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六十二
周司令率本部兵马征讨梁山贼寇,节节胜利,贼首宋江率众投降,接受了招安,捷报传来,朝廷下旨褒奖,加封周司令节制整个济南军区,而征讨大军的各级将佐也都官升一级,陈敬济也跟着沾光得了一个军区参谋的闲职,月薪白米两石(人民币2000块),薪水虽然寒酸了点,但好歹也算部队的文职编制,隐形待遇还是不错的,周司令又嘱咐春梅拿点本金给陈敬济做点买卖,大小也算是男人的一番事业,陈敬济看中了临清码头的谢家酒楼,他和酒楼老板谢三哥商讨投资,出钱把酒楼盘了过来,翻新装修了一番,并雇用当年在临清一块儿做买卖的兄弟陆二郎和谢三哥一起管理酒楼,他又找回了当年家里的老伙计陈三来酒楼帮忙打理日常杂务
经历了一番冷暖人生的漂泊和感悟之后,和当年那个只知道撒金成花,洒银成酒的甩手掌柜相比,陈敬济成熟了很多,曾经的那些各自流淌的江河开始汇聚成海,对人对事有了自己的体察,老丈人当年教他的那些生意经也开始慢慢有所体会,把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位置上,放开长线的同时也要勒住缰绳,酒楼的生意很不错,每个月都有差不多一千两银子(人民币50万)的进账,陈敬济每隔三五天就来酒楼中查账,然后在临河的房间中喝酒听曲,临窗而立,放眼而去的是大运河上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商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没有改变的是大运河和流逝的时间,改变的在时间中沉浮的心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金瓶梅》当中的时间也在像大运河一样日夜流逝,转眼间,四年过去了,又是春光三月,花红柳绿,繁华的东京城金水门外,一顶轿子缓缓落下,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在老家仆的搀扶下慢慢走下轿子,他看着眼前恢弘的金水城门楼,阳光似乎也变得更加耀眼,让眼前的景象开始变得模糊,良久之后,他转过头去,在老家仆的搀扶下坐回了轿子,再也没有回头,靖康元年,北宋帝国的倒数第二个年头,西门庆的干爷爷,权倾天下的蔡京,被弹劾下野,《金瓶梅》当中所描述的各级各层,大大小小的各种“西门庆”当中最上面的这位“西门庆”就这样离开了我们的视野
蔡京和西门庆这一对爷孙俩,从很多方面来说都是非常相似的,西门庆是一位工商管理的天才,而蔡京也同样是一位经济管理的奇才,西门庆所采取的股份分红制是他做生意当中的一项重要创举,而蔡京主持的盐茶专卖改革同样也是中国经济史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盐茶专卖制度将盐茶生产,销售以及分配的每个环节都包租给商人来完成,然后商人和国家进行七三开的利益分成,此举不但大大刺激了商人的积极性,也免除了商品流通各个环节当中大量冗余因素的干扰,由市场自主调节商品的流通,而我们前面提到的蔡京分配给西门庆的两淮官盐专卖特权便是这番改革当中的一环,而专卖制度直到今天依然在使用,这是蔡京留给中国经济改革史的财富
在用人方面,西门庆可以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只要是合适的人选,不管是阿猫阿狗,他都大胆使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蔡京也同样如此,所谓“宰辅之才”,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会用人,关于蔡京的老师王安石有一个很有名的轶事:有一次王安石的仆人们私下聊天,有一个仆人说王安石最喜欢吃的是獐子肉,王夫人听说了很奇怪,就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仆人说他观察过,每次王安石吃饭只夹獐子肉,王夫人便让厨房的人下次上菜时把獐子肉换一个地方,结果王安石就只夹换了獐子肉的那盘菜,原来他只是吃离自己最近的那盘菜,这个轶事呢当然是王安石高风亮节的体现,但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尽管他有卓越的经济才能,但却主持不了经济改革,因为他头脑太死板,没有变通,一个很有力的证据就是,同样是改革派,保守派的代表司马光天天给王安石唱反调,穿小鞋,但对蔡京却是青眼有加,每每赞赏,这就是做人方面的个人魅力不同了,王安石只会用自己欣赏的人,而蔡京用的是真正合适的人
被保守派和改革派双方都誉为“国之栋才”的蔡京通过大刀阔斧而又不失庖丁解牛般细腻的改革方案做到了他老师没有做到的事情,将北宋帝国推向了繁华的巅峰,但是就如同西门庆是蔡京手下的一枚棋子,而蔡京自己又何尝不是别人的一枚棋子,他们两人同样都是身处一个大时代,身不由己,王夫之曾经嘲讽蔡京是个谄媚讨好的弄臣,但这恰恰就是蔡京能够顺利得梳理协调各种来自上面的阻力,从而将老师被中断的改革重新进行下去的最关键的原因:他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妥协,和西门庆对蔡京做的妥协一样,蔡京必须要把改革的全部成果如数上交给他上面的那一拨人,这就是中央集权社会经济改革的必然宿命,于是一个最令人担忧的局面产生了:在经济极度繁荣的大局下,人民的绝对生活水平在提高,但相对的贫富差距却在越拉越大,司马光对于改革最忧心忡忡的那一点出现了:“与民争利”,对于老百姓来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民怨开始越积越深,尽管蔡京主持了新一轮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制度改革,为独居老人孤儿残疾人以及盲流人员提供免费的衣食住行以及医疗扶助,福利和救济力度之大甚至超过了后面的明清两个大朝,但依然还是杯水车薪,无法再缓和日趋尖锐的社会对立情绪
靖康元年,作为平息民怨的牺牲品,蔡京被他谄媚的对象抛弃,独自承担整个时代的积怨,然后就是例行公事的政治清洗,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他被勒令离开东京,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回来,身后背负的则是千古骂名,一年以后,北宋帝国覆灭,天下对立分为南北,他亲手将这个帝国推向了顶峰,然后又和这个帝国一起重重地摔了下来,这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哀,这位当年“不惜生死”追随老师进行改革,立志澄清天下的年轻人,如今已半身入土,酸甜苦辣,其中艰辛,又有几人能够体察几人能够体味,在离开东京前,蔡京留下了他最后的诗篇:
“日送旌旗如昨梦,心存关塞起新愁,缁衣堂下清风满,早早归来醉一瓯”
是非功过化作蝴蝶,不如离去,不如醉去吧,《金瓶梅》在送别这位“不如离去,不如醉去”的干爷爷的同时,也在为我们编织分崩离析前回光返照的那最后一场“昨梦”,把梦中最甜美的那一丝感觉重新和我们一起分享,不管那丝感觉我们是否早已忘记
周司令率本部兵马征讨梁山贼寇,节节胜利,贼首宋江率众投降,接受了招安,捷报传来,朝廷下旨褒奖,加封周司令节制整个济南军区,而征讨大军的各级将佐也都官升一级,陈敬济也跟着沾光得了一个军区参谋的闲职,月薪白米两石(人民币2000块),薪水虽然寒酸了点,但好歹也算部队的文职编制,隐形待遇还是不错的,周司令又嘱咐春梅拿点本金给陈敬济做点买卖,大小也算是男人的一番事业,陈敬济看中了临清码头的谢家酒楼,他和酒楼老板谢三哥商讨投资,出钱把酒楼盘了过来,翻新装修了一番,并雇用当年在临清一块儿做买卖的兄弟陆二郎和谢三哥一起管理酒楼,他又找回了当年家里的老伙计陈三来酒楼帮忙打理日常杂务
经历了一番冷暖人生的漂泊和感悟之后,和当年那个只知道撒金成花,洒银成酒的甩手掌柜相比,陈敬济成熟了很多,曾经的那些各自流淌的江河开始汇聚成海,对人对事有了自己的体察,老丈人当年教他的那些生意经也开始慢慢有所体会,把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位置上,放开长线的同时也要勒住缰绳,酒楼的生意很不错,每个月都有差不多一千两银子(人民币50万)的进账,陈敬济每隔三五天就来酒楼中查账,然后在临河的房间中喝酒听曲,临窗而立,放眼而去的是大运河上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商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没有改变的是大运河和流逝的时间,改变的在时间中沉浮的心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金瓶梅》当中的时间也在像大运河一样日夜流逝,转眼间,四年过去了,又是春光三月,花红柳绿,繁华的东京城金水门外,一顶轿子缓缓落下,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在老家仆的搀扶下慢慢走下轿子,他看着眼前恢弘的金水城门楼,阳光似乎也变得更加耀眼,让眼前的景象开始变得模糊,良久之后,他转过头去,在老家仆的搀扶下坐回了轿子,再也没有回头,靖康元年,北宋帝国的倒数第二个年头,西门庆的干爷爷,权倾天下的蔡京,被弹劾下野,《金瓶梅》当中所描述的各级各层,大大小小的各种“西门庆”当中最上面的这位“西门庆”就这样离开了我们的视野
蔡京和西门庆这一对爷孙俩,从很多方面来说都是非常相似的,西门庆是一位工商管理的天才,而蔡京也同样是一位经济管理的奇才,西门庆所采取的股份分红制是他做生意当中的一项重要创举,而蔡京主持的盐茶专卖改革同样也是中国经济史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盐茶专卖制度将盐茶生产,销售以及分配的每个环节都包租给商人来完成,然后商人和国家进行七三开的利益分成,此举不但大大刺激了商人的积极性,也免除了商品流通各个环节当中大量冗余因素的干扰,由市场自主调节商品的流通,而我们前面提到的蔡京分配给西门庆的两淮官盐专卖特权便是这番改革当中的一环,而专卖制度直到今天依然在使用,这是蔡京留给中国经济改革史的财富
在用人方面,西门庆可以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只要是合适的人选,不管是阿猫阿狗,他都大胆使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蔡京也同样如此,所谓“宰辅之才”,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会用人,关于蔡京的老师王安石有一个很有名的轶事:有一次王安石的仆人们私下聊天,有一个仆人说王安石最喜欢吃的是獐子肉,王夫人听说了很奇怪,就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仆人说他观察过,每次王安石吃饭只夹獐子肉,王夫人便让厨房的人下次上菜时把獐子肉换一个地方,结果王安石就只夹换了獐子肉的那盘菜,原来他只是吃离自己最近的那盘菜,这个轶事呢当然是王安石高风亮节的体现,但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尽管他有卓越的经济才能,但却主持不了经济改革,因为他头脑太死板,没有变通,一个很有力的证据就是,同样是改革派,保守派的代表司马光天天给王安石唱反调,穿小鞋,但对蔡京却是青眼有加,每每赞赏,这就是做人方面的个人魅力不同了,王安石只会用自己欣赏的人,而蔡京用的是真正合适的人
被保守派和改革派双方都誉为“国之栋才”的蔡京通过大刀阔斧而又不失庖丁解牛般细腻的改革方案做到了他老师没有做到的事情,将北宋帝国推向了繁华的巅峰,但是就如同西门庆是蔡京手下的一枚棋子,而蔡京自己又何尝不是别人的一枚棋子,他们两人同样都是身处一个大时代,身不由己,王夫之曾经嘲讽蔡京是个谄媚讨好的弄臣,但这恰恰就是蔡京能够顺利得梳理协调各种来自上面的阻力,从而将老师被中断的改革重新进行下去的最关键的原因:他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妥协,和西门庆对蔡京做的妥协一样,蔡京必须要把改革的全部成果如数上交给他上面的那一拨人,这就是中央集权社会经济改革的必然宿命,于是一个最令人担忧的局面产生了:在经济极度繁荣的大局下,人民的绝对生活水平在提高,但相对的贫富差距却在越拉越大,司马光对于改革最忧心忡忡的那一点出现了:“与民争利”,对于老百姓来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民怨开始越积越深,尽管蔡京主持了新一轮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制度改革,为独居老人孤儿残疾人以及盲流人员提供免费的衣食住行以及医疗扶助,福利和救济力度之大甚至超过了后面的明清两个大朝,但依然还是杯水车薪,无法再缓和日趋尖锐的社会对立情绪
靖康元年,作为平息民怨的牺牲品,蔡京被他谄媚的对象抛弃,独自承担整个时代的积怨,然后就是例行公事的政治清洗,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他被勒令离开东京,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回来,身后背负的则是千古骂名,一年以后,北宋帝国覆灭,天下对立分为南北,他亲手将这个帝国推向了顶峰,然后又和这个帝国一起重重地摔了下来,这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哀,这位当年“不惜生死”追随老师进行改革,立志澄清天下的年轻人,如今已半身入土,酸甜苦辣,其中艰辛,又有几人能够体察几人能够体味,在离开东京前,蔡京留下了他最后的诗篇:
“日送旌旗如昨梦,心存关塞起新愁,缁衣堂下清风满,早早归来醉一瓯”
是非功过化作蝴蝶,不如离去,不如醉去吧,《金瓶梅》在送别这位“不如离去,不如醉去”的干爷爷的同时,也在为我们编织分崩离析前回光返照的那最后一场“昨梦”,把梦中最甜美的那一丝感觉重新和我们一起分享,不管那丝感觉我们是否早已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