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鬼事(说一说福建北部一个小山村儿时的故事)

  谢谢一枝花朋友,谢谢洛天,谢谢每个闽北鬼事的热心朋友们。这样的支持和理解。我不建议大家打赏。我只是利用业余时间给大家讲故事。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只要大家看得开心,就是对我的最大回报。朋友们喜欢闽北鬼事,我心足矣。一直坚持到现在,也只是希望多年以后,当我们都老去,我们都还能想起,在天涯,在鬼话,曾经有那么一个贴子,让我们喜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为之惦记。就很好。只是希望那个时候,天涯还在,鬼话还在。我们都还在。我们依然可以象现在一样,来到这里,分享自己的精彩和感动。
  
  今天会更新一篇不一样的故事。闽北鬼事之关于闽北关于浦城。原本准备在7月24日,闽北鬼事一周岁纪念时更新。现在觉得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其实也没有太多的意义。
  
  闽北鬼事之关于闽北关于浦城————闽北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代表,山高林密。自古便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多年以来,交通及通讯不便一直是闽北的最大贫瘠。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跨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闽北的建欧,建阳,邵武,武夷山,南平等其他市县相继开通了高速,铁路,就在我回家的几天之前,也就是6.28日,全长八百多公里,时速三百公里的合福高铁(合肥—福州)也开通了。被网友们誉为全国最高最美的高铁。这个最高,并非是速度最快,而是地势最高,从江西上饶到福建闽北的武夷山沿途,一路上都是在高山之颠,云雾之上穿行。也是对天路这一名词的最真实诠释和注解。整个行程,几乎完全是行驶在山洞隧道和铁路高架桥之上。这个最美,是因为连接了沿途三个省份的三个著名旅游景点,分别是安徽黄山,江西婺源,福建武夷山。这在全国的近百条高铁线路之中,也是非常罕见的。所以也有最美高铁之称。
  
  同样是闽北,而我的家乡浦城,以及邻县松溪和政和。却至今没有实现闽北客家人期盼了半个多世纪的铁路梦。这三个县市,也成为闽北地区,唯一没有铁路的经济不发达山区县。许多时候,我也会想,这三个难兄难弟,莫非都是不是亲生的吗?如果这样,那死死抱住福建经济发展的后腿,也只是情非得已的了。(许多年之前,浙江省曾经要求将浦城,划入浙江龙泉或浙江江山行政区图,但被福建省拒绝了,浙江现在的经济实力,在全国省份里排名第三,仅次于江苏及广东,而福建,只排在第七。所以浦城人多年来也是颇有怨言,如果归划到浙江,也许早就实现了期盼多年的铁路梦,因为相隔仅百里的浙江江山,也早开通了铁路,而且还通高铁,哪怕是背锄头,挑箩筐,也能把铁路修到浦城来。客家人的吃苦耐劳,是非常有名的)如果非要说,省政府还有那么一点值得称道之处,那就是修通了京福高速(北京—福州)。这也是唯一一条经过浦城境内的高速道路。这条高速对于浦城人民,有多重要,有多便利,我深有体会。
  
  今年七月,也就是前几天。我从上海回家,因为浦城没有铁路,和几万在上海生活工作的浦城老乡一样。我同样没有选择火车或飞机。因为无论是火车还是飞机,终点都会是在拥有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的国家五A级景区——武夷山。不同的是,其他老乡没有选择这两条线路,是因为下了火车或飞机,还需转乘客车,颠簸一个半小时才能到浦城。提着大包小包出门的人们都明白,转乘换乘是最大的累赘和噩梦。而我除了上述的原因,还有最根本的原因——没有钱。所以,我也同样选择了坐长途车走高速回家。方便的是,上海南站,上海长途客运站,上海沪太巴士站,以及漕宝路的盈宝客运站都有前往浦城的长途车,一共有十几趟班车,或专程,或路过浦城。票价也比较公道(130-160之间),这30元的差别,就在于一个是专线车,一个是过路车。专线车会一直把旅客送至家门口——浦城客运中心。而那些前往武夷山,南平,顺昌的过路车。通常下了高速,把人丢在浦城城西加油站附近。扭头一溜烟就又上了高速走了。
  
  上午十点,在上海盈宝客运站,我搭上了上海——顺昌的大巴(之所以选择过路车,是因为比专线车便宜了30元,,,对我这一天两包烟的尼古丁中毒者来说,30元足够我买好几包烟了),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其实过路车比专线车要跑得快得多。因为目的地不只一个。司机通常都是油门踏板不松脚的。事实果然如此,下午四点就到浦城了。比预计时间快了近一小时。上海至浦城全程七百多公里,只用了六个多小时。而且在浙江衢州还下过一次高速缷人。速度快到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眼睛一闭一睁,就到了。甚至都没来得及在服务区下来上个厕所。而在没有修通这条京福高速之前,浦城到上海,长途汽车至少在十几个小时。就是那种夕发朝至的旅程。相信朋友们都有这痛苦的记忆。和火车相比,在大巴这样狭窄的空间里。颠簸十几小时。那种腰酸背痛苦不堪言的感受。真的是让人不堪回首。对于晕车的人来说,那更是梦魇般的煎熬。所以,就象前面说过的那样,这唯一一条经过浦城的高速,对于浦城人来说有多重要,我深有体会。
  
  其实,一直以来。特别是从闽北鬼事去年开篇,一直跟帖到现在的朋友们。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一个问号。只是有的朋友会直接表示疑问,而更多的朋友只是深藏心里。我很感谢你们,因为我知道,你们只是不想给我压力。你们只是想快乐的欣赏故事。更多的了解关于闽北的民风民俗以及山野异事。是的,一个小小的地区,一个小小的县城,真的会有这么多的鬼事异事吗?莫非,这真的是传说中的鬼城吗?
  
  是的,我也说过,我只是在讲故事。我不希望这些故事给朋友们带来许多烦恼和生活上的变化,尤其是去年,许多朋友表示说,看了闽北鬼事,晚上不敢睡觉。许多人表示要弃楼,还有的直接弃了楼。你们不会知道,那时候,我承受的压力。是多么的巨大,也曾经几度想要弃楼。这也是鬼事或十天半月,或三天两头经常停更的原因。也曾经因为被人误解和中伤,在楼里和别人互骂。许多时候,当你很用心的去做一件事,而结果和你预想的背道而驰的时候。那种挫败感,那种伤害,是同样巨大的。特别是被人无辜伤害和误解的时候,这种感受更是铭心刻骨。还好,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我只想给大家讲故事。我只想大家开心的看故事。而不是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不好的,负面的一些东西。
  
  其实,许多的故事,我和朋友们是有着一样的疑问。这些或恐怖,或温馨,或劝人为善的故事,都是真的吗?只是和大家不同,这些故事,都是儿时在老家的小山村。听着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在茶余,在饭后,一次次讲述的。许多年后的今天,很多的故事,已经被我遗忘。虽然闽北鬼事更新至现在,也有近两百个故事,七十多万字。然而,我只能说,这真的不是我知道的全部。也正是发现这些原汁原味的闽北客家流传许久的鬼事,正在我脑海里慢慢被遗忘。所以去年萌发了在鬼话发个帖子,记录下这些还没有离我而去的故事,也是为了更多的朋友们,能通过这些乡野传说,山乡异事。了解些关于福建,关于闽北,关于浦城客家人的生活文化以及民风民俗。同时,也是希望自己在这个匆忙而事故的世界里,能留下一些我来过的痕迹。于是,就有了仙樓鬼影,就有了闽北鬼事。
  
  因为闽北全境,几乎都淹没在茫茫大山之中,而浦城乡镇的许多自然村,小山村。更是如此。在我记忆里,无论是我生活过的那个忠信游枫村,还是外婆家所在的永兴下洋村。都有着惊人相似的地理环境。村前或村后,都有一条潺潺不息,奔流了数百年,数千年,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河。小溪小河边上,是大片大片的水田。村子后面则是延绵起伏的大山。山上大都是高大松树杉树。也有成片的毛竹林。在游枫的时候,由于年纪尚小,奶奶是不会让我独自在村后那条只有一米多深的小河里,游泳玩耍的。并且不止一次告诉我,在河边的那颗大树下,那几颗被河水冲刷得异常光滑大石头下,曾经淹死过一个年轻的小媳妇。每到夜晚,住在河边的几户人家,经常在三更半夜听到,大树下传来扑通扑通的落水声。在夜深人静的夜晚,令人心生无限遐想。而同村的一个大哥哥乌猫哥,更是表示,有一天晚上在河里电鱼,亲眼见到那小媳妇,站在石头上,扑通一声,跳到河里,然后从河里又爬到石头上站好,继续往下跳。我从没怀疑过这会不会是乌猫哥,瞎编出来吓唬小孩的。因为村里人都知道,之后的大半年,他再没晚上去河里电过鱼。要知道,平时这电鱼卖鱼,几乎是他家除了种田养猪之外,副业收入的全部。
  
  刚上来,就看到了洛天朋友的心意。心里很是过意不去。我说过,我开帖的目的,是想让大家不花钱看故事。我知道洛天和一枝花朋友,只是想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和支持。在这里,再次表示深深的谢意。不能再有下次了。真的。再打赏,我就弃楼而去了。谢谢洛天和一枝花。心里满满的,全是温暖和感动。
  
  把刚码好的,今天的故事发完,余文明天再码字更完。
  
  闽北鬼事之归乡————在浦城县偏西北方向,靠近浙江龙泉有一小山村,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个故事,我不知道那时候我是不是出生了,因为这故事已经无法追溯到具体年代。但从故事里的人们生活的环境来看,应该是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过去了。在这个叫青草塘的小山村,有一户人家,所谓一户人家,其实也不过是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夫妇而已。
  
  这对老夫妇,独自居住在离青草塘还有十几里远的一处山坡之上。山坡下那条宽不过两米的黄泥小道,便是通往青春塘村的唯一道路,如果这也算是路的话。哪怕就是这么一条小道,也常常因为山体塌方而经常变成断头路。也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俩老人多次拒绝在乡里工作的儿子请求。依然在这个只有左右两个房间,外加一个堂厅厨房的破旧老屋里生活。万般无奈之下,老人的儿子只好每隔十天半月,顺着这条十几里路的山间小道,骑自行车给俩老人送些生活用品。
  
  老伯姓牛,这里我们便称之为牛老伯吧,牛伯的老伴姓林,同样称之为林婆婆好了,既表示尊敬,也方便我叙述,两老人常年生活在这山里,喝的是山里的山泉水,吃的是屋后自己种植的蔬菜。这种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再加上山区良好的清新空气。虽然年近七十,身体状况都很是不错。平时白天的时候,牛伯通常都坐在门前的空地上,把砍下的毛竹用蔑刀削成细细薄薄的竹条,然后编织成簸箕,箩筐或鸡笼,然后趁着墟日(闽北乡镇以前每五天一次的集日)挑到乡里去卖,一般一个月去一次。倒不是因为去乡里,要经过几十里的崎岖不平的山路+乡道。而是因为慢工细活,一个月的劳动成果,也只够卖一次。同样也是慢工出细活的原因,牛伯编制的竹制品。在乡里墟市上,很得乡民喜爱和认可。
  
  牛伯在家编制竹制品的时候,林婆婆通常会背着锄头,提着簸箕,到屋后的后山里挖挖竹笋,或是割一些猪草,再到山腰的几片菜地里摘些蔬菜,通常一忙也是大半天的,男织女耕的田园生活,倒也平静中多了许多安逸。只是有一年的秋天,牛伯的儿子,照例一大早给父母送些生活用品过来。林婆婆到山腰摘菜去了,准备中午给儿子做顿饭吃了再走。
  
  都发完了,今晚晚些时候会继续码字,明天再更新。谢谢大家。再次谢谢洛天,和一枝花,谢谢所有的,一直再支持我的朋友们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