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论大观园 (1)作者:宋淇 (2)作家出版社(注) 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四海红楼》,此书汇集了海外名家,如余英时、潘重规、赵岗、宋淇、周策纵、陈蝶衣等人有关《红楼梦》的经典著述。是一本“很给力”的资料书籍,弥补了我辈收集海外学人在红学资料方面的缺憾。 (3)【我的评价】 ①许多专家及学者揭示《红楼梦》的悲剧主要是有两个线索:⑴贾府衰亡⑵宝黛钗爱情及婚姻的悲剧。而作者在本书中,揭示了《红楼梦》悲剧构成的第三条线索:大观园的兴衰及作者理想(曹公的理想就是大观园)的破灭。这个观点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过去没有人论及到,这是宋淇先生的个人发明。记住这个学者------宋淇 ① 个人以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是小说批评派对红学的重大贡献。 ② 我在前面曾论及了史学大家余英时所著的《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他就是在宋淇先生研究的基础上,深化而得之。这就是学术的创新、传承、发扬、光大。由此我也想到:当今所谓的学术界除了频繁出现的抄袭、剽窃之外、大部分学术创作不是按部就班,就是原地打转……。这种现象难道不值得发人深省吗?上世纪大师辈出、星光璀璨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别了,清华四大导师、西南联大;别了,文学巨匠、思想导师。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只是永恒的记忆了!(在下有感而发,不吐不快啊) (6) 点将录名称: 天空星 急先锋 (6)上榜理由: ① 宋先生号称“香港的俞平伯”,是香港最有成就的红学家,对红学在香港的发展,起了很好的推进作用。犹如“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先锋官一般。 ② 先生学贯中西(著名的翻译家),研究《红楼梦》数十年如一日。翻译的作品文笔优美、细腻生动。连孤高清绝、才华横溢的钱钟书、傅雷二人都对先生翻译的作品赞赏有加。先生于1996年仙逝。 ③ 联曰:人去音犹在,花开满园香
11.刘心武揭秘红楼(共4册) (1)作者:刘心武 (2)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3)【我的评价】 ① 先生也曾做过编辑,他的小说《班主任》,开创了“伤痕文学”之先河。《钟鼓楼》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可见其内力之深。 ② 不知道是创作题材枯竭还是江郎才尽的缘故(我这张大嘴呀,又开始八卦了,哈),从90年代中期之后,先生的主要创作由小说转到了红学研究方面。这也难怪呀,像小可我这种“雏儿”都想拿“红学”练练笔,何况先生这麽大一个“坨儿”? ③ 他在周汝昌先生红学四大分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秦学”这一概念。不管外界对他的怎样评价、怎样质疑,小生我可对他充满了深深的敬意!(这可不是反语呀,各位) (5) 点将录名称: 天异星 赤发鬼 (6)上榜理由: ①在本书中,刘先生用尽了“手、眼、身、步、闪、转、腾、挪”等各种功法将秦可卿的故事演绎得活灵活现。融趣味性、强词夺理性、自圆其说性、细腻性于一身。 ② 书中虽有许多“硬伤”,但是还是吸引了众多的眼球。我记得好像是在2005年,央视百家讲坛请刘先生作“揭秘《红楼梦》的系列讲座”,播出的时间在午夜左右,我基本上是一集没啦,整的我上班还迟到了几次,哈哈。 ③ 他的“秦学”使许多老红学家气的直吐血,他们将先生视为新红学的异类分子,群起而攻之。出书的出书、上电视的上电视,反正无所不用其极来发泄对他的“怨恨”。就像明代的李卓吾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在文学方面提出了“童心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他的这些离经叛道之举,不为统治者所容,视他如眼中钉,而屡遭迫害。 ④ 联曰:干卿底事胤礽女,纷扰红楼又添丁。(哈哈)
12.《红楼梦诗词曲赋签赏》 (1) 作者:蔡一江 (2) 出版社:中华书局 (3) 【我的评价】 ① 书中收录了各种《红楼梦》版本中的诗、词、曲、赋、歌谣、古文、书札、谜语、酒令、联额、对句等体裁形式的文字,包括 一般不易见到的脂评抄本中独存的诗作,收录最是齐全。 ② 本书“副编”中新收录的内容,是对研究《红楼梦》及其作者有重要价值的资料。 (4) 点将录名称: 天满星 美髯公 ① 蔡先生乃当代红学界的“大碗”之一,著书甚多。尤其在红学诗词研究方面是公认的专家。蔡先生认为《红楼梦》的诗词曲赋是构成了这部伟大作品的有机组成之一,对于人物的刻画、情节的发展、有着“点睛之笔”的妙用。尤其是对于人物以后的命运起着“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功用。 ② 蔡先生(词学大家夏承焘的弟子)的诗词解读功夫很是了得,他的另外一部作品(《黄仲则诗选》;中华书局),应是近年来古典诗词解析的一部力作。先生解读古典诗词的功力直追名家,如:唐圭璋、夏承焘、龙榆生、周汝昌等人。我推荐大家读一读,必定会有所斩获。黄景仁是清代“顶顶”有名的大诗人,郁达夫对之顶礼膜拜,并以黄仲则为原型,写出了一本中篇小说名著《采石矶》。 ③ 解释《红楼梦》诗词的书籍很多:如刘耕路先生(《红楼梦诗词解析》;吉林出版社)、何士明(《红楼梦诗词前生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等作品;小可我对比下来,窃以为:蔡先生所著的《红楼梦的诗词曲赋鉴赏》在知识承载量、视野开阔、分析理解诸方面均要高出一筹。 ④ 联曰:寻芳醉流霞,秉烛赏残花。
13.新译《红楼梦》(注) 注:此书存量很少,本人没有此书。在朱一玄先生《红楼梦资料汇编》及《红楼梦百家会评本》中可查到该书的内容。 (1) 作者:清代 ?哈斯宝 (2) 出版社:内蒙古出版社 (3) 【我的评价】 ① 哈氏在“红楼评点派”中是一个“独树一帜“的人物。虽然他评点年代(始于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久远,但对当下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可见其眼界之高。录其著述如下:“《红楼梦》的写作,是因为忠诚义士深受仁主恩泽,唯遇奸逆当道,上不能事主尽忠,下不能济民行义,无奈之余写下这部书,虽偶有偏颇,但批语中探微入妙,会心独得比比皆是”,这对于《红楼梦》思想和艺术的领悟,常常要高出其他评点家之上(如我提到的姚燮、张长之等人)。 ② 在他看来,《红楼梦》描写了正邪善恶的斗争,揭露了黑暗势力。贾宝玉、林黛玉就是灵修正气的化身,而薛宝钗、袭人等乃是残乖邪气的体现。 ③ 他的评点是从实际出发,善于捕捉人物的主要特点,对人物的解读也是与众不同的。这点主要表现在对“薛宝钗”分析上,作者是典型的“抑钗派”。 ④ 他对《红楼梦》的艺术构思、表现手法都做过深入探究。他细致观察了《红楼梦》的各种笔法,并常常用比喻来解释这些写作上的技巧。以在下看来,仅从文学鉴赏、美学的角度来看,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水平是逊于哈斯宝的。 (4)【点将录名称】: 地贼星 鼓上蚤 (5)上榜理由: ① 作者是蒙古人,他用蒙文翻译《红楼梦》,把120回章节译成40回,每回之后都写了批语。这些文字反映了哈斯宝对《红楼梦》的总观点。(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做了很大的贡献) ② 作者本人及其观点长期以来不太受到外界的关注。用今天的话说,是一个不出名的“小人物”。小可提醒大家,如果你对“红学评点派”人物如有兴趣的话,千万不要忘记了他---一个清代、蒙古族、小说批评家、作家哈斯宝。岂不知小人物有时也能够办大事的道理?各位看官是否记起“孟尝君善用鸡鸣狗盗之徒”典故?在《水浒传》中,众梁山好汉对呼延灼的连环马战法一筹莫展,引出一段“吴用使时迁偷甲,汤隆赚徐宁上山”故事。如果没有时迁,梁山的统一大业肯定要滞后…… ③ 联曰:扬颦(1)抑钗(2)丹墨子(3),纳贤招士孟尝君。 注1;颦:林黛玉 注2;钗:薛宝钗 注3;丹墨子:哈斯宝号丹墨子,又号施乐斋主人。
14.红泥煮雪录 (1) 作者:端木蕻良 (2)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3) 【我的评价】: ① 端木先生对曹雪芹与《红楼梦》的评价是非常之高的。这也是他喜爱《红楼梦》的明证之一。 ② 作者对于曹雪芹的艺术构思是非常推崇的。例如:描写人物的能力、语言艺术等。 ③ 作者将曹雪芹与与孔夫子、王夫之、戴震、等大思想家进行对比联系。以期得出如下结论:曹雪芹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并且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唯物哲学思想家)。能将曹雪芹推倒这一高度的人,古今往来,惟端木先生一人是也。 ④ 作者将研究《红楼梦》与自己所从事的文学创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4) 点将录名称:天损星 浪里白条 (5) 上榜原因: ① 端木先生与《红楼梦》有着不解之缘。他在早期就说过:“《红楼梦》和我有血统关系,在古今中外的一切小说中,我最钟爱《红楼梦》”。先生穷其一生,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曹雪芹家室、生平的小说《曹雪芹》,此举可为圆了先生的梦想(本书通过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历史,将政治斗争、曹雪芹家室、《红楼梦》写作过程三者进行了有机地结合,并做了形象的艺术概括,再现了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的一生。(请大家记住这几个形容词)。 ② 端木先生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题目是《“可人”哪里去了》。仅仅四个月后,他掷下未完的《曹雪芹》小说三卷稿,远离了这个世界。可以说,他与曹雪芹有着同样的遗憾,真是命运弄人啊!(让人唏嘘不已!) ③ 浪里白条张顺,天损星,水军副都督兼水鬼营指挥,使鱼肠剑,张横的弟弟,浑身象雪一样的白肉,水底可以伏七天七夜,穿梭水面快速无比,就象一根白条一闪而过,所以人称“浪里白条”,是梁山中水性最好的,和李逵并称“黑白水陆双煞”。曾率水鬼营凿沉高俅战船并活捉高俅。威镇天下。征方腊时,在涌金门外水池被乱箭射死。张顺的死亡也可以说是一个意外……。 ④ 联曰:知君用心如明月,造化弄人天注定?
16.平心论高鹗 (1)作者:林语堂 (3)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4) 【我的评价】 ① 该书长达六万字,这是一篇比较有系统、全面研究《红楼梦》的作品。 ② 主要内容包括《论晴雯的头发》、《说高鹗手定的(红楼梦)稿》、《俞平伯否认高鹗作伪原文》等篇目。 (5)点将录名称:地巧星 玉臂匠 (6)上榜理由: ① 林先生的见解和新红学的观点是格格不入的。他的主要观点是:后四十回系高鹗“据曹雪芹原著的遗稿而补定的,而非高鹗所能作出。 ② 应该说,林先生是现存《红楼梦》120回版本的忠实拥趸。 ③ 林语堂所著的《京华烟云》是一部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小说。小说内容博大精深、感情真切自然、品格优雅含蓄(符合林先生个人的性格特点;这些集中了林语堂小说的精粹)。在这部作品里,无论是历史背景、塑造的主要人物、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哲学观、还是所呈现的文化内涵,都可以清晰地看到《红楼梦》在作品中的投影。这篇作品明显受到了《红楼梦》的影响,它是对《红楼梦》继承与发展。 ④ 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处处可见《红楼梦》的影子,他本人在给《郁达夫的信》中说:…,重要人物有八九十,丫头亦十来个。大约以红楼拟之,木兰似湘云、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辣、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 ⑤ 可见林先生是一个穿凿演绎的大师(这不是抄袭!而是大师理解、融汇、贯通了《红楼梦》的思想与本质)。这可与《水浒传》中玉臂匠相提而论。(虽然有些牵强啊,哈!) ⑥ 联曰:语堂平心论高鹗,京华烟云影红楼。
18.红楼梦魇 (1)作者:张爱玲 (2)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3)【我的评价】: ① 本书是以研究版本(脂本)为主,涉及到多个方面。作者形容自己考据《红楼梦》是一种疯狂的情形,故得句“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本书由此而得名。 ② 书中共收据7篇考据文章。可以看出是一位才女独特的研究视角。试以宝玉的结局为例,看看张爱玲是到底怎样分析的? Ⅰ:黛玉病死,宝钗嫁给宝玉,一年后难产而死(或者不到一年病死),宝玉贫困至极,做了看街兵,在棚中居住,是往来官员任人驱使的仆役…湘云早寡,沿街乞食,直到晚年二人相遇,在风雪夜相拥而泣,然后再婚,共同生活,直到白头偕老。 张爱玲的评价:这个版本是最接近于家败后事实的真相,是“现实的惨痛和毫无光彩的”(原句)。应该是最早的版本。 Ⅱ黛玉病死当天,宝钗嫁给宝玉,宝玉出家,随一僧一道而去,最后重归于青埂峰下,那块玉也重新化为顽石。 张爱玲的评价:这一结局将黛玉和宝玉重新划入神话的范畴,有美感,光彩照人,升华。但是也削弱了悲剧性,也许更加符合中国传统小说的结构,要么是大团圆;如果人间不能团圆,便到天上去,似乎升天就不再需要团圆… Ⅲ黛玉病死,宝玉宝钗生活困苦,袭人说服蒋玉菡,将二人接到家中奉养(有版本是袭人多次接济宝玉,遭到蒋玉菡厌憎),后来宝玉出家,将宝钗托付给袭人...。 张爱玲评价:这一版本也较为接近实际情况,也应和了早期宝玉所说的两次“做和尚去”的做法。一次是为黛玉说,一次是为袭人说...。 (4)点将录名称: 天巧星 浪子 (5)上榜理由: ① 张爱玲本是一个多才多艺之人,除了写作之外,她擅长于服装设计;喜好京剧;对于谈诗论画乐此不疲;她有一手绝好的素描功底(在她出版的作品中,常能见到她的素描图画);喜欢看电影听音乐……。 ② 《水浒传》中的小乙哥(燕青)本事也是十分了得,且看书中的描写:…不止一身好花绣,更兼吹得,弹得、唱的,舞的,拆白道字,顶真续麻,无有不能,无有不会…更且有一身本事,无人必得。拿着一张川弩,只用三只断箭,郊外落生,并不放空,箭到物落…。哈哈,这直接是一个女版的“张爱玲”呀! ③ 联曰: 误入“红尘”十余载,赢得红楼梦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