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捉鬼人,说一说祖上几代人和我的真实经历。

  听赵婆婆一把鼻涕一把泪说完以后,我高祖父长长吐了口气,像赵婆婆家里这些事儿,他还是第一次遇上,过去都没听说过,感觉这里面的情况挺乱的,乱的毫无头绪。
  这时候,赵婆婆一口气说下来,口干舌燥,掏出随身带的手帕擦擦眼泪,端起我高祖母端给她的茶水,咕噜咕噜喝了起来。
  我高祖父看着喝茶中的赵婆婆,脑子里前思后想,感觉她家现在的这些事儿非常棘手,仅凭赵婆婆单方面口述,很难判断到底出了啥问题,除非亲眼到他们家里看上一看,于是我高祖父当下决定,随赵婆婆到通许县走一趟。
  这个时候呢,夜已经深了,半夜动身也不方便,我高祖父就留赵婆婆母子在家里住了一宿。
  第二天一大早,我高祖父到村里借了辆马车,准备动身。赵婆婆这时候呢,非要把带来的铜钱和礼品留下。我高祖父从他们母子的衣着打扮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家里并不富裕,死活不收。
  最后赵婆婆没办法,哆哆嗦嗦从怀里掏出一对翠绿色镯子,硬塞给了我高祖母。我高祖母的家境咱就不用说了,大户人家的小姐,啥样儿的金银首饰没见过,把镯子拿手里一看,吃了一惊,碧玉沁血镯,在镯子中心有一条赤血色红丝,镯子成色和质地接近极品,而且从做工来看,不是近代之物,至少是唐朝之前的古物,可以说价值连城。
  (今天就到这里吧,谢谢各位朋友顶贴。那位“海雾弄月”朋友,我看了你写的书,写的很好,特别是在细节描写方面,非常到位,自叹不如。)
  我高祖母赶忙又还给了赵婆婆,问她这镯子是从哪儿来的。赵婆婆说,前些日子小儿子给她的,也不知道小儿子从哪儿弄来的。
  赵婆婆这小儿子虽说脾气暴躁、长相丑陋,但还算得上是个孝子,比他那两个娶了媳妇儿不要娘的哥哥强多了。
  我高祖父闻言,从赵婆婆手里拿过镯子看了看。我高祖父一个乡下汉子,大字不识几个,当然不懂这些古玩之物,他只是好奇,这么珍贵的镯子,赵婆婆他小儿子又是从哪儿弄来的?
  拿着镯子反复看了看以后,我高祖父想到一种可能,而且八九不离十。
  把镯子还给赵婆婆以后,我高祖父跟我高祖母道了个别,带上一些驱邪驱鬼的应用物品,赶着马车随赵婆婆母子上路了。
  前面说过,通许县在尉氏县东,偏北,距离大概在七十里地左右。
  一路无话。在中午偏过,用现在的时间来算,也就是下午一点半左右,我高祖父随赵婆婆母子来到了通许县一个小村子里。
  这村子不大,也就几十户人家,在通许县城正东的位置,距离县城大概也就七八里地的样子。当然了,说的还是过去的距离,还是那句话,现在人口多了,距离上可能会近上不少。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