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写的,码字太费劲,还不会分段,罢了,下班回家电脑更。在啦啦啦啦啦。。。
。。。。。。老辈口传,纯民间的诡异经历
@Verder2013 105楼 2013-12-19 07:57:00
回复第71楼(作者: @expsoft 于 2013-12-16 19:01)
@五口帚东山 1楼 2013-12-07 15:46:00
86年的华东平原地区,,那时改革……
==========
没有家庭联产承包,你和你的家人能不能活到现在,都是个问题。
-----------------------------
哥们,我没否定家庭联产承包呀。。。。
回复第71楼(作者: @expsoft 于 2013-12-16 19:01)
@五口帚东山 1楼 2013-12-07 15:46:00
86年的华东平原地区,,那时改革……
==========
没有家庭联产承包,你和你的家人能不能活到现在,都是个问题。
-----------------------------
哥们,我没否定家庭联产承包呀。。。。
@davidszhw 103楼 2013-12-18 23:18:00
你这一次更得太少了,另外你这是经历?有没有书的图发上来看看
-----------------------------
RT,老悲子口述的。。。。。。我在尽量多更。。。
你这一次更得太少了,另外你这是经历?有没有书的图发上来看看
-----------------------------
RT,老悲子口述的。。。。。。我在尽量多更。。。
第一次玩不太懂,看来多更才是正事,好饭也怕晚呀。。。。
掩卷心惊,此刻看完书里的记载,在对照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何其的相似,简直是如出一辙。书中明言写到;这黄鳝是蜕鳞的至阴之物,陡然逆转四季交替的出现,是因为周边环境要有大变动所导致的。其扰乱了正常的春蜇冬眠规律,打破了万物生灵的阴阳平衡,微观的针鼻子举动都可能导致宏观的灾难性连锁反应。而那诡异的直立水中的动作正是民间传说的“黄鳝打桩”,民谚语有云:“寒天冻地下雪霜,黄鳝竖起是打桩,出着太阳下着雨,濠里淹死大闺女。”
啦啦啦啦啦
加油
@五口帚东山 1楼 2013-12-07 15:46:00
86年的华东平原地区,,那时改革的春风还没遍神州大地的每一处角落,农村基本刚解决温饱问题,日子过的紧紧巴巴,虽说早就落实了分田到户的政策,人人都有地种,但也因当时农业水平落后,粮食产量低,另外还要上缴公粮等诸多因素存在,所以每逢来年开春基本都是青黄不接的境地,,忍饥挨饿是长有的事,要不就是东家借西家一瓢地瓜面,维持着基本的口腹,以至于全家都指望着;蛤蟆打呱呱,四十五天吃疙瘩的季节快点到来
.
-----------------------------
@expsoft 71楼 2013-12-16 19:01:00
这是典型的扯淡,华东地区从1976年开始就已经基本消灭饥饿,1976-1984年,基本上属于小组模式(互助组),1985年开始分田到户,虽然那时产量不高,但说要挨饿,那是典型的胡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可以说是一种倒退,是农业经济的一种倒退,根本不符合中国农业的发展。
-----------------------------
@五口帚东山 73楼 2013-12-16 23:34:00
不厚道,半夜把我爹叫起来,他差点没抽死我。我问了一下当时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华东地区具体分田时间在1980到1982年,根据各地情况,时间也不尽相同,我们这里是85年分的田,当时按人口分配,我们生产队地少,人口则在增加,一个人是九分地,别处多的一般一亩二三左右,按地亩上缴公粮,大约是每亩将近80斤左右,而当时以碳铵为主要肥料,大约价格是7.8快到12.3快左右,很多人用不起,用的都是“高温肥”就是人畜粪便掺......
-----------------------------
@expsoft 112楼 2013-12-19 14:47:00
这个地方是只计算了主粮,其实每家每户还有自留地,还有瓜果蔬菜的。我妈跟我说的就是1976年基本上可以吃饱了,如果说要感谢谁,并不是要感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应该感谢袁隆平,是他让大家能吃上饱饭的。
-----------------------------
根据地区水平不同,不能一概而论,虽说自留地是自种自收,不需缴纳公粮,但当时我们这里是按生产的的余留分配的,一家才几厘地,收成可想而知,另外,上述是保守估计的收成,你要赶上个天灾水祸啥的,一年接不上,年年接不上,还有就是我们这里是以小麦为主要食物来源,大米不种的,详细情况,可以参见安徽皖北的利辛、蒙城、涡阳、太和等地。。。。
86年的华东平原地区,,那时改革的春风还没遍神州大地的每一处角落,农村基本刚解决温饱问题,日子过的紧紧巴巴,虽说早就落实了分田到户的政策,人人都有地种,但也因当时农业水平落后,粮食产量低,另外还要上缴公粮等诸多因素存在,所以每逢来年开春基本都是青黄不接的境地,,忍饥挨饿是长有的事,要不就是东家借西家一瓢地瓜面,维持着基本的口腹,以至于全家都指望着;蛤蟆打呱呱,四十五天吃疙瘩的季节快点到来
.
-----------------------------
@expsoft 71楼 2013-12-16 19:01:00
这是典型的扯淡,华东地区从1976年开始就已经基本消灭饥饿,1976-1984年,基本上属于小组模式(互助组),1985年开始分田到户,虽然那时产量不高,但说要挨饿,那是典型的胡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可以说是一种倒退,是农业经济的一种倒退,根本不符合中国农业的发展。
-----------------------------
@五口帚东山 73楼 2013-12-16 23:34:00
不厚道,半夜把我爹叫起来,他差点没抽死我。我问了一下当时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华东地区具体分田时间在1980到1982年,根据各地情况,时间也不尽相同,我们这里是85年分的田,当时按人口分配,我们生产队地少,人口则在增加,一个人是九分地,别处多的一般一亩二三左右,按地亩上缴公粮,大约是每亩将近80斤左右,而当时以碳铵为主要肥料,大约价格是7.8快到12.3快左右,很多人用不起,用的都是“高温肥”就是人畜粪便掺......
-----------------------------
@expsoft 112楼 2013-12-19 14:47:00
这个地方是只计算了主粮,其实每家每户还有自留地,还有瓜果蔬菜的。我妈跟我说的就是1976年基本上可以吃饱了,如果说要感谢谁,并不是要感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应该感谢袁隆平,是他让大家能吃上饱饭的。
-----------------------------
根据地区水平不同,不能一概而论,虽说自留地是自种自收,不需缴纳公粮,但当时我们这里是按生产的的余留分配的,一家才几厘地,收成可想而知,另外,上述是保守估计的收成,你要赶上个天灾水祸啥的,一年接不上,年年接不上,还有就是我们这里是以小麦为主要食物来源,大米不种的,详细情况,可以参见安徽皖北的利辛、蒙城、涡阳、太和等地。。。。
等会更点。。。
看来此书所载并非都是神鬼虚言,瓦庙村怕是真要有大灾难了,一想到此处,周镇其的心窝子里像是被刺进了一截冰锥般从头凉到脚心。
一夜无眠,转眼天光方亮,周镇其早早来到肥河边,昨日的诡异现象以不复存在,唯独清可见底的河水此刻却是变的浑浊不堪,一派死气沉沉的模样。
回到村里,周镇其也不敢同别人说起,恐引起不必要的事端,可这大难之期眼见就要来临,又不能与人详说,真真是前狼后虎的左右为难。
肥河下游通往淮河,最后交汇奔赴长江,自古以来也多次发生过较大的水灾,加之如今局势动荡,沿河的堤坝也荒废已久,无人加筑修整过,每年的夏季一旦降雨过多,势如破竹的河水便会瞬间摧毁那风雨侵蚀的堤坝,直接危及坝下的村子。周镇其无法想象河水溃堤之后那沟满河平哀鸿遍野的惨状。再说,自己年少双亲故去,亏的村里乡亲照顾,才能今日有妻得子,土鸡瓦狗尚有良知不离不弃,何况咱心肺俱全的堂堂男儿。事不宜迟恐多生变数,赶紧去找村西头的周老太爷合计下。
这周老爷子大名周正洪,年轻的时候在私塾里当过教书先生,识文断字的也有威望,村里有个红白喜事啥的,都是找他商量解决。如今岁数大了,眼花耳背的,鲜有时间出来转悠,不过老爷子身体却很硬实,村里事无巨细都是经他一人把持操办的,可谓瓦庙村的主头。
打老远见周老太爷眯缝着双眼倚在向阳处的墙角晒太阳,周镇其快步上前,不由分说的拍了拍他,也不管他听不听见,就把事端的来由始末一股脑儿的说了一通,这老爷子本来就耳背,眯眼见周镇其比划者说道啥的一堆话,愣没听见一句,
忙开口问道:咋的了,镇其?你这着急忙慌的,有啥事慢慢说,火急火燎的没个规矩?
周镇其一时情急,倒忘了老太爷耳背不聪的,忙又复述了一遍。
啥家伙?你再说一遍?老太爷颤悠着站了起来,似乎不敢确定周镇其刚才所说?
周镇其哭笑不得的又复述了一遍,这回语气缓和了些许,老太爷算是听的真切明白了。枣树般的双手连拐杖都拿不稳当了,惊得下巴差点没掉下来。
直瞪着周镇其问道:镇其呀,你可没瞎白乎吧?这王八还得个鳖规矩,事可不能乱说?
周镇其硬着话茬说道:这人命关天的大事,我那敢有那个横胆儿瞎侃的,不是自己亲眼看见,打死我也不信呀。
老太爷一听这话,深知空穴不来风,恐怕事态非比严重了,立马让儿子去通知村里的劳力来家商量对策。
一夜无眠,转眼天光方亮,周镇其早早来到肥河边,昨日的诡异现象以不复存在,唯独清可见底的河水此刻却是变的浑浊不堪,一派死气沉沉的模样。
回到村里,周镇其也不敢同别人说起,恐引起不必要的事端,可这大难之期眼见就要来临,又不能与人详说,真真是前狼后虎的左右为难。
肥河下游通往淮河,最后交汇奔赴长江,自古以来也多次发生过较大的水灾,加之如今局势动荡,沿河的堤坝也荒废已久,无人加筑修整过,每年的夏季一旦降雨过多,势如破竹的河水便会瞬间摧毁那风雨侵蚀的堤坝,直接危及坝下的村子。周镇其无法想象河水溃堤之后那沟满河平哀鸿遍野的惨状。再说,自己年少双亲故去,亏的村里乡亲照顾,才能今日有妻得子,土鸡瓦狗尚有良知不离不弃,何况咱心肺俱全的堂堂男儿。事不宜迟恐多生变数,赶紧去找村西头的周老太爷合计下。
这周老爷子大名周正洪,年轻的时候在私塾里当过教书先生,识文断字的也有威望,村里有个红白喜事啥的,都是找他商量解决。如今岁数大了,眼花耳背的,鲜有时间出来转悠,不过老爷子身体却很硬实,村里事无巨细都是经他一人把持操办的,可谓瓦庙村的主头。
打老远见周老太爷眯缝着双眼倚在向阳处的墙角晒太阳,周镇其快步上前,不由分说的拍了拍他,也不管他听不听见,就把事端的来由始末一股脑儿的说了一通,这老爷子本来就耳背,眯眼见周镇其比划者说道啥的一堆话,愣没听见一句,
忙开口问道:咋的了,镇其?你这着急忙慌的,有啥事慢慢说,火急火燎的没个规矩?
周镇其一时情急,倒忘了老太爷耳背不聪的,忙又复述了一遍。
啥家伙?你再说一遍?老太爷颤悠着站了起来,似乎不敢确定周镇其刚才所说?
周镇其哭笑不得的又复述了一遍,这回语气缓和了些许,老太爷算是听的真切明白了。枣树般的双手连拐杖都拿不稳当了,惊得下巴差点没掉下来。
直瞪着周镇其问道:镇其呀,你可没瞎白乎吧?这王八还得个鳖规矩,事可不能乱说?
周镇其硬着话茬说道:这人命关天的大事,我那敢有那个横胆儿瞎侃的,不是自己亲眼看见,打死我也不信呀。
老太爷一听这话,深知空穴不来风,恐怕事态非比严重了,立马让儿子去通知村里的劳力来家商量对策。
明天继续多更。。。。。。
转眼间村里的劳力都到齐了周老太爷家中,大家伙齐聚一堂,周镇其把事经过详细说了一遭,众人期初不信,都向老太爷求证,果不其然,老爷子一开口,这事还能有假。
大家伙开始议论纷纷,你言我语的想招划策的说道开了,但究竟该咋解决,谁也说不出个道道来,至于周镇其更是苦无对策,一脸愁绪的呆在当场,虽说有书在手,可眼下也是初涉皮毛,还没到深邃娴熟的地步,老话不是说:一朝师傅领进门,余下光阴靠个人吗,这没个言传身教的,就是天赋异禀也端的是无法施展呀。
大家伙议论着,一时也没有啥权宜的法子,声音也渐渐静了下来,老太爷端坐在后台,闭着眼睛一言不发,见众人都紧了声,清了清嗓子说道:这乱世之秋无太平,大家伙也没啥办法,常言说呀:水火无情,这老天爷是要降灾咱瓦庙村呀,大家议论良久,也苦无对策,依照当前情况来看,时间有限,情势危及,该是越早应多越好,咱村紧邻肥河,地势低洼,万一水流下泄,势必会冲将下来,到时妱齿不留,凡是毁于一旦。照我看呐,折中的法子就是尽早搬离村子,先退到西北方的瓦庙土丘子上去,那里地势较高,可免流水冲击,上面的几间庙堂也可安顿老幼,等避过这劫,洪水退下咱在从长计议,大家觉的咋样???
大家伙开始议论纷纷,你言我语的想招划策的说道开了,但究竟该咋解决,谁也说不出个道道来,至于周镇其更是苦无对策,一脸愁绪的呆在当场,虽说有书在手,可眼下也是初涉皮毛,还没到深邃娴熟的地步,老话不是说:一朝师傅领进门,余下光阴靠个人吗,这没个言传身教的,就是天赋异禀也端的是无法施展呀。
大家伙议论着,一时也没有啥权宜的法子,声音也渐渐静了下来,老太爷端坐在后台,闭着眼睛一言不发,见众人都紧了声,清了清嗓子说道:这乱世之秋无太平,大家伙也没啥办法,常言说呀:水火无情,这老天爷是要降灾咱瓦庙村呀,大家议论良久,也苦无对策,依照当前情况来看,时间有限,情势危及,该是越早应多越好,咱村紧邻肥河,地势低洼,万一水流下泄,势必会冲将下来,到时妱齿不留,凡是毁于一旦。照我看呐,折中的法子就是尽早搬离村子,先退到西北方的瓦庙土丘子上去,那里地势较高,可免流水冲击,上面的几间庙堂也可安顿老幼,等避过这劫,洪水退下咱在从长计议,大家觉的咋样???
我要继续,加油。。。
@davidszhw 123楼 2013-12-22 12:20:00
不错继续啊
-----------------------------
哥,你一直在鼓励我,谢谢你。。。
不错继续啊
-----------------------------
哥,你一直在鼓励我,谢谢你。。。
加油努力
@细沙梦境 128楼 2013-12-24 12:21:00
楼主这是要写 武侠 小说的劲头吗>?
-----------------------------
哈哈,哥,你搞笑了。。。
楼主这是要写 武侠 小说的劲头吗>?
-----------------------------
哈哈,哥,你搞笑了。。。
众人也没啥别的法子,见老爷子说的在理,大家伙也都点头同意了。一直到日落西山众人方才散了各自回家收拾准备。
是夜,月朗星稀,一片清冷,大风扯着号子呜呜的刮着,烈风直往人骨头缝里钻,树梢也随着风向左右摇摆,发出渗人的动静。下半夜乌流云遮住了月光,天地顿时陷入漆黑昏沉,几只不知名的怪鸟扑棱着翅膀被风动和流云惊扰的咂咂乱叫。
蓦的一道惊雷闪电当空划过,天际顿时亮如白昼,惨白的死光照耀大地,骤风愈加冷冽,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劈头盖脸的砸落下来,宛如天河漏了一般飞流直坠大地,伴着疾风肆虐不止。
静谧的村子此刻炸开了锅,风雨交加之声、婴孩的惊恐哭喊声、众人提着马灯奔走忙碌的呼喊声,再加上打雷闪电,一时间混乱嘈杂充斥着村子,大有末日来临之象。
此时,周镇其手提马灯披着蓑衣嘱托媳妇赶紧收拾紧要的物件,抱着孩子赶快往瓦庙跑,自己还得帮助大家伙收拾转移,说完便一头扎进这瓢泼大雨当中。由于提前安排妥当,众人撤离的井然有序,虽说时间紧迫了点,但一切按照计划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老人小孩先行撤离,青年劳力殿后,大家大包小袋的身挑肩扛,更有甚者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抱着孩子还牵着鸡鸭鹅蚤啥的,在这急风骤雨的晚上,借着天空的闪电和马灯,一条火龙蜿蜒缓动着奔西北飞去。
眼见天似乎塌了个窟窿一般,越下越大,众人步履维艰的赶到了瓦庙上,皆都缓了一口气,不消片刻,足下刚过的地方已是没了脚脖子,怕是在晚一会,定是小命不保了。在众人喘息之际,突然有人喊道:坝子要溃水了!借着忽明忽暗的闪电,大家探头一观,只见不远处肥河里的水混合着泥沙树枝冲破堤坝直奔坝下溃来,声动振聋发聩,水势犹如一头黄龙咆哮着席卷而至,夹杂着杂草烂木头横扫一切,水雾氤氲,一如人间炼狱,顷刻间,坝下一片汪洋泽国,观者无不心惊胆寒、遍体生栗。
雨脚如麻,响雷炸空,四下又透风漏雨的好不凄楚,众人眼见过活一辈子的家舍田园瞬间分崩离析房倒屋塌的毁于一旦,皆都摸着眼泪失声痛哭。更有老人跪在天神奶奶的塑像前,祈祷着灾难快点过去。
周老太爷眼观此象,也是一脸的无奈悲痛,深知天道无常、祸福未知,见大家愁眉苦脸的,紧忙劝道:都别那啥了,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无妄之灾的,大难临头,也不是咱能扭转的,取舍有道,尚有命在,不愁以后重整家园啥的,人不能被一时的困境所压倒,只要保存实力总有转机的时候。要相信,不管如何艰难,只要心存信念,大家伙都会走出“山穷水尽”的境地的,这正是:留得五湖明月在,何愁无处下金钩。
是夜,月朗星稀,一片清冷,大风扯着号子呜呜的刮着,烈风直往人骨头缝里钻,树梢也随着风向左右摇摆,发出渗人的动静。下半夜乌流云遮住了月光,天地顿时陷入漆黑昏沉,几只不知名的怪鸟扑棱着翅膀被风动和流云惊扰的咂咂乱叫。
蓦的一道惊雷闪电当空划过,天际顿时亮如白昼,惨白的死光照耀大地,骤风愈加冷冽,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劈头盖脸的砸落下来,宛如天河漏了一般飞流直坠大地,伴着疾风肆虐不止。
静谧的村子此刻炸开了锅,风雨交加之声、婴孩的惊恐哭喊声、众人提着马灯奔走忙碌的呼喊声,再加上打雷闪电,一时间混乱嘈杂充斥着村子,大有末日来临之象。
此时,周镇其手提马灯披着蓑衣嘱托媳妇赶紧收拾紧要的物件,抱着孩子赶快往瓦庙跑,自己还得帮助大家伙收拾转移,说完便一头扎进这瓢泼大雨当中。由于提前安排妥当,众人撤离的井然有序,虽说时间紧迫了点,但一切按照计划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老人小孩先行撤离,青年劳力殿后,大家大包小袋的身挑肩扛,更有甚者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抱着孩子还牵着鸡鸭鹅蚤啥的,在这急风骤雨的晚上,借着天空的闪电和马灯,一条火龙蜿蜒缓动着奔西北飞去。
眼见天似乎塌了个窟窿一般,越下越大,众人步履维艰的赶到了瓦庙上,皆都缓了一口气,不消片刻,足下刚过的地方已是没了脚脖子,怕是在晚一会,定是小命不保了。在众人喘息之际,突然有人喊道:坝子要溃水了!借着忽明忽暗的闪电,大家探头一观,只见不远处肥河里的水混合着泥沙树枝冲破堤坝直奔坝下溃来,声动振聋发聩,水势犹如一头黄龙咆哮着席卷而至,夹杂着杂草烂木头横扫一切,水雾氤氲,一如人间炼狱,顷刻间,坝下一片汪洋泽国,观者无不心惊胆寒、遍体生栗。
雨脚如麻,响雷炸空,四下又透风漏雨的好不凄楚,众人眼见过活一辈子的家舍田园瞬间分崩离析房倒屋塌的毁于一旦,皆都摸着眼泪失声痛哭。更有老人跪在天神奶奶的塑像前,祈祷着灾难快点过去。
周老太爷眼观此象,也是一脸的无奈悲痛,深知天道无常、祸福未知,见大家愁眉苦脸的,紧忙劝道:都别那啥了,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无妄之灾的,大难临头,也不是咱能扭转的,取舍有道,尚有命在,不愁以后重整家园啥的,人不能被一时的困境所压倒,只要保存实力总有转机的时候。要相信,不管如何艰难,只要心存信念,大家伙都会走出“山穷水尽”的境地的,这正是:留得五湖明月在,何愁无处下金钩。
要睡觉了,好困。。。
@davidszhw 136楼 2013-12-24 16:47:00
很好
傍晚就开始睡觉啊?
-----------------------------
哥,我上夜班的,很累的。。
很好
傍晚就开始睡觉啊?
-----------------------------
哥,我上夜班的,很累的。。
累呀,明天在更吧。。。
天光稍有放亮,仍是黯黑如泼墨,铅云密布,偶有几道闪电和惊雷划过,不过雨势渐缓,淅淅沥沥的斜雨逐渐转小,众人也都舒了一口气。
抬眼望去,视野之内皆是沟满河平的一片水泽,几只老鸹盘旋在头顶,发出令人厌恶的叫声在寻脚觅食。只有几棵合抱粗的榆钱儿树梢露在水面,足见水势之大。
但就在眨眼间,水势开始下退,顺着外围的河沟子直下肥河的坝口,肥河里的水位也在逐渐下消,坝口联接肥河的人工修筑涵洞也露了出来,打着穴的激流卷起杂草烂树叶的立刻从涵洞倒灌进肥河,跟着上游的洪水一道汇流到下段淮河。不消多时,待东方露出鱼肚白之际,平原水位已经下消的所剩无几了,仿佛一夜如常瞬间消失了一般,唯有层层堆积的泥沙和东倒西歪的树木显现着昨夜那一场疾风骤雨的突袭。
众人见水流来的突兀怪异,这退的也迅速,当真是祸福只在瞬息间,或是千变万化时。亏的发现及时,如若不是先知,怕是全村老少已是去阎十殿的黄泉路上咯。想来也是心有余悸。
日头东出万丈光,此刻天光放晴,刺目的太阳晃的人眼生疼,众人好似还未从昨夜漆黑中转换过来,一时手搭凉棚的纷纷走下土丘,依次趟着没过腿肚子的淤泥开始回村,村子境况可想而知,这土坯子茅草房那禁得住风刻雨削的破坏,光秃秃的只留下半截土基,依稀尚可辨认。先前的篱笆桩子木头门也被冲的七零八落,平日里遮风挡雨的休憩之所,如今遍布污泥瓦砾,好似废墟鬼城一般破败,皆都唏嘘天意难窥。如此状况,自免不了一番收拾修葺。
可就在大家伙着急忙慌的修整家园的当口,又一件突发的事件让众人原本松懈的神经此刻又绷了起来,由于洪水激流从肥河铺天盖地的冲将下来,农田房舍自是土崩瓦解不必说,可肥河边上的七八口老坟土茔却也被冲击的封土无存,寿材棺板瓤子散架开裂的满处皆是,骨头架子也是散落一地,任由鸟啄日晒的好不凄楚,俗话说过,人死魂归天,一副空皮囊也就图个入土为安的长眠地下,可眼下暴尸荒野,偌大的九州四野竟也容不下一副骨骸,想必此等事被九泉之下的人知道,非得气的诈了尸不可。虽说也无从考证这是那朝那辈叔伯大爷的居身之所,可也不能眼瞅着任由风吹雨淋的无处葬身吧?这下边的人不安生,上面的人也不好过!
于是乎,大家伙一合计,考虑到肥河水患不断,就着坝子周边的实际地角,以及诸多忌讳,一致决定--------迁坟。
可言下当务之急是修整家园,也撤不出人手啥的,再说,总不能阴宅阳宅一块办吧,也不讨吉利不是?在有就是还得查个适宜迁葬吉时,找个合适的地角掘土开穴,请个阴三儿说道下,免不了大兴土木焚香烧纸啥的,也颇费时间,索性将寿材骨头渣子聚拢一堆,用草木一盖,待家宅收拾妥当,在来安迁动土也不迟。。。。。。
抬眼望去,视野之内皆是沟满河平的一片水泽,几只老鸹盘旋在头顶,发出令人厌恶的叫声在寻脚觅食。只有几棵合抱粗的榆钱儿树梢露在水面,足见水势之大。
但就在眨眼间,水势开始下退,顺着外围的河沟子直下肥河的坝口,肥河里的水位也在逐渐下消,坝口联接肥河的人工修筑涵洞也露了出来,打着穴的激流卷起杂草烂树叶的立刻从涵洞倒灌进肥河,跟着上游的洪水一道汇流到下段淮河。不消多时,待东方露出鱼肚白之际,平原水位已经下消的所剩无几了,仿佛一夜如常瞬间消失了一般,唯有层层堆积的泥沙和东倒西歪的树木显现着昨夜那一场疾风骤雨的突袭。
众人见水流来的突兀怪异,这退的也迅速,当真是祸福只在瞬息间,或是千变万化时。亏的发现及时,如若不是先知,怕是全村老少已是去阎十殿的黄泉路上咯。想来也是心有余悸。
日头东出万丈光,此刻天光放晴,刺目的太阳晃的人眼生疼,众人好似还未从昨夜漆黑中转换过来,一时手搭凉棚的纷纷走下土丘,依次趟着没过腿肚子的淤泥开始回村,村子境况可想而知,这土坯子茅草房那禁得住风刻雨削的破坏,光秃秃的只留下半截土基,依稀尚可辨认。先前的篱笆桩子木头门也被冲的七零八落,平日里遮风挡雨的休憩之所,如今遍布污泥瓦砾,好似废墟鬼城一般破败,皆都唏嘘天意难窥。如此状况,自免不了一番收拾修葺。
可就在大家伙着急忙慌的修整家园的当口,又一件突发的事件让众人原本松懈的神经此刻又绷了起来,由于洪水激流从肥河铺天盖地的冲将下来,农田房舍自是土崩瓦解不必说,可肥河边上的七八口老坟土茔却也被冲击的封土无存,寿材棺板瓤子散架开裂的满处皆是,骨头架子也是散落一地,任由鸟啄日晒的好不凄楚,俗话说过,人死魂归天,一副空皮囊也就图个入土为安的长眠地下,可眼下暴尸荒野,偌大的九州四野竟也容不下一副骨骸,想必此等事被九泉之下的人知道,非得气的诈了尸不可。虽说也无从考证这是那朝那辈叔伯大爷的居身之所,可也不能眼瞅着任由风吹雨淋的无处葬身吧?这下边的人不安生,上面的人也不好过!
于是乎,大家伙一合计,考虑到肥河水患不断,就着坝子周边的实际地角,以及诸多忌讳,一致决定--------迁坟。
可言下当务之急是修整家园,也撤不出人手啥的,再说,总不能阴宅阳宅一块办吧,也不讨吉利不是?在有就是还得查个适宜迁葬吉时,找个合适的地角掘土开穴,请个阴三儿说道下,免不了大兴土木焚香烧纸啥的,也颇费时间,索性将寿材骨头渣子聚拢一堆,用草木一盖,待家宅收拾妥当,在来安迁动土也不迟。。。。。。
@五口帚东山 36楼 2013-12-09 18:39:00
话说周镇其无端卷入这场追杀当中犹如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便回头去问身边的叫花子,叫花子正委身曲腹的注视着外面的动静,一回头就看见周镇其一脸疑惑的看着自己,顿时咧嘴一笑。这一看不打紧,差点没吓的背过去,刚才只顾逃命没细瞅这老叫花子,当下一看,真是如鬼魅一般,简直是上天贪狼星君下凡;地狱修罗恶鬼出世,让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
单见这老叫花子五十岁上下,蓬头垢面干柴棍,宽袍大袖补丁褂,八字胡须......
-----------------------------
@安平君的子孙 143楼 2013-12-27 12:52:00
楼主真有说书人的风采。支持你。
-----------------------------
谢谢鼓励,我要加油
话说周镇其无端卷入这场追杀当中犹如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便回头去问身边的叫花子,叫花子正委身曲腹的注视着外面的动静,一回头就看见周镇其一脸疑惑的看着自己,顿时咧嘴一笑。这一看不打紧,差点没吓的背过去,刚才只顾逃命没细瞅这老叫花子,当下一看,真是如鬼魅一般,简直是上天贪狼星君下凡;地狱修罗恶鬼出世,让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
单见这老叫花子五十岁上下,蓬头垢面干柴棍,宽袍大袖补丁褂,八字胡须......
-----------------------------
@安平君的子孙 143楼 2013-12-27 12:52:00
楼主真有说书人的风采。支持你。
-----------------------------
谢谢鼓励,我要加油
@小小卢周 139楼 2013-12-26 17:19:00
写的蛮好,加把劲,多更点!等养肥了再过来看!哈哈
-----------------------------
我一直在努力
写的蛮好,加把劲,多更点!等养肥了再过来看!哈哈
-----------------------------
我一直在努力
@davidszhw 140楼 2013-12-26 18:38:00
老弟,加油
-----------------------------
哥,谢谢你。。
老弟,加油
-----------------------------
哥,谢谢你。。
睡觉了,尽量保持每天一更吧。。。。。。
明天在更吧,冷,,
等下回家更。。。
@davidszhw 152楼 2013-12-28 09:51:00
很好,文采不错啊,想必也看过不少书吧
-----------------------------
哥,我晚上下班在更一章,看书嘛,也不多,上学都顾着玩了,。。哈哈
很好,文采不错啊,想必也看过不少书吧
-----------------------------
哥,我晚上下班在更一章,看书嘛,也不多,上学都顾着玩了,。。哈哈
上班咯。
周镇其听说村北肥河边上的老坟茔子被大水冲开了,那里本是靠近肥河坝子的外侧的一处岗土荒地,周边都是些荒土草窠子,时常有野兔鬼狐出没,小时候便常去那里夹野鸡、逮兔子、烤地瓜、烧豆子的玩耍,最是熟悉不过了,旁边的确是有几穴老坟茔,据说早辈子那里是块荒地岗子,满黄土梁子上全是人把高的野草,这土坡洼地的也种不得庄稼,年数久了,也就成了坟地。
小时候周镇其就听老人们讲过关于那片坟地的坊间传闻,真假以无从考证,据说瓦庙村早间有个“收生婆”,名曰郑氏,十里八村的谁家要有个产妇临盆、分娩难产的都是找她,这郑氏为人也古道热肠,无论钱财多少、抑或是黑天白夜的刮风下雨皆都出诊,接生那是大小平安的未曾失过手。慢慢的郑氏的名声就在周村传道开了。
话说一天深夜,天黑的是伸手不见五指,这郑氏睡的正酣,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只听的门外有人焦急的喊道:郑老太救命呀,我家老婆快生了,肚子鼓的跟锅肚子一般,大人也是上气不接下气,怕是大小难保性命了。郑氏一听,事态危急,忙答话:你且不要慌张,我这就起身随你一起去。
郑氏麻溜利索的收拾妥当,开门见一男的手提着油纸灯笼,直挺的立在门外,天黑如墨的也看不清长啥样,唯有发着冷光的灯笼照的自己身上惨白似霜。
二人一前一后的往村外赶去,天上也是没个一星俩月的黑黝黝一片,虽说有灯笼探路,奈何蝇头灯苗只能照到脚下尺步远的范围,在加上郑氏三寸小裹脚,更是干急不上趟的如履刀山。
那人见势,索性右手执灯,左手架着郑氏一路小跑,郑氏感觉周身一个冷颤,耳畔呼呼生风,脚下如踏青云,腾云驾雾般的风驰物过。
不消片刻,那人领着郑氏来到了家门口,这郑氏一路火急火燎的赶来,也没瞅清身处何地,就感觉这户人家的门那是相当的窄,而且很矮,想自己四尺的短身板还得哈腰穿过,却是奇怪。进门而入,虽说点了油灯,可屋内依旧很黑,一种朦胧的看不清楚。里厢的榻上躺着个产妇,黑暗中也看不见啥模样,只听见痛苦不堪的扭曲嘶喊着。
郑氏见状,这是临盆在即的前兆,赶忙吩咐主家准备热水粗麻布啥的便开始接生。
一声冗长的嘶喊声伴随着婴儿的啼哭声,小生命降临了,郑氏一看,是个男孩,母子平安的甚好。接着照例替婴儿剪了脐带,用棉籽油涂了肚脐眼,然后用粗麻布缠了一圈,算是齐活了。
然后又按照老规矩提起婴儿的双腿倒立起来,在屁股上用力的拍了几下,预示着生命落地平安宅、一生长命百岁来。
小时候周镇其就听老人们讲过关于那片坟地的坊间传闻,真假以无从考证,据说瓦庙村早间有个“收生婆”,名曰郑氏,十里八村的谁家要有个产妇临盆、分娩难产的都是找她,这郑氏为人也古道热肠,无论钱财多少、抑或是黑天白夜的刮风下雨皆都出诊,接生那是大小平安的未曾失过手。慢慢的郑氏的名声就在周村传道开了。
话说一天深夜,天黑的是伸手不见五指,这郑氏睡的正酣,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只听的门外有人焦急的喊道:郑老太救命呀,我家老婆快生了,肚子鼓的跟锅肚子一般,大人也是上气不接下气,怕是大小难保性命了。郑氏一听,事态危急,忙答话:你且不要慌张,我这就起身随你一起去。
郑氏麻溜利索的收拾妥当,开门见一男的手提着油纸灯笼,直挺的立在门外,天黑如墨的也看不清长啥样,唯有发着冷光的灯笼照的自己身上惨白似霜。
二人一前一后的往村外赶去,天上也是没个一星俩月的黑黝黝一片,虽说有灯笼探路,奈何蝇头灯苗只能照到脚下尺步远的范围,在加上郑氏三寸小裹脚,更是干急不上趟的如履刀山。
那人见势,索性右手执灯,左手架着郑氏一路小跑,郑氏感觉周身一个冷颤,耳畔呼呼生风,脚下如踏青云,腾云驾雾般的风驰物过。
不消片刻,那人领着郑氏来到了家门口,这郑氏一路火急火燎的赶来,也没瞅清身处何地,就感觉这户人家的门那是相当的窄,而且很矮,想自己四尺的短身板还得哈腰穿过,却是奇怪。进门而入,虽说点了油灯,可屋内依旧很黑,一种朦胧的看不清楚。里厢的榻上躺着个产妇,黑暗中也看不见啥模样,只听见痛苦不堪的扭曲嘶喊着。
郑氏见状,这是临盆在即的前兆,赶忙吩咐主家准备热水粗麻布啥的便开始接生。
一声冗长的嘶喊声伴随着婴儿的啼哭声,小生命降临了,郑氏一看,是个男孩,母子平安的甚好。接着照例替婴儿剪了脐带,用棉籽油涂了肚脐眼,然后用粗麻布缠了一圈,算是齐活了。
然后又按照老规矩提起婴儿的双腿倒立起来,在屁股上用力的拍了几下,预示着生命落地平安宅、一生长命百岁来。
@ABC11_ 159楼 2013-12-29 20:01:00
楼主。你这那是初中生。就是一般的大学生也不一定有你这样的文采。加油啊。。。顶你了。。。
-----------------------------
谢谢
楼主。你这那是初中生。就是一般的大学生也不一定有你这样的文采。加油啊。。。顶你了。。。
-----------------------------
谢谢
@来奥来 162楼 2013-12-30 07:29:00
主题是什么。。。
-----------------------------
不知道。。。。
主题是什么。。。
-----------------------------
不知道。。。。
今天更一下吧。
书接上文,这郑氏提起婴孩的双脚倒立,又拍了几下屁股,按理孩子应是哇哇大哭,可这小婴孩却发出咕咕的奇怪声动,好似被人捏着嗓子发出的腔,只听的人头皮子发麻。郑氏赶紧把婴孩平放到床上,寻思着莫不是让羊水给戗着了?眼下一看,当场是三魂丢了六魄、主身已不见了六神,差点把那小婴孩甩将出去。
只见这小婴孩通体血渍,手舞足蹬的在挣扎咕咕着,那脸上五官上半完好,可鼻梁唇下居然没有下巴子,肉生生的上牙床子露在外表,下部都能看见喉咙口子一张一吸的,咯咯的似笑非哭,听的只让人心里打颤。
这郑氏干了大半辈子接生活,头一遭见过如此惊悚诡异的事儿,不禁脊梁杆子冒凉气、心里打起了催命鼓,怕是入了鬼道接了鬼胎了。此刻郑氏强装镇定,心里早已盘算着如何来个金蝉脱壳,
郑氏忙把孩子放进襁褓里,强颜笑容到:老婆子这厢先恭贺了,这母子平安无事,一切都好,赶紧弄些热水姜汤啥的好生伺候着,别的都无大碍,老婆子我就先回去了。
不等主家挽留相送,郑氏一个急身钻出房门,恨不能爹娘多生双脚,逃离这鬼泣阴森,当下是撒开脚丫子就跑呀,天黑不辩方向,情急之下是两眼一抹黑的乱跑一通,不觉然,竟然也跑回了家中,这屋门紧闭、门栓插牢,一头扎进床上,蒙着被子惊的是心肝巨寒的打牙颤。
突然门外又是一阵敲门声,这郑氏听的敏感真切,不亚于黑白无常的黑红棍子驱赶将死之人的勾魂索命之声,吓的是战战兢兢不得已。只听门外说道:多亏的郑婆接生,这才大小平安健康的,你的大恩我铭感五内,才将你走的匆忙,我也没去送送,实在有失礼数,这家里也没啥好东西,我给你提了两只土鸡还有些钱财,算是我们一家的微薄心意,你且收下吧,天黑清冷的,我先给你挂门口了,钱财就放墙缝里了,言毕,屋外一片死寂。
这郑氏听的真真切切,那有胆儿敢应答,真是一夜遭遇如噩梦、好似折了半条命。好不容易捱到天亮。待司晨报晓之际,郑氏才战战兢兢的打开房门,只见门上的圆环里用麻绳拴着的两只癞蛤蟆在荡游,门口墙缝里赫然一堆纸灰,郑氏两眼发直泛白,嚎唠一声,当场瘫在地上,就此一病不起,没多久便驾鹤西去。说是埋在了肥河边上。
事后大家一轮纷纷,越说越邪乎,说是郑氏替小鬼接生,人鬼不同途的乱了章法阴阳,自己把自己吓死了。可退步一讲,这鬼本无害人之心,却生生的吓死了活人,当真是:癞蛤蟆蹦到脚面子上--------不咬人它恶心人。。。
只见这小婴孩通体血渍,手舞足蹬的在挣扎咕咕着,那脸上五官上半完好,可鼻梁唇下居然没有下巴子,肉生生的上牙床子露在外表,下部都能看见喉咙口子一张一吸的,咯咯的似笑非哭,听的只让人心里打颤。
这郑氏干了大半辈子接生活,头一遭见过如此惊悚诡异的事儿,不禁脊梁杆子冒凉气、心里打起了催命鼓,怕是入了鬼道接了鬼胎了。此刻郑氏强装镇定,心里早已盘算着如何来个金蝉脱壳,
郑氏忙把孩子放进襁褓里,强颜笑容到:老婆子这厢先恭贺了,这母子平安无事,一切都好,赶紧弄些热水姜汤啥的好生伺候着,别的都无大碍,老婆子我就先回去了。
不等主家挽留相送,郑氏一个急身钻出房门,恨不能爹娘多生双脚,逃离这鬼泣阴森,当下是撒开脚丫子就跑呀,天黑不辩方向,情急之下是两眼一抹黑的乱跑一通,不觉然,竟然也跑回了家中,这屋门紧闭、门栓插牢,一头扎进床上,蒙着被子惊的是心肝巨寒的打牙颤。
突然门外又是一阵敲门声,这郑氏听的敏感真切,不亚于黑白无常的黑红棍子驱赶将死之人的勾魂索命之声,吓的是战战兢兢不得已。只听门外说道:多亏的郑婆接生,这才大小平安健康的,你的大恩我铭感五内,才将你走的匆忙,我也没去送送,实在有失礼数,这家里也没啥好东西,我给你提了两只土鸡还有些钱财,算是我们一家的微薄心意,你且收下吧,天黑清冷的,我先给你挂门口了,钱财就放墙缝里了,言毕,屋外一片死寂。
这郑氏听的真真切切,那有胆儿敢应答,真是一夜遭遇如噩梦、好似折了半条命。好不容易捱到天亮。待司晨报晓之际,郑氏才战战兢兢的打开房门,只见门上的圆环里用麻绳拴着的两只癞蛤蟆在荡游,门口墙缝里赫然一堆纸灰,郑氏两眼发直泛白,嚎唠一声,当场瘫在地上,就此一病不起,没多久便驾鹤西去。说是埋在了肥河边上。
事后大家一轮纷纷,越说越邪乎,说是郑氏替小鬼接生,人鬼不同途的乱了章法阴阳,自己把自己吓死了。可退步一讲,这鬼本无害人之心,却生生的吓死了活人,当真是:癞蛤蟆蹦到脚面子上--------不咬人它恶心人。。。
@kk小叶子 167楼 2013-12-31 12:28:00
楼主多写点
-----------------------------
我尽量吧。。
楼主多写点
-----------------------------
我尽量吧。。
@davidszhw 168楼 2013-12-31 13:46:00
不错
-----------------------------
谢谢哥,你一直不离不弃的,泪奔。。。。。
不错
-----------------------------
谢谢哥,你一直不离不弃的,泪奔。。。。。
@来奥来 170楼 2013-12-31 20:24:00
回复第163楼(作者: @五口帚东山 于 2013-12-30 10:25) @来奥来 162楼 2013-12-30 07:29:00 主题是什么。。。 -----……==========
捏,嫩id虾米意思。。
-----------------------------
我第一次玩这个天涯,随便起的。
回复第163楼(作者: @五口帚东山 于 2013-12-30 10:25) @来奥来 162楼 2013-12-30 07:29:00 主题是什么。。。 -----……==========
捏,嫩id虾米意思。。
-----------------------------
我第一次玩这个天涯,随便起的。
放假一天,哈哈哈
@如日当空照相 175楼 2014-01-01 00:34:00
虽然更新少,但楼主的故事确实上佳之作,通俗易懂不啰嗦,赞一个!
-----------------------------
谢谢
虽然更新少,但楼主的故事确实上佳之作,通俗易懂不啰嗦,赞一个!
-----------------------------
谢谢
放假看电影了。。
上班了,继续写
翻页对我来说,太难了,为什么我做事都是三分钟热度。。??
@人间第一 179楼 2014-01-01 21:21:00
徐州的
-----------------------------
不是
徐州的
-----------------------------
不是
哈哈哈
@kk小叶子 184楼 2014-01-04 10:53:00
TJ
-----------------------------
不会李莲英
TJ
-----------------------------
不会李莲英
周镇其寻思到,传言毕竟是传言,真假亦未可知,不管是传说郑氏的坟,还是不知名的无主孤坟,可这迁坟重葬却是个大事,弄不好万一变生肘腋,真是要乱了天道章法,危及前者后人的福祉运势等。再说迁坟动土忌讳颇多、处理过程繁杂多样,尤其是无主孤坟野冢,因不知其何缘故殒命,病老孤残含冤亡,还是寿终正寝无牵死,都得考量周详,还有就是按照啥风水结构布的局,对后世子孙的荫福灾害等都得一并顾及。所以,难以根据已知存在的原因细节来应对未知的风险和突发事件。
常言道:穷不改门,富不迁坟”的,一般都是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才会迁坟移穴,扰作古人安宁。但大多皆是人力变动或自然灾害等,又或者是风水结构格局被破坏,不得已而为之,任你当初如何葬的吉壤佳穴,却也难敌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诸多变迁,试想,谁人愿扰古人宁眠、万般无奈出此下策。
古往今来,迁坟移壤自秦汉起便存在了系统明确的划分和规矩,到了明清更是达到了巅峰,而清朝则沿袭了前朝的主要精髓框架,在加以巩固完善,糅合了天道、地势、人脉、格局等全面独特的章法,自成一体。
据野史记载,清人吴流子,得高人传授点拨,善迁丘易壤,点穴成真,觅的无数龙楼宝穴,从无差池,其主家后人皆都运势昌鸿顺风利水。乾隆年间,有位当朝大官夜寐难寝,每每闭眼皆见已故先人满身流血匍匐爬行,宛如个头硕大的守宫(大壁虎子,估计有小型蜥蜴那么大,也叫鳖虎子)一般,夜夜如此,甚是恐怖离奇。
睡觉了。
@song656568 189楼 2014-01-05 17:19:00
回复第141楼(作者: @expsoft +于+2013-12-27+12:24)
回复第71楼,++++ @expsoft
@五口帚东山 ++++1楼+2013-12-07+15……
==========这位仁兄是官员吧敢问多大年纪?城里人吧?清一色的数据讲话…… 历史 学得不错!但是 历史 未必全是真实的……只问一句:86年的农村生活您赶上没有?
-----------------------------
。。。。。。。。。。
回复第141楼(作者: @expsoft +于+2013-12-27+12:24)
回复第71楼,++++ @expsoft
@五口帚东山 ++++1楼+2013-12-07+15……
==========这位仁兄是官员吧敢问多大年纪?城里人吧?清一色的数据讲话…… 历史 学得不错!但是 历史 未必全是真实的……只问一句:86年的农村生活您赶上没有?
-----------------------------
。。。。。。。。。。
几天没来了。。

这是原始的瓦庙村遗址,现在还有。。。
@俄罗期 193楼 2014-01-09 09:12:00
文章甚好,就是更新慢点。楼主码字辛苦了
-----------------------------
谢谢
文章甚好,就是更新慢点。楼主码字辛苦了
-----------------------------
谢谢
自己蹬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