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无垠Faith 86546楼 2014-10-30 21:38:35
@vallmo54 2014-10-30 17:29:26.0
船长说得极是,对我女儿来说,汉语是母语,瑞典语是父语,英语是父母语,她都说得挺好。
—————————————
哈哈....美人你太可爱了,还整出个父母语。
-----------------------------
@怀旧船长 86556楼 2014-10-30 21:53:08
神马鬼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老船自信读的传统书籍没有一千也有八百,精华是有,糟粕更多。有的人根本就是人文亦云,几千年出了几个世界级思想家?孔老二,就是让男人管女人,父亲管全家,当官的管百姓,皇帝管当官的。老子的东西好,但玄而又玄,普适不了。先秦文可以,还比较开放。唐诗一片欢乐,宋词一片哀怨,元曲哭哭啼啼,明清小说风花雪月。除此,二四十史全是写的帝王将相,跟老百姓不沾毛边。也就是个智谋,心计......
-----------------------------
@霓裳丽影舞于今世 86592楼 2014-10-30 22:17:07
四大发明,虽说是我国的发明,可运用,还是老外用的更好。再比方说我们家乡的名人之一魏源吧,在日本人寻访到魏源老家时,当地才晓得自己家乡有个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师夷长技以制夷”,也是日本人用的好啊。
-----------------------------
对,是你的老乡。
以前我写个一个简介性小文,现帖如下:
魏源:中国海权的启蒙人
提起海权,世人多指美国著名海洋历史学者马汉所著的《海权论》。这部被称之为“海洋圣经”的著作,直接影响俄、英、美、日海军的崛起。可见,海洋理论是指导海洋发展的基石。
中国历史上探索海洋的著作不多。与戚继光同代的胡宗宪,曾主编过《筹海图编》,但也仅限于沿海军事防备,未能将目光真正投向占地球表面七成的浩瀚海洋。直到晚清时,著名学者魏源完成了《海国图志》一书。
魏源没有远洋航海实践,但他的心却畅游世界,成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他的著作,被日本人视为圣经,直接促进了日本海军的崛起。
魏源,湖南邵阳人,幼年潜心国学,注重经世致用,与林则徐、龚自珍等关系甚密。鸦片战争失利以后,魏源愤而投笔从戎,到定海前线参谋战事,并决定编写一部让国人了解世界的书,唤醒国人的海权意识。
编写《海国图志》,一开始是受林则徐的嘱托。之前,林则徐主持编写了不足9万字的《四洲志》,主要介绍了亚、欧、非、美四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魏源认为《四洲志》虽有开启之功,但并不翔实,也没有什么观点,于是决定扩张内容,并亲自撰写,以求救国之道。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魏源完成50卷文本,定名为《海国图志》。这一书名是一次巨大历史进步。因为之前南宋赵汝适的《诸蕃志》也好,元朝时汪大渊的《岛夷志》也好,始终没有脱离以中国为世界中心的陈旧观念。而魏源使用了“海国”这一概念,说明他已经清楚许多国家在陆地上与中国是连在一起的,世界各国分为海岸之国和海岛之国,而非只有“华”、“夷”的概念。这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1847年,魏源将著作增订为60卷,1852年又扩编为100卷。该书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军制军器、科学文化、风土人情等情况,使中国人能够比较客观、系统地看待世界。
然而不同于历代有关海洋著作的是,除了地理概念,魏源更强调该书的灵魂——战略思想。其中,主要是海权思想。他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防思想,冲破了中国士大夫“夷夏之防”的传统心态和重陆轻海的国防观念,成为近代中国海权意识觉醒的起点。
魏源认为,西方的先进科技并非“淫巧”,而实为“奇技”。通过对外国的了解,他深刻洞察到世界已经进入到海权竞争时代,指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通过考察“夷情”,魏源认为欧洲国家海权之兴,可追溯到明代。“欧罗巴内城邑大兴,并操自主之权,始知印书,知制火药,初造罗经。自明嘉靖年间,舟揖无所不至,初寻出亚默利加(指美洲)大地,次到印度国,后驶至中国,通商日增,见识日广。此时欧列国万民之慧智才能高大,纬武经文。故新地日开,遍于四海焉。”
魏源已经深刻认识到西方势力之所以能够崛起,主要是因为掌握了海上霸权。“红夷东驶之舶,遇岸争岸,遇洲据洲,立城埠,设兵防,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西方“恃其船大帆巧,横行海外,轻视诸国,所至侵夺”。这无疑是近代中国对西方通过控制海洋进行殖民扩张的最深刻的认识。
不仅如此,魏源还准确地认识到在欧洲列强的海洋争夺中,英国已经获得了掌控世界海洋霸权的优势,中国已经非常落后,要尽选拔海军人才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军事,大力发展工业和航运业,以推动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了海军存在的经济基础。对出洋贸易的商船,可派战舰护航,使海上经济和军事相得益彰。
《海国图志》成书比《海权论》早了近半个世纪,但其命运却截然不同。魏源的海权思想着眼于抵抗西方国家的侵略,奋发图强建设中国的海上力量;马汉则认为海权是海军舰队、商船队、海外基地三者的总和,必须扩张才有出路。魏源的海权思想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未能挽救一个衰落的王朝沦入半殖民地;而马汉的海权思想由于与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殖民扩张相结合,促进了美国作为海洋强国的强势崛起。这是由于历史原因和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
无论如何,魏源在当时提出这些思想,是相当清醒的,直接促成了晚清洋务运动的兴起,至今仍有参鉴价值。在中国周边海域争端频起、中国重建21世纪海上丝路的未来,除了实际行动,更为迫切的是呼唤具有指导性的新的海洋理论著作问世。
@vallmo54 2014-10-30 17:29:26.0
船长说得极是,对我女儿来说,汉语是母语,瑞典语是父语,英语是父母语,她都说得挺好。
—————————————
哈哈....美人你太可爱了,还整出个父母语。
-----------------------------
@怀旧船长 86556楼 2014-10-30 21:53:08
神马鬼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老船自信读的传统书籍没有一千也有八百,精华是有,糟粕更多。有的人根本就是人文亦云,几千年出了几个世界级思想家?孔老二,就是让男人管女人,父亲管全家,当官的管百姓,皇帝管当官的。老子的东西好,但玄而又玄,普适不了。先秦文可以,还比较开放。唐诗一片欢乐,宋词一片哀怨,元曲哭哭啼啼,明清小说风花雪月。除此,二四十史全是写的帝王将相,跟老百姓不沾毛边。也就是个智谋,心计......
-----------------------------
@霓裳丽影舞于今世 86592楼 2014-10-30 22:17:07
四大发明,虽说是我国的发明,可运用,还是老外用的更好。再比方说我们家乡的名人之一魏源吧,在日本人寻访到魏源老家时,当地才晓得自己家乡有个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师夷长技以制夷”,也是日本人用的好啊。
-----------------------------
对,是你的老乡。
以前我写个一个简介性小文,现帖如下:
魏源:中国海权的启蒙人
提起海权,世人多指美国著名海洋历史学者马汉所著的《海权论》。这部被称之为“海洋圣经”的著作,直接影响俄、英、美、日海军的崛起。可见,海洋理论是指导海洋发展的基石。
中国历史上探索海洋的著作不多。与戚继光同代的胡宗宪,曾主编过《筹海图编》,但也仅限于沿海军事防备,未能将目光真正投向占地球表面七成的浩瀚海洋。直到晚清时,著名学者魏源完成了《海国图志》一书。
魏源没有远洋航海实践,但他的心却畅游世界,成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他的著作,被日本人视为圣经,直接促进了日本海军的崛起。
魏源,湖南邵阳人,幼年潜心国学,注重经世致用,与林则徐、龚自珍等关系甚密。鸦片战争失利以后,魏源愤而投笔从戎,到定海前线参谋战事,并决定编写一部让国人了解世界的书,唤醒国人的海权意识。
编写《海国图志》,一开始是受林则徐的嘱托。之前,林则徐主持编写了不足9万字的《四洲志》,主要介绍了亚、欧、非、美四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魏源认为《四洲志》虽有开启之功,但并不翔实,也没有什么观点,于是决定扩张内容,并亲自撰写,以求救国之道。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魏源完成50卷文本,定名为《海国图志》。这一书名是一次巨大历史进步。因为之前南宋赵汝适的《诸蕃志》也好,元朝时汪大渊的《岛夷志》也好,始终没有脱离以中国为世界中心的陈旧观念。而魏源使用了“海国”这一概念,说明他已经清楚许多国家在陆地上与中国是连在一起的,世界各国分为海岸之国和海岛之国,而非只有“华”、“夷”的概念。这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1847年,魏源将著作增订为60卷,1852年又扩编为100卷。该书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军制军器、科学文化、风土人情等情况,使中国人能够比较客观、系统地看待世界。
然而不同于历代有关海洋著作的是,除了地理概念,魏源更强调该书的灵魂——战略思想。其中,主要是海权思想。他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防思想,冲破了中国士大夫“夷夏之防”的传统心态和重陆轻海的国防观念,成为近代中国海权意识觉醒的起点。
魏源认为,西方的先进科技并非“淫巧”,而实为“奇技”。通过对外国的了解,他深刻洞察到世界已经进入到海权竞争时代,指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通过考察“夷情”,魏源认为欧洲国家海权之兴,可追溯到明代。“欧罗巴内城邑大兴,并操自主之权,始知印书,知制火药,初造罗经。自明嘉靖年间,舟揖无所不至,初寻出亚默利加(指美洲)大地,次到印度国,后驶至中国,通商日增,见识日广。此时欧列国万民之慧智才能高大,纬武经文。故新地日开,遍于四海焉。”
魏源已经深刻认识到西方势力之所以能够崛起,主要是因为掌握了海上霸权。“红夷东驶之舶,遇岸争岸,遇洲据洲,立城埠,设兵防,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西方“恃其船大帆巧,横行海外,轻视诸国,所至侵夺”。这无疑是近代中国对西方通过控制海洋进行殖民扩张的最深刻的认识。
不仅如此,魏源还准确地认识到在欧洲列强的海洋争夺中,英国已经获得了掌控世界海洋霸权的优势,中国已经非常落后,要尽选拔海军人才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军事,大力发展工业和航运业,以推动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了海军存在的经济基础。对出洋贸易的商船,可派战舰护航,使海上经济和军事相得益彰。
《海国图志》成书比《海权论》早了近半个世纪,但其命运却截然不同。魏源的海权思想着眼于抵抗西方国家的侵略,奋发图强建设中国的海上力量;马汉则认为海权是海军舰队、商船队、海外基地三者的总和,必须扩张才有出路。魏源的海权思想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未能挽救一个衰落的王朝沦入半殖民地;而马汉的海权思想由于与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殖民扩张相结合,促进了美国作为海洋强国的强势崛起。这是由于历史原因和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
无论如何,魏源在当时提出这些思想,是相当清醒的,直接促成了晚清洋务运动的兴起,至今仍有参鉴价值。在中国周边海域争端频起、中国重建21世纪海上丝路的未来,除了实际行动,更为迫切的是呼唤具有指导性的新的海洋理论著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