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老禅师的延寿姜


  男子不可百无无姜。
  《论语》中孔子说,不撤姜食不多食。
  姜不仅是食疗之品,用得好更可以做延年之方。
  特别是处于山中,或者常年处于阴冷环境下,身体有寒湿为患,这时姜无异于是延寿良药。


  这天指月跟着老爷爷路过一禅寺,这禅寺在一片翠竹的包绕下,与世隔绝,群山回环,绿水流淌,小指月身在其中,就明显感到这青山绿水,不似人间。
  突然听闻一阵蝉叫声,又有鸟鸣,这才感到自己不是在梦中,真是: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爷孙俩拾阶而上,这古老的石头缝上长满了青苔,远远就传来梵音还有阵阵木鱼声,这路边居然偶尔还有山羊走过,用好奇的眼光看着这陌生的来客。
  小指月更是好奇,便问起爷爷说,在别的地方采药,见到山羊,山羊就跑,怎么在这山里头,山羊见人都没有吓着要走呢?


  爷爷笑着说,这是佛门清修之地,这周围方圆十里都没有猎户进来,所以这里头的鸟不怕人,连山羊都对人有好感。
  小指月第一次听到佛门清修之地,居然可以让小动物不惊讶,小指月真想上前去摸摸那只山羊,但看到爷爷已经快要走到寺庙山门去了,赶紧跟上去。


  小指月一跑上去时,刚好有一个老禅师出门来,还没完全照面,就听到老禅师洪亮的声音说,远来贵客,恕老衲有失远迎,哈哈!
  老先生双手合十,弯腰做了个礼说,有劳尊者,打扰长老清修了。
  小指月就插了一句话说,老和尚,你怎么知道我们来呢?


  老先生跟指月说,不得无礼,这是禅门尊者。
  只听那老禅师笑笑说,你们人虽没到,但药气已经先到。没有什么尊长跟凡夫之分,拜老郎中所赐,老夫多年风湿痹症,如今一去不复回。
  小指月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老爷爷曾经给这大师傅治过风湿,不知道爷爷用什么药呢?
  只听得老先生说,出家人四大皆空,区区风湿,何足挂齿!


  老禅师又哈哈一笑说,我佛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你老先生不知手下救了多少人,这才是真正出家人的胸怀!
  老先生说到,身病有药医,心病唯佛法可医,这不我又要向您老取经了。
  老禅师又笑道,不敢不敢,老衲学识浅薄,只会打几句口头禅而已。


  这时小指月看来看去,这老禅师不算怎么老,怎么左一句老衲又一句老衲的,童心大起,一有疑惑就说了出来,老师傅,你说自己是老衲,我看你像四五十岁不老啊!
  确实这和尚面目慈祥,颜若童子,这时老禅师才缓缓道来说,我服用生姜已四十多年,故不嫌老耳。


  原来这老禅师已有八十多岁,他早年住山参禅,因为只重视心性的开悟,而忽视身体的锻炼,所以才三四十岁,就得了严重的风湿,腿脚行走都不利,颜容也憔悴。
  这时他碰到了小指月的爷爷,得到一个服食生姜的方法,每天服用少量的生姜,可以暖胃助阳,祛除常年素食停留在身体里的寒湿,这样身体才日渐强壮,脾胃才更加健旺,脾主四肢功能一加强,腿脚寒湿一散开,身体就慢慢强壮起来,脸色也转为红润,从此又了强大的身体做后盾,参禅就更加精进无碍了。


  难怪老禅师说,这副身子骨还是拜老郎中所赐。
  随后老禅师邀请爷孙一起到寺里去参观了一遍,然后在禅房里喝茶论道。
  小指月只听得爷爷问道,如何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只见老禅师伸出一只手来,吹了一声口哨,从窗户外居然飞进来一只鸟,而且恰巧落在老禅师的手上。


  老禅师轻轻地把这只鸟握住,然后再放开来,鸟在他手上蹭了蹭,便又飞了出去。
  老禅师微微一笑道,明白么?
  爷爷随即笑了笑,点了点头。
  小指月听不懂他们说的是什么,又不好打扰,于是自个儿就到寺院里去游玩了,到傍晚才跟爷爷一起下山回去了。


  小指月不懂老禅师那个动作意味着什么,但他对老禅师信手招来鸟雀的功夫却很感兴趣。
  小指月便问爷爷说,为什么鸟雀在它手中呢?
  爷爷笑笑道,以天地为心,则鸟在其中!
  ......
  ......
  姜枣茶,治痛经


  《黄帝阴符经》曰,动其机,万化安。
  这六个字,小指月琢磨了很久,什么是治病最好的时机呢?如何在最好的时机下手?为什么别人用姜枣茶治不了痛经,爷爷用就治得了呢?
  这还得从一例七八年顽固痛经的女孩子说起。
  某天,有对母女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


  老爷爷问她们,怎么回事啊?
  做母亲的说,我娃子每次月经来都肚子痛,最厉害的在床上滚来滚去,用热水袋敷都不管用,老先生有没有好的办法呢?
  小指月先摸了下脉,说,咦,这手怎么这么冰凉,脉这么沉迟。
  爷爷便问,沉脉主什么呢?


  小指月说,沉主里,主气血亏虚。
  就像江河水不足,水位就沉下去。
  爷爷听了笑了笑,他知道小指月现在领悟脉法,懂得取象譬喻,于是再问,那迟呢?


  小指月寻思了一下说,迟为什么有寒,天气温暖,万物就跑得快,天气寒凉,大家在路上行走就很迟缓,所以血气遇温则行,得寒则凝滞迟缓。
  爷爷听后点了点头说,为什么会痛呢?
  小指月说,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爷爷又问,怎么不通,如何不荣?
  小指月说,血脉为寒邪所克,寒主收引,即是不通,气血不足,推动无力,不能荣养,如此不荣则痛。
  老爷爷又问,为什么脉象沉迟呢?为什么会不通不荣呢?
  这下小指月就答不上来,张口想说,又说不出来。


  老爷爷跟她们母女说,小娃子以后不要再吃生冷瓜果了,生冷瓜果能够束百脉,女孩子阳气不够的话,又缺乏运动,越吃生冷之物,手脚就越凉,痛经就越厉害,到后来子宫里长包块都不知道是怎么长的。
  这时那母亲便恍然大悟说,我女娃子就是经常爱吃田地里长的西红柿,或树上的水果,为了减肥,她可以当饭吃。


  老爷爷摇摇头说,以后可不能这样干了,上次我们碰到一个女孩子,她就是这样把水果当饭吃,想减肥,把月经都减没得了,以后连娃子都生不了,你怕不怕啊?
  母女俩才引起了重视,才知道手脚如果冰凉的话,冬天睡不热,那一定要远离水果,不要贪一时口馋。


  小指月想不到爷爷一下子就把病因找出来了。
  老先生又问,不通用什么呢?
  小指月说,寒凝不通用生姜,姜能散一切寒,因为它有一股辛辣的热气。
  老爷爷又说,不荣用什么呢?


  小指月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用脾之果大枣,直接补脾生精液,这样气血足,脾主大腹功能加强,肚子里就不会因为缺乏血液而疼痛。
  就这两味药,小指月写在纸上,然后又交代她们煎煮的时候,放些红糖进去,不要煮得太久,因为姜的辛辣之气不耐久煮,久煮后散寒通气之力就会大减。


  但见那母亲摇摇头说,这方子不瞒您说,我们也用过,就是效果不理想,所以才找上您老这里来。
  小指月也在想,那既然不理想,那要不要改改方子呢?
  老先生看出小指月,犹豫不决的样子,便笑笑说,方子你是以前用过,但你用时有没有按照最好的方法来服用呢?


  那对母女,包括小指月都一愣,服药还有最好的方法,别人用不好的汤药,难道改变一种方法来服,就有效吗?
  只见爷爷问那小女孩说,你是怎么喝姜枣红糖茶的呢?


  小女孩羞答答地答道,在肚子最痛的时候,就煮上一碗喝了。
  爷爷又问,那你有没有把姜丝嚼吞下去呢?
  小女孩说,姜丝很辣口,我不喜欢吃。
  老爷爷笑笑说,问题就出现在这里,良药苦口,良药辣口,吃饭又不是吃饭,不看口味,要看效果。有效果的嚼嚼吞了,又何妨呢?


  于是爷爷便教她们用姜枣茶治最顽固的痛经要注意两点。
  第一点是在月经来临前七天,就开始每天喝上一碗。
  第二点喝姜枣茶时,要把姜丝绊着红枣肉嚼碎吞到肚子里去,这样丹田就会像一个锅炉一样烧起来,寒气就会像阴暗碰上太阳一样,四处逃窜,气血就会像行云流水一样,彻底通畅起来,无所住滞。


  半年后,这对母女又来竹篱茅舍,不过不是来看病的,而是来感谢的。
  自从用了这种姜枣茶的服用方法后,女孩子再也没有痛经过了。
  而且气色渐渐红润起来,整个身体更壮了。


  本来小指月都忘了这件事,但想起半年前跟现在这女孩的变化,不禁大吃一惊,脉象原本沉迟弱不禁风的样子,得到姜枣茶的滋润,发散风寒,脉象渐渐缓和有力,足见一派寒气,已经消散于体外。
  于是爷爷就跟小指月讲《黄帝内经》里“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道理。


  就是要在疾病的真正原因上下手,要在长期累积的寒气,跟亏虚的气血里头用药。
  这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一个小小痛经,必然是长期受了凉,加上气血不足所致,所以用药也绝不是在痛经的时候用一两次,要在还没痛之前就下手调理,把血气补足,把寒气发散出去,这样又何患痛经不除呢?


  所以说,对于慢性病,病在急时,要治在平时啊!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又有什么用呢?
  平时不懂得内壮自己的气血,等到痛经临时才想到姜枣茶,这样怎么能根治痛经呢?


  于是小指月在笔记本上写上:
  姜枣茶,治痛经;
  伏所主,先所因。
  月事前,一周服;
  姜枣嚼,经痛停。
  姜茶饮,治痢方


  最近天气转凉,有一个专门帮助看管树林子的老农人,居然一下子病倒了。
  原来这几天连风带雨,他本来身体都不太好,又出去锄草,忘了添上大衣。
  这样一下子就肚中冷痛,拉起肚子来,拉到手软脚软都动不了了。


  家里人以为又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肠道里有热毒,于是用一些凉茶来服用,想不到这对于向来身体不太好的老人家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老人家彻底起不了床了,你想想好汉都敌不过三泡屎,何况这老人家一天拉了七八次。
  这时爷孙俩被请到这片树林里来,帮这老弄人看病。


  小指月一看这老农人,印象特别深,这老农人脸上的皱纹,就像干枯的树皮一样,没什么血丝,加上现在闹了好几天肚子,连吸几口气都费尽。
  这该怎么办呢?
  穷乡僻野,缺医少药,即使有药方,有点钱,要跑到镇上去抓抓药也难啊!


  这时最考验人了,一个郎中你让他拥有数百种药,那他治起病来自然底气足,而真正考验人的是,你手中没什么趁手的武器,只有小米加步枪,只能够利用现有的微不足道之物。
  小指月想了好久,想不出给招来,但见爷爷似乎早已胸有成竹,然后对那老农说,你身体年老阳虚,体弱无力,不能按照常规治痢疾的思路来吃药。


  虽然说痢无止法,但不是说所有痢疾都要用通泄之药,只有体内热毒败浊留而不去,才给邪以出路,用寒凉通下之药,但你的身体阳气不足,平时肛门又向下脱垂,不能再受通泄之药了。
  只能给你用些温中散寒之品,恢复中焦运化,把外围的风冷散开。


  老农人久住山林,也懂得些医理常识,但爱好者毕竟是爱好者,容易被病名所惑,不能拨开乌云而见晴天,不能够透过表象看到病理实质。
  小指月就想这可怎么搞,什么药都不现成,爷爷看出了小指月的困惑,便唱出民间流传的朗朗上口的生姜谚语。
  一杯茶,一片姜,驱寒健胃是良方。


  于是用生姜切碎,跟茶叶绊在一起,泡上一壶可口的姜茶,随意饮之,小指月发现爷爷这次用姜有点奇怪居然把姜皮给削了。
  不解其故地问为何?
  爷爷便跟他说,《集验方》上讲,姜茶乃治痢简验方,用生姜切细,和好茶,一二盏,任意呷着便愈。若是热痢,生姜留皮,若是冷痢,生姜去脾,此中有大妙。


  原来这个小小的姜茶方,居然是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地方非常简验便廉的食疗方子。
  那老农人喝完一杯热腾腾的姜茶,说道,好舒服啊!
  老先生跟他说,慢点喝,老年人泻肚子后的肠胃虚得很,应该千口一杯饮,慢慢地品。
  就像你烧柴火一样,小柴枝慢慢地添,火才烧得起来,一下子用大柴枝丢下去,火马上就灭了。


  所以老年人卧病在床,一切言语行动饮食都要安详和缓。
  老农人听后,点了点头,甚是赞许。
  第二天老农人就下床,又开始干活了,喝完姜茶后,就再也没有拉肚子过,看来拉肚子并不是热毒闭在里面,而是年老体衰,阳气不足,加上天气转凉,风寒客表,寒气循着脾胃所主的四肢传到肚腹去,所以肚腹缺乏阳气,就运化不了水谷,这时姜茶一下去,直接暖中土,化水谷。
  于是泻痢止,肚痛除。


  小指月便问,为什么要把姜皮削掉呢?
  老先生知道他会这么问,笑笑说,生姜皮善于走外皮,偏辛凉,生姜的肉更善于停留在脏腑,辛温能暖中,对于老人家的身体来说,对老人家冷痢阳虚的身体来说,稍微带点凉的都会加重他的病痛。


  所以去皮留姜肉,取它暖中散寒以止痢。
  小指月感到这中药太神奇了,同样一块姜,怎么姜皮就偏辛凉,姜肉就偏辛温?它们正是阴阳统一在一起啊!


  于是在小本子上写道:
  姜茶饮,治痢方。
  冷痢痛,去皮尝。
  肉辛温,皮辛凉。
  寒热详,治病良。
  枯树、姜汁治脱发


  有个小伙子二十出头,居然秃起了头,遍尝诸药乏效。
  在他父母的带领下,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
  小指月看到这人头上头上居然带了个帽子,又没下雨,外面太阳也不烈,带帽干什么?
  一听爷爷问,这娃子掉头发多久了?


  小指月马上想明白了,原来小小年纪掉头发,不好看,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得了什么重病。
  小伙子说,都快三年了。
  小伙子他父亲也接着说,我们家庭都没有掉头发的遗传,吃了一年多乌发生发的补肾药,怎么头发越掉越厉害。


  老先生一摸脉,便笑了笑,马上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然后再跟小指月说,你再摸摸他的手跟脚,小指月一摸,马上缩回来,咦,怎么这么凉?
  小伙子他父亲说,是啊,以前都没有的,这几年越吃药手脚越凉,会不会什么绝症啊?
  老爷爷点了点头说,这个病不是小问题啊,治不好的话,接下来眉毛胡子都掉光光,二三十岁就像小老头,连媳妇都娶不着了。

  这一家三口正担心这点,所以这几年才四处求医问药,于是焦急地问,老先生救救我们家娃子吧。
  这时老先生点了点头说,你们就留在这里,我跟这小娃子出去走走,给他找点药。
  说完,老先生交代小指月泡上两杯清茶给这夫妇喝,然后他就带这小伙子到竹篱茅舍外面去了。


  这时连小指月都不知道爷爷葫芦里卖什么药,要找药草吗,直接叫我小指月去采不就成了,有哪样药草我采不到的呢?
  小指月挠挠头,实在想不出爷爷在搞什么?
  饶了几个小土坡,老先生把这小伙子带到一棵枯树旁边。


  小伙子不安地问,老先生,我这病又救吗,该用什么药呢?
  老先生笑笑说,小伙子别人都救不了你。
  小家伙大惊失色,那我该怎么办呢?
  老先生笑着说,你自己能够救得了你自己。


  小伙子更是一头雾水,反复地咀嚼老先生那句话,我自己能救我自己,我怎么不知道呢?
  老先生指着这颗枯树,对小伙子说,你给我说说看,这棵树为什么会枯掉呢?
  小伙子不是个傻瓜,一看就看到这树下面的根都被人挖走了,应该有人用这树根来做药或者什么,所以大大的一棵树,因为被伐根了,所以枝叶就枯萎脱落。


  老爷子又蹲下来,他示意小伙子也蹲下来,然后就在黄土地旁边拔除一根草,然后把草根摘掉,再把这草插回地上,便问这小伙子,这草三天后,会怎么样呢?
  小伙子当然知道,想都没想便说,枯黄掉咯!
  老先生笑笑说,小伙子你都知道这个道理,那你的病就快要好了。


  小伙子更是疑惑。
  老先生才缓缓道来说,人留面目,树留皮,你要好好珍惜自己啊,我为什么叫你单独出来呢?你别把自己的精神不当一回事,以后别养成手淫的习惯了,少年人正是精充神旺,强身健体的大好时候,你天天手淫,而且吃那么多补肾生发之药,这样过早地催熟自己的身体,对健康毫无帮助,你看你再手淫下去,这伐了根的草木,就是你接下来的样子。你现在手脚都冰凉,再下去,一阵风都可以让你感冒,一阵风都可以让你病倒,就像一阵风可以把这伐了根的枯树拔掉一样。


  小伙子脸红得低下了头说,老爷爷,我知道错了。
  老先生知道目的已经达到,便说,肾是五脏六腑的根本,少年人伤精,就等于伤根,树木伤根,其叶立萎,人若伤根,头发也佷容易干枯脱掉变白。
  然后俩人又回到竹篱茅舍来,夫妇急着问,药找到没有啊?


  老先生说,你们回去用生姜捣烂,擦在头上,每天用两三次,连续用个半个月再看。
  他们夫妇想不到这么简单,但又怀疑能不能搞好呢?
  老先生对俩夫妇说,你们回去后,每天从早到晚,要问三次有没有记住老先生交代说过的话就行了。


  这夫妇莫名其妙,小指月更是一头雾水,这生姜捣烂涂头,听过一次就知道,小伙子又不会痴呆健忘,怎么会不记得呢?
  这里头只有老爷子跟小伙子知道的秘密。
  三个月后,这一家三口再次上来竹篱茅舍道谢,原来小伙子长出了长长的头发,连帽子都丢掉了,任何补肾的药都没有再吃了。


  老先生笑笑对下伙子说,我都跟你说过,你自己能治好你自己的病,老夫没骗你吧。
  小伙子脸红了一下,然后点点头说,谢谢老爷爷了。
  小指月这时正看着古籍,那里头有一段生姜治秃头的记载,上面写道:
  生姜捣烂,抹擦头部脱发之处,每日两三次,可以防治掉发秃头,便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老爷子拍了一下小指月的脑瓜说,你知道什么,知其然,不知道所以然,知其表,不知其本。
  小指月不知道为何别人用姜汁涂头发,治不了脱发,但由爷爷交代过后的年轻人掉发脱发,用姜汁一涂就有效果。


  很多年以后,小指月才慢慢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才知道那棵枯树的真正用意,才知道爷爷为何不让小指月把枯树砍掉,原来那枯树才是真正的道具,真正的药引子。
  @三月清风朗月 215楼 2014-06-03 19:04:00
  楼主,您好!我心中有个疑问,还望楼主能解解惑。药材打成粉,药材煎成汤,效果一样吗?我觉得药材在煎煮时会发生反应,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
  -----------------------------
  丸散膏丹汤,各有各特长。
  有些适合煎汤,比如大承气汤,汤者荡也,涤荡通泄作用就厉害。
  有些适合制成散剂,比如逍遥散,川芎茶调散,散者散也,利用这股药的发散之气,更能够畅气机,通毛窍,开肌表。
  @雾山泉 213楼 2014-06-03 16:31:00
  家里小孩腹泻不止,老人就抓一把米,一把茶叶,炒焦黄加水煮开,名叫炒米茶。这原理一样吧!
  -----------------------------
  好想法,好经验。
  炒焦米能健脾,但焦黄即可。
  焦得太黑了,就变成炒炭,炒炭可止血。
  血见黑则止,脾胃得到焦黄则健。
  @欢欢乐乐窝 208楼 2014-06-03 13:38:00
  老掉头发如何办啊?睡眠也差.
  -----------------------------
  指月问,爷爷,这掉头发是怎么回事?
  爷爷说,原因多着呢!你看爷爷老了头发也会慢慢掉,因为衰老,身体内脏精血都不够用,就不会分出,精血来长头发。
  指月又问,爷爷,那为什么有很多年轻人也掉头发?
  爷爷说,生病起于过用,到头发也是他长期透支精血所致。头发是靠精血长起来的,精血都透支干了,内脏都供应不足,哪有多余的供出来长头发呢?
  指月又问,那怎么治掉头发呢?
  爷爷说,发为血之余,你得让你气血充足有余,才能长好头发,乌黑亮泽。
  指月又问,那如何让气血充足有余呢?
  爷爷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不要吃伤脾胃,思伤脾胃,劳伤脾胃,气伤脾胃。
  指月又问,怎么吃思劳气会伤到脾胃呢?
  爷爷说,饱食过度,肠胃乃伤,思虑则气结,气结则脾胃运化失司,劳倦有劳心劳身跟房劳之分,过度劳倦都会让脾难以运化水谷精微,怒气伤脾,木克土也,所以肝苦急,焦虑急躁的人,脾胃不好,容易掉发。
  小指月听后,点点头说,爷爷我知道了。
  5、香薷


  

  一味香薷治阴暑
  暑热炎炎,连竹篱茅舍也变得一片热火朝天。
  小指月摇着扇子,额上的汗,却没有停下来。
  屋外那蝉鸣声,一浪盖过一浪,好像越热它叫得越兴奋。
  山脚下的人纷纷都到处找大树来躲避,在屋里都闲得热。
  小指月很奇怪地问,爷爷,为何你不用蒲扇呢?你不热吗?


  爷爷笑笑,便吟诗一首曰:
  众人避暑走如狂,
  唯有禅师不出房。
  非是禅房无热到,
  唯人心静身清凉。


  小指月一听,他就知道爷爷为什么可以冬不炉夏不扇,爷爷很少焦急烦躁过。
  看来热在外面,更在自己的内心啊!
  静在心,不在静。
  这时茅舍门外传来敲门声,原来一个农民喘着粗气,伴着咳嗽进来了。
  在诊台前,小指月问,你这是怎么回事啊?有这么热吗?


  这农民便说,我在干活,这天太热了,出汗后,怎么觉得头晕晕沉沉的,全身都使不上劲来。
  然后赶紧在树下阴凉处躲一躲,趴在下面睡了一觉,一醒来后,怎么全身又怕冷,又酸痛难受,鼻子也不通气?
  小指月便说,你这应该是着凉了。


  这农夫问道,这么热的天,怎么还着凉了呢?
  小指月也被问得哑口无言,老先生便清清嗓子说,夏月贪凉阴冷,坐卧当风,乃最容易着凉。
  你现在是不是觉得头晕怕冷,浑身酸软呢?
  他点了点头。


  老先生又问小指月,这该怎么办呢?
  小指月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老先生又问,都是感冒,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同的发汗解表药?


  小指月说,病又轻重,药有四时之不同,秋冬寒闭腠理厉害,这时非麻黄不足以发其汗。春夏毛窍开发,稍微用点香薷,就能够祛邪达表。
  老先生便说,那就包两包香薷各一两,给他泡茶泡两天吧。


  小指月早就把已经包好的香薷,拿出两包来递给这位农民。
  原来老爷爷,早就料到今年暑季有很多贪凉阴冷的病人,他们很容易得暑湿感冒,所以提前就备好暑湿感冒要药香薷,专门治疗阴暑之证。
  所以每天这个时候都是采集香薷的时候。


  小指月又交代这农夫说,这香薷煎汤不要煎太久,久煎后,香气跑掉,效果就不太好,喝的时候要放凉来喝,太热喝了容易呕逆,因为这汤药有股特殊的香气,凉冷服用,就可以很快暗度陈仓。
  这农民也不知道什么叫暗度陈仓,只记得治感冒的解表药不要煎太久,而这香薷煎汤后要凉服,回去还要避风冷,不要贪凉阴冷。


  这农夫吃完一剂,胸就不闷,头也不晕了,出了微微的汗,身体酸楚感都消失了。
  第二剂下去,鼻也不塞,也不咳嗽了,又恢复了生龙活虎的样子,下田干活去了。
  人真是奇怪病起来寸步难行,神疲乏力,一旦吃药恢复健康,便龙精虎猛。
  可见身心健康是多么重要!


  李时珍说,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
  所以用香薷来治疗暑季感到阴凉是一个特效单方。故香薷有夏月之麻黄的美称。乃夏季感冒之专药也。
  爷爷经常对指月说,一个医生善于用香薷治阴暑,这不算高明,更要善于知道为什么会得阴暑,你如果暑湿感冒治好了,好了疮疤往了痛,又在树下纳凉睡觉,坐卧当风,吃冰冻西瓜,那很快又会得上阴暑。


  所以小指月便问爷爷说,爷爷,有没有根治疾病的药呢?
  爷爷总是笑着说,一个感冒一辈子要发多少次,不是靠药物来根治疾病,而是要靠饮食起居,情志喜怒,要慎风寒、节饮食、惜精神、戒嗔怒。


  小指月听了后,赶紧在小笔记本上写道:
  保生四要:
  一曰慎风寒。
  二曰节饮食。
  三曰惜精神。
  四曰戒嗔怒。
  施比受更有福


  夏天经常会碰到藿香、香薷之类解表化湿的药,但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小指月怀着疑惑,想开口问爷爷,但欲言又止,为什么呢?
  因为他知道爷爷又会跟他说,想知道梨子的味道,自己去尝吧!


  于是他把采好的香薷跟藿香放在一起,大家都叫香,这香有什么不同呢?
  于是就拿这些药草来闻。
  他发现藿香的香居然是一股幽幽香,而且这香气闻起来,就很舒服,令人心旷神怡,想要吃点东西,难怪藿香能够辟恶邪气,恢复肠道正气,使得脾胃湿浊降,清阳升,有利于更好地消化食物。


  但一闻香薷的香就不同,这香薷的香没那么清幽,而是更浓郁一些,浓郁的香的最大特点,就是强烈善于外散,所以香薷以发汗解表见长,而藿香更偏重于化中焦湿浊。
  小指月把自己采药闻药的感受告诉爷爷时,爷爷默许地点了点头,对小指月说,学医路上会有很多个为什么,爷爷不可能每个为什么都跟你讲,你要学会自己去解答要学会捕鱼的技巧,而不是学会向别人讨鱼。

  施必受要快乐,一个懂得真正做学问学医的人,他就像太阳一样,要把光芒布散给万物,施给大地,而不是向别人要光芒,你明白吗?小指月!
  小指月半懂不懂,爷爷就跟他说,学医你是想学到能够不断教给别人知识的医道,还是只想学到不断向古人向别人乞求偏方秘方的医术呢?


  小指月说,我要学太阳,学医道。
  老爷爷接着说,要学医道,就要善于感悟天地之间,万物之理,要善于自己去摸索,要做一个不断付出的人,你知道吗?
  然后爷爷居然跟小指月讲起一个故事。


  两个小鬼,在阎王爷那里,准备投胎。
  阎王爷说,这里有两个命,一个命是出生后到处拿别人的东西来吃,一个是出身后,要把自己的东西到处拿给别人,你们两个各选一个吧!
  那个聪明的小鬼反应最快,我要那个到处拿别人东西吃的命运,而另外一个小鬼就只能做到处给别人东西的命运了。


  小指月马上提起神问,那结果怎么样呢?
  爷爷笑着说,那个到处拿别人东西的小鬼,后来变成一个乞丐,那个到处给别人东西吃的小鬼,最后变成一个大富长者,到处修桥施路,捐钱捐物资。
  爷孙俩对视一下,然后竹篱茅舍里面又传来哈哈的笑声,因为他们要做最幸福的人,最幸福的人就是不断地付出,不求回报,像太阳一样,真正的快乐是在感恩付出之中,而不是在不断索取。


  所以说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上写道:
  施比受更有福,更快乐。
  湿毛巾与香薷治水肿


  在南方很多水肿脚气的患者,为什么呢?
  湿性趋下,南方雨湿多,地势低洼,所以人容易伤湿。
  所以爷爷常跟小指月说,如果在南方不懂得除湿之法的话,想治病是行不通的。


  所以有句俗话叫,手拿三把伞(散),一天走到晚。
  三把伞即银翘散、藿香正气散、五苓散。


  连续下了十余天的雨,到处天地看起来有些水泱泱,多日没见到火辣辣的太阳,小指月都嘟着小嘴说,人都快发霉了。
  看着那挂在窗口上湿漉漉的毛巾,小指月摇摇头。


  爷爷笑笑说,指月啊,你看毛巾是上半截重还是下半截重呢?
  指月摸摸脑袋,不知道爷爷又要考他什么,一时居然答不上来。


  爷爷接着又问,你看毛巾上半截干爽,还是下半截干爽呢?
  小指月再去摸摸毛巾,咦,怎么这毛巾,上半截都快干,下半截还这么沉湿漉漉的?
  爷爷笑笑问,那你能从中看出什么道理呢?


  小指月一拍脑袋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毛巾是上半截干爽,下半截还沉重,水湿是往下半截注,所以人体应该是水湿趋下。
  难怪爷爷摸到双脉沉濡,都要问病人是不是双腿走路非常沉,像拖泥带水一样,提都提不起来。


  很多病人都会很惊讶,因为自己都没有告诉老先生,怎么老先生一探脉就知道自己的感受呢?
  所以中医你得自己善于观物取象,善于体会医理,医理不是给你拿来谈玄说妙的,而是要用自身去践行之。


  这不一个妇人双腿都肿起来,爷爷叫她把脚放在竹椅上面,让小指月去按按他的叫,一按下去,这脚居然一个坑,好久才弹起来。
  小指月再一切脉,这脉又带点浮紧,就很奇怪,这该怎么办?


  脉浮紧,脚又水肿,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如果脉沉下去,可以因势利导,把小便利出去,可这脉浮起来,病人还有感冒的现象,畏寒,少汗,头痛,身重。


  这该怎么办呢?
  爷爷便笑笑说,上次不是跟你讲到麻黄提壶揭盖的道理吗?
  小指月一拍拍大脑说,我怎么现在才想到呢!


  然后老爷爷便叫指月写上香薷配白术。
  原来这就是《外台秘要》上的薷术丸。


  原来现在是夏暑之季,你想要发汗解表,又有能利水消肿,选香薷是最好。
  香薷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甚捷。


  《本草正义》说:
  上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
  下能通达三焦,疏膀胱,通小便,以导在里之水。


  用白术这补脾圣药,可以加强土能制水的作用,所以两味药一用上,这腿肿了好几天的妇人,很快就消退下去。
  她说,原本怕冷的,吃了这个药,出了点汗,然后每天排很多尿,肿胀的腿一天就比一天轻了,三剂药吃完,就完全不种了。


  小指月看到爷爷,用香薷,有时用5克8克,有时居然用30克50克,不解其故地问,为何?
  爷爷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所以用香薷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取它轻舟速行之意。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用于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量宜稍大,而且可以浓煎,取它重剂直达病所,起沉疴,利膀胱。
  小指月明白了,原来药物的不同剂量变化,可以体现出它不同的功效来,中药真是太灵活了。


  小指月在他的小笔记本上写道: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用香薷发表,宜用轻剂。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用香薷利尿,需用重剂。
  香薷止血之功


  有两兄弟,父母早亡。
  做哥哥的勤劳节俭,家中只能有一个人去读书。
  哥哥便起早摸黑,赚取微末的收入,然后供弟弟去读书,怎知做弟弟的非但不知感恩,游手好闲,不求上进,反而跟小混混们到处玩乐。


  做哥哥的看在眼里,怒在心里,劈头便骂,操起竹杖来就要打。
  幸好被邻居们止住了,做弟弟的还死不悔改地说,你不是我父母,凭什么打我呢?
  哥哥一听,更是急怒攻心,这样做弟弟的照样外出玩乐,我行我素,不解做哥哥的苦心。


  几次三番后,终于把这做哥哥的气得舌头上都出血了,这时哥哥也知道自己劝不回来,先治治病再说。
  于是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老先生问小指月说,舌上出血,怎么治呢?
  小指月翻开肘后方说,这上面记载服用香薷汁,每日三次,可以治舌上忽出血如钻孔者。


  正好这几天采了大把的香薷,有好几天这哥哥舌头出血都止不住,这香薷汁一喝进去就止住了。
  香薷难道有止血的效果,这样小指月甚是不解。


  老先生随后,吟起《草药歌诀》来说:
  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医红。
  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浆拔毒功。


  小指月马上想起这个自己背得再也熟悉不过的《草药歌诀》,今天爷爷居然也背出来,是不是要跟我讲里面的道理。
  于是提起精神留心听。
  只见老先生便开始解读这几句话。


  原来草木中空的善于祛风,中医认为很多蔓藤类药都有中空之象,善于游走,中空善通表里气,能够令表里气机疏通,气机流通,风邪自解。
  那些枝叶相对称生长的植物,其中香薷就算是善于医治出血,那种叶带刺的,比如穿破石,皂角刺,两面针,它就善于消肿止痛。


  因为这带刺的它就有这刺的药气在上面,善于开破。而所谓的痈肿,就是气血聚在局部,不得破出。
  那些叶里藏着浆汁的就善于拔毒消痈,所以对于蚊虫、蜂蝎咬伤,可以把这些带有浆汁的草木搓烂流出粘液来,敷在局部就有助于拔除毒痈。


  香薷就是典型的对枝对叶而生,所以知道它有治疗血出的效果,故对碰到鼻衄不止,或舌上出血,这些偏于在上的出血,因为香薷气清香,而善于生发,所以可以用。
  这做哥哥的舌上出血止住后,不断地摇头叹息,小指月看了后,大是疑惑,人家治好了病都高高兴兴,你怎么这样,治好了病,还愁眉不展。


  这哥哥听后,只好把家丑拿出来说。
  病不瞒医,这是一条规则,病人既然找到了医生,就没有什么好隐藏的。
  看到这做哥哥的愁眉不展,小指月也摇摇头,表示这个已经不是医生能治疗的范畴了。
  想不到爷爷笑笑说,好像早已成竹在胸,每次看到爷爷露出这种微笑,小指月就知道这里头肯定有招。


  爷爷在这做哥哥的耳边说了几句话,小指月估计是爷爷在传锦囊妙计,也不好意思打听。
  过了几个月后,他们爷孙都忘了这件事了,突然有一条有两兄弟前来竹篱茅舍,不是来看病,而是来道谢的。


  不是谢爷爷治好他舌头出血,而是谢爷爷让他兄弟和好如初,究竟爷爷说了什么话呢,小指月想不透。
  原来这做哥哥一回家后,就在死去的父母牌位前,日夜哭诉,不吃不睡,说自己教导无方,自己没用,不配做哥哥。


  俗话说,长兄为父,既然不配做哥哥,就想到九泉之下向父母谢罪。
  一天两天三天都是这样,做哥哥的形容憔悴,颜色枯槁,做弟弟的大受感触,非常惭愧,悔不当初,从此改邪归正,努力读书,不再沾染坏习气,兄弟之间感情更加和睦。
  @阿俊1983 237楼 2014-06-04 08:33:00
  谢谢老先生带给我们这么多好的故事,还教会我们这么多中医的知识,谢谢!恳求老先生不要挖坑。
  -----------------------------
  要挖就挖出一股清泉来!哈哈!
  6、荆芥


  

  产后血晕第一要药——荆芥


  不同情况下的伤风感冒,需要用到不同的风药,比如冬月用麻黄,夏月用香薷。
  不同的人也会用到不同的风药,好比如说,刚生完小孩的产妇,如果不小心招风受凉,引起头晕发热该怎么办呢?


  这时可不是一般的风药能够解除,必须要找一味能引药入血分,可以祛血中之风的药,那就是我们接下来要看的血中风药首荆芥。
  有个产妇,生完娃子后,才十多天,就觉得坐月子呆在卧室里太无聊了,于是想到外面走走。


  家里的老人跟他说,产后体虚要注意避风冷,把帽子也戴上。
  睡知这产妇却说,都什么年头了,那些都是旧封建留下来的传统。
  在一般医院里生完小孩没多久就可以上班工作,于是这产妇便不以为意。


  趁着清晨比较清凉,便到外面踏青散步,刚开始很开心,可被凉风吹久了,总觉得有点不是滋味,头开始有点晕。甚至身上隐隐感到,阵阵发热,马上回到家里来,不过已经慢了。
  她不知道产后血海不足,百脉空虚,最容易伤风受冷,即使家里窗户要开,也不能开得太大,特别是对于体虚之人,更要严格地遵守坐月子的规矩,安安心心地养好身体。


  就像蚕茧一样,为什么要有一个保护茧壳在那里,你太早把它剪开来,不让它在里面好好休养一阵子,等它要破茧而出产卵时,必定会大受影响,因为过早着了风伤了冷,生长发育就会大受损害。
  这可怎么办,既不能出门看医生,那就只好把医生请到家里来,小指月跟爷爷到这加重时,发现产妇已经卧病在床,头晕发热,非常难受。


  小指月一摸,脉浮,重按,一派亏虚,这该怎么办?
  用发散的风药,就会拔肾气,让虚者更虚,用补益的药物,身体有风邪,还外感发热,根本补不进去,这时老先生说,女科里头有个血中气药,此物善于入血能够把风气拔出体外,是善于理血中风邪的风药。


  傅青主在他《傅青主女科》书中,最善于用此药,治疗女人血中风邪瘀滞,你说这是什么药呢?
  小指月立马反应过来说,难道是荆芥?
  老先生点点头说,是荆芥。


  荆芥分为荆芥跟荆芥穗,荆芥穗发汗之力更大于荆芥,而且能直达下焦,把妇人伤血过后招引的风气拔出来。
  小指月又说,怕不怕风药动血呢?
  老先生说,有是证用是药。


  本身妇人产后血虚,可以在煎汤时冲化点红糖进去,祛风养血两相宜。
  这样发散风邪不伤气,深入血分又不耗阴,治疗产后血晕发热最妙。
  果然这产妇刚吃完药后,本来头晕发热的,马上脑中一下子清醒过来,身上微微出点汗,但又没有湿透衣服,很是舒服。


  还不用服用第二剂,本来卧病在床的,就可以起来了,这时老先生说,坐月子要谨慎,防风第一。
  这产妇羞愧地低下头,她知道自己的偏执最后带来了麻烦。
  所以马上听从家里人说的,产后要少碰水,少吹风,要好好静养,少看电视,少玩手机。


  回到竹篱茅舍,老先生翻出了《本草思辨录》,指出那句话,小指月才恍然大悟,心想爷爷太厉害了,每用一次药都有古籍依据,都是出自古人的经验,看来我还是要多读古书,原来用荆芥治疗产后血晕发热,古人已经反复验证过了。


  随后小指月把《本草思辨录》上这句话抄录在小笔记本上:
  荆芥散血中之风,为产后血晕第一要药。
  治荨麻疹的金刚钻


  荨麻疹怎么办?
  周身肌表上下有风团,抓哪哪痒,一痒就能抓出一片红疹子来,严重的痒到烦躁失眠睡不着,非常难受。
  竹篱茅舍里头就有一个小伙子,荨麻疹已经有三年多了。


  这次发得太严重,因为吃了一次海鲜,搞得几年都睡不着觉,瘙痒难耐,老爷爷叫他脱下衣服来,小指月一看,从胸到手臂到后背,甚至到腿上,出来的红疹,堆成一片一片,像一朵一朵血红的云一样。
  他这小伙子都不敢往脸上抓了,再抓下去,整个脸看起来都要毁了,因为脸上都有两条抓痕。


  小伙子皱着眉头说,大夫,我怎么想哪里,哪里就痒呢,哪里痒就像抓哪里,不抓都不行,一抓就是一条一条的血痕。
  老先生便问小指月说,这是什么邪气在作怪呢?
  小指月想都没想就回答说,风邪!


  老先生又问,为什么呢?
  小指月说,风者善行而数变,就像打开一个窗户,风无孔不入,想钻哪就钻哪。
  老爷爷又问,像这种急慢性的风团,皮肤为什么会瘙痒呢?
  这个小指月就有点回答不上来了。


  爷爷便接着说,痒为泄风,你看去瘙一下,气血疏通,他就舒服,说明血气不太流畅。
  你想想有什么最快的办法,让他局部肌表血气流畅,风邪得到疏泄瘙痒熄灭呢?
  小指月想来想去,都是最起码要开汤药服用后看效果,这时老爷爷说,你去把那罐子里前几天打的荆芥穗粉末拿下来。


  老先生随后把粉末搞出一勺,把它敷在手臂上瘙痒的地方,帮他用手掌来回反复地搓,就像搓洗衣服一样,皮肤很快就觉得有点烁热,但随后这小伙子反而觉得有些清凉舒适。


  然后老先生叫小伙子依样画葫芦,搞些药粉子,在另外一边的手搓起来,搓到发热为止,然后又叫小指月帮这小伙子在背部搓上药粉子,因为背部小伙子自己搓不到,这样周身上下瘙痒的地方,都搓了好几次药粉子,搓到发热,热过后,皮肤表面就变得清凉干爽,非常舒适。


  本来边看病手都像猴子一样停不下来,忍不住抓耳搔腮,想不到一搓完这些药粉子,浑身舒适,瘙痒立止,前后完全是两个人。
  真是痒的时候坐立不安,痒一止后,气定神闲。
  老爷子问,小伙子怎么样啊?


  小伙子开心地说,老先生用的真是神药啊!我痒到睡不着,怎么现在一点都不痒了,这太神奇了。
  小指月看了也哈哈大笑,说,爷爷想不到你还有这招,今天我又学到一招了。


  原来荆芥穗,可以祛风散邪,治疗一切急慢性风团,荨麻疹瘙痒,原以为要放到汤里面煎,想不到直接用药粉子搓皮肤,效果来得更快。
  爷爷这时笑笑说,这只是一时治治标而已。


  小伙子担心地说,那我回去还发不发啊?
  老先生笑笑说,以后少吃海鲜鱼肉,饮食清淡点,身体就会好,别那么嘴馋,病从口入,乱七八糟的零食要少吃。


  这小伙子点了点头,然后老先生又叫小指月开上两味药,用一两的生地黄配上五钱的荆芥水煎服。
  老先生说,这个方子是治疗急慢性荨麻疹,肌肤瘙痒发红的特效方,回去吃伤几剂,把病根也挖掉。


  小指月今天又受益匪浅,一个荆芥穗外搓方,一个荆芥配生地黄内服方,内外兼治,标本并行,其病立愈。
  小指月又问爷爷说,为什么要加生地黄一两呢?
  老先生笑笑说,治风要先治什么呢?


  小指月马上把他那医理顺口溜背了出来,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老爷爷随后便说,这就是了,生地黄最善于养阴凉血,荆芥穗善于疏通气血,驱散风邪。这样生地黄能够滋养阴血不足,荆芥穗能够疏泄风邪有余,这样有余得以疏泄,不足得以补益,所以疾病就痊愈得快。


  小指月高兴地把这个内外兼治,标本并行的招法记在笔记本上,将来治疗起荨麻疹之类的疾患,又多了一把金刚钻。

  赌鬼的眼疾


  荆芥是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而且它能入血分以祛风,这是难能可贵的。
  有个赌鬼,经常熬夜打麻将,赌钱至通宵,白天就睡觉,没有人能够劝得服他。
  这该如何是好呢?


  老先生对小指月说,爹劝不服娘劝不服,疾病一到,你就服服帖帖。
  很多人就是这样,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病痛的紧要关头,都不能回头是岸。
  这个赌鬼长期熬夜,刚开始头晕目眩,他以为没什么,只是偶尔疲劳而已,想不到一天比一天加重,最后发展到眼睛都出血,而且瘙痒。


  这回可把他吓坏了,周围的人,还以为他得了什么大病,都对他敬而远之,不再跟他结伴一起。
  他这时才知道自己真出问题了,马上到处寻医,很多都以为他这是肝火上冲,用泻火之品,居然没办法把眼中出血以及瘙痒止住,照样每天双眼红肿,想抓痒也抓不了,而且弄得头晕目眩,浑身上下都难受。


  这样在家里卧病了半个月,还是没好。
  甚至家里人认为,是不是恶鬼遮眼,连求神拜佛的举动都做出来,发现还是没什么效果。
  无奈之下,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


  老先生得知这赌鬼的过往,便说这个病不治的话,接下来眼睛就会瞎了,再也看不见东西了。
  这赌鬼听后,吓得冷汗淋漓,双腿都跪下去说,老先生老先生,请发发慈悲,救救我吧!



  老先生说,不是我不肯救你,只有你自己才能救得了你自己。
  赌鬼喃喃自语道,我自己能救我自己,我有这本事吗?
  老先生笑笑说,病是自家生,为什么自家救不了自家呢?


  睡养眼,你多少年晚上没有好好睡过了,你不是猫头鹰,不是蝙蝠,更不是老鼠,晚上应该合上眼睛的,你从来没有合过,这好好一双眼睛,不是被你自己折腾坏了,还有谁能搞坏你的眼睛呢?


  这药只能治三分病,眼睛还要靠你七分养啊,你能做到以后不熬夜吗?
  赌鬼听了后,犹豫了一下,然后好像终于下定了决心,又重重地点了几下头,像捣蒜一下,我能,我能!


  老爷爷接着说,生病不是要你的眼睛,而是要你知道去休息,睡养眼,没有一味药能够比睡觉更能保护自己眼睛的了。
  这次我给你出个招,如果下次再出现这问题,用药就没效了。


  然后小指月就从罐子里头,拿出已经准备好的荆芥穗粉末,每次服用三钱,用酒来送服。
  这赌鬼用了三天过后,眼睛红肿消退了,痒也没了。


  本来看东西有些模糊的,居然恢复了正常,清晰了起来,而且原本那种头脑晕晕沉沉,不清醒,甚至疼痛的感觉也一并消失了。
  这一次生病,让他在失明的边缘上走了回来。


  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体,你不要命了可以继续去熬夜去赌博,如果接下来还想过得好一点的生活,就要找一份正经的事儿干。
  果然村里少了一个赌鬼,多了一分安宁。


  小指月早就在笔记本上对照着《眼科龙木论》里头一句抄了下来:
  一切眼疾,血劳,风气头痛,头晕目眩,用荆芥穗打成粉,以酒送服三钱即愈。
  止嗽散里头的荆芥


  名医不治咳,治咳丢脸面。
  小指月便拿着这句医学顺口溜,问爷爷说,为什么连名医都对咳嗽头疼呢?为什么他们很难治好咳嗽呢?


  爷爷笑笑说,《黄帝内经》怎么说的,哪些脏腑能令肺咳嗽呢?
  小指月马上想到条文上面说的,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爷爷点了点头说,咳嗽难治不难在用药,而难在辩证,难在找出病因来。


  小指月脑中灵光又一闪说,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爷爷说的是这个道理吧?
  爷爷笑笑说,没错,没错!这个肺它属于金,像一口钟,钟非叩不鸣,你五脏六腑,情志饮食之邪,从里面叩它会鸣,你外感六淫伤风受冷,从外面叩它也会鸣。
  这样虚实夹杂,寒热错综,病因难分,所以下药不易。


  小指月哦地一声,点了点头,连咳嗽一个小小的疾患都不是那么简单。
  有个咳嗽了一个多月的患者,他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爷爷把完脉后说,脉浮,你吃了什么药呢?


  这病人说,什么川贝止咳膏,还有雪梨膏,还有镇咳水,所有能治咳嗽的药物我都尝了个遍,怎么还是咳呢?而且现在一吹风,咳得更厉害,甚至有时还咳点血出来。
  小指月一摸这脉象,点了点头说,这脉浮,怕风,遇风咳,还是一个表证。


  爷爷便问,那既然是表证,他用了大量往里收的药,会有什么结果呢?
  小指月笑笑说,闭门留寇,咳嗽想好也难啊!
  爷爷又问,那该怎么办啊?


  小指月笑笑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开门逐寇,给邪以出路。
  爷爷点了点头说,好,用含有荆芥的止嗽散。


  小指月马上把止嗽散的方歌背出来:
  止嗽散用桔甘前,紫苑荆陈百部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这样从药罐子上面,拿下已经打成粉的止嗽散,包了几包,给这病人。
  这病人看这么少的一点药,便怀疑地说,我这病有一个多月了,这病人一着急,说话一快点,又咳了好几声。


  小指月笑笑说,吃药又不是吃饭,你放心拿去吃吧!治上焦如羽,小剂量的散剂,取它散者散也,更快速地能够把你身上留下来的风邪散出去。
  这病人又说,那我咽喉有点痒,怎么办呢?一痒咳嗽就加重。


  小指月笑笑说,这里头有荆芥,专治咽中风痒咳嗽,而且你还偶尔咳嗽带血。
  《本草备要》中说,荆芥功本用治风,又兼用治血者,以其入风木之脏,即是藏血之地也。李士材曰,风在皮里膜外,荆芥主之,非若防风能入骨肉也。
  难怪止嗽散中配有荆芥一味,因为它性味平和,寒热皆宜,又是解表药,善于通理气机。


  这荆芥是血中风药,善于祛血中风邪。
  这病人也听不懂血中风邪,但见这小孩子谈医论药,头头是道,于是便拿着药散回去,用姜汤煎煮过后,调服了,还真管用。


  小指月包了六小包,这病人只吃了三包,咳嗽就好了。他居然还把另外三包药送回竹篱茅舍来,再次感谢道,这么好的药,可以留给别人留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三小包药,解决了一个多月都搞不好的咳嗽,为什么呢?


  这些药又没有什么特别的,而且简单便宜,为什么效果却这么好?
  爷爷说,药无贵贱,当机者良,病人是外感风邪咳嗽,吃了大量止咳润肺的药,却没有去宣肺解表,表邪一直解不了,解不彻底,所以怕风脉浮,遇风则咽炎咳嗽加重,这时你只要稍微地疏理肺气,加上一些平和的解表之药,就像止嗽散,虽然药中只有七味,药量也极其轻微,但整个方子能通宣理肺,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致助热,解表不伤正。


  然后爷爷翻开程钟龄的《医学心悟》第三卷,上面写着“治诸般咳嗽”,递给小指月,小指月就读了起来:
  “药不贵险峻,惟期中病而已,此方系予苦心揣摩而得也。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


  经曰∶微寒微咳。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启门逐之即去矣。医者不审,妄用清凉酸涩之剂,未免闭门留寇,寇欲出而无门,必至穿逾而走,则咳而见红。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鼻窍贵开而不闭,喉窍宜闭而不开。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将启能无虑乎?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


  小指月一读完后,不用爷爷多解释,他都明白为何喜欢用这个止嗽散,原来这方子是表邪风邪还没有排尽,肺气失宣,导致咳嗽的特效方。
  这方子不单是为止咳嗽而设,更是符合肺的生理去通玄理肺气机。
  爷爷突然说,考考你,肺咳是去理肺,还是去止咳呢?
  小指月摸摸脑袋说,当然是理肺了。
  7、防风

  


  荆防散治四时外感
  闲着无事,爷孙俩有时会在一起猜谜。
  今天老爷爷说,小指月,考考你。
  小指月马上凝神静气,说,老爷爷,请赐招。


  老爷爷说,五月底,六月初,家人买纸糊窗户,丈夫出门三年整,寄来书信一字无。这里头有哪几味中药呢?
  小指月,拍拍脑袋说,五月底,六月初,那是半夏。
  家人买纸糊窗户,那是破故纸。
  丈夫出门三年整,那是当归。
  寄来书信一字无,那是白芷。


  爷爷笑笑说,错了一个。
  小指月一愣,不可能啊,这里面每个都恰到好处。
  爷爷笑着说,家人买纸糊窗户,那是为了干什么呢?
  小指月笑笑说,那是为了不让风吹进来,是为了防风啊。


  爷爷笑笑说,既然为了防风,那你怎么没想到呢?
  小指月笑笑说,看来又栽跟斗了,就是防风。
  爷爷笑笑说,防风,顾名思义,就善于防范邪风干扰肌表。
  这时竹篱茅舍门口外面响起了声音。


  看来爷爷想要继续讲下去的兴头又得终止了,小指月早就习惯了,每每讲到兴头处,总会有病人前来求诊,不过也好,没病人时长知识,有病人时长临床技能,爷爷常说半日读书半日临床,学医之乐莫过于此。
  这病人看上去有三十来岁,戴了一个头巾,一坐在诊台钱,大夫我头痛好几天了,一吹风就头痛得厉害,鼻涕忍不住得流。


  小指月便问,你流鼻涕是清白的,还是黄稠的?
  这病人说,很清稀,像水那样。
  小指月马上在小脑袋中跳出,《黄帝内经》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闭塞头疼身疼怕风,明显有风寒束表存在。


  爷爷摸完脉后寻思了一下说,指月你说这该怎么办?
  小指月说,用麻黄汤发发汗吧?
  爷爷听后摇摇头说,现在夏暑,腠理疏松,不耐大汗,这脉浮中还带点弱,所犯风寒之邪并不太重,就用荆防散吧。


  小指月马上写上荆芥、防风两味药,原来这就是疏散在表轻微风邪的最佳拍档。
  爷爷常说,荆芥防风一配,就像窗户糊上一层纸,邪风就进不来了,别小看这两味药,轻微力道不大,就像纸片虽然薄,一手就捅破,但你糊在窗上,风就吹不进来。
  所以这两味药,就像在人体外面布上一重金钟罩。


  病人都觉得太快了,说,我这感冒都是来天了,就两味药那么一点,能治好吗?
  老爷爷笑笑说,船重了,反而走得慢,船小轻如一叶纸片,反而能飞速前行。治疗无形的风邪,要用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法,用重了,反而不益于走表。
  你看外面的鸟雀,羽毛多么轻啊,它才能飞得起来,你给它羽毛浇了水,粘上重物,它就掉下来了。


  这病人听后,终于明白了,道,有道理,有道理!
  小指月在旁边偷偷地笑,每次临床都发现爷爷都有奇奇妙妙地说法,让病人豁然开朗,安心服药。
  如果病人一团不解,他都不能自信地服药,这肯定会影响到疗效。


  所以爷爷常跟小指月说,中医来自于民间,还要回归于民间,你要用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语言来跟他普及中医知识,那他就能很快接受中医,认可中医,受益于中医,感悟于中医。
  果然,这荆防散一下去,当天喝完药,头巾就可以取掉了,身上微微出阵汗,鼻塞也通了,头痛也没了,身体怕风,酸痛之感也都消失了,真是诸症当先解表,表解一身轻啊!


  然后小指月就在小笔记本上记下爷爷这次讲的:
  如果四时感冒,畏风怕冷,汗出不畅,全身疼痛的,像这种外感表证,用麻黄、桂枝等辛温发散重剂,又嫌它力量太猛,用银花、连翘这些辛凉发散轻剂,又嫌它偏寒。
  用荆芥、防风这荆防散,这辛温发散发表轻剂里头的最佳搭档,平和而有效,荆芥发汗散寒之力较强,防风祛风之力更甚。两者一配合,汗孔开,风邪寒气迅速出离体表,周身轻松,上下通调,病痛自愈。
  七分饱与玉屏风散


  防风能够防止外面的风邪内入,也可以通过巧妙搭配,可以防止里面的津液外泄,真是一物而二用,双向调节啊!
  小指月就琢磨不透,这个能够祛风发汗的药,是如何治疗津液外泄的自汗呢?


  有个自汗半边多的小娃子在他母亲的带领下,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
  这小娃子让人看一眼就很难忘,原来他偏色晄白,整个人看起来有点虚胖。
  爷爷还没搭脉,便问,这娃子是不是晚上容易踢被子?


  那母亲惊讶地点点头说,是啊!
  爷爷又问,这娃子平时是不是很容易感冒,着凉?而且不爱吃东西?
  那母亲更是惊讶地道,是啊,是啊,老先生您怎么知道?
  小指月也望向爷爷,爷爷断病向来都有依据,为什么临证还没搭脉,就能断出这娃子身体的一些不足?

  爷爷知道小指月的疑惑,便跟他说,这很简单,我们中医诊断,不是搭了脉才开始,在病人踏进门来的那一瞬间就开始看病了,他的神态动作,言行举止都可以反映他的脏腑盈虚,经络通滞,气血状态。


  小指月这才知道,原来爷爷自从病人一进门的时候,甚至连窍门那一刻起,都已经开始看病了。
  比如窍门特别重的,气有余便是火,比如窍门很轻的,气不足便为寒,容易胆怯,比如走路拖泥带水的,往往气虚湿陷,讲话没精打采的,大都中医不足......


  这时爷爷说,小孩子脾常不足,脾主四肢,主肌肉,虚胖的娃子脾虚,脾虚的娃子四时容易伤风感冒,小指月想到《黄帝内经》上说,四季脾旺不受邪。
  这时他对爷爷的诊断,马上就融汇贯通,化为己有,心中一乐,便想我以后也学会这一招了,且看爷爷如何用药。


  这娃子的母亲说,我这娃子很容易感冒,而且白天你看这汗水都收不住,拼命往外出。
  老先生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这孩子还是脾胃虚,腠理不密,小指月你说说,为什么脾虚的娃子腠理就像千疮百孔一样,容易招风呢?


  小指月笑笑说,我这几天重新复习《难经》想通了,《难经》上说,损其脾者,饮食不为肌肤。
  这是说当小孩子脾胃受伤后,吃饭的营养,就不能充分地化为气血,肌肤腠理,得不到气血的供养,就会漏洞百出,邪风容易进来,津液也固密不住,容易往外跑。


  老爷爷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那用什么药呢?
  小指月马上在纸上写,防风、黄芪、白术,这三味药组成的玉屏风散。
  这母亲看了后,皱了一下眉,说,大夫,这药我娃子以前也吃过。


  看来久病成良医,你不解除她心中疑惑,她就不想再用这药了。
  老爷爷笑着说,方药容易开,病人疑团难解。
  于是难解归难解,还得解释清楚。


  爷爷便说,你孩子以前吃玉屏风散,有没有用姜汁来调服呢?
  做母亲的摇了摇头。
  老爷爷然后说,玉屏风散要发挥最好的作用,妙在以姜为引,这个方子是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所创,黄芪可以补气固表,强大卫气,小指月你说说,卫气起什么作用呢?


  小指月便背起《黄帝内经》关于卫气的条文: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卫气充,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老爷爷点点头说,卫气是我们人体皮肤的屏障,就像国家的长城,具有防卫功能,可以保护身体,不受外邪侵袭,它在人体外面布上一重金钟罩。
  黄芪就是专补卫气,能把千疮百孔的金钟罩,修复得密不透风,邪风攻不进来。


  人体这层金钟罩之气一破,人体就容易反复感冒,被邪风干扰。
  所以这娃子长期喂养过度,导致中焦脾脉缓弱,因为营卫之气都出于中焦,小孩子脾胃一伤,肌表卫气马上不足,容易气虚感冒。


  你这娃子以后只能喂养到七分饱,那么这个病不用药,也会慢慢好。
  做母亲的说,我以前都是把最好吃的给娃子,有几次都吃到吐了,都希望他快点长高。
  老爷爷笑笑说,肥料过多伤庄稼根苗,饮食过度把娃子肠胃伤了。


  你别小看反复感冒跟自汗不止,这都跟娃子平时脾胃的保养分不开啊!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老爷爷接着又说,小孩子的保养都应该遵循七分饱胜调脾剂这句话。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肠胃一伤,邪风很快就进到身体里来。
  所以小孩百病,应该以守住肠胃为治疗捷径。
  然后老先生又交代她如何用生姜水来送服玉屏风散,再配合饮食七分饱,一个月后,娃子不再虚胖了,自汗也消失,自从吃了玉屏风散后,经常感冒的现象,都没有了。


  小指月高兴地在小笔记本上写道:
  玉屏风散乃为固表止汗之良方。
  玉屏风散有防风、黄芪,就像在肌表布一重金钟罩之气,再配上白术能补脾虚,治疗小孩子脾常不足,外感风寒,气虚自汗。


  用姜汁来送服,目的是通过生姜来加强发汗,把寒气往外排,然后通过玉屏风散再把千疮百孔的金钟罩卫气修复起来。可以说是先把风寒赶出去,再把长城修筑起来。
  同时医嘱也很重要,没有七分饱的喂养观念,吃再多药也白搭。
  这就是为何很多人用玉屏风散,效果不调理想,爷爷用往往能够用出理想效果的道理。
  中气下陷泄不止


  有个农夫平时喜欢吃生冷瓜果,这个夏季天天都吃。
  终于有一天,吃完后腹泻十余次,真是好汉敌不过三泡屎,十余次的腹泻,让他肛门都脱垂下来,整个人一下子蔫了,卧倒在床,连坐起来都觉得没有力气,往日那强壮大汗的形象不见了,真是病来如山倒啊!


  家里到处请医生,又是通因通用,用苦寒泻下法,又是收敛止泻,用炭类收涩药。
  搞了十多天,越搞身体越没劲。
  现在喝点粥水都拉肚子。


  于是他们不得不到竹篱茅舍把爷孙俩请下来,总不能够把病人担到山上去吧。
  小指月用力地沉取脉象,摇摇头说,爷爷这脉怎么这么难摸?
  爷爷笑着说,像泄气的皮球,都补不起来了,这球还能弹吗,当然弹不了了。


  家人听了大惊失色,以往无药可救,着急地说,老郎中,你就出出主意吧,这整个家还要靠娃子他爹支撑着呢?这梁柱可不能倒啊!
  老爷爷点了点头说,是不能倒,他长期饮食生冷瓜果,生冷伤脾阳,脾主湿,脾阳一伤,清气不升,湿陷下焦,所以肠胃湿泻不止,应该升阳除湿。


  小指月点了点头说,我明白了,《黄帝内经》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湿盛则濡泄,应该把清气给升起来,把下陷的脉势提起来。
  老爷爷又问,那用什么汤方最能够直接把下陷脉势提起来呢?


  小指月笑笑说,中气不足,脏腑下垂,清气不升,用补中益气汤。
  老爷爷点了点头说,还要加进一味防风,这样清阳能出上窍,清浊不相干扰,中气得补,泄泻可除。


  一剂下去,泄泻止,胃口开,三剂下去,就能下地活动,又可以干起活来了。
  小指月便在竹篱茅舍问爷爷说,为什么前面那么多张处方都治不好他的病呢?
  老爷爷笑笑说,不是病难治,而是药难以对证。


  不是药难以对证,而是书读得少。
  有病不能治,皆因少读书。


  吴鞠通取补中益气汤加防风,升清阳以止泻。
  孙一奎治泻取苍术防风汤,亦以防风能升脾阳而止泻。
  小指月听后恍然大悟说,原来爷爷不是随意加进防风的,早就胸有成竹,补气把下陷脉势往上提,再用防风升清阳,使清浊分,泄注止。


  然后小指月就在小笔记本上写道:
  脉势下陷泄不止,升阳除湿效果良。
  补中益气加防风,古籍里头有妙方。
  防风配枳壳治中风肠痹


  爷孙俩又背着小药蒌采药去了,路上碰到一个农夫。
  农夫隔远就喊道,老先生,请慢走!
  爷孙俩停了下来,只见那农夫一路小跑过来,气喘吁吁。
  小指月便说道,大叔,别着急有话好说。


  那农夫深呼吸了几口,才说,老先生,我家老人半个月前中风,卧病在床,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大便,胃口也不开,那些医生说,这屎屙不下来,堵都会堵死,所以给老人家吃了好多润肠丸,大肠都没有动静,会不会里面肠子也中风瘫痪了呢?
  老爷爷二话不说,用竹杖指着前方,示意这农夫在前面带路,去瞧瞧。


  在昏暗的小卧室里,一个老人家盖着一张薄薄的被子,卧躺在那里,不断地呻吟着。
  满堂的亲人没有一个感受不到那种痛苦,也跟着叹起气来,大家都想着这应该救不过来了,请了那么多医生,不如准备后事吧。


  小指月早就见惯了这种场景,他想起《大医精诚》上说的:
  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
  如果一人卧病在床,脸朝着墙角,痛苦呻吟,整个家都没有欢笑了,都吃不下饭。
  所以说疾病不单是病人自己在受,整个家庭都在受,如果医生能把病疾治好,治的不单是病人,更是整个家庭啊!


  小指月把完脉后,疑惑地说,奇怪,这中风后,怎么脉象还这么有劲,好像有股气想冲出来,又冲不出来?
  爷爷先问了一下,这几天大小便怎么样?


  家里人说,小便只能排一点点,都没吃什么东西,当然排不出了。大便嘛,自从中风后,都没有拉过屎。
  爷爷便说,指月急则治其标,现在什么最急呢?


  小指月寻思了一下说,《黄帝内经》曰,小大不利,当治其标。没有什么比大小便不通更急的了。
  这家人接着又说,为什么吃了这么多润肠的药,大便还没下来呢?
  小指月把药单拿过来看,都是火麻仁、当归、白芍、杏仁、郁李仁、松子仁等滋阴养血润肠的。


  老爷爷寻思了一下说,这脉气郁闭,先要调他气机生姜爱你个,清浊不分,阻在那里,连屁都放不出一个来,连食物都运化不了,这些滋润之药,也难以取效啊!
  于是老爷子一反常规,开了防风、枳壳、甘草三味药。
  叫病人家人立马去抓药来打粉,用米饮每次送服两钱。


  这家人下午就把药弄好,一吃完,肚子显示转气,咕噜咕噜响,然后放臭屁,卧床的老爷子,还没来得及说要拉屎,那大便就像箭一样冲了出来,拉得满裤满床都是。
  真奇怪,这一泡屎拉下来后,胃口也开,晚上喝了稀粥一碗,就沉沉地睡过去了,第二天醒来居然可以讲话,没有再呻吟痛苦了,神志也清醒了,就是还不能下床走路。


  再调了几天后,居然可以拄着拐杖走几步了。
  家里人本来都准备后事的,这老爷子命不该绝,在死亡的边缘里头捡回来一条命,又活了好几年。
  小指月很奇怪地问,爷爷为什么没有用一味泻下的药,也没有用润肠的药,把他大便疏理通畅了呢?


  大凡治病,先调其气,次疗诸疾。
  这是《此事难知》里头的重要观点,你不要只看到他中风便秘,要看到他脉气郁闭,上下不得,清浊不分。


  所以这时用防风升清阳,枳壳降浊阴,甘草为和中之国老。
  这样清浊分,升降恢复正常,气机能转起来,马上就打屁排便了。
  然后爷爷又把《简便单方》拿了出来给小指月看。


  小指月一敲,马上拍拍大脑,笑笑说,有病不能治,皆因少读书。爷爷治病都是书中来的道理啊!
  只见那《简便单方》上记载:


  消风顺气,治老人大肠涩秘,用防风、枳壳各一两,炒过,再配合甘草半两,打成粉末,用白汤每次调服两钱。
  小指月又读了好几部古籍,发现防风配枳实(壳)能通便,这可是一组黄金搭档。升降脾胃气机非常好的妙对。


  于是他在小笔记本上写下:
  《太平圣惠方》搜风顺气丸用防风升脾之清气,配枳壳、大黄以宽肠顺气,治中风而引起的风秘、气秘,使清阳升而浊阴降。
  同病异治——病同机不同


  有两个带下的妇人,都是苦不堪言。
  爷爷给一个用上单味防风丸,另一个则用上单味黄芩丸。
  结果两个都治好了。


  小指月就不解地问,为何同样是带下不止,还伴随漏下,用药差别这么大?
  爷爷跟他说,两个人的脉势你摸了没有啊?
  小指月慢慢回想起来说,一个脉势亢盛,跳得比较快,一个脉势缓弱,力量不够。


  爷爷这时笑着说,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哪个脉势亢盛跳得快的,带下黄稠,血色偏赤,而另一个脉势缓弱,力量不够的,带下清冷,血色清稀。
  你看她们两个同样是带下崩漏病,是不是完全不同啊?


  小指月点点头说,难道这就是爷爷常说的同病异治?
  老爷爷又点点头说,黄芩泄肺火,所以六脉亢盛,崩中漏下黄赤,肺火一收,降本流末,其病自愈。


  防风能升提气机,所以脉象濡缓偏弱,乃脾虚湿陷,清阳不升,所以湿漏下焦,故带下清冷稀白,这时以风药升阳,唯风可以胜湿,阳可以制阴。
  这样地气上而为云,那地下自然干爽了。


  小指月听后豁然开朗,如醍醐灌顶,就一味药,完全相反,却治好一样的病,原来它们病机是相反的。
  随后爷爷把《本经逢原》翻给小指月看,小指月把小笔记本记下:


  治妇人风如胞门,崩中不止,漏下潮湿,独圣散用一味防风,风能令水干,面糊酒调为丸服。然唯血色清稀,而脉浮弦者为宜。
  如血色浓赤,脉来数者,此上焦有热,用一味黄芩丸主之,不可混也。
  风药润剂与咳门第一神方


  众风药皆偏于辛散,唯独防风多了份甘润。
  故防风乃风药中润剂。


  小指月对风药中润剂不是很理解,便问爷爷。
  爷爷笑笑说,你去嚼一嚼就知道了。
  小指月马上从药柜里拿下防风,还有其他的风药,比如羌活、柴胡,发现防风嚼在嘴里有股甘甜味,果然有滋润的感觉,而柴胡、羌活类的风药,嚼起来却干瘪瘪的。


  我明白了,这一尝就知道。带有滋润的风药,这就是防风啊!
  难怪古籍上说,一般风药容易伤津,所以不可过用,而防风为风药之润剂,没有那么干燥,却不用担心伤津之弊。


  小指月又问,为何爷爷喜欢用防风呢?
  爷爷说,你看刮一场风,没有点些牛毛细雨来,那就是纯粹地刚风,如果是代谢牛毛细雨来,这就是柔软的风,柔软的风,连风带雨,滋润大地,可以苏醒五脏六腑,制造一股生发之气,就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一样。


  小指月马上会意说,难怪爷爷那么喜欢用防风,非独用防风祛风也,更用防风来给身体,制造一股生发之气,使身体有生生之机。
  爷爷点点头,他对小指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反应,甚是满意,确实这防风非同小可,它在很多名方里头,看似没什么特殊的位置,但往往少不了它。


  就像春风春雨,看似容易为人们忽视,如果没有春风春雨,那柳条何以能绿,燕子何以归来,青蛙何以跳出。
  小指月拿着荆防败毒散,问爷爷说,爷爷,你说这荆防败毒散是咳门第一神方,很多别人治不好的咳嗽,你都用这个治好了,这是什么道理?


  老先生笑笑说,荆防败毒散,原本是益气解表的方子,喻嘉言用它来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痢疾,通过疏散表邪,畅通里滞,令清阳出上窍,泻痢自止,他称这种治法为逆流挽舟,对于各种大便不成形,湿浊下注引起的泻痢,我们用之效如桴鼓。
  但我们更用它来治疗肺气不宣引起的咳嗽。


  小指月把荆防败毒散一背,便跟爷爷说,这里面都是一派风药为主,不是像紫苑、百部、冬花之类止咳的药,如何能成为咳门第一神方呢?
  爷爷喜欢指月善于刨根问底的精神,因为学问学问,你想学好就得善于层层往深处问。
  然后爷爷便引用《黄帝内经》说,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小指月还有些不明白,爷爷笑笑说,真传一句话,说到这点子上来了,还想不明白吗?
  你到外面去观观天吧!
  小指月求知欲很旺盛,他不知道为何爷爷总是说到关键的时候,就叫自己去琢磨,不直接把答案公布出来,有时琢磨个好几天,也琢磨不出个所以然。


  今天小指月只好卷着小嘴,到外面上观天了。
  一走到竹篱茅舍外面,他看到天气正好有些阴沉,有点烦闷,好像要小雨一样。
  然后往天空一敲,云层挺厚的,还有点乌云。


  他边想边琢磨,什么叫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呢?
  爷爷这句话里头肯定有玄机,讲到风,又讲到云,又讲到苍天,是什么道理?
  小指月边踱步,边沉思,这时一阵微风吹过来,心中一派舒畅,小指月再抬头往天空一看,发现天上的乌云渐渐被风吹散,原本有些昏暗,想下雨的,突然拨开乌云,而见晴天。


  小指月接着又想,为什么会晴空万里呢?原来乌云被拨走了。
  那是谁拨走了乌云呢?是风!没错是风!
  指月一拍大脑,高兴地跳起来。
  我想到了,我想到了,他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这一想通,比爷爷给他多少糖果都来得高兴。


  爷爷在竹篱茅舍里头呷着他的清茶,隔老远都听到小指月欢快的叫声,便微微一笑,他知道小指月已经想通了。
  他知道蛹已经咬破茧的包裹,钻出来,能够自由地飞翔了。


  爷爷一直都在教指月一种思维,老人家认为,掌握一种感悟天地之道的思维,远远比你学富五车满腹经络更重要。
  所以他欣慰地舒了一口气,深邃的眼神好像透过屋外,望向了小指月,望向了远远的蓝天白云。


  小指月在他小笔记本上赶紧记下了这次的感悟之旅:
  荆防败毒散乃咳门第一神方。
  里面纯粹用一派风药,通宣理肺,治疗的咳嗽是属于肺气郁闭的。
  肺气郁闭就像乌云遮天,肺主天气,这时风药进来就像清风荐爽,把乌云吹开,重见蓝天,恢复肺气通宣不为浊阴所郁闭的生理特性。
  所以大气一转,病邪乃散,肺气一畅,咳嗽乃去。
  @无以为祭不祭 263楼 2014-06-06 13:41:00
  指月樓主,我有一事請教,我兒子每年身上都要出毒氣,從生下來開始,其後七八年不僅頭上起毒氣,醫生說是溢脂性皮炎,俗稱辣子,但是也沒大碍,醫院開的藥也能給治沒,但不能斷根,這兩三年,頭上倒是少多了,但身上漸多了,總的來說,一年要發兩次,這不這兩天又有了,我用野菊花根,枸杞樹根燒水洗澡,也能漸漸好,我就想不明白,他是身體里那個臟腑不排毒嗎?你給說說發病原理唄,先謝謝
  -----------------------------
  什么叫毒气?什么叫脂溢性皮炎?为什么叫辣子?
  这些看似复杂的疾病,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脏毒往皮肤肌表出,往外越。
  所以两个问题要理顺。
  一个是为什么有脏毒,另一个是脏毒应该往哪里去。
  小孩子后天的脏毒主要来源于食物跟空气,也就是消化系统跟呼吸系统负担过重。
  当消化不良时,或饮食过饱,这些营养非但不能被身体彻底炼化吸收,反而会变成湿毒而泛溢肌表。
  这叫浊阴不降。
  脏毒应该往哪去,中医认为脏邪应该还腑,交给六腑胱肠来排出体外,才是正道。
  就像你加洗手盆有一天发现怎么洗锅水倒下去都往外溢,你再仔细检查,发现大量菜叶渣滓在下面堵住了,一旦把这些菜叶渣滓清开,所有外溢的浊毒,洗锅水纷纷都从中间那条管子收下去,然后从下面撤出体外。
  所以脏毒重,往外溢的娃子,要少荤多素,而且要七分饱。
  这才是保护肠胃通降功能的正道。
  @无以为祭不祭 263楼 2014-06-06 13:41:00
  指月樓主,我有一事請教,我兒子每年身上都要出毒氣,從生下來開始,其後七八年不僅頭上起毒氣,醫生說是溢脂性皮炎,俗稱辣子,但是也沒大碍,醫院開的藥也能給治沒,但不能斷根,這兩三年,頭上倒是少多了,但身上漸多了,總的來說,一年要發兩次,這不這兩天又有了,我用野菊花根,枸杞樹根燒水洗澡,也能漸漸好,我就想不明白,他是身體里那個臟腑不排毒嗎?你給說說發病原理唄,先謝謝
  -----------------------------
  什么叫毒气?什么叫脂溢性皮炎?为什么叫辣子?
  这些看似复杂的疾病,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脏毒往皮肤肌表出,往外越。
  所以两个问题要理顺。
  一个是为什么有脏毒,另一个是脏毒应该往哪里去。
  小孩子后天的脏毒主要来源于食物跟空气,也就是消化系统跟呼吸系统负担过重。
  当消化不良时,或饮食过饱,这些营养非但不能被身体彻底炼化吸收,反而会变成湿毒而泛溢肌表。
  这叫浊阴不降。
  脏毒应该往哪去,中医认为脏邪应该还腑,交给六腑胱肠来排出体外,才是正道。
  就像你加洗手盆有一天发现怎么洗锅水倒下去都往外溢,你再仔细检查,发现大量菜叶渣滓在下面堵住了,一旦把这些菜叶渣滓清开,所有外溢的浊毒,洗锅水纷纷都从中间那条管子收下去,然后从下面撤出体外。
  所以脏毒重,往外溢的娃子,要少荤多素,而且要七分饱。
  这才是保护肠胃通降功能的正道。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