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爱的读书种类、版本及心得(一) 红坛点将录 红楼

  (接上页)
  《红楼十五章》读书笔记(十一)
  在第十五章《文化皈依和美学革命》中,李劼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中国文化迄今为止的整个话语系统和心里结构是在先秦时代定型的。
  ①《红楼梦》包罗万象的全信息在于,她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域出现的任何文化空间里找到自身的对应点。诸如,《圣经》、希腊神话、雅典时代乃至印度文化和《奥义书》、尹斯兰文化和《古兰经》埃及文化和金字塔。
  ②《红楼梦》在气脉上直承《山海经》的混沌苍茫;红楼梦》在章法上具有《易经》的变幻无穷;《红楼梦》在风格上如同《诗经》中原始民歌那样淳朴清新;
  ③从《红楼梦》有关这种(中国;笔者注)历史文化的末日景象的描绘,可以使读者在纵向上感受到一种似乎是必然的衰败。这种衰落虽然有一个演化的过程,但即便是在其鼎盛的周秦时代,其败兆也已有所显露了------这就是由自周秦时代所定型的中国文化本身的内向性和封闭性所造成的;这是与古老的希腊文化相比较而言。
  A中国周秦以降的这种食色文化(李劼将“食色”和“游说”归结为中国文化作为“口腔”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的“口腔”性特性,与从荷马史诗到亚历山大的希腊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
  a希腊文化的人本主义和浪漫情怀最终走向对空间的构筑和对天空的无限向往;而以中国周秦文化的极权主义和唯物倾向使之最终变成对天下的围抱(如帝王陵墓)和对土地的依恋。
  b正如承希腊文化而来的西方文化以浮士德精神指向天国的教堂尖顶为基本特征一样,中国自周秦以后的文化则以作为秦始皇手臂形象的长城和用手臂围抱出的“口腔”即庭院作为象征物。
  c正是针对这种自恋以及作为“口腔”的庭院和作为院墙的长城连同长城象征的帝王占有欲和这种欲望的小农性质,《红楼梦》推出了作为上帝形象的女神和作为爱神的警幻仙姑连同那条灵河以及灵河在梦境的具象太虚幻境以及在人间的大观园女儿世界。
  d小说藉此对周秦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了一个十分希腊式的质疑和亚历山大式的远征。小说把以往对土地的依恋转向对天空的向往,并且在小说本身的意向结构上确立了灵界、梦境、情世三维空间连同由色而空的灵魂经历和精神指向。
  B《红楼梦》在文化上的构建天空和皈依天国,不光是宗教的审美,而是审美的宗教-------女神作为其审美指向的象征形象,显示着她的宗教意味。

  【笔者按】对上述观点,笔者基本认同,但是有些问题似可商榷。
  1、中华民族的主要文化特征之一,就是:顽强的再生力、宽广的包容力、无与伦比的持续力。
  (1)最典型的列子就是东汉以后的对外来佛教文化的吸收与消化,并创造出晚唐、五代的禅宗和后来的宋明理学等再生性文化。
  (2)《红楼梦》所阐述“色空”观念色空观念就是来源于古印度佛教的本体论观点。
  (3)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包括古希腊都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过断层。但中华文化的发展序列如此完整、连续、博大,这应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特例!!!
  2、被誉为“脏唐臭汉”的两个著名王朝,何曾是保守的?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是与自然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1)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特点(四周都有天然屏障),有助于形成大一统的局面,易于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得以长期发展。
  (2)中国的三大区域(西部、中部、东部)及各自的三个名族分布带的交替作用,农牧经济和文化的相互渗透与结合,便是中华名族形成与发展的内部联系所在。故中华大地于四限(四周的地理屏障)之内自成体系。
  3、当然,看得出来,李劼先生是用心良苦。通过对《红楼梦》系统、理性、深刻的阐述、分析,一方面是崇敬、赞扬广博的中华文化,另一方面则对其固有的“弊端”则痛恨不已。应了那句话,“爱之深痛之切”。
  李劼,是正直、执着、良知的学人代表。祝福,李劼!!

  


  【告 知】
  至此,《红楼十五章》读书笔记已全部刊载。从明日起,将继续解析《解读最具震撼力的100部红学经典作品》的第三部分-------“红楼梦综合艺术研究”的其他著作。
  @四季之人 804楼 2014-06-27 15:12:25
  不错,期待中~
  -----------------------------
  多谢,多谢!问好!
  三、《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1、作者:周汝昌
  2、出版时间:1987年(初版);增订本(2010年)
  3、出版社:中华书局
  4、武功等级:★★☆
  5、版本等级:三等
  6、涉及的文化领域种类:★★
  7、主要内容
  全文共分为三部分:
  (1)上篇:论述《红楼梦》为“自叙体”的史学意义;
  (2)中篇:论述曹雪芹是大XXX家…;(注1)
  (3)下篇:对于《红楼梦》大对称结构地探索(注2)
  【注1】周汝昌先生尊称曹雪芹为“大思想家、大文学家...”。所封头衔有七、八个之多。
  【注2】《红楼梦》大对称结构
  周汝昌先生研究“红学”的独创。大意是,《红楼梦》全书有两个基本线索:
  (1)全书是一百零八回的机构;
  (2)在五十四回、五十五回有一个“折扇”,将《红楼梦》全书分为了前后两个部分。
  (3)一部《红楼梦》共涉及到:三次过元宵节、三次过中秋节的场面。

  

  回复第234楼, @红烛婚罗帐
  排名 作 者 星 座 绰 号 联 曰
  0 鲁迅 旧头领一员 托塔天王 梁山义士尊晁盖,红楼众人仰树人
  1 蔡元培 天魁星 呼保义 及时雨来红楼欣,天魁星座鹤卿据。
  2 胡适 天罡星 玉麒麟 寅恪上联胡适之,谁题下句孙行者
  3 王国维 天机星 智多星 红楼评论观堂始,甲骨四堂静安先。
  4 俞平伯 天闲星 入云龙 功败事成皆红楼,悲欢离合乃人生。
  5 周汝昌 天勇星 大刀 真假宝玉雪芹定,阴阳汝昌红楼牵。
  6 冯其庸 天雄星 豹子头 千古文章多血泪,落难英雄苦断肠。
  7 吴世昌 天猛星 霹雳火 性如霹雳烈如火,舌战群雄塞诸葛。
  8 吴恩裕 天威星 双鞭 寻稿问舍聚乙卯,登坛拜将恩裕先。
  9 何其芳 天英星 小李广 百步穿杨神臂健,薪火相传后人赞
  10 胡德平 天贵星 小旋风 著书探轶还建馆,贵胄子弟也恋红。
  11 李广...
  --------------------------
  @梨花香yyy 807楼 2014-07-01 07:38:40
  楼主功力深厚啊!让人望尘莫及。能长见识的好帖。只是感觉排名似乎稍欠公允。排名这事儿本身也困难。蔡、王、鲁、胡似乎在红学上并无多大建树,他们的主要方向不在这里。比如王国维在甲骨、诗词、美学等方面的造诣就给王加分,有点寒了兄弟们的心啊。王把叔本华 哲学 的衣服套在《红楼梦》上,不太合身。蔡的索隐有点鬼扯。私意以为把胡点为托塔天王感觉还挺好的,开风气嘛。鲁点为黑旋风李逵感觉会比较有趣,手持两......
  -----------------------------
  梨花兄:
  见笑,见笑。现在看去年写的这些东西真是汗颜(平生第一次写东西)。无论是在文辞、用语(基本功),解析深度、广度(视野)等方面都很差。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历练,也渐渐地喜欢写一些东西了。《红坛点将录》(重订稿),目前正在重写,希望能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兄之见解不错的。不过,我将蔡、王二位先生列于梁山头几名“金交椅”的上,是有理由的:
  1、蔡元培、王国维二位先生是学术界的巨擘,也应是开了一代学风之先的大师级人物;
  2、红学界一般是分为几大“派别”,一般来说,主要是五种:
  (1)考证派--胡适、(2)索隐派--蔡元培(3)小说批评派--王国维(4)点评派--脂砚斋等(5)题咏派。
  【(6)“反脂派”】----质疑、批评脂砚斋。----这是我斗胆单列出的一种门派。
  从上面来看,无论是蔡先生、王先生的观点、说法有多麽争议,毕竟在“红学”圈里,是开宗立派的人物。且大多数人、大多数“红学”作品还是认可上述分类的。以后研究《红楼梦》的种类,无论是成就怎样,总还是涵盖在这些范围里的。
  回答不知是否满意? 请兄以后多提意见,夏安。

  @梨花香yyy 809楼 2014-07-01 12:29:39
  对红烛兄(没搞清楚是妹子还是汉子,“兄”都可以通用)的回复颇为满意。学问好而又谦逊,很难得。弟对红楼梦没什么研究,看得少。王国维点为智多星,现在觉得挺合适。治学范围广,“智多”二字符合了。又为南书房行走,有点军师的味道。貌似索隐派里蔡算不得开风气。比较尴尬。问安!
  -----------------------------
  怎么说呢?用意是这样:
  “红学”史上,索隐著作众多。试举书例
  1、《红楼梦索隐》;作者--王梦阮,沈瓶庵;时间--1916年;
  2、《《石头记索隐》作者---蔡元培;时间---1917;
  3、《红楼梦释真》作者----邓狂言;时间1919;
  4、《红楼梦抉微》作者------阚铎;时间------1925;
  5、《红楼梦本事辨证》作者------寿鹏飞时间-----1927;
  6、《红楼梦真谛》作者-----景梅九;时间------1934年;
  7、红楼新解》作者-----潘重规;时间-----1991;
  8、《红楼梦原理》(1972;私刻本)《红楼梦考释》杜世杰;1991;
  9、《红楼梦迷》(上下、续篇、二续)作者------李知其;时间-----1984-1990年;
  【注;上述作品,会在《索隐派经典作品》中详细解析】
  应该说,列出的9种红学索隐作品(亦可包含霍国玲、紫军,刘心武等人的著作)应是红学索隐作品中的代表性作品。
  A从时间看,蔡先生《石头记索隐》时间是较为靠前的,后续很多作者的索隐、探轶方法无不是步蔡先生之后尘。这看出蔡先生独到的眼光。当然,也不否认《石头记索隐》的出版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需求有某种关系。
  B蔡先生执掌当时民国的教育部、北京大学,秉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理念,开启了学界的一股新风。许多学者,正是因为他的庇护和支持,才得以施展才华;“五、四”运动,若无蔡元培,是不可想象的;其他的列子很多...。
  C蔡先生本身就是中国美学史的先驱之一,他的《《中国伦理学史》,被后来很多的学者引用、参考。
  以上就是我对蔡先生的一些浅见,唐突。
  (接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8.我的评价
  (1)如果用“名不副实“或“费墨”(借用电影《手机》中人物名称)来形容周先生的这部书,虽有不敬、冒犯之嫌,但应是公允、恰当的。本书正文240页,书名《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定价38元。但有近一半的内容(90页),老先生仍是无休无止的在论证自己一辈子的“营生”:《红楼梦》-----一部曹雪芹的自传体小说。
  周先生引用“名人”的证据如下:
  1)巴金先生的一封书信;
  2)鲁迅先生的部分文章;
  3)胡适先生《红楼梦考证》
  4)夏志清先生《中国古代小说》
  5)浦安迪教授的部分文章
  (2)在本书中,周先生还阐述了他的另外一个重要观点:《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大对称结构的著作。要点如下:
  A《红楼梦》全书应是108回;《红楼梦》全书紧紧围绕在“九”、“十二”这两个数字之中,12个9回,可以推测出《红楼梦》全书是108回。
  B第五十四回、五十五回之间像一把“折扇”,将全书分为两个部分;
  C三条主线(宝玉传、家亡,人散)的渐次跟进。
  (3)总体说来,本书是周先生出版的众多红学书籍中一本见解平平、内容重复的书籍,不过就是在书名上添加了“中华文化”这四个极有份量的汉字而已。
  自《红楼梦新证》、《曹雪芹小传》等大作后,周先生是否就已江郎才尽了,不得而知?

  
  (接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9、联曰:
  借玉通灵遗翰墨,为芹辛苦掷平生

  
  【读书笔记】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过一套名家签赏古典诗词系列书籍,周先生签赏的部分诗词文章如下:
  A《锦瑟》诗(作者:李商隐;源自《唐诗鉴赏辞典》,1126页)
  B《满庭芳-山抹微云》(作者:秦观;源自《唐宋词鉴赏辞典》,上册,826页)
  或许是文学修养不够,或许是其他原因...,笔者在读完周先生的文章后,如坠入云中一般,不知老先生所云何物?所意何为?按说老先生的文笔也还华丽,词藻也还优美,学问也很了得……,但为什么不晓得老人家究竟在说什么呢?
  @梨花香yyy 812楼 2014-07-03 14:47:30
  总体说来,本书是周先生出版的众多红学书籍中一本见解平平、内容重复的书籍,不过就是在书名上添加了“中华文化”这四个极有份量的汉字而已。
  点评得很好,这书确实有点名不副实。翻了一下,貌似真的没有体现出“中华文化”这四字。老先生研红的书我几本没看过。只仔细看过一本《红楼小讲》,挺喜欢的。爱看先生谈红之外的东西,比如谈诗词、谈书法以及先生的随笔。
  --------------------------
  赞同梨花的观点。老一代学人个个学问深厚。早年周汝昌先生供职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他的那些同仁,如;舒芜、张友鸾、陈迩冬、王利器、聂绀弩等等若放在当今,可都是了不得的人物。
  周先生的诗词功夫应是不错的,不然那首“唾壶崩剥慨当慷,月荻江枫满画堂...”曹雪芹轶诗怎么连吴恩裕、吴世昌两位老先生都深信不疑呢?O(∩_∩)O哈!
  周先生的书法应是自成体系,颇似当年徽宗之“瘦金体”。
  绝句两首 读书杂感
  (一)
  沁芳花事叹飘零,身世浮沉雨打萍。
  不惜铅华憔悴损,独吟窗下晓灯青。
  (二)
  檀板箫声动客愁,无言垂泪上西楼。
  牡丹一曲行云散,花落寒塘水漫流。
  【附】重读《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有感。
  四、《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化》
  1、作者:成穷
  2、出版时间:1994年(初版);修订版(2005年)
  3、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4、武功等级:★★★★★
  5、版本等级:二等
  6、涉及的文化领域种类:★★★★☆
  【附】作者小传
  成穷:原名成先聪,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从事美学、现代西方哲学、文化哲学、伦理学、基督教与宗教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补《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化》图片】

  
  7、主要内容
  【注】笔者斗胆用若干个篇幅,结合本书作者的观点来解析由中国文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8,我的评价
  (1)这应是一部“拷问”中国文化的奇书;是一部与《红楼十五章》比肩的力作;它注定要在红学史上,甚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遍观各类红学研究著作,不知为何?尚未见到与该书的有关的评述文章,或许这与作者不是“红学”圈内人士有关?
  (2)本书作者采取价值---意义论的视角,以《红楼梦》为话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气质与国人的生存样态做了深度的解读。
  (3)成穷先生揭示了《红楼梦》这部千古奇书的真正内涵-----《红楼梦》切中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展示了古老名族的生存样态。换句话说,《红楼梦》切中了中国文化的自然主义精神,展示了中国人的家族性的生存样态。通俗的讲,《红楼梦》写了家(注),写了人与家的关系。这,基本上写出了中国人的生存样态及由此而产生的缺陷。
  【注】笔者认为,《红楼梦》所写的这个“家”,不是我们习见的“小家庭”,而是从远古就一直持续下来的那种以血缘为纽带而形成的氏族之家,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裙带关系。所谓的治家理念、治国理念都是与这个“家”紧密相连。治家、治国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提倡的“克己复礼”。“礼”最基本的意义是自上而下、三纲五常式的等级服从观念。所谓的“人治”,即由此而来。
  (4)作者通过解析《红楼梦》而警醒国人:应对自己的历史、传统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传统的儒、释、道以及新近崛起的“新儒家”是否真正能够解决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值得深思?
  (5)古老的中华文明已经“烂熟”了。就像《红楼梦》中,癞头和尚对英怜的寓言一样,它(中国文化)也是一种“有运无命”的东西,说它有命,是因为它也许还能按照惯性滑行下去;说它“无运”,是因为它本身已耗尽了自己的能量,似无再在原框架展开的可能。
  (6)一种古老的生存的方式能否在“无路”的时候“回头”?“酒酣一梦终须醒”,我想,不管怎样,传统的生存方式终会改变的?!
  19、联曰
  隔海月明闻鹤语,锦官云卧有龙吟
  【注】
  (1)隔海:《红楼十五章》作者李劼先生现客居于美国;
  (2)锦官:成穷先生为川大一名哲学教授;

  
  @平凡依旧平凡 821楼 2014-07-10 22:34:35
  好帖!佩服!
  -----------------------------
  惭愧,惭愧。老兄,多多指教!!
  临江仙 香菱----《红楼十二副钗一》
  纤柳轻盈眉淡,冰姿玉骨菱香。珠团绿锦竞群芳。影摇波里月,深寂到寒塘。
  薄命飘零悲苦,可怜身世凄凉。英莲空有泪成行。黄泉虽抱恨,客倦返故乡。
  【修改】
  临江仙 香菱----红楼十二副钗(一)
  袅袅盈盈娇影,冰姿玉骨菱香。珠团绿锦竞群芳。影摇波里月,深寂到寒塘。
  薄命飘零悲苦,可怜身世凄凉。英莲空有泪成行。黄泉犹抱恨,客倦返吴乡。
  @四季之人 825楼 2014-07-13 02:03:26
  记号,再接再厉~
  -----------------------------
  谢四季兄支持!夏祺
  【解析中国文化的一些命题】
  就喜好《红楼梦》而言(还没有资格谈“研究”),笔者在读完李劼、成穷等人相关书籍后,对中西文化有了一定地感触。有一种想从源头上梳理中西文化的心情。为此,笔者斗胆将《红楼梦》作为一个“话头”,从中西方文化形成的背景与基础入手,来逐步厘清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具体的内容包括:
  一、礼制与法制(剖析《红楼梦》所反映的腐败)-----中西社会规范体系之异同
  二、“天人合一”可能吗?----中西思维方式之异同
  三、是信仰还是有所求?----中西方宗教文化之异同
  四、“写意”的境界一定会超过“写实”吗?----之异同
  通过两者间地比较,笔者尽量使大家对两种文化的不同价值在文化诸要素的体现有一定的把握,能较为清醒的认识到两种文化之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所谓“中华复兴”的可行性与艰巨性。当然,鉴于笔者的水平有限、见解未必成熟,敬请光临大家拍砖。

  
  【斗胆篇一】 礼制与法制---兼剖析《红楼梦》所反映的腐败现象
  主要内容:
  《红楼梦》所反映的腐败现象及特点;
  礼制(克己复礼;道德)与法制(维权奉法)的概念
  克己复礼的实质与尴尬;
  维权奉法的客观与实用;
  中西社会规范的价值基础
  礼制与法治的社会实践
  (一)《红楼梦》所反映的腐败现象及特点
  【权利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
  Power tends to corruption,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英-阿克顿勋爵]
  《红楼梦》成书于康乾盛世(学界基本认可的成书时间:脂评甲戌本:1754年;程甲本:1791年)。所反映的事实也属康乾“盛世”无疑。然而,这样一个盛世,就如贾府一样,已开始了由盛而衰的转变,其表现就是充斥整个朝野的腐败。《红楼梦》作为一部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对中国社会的顽疾---腐败,做了多方面的揭露和描述。
  《红楼梦》一书中涉及的腐败事例很多,但是综合起来是如下三种类别:
  1、经济腐败;
  2、政治腐败;
  3、作风腐败;
  各位在看完上述内容后,是否也会心一笑?雪芹真可谓是巨眼有加,几百年前就将当今社会的腐败问题揭示的清清楚楚?O(∩_∩)O!其实,历数各朝、放眼中西,腐败的种类不外乎如此。

  
  -------------“美丽”的罂粟花
  (接上页)
  1、经济腐败
  【笔者按】一切腐败,皆涉以权谋私,不过相对而言,经济腐败更多与钱权交易有关。
  <事例1>
  在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痴女儿遗帕惹相思”中,贾芸为包揽花木工程而向凤姐行贿。
  【特点】为了谋求己利,而向当权者行贿。
  <事例2>
  在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夭逝黄泉路”中,贾蔷下姑苏采买女伶,置办乐器行头等事,与凤姐“暗箱操作”。
  【特点】利用权力的交换来相互牟利。
  <事例3>
  在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中,凤姐用计使张家退婚,使得张金哥上吊自尽,守备之子殉情而死。(注:大家不要忘了,上述两家也属于官宦之家。验证了中国那句古话,“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千古之训。要放在现在这个年代,估计这两家人也是众多上访人群中的一员)
  【特点】这种腐败带有“两厢情愿”的意味。被求者(权力者)寻求索贿,行贿者求人替己办事。
  2、政治腐败
  【笔者按】当事人出于政治目的,如政治抱负、仕宦前途、权利攫取等,而不惜迫害异己、逢迎巴结、草菅人命;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应是一对孪生产物。
  <事例1>
  在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中,贾雨村因“贪酷之弊”和“恃才侮上”而被革职,后又托林如海走了贾政的路子,最后谋到了金陵应天知府一职。
  【特点】这是政治腐败的第一种现象,即所谓的人事腐败。“人事”指官员的任免升降,凡欲在此过程中通过特殊途径来为自己谋取好处的,即是人事腐败。
  <事例2>
  还是在第二回中,贾雨村对薛蟠打死冯渊一案的审理即属于此例。曾经的落魄文人雨村兄为了巴结贾、史、王、薛四大权贵,便“徇情枉法,胡乱判了此案”。
  【笔者按】司法腐败,是政治腐败的第二种现象。司法腐败的危害性应是很大的。这些猥琐蝇苟之徒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竟然不惜动用公权、诬陷良善之辈。“假公济私”,应是对司法腐败的的最好诠释。这是损毁政府公信力的“最佳手段”。
  <事例3>
  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宁国府花了1200两银子给贾蓉买了一个五品的龙禁尉的官,凡此种种。八个字的结论:贪腐成性,卖官鬻爵。
  【笔者按】吏治腐败,是政治腐败的第三种现象。吏治腐败的范围还可延至官员身边的幕僚胥吏(亦即现在所谓的“秘书帮”、亲属子弟等裙带关系;“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属于典型的中国特色)。其营私舞弊有时更甚于其所事奉的官员。“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而“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这是从千百年兴衰存亡的政治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治政之要。
  
  -------------“美丽”的罂粟花(续)
  @绿夫人
  11.刘心武揭秘红楼(共4册)
  (1)作者:刘心武
  -----------------------------
  小女子也对其怀有深深的敬意啊!当时的讲座也是一集不落地看了,他的书也都读了,很喜欢刘心武先生的观点。
  ----------------------------------------
  18.红楼梦魇
  (1)作者:张爱玲
  -----------------------------
  终于看到她了,我迷恋多年的爱玲!
  ---------------------------------------------
  多谢@绿夫人光临!汗颜啊,说句心里话,现在自己都不太好意思看去年写的“东西”,文笔生涩、材料匮乏、故作慨慷、结构杂乱等......一大推问题。现在正在重新编写全本108位“红学”人物的《红坛点将录》,希望在去年的基础上有一定地提高。敬请莅临。夏祺!
  (接上页)
  3、作风腐败(“通奸”和作风腐败是两种性质的问题。一是道德层面,一是违法;切莫混淆视听)
  【笔者按】作风问题,似乎只涉及到个人的私生活,其实不然,但凡有权势者介入的作风败坏,尤其是体现在满足淫欲的性关系上,则可对社会风气、道德、公平、公信产生极度的危害。纵观腐败,吏治腐败(官员腐败)与作风问题有很紧密的关系。作风腐败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因色致贪;
  (2)因贪助色;
  (3)权色交易;
  当然在《红楼梦》中,由于所处时代不同的缘故,涉及到的作风腐败主要是道德层面的。其中的主角儿都是宁荣二府有头有脸的人物。
  宁国府:
  贾珍贾蓉父子;(贾珍----贾氏族长)
  荣国府:
  贾赦贾珍父子;(贾赦:荣国府长房,世系荣国公)
  (贾珍:总理荣国府当事人之一)
  在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中,勇焦大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玄机:“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贾氏中的这些“败家子精英”和其他女人的猥琐卑劣之事,如尤氏二姐、多姑娘、鲍二家的、秦可卿等等,在此就不一一举例】

  【小结1】腐败的本质:以公权谋私利。
  【小结2】腐败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1)资源的匮乏;
  (2)人的欲望(贪),佛家所谓的“三毒之首”(贪、嗔、痴);
  (3)制约制度的匮乏、缺少监管机制,及相关人员的庇护及纵容;
  【补充】在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中,贾琏与鲍二家的正在“寻欢”,不了被凤姐撞上了。凤姐将此事“捅到”了老祖宗哪里。不了,这老太太竟玩起了“太极拳”。老人家的这段话颇有意味:“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都是我的不是,他多吃了两口酒,又吃起醋来。”
  以上就是笔者对《红楼梦》所涉及的腐败现象做了一些简单地梳理。当然,《红楼梦》不像《老残游记》,其主旨不是揭露社会的腐败与黑暗。但就所涉及的“冰山一角”来看,亦颇能使人感到触目惊心了。古往今来,何以在中国(当然,不否定欧美等民主、君宪国家也会产生贪腐现象,但是比起中国来说,那可算是“小巫见大巫了),贪腐问题就像久治不愈的顽疾?以笔者看,这需要从古老名族的立身之本去寻求答案。

  
  -----------------“美丽”的罂粟花(续)
  (接上页)
  二、礼制(克己复礼)与法制(维权奉法)的涵义与特点
  【总则】
  1、在任何一种名族文化中,法律与道德(注:“礼制”应包含两个基本内容:(1)等级观念(2)道德约束)都是其社会成员行为模式的最基本的形态。
  2、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种文化现象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它们都影响着和规定着人们的行为,同属社会规范系统。
  3、但有时它们也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分歧,如在社会转型时期,它们中可能有一方超前或滞后与另一方,从而形成价值的阶段性冲突。
  4、这两种社会规范形态的运行机制与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法律]
  A体现着国家的权利意志,具有时代性、阶级性特征;
  B法律以国家强制的手段,在行为层面上起作用;C法律用理性建立起社会公正的客观性为规范;
  (2)[道德]
  A则更多地体现最大层面上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方式,更多地体现着最大层面上的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方式;
  B道德则以感召的手段,在行为上与思想、信念层面上起作用;
  C道德则凭良知建立起心灵的好恶是非;
  5、自轴心时代以来[注],中西方文华却表现出价值选择和规约方式的不同选择的倾向。-----【笔者所谓的“追根溯源”】
  (1)中国人崇礼,礼的基础是A等级秩序B道德约束(辅之以“刑”),故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将德治作为政治的最高理想。
  (2)西方人倡法,法的核心是A制度约束A权利平等。因此从罗马帝国以来(最早还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建立稳定有效的法治秩序一直是西方社会的管理目标。
  [注]轴心时代:是德国思想家卡尔 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北纬30度上下,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精神文明导师———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犹太教先知们;古印度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也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地阻隔,但他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相通的地方。

  
  --------------------美丽的“罂粟花”(续)
  三、克己复礼的实质与不足
  1、“礼制”的简要发展历程:
  [缘起1]:礼是中国古代社会较早确立的社会规范体系,其中以BC1000年左右由周公旦主持制定的礼较为完善。
  [缘起2]:春秋战国时期(BC770年-BC221年),中国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经孔子(BC551年—BC479年)及其追随者坚持不懈d地努力,虽未有扭转乾坤,但“礼制”的治国方略和美好蓝图却对后世的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笔者按1】
  这是一整套以“外显”的仪式与规范程序确定下来的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方式;其背景是以血缘谱系为前提的宗法观念和等级秩序;基础是以宗法管理和道德约束为手段的“德主刑辅助”之治。
  【笔者按2】一言蔽之,中国社会以血缘为社会纽带,以血缘亲疏确定行为标准,形成了以封建君主为最高家长的宗法式社会。这个社会具有“亲亲”和“等级”为特点。
  “亲亲”:重温情,有仁义,尚亲和(补充,私心甚重)。
  “等级”:重身份,有规矩,尚恭顺(补充,等级森严)。
  【笔者按3】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的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此种现象,看来,“礼制文化”确实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骨子里了。
  【笔者按4】礼制的定型,对于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陈来先生认为:这种气质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而演化为中国文化的基本人格。
  【笔者按5】“礼制”作为治国之道,有点“德治”化的意思(请注意,加了“有点”两个字);它介于“德治”与“法制”之间,综合了二者的一些特点:
  (1)将社会风俗、民间习惯转变为统治者的意志,表现为官方意识形态,而不是纯粹的民间约定;---统治阶级据此,可以大做、特做“文章”。
  (2)它以祭祀、礼仪、为主要方式,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情感、意志达到了规范人们的行为目的,而不仅仅是高国家专政机关的强制保障实施。

  
  ---------------美丽的罂粟花(续)
  @谁谓尔无羊 837楼 2014-07-23 10:28:20
  大不列颠女王的王位终究还是要传给她的儿子、孙子的,在这个问题上,东西方的传统文化应该没什么不同!
  -----------------------------
  无羊兄:
  此言甚是。就像欧洲的很多地方都至今都保存着古城堡,侧面可以反映出出岁月更迭之沧桑、文化发展之厚重、文明进化之轨迹....。现今西方许多实行君主立宪制国家(当然有所不同a类别b地域等),我想和古城堡的比喻是差不多的。
  (接7月23日)
  2、“礼制”的实质:
  (1)礼以德为其价值核心,佐之以法(笔者认为“刑”字更为合适),最终形成了“德主刑辅”的社会规范模式。
  试举几例,说明历代君王如何标榜自己实施“德政”
  A历代天子登基、立太子、遇灾异祭祀等均大赦天下;
  B汉代实施的“孝廉”荐举的用人制度;
  C自隋唐开启的科举考试,始终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内容,以保证儒学仁政、以德治国的基本精神得以传承;
  D…..等等;
  【笔者按1】“法治”与“刑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法治”从基本意义来说,相当于一种理念,就是“依法国”。是一整套的体系制度。“法治”与儒家的“德治”相对。法治与人治是根本相对立的,是不同的治国理念。人治强调个人权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与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没有法治。
  【笔者按2】“刑治”,依据国家制定的法律来断案明刑,起到一种教化和惩戒的作用。它起着规范社会的辅助作用。

  
  “美丽”的----------罂粟花(续)
  @秋水为文不落尘 840楼 2014-08-01 16:20:03
  楼主是研究红学的研究生吗?
  -----------------------------
  秋水先生:说我是“红学”研究生?惭愧,本人只是一个“红楼”的爱好者;“研究”二字谈不上;“研究生”,更是愧对这个称号......。人活着,除了那些“应该做的事情”之外,总应该有些爱好;还好,俺浸淫其中,就算自得其乐吧!问好,夏安!
  (接7月28日)
  (2)礼制所维持的等级秩序,以“三纲五常”为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确定了亲疏关系与等级名分等。稍有逾越,便可视为僭越。
  【笔者按1】“礼制”实质上是一种预设的等级森严的权利框架,在上者对居下者可以拥有生杀予夺的支配权,这就为统治中国数千年直到现今的“人治”体制奠定了基础。
  【笔者按2】“人治”是将国家的治理权交给了统治者个人或权利群体,纵观几千年之历史,“人治”是其基本传统。“人治”则意味着“权利之治”,它与“制度”治理相对应,表明这个权利不受制度约束,不受社会监督。
  【笔者按3】“人治”凭借着“德治”的光环,使所谓的道德提升为制度,它便具有了法的意义,如“礼制”凭借着国家力量实施就成为了“礼法”,就具有了摧毁一切反对它的力量,同时它也具备了“吃人“的力量。
  (3)深受“礼制”传统熏陶的国人对统治者的期待与依赖是“礼制”的第三大特征。
  【笔者按1】传统的宗法社会推行礼制规范体系的理想途径是A教化B垂范。这最符合传统政治最求明君圣主温文尔雅的礼制理想。
  【笔者按2】“礼制”的基础在与善良民众普遍良好的德性,良好的德性则依靠君主及由其扶植起来的“圣人”典范。当然,“圣人”的形象、事迹,或者说,动人之处,则任由统治者的需要而尽情地“妆扮”与“粉饰”。“德治”(礼制)不过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的一块儿“遮羞布”而已。
  【笔者按3】在这种思想下,整个国家、地方政治的清廉或腐败,百姓人身安全,财产的生杀予夺都系于执政者、父母官的品行和个人意志。

  

  @林俊之死 843楼 2014-08-03 23:45:47
  好久没来,瞧一瞧~
  -----------------------------
  谢林兄深光临,第当努力才是!
  @秋水为文不落尘 840楼 2014-08-01 16:20:03
  楼主是研究红学的研究生吗?
  -----------------------------
  @红烛婚罗帐 841楼 2014-08-03 12:13:26
  秋水先生:说我是“红学”研究生?惭愧,本人只是一个“红楼”的爱好者;“研究”二字谈不上;“研究生”,更是愧对这个称号......。人活着,除了那些“应该做的事情”之外,总应该有些爱好;还好,俺浸淫其中,就算自得其乐吧!问好,夏安!
  -----------------------------
  @秋水为文不落尘 844楼 2014-08-04 10:52:32
  嘎嘎,不是先生,是女士。只是叹为观止!对比想想自己,唉。希望有机会能向您求教!
  -----------------------------
  啥年带了?O(∩_∩)O。女士,男士,都可以被称为先生(目前这个社会,能读书、光临“闲闲书话”、有自己见识的----都可以被称为先生)。
  何来“求教”二字?你的留言,只能是我多读书、勤思考的动力。以后大家多交流。我会尽力的。
  3、“礼制”的尴尬
  (1)纵观中国历史(包括当代),理想中的“礼制”并未真正实现过。
  【笔者按1】由此,笔者联想到了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中国人眼中的理想国和柏拉图描绘的乌托邦何其相似?不过,柏氏认为执掌国家的人物应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哲学王(与哲学家的智慧相比,法律犹如日月光辉下的烛光一样暗淡)。这样的假设,在历史上的中华大地行得通吗?犹如雾里看一般,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2)对于这个古老国家来说,从先秦直至当代,除了没有实现的“礼制”之外,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需要,当然也实行了“法制”。
  【笔者按2】
  A在中国实行的“法制”绝对是“挂羊头卖狗肉”,名不副实。在此,“法制”只不过是“刑治”的代名词而已。
  B延续至今的“德”、“法”(刑)之选,不过是胡萝卜加大棒之选,规范选择远没有超出手段的层次。
  C中国历史上的法家讲法并未建立法制体系,而现代化法治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制度化。虽然,法可以上升为一种制度,成为治国之依据,但它也可以成为统治阶级受众任意使用的“武器”。记住这句话----------【依法治国】和【以法治国】的区别
  D自古以来,古老的名族就没有将法律置于权利之上,甚至给王权、特权和整个官僚系统以超越法律的地位,“权大于法,权必乱法”整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E传统意义上的“法制”与“礼制”从性质上来说是一致的,都已约束大众的自由,要求民众履行服从的义务为特征。
  [礼制]要求人们: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动---弥漫着腐朽气息。
  [法制]强治人们:不得…….,不得……。充斥着刑罚的味道。
  【出路何在】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并将这一制度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法”(此处的“法”是真正意义上的“法”,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刑”)成为整个社会包括权利行使的依据,这样的社会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制”社会,“文明”社会。这比再多的“作秀”、“遮羞布”来的更实在、更让人感到有希望。

  

  “美丽”的----------罂粟花(续)
  四.维权奉法的客观与实用
  1、西方“法制”的发展历程:
  缘起1:苏格拉底
  A[语录]法律和道德的价值目标都是为了追求正义,美德即知识,道德是是非善恶的标准;法律则辨明是非善恶并予以惩戒。
  【笔者按】这就是说,法律与道德具有相同的是非善恶标准,它们共同随人类的知识发展和社会文化对人权的认定而发生变化。
  B[行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有机会获得逃亡,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毒而死。苏格拉底宁愿死,服从法律而死,也不远过一种将导致雅典城解体的无法的生活。
  【笔者按1】哲人的死,捍卫了法律的威严。验证了在雅典,法律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舍身护法”,而不是“舍生取义”。
  【笔者按2】与苏格拉底从容之死相比,同样是“徇死”,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悲壮投江,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之慷慨赴死,确让人感到有些无奈和感伤了。
  
  “美丽”的----------罂粟花(续)
  缘起2:柏拉图
  A[语录]
  a在《理想国》中,他提出了“哲学王”(注)的政治理想。
  b认为:国家应有哲学家的智慧而不是法律的条款来统治,与哲学家的智慧相比,法律犹如日月下的烛光一样黯淡。
  c用法律条文来束缚哲学家(国王)的手脚是愚蠢的。
  B[行为]他本人曾三次到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帮,请求城邦僭主,把他自己(城邦主)改造成哲学家;结果是被卖为奴隶。
  缘起3:亚里斯多德
  A[语录]
  a人治是一人之治,法制是众人之治;人有情,有情带来偏私,法无情,无情带来公正;
  b人朝三暮四,信口开河,破坏良好的秩序,法律是沉默的,具有无可更改的稳定性;
  c人言可能含糊其辞,笔下生化,法律以规范文字表达,具有明确性。
  d[结论]“法制”应当优于一人之治,让一个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而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
  【笔者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西方的法制思想是在与人治思想的对立斗争中发展成熟的。亚里士多德作为古代西方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以上结论,对今天的中国,仍有着积极地解签意义。
  
  “美丽”的----------罂粟花(续)
  【说明】
  因笔者撰“解析中国文化的一些命题----《礼制与法制---剖析<红楼梦>所反映的腐败》等文内容较长,故先将《解读最具震撼力的100部红学经典作品》之---“红楼梦与中国文化之关系”介绍完毕。

  五、《<红楼梦>艺术与文化》
  1、作者:刘永良
  2、出版时间:2002年
  3、出版社: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4、武功等级:★★★☆
  5、版本等级:二等
  6、涉及的文化领域种类:★★★☆
  【附】作者小传:作者先后执教于内蒙古名族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长期从事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要方向:明清小说、唐宋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7.【主要内容】
  本书有十四个专题组成,作者依据先艺术后文化的学术思路逐步展开。主要特点如下
  (1)推陈出新
  本书在论述《红楼梦》一些老的课题时(如A主要人物论B前人的研究成果),多能突破前人之窠臼,而以新颖的观点,进行新的解读。试举列;前人论著王熙凤可谓多矣,但本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就王熙凤的“恭维之术”进行了层层剖析,依次总结出了A以此喻彼B指陋为美C似贬实褒D以逆为迎E明嗔暗喜等等诸多的行为方式。
  (2)由此及彼
  如:通过“香菱学诗”这面镜子,读者不仅可以看出香菱学诗的执着与进步,而且也可以从中真切地体味出林黛玉、史湘云、薛宝钗等人各自不同的修养、才情、以及性格特征。
  (3)不落俗套
  如:林黛玉的性格是多愁善感、其语言风格也是尖刻。但作者更多的是论述林黛玉天真活波、幽默诙谐的另一面;并将与薛宝钗、史湘云等人的幽默感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林黛玉风姿妩媚,天真率意,是一种颇有文人雅士特征的雅谑;史湘云具有魏晋风度风范等等。

  


  8.【我的评价】从本书的内容可以反映出,刘永良先生应是一位执着、严谨,并有一定胆识的学者。
  如,作者通过文本详细地梳理,指出了《红楼梦》回目的的不足:
  (1)回目与正文不尽和谐;
  (2)语句对仗不够工整;
  (3)字词锤炼尚欠深细推敲;
  (4)词语运用有时艰难费解;
  (5)最求形式二忽略了内容;
  作者探索性地分析了存在上述问题的基本原因:
  (1)曹雪芹只是完成了前八十回,没有来得及对全书进行全面、系统地加工、润色和整理;
  (2)小说在流传过程中,难免出现误抄、误该等现象;
  (3)续书作者与曹雪芹在生活经历、思想境界、艺术修养、审美观点等不同,在回目的改订、增订方面,难免出现缺点和一些错误;
  (4)没有十全十美的艺术著作
  此书虽非以崭新的理论与严密的体系见长,然作者拥有精审的艺术眼光与功力,因而能对《红楼梦》艺术之奥妙,多有独到地体验和发现。这也是笔者选取本书的原因。
  

  9【联曰】
  老调旧声题将遍,新知灼见色更青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