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治疗师:揭秘夫妻那些事儿

  这篇文章,给沿海的创业者一个参考吧。不看到未来,就没有长远的拉力。所以我说,缺乏海产品创业者。

  人类的未来,必然建设丰满富足的海上粮仓

  老船

  这是蓝色和绿色汹涌澎湃,排浪般的滚来的时代。蓝色海洋给予人类再度发展的能力,绿色环保则支撑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时代给了中华民族建设海洋粮仓、发展蓝色农业文明难得的机遇;而由高科技支撑的海洋环保,又向建设海洋粮仓发出严峻挑战。中国如何获取和享受海洋供奉的盛宴?

  转向蓝色:柳暗花明 海阔天空

  全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粮食问题,全球人口已经爆满。而到了205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90亿,粮食需求比现在要增长70%!地球上的土地资源已经枯竭殆尽,到哪里能够搞到这么多粮食?
  至于中国,更是令人担忧。中国现有人口已经高达13亿多,到2030年将达到16亿。人口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蛋白质需求巨量增长——届时需要增加1000万吨蛋白质。
  我们的土地资源已经枯竭。而供应粮食生长的生命之水也极度短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缺水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未来30年农业用水只能维持零增长或负增长。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耕地还在减少、水源更加缺乏。
  于是,世界不断提出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谁来养活中国?
  中国回答说:中国自己!怎么养活?陆海兼顾,向海洋进军!
  中国要立足国内解决粮食问题,一个重要的出路是向大海要粮。这是中国解决粮食基本自给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海洋与陆地是同等重要的食物生产基地。海洋中生活着20余万种生物,占地球上整个生物物种的80%。据有关专家估计,全球海洋每年的初级生产力约为l350亿吨有机碳,可提供的食物要比陆地全部可耕地提供的食物多上千倍;也有的专家认为,整个地球生物生产力的88%来自海洋。
  我国近海渔场总面积为28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的两倍多。近海有海洋生物3000余种,其中鱼类1694种、甲壳类940种、头足类92种、其他类300余种。20米以内可供养殖的潮下带浅海面积为12.4万平方千米,潮间带有生物1500余种,其中软体动物有500余种、甲壳动物300余种、藻类350种。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可以为我们提供的是高质量的食物。而海洋捕捞,虽然近海资源利用过度,但南海“四沙”海域尚有100万~110万吨的资源潜力,海水增养殖资源潜力巨大。况且,可养殖滩涂资源中,已利用的还不到40%,15米水深以内的浅海面积利用不足2%,但有的浅海养殖已达水深30~40米,养殖单产和增殖水平也大有潜力可挖。
  浅海生物的年生长量,两亩海面超过一亩良田。中国3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有20亿亩,如果充分利用其生产能力,相当于又多了10亿亩农田。而一亩高产水面的经济收入,可以顶10亩农田。在耕地资源日益紧缺、国家粮食安全面临威胁的形势下,大规模发展海洋渔业尤其是增养殖业和海洋牧场建设,可以提供更多的水产品,改善食物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讲,海洋将成为战略性食物资源的基地,海洋生物资源也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这是浅海。瞭望浩瀚的大海,在大洋的深处和广处,海洋为我们提供的食物更加巨量和丰富!
  魂系民生的海洋生物技术

  建设海洋粮仓,是惠及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需要高科技支撑,尤其是海洋生物技术。当今开发海洋生物技术已经席卷全球。我国在1996年实施国家海洋“863”高技术计划,设立了海洋生物技术主题。
  经过海洋“863”计划10年的培育,我国在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研究与利用方面积累了许多成果。其中牡蛎、半滑舌鳎、大黄鱼、石斑鱼等全基因组测序先后均宣告完成,基因组研究已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在水产动物病原致病力和疾病流行的分子基础、对病原侵染的应答机理和免疫防治的技术原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国际瞩目的成果,并最早完成了对虾WSSV 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海洋粮仓解决的是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因此,科学研究必须魂系民生。而海洋生物技术,首要解决的是海水养殖物种优良种苗的培育和保存。通过几年的研究攻关,我国已经建立了大型海藻良种克隆纯培养及保存技术,海藻生物反应器育苗技术,对虾、牡蛎、扇贝、珠母贝等的多倍体诱导培育技术。对名贵的石斑鱼研究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开展了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功能基因的筛选与克隆、胚胎干细胞和基因打靶技术的研究。建立了海水鱼类花鲈胚胎干细胞系,为建立鱼类功能基因分析的技术平台奠定了良好基础。克隆了深海微生物编码各种低温酶的功能基因,建立了新型酶制剂的基因工程生产工艺。但是,经我国审定的水产良种只有几十个,良种覆盖率仅为16.2%。而在GenBanK登录的海洋生物基因仅占2.2%。这方面的发展,任重道远。
  海洋生物的研究与开发,不仅要解决粮食问题,还要解决医药问题。因此,在建设海洋粮仓时,还要进行海洋药物开发。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克隆了海蛇毒素、海葵毒素、水蛭素等一批功能基因;基因重组芋螺毒素、基因重组别藻蓝蛋白和基因重组鲨肝生长刺激因子,已作为潜在的基因工程创新药物;构建了可能用于海洋药物生产的大型海藻表达系统。新型抗艾滋病海洋药物911的研究开发,己获准进入Ⅱ期临床试验,成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抗艾滋病药物。抗肿瘤新药K-001也已完成全部临床前的研究,并建立了专门的原料养殖基地。甲壳质衍生物“916”抗动脉粥样硬化新药也申报了临床研究。
  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研究与开发,还需要增加人类所需海洋生物的免疫功能。鱼类病害已经成为制约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和世界养虾业被病毒感染造成严重损失历历在目。对此,我国已经进行转基因鱼生物反应器研究和转基因鱼生物安全研究。测定和分析了多种鱼类虹彩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在海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免疫体系及抗病原感染的机制与网络调控研究上,取得了许多国际认可的研究进展。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严重危害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工作,分别构建了正常和病变的对虾组织cDNA文库,测定了近百个病毒表达序列标记及近千个对虾表达序列标记。并开发了实用的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快速检测的PCR试剂盒,使我国对虾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海洋水产,是人类解决食物数量的重要源泉,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危险。近年来,食用海洋食品中毒事件屡见不鲜,海洋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我国近年来发生的食物安全和抗生素残留事件,需要我们站在向人民群众、乃至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建立严密的生物安全监控和预警系统,避免养殖地受到外部病原感染并可有效防止病原在养殖区内的暴发、传播、泛滥。

  蓝色农业呼唤现代文明

  当今世界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由此,人们纷纷向海洋进发。海洋所承受的压力和影响越来越大。人类需要牢记陆地资源枯竭、环境破坏殆尽的严重教训,开创出一条用现代文明建设海洋粮仓的新路。
  蓝色经济是知识型、生态型、开放型、陆海统筹兼顾、以海洋高端产业为主导发展的经济模式,是自主创新、知识引领的经济增长极。因此,在向海洋进军时,必须以现代文明统领。
  用现代文明开发海洋粮仓,首先需要的是法治文明。在国际上,要对《海洋公约》履约。中国作为《海洋公约》的缔约国,应使我国的渔业纳入《公约》的规范。海上的渔业活动,不仅在本国管辖水域内进行,也在他国水域或共享水域进行,在他国的专属经济区内或在公海上的捕捞活动,有责任和义务遵循国际法,包括《海洋公约》、《遵守协定》及《鱼类种群协定》等国际法律文书规定的原则和规则。这些法律文件,在不同的范围、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机制丰富和完善了渔业法律制度,使世界渔业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我国有关渔业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捕捞许可证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监督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捕捞渔船管理暂行办法》等。初步形成了渔业法律法规体系。但现行的法律法规大都是针对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单项法规,而且有些法规基本上是《公约》生效以前制定的,与公约确定的国际渔业管理制度不相适应。我国应根据国际海洋管理的新发展,调整完善国内渔业立法,建立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公海管理制度。
  建设海洋粮仓,需要实施绿色文明,即低碳战略。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提出的“碳汇渔业”理念,有力地推动了这一战略的实施。
  在海洋中凡不需投饵的渔业生产活动,就具有碳汇功能,形成海洋碳汇。相应地也可称之为海洋“碳汇渔业”。研究证明,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整个海洋含有的碳总量达到39万亿吨,占全球碳总量的93%,约为大气的53倍。人类活动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以碳计为55亿吨,其中海洋吸收了人类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20%—35%,大约为20亿吨,而陆地仅吸收7亿吨。由此可见,海洋的先天优势使其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从而使发展碳汇渔业独具战略价值。不仅为百姓提供更多的优质蛋白、保障食物安全,还对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和缓解水域富营养化有重要贡献。
  我国大规模的贝藻养殖对浅海碳循环的影响明显。国内贝藻养殖产量占海水养殖产量的约90%,每年使用浅海生态系统的碳可达300多万吨。新的研究表明,在过去20年中,我国海水贝藻养殖从水体中移出的碳量明显增加。例如,1999年—2008年我国海水贝藻养殖每年从水体中移出的碳量,从100万吨增至137万吨,平均120万吨,相当于每年移出440万吨二氧化碳,10年合计移出1204万吨碳,相当于移出4415万吨。如果按照林业使用碳的算法计算,我国海水贝藻养殖每年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相当于义务造林50万多公顷,10年合计义务造林500多万公顷,直接节省国家造林投入近400亿元。我国贝藻养殖不仅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大量优质、健康的蛋白食品,同时又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做出了重大贡献。应当大力提倡和发扬。
  用现代文明建设海洋粮,需要科技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支撑。在科技文明方面,应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水处理技术、生物技术、微生物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纳米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前沿高新技术成果,提高养殖用水循环利用率,产品优质健康,做到污染物“零排放”。
  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可使海上粮仓可持续发展。海岸带、近海等海洋国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近年来,围填海规模增长过快、海岸和近岸海域资源利用粗放、局部海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防灾减灾能力明显降低。合理配置海洋空间资源,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加强用海全过程管理,大幅降低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要建立严格的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管理制度,通过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规范海洋资源开发秩序,引导海洋资源利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海洋资源开发应由一味索取向资源养护转变、由初级利用向循环利用转变、由粗放利用向精深加工转变、由近岸浅海向深海大洋转变。要发展以现代渔业、海水利用、海洋精细化工、海洋生物医药业为代表的新型海洋资源利用产业,推进海洋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海洋资源利用走向科学、合理、永续发展的道路。

  在更远更深的蓝色中筑建粮仓

  地球上没有任何区域像海洋这样开阔、像海洋那样具有广泛的国际性。世界各国的联系,正在由于海洋而加强。建立海洋粮仓,必须拥有开放的视野和胸襟,大步融入世界。
  中国的海上粮仓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快速走向世界。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为例:目前已建立国际参考实验室2个,国际联合实验室4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级和部级质量检测中心10个。与挪威、美国、芬兰等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现代院所运行管理机制初步形成,科研创新效率和能力不断提升。
  国家“863”计划的海洋生物技术主题,共有20多项研究课题进行了国际合作。建设海洋强国,要求我们要充分抓住全球重视海洋生物技术开发的有利时机,围绕全球关心的问题,继续加强这种合作。近年来,中国在海洋生物技术方面,积极参加美国、加拿大、挪威、意大利、日本、以色列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组织的论坛和活动,就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方面的政策、形势、新技术和产品、市场等内容展开交流与合作。
  新的公海渔业制度的实施,对公海渔业资源开发的限制增强,给我国的远洋渔业生产带来了严峻挑战。为适应形势,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渔业管理组织和各种形式的渔业合作。近年来,已经成为一系列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的成员国:加入国际大西洋金枪鱼养护委员会,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出席第12届国际大西洋金枪鱼养护委员会特别会议、第5届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年会、国际捕鲸委员会年会、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会议、北太平洋溯河性鱼类委员会会议,参与建立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建立中西太平洋地区的合作机制,参加了七届中西太平洋高度洄游鱼类种群养护和管理高级多边会议、《中西太平洋高度洄游鱼类种群养护和管理公约》起草预备会议及其委员会的筹备会议。通过参与这些会议和各类活动,亲身体验了区域性合作对调整国内立法产生的影响。我国有关远洋渔业的法规在很多方面吸收了《中西太平洋高度洄游鱼类种群养护和管理公约》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并明确表示有意成为公约的成员国。如果成为该公约的成员国,那么,我国批准《鱼类种群协定》便指日可待。
  建设海上粮仓,要向更远更深的蓝色进军。要进一步发展远洋渔业,解决远洋渔场探测、捕捞技术和加工技术等,在国际海域开发海洋生物资源。除传统的陆架区外,世界上的主要渔场大都分布在海山附近,我们应该走出中国近海,开展深海大洋的研究和探索,发掘新的渔场和生物资源。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正在奋力向海洋进发,全力建设海上粮仓。海洋为我们提供的丰盛大宴,一定能为中华民族的强劲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PS:看完这个的沿海创业者如再不鸡冻,必将错失良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