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第601楼,@踏羽飞鸿
悬壶济世~
--------------------------
呵呵,可以啊,只要你努力
@我真的是不想注册 605楼 2013-06-16 23:12:00
楼主,我都是南漳的!其实襄樊这边的故事也不少哦!期待你多多收集!握个爪,顶你
-----------------------------
是的,有听说一些。
南漳板桥摩天垭,很深山里的一个村。
水里摸鱼摸出感觉之后,接下来,就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训练。
春天,家里小鸡刚孵化出来,伯父就让叔和蹲在鸡窝边,用三根指头去轻轻触摸小鸡身上刚长出来的绒毛,仔细体会绒毛从手指头拂过的感觉。闭上眼睛,通过绒毛,去体会小鸡被触摸时的每一次轻微的颤抖,去体会它内心的每一丝波动,从刚开始的恐惧,到逐渐信任,到最后放心的享受被抚摩。
夏天,菜园子里的冬瓜上了粉,伯父就让他搬把小凳子,坐在田垄间,用手指头去轻轻拂去冬瓜身上的白粉,感受细腻的白粉从冬瓜身上轻轻滑落的飘拂。既要拂去粉末,又不能伤到细嫩的冬瓜皮。有时候,三根指头按上去,根据痕迹的大小,就可以判断出力道的轻重。
秋天到了。早上起来,路边的野草上,薄薄的一层霜,伯父又让他去拂拭那层薄霜。冬瓜是固定的,而野草叶则是不固定的,一点轻微的力量,就可以让叶子压弯甚至折断。手指头拂过,指肚下面的霜被划开,指头上的热气,让冰冷的薄霜,变成一粒一粒细微的小水珠,均匀地散布在叶片上。
有的时候,叶子上,一滴一滴的,挂满晶莹的露珠,他就用手指头去接触那些露珠。现在,他手指头上面的感觉已经十分的敏锐,出手的力道也能自如的把握。指肚快要接触露珠的时候,露珠已经有一部分主动伸展过来,轻轻吻着指肚。这时候,凉凉的感觉,从手指头传过来,遍及全身,十分惬意。
闭上眼睛,手下,就是病人的寸关尺。露珠随着力道的轻重而不断变化着形状,这就是不同病症在寸关尺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脉象。
有一滴露珠,由于力道重了点,与叶尖断开,滴落了下来。食指、中指、无名指,它一个指头一个指头的滑落,叔和分明能感觉到,它滴落的不甘,与叶尖的依依不舍。
这个时候,叔和已经是满眶泪水。
冬天到了。
阳光和煦的日子里,伯父就让叔和把手伸到溪水里,去抚摸水底石头上的青苔。溪水清清,缓缓流动,青苔随着溪水轻轻摇晃,从根到梢,有规律、有节奏的弯曲、扭动。手指头放在旁边,不打乱它的节奏,却要能感觉到它的波动。
冬去春来,几个寒暑下来,叔和已经对手指头下面的感觉有了明显的分辨。
正是因为伯父几近苛刻的训练,叔和对脉象的把握,已经到了明察秋毫的地步。
手指头一搭上病人的手,他几乎就能感觉到对方的心情,喜、怒、哀、乐,一一了然于指下。对方心情的细微变化,都逃不过他的三根手指头。
内功、外功修习小有所成之后,伯父就开始给他讲具体的脉象。
“别的医家,将脉象分为简单的几种,多者,不过上十。而我们王家,却将脉象详细的分为二十四种,称为二十四脉: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四脉,形状各异,切脉手法亦不相同,指力亦有举、按、推、寻之别。之前,我要你捉泥鳅、摸鱼,用手指头去触摸体会各种细微差别,就是要培养你手指头的灵活性和敏感性,目的就是要区分这二十四种脉象的细微差别。
“二十四脉,光听起来,就能难倒不少人,令不少医家望而却步,盖因其多有类似,难以区别也。浮与芤相类、弦与紧相类、革与实相类、滑与实相类、沉与伏相类、微与涩相类、软与弱相类、缓与迟相类。
“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想要分别这二十四类脉象的差别,那简直就是自欺欺人。除非脉象差异极大,如初生之婴儿与将死之老者。但是,在我们王家,如果没有学好前面的功夫,是不允许上堂切脉的。分不清脉象,把握不了病情,诊治不了病人,徒毁名声,何益之有?
“前面的功夫,说难,其实也是一种方便法门。别的医家,讲究从实践入手,先从理论上给学徒大致讲清楚各种脉象的分别,然后就让他们匆匆上堂去切脉,为的是从实际脉象上去体会差别。这种方法,可以说没有错,毕竟,中医是一门经验科学。但是,手指头下的感觉,不同于书本上的知识,是看得见的。没有培养手指头的灵活性和敏感性,任何脉象,感觉都差不多。就这个‘差不多’,却会要了很多人的命!拿病人做试验品,这样的事,我们王家,从来不会做。
“说到试验品,我想起了先祖曾经提到过一个人,刘纯。刘纯,被明清两朝太医院尊为太医保护神。他就是一个很负责任的医生。他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王家一直都有记载,那就是‘人无胃气不治,药不亲尝不发’。想想看,药不亲尝不发,该是怎样的一种对病人负责任的态度啊!
“别看二十四脉很多,但是,他们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就想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一样,它们也可分类,有纲有目。只要抓住其纲,纲举目张,其实也不难去学。
“总的来说,二十四脉,首先要掌握的就是八纲脉,即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掌握了这八纲脉,那么学习其他的脉,就很容易了。
“具体来说。浮沉是从脉位而论,是居于皮肤表层,还是居于里层,即我们在实践中所说的轻取还是沉取。切脉时轻轻搭上即可得为浮;重按始得为沉。
“浮有两层意思。其一:为风邪伤人,浮为风的特性;其二:为脏腑精气外现的标志。浮而有力多为实证,浮而虚、浮而空多为虚证,有时甚至是脱证。
“沉也有两层意思。其一:主里,指外邪进入人体的部位较深,较里;其二:为脏腑精气被束缚,不得外展的标志。沉而有力多为实证,沉而无力为虚证,反应脏腑的精气处于匮乏状态。
“迟数是从脉的频率来讨论的。脉率快为数,按呼吸来算,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四至为正常,一息五至及以上为数脉;一息三至则为迟脉。数脉主热,脏腑功能处于亢进状态;迟脉主寒,脏腑功能处于抑制或衰退状态。
“虚实是从脉象有无力道而论,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滑涩是从脉象的流畅度来论的,流畅太过为滑;流畅不及为涩。滑脉反应体内阴份太过,脉道充盈,经经气外束,出现滑利,可见痰饮、水湿、妊娠。涩为阴份不足,脉道充盈不足,经气束缚后,血脉流行不畅,见于血虚、血瘀等。”
中医博大精深,远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
太简洁的话,好象中医可有可无,不如西医。
而说得太过详细,又给人以神秘之感。
真应了那句话,中医让人糊涂地活着,西医则让人明白地死去。
@请叫我小灰熊 611楼 2013-06-19 14:11:00
我在追呢,继续啊
-----------------------------
最近有点事,上班下班都在忙,对不住了啊兄弟
回复第613楼,@大头男伢
咋能学习记住这么多中医的东西,哥你太厉害了。。。
--------------------------
浸润时间久,自然明白,不用刻意去记。
做哪一行都是这样。耳濡目染,环境熏陶,则自然熟悉。
很久之前,不记得是从哪本书上看到过关于切脉方法的练习,是本关于中医的书。具体的训练方法记不是很清楚,只记得大概。
那方法也是从易而入难,但是入手却是体会自己的脉感。大概几个步骤为:金、革、羽、水、气。
金。手指头放在金属物体表面,体会自己的脉动。
革。手指头放在皮质物体表面,体会感觉自己的脉动。
羽。手指头放在羽毛、绒毛上面,仔细体会自己的脉动。
水。手指头放水面上,轻触水面,要能体会到自己的脉博的波动。
气。伸出手指头,不接触任何事物,要能凭空感觉到自己脉博的跳动和变化。
据说,经过这五步锻炼,手指头的感觉也是异常的灵敏,能感受到病人脉象的细微变化,病人情绪的波动也能通过脉象诊察出来。
所谓大道同源万物同理,无论何种训练方式,目的无非一个,那就是,培养手指头的灵活性和敏感性,从而能够体会到脉象的微小变化,达到最终正确诊断疾病的目的。
前面说到,切脉精绝的王叔和,当初也曾被人们称之为‘三指勾命鬼’。事情是这样的。
王家世代相传的药铺,传到王叔和手里的时候,规模和病人,没有比以前增加多少。但是,王家的名气,却比以前大了许多。盖因叔和自从上堂坐诊以来,对所患疾病的精确诊断和用药的少而精。
名气虽然大了,但是病人却没有增加多少,为什么?
王叔和由于自小接受家庭长辈的严格教导,成天与之打交道的,不是医书,便是草药,与外人的接触,最多的不过是有求于医生的病人。所以,这样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将叔和培养成了拙于言辞、过于梗直不善于交际的性格。
所以,叔和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往往没有顾及病人的感受,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所在。譬如,有一次,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带着年轻的妻子来看病。叔和手指头一搭,马上说他生病是房劳过频所致。一屋子的人,说得边上的年轻女子脸红一阵白一阵。结果那男子带着妻子愤然拂袖而去。
结果可想而知。
长期这样,虽然他诊病的功夫非同一般,但是,也只能勉强维持温饱,不至于饥寒,但是也没有将祖宗传下来的药铺扩大。
但是,王叔和生性恬淡,不喜迎逢拍马结交权贵,虽然药铺生意不怎样,但他也乐得清闲。在家里读读药书,上山采采草药,倒也乐在其中。
但是,合该他生不逢时。他安于现状,时代的洪流,却不给他一片安静的天空。滚滚潮流,还是将他卷了进去。
魏末晋初,战事频发,瘟疫流行,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穷苦百姓得了病,首先想到的是全家妻儿老小的温饱问题,根本没想到拿钱去治疗。得了病,还要挣扎着去做工挣钱。等到病入膏肓打熬不过了,这才不得不求医。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王叔和虽然不善交际,但是,他心地仁厚,见不得穷人受病痛的折磨。所以,一旦有病人上门,他就会全力诊治。奈何,那些病人,都是已经病入膏肓之人,纵使他有再高明的医术,也不能阻止病人已经踏入棺材的脚步。
和王家药铺相比较,其他药铺,见到这些病人,稍加诊断,便下了逐客令。因为病情太严重,已经到了无法可救无药可医的地步,他们都不会接手诊治。而是委婉地称自己医术不行,或者是看不出病因,或者是缺少药物,总之是不会治疗的。
而王叔和则不同,只要是病人上门,即使他明白自己回天乏术,仍是尽自己最后的一分力,竭尽全力去诊治,去减少病人的痛苦。
而结果,往往是,他治疗一个,病人便死亡一个。
@王芯雅 617楼 2013-06-25 00:44:00
咿呀。。一哈子看斗了。呵呵。老乡啊。我那个弥市的邱市这里的呢
-----------------------------
好近啊老乡
@王芯雅 618楼 2013-06-25 00:44:00
呵呵。斗然看到的。来顶顶啊。不算晚吧。
-----------------------------
呵呵,不晚不晚呢老乡
端午,见到许多亲戚朋友家,买了艾蒿,悬挂在大门口。
每次散步,也见到许多人家门口悬挂有艾蒿,有新鲜的,有陈年的。
不禁想说几句。
他们这样挂艾蒿,是错误的。
一般,家门口悬挂艾蒿,目的是为了辟邪。
但是,悬挂艾蒿辟邪,有一定的讲究。
其一,辟邪所悬挂之物,不能单只有艾蒿。单单悬挂艾蒿,起不到辟邪的作用。艾蒿必须要与另外一种植物----苍木草,一起悬挂于大门左右两边,才有作用。
民间有俗语云:苍木草是秦叔宝的剑,艾蒿是尉迟恭的鞭。这也是有说法的。
民间,以前两扇大门上,朝外的一面,都会贴上两个门神以辟邪,一个是秦叔宝,另外一个就是尉迟恭。
所以,要想以艾蒿来辟邪的话,最好与之同时悬挂苍木草于另一边。
其二,艾蒿和苍木草的采收,有特定的时间讲究。采收艾蒿和苍木草,一定要在端午节,即农历的五月初五的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去割了带回来,这时候采收的艾蒿和苍木草才最有作用的。
为什么一定要在五月初五的早晨呢?中午不行么?前几天不行么?晚几天不行吗?
不行。
既然已经相信艾蒿和苍木草有辟邪作用,那么就要严格遵循民间的说法去做。俗话说,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工夫做足嘛!
按照民间流传的说法,五月初五的早晨,药王菩萨会洒药水在艾蒿和苍木草上,以增加其药性。
所以,早晨去采收艾蒿和苍木草的话,都会发现,艾蒿和苍木草上,满是晶莹的露珠。这露珠,便是药王菩萨降下来的药。
这个时候采收的艾蒿和苍木草,可以存放数年,不长虫,不霉烂,因为有药王菩萨的药在上面。
而在其他时间采收的艾蒿和苍木草,放不了几月,最多一年半载,就会发霉变质、长虫,而不能使用。
艾蒿和苍木草辟邪,一是因其形。苍木草叶窄而尖,形似剑;艾蒿叶宽卵有裂齿,形似鞭。恰与秦叔宝、尉迟恭所执之武器相似,故可辟邪。
二,因其具药性。艾蒿与苍木草,都为中药。
艾蒿,也叫艾草。
一般,人们称呼“人参”为百草之王。但是,在中医眼里,“百草之王”,却是艾草。因为,艾草对疾病有很好的治疗功效,同时也是很好的保健品。
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有载:“艾叶能灸百病。”《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用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
艾草全草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能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同时,又可用它炙百病,为医家最常用之药。
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
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
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
现在,都市里,人们很少能见到有卖艾草的,所以,对其使用及功效,不是很了解。
但是,艾条,却是在药店里可以随时购买到的。
平时,在家里多熏熏艾条,不仅可以辟邪,更重要的是,可以杀菌消毒,而且不留死角。
可以说,艾条,是很经济实用的一种家庭常备药物。
@踏羽飞鸿 625楼 2013-06-27 00:10:00
-----------------------------
很有意境
前段时间,有亲戚生病,于广州某医院住院,见有医生给其扎针。
其肺有疾,见医生针其足少阳胆经及足阳明胃经诸穴。根据“母病及子”---土生金,脾胃属土肺属金,及“生克制化、胜复”原理,针这两经脉之穴并无过错。但是,却并未见医生针及肺经主穴。
笑问之,两个年轻的女医生,一脸的茫然。旁边端盘子的护士,亦然。
见其所用之针,乃一次性之针具,一大套筒内有一小套筒,小套筒内有针,银白光洁,应为钢制。
针时,取下外大套筒,小套筒一端开口处对准所针之穴,一手按住,另一手中指压于大拇指下,弹针尾,针乃扎进小套筒开口所处之穴位。
不得不感叹,现在的技术,真是太先进了。
不仅仅是先进,而且非常的便捷简单。
但是,正是这种投机取巧的“进步”,把传统的中医送上了几乎毁灭的地步。
古时,针灸之“针”法,是有严格讲究的,估计,现在大部分所谓的医学院高才生听都没有听说过。
其一,针法所用之针,有严格的制造和保养方法。
一个高明的中医针灸大夫,随身应该是有“九针”携带的。
何为“九针”?镜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利针、毫针、长针、大针是也。
九针各不同形,作用亦不同。
镜针,应天,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以泻阳气。
圆针应地,长一寸六分,锋如卵形,以泻分气。
鍉针应人,长三寸半,锋如黍粟,主脉勿陷,以致其气。
锋针应四时,长一寸六分,刃三隅,以发痼疾。
铍针应五音,长四寸,广二分半,末如剑锋,以取大脓。
利针应六律,长一村六分,大如厘,且圆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毫针应七星,长三村六分,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
长针应八气,长七寸,锋利身薄,所取远痹。
大针应九野,长四寸,锋微尖如挺,以泻机关之水。
针的制造,是有专门的部门和专业的人员来做的,而且,全是手工打磨而成。哪像现在,模具定好,批量生产。
针生产出来后,还不能立即使用,还有一道重要的工序要做----养熟。
首先,用竹筒一只,去青,里面装满羊脑髓、人乳汁、磁石,将九针放进去。然后将竹筒放进生铁锅内,用山上的活泉水煮一昼夜。
其次,将九针放入锡锅内,锅内注入人乳汁,然后再往里面放入按比例配置好的硫磺、槟榔、当归、防风、羊脑髓、羊骨髓、乳香、没药、荆芥、黑牵牛,武火烧开后,文火煮一昼夜。
接下来,将九针拿出来,揩干净。在竹林地里挖个深三尺的坑,将九针用麻油擦拭后,粗麻布包裹九层,埋入地下七日。
七日之后,清晨,一人,杀一成年公狗,剔下大腿肉。另一人迅疾挖土取针。然后,将针刺入新鲜狗肉中,煮两个时辰。
再接下来,将九针用调配好的乳香、没药、磁石、牙皂、硇砂、虎骨、天麻、川乌、草乌、雄黄、防风、薄荷、人参、当归、川芎、细辛、羊脑髓、羊骨髓、人乳汁搅拌均匀,装进最先用过的竹筒里面,用油麻布封紧竹筒口。然后,用烧酒二斤、山上的活泉水八斤,用生铁锅煮一昼夜。
煮过之后,择一竹林地,掘地三尺为坑,将九针埋入地下七日。
最后,取出针,用米糠擦拭干净,再用麻油擦拭,装入粗麻布袋,随身携带。
上面,就是针的制造及保养。
接下来,针的使用,也有严格的方式方法。
针法多端,而以《素》、《难》为主。
具体来说,有四点需要特别注意的。一曰穴法,二曰开阖,三曰迎随,四曰非经走气。
穴法。人之一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公孙、临泣、后溪、列缺、内关、外关、申脉、照海。
十二经脉,每经各得五穴,以应五行。井主心下痞满,荥主身热,腧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穴法,即以疾病之症状,配合神气在经脉中之游行,兼顾阴阳八脉(阳三脉--阳跷阳维督脉、阴五脉--阴跷阴维任冲带),依照子母、妻夫原则,来确定下针的手法。
开阖。以干支日时,推算穴开之时,主何种病症。
某经有病,则推其开穴之时。按时下针,针到病愈。
《本草》有云,燕避戊己,蝠伏庚申。物性且然,况人身一小周天乎?故缓病必俟开阖,犹瘟疫必依运气;急病不拘开阖,犹杂病舍天时而从人之病也。
迎随。迎者,逆也,迎其气之方盛而夺之,为泻;随者,顺也,随其气之方虚而济之,为补。
从经穴的走向来说。
手三阳经穴,从手至头。下针之时,针芒从外往上为随,从内往下为迎。
手三阴经穴,从胸至手。下针之时,针芒从内往下为随,从外往上为迎。
足三阳经穴,从头至足。下针之时,针芒从内往下为随,从外往上为迎。
足三阴经穴,从足至腹。下针之时,针芒从外往上为随,从内往下为迎。
从人体的左右来讲。左为阳,右为阴。
从人体的上下来分。手为阳,足为阴。
从时辰上来分。从子至午,左行阳络,为补;从午至子,右行阴络,为泻。
飞经走气。不外乎子午迎随。具体有以下手法:切而散之、爪而下之、弹而努之、扪而循之、动而伸之、推而按之、通而取之、摇而出之等等。
除以上四法外,下针亦有深浅之别。
医家先诊察病人病之轻重深浅。病在脉,刺脉无伤皮;病在皮,刺皮无伤肉;病在肉,刺肉无伤筋;病在筋,刺筋无伤骨;病在骨,刺骨无伤筋。
深浅之别,亦分季节。春夏应浅,秋冬应深。
所以,针灸之“针刺”之法,有很深的学问和很严格的讲究。稍有不慎,当时或有小验,过后则后患无穷,即现在所说的后遗症。
纵观现在的中医院,即便有针灸医生,下针也只是找准穴位而已,至于补泻迎随开阖及流注等,则完全弃之不顾。
奈何?!
中药、针灸,一直发展不起来,盖因疗效显著,却没有什么经济效益。
悲乎?喜乎?
回复第628楼,@北行孤鹰
写得好
--------------------------
谢谢
门上窗棂挂着艾草。
门板上贴着门神——尉迟恭、秦叔宝。
@bettermanlV 634楼 2013-06-28 12:50:00
哇,楼主真的是厉害,中医真的是博大精深啊!
想想都觉得艰难,更别说去学了。
很佩服楼主!
-----------------------------
呵呵,谢谢
-----------------------------
@bettermanlV 647楼 2013-06-28 13:15:00
货朗担,呵呵,我听过另外一个有关货朗担的故事。
说是他经常去一个村,几十年如此。村里有个小孩,小时候见他是这个样子。等小孩子老了,见他还是那个样子,就很疑惑。
有一天,那当年的小孩子,现在已经成了老人,就问那货朗担。
结果货朗担一下惊醒过来,往村外跑去,刚出村,就瘫倒在地,瞬间烂成一堆白骨。
原来,货朗担早在十多年前,就被人杀死。只是他一口气在那,不甘心。所以就一直以活僵的身......
-----------------------------
类似的故事,我有听说过,不过是关于一个红军连长的。
说他们连被敌人包围了,他最终带领兄弟们冲了出去。
出去之后,都受了伤,去到医院检查,发现,连长其实已经早在突围的时候就死了,是一具活的僵尸带领下面的战士突围的。
可歌可泣!
-----------------------------
@bettermanlV 646楼 2013-06-28 13:11:00
茅山之术,到底是不是真的
-----------------------------
没经历过,不敢妄下结论
-----------------------------
@bettermanlV 645楼 2013-06-28 13:10:00
很惊悚的样子,怕怕、、、
-----------------------------
现场很多人,倒也不觉得怎么害怕
@踏羽飞鸿 405楼 2013-04-29 14:52:00
突然想起小时候听老人讲过玉湖里经常有龙吸水~
-----------------------------
@bettermanlV 644楼 2013-06-28 13:08:00
玉湖,名称的来历,你知道吗?
据说是淹了附近的一条“玉某”街而得名的,具体我不记得了。
-----------------------------
这个故事是有流传的
@bettermanlV 635楼 2013-06-28 12:49:00
不得不顶啊,看得我都想学中医了
-----------------------------
但愿学中医的人越来越多
-----------------------------
@bettermanlV 639楼 2013-06-28 13:00:00
好象在看武侠小说,嘎嘎嘎、、、
-----------------------------
您笑得有点那个、、、 恐怖
每次散步,经过独活大药房,见到LED屏上有大大的广告:冬病夏治,免费熏艾。
凑近了去看。一小截艾条,点燃了放艾灸器内,用橡皮带固定在足三里、关元等几个穴位上。
呵呵,倒是挺简单的。
艾灸,三两次,能有效果?
药店搞个宣传的噱头而已。
足三里、关元,属于保健穴,需要经常的灸才能有效果,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
冬病夏治,没有说错,也是有根据的。不仅要夏治,而且最好就是三伏天的中午,因为艾灸是热的,在最热的时候做艾灸,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说到这里,想到了一个故事。
说的是古代,有个屡次犯案的采花淫贼被捉住了,人们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此贼是个九十多岁的老人了,可是他却脸色红润、身体健壮。
有人就十分的不解,都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能采花,行那人道之事?
那贼老头掀开衣服,人们见他小腹肚脐之下,居然有个小洞孔。他又提起裤管,人们见他两个膝盖下面的地方,也有两个小洞孔。
三个小洞孔,像是烧灼出来的。
原来,这老头,经常用药艾熏足三里和关元这三处保健,以至于到了九十多岁,仍是精气旺盛,阳气充足,需要借采花来宣泄充足的阳气。
唉,方法虽好,可惜不走正道。
采花贼被斩首处决后,人们在他小腹,居然发现了一颗珠子,圆润光洁,似玉非玉,晶莹剔透。这就是他得到秘法,保养身体,养出来的“真珠”----即一身精气所凝结而成的精华。
古时候,对于针刺之法的推崇,仅次于按摩与艾灸。
按摩,手法繁复,但是仅凭两手便可施治,不用借助于外物,而且疗效显著,无任何副作用,随时随地都可以治疗,因而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为推崇的治病首要手段。
艾灸,施术简单,取材方便,疗效显彰,凭借烧灼穴位,通过温热刺激经络,来调整机体的生理失衡,达到治疗和保健的功效。而且,艾条在燃烧时,所产生的烟雾,对人畜无毒,还有消毒杀菌辟邪作用。所以,自古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称颂和喜爱,成为仅次于按摩的一种简便治疗手段。
针刺之法,通过针刺穴位,刺激相应经络,达到治病保健效果。因为是直接作用于机体,所以疗效可以短时间看出,很是明显。
但是,针刺之法,对于施术者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明经络穴位,而且要对各脉所主之病症了熟于胸。这样,下针之时,才可有的放矢,针到病除。
九针的锻造与保养,古时有两家最为出名----“云梦陈氏”与“朝那皇甫”。
云梦陈氏专锻造,朝那皇甫专保养。
云梦,即云梦荆州泽,今为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现在发现,云梦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尤以岩盐、芒硝、石膏出名,被称为“云梦三宝”。
那么,当时被世人所称道的“陈氏针”,应该和当地极为丰富的矿藏有关,其造针所用原料,据推断,应该是当地的矿藏,经过熔合提炼之后的精华所在。
据历代医家所传,陈氏所造之针,软硬适中,与人体有极强的亲和性;针入人体,针感极强,能顺经脉“及三尺”,意思就是,陈氏所造之针,在针刺之时,针感能自所刺之穴开始,达到“三尺”那么远的距离。
这里,“三”应该为概数。但是,这也充分说明,陈氏所造之针的神奇性。
朝那,即今宁夏固原市彭阳县(一说为甘肃灵台)。皇甫世家为医,名震朝那。但是,更为世代医家所称道的,是皇甫家保养九针之法。
世传九针之保养,有七道工序(前文已经说过)。但是,皇甫家的保养,却有九道工序之多,而其中最为神秘的一道工序,就是,凡医家所购之针,委托皇甫家保养的话,必须同时留下印堂之血九滴,皇甫家会用此血,糅合进针内,使其具有灵性。
据传,凡经过皇甫家保养出来的针,在医家手里如有神助。
有江湖传言,经过糅合主人精血保养过的针,已经与主人有了血脉相通的心灵感应。在医家寻穴下针之时,如果穴位稍有偏差,针在入皮不入肉之际,会产生强烈的排斥感,传递给主人,让医家重新下针。
云梦陈氏与朝那皇甫氏,一造一养,一南一北,远隔千里,互闻其名,但是很少联手。
历史上有记载的,两家仅有一次联手的记录,便是在西晋时期,约为公元253年。
@佛祖赐我D罩杯 658楼 2013-07-03 15:41:00
楼主,打个商量行不?你能不能把一个故事写完,再给我们科普另外一件事,或者一楼就是一个故事。我连着看了几页,发现故事不是错,但是就是看着看着,你又从一个故事跳到另外一件事上面去了~~这样看很累啊,有木有???
-----------------------------
呵呵,好的。
其实,从后面几个故事开始,已经是一个故事说完后再接另一个故事了。
谢谢!
@于钦海 660楼 2013-07-03 15:46:00
下图为辟谷49天减44斤的视频截图。完整视频在网站里。
-----------------------------
汗、、、
陈、皇甫两家联手时,陈家为陈延之,皇甫家为皇甫谥。
陈延之,针灸大家,著有《小品方》,可惜已亡佚。历史上,关于陈延之的记载,少之又少,可以说,他在人们的眼中,已经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了。但是,散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医心方》中的各种针灸奇方,仍被历代医家所推崇。
相比之下,皇甫谥就比较出名了。提起皇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10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
造针、养针之家,出针灸大家,理所当然。不明医理,不晓脉络,如何造、养惊世之针?
可惜,后人所传,多为两家针灸之术,而两家所擅长之九针造、养之术,却反而鲜见于史。
@zhangyan暄 665楼 2013-07-06 16:18:00
石首老乡顶下。不过感觉楼主还是多说点小故事看得更过瘾
-----------------------------
好的,慢慢来说小故事,呵呵
‘脉神’太长,以后慢慢更。
驾御长篇的能力,我还是有欠缺。
二十五、乱石堆之手
山野有真传,高手在民间。
民间,高手多,怪事也多。
而且,越是偏僻之地,奇闻怪谈也就越多。
下面这件事,是我听一同事说的。
惊讶之余,我有点不相信。
他信誓旦旦的说,绝无虚构,而且,还有当时同行的几个朋友作证,并一一列举了那几个朋友的姓名。
我是个比较较真的人,虽然和他那几个朋友不是很熟,但是,后来专门不辞辛苦,跑去问他们。
我不是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问的,而是一个一个分别去求证。
虽然事隔多年,但是那几个人,都肯定的回答了我。
这下,我相信了,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等着我们去发现。
那个同事,姑且称之为W君。
当时,W君还在读书,高中三年级。
W君住在深山里,南漳县板桥镇下面的一个小小山村。高中所就读的学校,则是远在百里之外的县城里的‘南一中’。
W君所在的村子,大约有四十多户人家,稀稀拉拉的散落在两个山谷内。
W君老房子那一片,只有六户人家,和村里其他人家隔了五、六里距离。
W君上高中的时候,村里的小孩和青壮年,读书的读书,打工的打工,都跑出了大山,进入花花绿绿的霓虹灯世界。
村里留守的,几乎都是老弱病残。特别是W君所在的那个山谷,六户人家,走空了三家,剩下的三家,一家是个孤老,一家是两个老人带个刚学会走路的孙子,最后一家,就是W君他们一家。
W君上学之后,家里就两个老人,守着山谷内岩石缝中的那几亩贫瘠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单而原始的生活。
一个周末,W君回家拿了生活费,等附近几个村的同学来了,趁着天刚亮,赶紧出发。
家离学校远,要走上十里路到镇上,才有公共汽车可以坐。
他们要赶到早晨汽车发车之前到达镇上。镇上只有一趟公汽,如果今天没赶上,只能等到第二天才能走。
天刚蒙蒙亮,但是,山里空气好,能见度比较高。
不知名的虫子,欢快的鸣叫着,草叶上的露珠,挂在叶尖上,摇摇欲坠。
他们都没有说话,埋头赶路。
寂静的大山里,只有他们的脚步声和喘息声。
偶尔,还有早起的勤劳的鸟儿,振翅掠过他们的头顶,扑拉扑拉。
刚转过一个山脚,“哗----”,路边传来石头滚动的声音,吓了他们一跳。
走在前面的W君侧头一看,惊愕地停下了脚步。
后面的同伴忙收住脚,朝W君看去,W君望着前面的路边,一脸的惊恐。
不约而同,他们都顺着W君的目光,朝那方向看去。
将近二十岁的几个男孩子,看到了他们这么多年最为惊恐的事情----一只毛茸茸的“手”,从路边乱石堆里伸了出来。
今天很诡异,W君出门的时候,就隐约觉得心里有点不踏实。
往常,周末,等同伴们来的时候,他就会站在路边,拉长声音吼几嗓子,然后等着同伴们的回应,“哎~~~,哎~~~”。
已经约好了时间,同伴们听到他的吼声,都会兴奋的回话,“马上到啦~~”。
到了一起,大家就你一言我一语,大声说着,笑着,一路走一路闹,不寂寞。
而今天,W君起床的时候,头就有点迷糊,“可能是昨天晚上没睡好吧”,他想,还在回味着昨天晚上的美梦。
拿上行李,给在厨房忙碌的母亲说了一声,就出门了。
到了路上,他也没有心情去吼叫,就默默的蹲在路边,想着心事,时不时抬头,朝路的尽头瞅上几眼,看同伴们来了没有。
一起上路了,大家招呼都没有打,都沉默着,气氛有点压抑。
“他们在想什么呢?”W君默默的想。
今天,路上,没有了往常的欢乐。
山路,也显得格外的寂静,寂静得叫人有点害怕。
听着大家“沙沙”的脚步声,W君突然想到了一句诗,“蝉躁林愈静”。
慢慢的,W君的思绪,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脚步,飞到遥远的梦的国度。
他有时候就在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鸟,展翅翱翔在山谷,看到的该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突如其来的“哗”的一声,让他停住了脚,但是,思绪却还没有收回来。
等看清楚眼前的景象时,他突然有种错觉,仿佛还是在梦里,直到身边的伙伴紧紧拽着他的一条胳膊,捏得他感到疼痛,他才发现,这不是梦,是现实。
接着,W君睁大了眼,后退了几步,差点跌倒。
这是两山的一个夹角,下面刚好有块平的空地。
岩壁上的石头,年深月久,因为风化,掉落下来不少岩叶到那块空地。
掉落的岩叶,到地面上的时候,已经碎成小石头块,形状不规则,铺满了那个夹角。
那只“手”从乱石堆里伸了出来,准确地说,应该是“钻”了出来,所以,它才把上面的石块顶得掉落了下来,发出“哗”的声音。
乱石堆中,散落有山上滚落下来的泥土,稀稀拉拉的长了一些瘦弱的野草。
那只“手”就那么突兀的从石块下面钻了出来。
说那从乱石堆里伸出来的是“手”,也仅仅只能形容大概的样子。
只见那只“手”,五个指头,一般长短,手心手背都有长长的毛,暗黄色的毛,上面满是污泥,毛色粗糙。
五个指头上,都有尖尖的爪甲,像猫的爪子一样,爪尖向内弯,成钩子形状,很是锋利,和人的手指甲完全不一样。
长长的指头下面,是小小的手掌,上面也满是暗黄色的毛。
“手”扭曲着,挣扎着,想要从乱石堆里出来,挣得四周的碎石块纷纷往下滚落。
那已经露出来的一截手臂,也满是杂乱的长毛。
“有的地方的毛粘在一起,结成了块,暗红色的,好象是血迹!”W君描述。
他走在最前面,看得比较清楚。
这一点,其他几个同伴没有印象。
“手”四周的乱石块在起伏、涌动,像是有个体形巨大的怪物要破土而出。
耐不住内心巨大的恐惧,W君大叫一声,撒腿就跑。
有人带了头,其他人跟在他后面,飞跑,只恨爹妈少生两条腿。
回了学校,他们把这件恐怖的事情给同学讲了。
同学们哈哈一笑,都不以为然,笑他们在编故事吓唬人。任他们怎么赌咒发誓,都没人相信。
周末,他们约了几个同学,去到事发地,想印证他们没有撒谎。
那片堆满乱石的空地,平静如常,不见有洞穴,也没有动物出现过的痕迹。
唯一可以说明问题的是,他们见到“手”出现的地方,那一片的杂草全枯死了。
距离那里最近的人家,也有好几里路,无法去找人印证。
而且,附近村里,也没听说发生过什么奇怪的事情。
不了了之。
后记----
W君后来带我去过那块空地,是两山脚的夹角,终年晒不到太阳,大夏天的,从那里路过,身上都觉得寒意阵阵。
那一片山,也有别的山脚,也有同样的夹角,但是都堆满了腐烂的落叶,长满杂草。惟独这个夹角,只有乱石块,杂草稀稀拉拉的,长得很瘦弱。
这个夹角,显得异常“干净”。
看不出所以然。
二十六、何仙姑
我自小便体弱。
稍微大点后,大病不犯,小病不断。每去到一个新的地方读书,最先摸清楚的,就是当地大大小小的医院和诊所。
父母对我这种情况,爱怜心疼的同时,很是苦恼,也曾偷偷找“先生”看过。只不过当时我年幼,他们没对我讲。
上了大学,情况好点,但是仍然体弱。
成年了,便有了自己的想法。在医院多年诊治未果的情况下,我就想,自己是不是“中了邪”,招惹了不该招惹的东西。
于是,通过同学,认识了“何仙姑”,便有了下面的故事。
何仙姑,姓何,据说能“通神,驱邪,镇鬼,赶阴兵”,故人送其外号“何仙姑”。
2001年,何仙姑五十多岁,居住在襄阳市下面的一个小乡村里。
和大多数五十多岁年纪的“老娘(娘,读一声)”一样,身材已经臃肿,但是步履敏捷。让人最有印象的,是她的一双眼。当她盯着人看的时候,眼珠黑多白少,让人心里发颤。
我第一次被人带着去见她的时候,她在自家院子里,坐在一个小板凳上,正在择菜(择菜,方言。即把菜园里摘来的菜去除掉死叶和不能食用的部分)。
见到有人上门,她打了声招呼,站起来,从堂屋里搬来几把椅子,让我们坐下。
我们是熟人领着去的,那中间人之前和她有说过我的情况,等我们一坐下,她就对那中间人说:“都说了,不用带人来这么麻烦,拿一件他贴身穿的衣服过来就可以了”。
“也不远,我就在市里面的大学读书,想找您给我看看!”我忙接过话茬。
她一扭头,就盯着我看。
没来由的,我心里一阵发紧。
她那双眼睛,太特别了,看我的时候,黑眼瞳中间,好象还有一双眼睛,直钻到我的心里面。
我喘了口气,忙避开她的目光。
“你这是病,应该去医院看,我没办法”,她移开目光,又低下头去,开始择菜。
中间人很相信她,给她道了谢,说下次感谢她,就领着我们离开了。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中间人给我们讲了她的故事。
@襄风楚韵 673楼 2013-07-11 19:04:00
脉神,很好的中医故事,我很喜欢,希望可以继续更下去。
等着你。
小故事,适合现代社会节奏紧张的步伐,我也很喜欢,希望一直更下去,每天有东西可以打发时间,谢谢了!
有的故事,其中所说的道理,对人很有启发意义,楼主,是个爱生活的人,是个对生活观察很仔细,很用心的人。
-----------------------------
时间允许,会一直更下去的。
谢谢支持!
@襄风楚韵 674楼 2013-07-11 19:05:00
很多故事,取材于生活实际,看着很平实,很质朴,很喜欢这种语调。
-----------------------------
你说对了,我的每个故事,都取材于现实生活。
@襄风楚韵 675楼 2013-07-11 19:06:00
呵呵,故事中还有具体的地点和人名啊
-----------------------------
哈哈,有几个故事里面,稍微改动了一下,应该不会侵犯版权把,哈哈
@襄风楚韵 675楼 2013-07-11 19:06:00
呵呵,故事中还有具体的地点和人名啊
-----------------------------
有很多人,现在还在呢,但愿他们看到后别责怪我
何仙姑老家不是这里的,大概五、六年前,与老公离了婚,于是,一人从深山里搬了出来。
以前,何仙姑和山里大多数普通女人一样,相夫教子,过着平静的农妇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她老家的宅子。
山里,普遍缺水,一个村,就在山谷低洼处挖个深坑,蓄了雨水和从石头缝里渗出来的水,供人饮用和喂牲口。
这个深坑,当地人称之为“井”。
井里的水常年不干涸,里面满是青苔和浮游生物。但是,取上来的水,却十分的清冽。
山里人大多养牛,牛是耕种的主要劳动力。每天鸡刚打鸣的清晨,和炊烟袅袅升起的傍晚,人们就陆续的将牛赶到井里去饮水。
有时候,牛控制不住,也将大坨大坨新鲜的牛粪屙在井里,溅起浪花一朵朵,涟漪一圈圈荡漾开去。
这个时候,主人就开始大声音的责骂。
牛甩甩尾巴,牛头一阵摇摆,两只大耳朵拍得扑拉扑拉响。不知道它懂了主人的意思没有。
责骂归责骂,却没有人去清理井里的杂物。
第二天,井水照样清澈,依旧有人用桶背了水回去储存在自家的水缸里,供日常使用。
何仙姑家却不同。
她的屋子,在建造之前,从很远的地方请了“先生”来专门选址。
地基,选定在离村有点距离的另外一个山脚,山腰是石头,下面是一片灌木丛。
先生指着灌木丛,说,把那片土取出来,将下面的沟壑填平,就在灌木丛所在的地方建房子。
何仙姑,当时还是个小女孩,跟在她父亲后面,大声嚷嚷,“这么远,背水都麻烦!”
的确,如果在这个地方建房子的话,本身就离村子有了一段距离,更不用说去井里取水了,那是更远。
她父亲狠狠瞪了她一眼,又转过头去对着先生赔笑脸。
先生拈须微微一笑,“房子建好,你们就不用去背水了。而且,你们家以后会出能人。”
父亲环顾一圈,没发现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是,他很信任先生。
于是,房子就决定建在先生选定的那片灌木丛那里。
那片灌木丛下面的土壤,极其松软,挖起来很是轻松。
挖着挖着,人们开始啧啧称奇。
灌木丛上面的岩石,是山体的一部分,一片成整体的巨大岩石。岩石巨大的岩体,上部高高耸起,下部斜斜的插入地下,与地面成60度左右的角度。
之前因为有灌木丛下面的泥土填充着,岩石与泥土结合成一体,看不出岩石的走向。泥土一挖空,岩石下面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间,俨然就是一个天然的盖子。房子建在下面,面南背北,冬暖夏凉。
岩石下面挖出的泥土,刚好将山脚下的地面填平,可以在房子前做个稻场。
这时候,何家小姑娘才开始相信先生的神奇。
可是,更神奇的还在后面。
房子建好了,何姑娘的父亲还想在后面建一间小屋子,做仓库用。
一挖,几锹下去,奇迹出现了,一股清冽的泉水涌了出来。
何父高兴异常。
接着刨。
四周的泥土挖光,下面出现一个天然的石头坑,直径两米多,呈不规则圆形。泉水就是从一角的石头缝涌出来的。
那眼泉水说也奇怪,刚好把石头坑涌满,便不再外溢。但是任他们怎么取,水面始终与地面齐平,不见下跌也不溢出。
何父笑得合不拢嘴,不用跑上几里路去井里背水回来,而且家里还不用再做个水缸储水。
此时,何姑娘对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是,家里“出能人”一事,何时应验?
@以纯2 683楼 2013-07-13 16:45:00
是不是真的呢
-----------------------------
保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真实度
高手,注定是寂寞的。
何姑娘长大了。
都说女大十八变,这句话用在她身上,那是再贴切不过了。
十八一过,何姑娘摇身一变,出落得那真叫一个水灵,乌黑的长发,水汪汪的眼,瓜子脸柳叶眉,丰臀细腰。
因为家里从来不缺水,她的皮肤和村里其他姑娘的皮肤,有着天壤之别。夏天,那露出来的一截胳膊,就像刚洗净的莲藕,白嫩嫩脆生生。白里透红的脸蛋,那真是一个剥了皮的鸡蛋,吹弹可破。
上门提亲的媒人,络绎不绝,踏破了她家的门槛。
何姑娘读过高中,因为家里穷,考上了大学,家里硬是没让她去上。父亲说,一个女娃儿,读那么多书干啥,过几年还不是别人家的媳妇。
为此,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硬是一个多星期没和家里人说话。
当她出门后,没事了,和之前一样。只是,每天傍晚,喜欢一个人坐在门口,对着起伏绵延的群山发呆,一坐就是半天,也不知道想什么。
提亲的人多,可是没有一个是她看得上眼的。
开始,是村里的小伙子。没戏。
附近村里的小伙子,有几个还是村里干部的儿子。没戏。
最后,惊动到镇上,居然有镇上“当官的”带儿子亲自登门拜访。没戏。
刚开始,父母以为女儿是要抬高出嫁的筹码,没有反对,心里还暗自高兴。
-----------------------------
@以纯2 691楼 2013-07-20 17:58:00
喜欢 但又害怕 有太多未解之谜了
-----------------------------
这个世界,我们所认识的,远远没有我们不认识的多。
@小桥流水人家r 672楼 2013-07-10 15:55:00
二十六、何仙姑
。我自小便体弱。
稍微大点后,大病不犯,小病不断。每去到一个新的地方读书,最先摸清楚的,就是当地大大小小的医院和诊所。
父母对我这种情况,爱怜心疼的同时,很是苦恼,也曾偷偷找“先生”看过。只不过当时我年幼,他们没对我讲。
上了大学,情况好点,但是仍然体弱。
成年了,便有了自己的想法。在医院多年诊治未果的情况下,我就想,自己是不是“中了邪......
-----------------------------
@襄风楚韵 688楼 2013-07-19 19:55:00
难道是传说中的 双瞳?阴阳眼?
-----------------------------
呵呵,电视和小说里有这样的说法,我们那没有。
@以纯2 683楼 2013-07-13 16:45:00
是不是真的呢
-----------------------------
@小桥流水人家r 684楼 2013-07-16 20:47:00
保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真实度
-----------------------------
@襄风楚韵 689楼 2013-07-19 19:56:00
喜欢这样的小故事
-----------------------------
那就继续讲小故事。
可是,时间一长,当爹当妈的,就着急了。
说嫌弃对方门槛低,也就罢了,可镇上“吃皇粮”的都亲自上门提亲,她怎么还是一副不理不睬的呢?
再高的,人家可不愿意从偏僻的大荒山里娶个姑娘回去;可低的,何姑娘又看不上眼。
高不成,低不就。这事就这么给拖了下来。
眼看25都过了,还没说个人家,何姑娘仍旧一副事不关己的超然态度。
开始,爹娘还说几句,埋怨她不该太挑拣。
“读书要你们出钱,你们不愿意,我也没话可说。现在出不出嫁,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要自己做主。”何姑娘一句话给顶了回去。
从此,爹娘再无话说,只能在暗地里叹气。
何姑娘这是给爹娘扛上了。
缘分,总是不经意间从天而降。
这天傍晚,归巢的鸟儿的翅膀划过天空,夜的帷幕缓缓降落,一层薄薄的务纱,柔柔的笼罩了安静的村庄。
一个风尘仆仆的身影,出现在何姑娘家门口。
何姑娘的缘分来了。
二十七、杨先生
襄阳市南漳县板桥镇,深山里有个村庄,姑且称之为M村。
M村很闭塞。2012年上半年,水泥公路才通到了M村。但是,从村里去镇上,没有公共汽车,要走上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到另外一个山村,才有个车站。
因为交通闭塞,村里人出去不方便,外面的人进来也不方便,所以,M村一直保留着很多比较原始的传统习惯,譬如拜神。
M村人口不多,20多户,大概有60多人,零散分布在几座山谷。
年轻一辈,上学的升学,打工的打工,都出去了。留在家里的,不是老弱,便是病残。
村里一片萧索荒凉的气氛。
随处可见老旧的房屋,已经破败。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村支部大院,设在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
说是比较集中,其实也不过就是三、五户人家居住在一起罢了。
公路从山上蜿蜒而下,通过村支部大院,然后从另外一侧穿了出去,摇摇摆摆,消失在山的阴影里。
公路在村支部大院外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小分岔,犹如胳膊肘,与大路呈一个锐角,突兀的转到山的另一面。
那一面,是两山的夹角,是个山谷。
沿着分岔小道上行,没走多远,路便断了。
水泥路终止,前面是人们多年行走踩出来的羊肠小道。
没有居民,没有田地,水泥路修到这里,嘎然而止,让人不禁诧异。
抬头,前面是道山梁,矮矮的山梁,横亘在前面。
小心的避开脚下的石头,好不容易登上山梁,眼前豁然开朗。
一片天然的水域出现在脚下。
碧绿的水,犹如一块碧玉,静静地躺在那。
群山绵延,在眼前铺展开来,大气磅礴。
顿时觉得胸中气象万千,豪气顿生。
脚下的小径,绕开水潭,曲曲折折,通向对面的山腰。
隐约有红墙碧瓦,从山腰的树林里显露出来。
按捺住掬一捧碧玉带走的冲动,沿着小径继续前行,怀着对前面红墙碧瓦的浓烈好奇。
好不容易,到了小径的尽头,前面是一段陡坡,有人工修建出来的台阶。
抬头,哇,好漂亮一座山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