狡猾地捉弄他,于是便卷着小嘴说,爷爷我不吃,给你吃。


  老爷爷愣了一下,然后又笑笑说,小指月你向来都是好吃争着吃,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礼貌让给爷爷吃呢?
  小指月便说,想要知道梨子味道,就自己去尝,我昨天看到那大叔痛得脸都发青,我不再做试验了。
  这个教训从别人身上得来,总比自己去挨苦要舒服。
  爷爷听后哈哈大笑,说,原来你还是怕尝药,怕以身试药试病,但这次不是叫你像那大叔一样生病,这次是上好的紫苏田螺汤,今天早上那大叔亲手送过来的田螺,我们用昨天采来的紫苏做汤。


  小指月眼珠子一亮便问,那大叔怎么样了呢?
  爷爷笑道,还能怎么样,生龙活虎,吃完紫苏汤后肚子就不痛了,昨天好好地睡了一觉,今天醒来龙精虎猛。
  小指月露出了快乐地微笑说,那这个田螺汤吃了应该没事。
  爷爷笑笑说,当然没事,那大叔并没有在做田螺汤时放些新鲜紫苏进去,而且是一下子放开肚皮当饭吃才会吃坏。


  你看在做鱼蟹虾螺的时候,放进新鲜的紫苏叶,一可以调味辟秽,二可以芳香醒脾以开脾胃,散可以解毒,防止这些水产品,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皮肤瘙痒出疹子。
  所以你表面上看是轻微的食物中毒,其实也是食物的一种过敏反应,你加进这紫苏叶进去,拌煮时吃,这方面的担忧就可以减免。
  只听得一阵喝汤声,还有小指月的赞美声真好喝,一碗田螺紫苏汤就被他吃完了,显然还有些意犹未尽。
  紫苏

  
  虚人感冒用参苏饮


  紫苏跟麻黄都能够解表散寒,治风寒感冒,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什么时候用紫苏,什么时候用麻黄,小指月有些糊涂了,特别是学到这些药物功效相近的时候,他就有点矛盾,到底该用紫苏还是该用麻黄?
  这时爷爷便说,麻黄、紫苏都是辛温发散,麻黄发汗解表力量峻猛,紫苏发汗解表力量缓和,轻证可用紫苏,重证要用麻黄。
  小指月又问,如果用错了怎么样呢?


  爷爷严肃地说,祸不旋踵。轻证用麻黄,若体虚之人,必汗出不止,重证你用紫苏,风寒闭表厉害,你这紫苏上去,病重药轻,如隔靴挠痒也治不了。
  小指月马上会意。
  这时一个小女孩在她母亲的带领下,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
  小女孩的母亲说,这娃子感冒咳嗽都一个月了,还流鼻涕,怎么吃了那么多感冒药,稍微好点又重新感冒,反反复复,搞不好?
  小指月就先问了,怕不怕冷,出不出汗?


  但见那娃在,穿着一件比较厚的衣服,而且还带着帽子,其实爷爷看在眼中,心中早有答案。
  小女孩的母亲说,都不敢吹风,也没什么汗,还经常头痛,胃口也没有,老是打不起精神,上学都耽搁了。
  爷爷摸完了脉,说,指月你看这是什么回事呢?
  小指月寻思了一下说,脉浮又有点弱,既有风寒表邪,又有中气不足,这可该怎么办?
  用补嘛,又会把邪给恋住,用发汗嘛,这么薄的底,肯定受不了。


  爷爷笑着说,如果用汗法可以治好,她前面吃那么多感冒药,早就好了。
  小孩子有什么生理特点呢?
  小指月这时马上想起来说,脾常不足,容易内伤实滞,外感风寒。
  爷爷又问,既然知道体虚脉弱,知道外有邪风脉浮,那该怎么办呢?
  小指月笑笑说,补气解表咯。
  爷爷接着说,那用什么方子呢?
  小指月想都没想,便说,参苏饮。


  爷孙相视而笑,一张以人参配苏叶为主的补气解表方,治疗气虚反复外感的病证,就写在了纸上。
  几天后小女孩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把帽子也丢掉了,也不怕冷了,胃口也开了。
  反反复复折腾了她将近一个月的感冒,居然两剂参苏饮,就让她气足风散,诸症自愈。
  爷爷便跟小指月说,为什么前面医生用麻黄汤越发汗她越容易感冒呢?
  小指月便说,爷爷以前说过,当两军对战,一边兵力不足时,你打开城门,反而引邪入内,所以当体虚力弱时,一个小感冒你都不能用大发汗,一发不患邪之不去,而患邪之复来。


  况且毛孔一打开,就要消耗正气,本身正气不足,邪风就趁着毛孔钻进来,这就是麻黄汤用不好还会加重感冒的道理。
  小指月还有点不解地问,为何爷爷,在参苏饮里头,人参就放那么一丁点,爷爷点了点头,他知道细心的小指月一定会从中发现,这参苏饮的秘密,那就是人参剂量绝对不能大,即使病人体虚力弱,你稍微用小剂量,小剂量可以走上焦住元气,祛除邪气于肌表。


  爷爷早就准备好了,拿出了喻昌的《寓意草》,指了一段叫小指月读下去。
  小指月恭敬地捧过书本,便用那清脆的声音读了起来:
  伤寒病有宜用人参入药者,其辨不可不明。盖人受外感之邪,必先发汗以祛之。其发汗时,唯元气大旺者,外邪始乘药势而出。若元气素弱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去,全非补养虚弱之意也。

  这一段一读完,不用爷爷解释,小指月立马明白了虚人感冒,用小剂量的人参配合治气神药苏叶,轻微地宣开一下肌表,这样风邪去,卫气得补益,身体自愈。这样就截断了缠缠绵绵感冒不止。
  小指月想不到这么矛盾的病证,把两个办法统在一起,就把病给治好了,他以前只想到体虚要么就补气,想不到一补,外邪就更加留恋不去。


  然后他又想,有外邪那就发汗逐邪,想不到用大剂量去发汗,反而把身体搞得更虚,邪气反而去而复来。
  想不到爷爷居然用这种小剂量的补气法,配上解表散寒,疏通气机非常平和的苏叶,两个一搭配,补气祛邪,小女孩一个月都好不了的感冒就彻底好了。
  可见感冒用药不当,也会拖得缠缠绵绵,用药得当,照样覆被而卧,随手取效。
  气滞加外寒怎么办?


  碰到简单的外感风寒可以一汗而解,碰到简单的内伤食滞,可以一气理顺,消食化积。
  可如果既有风寒感冒,又有胸脘痞闷,胃口不开,这该怎么办呢?
  像这种情况最常见于小娃子,一个妇人,带着她五岁的小娃子,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
  娃子都快一周没胃口了,又怕冷打喷嚏,当感冒治,反复治不好。
  老爷爷便问小指月说,为什么发汗解表,解不了风寒感冒呢?


  小指月笑笑说,食物要靠脾胃来运化,药物也要靠脾胃来运化,脾胃运化不了,虽然把风寒赶出去,但肌表气血上不来,一样会很快感冒回去。
  老爷爷点了点头说,《难经》曰,损其脾者,饮食不为肌肤。当脾胃有食积,吃进来的营养消化不去,脾胃是周身气血生化之源。它自己消化不了水谷,就没有多余的气血供给五脏六腑,四肢百脉,肌表毛孔。


  所以肌表毛孔必然会为之开合失常,小指月点了点头说,难怪一般解表散风寒的药,治不了他的感冒,老爷爷便说,这就不是麻黄所能了。
  应该找一味药既能够外散风寒,又能够理气和中,你想想用什么药呢?
  小指月一下子就反应过来说,非紫苏莫属。
  老爷爷又说,那该用什么方呢?


  小指月又说:
  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
  恶寒发热胸满闷,解表又能畅气机。
  小指月不仅把汤方说出来,还把方歌像脱口秀那样,很有节奏感地吟了出来。
  这样以香附配合紫苏,再加甘草、陈皮,组成四味药的香苏散,既能够通过苏叶表散外面的风寒之气,解开畏寒头痛无汗的症状,又能够通过苏叶配香附、陈皮来理气和中,解开胸脘痞闷,不思饮食的中焦瘀阻症状。


  所以这娃子吃两天药,就胃口开,怕冷消,胃口一好起来,整个人就或碰乱跳,笑逐颜开。
  小指月现在已经不单纯是在学用一个理法治一个病,老爷爷跟小指月说,疾病是复杂多变的,常常几个病因相互纠缠在一起,诊断如同理乱麻,用药如同解死结。
  你如果只看到风寒束表,用发汗药治不了,只看到胸腹气滞,用行气药也治不了,因为这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你只有既看到外寒束表,又看到内伤食滞,通过外解风寒的苏叶,通过内行气机的香附陈皮,再以甘草这国老去调和,让他们内外合作不打架,共同为身体服务。所以表邪解则寒热除,气息畅则痞闷消。
  这小娃子便又恢复身心舒调,活蹦乱跳了。
  4、生姜

  

  早行山中口含姜


  一大清早,爷孙俩人,已经翻阅了好几座山。
  原来他们今天早上是去采药,虽然竹篱茅舍里很多时候对于慢性病都是开张汤方叫病人到镇上去抓药。
  但如果有些山村里的人,急着要用到的一些药草,老先生要么自己柜子里就常备有,要么就自己平时出一下山,到四处去采药。


  所以看到他们爷孙俩,每人都拿着一根竹杖,穿着一双草鞋,背着一个药篓子就知道他们是去采药去了。
  不知道怎么回事,小指月以前都是赶在爷爷前面,今天怎么打不起精神,反而落后了,爷爷关切地问,小指月,往日活蹦乱跳的小指月,今天都到哪里去了?
  小指月郁闷地说,爷爷,怎么今天走起山路来,有点头晕,老想打喷嚏?
  爷爷在前面停下脚部说,早上出来时,叫你含片生姜,你含了没有啊?


  小指月摇了摇头说,那么辣,我含几次就不想含了。
  老爷爷笑笑说,你这是自找苦吃,早行山路,这大清早,水湿雾气很重,甚至还有山岚瘴气,生姜能够辟恶气,通神明,你不含片在口,怎么能打起精神,把寒气赶出去呢?
  说完爷爷好像变魔术一样,从袋子里拿出两片生姜,丢给小指月说,快嚼上,再不嚼上,活蹦乱跳的小指月就会变成病猫了。


  小指月接过手后,丢到嘴里,他不太喜欢这股辛辣的味道,但没办法,清晨雾露雨湿大,山岚瘴气重,太阳又还没有完全出来,最容易被风冷所伤,所以在山中早行的采药人,都会带上生姜防身。
  所以《本草纲目》上说,早行山中,宜含姜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即山岚瘴气。
  这句话可是一辈子的经验之谈,李时珍是什么人呢?


  他可是最地道的采药人,而且还编写了《本草纲目》这本医学巨著,所以《三字经》上说,李时珍,编本草,徐霞客,探险奥。
  一个经常大山打交道的人,其实就是要跟山里的寒湿雾气,以及山岚瘴气打交道,你如果不知道一些防身之道,结果跑一趟山回来,就有可能感冒拉肚子,甚至头身困重。
  所以很多在山居的人,不明不白就得了风湿痹症,其实这都是跟长期与山中风冷打交道,但又不懂得用一些温通血脉,发散风寒的药物来调理身体。


  所以你如果不懂得一些医学道理,即使住山也难以住得安。
  随着那辛辣的山姜味,走窜上周身去,刚才像泄了气的皮球样的小指月,仿佛一下子充满了气一样,又蹦跶蹦跶地跳到爷爷前面去了。
  当然还有小指月的欢快地唱着《采药歌》的歌声回荡在青山绿水间,歌曰:
  草木中空善于治风,
  叶根有毛治血之宗。
  叶杆生刺祛瘀消肿,
  叶里藏浆可以拔脓。
  多梗白花寒性相同,
  红花圆梗性属温通。
  气味芳香行气止痛,
  气味辛辣治寄蛇虫。
  对枝对叶跌打之用,
  上山采药有所适用。
  ......
  ......


  又歌曰:
  笑纳淮山草木香,
  聆听神曲寺中扬。
  朱砂点破阳春路,
  琥珀回穿半夏乡。
  举目红花烧峭壁,
  低眉白菊卧篱墙。
  使君远志当归汉,
  玉竹依然熟地藏。
  ......
  ......
  水火伤,用生姜


  爷孙俩采药回来时,太阳都出来了,大地一片温暖,山岚雾气都渐渐散开。
  小指月习惯性地架起火炉子,煮起水来,原来爷爷有个习惯,每天都会喝上一两杯热茶,但从不喝多。
  爷爷说,少量饮茶,可以健胃消食,但大量饮茶,却会伤到脾胃,好东西也不可贪多。要知足,知足才能常乐。


  只见爷爷居然边呷着一杯热茶,边唱起一首不知足诗来: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
  ......


  爷爷常得入神,小指月也听得入神,他正在想爷爷唱这诗是什么意思,这样一旦忘我投入后,反而不留神,他手中的那一小壶热水,这样一个不下心,就把热水打翻了小手指马上被烫得红通通。
  哎呀,好痛!
  本能的反应,小指月一边跳着,一边用手去吹,爷爷转过头来望向小指月,知道这顽皮的小家伙又把手烫到了。
  爷爷说,水火伤,怎么办?
  小指月边跳边叫说,用生姜,效果良。


  爷爷接着说,那你还等着干什么呢?
  小指月马上跳到厨房去,拿来一大块生姜,丢到石臼里,用那只没有被水烫到的手,就快速地把生姜捣成泥,然后把这些姜泥敷在烫红了的小手上。
  一下子伤痛减轻了,缓了一口气说,舒服了点,还好有生姜。
  第二天就完全不痛了,再过几天,连伤疤都没留下。
  这种小招法,让小指月切身体会,非常深刻。


  所以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上水火伤,用生姜,并把这件事情也记录下来了。
  因为爷爷曾跟他说,一个医生,不知疾苦,无以为医,要以病苦为医药。
  在病苦之中,你才能够真正有切肤之痛,然后发勇猛心,去精进医术,迅速处理苦难。
  所以每一个好的经验,都值得记下来,而且应该记下来。


  历代圣贤们都是这样发心的,他们不为自己,只为好的药方智慧能够代代相承,解救人于疾苦烦恼之中。
  所以一个医家,要医术不断上进,一方面要善于阅读古籍,养成每日必有一得的精神,另一方面更要善于有临床实证的精神,以自己亲身的体验去验证药物的疗效,把这些经验记录下来。
  生姜解半夏毒


  小指月边翻阅古籍,边看发现关于生姜的功用有四:
  一曰,制半夏,有解毒之功。
  二曰,佐大枣,有厚肠之说。
  三曰,温经散表邪之风。
  四曰,益气止胃翻之呕。


  他就在想,姜枣可以调和肠胃,调和中焦脾,有助于生化气血,这个我知道。
  姜可以温经散表邪之风,我也切身体会过,早上被风寒山岚邪气一吹,头身困重,流清鼻涕,马上嚼上一片生姜就好了。
  关于姜制半夏有解毒之功,这可怎解?
  于是小指月便去问爷爷。


  爷爷又露出了诡异的微笑,于是翻转身,走到竹篱茅舍外面那里正长着一片半夏,爷爷采了一片半夏叶子。
  便拿进茅舍里面来,跟小指月说,指月啊,这是什么啊?
  小指月,当然知道知道了,那是半夏,外面到处都是。
  爷爷又跟小指月说,你尝过半夏没有啊?
  小指月摇摇头。


  爷爷便把这一小片的半夏叶子,又摘出像米粒那么大的一小点,教到小指月手中,示意他尝一尝。
  小指月看爷爷那么小气,便说,外面那么多半夏,你就给我这点尝,都不够我塞牙缝!
  爷爷想笑又没笑,等你牙缝塞满了,还想要,我再给你。


  于是小指月想都没想,就把那太不值一提的一丁点半夏叶片,丢到嘴里嚼了起来,一吞下喉咙,指月那表情就有点傻了。
  他着急地说,爷爷,我中毒了,我的喉咙怎么想刀割剑刺那样呢?
  爷爷假装不知道,问他,那么一丁点都不够塞牙缝,还要不要啊?
  小指月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想要再说话,却说不出来了,啊,啊,又不知道怎么表达。


  他想什么能解半夏毒呢?
  刚才不是毒到生姜制半夏能解毒之功吗?
  没等爷爷动手,他再次冲进厨房,不管三七二十一,连姜带皮就往嘴里丢,大嚼了起来,慢慢咽下去。
  取而代之的是从口腔咽喉到胃,这一条都是热辣辣的烧烁感,而随后那种半夏肿毒,针扎样的刺激喉咙之感,就消失了。


  这才缓过气来,能够讲话了。
  他第一句话就是,我明白了药书上说生半夏要用姜制,如果直接服用就容易戟喉的道理,以前不知道什么是戟喉,那是没有尝过梨子的味道,这次又吃了一次苦头,原来戟喉就像是矛戟针刺一样扎喉痛啊!这种东西千万不要乱尝,到时候声音说不出来就麻烦了。


  这时爷爷才在旁边翻开宋代洪迈《夷坚志》,找到那一则关于生姜治病的故事。
  然后讲给小指月听。
  原来有个叫杨立的人,咽喉红肿生疮,话都说不了,溃破后还有脓血,一大群医生都束手无策。
  有个叫杨吉老的医生,问了杨立平时的饮食习惯。
  原来这杨立平时喜欢吃鹧鸪,杨吉老马上嘱咐说,先服用生姜一斤,然后再用药。


  按照常规的道理,咽喉都红肿热痛,溃破流脓,再吃生姜不是火上浇油吗?
  但大家都知道杨吉老医术高明,绝不会轻易戏言,这时杨立就先拿几片生姜来嚼服,发现尝几片后并没有疼痛,反而越吃咽喉越舒服,吃到半斤的时候,疼痛就消失了,吃完一斤,只是感到有些辛辣,但是咽喉流脓血消失了,也能讲话了,病也随着好了。
  这杨立不解地向杨吉老问,为何我的病,诸医束手单用生姜得以救治?


  杨吉老笑笑说,你以后要少吃鹧鸪了,鹧鸪喜欢吃半夏,你喜欢吃鹧鸪,这样半夏之毒转入咽喉,而得喉壅,生姜专攻半夏之毒,故能姜到病除。
  大家听后豁然开朗,如非辩证仔细,不知道原来这是慢性半夏累积中毒所致,乃不良生活饮食习惯造就的。


  所以不能见病知源,就没法根治疾病。
  小指月听后,大叫妙哉,这生姜能解半夏毒,我得赶紧记入本子中。
  生姜童便醒跌仆


  生姜不是平常之药,用得好可以急救,天底下不是因为用稀有神奇的药来治疗大病急病,你稀疏平常的药用到极致,也可以化平常为神奇。
  小指月在反复思索爷爷这句话。
  这天爷爷带小指月下山到镇上去赶集。
  小指月的心像小鸟一样,飘飞了起来,边跑边跳,一会儿踩踩路边花草,一会儿看看树上小鸟。


  想起闹市里的冰糖葫芦,指月的口水就禁不住掉下来。
  爷爷在指月头上用烟斗敲了一下,说,还不赶快走,看什么看,有哪样东西是你的。
  小指月没有听懂爷爷这句话,是啊,百年过后,这身体都不再是自己的,又有什么好贪恋的呢?
  一到集市上,人来人往,热热闹闹,既有卖瓜果的小贩,又有吆喝着冰糖葫芦的大叔,旁边还有玩杂技的卖艺人,甚至还有卖面条的大婶。


  小指月一边拿着爷爷刚买给他的冰糖葫芦,一边说要多看会儿杂技表演,什么胸口碎大石,咽喉顶红枪,这些在小娃子眼中都是神奇得不能再神奇的事,当然还有后空翻,以及双手倒立,蜻蜓走路,周围传来阵阵的喝彩声。
  谁知有一个练后空翻的小伙子一不留神,背部着地,一个跌仆,居然晕死过去了,场中马上乱成一团。
  喊救命的有人喊,喊医生的也有人喊。


  表演杂技的老板一时也慌了,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他估计这些小把戏不知练了多少年,今天怎么这么倒霉会出事呢?
  小指月在旁边也一愣,他发现,怎么爷爷不见了,他四处一望,刚要喊爷爷,发现爷爷正在卖面条的大婶那里捣着什么东西,小指月马上跑过去。
  爷爷拿一个装面条的碗丢给指月说,快,拉一泡尿下来,越快越好!
  小指月不知道爷爷要干什么,但爷爷说的,指月马上照办。

  尿拉好的时候,爷爷把捣碎了的东西放到里面去,小指月一看原来是生姜,然后看到爷爷用手指一搅,那姜汁跟童便便混在一起。
  然后老先生三步并走两步走,就往那晕死的小伙子那边走去。
  别人还没反应过来,老先生就把姜汁往这小伙子往这小伙子嘴上灌,虽然只能灌一小部分进去,有大部分流了出来,淌湿了衣服。


  老先生说,灌下去就有救了,果然一灌完,这小伙子呛咳了几下,然后醒了过来,喘了几口气,煞白的脸才慢慢转红晕,周围的人包括杂技的老板都还没明白怎么回事,这小伙子就没事了。
  大家在周围都鼓起掌来,他们都想留老先生好好答谢,甚至有人认出来,他们爷孙俩就是竹篱茅舍的医生。


  但老先生拉着小指月的手,说,还有急事要办,便飘然离去。因为老先生不喜欢热闹,他好清静。
  在竹篱茅舍里头,爷孙俩又坐在那里看书,好像对刚才那一幕完全不以为意,就像家常便饭一样,过后就不管了。


  这时小指月已经拿出本子来,在抄录爷爷给他翻到的一段古籍:
  《广心法附余》曰: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便服,立可解散。盖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
  抄完后,小指月便问爷爷说,如果在路上不能及时找到生姜怎么办呢?
  爷爷笑着跟指月说,不要惊慌,单味童便就能治跌打闷伤,而且用童便的诀窍要趁热往伤者嘴里灌。不省人事的要多灌些,那样重伤的可以醒过来,轻伤的也能够逐瘀血下行,理顺气机,使身体快速恢复。


  说完,爷爷又从用竹编制的书橱里,抽出一本《外科心法》。
  翻到一页早已经折好一个小角那里,小指月接过来,看了一遍就喊道,妙哉!妙哉!
  他就像禾苗吸甘霖露雨一样,赶紧用笔把《外科心法》这段文字抄录下来:
  “大凡损伤,不问壮弱,及有无瘀血停积,俱宜服热童便,以酒佐之,推陈致新,其功甚大。若胁胀,或作痛,或发热烦躁,口干喜冷,唯饮热童便一瓯,胜服他药。他药虽亦可取效,但有无瘀血,恐不能尽识,反致误人。唯童便不动脏腑,不伤气血,万无一失。”
  止呕圣药姜汁


  山脚下,一对养羊的夫妇,他有个儿子不务正业,吃喝玩乐,还去赌博,本来家产就不大,都快让他输得快倾家荡产了,周围乡里邻居,以及镇上有威望的老人都来劝这小伙子,回头是岸,重新做人,但这小伙子照样我行我素,越陷越深。
  有一次这小伙子跟猪朋狗友在镇上喝完酒后,又吃了一些生冷瓜果,然后就一路都呕吐,回到家里,又大泻了几场,整个人就像脱水的瓜苗一样蔫下去了。
  几天都吃不下饭,而且稍微一点汤水都呕吐下来。


  小伙子的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俩人便说好到半山腰竹篱茅舍找老先生去,老先生跟小指月被请到山脚下来,为这小伙子治病。
  老先生一看,就明白,便跟小指月说,生冷瓜果,酒食所伤,呕吐不止,用什么呢?
  小指月说,用止呕圣药!
  老先生点点头说,姜汁止呕效最奇!


  于是叫这老夫妇捣烂一块生姜,挤出点汁来,然后再从药蒌里拿出点藿香正气散,把这姜汁拌在里面,给这小伙子吃下去。
  小伙子刚刚吃完后,那种想呕的感觉就消失了。
  而且慢慢觉得肠子有团热气在动,胃口起来了,便索要粥水喝,家里早就给他煮好了,老先生提前交代的山药粥,用这来养胃。


  这药粥一喝完,居然不吐了,这可是三天以来第一次吃东西不吐。
  不吐了,体力就很快恢复,夫妇俩千恩万谢,小伙子也觉得自己好像是在鬼门关里走了一回,不知道怎么报答老先生。
  老先生正准备拄着竹杖要走,小伙子反应还算敏捷,同老先生说,你鞋带松了没系好!
  老先生点了点头说,看来我真的老了,两只手又发抖,眼睛又花,蝇头小字现在也看不了了,偶尔读读古籍,没有放大镜都不行,现在鞋带松了,腰板也硬了要弯下去都不容易,你能否帮我把鞋带系好。


  这小伙子高高兴兴地助了老先生一臂之力,老先生慈祥地说道,谢谢你,年轻真好,眼明手快,你瞧瞧,人老了行将入木,一天比一天衰弱,小伙子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轻的时候,要把你人生该干的事业干好,等到像老头子这样眼花手抖了,就啥事也别想干了。
  小伙子听完,心中一个颤栗,像是被雷电击了一下,他还没有反应过来,老先生跟小指月转过头就离开了。


  奇怪的是从那天起,这小伙子再也没有花天酒地,陪猪朋狗友去浪荡赌博了,然后陪伴在父母身边,帮忙牧羊种地,很快把赌债还清,并且娶上媳妇过上幸福的生活。
  小指月在路上不解地问,爷爷,你手没有抖过啊,你眼睛没有花过啊,你每天看的书比我还多,看的字比我的还小,你从来都没有用过放大镜,系鞋带是轻而易举的事,你天天都练太极,身子骨好着呢,怎么在那家里尽说谎话,是骗小孩吗,爷爷不是说,人不能说谎话吗?


  老爷爷又拿旱烟袋,往指月头上一敲说,假到真时真亦假,真到假时假亦真,真真假假谁能说得清呢?你以后长大了都会明白的。
  做什么事情不要看到表面的语言,要看到背后的用心。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