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每个人都可以读懂的中医

  老道医的心传


  小指月遍览众典籍,都没有发现哪个地方记载有苍耳子走督脉的说法。
  便问爷爷,这种说法从何而来?
  爷爷听了后,陷入深深的回忆说,这还得从几十年前的一件事情说起。
  关于苍耳子走督脉是一位老道医传给我的。


  小指月一震,老道医,从来没有听爷爷讲过啊?
  爷爷说,这位老道医性格孤僻,住深山老林,如果人们没有最难治的病,都不敢轻易去找他。


  小指月说,为什么呢?会治病的先生应该人见人喜啊?
  老爷爷说,这老道医常年跟麻风病的病人在一起,帮他们治病,解除痛苦。
  小指月说,麻风病这可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啊,生病的人最后面目全非,痛苦而死。
  老先生接着又说,这老道医善于用一味苍耳子治疗各类疑难杂病,随证加药变化,如有神助。


  当时我亲自跟踪了几例镇上的最疑难怪病,众名医结束手,我便领他们入山去找老道医。
  老道医每天都专注于炼药,攻克麻风病,对这些常见的疑难怪病,看都不看,这些病人千求万跪,老道医赶却要赶他们下山,他们都不愿意下山,最后实在是真诚感动了他。
  这几例病他都用苍耳子治好的。


  小指月疑惑地问,都用苍耳子治好,是什么疑难怪病呢?
  老先生说,第一例是头风十年,屡治不效。
  老道医用苍耳子、天麻、白菊花,一剂知,三剂愈。


  小指月一拍手说,妙,苍耳子,按老道医说的走督脉,能把清阳发上头脑,使风寒湿痹痛随汗而解,天麻菊花,能平肝熄风,使眩晕头痛,从前面 肝胆而降,这样督升任降,真是巧妙用方啊!


  爷爷又说,第二例病人是个妇人,生完小孩后,周身瘙痒,几年都好不了。
  这妇人从来不敢碰酒,一碰酒就痒得更厉害,你想想这老道医给这妇人用什么方呢?
  小指月想了想,当然想不出来。


  老先生笑笑说,相反相激,就是用酒为药引,把她多年的顽固风疹身痒给祛除了。
  小指月跟更有兴趣地问,怎么用酒呢?
  老爷爷接着说,这老道医用苍耳子的花叶还有种子等量打粉,每次用酒送服,数日身痒息,以后偶有复痒,用这种办法,很快治好。


  小指月意犹未尽说,还有呢?
  老先生吸了一口旱烟说,还有第三例,最顽固的恶毒疔疮,十多年了,反反复复,百药乏效。


  这老道医居然只用苍耳子一味,单刀直入,把恶毒疔疮,连根拔除。
  小指月急着问,怎么单味苍耳子能把恶毒疔疮拔出呢?
  老先生接着说,用苍耳子炒过后打粉,并用黄酒冲服,然后外面用鸡蛋清涂抹疔疮,这样内外一起用力,疔疮连根拔起,不复发作。


  小指月说,还有呢?
  老先生笑笑说,还有好几个以后再慢慢跟你讲。
  小指月意犹未尽地问,难道这样就完了吗?
  老先生接着说,还没有,当时我亲眼看到效果这么好,于是跑到山里,想败老道医为师,虚心求教。


  想不到老道医说,他从不收弟子。
  叫我收起这份心,赶快下山去吧!
  我当时就想,他刚开始不是说吗,不治病,但最后病人一直坚持在那里等,他也不得不治病,天底下没有真诚感动不了的事情,如果你感动不了,说明你真诚还没有做到位。
  于是我就在门外一直等老道医的回复,一天两天三天,老道医理都没理,还拿扫帚赶我下山去,说我影响他钻研医理药物。


  第四天我还是没走,天下起大雨,淋了我一身,那时我又饿又冷,真的很想下山去了,当时老道医走出门外来,跟我说,小伙子你回去后好好研究苍耳子吧,去想想苍耳子为什么走督脉,研究下如何通过调督脉而治诸病,将来或许在医道上有点成就。
  收完后老道医飘然而去,我想可能这个师徒缘分就到此为止吧,因此也只好慢慢下山去了。


  小指月恍然大悟说,原来苍耳子走督脉,是出自老道医之口啊,原来爷爷治疑难杂病从督脉论治的思想,也是从这里参悟出来的啊!
  老爷爷笑笑说,人体脑顶清阳只要充足,三花能聚顶,即使得了病,也不至于太重,所以后来我也翻阅了道藏,阅读了很多道医的典籍,发现真正道医的心传,都离不开这一句话,三花聚顶,五气朝元。


  这也是为何这老道医用了苍耳子走督脉,还要用酒发阳气的道理,你以后再慢慢临床实践,还要用身体去内证,或许能够挖掘出更多道医的宝库。
  本来这番话我想到你长大后再跟你慢慢讲的,但今天既然问到了,也就先给你说说吧!
  中国传统的医术之所以自汉唐以来,不断走下坡路,那是因为大家都重视偏方效验,而忽视医理钻研,更忽视了医道的体证,真的医道不是用口说的,而是用身体去行证出来的。


  那些巅峰的道医们,比如孙思邈、陶弘景、华佗、葛洪,没有一个不是医道双修,事理圆融,知行合一的。
  他们既重视自身内在的修炼,也重视外在药物的使用,两方面都不可废一。
  这样医学攀登起来,就会不断前进,不断高升。
  所以你想要走一条传统的中医之路,除了把道德跟技术并在一起,同修共练外,再无其他。


  故曰:道非术不行,术非道不远。
  爷爷随后又说道,指月啊,以后不要只钻进医书古籍堆中,要多去体会人间的道德,世事洞明皆医理,人情练达即药物。


  指月半懂不懂地点了点头,然后他在小笔记本上记道:


  医道最后要借医术来修道修德,道医是要借道德来行医用术,体证医学。
  《本草汇言》曰,治诸风眩晕,或头脑攻痛,苍耳子三两,天麻、白菊花各三钱。
  《圣惠方》曰,治妇人风瘙瘾疹,身痒不止,苍耳花、叶、子等分,捣细微末,以酒送服。
  《经验广集》曰,治疔疮恶毒,苍耳子五钱,微炒为末,黄酒冲服,并用鸡子清涂患处,疔根拔除。
  《正气歌》与苍耳子散


  有个小伙子,天天在潮湿的地下室工作,半年后就犯了过敏性鼻炎。
  头晕头痛,早上起来,喷嚏打不断,鼻子又痒又塞,有时一个早上半捆纸巾都不够用。
  他出门在外,都需要把袋子里塞满纸巾,长期的流鼻水,打喷嚏,让他脑力智力大为减退,经常忘东忘西,注意力不集中,老是出错,因此连单位都不要他了,把他辞掉,他就更郁闷了,因为身体问题,连工作都丢了,因此不得已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


  才坐在诊台前,就连打了一个喷嚏,看起来好好的年轻人,一点朝气都没有。
  小指月把完脉后说,爷爷,这脉好沉紧啊!
  老先生说,沉主什么?
  小指月说,沉主病在里,是里阳虚。


  老先生说,紧主什么?
  小指月说,紧主寒,寒主收引,收引则拘谨,脉道不通,鼻塞不利。


  听完小伙子的诉苦后,老先生寻思一下说,小伙子你以为你的病是怎么得的呢?
  小伙子抱怨地说,我工作的环境太差了,就在地下室,整天都见不到太阳,跟我一起的好几个工友也得了过敏性鼻炎,只不过他们比较轻。


  老先生又问,那接下来你该怎么办呢?
  小伙子说,我想先治好病,再找个工作。


  老先生又问小伙子说,人长期在阴冷环境下,少见太阳,是会导致鼻塞,鼻流清涕,但为什么同样环境下,有人就不鼻塞,也不鼻流清涕呢?
  小伙子跟着说,那是因为他身体强壮比较好呗。


  小指月想起《黄帝内经》来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老先生接着又说,你想想为什么你这大好年华,朝气蓬勃,身体不像是先天体弱,为什么会这么容易犯上鼻炎,畏惧风冷呢?
  这小伙子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个所以然,甚至一想得太厉害,由于脑袋阳气消耗过度,又猛打了几个喷嚏,真是纸巾不离手,鼻涕赶不走啊!
  我先生笑笑说,要看走鼻涕,不靠药物,要靠你的正气。


  这小伙子疑惑地问,正气什么叫正气呢?
  老先生说,存正念,可以生正气!


  小伙子更是糊涂了说,什么是存正念呢?
  老先生正经地说道,就是远离邪念。


  这小伙子还是有点一头雾水,老先生指着他腰包里的智能手机,便说,你看玄幻小说看多久了。
  这小伙子说,看了七八年了。


  老先生说,看了多少部呢?
  小伙子说,我也数不清了,反正网上最流行的,我通通都看过。
  老先生摇摇头说,世人漏尽难断,健康难得啊!


  有人看不健康的影碟,就手淫遗精,小小年纪就精华下漏,所以脑袋阳气不够,鼻炎反复发作。
  有人天天追着网络小说,一下班就盯着不放,两只眼睛从来没有离开过手机,一直看到深夜两三点,想到明天要上班,才不得不躺下睡觉,大量的精血都通过眼睛漏出去了,这叫久视伤血啊!
  ......
  ......


  老先生数落了好几种现代年轻人折腾健康的恶习,都是在内耗漏失自己的精血,这就是为何营养日益丰富的年代,很多小娃子却养得像歪瓜劣枣,弱不禁风。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这小伙子才有后悔之意因为老先生说的几样他都沾到了,没有一样不是正中自己的短板,都是自己因为有了智能手机后,而生出来的种种不良习惯。


  老先生知道小伙子已经开始反省了,一个病不看这个病时间又多长,有多复杂,而是首先要看得这个病的人,能不能真正反省到根结骨上去。
  一个人能够从疑难杂病,或者大病重病里头,转危为安,离苦得乐,过的绘声绘色的,他一定是一个善于反省自己,改刷劣习的。


  然后老先生又提出了一个疑问,究竟是敌人太强大,还是我们兵力太脆弱?
  决定一场战争胜利的,靠的是什么?
  小伙子马上说,我军兵力强大,才是胜利的关键。


  老先生点了点头说,正气充足,才是不得病的关键。不管干哪行业,都有不良因素,都有职业病,比如做老师的,咽喉容易干哑得咽炎,开车司机腰背容易酸重得腰痛,捕鱼的人,腿脚容易得风湿脚肿,但为何做这些行业的人,有些却不得这些病呢?
  原因是他们能够正气充足,存正念去邪念。


  你如果没有改变自己的劣习,那你选择任何行业,你都会得那个行业的职业病,你如果逆改了自己的劣习,你即使还在那个地方工作,你的鼻炎也可以好起来了。
  小伙子听后,大受鼓舞,因为他看到自己完全可以主宰自己,完全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疾病,从此不再手淫,不再熬夜追网络小说。


  这时老先生知道目的已经达到了,于是便跟小伙子讲解文天祥《正气歌序》:
  我被囚禁在元朝(因为当时元朝在北边,南宋的残余势力在南方抵抗,文天祥是宋臣,不奉元朝大统,故称元朝为北庭),监狱在一个土房里,牢房宽约八尺,长约四寻(一寻为七尺,长大概三十尺左右),房中仅有一扇比较低小的门,窗子也又短又窄,地面低湿灯光幽暗。


  在这炎热的夏天里,各种精气聚集在一起:
  四面的雨水都顺着地势流到这里,床和几案都能漂浮起来,这是水气;
  满地的泥泞只要经过半日,就会蒸发出水泡而糜烂,这是土气;


  天气忽然晴朗转热时,房子闭塞四面不通风,这是日气;
  在屋檐下用柴烧饭,更加加重了炎热,这是火气;


  仓内囤积的米腐烂了,臭气逼人,这是米气;
  囚犯拥挤在一起,发出汗臭腥味,这是人气;
  厕所、死尸、死老鼠发出各种难闻的气体,这是秽气。


  这些气累积在一起,遇到的人少有不生病的。可是我却以孱弱的身体,整日生活在这之间,到现在已经两年了,侥幸没有生病,这大概是我有一种修养造成的。而这种修养是什么呢?


  孟子说:我慎重地培养我的浩然正气。这牢里恶气有七种,而我的浩然正气只有一种,我用这一种气抵抗那七种恶气,有什么好害怕的呢?更何况浩然之气是天地间的正气啊,于是我作了这一首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
  ......


  老先生看到小指月还有小伙子都听的肃然起敬,便跟他俩说,你们都要好好地把《正气歌》背诵起来。
  人体有正气,百邪不敢侵。
  所以不看你处在什么环境下,而看你心中存能否存一股浩然之气。


  然后老先生,就给小猴子开了一个苍耳子散,然后又建议小伙子去烧锅炉,这样以温来制肾寒,一找到工作,再加上服药,双管齐下,过敏性鼻炎就好了。
  真的是辩证对位,改变恶习勇猛,那治起病来就像箭一样快。


  然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上写到:


  文天祥的《正气歌》要作为医门日诵的第一课。
  《济生方》中记载,苍耳子散,可治鼻流涕水不止,苍耳子散即:苍耳子、辛夷花、白芷、薄荷四味药,用这四味药打成粉末,每次用葱跟清茶泡的水送服二钱,即可。
  13、辛夷花
  小指月尝药
  小指月最喜欢尝药,老爷爷跟常跟小指月说,学中药要有实证的精神,每一味都要自己去品尝,然后对照书本加深印象。
  有一次小指月饮酒饮多了,酒气上攻,把痰浊也往头面鼻子上面带,加上又受了点寒,马上鼻塞不通,头晕晕沉沉难受。


  

  老先生过呢小指月说,要懂得以病苦为医,为药物,不知疾苦,无以为医。
  医生偶尔生病了,就是锻炼的机会。
  小指月马上到药柜子里面找药来尝,学张锡纯从单味药里面试疗效的精神。吃了苍耳子、白芷都不太管用,力量还不够。


  然后他找到了一味辛夷花,直接嚼服,才刚吞下咽喉,那辛夷花辛散独特的劲,马上把他脑窍鼻孔冲开,鼻子一吸进大量新鲜空气,脑马上清醒过来。
  小指月高兴地说道,我知道为什么辛夷花能通鼻窍了,我这一尝这一辈子都记得,它的那股气啊,太冲了,以后碰到鼻子不通的病人,我就用辛夷花了,哈哈!


  老先生看小指月乐呵呵的样子便说,小指月,你做得好,要学好一味药,既要看到采到,还要能尝到用到,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毕竟故纸堆里面得来的东西,你们还不够深刻,如果有了切身的体验过后,你用起药来,一辈子都深刻。不用费脑袋去想,凭感觉就知道,这是实践出来的对药的感情。
  好比你没吃过梨子一样,别人在怎么形容梨子的味道,你还是模模糊糊,可你一旦亲尝过后,所有形容梨子的用语你都明白了。你们尝尝辛夷花后,药书上诸家本草论辛夷花的加载,你们一看就能领悟得更透。


  辛夷花有一股很独特的气味,而辛夷花这股独特的气味,正是向头面部散发,开通孔窍。所以《神农本草经》上说辛夷花“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酐”。
  这下小指月真是亲自体会到了。


  老先生说,小指月啊,你看辛夷花能祛风散寒通窍,它是什么道理呢?
  外感寒热,头痛鼻塞,甚至颜面美容,常用辛夷花,取的是辛夷花什么象呢?
  小指月只尝到辛夷花的独特味道,他还没想到辛夷花为什么具有如此独特的个性。
  这时老先生说,这辛夷花,又叫作木笔花,这花非常奇特,在春天的时候,它把所有的阳气都汇聚在花心上,像道家修炼三花聚顶一样。


  这辛夷花是先开花,而后长叶子的,它把一个冬天攒积的阳气,都聚在花心上。所以人一服上这个辛夷花,整个阳气都有股向上攒、向鼻子通开的感觉。
  难怪了,真是有其生长环境,必有其独到特性,然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上记道:
  一味辛夷花散乃通鼻窍特效药,专治疗闭塞不通气。
  鼻子通气与学习成绩


  有个小伙子,经常头晕,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严重影响到学习,于是他家里人就带他来找爷孙俩,敲开竹篱茅舍的门。
  爷孙俩正在一起下棋,只见老先生双炮连将小指月,小指月怎么回象挡车都没办法,治好认输。


  老爷爷说,指月啊,指月,你还是喜欢贪小便宜,吃眼前的棋子,虽然吃了爷爷的一条车马,却失去了整个江山局势。
  小指月郁闷地说道,怎么老是这样,我明明赢了爷爷好几个子,最后还是在棋局上输给了爷爷。


  老先生笑笑说,这下棋也得要有中医的整体观,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
  小指月不解地问,爷爷这是什么意思呢?
  老先生说,医者弈也!善医者必观察脏腑气血经络,不善医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治标难治本,治疾病的结果,很难治疾病的原因。
  小指月听了点点头,爷爷总是善于借平常生活中的小事来比喻医理大道,等爷孙俩把棋收好时,这对父子已经坐在诊台前,恭敬地等候。


  老先生问,怎么回事呢?
  做父亲的说,我娃子学习老提不起精神来,最近成绩一落千丈,晚上叫他做作业,他就想睡觉,给他睡好觉了,白天上学又打瞌睡。


  老师就来家访说,是不是晚上没让娃子睡好觉?
  我说,没有啊,天天都早睡睡得好,怎么还是老困倦呢?
  小指月马上按起脉来,发现六脉平和,没什么大的问题,只是好像心肺阳气不太够,寸脉有点偏弱而已。


  小指月就说,爷爷,这个是不是脑袋阳气不够啊?
  老先生连脉都没有摸,他似乎早已一眼看穿疾病本质,好像胸有成竹,所以显得漠不在意,便轻描淡写地说道,小指月,你想他脑袋阳气为什么不够呢?
  这一下可把指月问倒了,这个我怎么知道呢?
  指月心里嘀咕,但没有说出来。


  这时再跟指月说,一个医生不要只管着如何切脉,应该懂得四诊合参,望闻问切,每一边都不可偏废,你听听这小伙子的呼吸。
  爷爷这一提醒,小指月才马上竖起耳朵来听,明显这小伙子呼吸有鼻息音,而且鼻子里头好像半通不通,通而不畅。


  老先生接着又说,鼻气通于脑,小指月一派大脑说,爷爷我明白了,这脑袋阳气不够,是因为他鼻子不太通气,是吗?
  小指月看着这小伙子,小伙子猛地点了几下头说,我鼻子有时塞,有时通,经常一只鼻子塞住,另一只鼻子通气,有时流鼻涕时,就完全堵住了。


  这娃子的父亲说,以前娃子在医院诊断为慢性鼻窦炎,吃了不少消炎药,也没好彻底。
  这时爷爷说,这娃子脑袋的问题是由鼻子引气的,鼻子通气不好,脑袋就容易昏沉,所以治脑子不治脑子要治鼻子。
  找到了病根子,大家都很高兴,那么该如何用药呢?
  可以直接祛风寒,通鼻窍的药该选什么最好?


  小指月大脑中马上蹦出辛夷花来,他哈哈一笑说,我知道了,辛夷花的味道最冲了,我尝过有体会,这一味辛夷花上去,马上精神,鼻窍通开。
  爷爷听后,默许地点了点头,然后小指月就给他们包了一包辛夷花散,叫他们回去用纸巾包住一部分辛夷花,塞在不通气的鼻子里,然后另外一些辛夷花,每次就用一点温开水来送服。


  这样内外结合,通过内服辛夷花散,打开肺盖,肺开窍于鼻,有助于鼻呼吸,然后通过外用辛夷花塞鼻,可以直接把药力作用于病变部位,让鼻窍通开,可以大量地吐纳清气。
  这样几天鼻子就通气了,脑子也清醒,人也有劲了,接下来上课再也没有打瞌睡过。
  小指月马上在小笔记本上记道:


  闭塞后,脑瓜子就会缺氧昏沉,所以只有通开鼻窍,才有助于清醒大脑。
  治好鼻炎,脑中精神才会便好。
  人体疾病都是相关的,鼻通气量恢复正常,脑瓜的运作才会恢复正常。
  如果你鼻吸纳的气都不够,你脑子怎么会够清气呢?
  鼻子通气不好,脑袋昏昏沉沉,会影响到学习成绩。


  你在治疗头晕记忆力减退的病人时,懂不懂得去观察他鼻子通不通气呢?
  《名医别录》曰:辛夷花利九窍,通鼻塞。
  《本草新编》曰,辛夷花通窍而上走于脑,治鼻塞诸症引起头晕脑沉。
  《江苏中医》记载,一男,21岁,鼻子时塞时通,流鼻涕,经西医诊为慢性鼻窦炎,用辛夷花两三朵打碎,用绢布包住,塞在不通气的鼻孔里,遂愈。随访数月,未见复发。
  鼻塞三药与辛走肺


  有个老婆婆,这一个多月,怎么失去了嗅觉,什么东西都闻不出味道来,这可该咋办呢?
  连吃饭也问不出菜的香味,她敲开了竹篱茅舍的门。


  老先生问小指月说,失去嗅觉是哪个脏腑的问题?
  小指月说,肺开窍于鼻,鼻子是肺的窗户,肺是鼻子的主人。


  老先生说,为什么窗户不开呢?
  小指月说,主人力气不够了,打不开。


  老先生说,那该用什么药能够加强这主人打开窗户的力量呢?
  小指月说,按照四气五味,归经思想,辛是走肺的,酸是走肝的,苦能入心,甘可入脾,咸能归肾。


  老先生点了点头说,那你想到什么办法没有?
  小指月上次尝过辛夷花,知道这辛夷花,名字就叫做辛,辛夷,它就有辛开肺郁,冲开鼻子窗户的作用。


  于是不假思索说,用一些辛味芳香之品,把闭塞冲开,使味觉回来。
  老先生点了点头说,那就用鼻塞三药吧。
  于是小指月在纸上写道:
  辛夷花、石菖蒲、皂角,等分打粉。


  然后把这些粉末交到老婆婆手中,叫她回去用一些棉花包住粉末,塞在鼻子中就可以了。
  这老婆婆刚开始塞时猛打喷嚏,后来打了几个,脑子马上清醒,眼睛看东西都比以前清晰了,塞了两天后,鼻子能够闻到熟悉的饭菜香味,胃口大开,脑中更是清醒。
  这样一个月的鼻子不闻香味就消失了。


  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上记道:


  脑袋阳气不够时,人会昏昏沉沉,鼻子也会闻不到香味。
  用辛走肺的思路,选择鼻塞三药,打开鼻窍,头脑清醒,嗅觉灵敏。
  《梅氏验方新编》曰,治鼻塞不知香味,用皂角、辛夷、石菖蒲等分打粉,棉裹塞鼻中,即知香味。
  14、葱白
  葱管与气郁耳聋


  小指月正在研究葱,这葱是做菜的佐料,更是中医里头的一味不可或缺的特效药。
  《药性赋》上说,葱为通中发汗之需。
  这葱为什么能通中发汗呢?


  小指月边琢磨边思索,他拿着葱管,一边凑到鼻子里面闻。
  辛香味直达大脑,令人精神不少,同时这葱又叫葱管,一捏下去就憋了,里面是中空的。
  可以把一截葱取下来,用嘴一吹,这头入气,那头就出气。


  小指月一拍大脑说,我明白了,葱是中空的,又是辛温的,辛温之物,发散为阳,善于走窜,中空之品,又善于通透,古人云,中空善通表里气,所以这葱管善于发表通阳,真是名实相符啊!
  有个病人,他跟老伴吵架后,耳朵就闭住,时而嗡嗡作响,时而听不清楚别人说什么。
  他很着急地找来竹篱茅舍。


  老先生说,小指月,这耳窍气闭该咋治啊?
  小指月笑笑说,爷爷这用王清任《医林改错》的通气散,香附、川芎、柴胡,这三味药最能够通肝胆之气。


  老先生又问,为什么要用通肝胆之气的药物来治疗耳闭气阻呢?
  小指月说,肝主疏泄,周身气机郁闭都要肝去疏泄调达之。
  胆经循行于人体侧面,反复地绕耳周,所以当肝胆气郁时,耳朵就容易气阻不通。
  老先生听后点点头说,没错,疏通肝胆之气,是治疗耳窍气郁鸣响或癃闭的一条捷径,但病人要戒嗔怒。


  这老人听后,点了点头说,是啊,大夫,每次一气,总是耳朵嗡嗡作响,甚至听不到声音。
  老先生说,气得七窍生烟,就是说人一气,浊阴就会上逆,阻碍清阳,人的脑子就会不清醒,眼睛会花,鼻子会不通气,耳朵会不灵敏。


  很多老人家眼花耳鸣,鼻不闻香臭,他们平时就是气得太多,把浊阴都发到上窍去了。
  阻闭清窍,如何能清醒呢?
  小指月听后,又懂得了很多道理,为何生气跟老年痴呆、颈椎病、头晕、视物昏花、耳鸣耳聋等衰退性疾病都分不开。


  原来生气就是催命符,更快速地催人老化。
  这时老先生说,小指月啊,你想想,有没有更简捷的招法,不用服药,就可以直接通开他耳窍。
  小指月想了好一会儿,搜肠刮肚,终于想到一招,我记得学到细辛时,看到一个聪耳丸,就专治疗耳鸣耳聋不闻声响的,用细辛打粉,糊成丸,然后用棉裹塞在耳朵里,就能马上让耳窍打开。


  即《龚氏经验方》曰,聪耳丸治耳聋,用细辛打粉,融黄蜡,做成老鼠屎大的丸子,用棉裹住一丸,塞进耳朵,耳窍可通。然须戒怒气,不戒怒气,耳闭难愈。
  老先生听后,点了点头说,这招不错,但你能否想到一招不需要用到药房里的药物的,直接在家里厨房就能取到的,这种东西又可以直接通开耳窍?


  这时小指月又陷入了沉思状态,他就开始把厨房里常见的调料菜肴,一一数过来,如生姜、大蒜、葱花、胡椒、辣椒、肉桂、陈皮、山楂、醋、盐、糖......
  这样转了一圈后,小指月马上露出微笑说,锁定一味最常用的调料说,爷爷,我知道了,就是葱!


  老先生听后,点了点头说,没错,就是葱,既善于发表,又善于通里,发表可以散寒气,解决耳闭,通里可以散郁气,解决耳郁,这样闭郁通开,耳鸣耳聋自愈。
  于是小指月就叫这老人家回家去,就摘一段葱管,在睡觉时,塞进耳朵。


  第二天这老人家起来后,耳朵居然通利不少,嗡嗡作响的声音也减轻了,于是又塞了几个晚上,哪种耳朵朦胧不清的感觉,就彻底消失了。
  真是天生一病,就有一药,一物克一物啊!


  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上记道:
  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常之法,平常之极乃为神奇。
  如葱管善于通耳窍,生姜善于出汗发表,治风寒感冒等,这些都是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