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背诵(日更)

其三十六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翻译:
孔子说:“奢侈就会不谦逊,节俭就会孤陋固执。与其不谦逊,宁可孤陋固执。”



其三十七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豁达,小人经常烦恼忧伤。”
我的理解:
好像烦恼的时候很多啊,看来我是一个小人啊,要多开阔自己的胸怀,眼光长远,不为一时的困境所扰乱,做一个坦荡荡的君子~






其三十八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翻译:
孔子温和而严肃,有威严却不凶猛,恭谨而安详。
我的理解:
正是老师应该有的姿态呢~只是觉得最后一句翻译的不好,”恭而安“该怎么翻译呢?







泰伯第八
共21篇




其一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翻译:
孔子说:“泰伯,他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三次把天下让给季历,人民简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称赞他。






其二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dǔ)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翻译:
孔子说:“只是容貌恭敬但不知礼,就未免会劳倦,谨慎但不知礼,就会懦弱胆怯,勇敢但不知礼,就会盲动,直爽而不知礼,就显得尖刻。在上位的人能用深厚的感情对待亲族,人民就会发扬仁德的精神;在上位的人能不遗弃旧交老友,民风也就不会淡薄冷漠了。”
我的理解:
我现在于”礼“的理解就是要有一个度,怎样做才是合适的,让人觉得不至于小家子气又不至于咄咄逼人,拿捏得好,处处合宜就有一种大气的风范了~






其三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翻译:
这个解释有分歧。
1、曾子病重,召学生们到床前说:“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说:‘战战兢兢,像面临深渊,像脚踩薄冰。’从今往后,我知道自己身体可以免于毁伤了!弟子们!”
2、曾子病重,召集弟子前来,对他们说:“动一动我的脚,摆正我的脚!打开我的手,摆正我的手!《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小心谨慎,人生就好像面临深渊,好像行走在薄薄的冰面上。“从今以后,我可以免于这张胆战心惊的人生了!学生们啊!”
我的理解:
1、前一个的翻译广泛些,有一个解释是“人皆有死,但有不死之性,普通人不知此理,不能率性修道,以致如《易經•繫辭傳》所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任其生死變遷。曾子是學道之人, 了解死生原理,所以不怕死,只怕損道。道有體用,體是性,用是仁。性不可得而聞,但可以仁來修明。仁的根本就是孝道。《孝經》以不敢毀傷身體為盡孝之始,以立身行道為盡孝之終。曾子力行孝道,平素功夫就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敢一時疏忽,直到面臨身死, 才敢說一個「免」字。免就是免於損道,這是曾老夫子對弟子最切實的身教。  ”,自信看看,还是很有理的。
2、这个也可以说的通,就是人的一生都要闲心谨慎的,颇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





其四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同“背”,不合理,错误。)矣。笾(biān)豆之事,则有司存。”
翻译:
曾子病重,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说:“鸟即将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即将死的时候,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应该重视的待人接物的态度有三点:容貌举止依照礼节行动,就会避免别人的粗暴无礼;态度得体庄重,就可以使人相信;注意言谈语吐,就可以避免粗野和错误。至于祭祀的礼仪自有主管人员。”
我的理解:
”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做到这三点会给人斯文有文化的感觉





其五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翻译:
曾子说:“有才能而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识见多却向识见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有学问一样,知识充实却像不充实一样,被别人冒犯也不计较,过去我的朋友曾经这样做过。”
我的理解:
好奇的是曾子的朋友是哪一个呢?给他点个赞!
受教了,每天跟着看~! (鹿眠)
共勉,一起努力,有理解的不到位的地方要一起讨论哦~
论语 杨伯峻版 (晨小晨)
好的,多谢(*¯︶¯*)
加油!会继续关注 (我的心呢?)
嗯嗯,每天坚持进步一点点~
道德经 陈鼓应版 (晨小晨)
嗯嗯,多谢哦~
其六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翻译: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我的理解:
看到第一句就想到了《赵氏孤儿》





其七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担任的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却很远。把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死了才停下,不是很远吗?”
我想到的:
初中学过这句话,至今记得还很清楚啊~






其八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翻译:
1、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杨伯峻版)
2、孔子说:"《诗》可以使人振奋,利益可以使人成长立身,音乐可以使人成熟完善。”(毕宝魁版)
我想到的:
两个表达的意思都差不多,就是语言上有些许差别。




其九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翻译: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的理解:
因为这句话,孔子被黑惨了,但是确实孔子所在的那个时代,民主思想还没有兴起嘛~也不怪他老人家,他说的话很实诚~






其十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翻译:
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我想到的:
想象中国历史上那些活生生的例子啊,尤其满蒙,就是野蛮的部落征服中原的文明,虽然后来民族融合了,但是这个过程就是孔老师说的意思啊“好勇疾贫,乱也”。后面一句就是没什么道德底线的人也不要逼迫他,要不也会出乱子~
休息一天,明天再来~
多好! (love .liang)
多谢多谢~
今天忙到现在,明早一定来~
虽然不是早上来的,今天一定背到5条~


其十一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翻译:
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其十二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翻译:
孔子说:“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我想到的:
所谓“学而优则仕”,三年学不好的人还是少的,我想孔老师表达的是这个意思。






其十三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翻译: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我想到的:
我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此是一脉相承的。







其十四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翻译: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我想到的:
注疏里面都说这句话有些消极,要人“安分守己”。





其十五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翻译:
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我想到的:
孔老师的音乐造诣很高的,为了学琴三月不知肉味~
其十六
子曰:“狂而不直,侗(tónɡ)而不愿,悾(kōnɡ)空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翻译:
孔子说:“有的人狂妄又不正直,无知又不厚道,无能又不讲信用,我不知道这种人怎么这样!”






其十七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翻译: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我想到的:
遇到自己真心喜欢的东西,总觉得时间是不够的。





其十八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翻译:
1、(程昌明版)孔子说:“舜和禹多么伟大啊!他们拥有了天下却并不为了自己享乐。”
(杨伯峻版)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
我想到的:
道德水平比较高啊~真想去了解一下真正的舜禹是怎样的人,虽然是孔子说的,但总归不是第一手资料,不敢完全相信呢~






其十九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翻译:
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
我想到的:
就是体现孔子对周礼的推崇吧~







其二十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翻译:
舜有五个贤臣就天下太平了。周武王说:“我有十个治理国家的大臣。”孔子说:“人才难得,不是这样吗?唐虞以后,到周武王时人才最盛,还有一个妇人,实际上是九个人而已。周文王赢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仍向商朝称臣。周朝的道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我想到的:
可见孔老师对周朝的推崇,也是周朝人才最多。不过不知“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作何解?女子就不能算是人才?
其二十一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fǔ miǎn),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翻译:
孔子说:“我对禹没有可批评的地方。他自己吃得很坏,却把祭品办得丰盛来孝敬鬼神,自己穿的衣服很粗劣,却把祭服做得很华美,自己住的房子很低矮简陋,却全力修筑田间沟渠。对于禹,我没有可批评的了。”
杨伯峻版赏析:
以上这几章,孔子对于尧、舜、禹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他们的时代,一切都很完善,为君者生活简朴,孝敬鬼神,是执政者的榜样,而当今不少人拼命追逐权力、地位和财富,而把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富强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以古喻今,孔子是在向统治者提出警告。




子罕第九
共31篇
其一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翻译: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我想到的:
利益、天命、仁德都是人生中的关键点啊~






其二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翻译:
达巷那个地方的人说:“孔子真伟大呀!学问广博,可惜没有足以成名的专长。”孔子听说后对学生们说:“我干什么呢?赶马车吗?做射手吗?我赶马车吧。”
我想到的:
孔子是一个挺有趣的人,说自己要去赶马车,有点自嘲的意味哦~





其三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翻译:
孔子说:“用麻布做的礼帽符合礼节,现在用丝绸,更节省,我赞同大家的做法。臣见君需先在堂下磕头,这是合乎礼法的,现在不在堂下磕头了,只是在堂上磕头,这是倨傲。即使我的主张和大家不同,我还是依从在堂下磕头的礼节。”
我想到的:
充分体现了孔子对礼的维护,对君王政权的绝对维护。







其四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翻译:
孔子没有这四种毛病:他不凭空揣测,不绝对化,不顽固拘泥,没有自私之心。
我想到的:
做到这四点真是不容易呢~需要长期的培养内心的力量,还要开化智慧。






其五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翻译:
孔子被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我想到的:
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天命,非常人也。不过这次在匡地的围困是因为孔子长得像叛乱的臣子“阳货”,所以被季氏的家臣看错啦,挺乌龙的一个事儿。
其六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翻译: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我想到的:
圣人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其七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翻译: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我想到的:
有一种被逼无奈的感觉,不过正是多才多艺也才造就了最后的孔老师呢~







其八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翻译: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我想到的:
这世上本来就没有一个人知道所有的事情,重要的是其根本的原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孔子所说的“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九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翻译:
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完了吧!” (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世。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王”将要出世。 )
我想到的:
杨伯峻版的赏析说这是孔子晚年的迷信思想,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因为孔子看清了时局而发出的一种无奈的喟叹。无法复兴周礼,礼崩乐坏,自己无施展之地的喟叹。






其十
子见齐衰(zī cuī)者、冕衣裳者与瞽(gǔ)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翻译:
孔子见到穿丧服的人、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他们虽然年少,孔子一定站起来表示敬意;走过的时候,一定小步快走。
我想到的:
其实看到这样的孔子,想到这样的中国人,很容易让人觉得是不是有些太假了,非常注重表面上的功夫。但是最近看那本畅销书《正能量》,有了新的看法。那本书里提到了心理学家证明不仅情绪影响行为,更存在行为影响情绪,所以孔子这样做的行为会影响他的情绪,所以做出悲伤的样子就会真的有一种悲伤的情绪呢~







其十一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翻译:
颜渊叹气说:“我仰望老师的品德知识,越望觉得越高,越钻研觉得越坚深,一会儿看着像在前面,忽然又像是在后面。老师善于按次第一步一步来诱导人,用文化知识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仪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前进也不可能。我已经用尽了我的才力,好像有高大的东西立在前面。虽然想要追从,却没有途径。”
我想到的:
感觉这一段文采很好啊~








其十二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翻译: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我想到的:
我只想所子路是一个多么可爱的人啊~








其十三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yùn dù)而藏诸?求善贾(ɡǔ)而沽诸?”子曰:“沽(ɡū)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翻译: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其十四
子欲居九夷(中国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翻译:
翻译1: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位,就不闭塞落后了。”
翻译2:
孔子想要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很简陋落后,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住到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我想到的:
一下子想到的是刘禹锡的《陋室铭》。




其十五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翻译: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然后才把音乐整理订正,使《雅》和《颂》各自归于适当的位置。”(这里的《雅》《颂》是《诗经》里面的作品。)
其十六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翻译:
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我想到的:
在孔老师构建的人生价值观里,这都是人生至少应该做到的事。就像我们现在人的人生规划一样。






其十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我想到的:
原来写作文经常用到的。









其十八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翻译: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我想到的:
这句话经典啊~







其十九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翻译:
翻译1: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翻译2: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堆成了,却停了下来,这种事情我不会去做。又比如在平地上堆土成山,虽然才倒下一筐土,如果保持前进继续堆,我也会欣然前往。”
我想到的:
觉得第二个翻译要好一些。是用一种发展运动的眼光看问题呢~








其十九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翻译:
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其二十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翻译:
孔子谈到颜渊时说:“他死了真可惜啊!我只看到他进步,没见过他停下。”
我想到的:
可以对应上面19条来看。








其二十二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翻译:
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我想到的:
杨伯峻版赏析说是“做官要坚持,最终才能结出果实”
毕宝魁版赏析说是“可惜颜渊死得早”
总之就是人生还是比较漫长的,要让人生结出果实就要坚持。






其二十三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翻译:
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怕的呀,怎么知道后一辈将来不如今天这一辈呢?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那也就不值得惧怕了呀!”
我想到的:
“后生可畏”的出处啊~






其二十四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翻译:
孔子说:“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我想到的:
这两条都是一般人会犯的错误。能够真正做到的话,就会进步很快的。







其二十五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
孔子说:“做人应当忠诚守信用,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错误不要害怕改正。”
我想到的:
这个在《学而第一》那一篇里出现过,而且对“无友不如己者”的意思还是不能完全确定啊~






其二十六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我想到的:
座右铭







其二十七
子曰:“衣(yì)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zhì)不求,何用不臧(zānɡ)?’”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好,善)?”
翻译: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其二十八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
孔子说:“到了一年里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我想到的:
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其二十九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翻译: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杨伯峻版赏析:
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其三十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翻译: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
我想到的:
颜渊说的那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其三十一
“唐棣(dì)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翻译:
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我想到的:
看不这句话的深意在哪,毕宝魁版赏析里面说是对应“”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休息一天~
忙到现在,只有再休息一天了~
不是忘记了,实在是事情多。过两天再来~
乡党第十
共27章
(这章是最生动的,讲的都是孔子的衣食住行,也让我们觉得孔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其一
孔子于乡党,恂恂(xún)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同“辨”,擅长谈论,善辨。)言,唯谨尔。
翻译:
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其二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yín)如也。君在,踧踖(cùjí)如也,与与如也。
翻译:
上朝时,君主还没有来,孔子与下大夫说话和乐从容;与上大夫谈话和颜悦色,中正有诤。君主到来,恭敬而又小心,谨慎地徐徐而行。





其三
君召使摈(bìn),色勃如也,足躩(ju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chān)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翻译:
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
我想到的:
这是接待外宾的标准啊~






其四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没阶,趋进,翼如也。
复其位,踧踖如也。
翻译:
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
站,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也不踩门坎。
经过国君的座位时,他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也加快起来,说话也好像中气不足一样。
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的时候,恭敬谨慎的样子,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
退出来,走下台阶,脸色便舒展开了,怡然自得的样子
。走完了台阶,快快地向前走几步,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
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我想到的:
这个真的有够复杂啊~不过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孔子是在极力的表现对君主的尊重。






其五
执圭(ɡuī),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sù)如有循。
享礼,有容色。
私觌(dí),愉愉如也。
翻译:
(孔子出使别的诸侯国,)拿着圭,恭敬谨慎,像是举不起来的样子。向上举时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时好像是给人递东西。脸色庄重得像战栗的样子,步子很小,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
在举行赠送礼物的仪式时,显得和颜悦色。
和国君举行私下会见的时候,更轻松愉快了。
M一记,有时间来讨论。 (简之)
好的啊,欢迎讨论~
m (小嘎and小雨)
多谢捧场哦~
M (mentha)
多谢捧场哦~
其六
君子不以绀(ɡàn)緅(zōu)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当暑,袗(zhěn)絺(chī)绤(xì),必表而出之。
缁衣,羔裘;素衣,麑(ní)裘;黄衣,狐裘。
亵裘长,短右袂。必
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丧,无所不佩。
非帷裳,必杀(shàì)之。
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必朝服而朝。
翻译:
君子不用深青透红或黑中透红的布作镶边,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做家居的便服。
在夏天,穿细葛布或粗麻布做的单衣,外出时一定要加套外衣。
黑衣配黑色羊羔皮袍;白色衣服配白鹿皮袍;黄色衣服配狐狸皮袍。
家居的皮袍,要做得长些,把右边袖子做短一点。
睡觉一定要有小被子,要一身半长。
冬天把狐貉的皮做坐垫。
服丧期满脱去丧服就可以佩戴各种装饰品。
除了礼服用整幅的布,别的衣服都是剪开裁制的。
不要穿黑色羊羔皮的袍子戴黑色礼帽去吊丧。
每月的初一,一定要穿着朝服去朝见君主。
我想到的:
听《国学堂》讲中医,说春天穿绿、夏天穿红、秋天穿白、冬天穿黑,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土。中医与道家颇有渊源,这是道家的说法,跟孔子说的当然不一样。





其七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斋戒时住处从内室移至外室,不与妻妾同房)。
翻译:
斋戒时必须要有沐浴后换穿的干净衣服,要用布做的。斋戒时一定要改变饮食,住处一定要从卧室里迁出。
我想到的:
斋戒是因为什么呢?在中国,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当然这里就不讲宗教中的来源了。反观现在,好像没有这样的仪式了。不能完全认为这是一种封建迷信,其实这是一种敬仰和敬畏之心。




其八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yì)而餲(ài),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同“饩”,音xì,即粮食)。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翻译:
饭食不嫌做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一说,吃饭不因米精就多吃了,吃肉不因鱼肉切得细就多吃了。)
粮食变质了、鱼不新鲜了、肉腐烂了,不吃。颜色变坏了,不吃。气味不好,不吃。烹调不当的饭,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不是按一定方法宰割的肉,不吃。酱醋放得不得当,不吃。
虽然肉很多,吃它不该超过主食。
唯有酒没有限量,但不能喝到醉的程度。
买来的酒和市上的熟肉干,不吃。
桌上的姜不撤掉,不能多吃。
我想到的:
越有文化越讲究,所以孔老师这么讲究只能说明他有文化。想起一个笑话,说有一个人看完了论语讲自己唯独学会了其中的一条,别人就问,是“忠孝礼智信”哪一条啊?那人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其九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翻译:
参加国君祭祀典礼分得的肉,不能放过夜。平时祭祀用的肉不能存放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再吃了。
我想到的:
那时候没有冰箱啊!




其十
食不语,寝不言。
翻译: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很久没有更过了,洗心革面,以后每天来更!!!
"九十年,国祚废。"
八佾:3.20 子入太庙 (杜渊)
能弱弱的问一句兄台,这是什么意思么???
其十一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同“斋”)如也。
翻译:
虽然是糙米饭和菜汤,也要先祭一祭,一定要像斋戒时那样虔敬严肃。
我想到的:
这个是对事物的尊敬,也是一种天然的虔诚,好像天主教吃饭前的仪式啊~






其十二
席不正,不坐。
翻译:
坐席摆得不端正,不坐。



其十三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翻译:
在举行乡饮酒礼后,要等老人先出去,自己才出去。



其十四
乡人傩(nuó),朝服而立于阼(zuò)阶(东面的台阶,主人站的地方)。
翻译:
本乡的人举行傩仪式时,穿着朝服站在东面的台阶上。
我想到的:
说明古人对“傩”的重视,孔子还是作为主持者。





其十五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翻译:
孔子托别人代为问候在别的国家的朋友,要躬身下拜两次,送走受托的人。
我想到的:
首先这个是礼的表现,其次托别人办事真的要诚心实意的道谢啊~



今天先背5条,加油加油!!!

Mark一下。 (月在峰)
嘿嘿,这个帖子也要每天坚持啊啊啊啊!
推荐李泽厚解说的那本,有一定的哲学深度。具体书名可以上网查一下。 (啃书本)
好的,谢谢,我去看一看。
其十六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翻译:
季康子赠送药给孔子,他拜谢后接受了,说:“我对这药的药性不怎么了解,不敢尝。”
我想到的:
孔子很真诚的拒绝了。





其十七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翻译:
孔子的马厩着火了。孔子从朝廷回来,说:“伤人了吗?”并不问马
我想到的:
人本主义吧。





其十八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翻译:
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供奉。国君赐给活的牲畜一定养着它。和国君一起吃饭,当他进行饭前祭祀的时候,自己先吃饭,不吃菜。
我想到的:
这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吧。








其十九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翻译:
孔子生病了,国君来看望他,孔子头朝东躺在床上,把朝服盖在身上,还拖着束带。
我想到的:
生病了也不放松。







其二十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翻译:
国君命令召见,孔子不等马车驾好就步行走了
我想到的:
迫切迫切的心情!
你背得完么。。= = (月在峰)
每天坚持就能背完啊。就是我属于记得快也忘得快的那种。可能不久就忘了。
虽然忘了但还是很熟悉,这样就很好了。
64	哲学	《论语今读》		李泽厚		中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3-1	1
 (月在峰)
好吧,猫老师,你竟然连这个也有!!!我好嫉妒!!!
我才背三字经。惭愧。 (Start,xin)
我也才开始背的,一起加油吧。会收获很多呢~一定要坚持哟~
其二十一
入太庙,每事问。
翻译:
孔子进入太庙,遇到每件事都要问。
我想到的:
好勤奋,所以说圣人不是一蹴而就的天才啊~





其二十二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翻译:
朋友死了没有人来料理后事,孔子说:“由我来料理丧事。”
我想到的:
这世上多得是锦上添花,少的是雪中送炭。





其二十三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翻译:
朋友送的礼物,哪怕是车马那样贵重的东西,如果不是祭肉,就不用躬身下拜。
我想到的:
“祭肉”是跟孝道有关的,说它比贵重的车马还要贵重,真是凸显对孝的关注,对礼的重视。







其二十四
寝不尸,居不客。
翻译:
孔子睡觉不是像死尸那样直躺着,平日坐着也不像会客或做客一样跪坐。
我想到的:
这句话是说孔老师私下里是不拿架子,不严肃古板的人。还是很亲切的样子。







其二十五
见齐(zī)衰(同“缞cuī)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同“轼”,车前扶手的横木。)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翻译:
见到穿着孝服的人,即使是关系亲密的,也一定会改变态度表示同情。见到穿礼服的人和盲人,即使常见到他,也一定有礼貌。在车上遇到穿丧服的或送死人衣服的人,要把身体伏在车轼上表示哀悼。遇到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要伏在车轼上。做客时有丰盛的筵席,一定要态度变得庄重并站立起来。遇见疾雷大风一定神态变得庄严。
我想到的:
这个就是礼仪和规矩吧。虽然现在不怎么流行了,其实它是很讲究对对别人的同理心的。
其二十六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翻译:
孔子上车时一定先端正地站好,拉住扶手上的带子再上车。在车里不向内回头看,不急促地高声说话,不举起自己的手指指划划。
我想到的:
那年头,赶马车是一个技术活呢。






其二十七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同“拱”)之,三嗅(同“狊“jù,原指狗看,这里借指鸟惊恐地看)而作。
翻译:
野鸡看到人们有一点颜色不善,就飞走了,在空中盘旋后再飞下来安集。孔子说:“山梁上的野鸡,也懂得时宜啊,也懂得时宜啊!”子路听了拱手行礼,那野鸡惊恐地看他几眼,张开翅膀飞走了。
我想到的:
孔子一直宣传自己的思想而不被重视的感喟吧!










先进第十一
共26篇
其一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翻译: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没有做过官的一般人,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我要选用人才,那么我会选择先学习礼乐的人。”
我想到的:
觉得这句话是不是有失偏颇,不过那个时候就有二世祖了么?








其二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翻译:
孔子说:“跟着我在陈国、蔡国的弟子们,现在都不在我的门下了。”
我想到的:
公元前489年,孔子和他的学生从陈国到蔡地去。途中,他们被陈国的人们所包围,绝粮7天,许多学生饿得不能行走。当时跟随他的学生有子路、子贡、颜渊等人。公元前484年,孔子回鲁国以后,子路、子贡等先后离开了他,颜回也死了。患难真情才是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加之那些弟子是孔子最引以为傲的有些人才吧~








其三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翻译:
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辞令的有:宰我、子贡。善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我想到的:
这个就是孔老师的评价了,德行、言语、文字种种不是只有一样就行了,而是样样都通,但有一项特别突出,这样才行啊!

其四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翻译:
孔子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他对于我说的话,无不心悦诚服。”
我想到的:
颜回是个讨老师喜欢的好学生。




其五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翻译: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啊!人们听了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孝顺的话也没有什么非议。”










其六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翻译:
南容把“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几句诗反复诵读,孔子便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我想到的:
谨言慎行真的很重要呢,尤其是这张嘴,真的要三思而后说。
不过孔子喜欢一个人就把亲戚的女儿嫁过去,那个是胡婚姻真是不自由啊。








其七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翻译:
季康子问:“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颜回最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这样的学生了。”



其八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翻译:
颜渊死了,他父亲颜路请孔子卖掉车来为颜渊买椁。孔子说:“虽然你的儿子和我的儿子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对各人来说都是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鲤死了也只有内棺,没有外椁。我不能卖掉车子步行来为颜渊买椁。因为我过去做过大夫,是不能步行的。”
我想到的:
这一句挺有意思的,但是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究竟是颜回家很穷困还是其父要求锦上添花呢?不得而知。
不过这一句让人觉得孔子倒是挺有底线的,不知道是不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总觉得孔子这事儿做的不大妥当,不过确实我自己经常因为不能拒绝别人而给自己带来麻烦。
所以帮助别人和不能委屈自己这两条都能满足有时候真的很考为人处世的功力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