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乐嘉最近主编出版的《色界》里的一篇文章发过来。当然这是草稿,为了应付他随手写就,可能还有错别字,但这篇虽然说的是讲创作的,其实也讲的是性格的调整、改变与平衡。因为任何一种性格,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取长补短,填平补齐,方能修得上乘人生!婚姻中的种种问题,反而变得微不足道了。如杨绛这样的女人,怎么会有人生的困惑呢?
很多人认为性格定了,不能调。不是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达至平衡的。你是谁,你就会遇到谁;你改变,世界将为你改变!
这个帖里有两个人,一个是博士,一个私家医院医生。她俩的调整和改变,这两天我一直观察跟踪,是非常明显的。希望她俩看到后再陆续写出自己的改变。
下面是我的文章:
把握人物个性是写作的首要任务
(出版稿中让乐子改成了《塑造人物必须从学习性格开始》,仅这一点变化可见乐师傅是如何在极力推销他的学术,哈哈,这才叫心理)
怀旧船长
一位出版人说过:写小说的如果不会讲故事,直接拉出去枪毙!但刻画人物欠缺,可以劳动改造。
这当然是玩笑话,但说明一个问题:小说家天生就会讲故事。不过,只能讲好故事还不够,如果人物个性不够立体,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泛写作时代,任何人都可以码字,可以描绘心中的所思所想。以小说为例,通常认为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刻画人物,形象、动作、语言无不围绕一个中心——性格而进行。而情节、环境、语言、行动等其实都在为人物个性服务。不然,纵使有奇巧的情节拉动,人物仍然容易扁平。这是写作者都要碰到的问题,也是最头疼的问题。
我十几岁开始写作,至今虽写了400多万字,但没有一部满意的作品。扪心自问,并非故事讲得差,主要是人物刻画的功力不够。按说,人届不惑,冷暖殊遇,磨难甚多,观人察事亦有些许心得,不至于像初写时信马由缰任凭人物游离。但事实是,倘若没有掌握一定的洞察人性的法则,笔下的人物仍然可能模糊不清。
2011年,在北京朝阳区偶遇乐嘉。他说他连续看了三遍《相夫》。一经交谈,对他的性格色彩学很是敬佩。性格色彩不研究写作,但却能简明地分析人的性格,这恰恰是写作者需要的。我多年混迹网络,确也为很多天才写者的神思妙笔所惊服,然而也深为他们无法将人物真正树立起来而倍感遗憾。就算是那些功成名就的大家,如香港的黄易,其名作《大唐双龙传》中的主要人物因个性挖掘不足而略显生硬。在这一点上,金庸的小说则将人物刻画得非常成功,譬如名满天下的郭靖基色为绿,从小逆来顺受,唯唯喏喏,一直持续到因屡屡奇遇成为蓝色清高孤傲的代表——黄药师的乘龙快婿。但是,如果认定郭靖就是纯绿,亦有失偏颇。在《射雕》后传《神雕》中,中年郭靖在红+黄的黄蓉的影响和时代的逼迫下,成长为民间重要的抗蒙领袖人物,把坚实的身躯与古城襄阳的砖石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具备了黄色的坚定自信和蓝色的成熟稳重。这是人物的改变和升华,也因而有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一超越其他武侠的思想高度。
因此,人性的基色虽浸入灵魂,但环境的影响和后天的自觉改变亦能使人物蜕变。诚然,很多成功的作家并不都知道性格色彩,但如同高空气层更易对流一样,是完全相通的。我作为一个写者,在那次与乐嘉见面后认识到学习性格色彩对写作有帮助,于是读了他的相关著作,同时结合阅读中外书籍比对理解。譬如,重读《魔戒》和《资治通鉴》对我很有启发。
托尔金教授写《魔戒》三部曲之前,《霍比特人》中的人物个性把握已见火候,但尚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霍比特人佛罗多原本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性格里有怯懦,也有拒绝改变的因子,更没有什么主见,可以视为绿色。但是,当具有无法抗拒的诱惑力和无与伦与的统治力的魔戒交在他手上后,他的命运发生了改变:须由他护送这枚魔戒经历九死一生抵达魔山用熔浆销毁,世界才能得到拯救,开始人类的新纪元。这一特殊使命让他必须改变自己:魔戒一直困扰着他的心性,让他经历了心灵的炼狱,数次想放弃,数度被诱惑,数度迷失自我,特别是在人类与魔战即将毁灭的时刻,他居然认为自己经历千辛万苦护送的魔戒应该据为己有,但最终他战胜了心中的魔,完成了神圣使命,带着永久的伤痛与精灵乘舟前往西方世界治疗。
作为国际著名的魔幻大师,托尔金笔下的佛罗多虽与金庸笔下的郭靖有共通之处,但差异仍然是明显的。托尔金在佛罗多完成使命“授予”他英雄荣誉之后,留给读者的仍然是一个绿色的身影:忧郁的眼神、无助的表情。这个苦痛遍布神经的落寞青年在与好友同伴依依惜别码头时是对未来的怅茫。从这个结局来说,托尔金还原了人物的底色——当繁华落尽,任何英雄仍然只能面对充满恐惧的未知和无穷无尽的孤独。这是国际小说大师的高度,写透了人生的常态。
当然,这是讲名家之作。而对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我更加体会到了在既有文化继承又有传统枷锁的中国,人性的光明与阴暗纷纷交集。《通鉴》表面上是写时政、大事,实则写人性、变迁。成千上万个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出幕幕大戏,但仍然未能脱离性格色彩四大色系的范畴。通常来说,有作为、有开拓的帝王多为黄色,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郁郁而终、沦为傀儡的帝王则多为绿色,如汉献帝刘协、唐高宗李治。将相中红、蓝偏多,变法成功、至死不渝的商鞅主调是蓝,想提前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西汉王莽主色为红,而以文入仕的唐朝诗人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均为红色,过于理想浪漫终不得志。帝王中有一人较为复杂,即唐明皇李隆基。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推动下,他早年锐意进取,力图大治,将大唐王朝推向历史巅峰,但后期怠政图乐,竟然成为梨园的创始人,常常参与到吹拉弹唱的娱乐活动中,结果安史之乱导致历史倒退。从性格色彩来看,唐玄宗并非追求风云图霸的典型黄色,而是追求浪漫、不顾后果的大红,早年的力挽狂澜实因形势的推动和贤良将相的辅佐,加之红色性格的人具有创造的天赋,故而成为“假黄”;一旦江山稳固,万国来朝,好大喜功的“真红”本性就暴露出来。在马嵬坡,这个红色情种居然不为江山弄丢扼腕,反而为杨玉环被逼死痛哭流涕,彰显了人性中最真的本色!
应该说,《通鉴》虽然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但在表现人物个性上非常精准。或许正因如此,它才成为继《史记》之后最具文学价值的皇皇巨著。
很多人认为性格定了,不能调。不是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达至平衡的。你是谁,你就会遇到谁;你改变,世界将为你改变!
这个帖里有两个人,一个是博士,一个私家医院医生。她俩的调整和改变,这两天我一直观察跟踪,是非常明显的。希望她俩看到后再陆续写出自己的改变。
下面是我的文章:
把握人物个性是写作的首要任务
(出版稿中让乐子改成了《塑造人物必须从学习性格开始》,仅这一点变化可见乐师傅是如何在极力推销他的学术,哈哈,这才叫心理)
怀旧船长
一位出版人说过:写小说的如果不会讲故事,直接拉出去枪毙!但刻画人物欠缺,可以劳动改造。
这当然是玩笑话,但说明一个问题:小说家天生就会讲故事。不过,只能讲好故事还不够,如果人物个性不够立体,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泛写作时代,任何人都可以码字,可以描绘心中的所思所想。以小说为例,通常认为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刻画人物,形象、动作、语言无不围绕一个中心——性格而进行。而情节、环境、语言、行动等其实都在为人物个性服务。不然,纵使有奇巧的情节拉动,人物仍然容易扁平。这是写作者都要碰到的问题,也是最头疼的问题。
我十几岁开始写作,至今虽写了400多万字,但没有一部满意的作品。扪心自问,并非故事讲得差,主要是人物刻画的功力不够。按说,人届不惑,冷暖殊遇,磨难甚多,观人察事亦有些许心得,不至于像初写时信马由缰任凭人物游离。但事实是,倘若没有掌握一定的洞察人性的法则,笔下的人物仍然可能模糊不清。
2011年,在北京朝阳区偶遇乐嘉。他说他连续看了三遍《相夫》。一经交谈,对他的性格色彩学很是敬佩。性格色彩不研究写作,但却能简明地分析人的性格,这恰恰是写作者需要的。我多年混迹网络,确也为很多天才写者的神思妙笔所惊服,然而也深为他们无法将人物真正树立起来而倍感遗憾。就算是那些功成名就的大家,如香港的黄易,其名作《大唐双龙传》中的主要人物因个性挖掘不足而略显生硬。在这一点上,金庸的小说则将人物刻画得非常成功,譬如名满天下的郭靖基色为绿,从小逆来顺受,唯唯喏喏,一直持续到因屡屡奇遇成为蓝色清高孤傲的代表——黄药师的乘龙快婿。但是,如果认定郭靖就是纯绿,亦有失偏颇。在《射雕》后传《神雕》中,中年郭靖在红+黄的黄蓉的影响和时代的逼迫下,成长为民间重要的抗蒙领袖人物,把坚实的身躯与古城襄阳的砖石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具备了黄色的坚定自信和蓝色的成熟稳重。这是人物的改变和升华,也因而有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一超越其他武侠的思想高度。
因此,人性的基色虽浸入灵魂,但环境的影响和后天的自觉改变亦能使人物蜕变。诚然,很多成功的作家并不都知道性格色彩,但如同高空气层更易对流一样,是完全相通的。我作为一个写者,在那次与乐嘉见面后认识到学习性格色彩对写作有帮助,于是读了他的相关著作,同时结合阅读中外书籍比对理解。譬如,重读《魔戒》和《资治通鉴》对我很有启发。
托尔金教授写《魔戒》三部曲之前,《霍比特人》中的人物个性把握已见火候,但尚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霍比特人佛罗多原本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性格里有怯懦,也有拒绝改变的因子,更没有什么主见,可以视为绿色。但是,当具有无法抗拒的诱惑力和无与伦与的统治力的魔戒交在他手上后,他的命运发生了改变:须由他护送这枚魔戒经历九死一生抵达魔山用熔浆销毁,世界才能得到拯救,开始人类的新纪元。这一特殊使命让他必须改变自己:魔戒一直困扰着他的心性,让他经历了心灵的炼狱,数次想放弃,数度被诱惑,数度迷失自我,特别是在人类与魔战即将毁灭的时刻,他居然认为自己经历千辛万苦护送的魔戒应该据为己有,但最终他战胜了心中的魔,完成了神圣使命,带着永久的伤痛与精灵乘舟前往西方世界治疗。
作为国际著名的魔幻大师,托尔金笔下的佛罗多虽与金庸笔下的郭靖有共通之处,但差异仍然是明显的。托尔金在佛罗多完成使命“授予”他英雄荣誉之后,留给读者的仍然是一个绿色的身影:忧郁的眼神、无助的表情。这个苦痛遍布神经的落寞青年在与好友同伴依依惜别码头时是对未来的怅茫。从这个结局来说,托尔金还原了人物的底色——当繁华落尽,任何英雄仍然只能面对充满恐惧的未知和无穷无尽的孤独。这是国际小说大师的高度,写透了人生的常态。
当然,这是讲名家之作。而对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我更加体会到了在既有文化继承又有传统枷锁的中国,人性的光明与阴暗纷纷交集。《通鉴》表面上是写时政、大事,实则写人性、变迁。成千上万个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出幕幕大戏,但仍然未能脱离性格色彩四大色系的范畴。通常来说,有作为、有开拓的帝王多为黄色,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郁郁而终、沦为傀儡的帝王则多为绿色,如汉献帝刘协、唐高宗李治。将相中红、蓝偏多,变法成功、至死不渝的商鞅主调是蓝,想提前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西汉王莽主色为红,而以文入仕的唐朝诗人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均为红色,过于理想浪漫终不得志。帝王中有一人较为复杂,即唐明皇李隆基。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推动下,他早年锐意进取,力图大治,将大唐王朝推向历史巅峰,但后期怠政图乐,竟然成为梨园的创始人,常常参与到吹拉弹唱的娱乐活动中,结果安史之乱导致历史倒退。从性格色彩来看,唐玄宗并非追求风云图霸的典型黄色,而是追求浪漫、不顾后果的大红,早年的力挽狂澜实因形势的推动和贤良将相的辅佐,加之红色性格的人具有创造的天赋,故而成为“假黄”;一旦江山稳固,万国来朝,好大喜功的“真红”本性就暴露出来。在马嵬坡,这个红色情种居然不为江山弄丢扼腕,反而为杨玉环被逼死痛哭流涕,彰显了人性中最真的本色!
应该说,《通鉴》虽然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但在表现人物个性上非常精准。或许正因如此,它才成为继《史记》之后最具文学价值的皇皇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