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诊病----中医入门贴之一

我在小组里的时间并不长。应该是两年前加入的。本来告别豆瓣已经将近两年了,前段时间因为整理邮箱发现一封豆油通知,才重回豆瓣。
两年前我和这里的大部分人一样,只是对中医和养生有兴趣,经常去看体质检测,还有各种养生书。两年后,当我自学了中医并且跟师临证了一段时间后,再回到这里,看到大部分的帖子和跟帖,我仿佛看到了两年前的自己,实在是汗颜,同时也深感,作为一个中医小组,这里的氛围实在应该变一变了。

本来不想再来这里的,但是那天看到小组创建者关于小组突破15w人的帖子后,我决定还是经常上来看看,可能今后还会陆续写一点东西,普及一下中医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


常看见组内有人求方子,求破某某体质,或者说个病名或症状问怎么办。实在不知道怎么帮忙。除了个别情况,我也会给出常用的验方,小方,一般我都是建议面诊,或者讲些养生的理论。
我觉得在组里是非常有必要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中医是如何诊病的。



确切的说,中医不诊病。
中医诊的是证!
那么,为什么中医诊的是证?
什么是证?
证和病的区别是什么?
中医如何诊证?



古人不像现在,有各种先进的仪器,可以探测到人体的各个脏器、病灶,可以分析各种激素、细胞的指标。因此经过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总结,古人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诊病方法,搜集病人外在的症状,加以整理辨析,归纳为一个具体的“证”。然后再针对这个“证”遣方用药。
比如感冒,现在我们知道,是人体感染了病菌,或者是病毒。西医就会分普通感冒,病毒性感冒等等,遇到病毒性的就会紧张的不得了。如果是一个未发现过的新病毒,就会慌了手脚。因为没有相应的抗生素或抗菌药。而在中医看来,不管是什么病原体引起感冒的(中医也没有病原体的概念,只有外邪),只要有发热恶寒,汗出不透的症状,统统都是太阳表证,用桂枝汤就可以解决;只要是发热恶寒,不汗出而头痛,就统统是麻黄汤证。不需要去考虑是什么病毒或者病菌引起的。

再比如,过敏性鼻炎。西医一般会帮你找过敏原,找到后叫你注意隔离,实在隔离不了,会给用抗过敏药。如果找不到过敏原,西医就束手无策了,只有靠抗过敏药来维持。而在中医看来,找到过敏原又有什么用呢?只要根据症状辨证施治就可以了。外寒内饮的可以用小青龙汤,表虚不固的可以用玉屏风散,肾阳虚的可以用肾气丸。。。
(以上举例,只想说明中西医的差异。并非为了说西医不好。西医有其可取之处,但亦有其弊端。需理性对待。)



证,就是各种症状的集合。我们经常说的阳虚,阴虚,湿热等等,就是最基本的证名。这里很多人都用过体质检测的程序,你逐一选择了身体的症状,程序对你这些症状加以总结分析,就会告诉你是阳虚体质,还是阴虚体质,还是湿热体质。。。证,其实也是类似的,把各种症状总结了,加以分析归纳,就得出一个证。当然,中医也不可能靠这些最基本的证名来遣方用药的。比如阳虚,可能是脾阳虚,也可能是肾阳虚。是两个甚至几个脏腑之间出现的问题,比如说肝气犯脾,心肾不交等等,这些就不是阳虚、阴虚、湿热这样简单的体质或者证名就能涵盖的了。所以那个体质测试,玩玩就好,把它作为求医问药的钥匙,就走偏了。
另外,辨证的体系也不是单一的。除了一般爱好者熟悉的脏腑辨证,还有以伤寒论为代表的六经辨证,温病学派的三焦辨证等等。

症状再多,最终的证会概括成一两条。比如怕冷,胃纳差,人浮肿,舌苔白厚,嘴唇容易紫,皮肤不清爽,可能被同时判为阳虚、湿热、血瘀等等体质,但归结成证,可能就是脾阳虚,或者湿阻中焦。所以,光凭体质检测的阳虚阴虚湿热,不但没办法诊病,而且可能越看越害怕,自己把自己吓的不轻。

证和病的区别是什么呢?
这个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我只能用实例说明一下。
所有的中药方剂,其实都是针对证的,而不是针对病。
经常看到群里有类似这样的问题:失眠怎么破?然后后面就有人说,用归脾丸吧,我用了就好了。。。结果,有的人用好了,大多数人用了还是不好,继续上网来嚷嚷。。。失眠是病名,对应到证,有很多,心脾虚只是其中一种证型。归脾丸只治心脾虚证,不治失眠,心脾不虚了,对应的失眠自然就好了。可是,对于阴血亏虚有热的失眠,归脾丸不能治,要用黄连阿胶汤,因为黄连阿胶汤治这个证。
昨晚还有人在中医QQ群里问我,咳嗽能吃罗汉果吗?我说罗汉果不治咳嗽,罗汉果只治阴虚肺热的证。如果你是阴虚肺热引起的咳嗽,用罗汉果有效,如果是阳虚水饮内停,用罗汉果,轻则无效,重则加重。
组里还有人问痘痘怎么破。有人跟帖说用逍遥丸。逍遥丸不治痘痘,逍遥丸只治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治好了,肝郁脾虚引起的痘痘就自然好了。如果有人的痘痘是肺胃实热引起的,那用逍遥丸是肯定没有用的,因为逍遥丸治不了这个证。。。
所以,如果选择中医,一定要树立起这样的观念:好的中医用药,不是治病的,只是通过调理,让人体原先紊乱的秩序恢复,秩序恢复了人体就能自己对付疾病,而疾病其实都是自愈的。如果总是考虑针对什么病,用什么药杀菌,用什么药抑制神经兴奋,用什么药消毒,那就走偏了,不是中医了。



中医诊证,概括起来就是望闻问切。

望,不仅仅是观察脸部的气色喝舌苔舌质,还要观察病人的精气神是否,走路的仪态,说话的气力和神情,甚至不经意的小动作等等。古人说,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诊排在四诊之首,足见其重要性。所以现在有时有人会在网上问我问题,我一般都会要求传舌苔和脸部照片,这个已经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了,因为很多信息,还是了解不到的。伤寒论里描述了很多病人的小动作,比如插手自冒心,比如腹痛喜按,腹痛拒按等等。都是很不经意间可以看到的。但是无法通过照片看到。所以如果一定想在网上求助,那只有多问问题,借助问诊和闻诊了。更别说现在还有很多人,看见别人说一个病,或者哪里哪里不舒服,就随便开方子提建议的,那就更不靠谱了。

闻,就是听病人描述病情,症状等,以补充望诊的不足。中国过去的古人,描述病情是很具体的,现在有的经常看中医的老太太老大爷,看病描述病情就很有经验。会说:我怕冷,只能喝热水,但也喝不多,每天几点开始胃里面就嘈杂,发胀,泛酸水,还翻气出来,大便是不成形的,腿也软,爬楼没有力气,经常脚疼。。。听了这个中医就会比较明白,是个比较典型的脾肾阳虚证。很可惜的是,现在很多病人已经不会描述自己的病情了。经常会有人说,我胃不好怎么治,慢性胃炎怎么办,失眠怎么办,心脏病怎么办,过敏性鼻炎怎么办。。。曾经跟师临证,有人来瞧病,问他怎么不舒服了,他说我肝不好,问他怎么不好了,说我肝血不足。老师就说了,问你哪里不舒服你就直接讲哪里怎么不舒服就行了,是不是肝血不足,不是你说的,是由我来判断的。

所以,看中医,要学会描述症状。过去有人总结中医问诊的十个要点,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求医问药时可以按照这个模式表述,再加上其他没有提到的症状,也就省去了医生的不少麻烦。

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
七聋八渴具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犹需问经期,
天花麻疹全占验。

问,病人的描述,可能遗漏了医者辨证的重要信息,因此,除了病人自己说,一些病人想不起来说的,但是对医者又是非常需要知道的信息,就需要靠问来完成。辨证需要问的十几个方面的问题,前面已经列举了,不再赘述。

切,就是脉诊。这个是中医最受世人吹捧,同时也最受现代医学争议的一种诊法。受影视作品和传说故事的影响,很多人心目中的神医,都是一手捻须,一手搭脉,病人来了,三只手指一搭,无须多言,即可了然于心,然后刷刷刷开出一张龙飞凤舞的方子,药到病除。现在也有一些中医或中医粉,或者为了经济利益,或者出于宣扬中医的好处,或者为了炫耀技能,故弄玄虚,故意地夸大切脉的水平和效果,声称可以三个手指断人生死。这些都有意无意地把中医在人们心目中神秘化了。很多人把会不会搭脉,搭脉水平是否高作为衡量一个中医是否好的标准。以至于现在有些很刻薄的病人,去看中医时,一言不发,伸出一个拳头,让中医搭脉:你不是医术高吗?那就考考你,我是什么问题,你倒是说说看。你要是说不出来,就是庸医,因为你连诊脉都不会。然而大多数所谓的科学工作者,都觉得中医的脉诊是糊弄人的玩意,认为中医搞这个完全就是巫术的残余,在装神弄鬼。还有一些学院派的中医,认为有了现代的各种仪器之后,完全可以淘汰脉诊。其实,脉诊没有影视作品里宣扬的那么神秘万能,也没有方舟子们贬低的那样一无是处。脉诊排在望闻问切最后,就是用来弥补望闻问三诊的不足和遗漏的。单纯的脉诊结论并不足凭,必须和其他三诊结论参合后,脉诊的结论才会显得有意义。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得出的结论,才能作为遣方用药的依据。

恩,所以单单说感冒或者是喉咙痛就可以得到方子的话,基本上是不靠谱的.
加上一些体质的表现可能会好一点.?

期待lz的下一帖.
 (Fish流)
有些也是存在经验的。
比如感冒,如果是初起,没有用过任何药,绝大多数都是受寒。用红糖姜汤发汗即可。
但如果是过了两三天,或者用了其他药了,那么病情可能就发生变化,病位也会发生归传。
这时不加辨证还用红糖姜汤就不保险了。虽然吃不死人,但治不好病也是多半的。
说的很好  顶
不知lz自学中医还能跟师抄方 这是肿么回事 (θ)
一开始是自学的,今年上半年开始跟师抄方。
我刚感兴趣的是自学怎么开始啊,希望lz再开一个帖子,列个入门书单神马的 (王小仙)
有兴趣,想学习,就可以开始自学了啊。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不过决定开始自学中医,还是得益于交了一帮圈子里的朋友。氛围是很重要的。
最初是跟大家聊的过程中,发现别人会说一些我不知道的观点或者概念。之后就上网或者翻书查资料去了解。时间长了就知道不少了。
然后就去看书。最初也是在网上随便找,或者听朋友们介绍一些书。慢慢又开始读经典。学中医,不管愿不愿意,经典是绕不过去的,迟早要读的,早读不容易走偏。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必须通读。
再然后就是用中医,给自己或周围人解决一些小问题,顺便验证所学。这样上手是非常快的。我在自学半年后给自己开了第一张方子,效果非常好。所以除了对这个方子加深了了解,同时也自信爆棚啊。
大体上就是这么慢慢走上路子的。
之后也是因为经常在圈子里玩,通过别人介绍找到老师开始跟师抄方的。
感谢楼主耐心解答,我是学中国思想史的,对传统文化多少算有一些了解,对中医一直也是比较有兴趣,不过身边没有圈子。看来确实是可以自己来读经典了。 (王小仙)
可以的。读经典和找到圈子没有谁先谁后的。读书和实践也是。
lz可以帮我看一下我是什么体质吗?我是油性头发,皮肤特干擦完水和乳半小时内保证脸上一点油都没,脸上有雀斑在鼻子上都是 然后wo是严重便秘从生出来就是便秘,胃不好(估计是小时候撑坏的) 吃完饭有时候会反胃 脚比较怕冷,有候有舌苔貌似是白色的那种,手掌里没有血色 我妈贫血都比我红 貌似我小时候医生说过我贫血那时我还是个胖妞 肚子上有肥肉是松松软软的那种 (安安)
从你提供的信息,初步可以判断有脾阳虚肝阴虚。
谈不上是什么体质。

其实你知道是什么证,什么体质也没用的。
这里的人都喜欢问自己是什么体质,喜欢知道怎么破,
我好像从来没有看见一个人是想知道造成自己体质的原因的。。。
知道一个阳虚或者阴虚有什么用呢?这些只是一个名词,一个概念。名可名,非常名。
不改变造成这种体质或者证的因,即使你知道了是个什么体质什么证,也是没用的。

如果你知道原因,自己就可以改变。
如果你不知道,我可以帮你梳理。
不必考虑太多先天的因素,先天只是给你一个格局,影响虽大但毕竟还是可以有人为的空间的。

如果只是想知道体质,怎么破之类的,没有也不打算改变自己,那就不说啦。
如果你正在改变,那么我们可以继续聊聊,想办法解决问题。
我也是自学哦,自学了2年后已经彻底放弃行医的打算了;中医的望闻问切这事其实也是学习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水到渠成的事,开头很难,后面就简单多了;

学中医绝对不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志于此的筒子们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真想学的,先买一套中医学院的基础教材: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医方剂,中医内科和中药学,针灸学;先过了入门关和术语关,然后再开始看其他的书,尤其是古书,更尤其是那种高中古文都不及格的同学;

那些叫你一开始就看内经,难经和伤寒论,温病条辨;甚至是黄元御、圆运动的,绝对坑你了;看这些的标准是你能明确分别什么是阴阳虚实寒热表里脏腑经络,外加基本药物知道个百八十种的;此外坚决不要参与科学与不科学,温病与伤寒神马的讨论,这些是初学者绝对的粪坑。 (chac)
部分同意你的看法。
中医教材我也看过,可是完全不对思路。我建议真正想学中医的,可以直接跳过教材,去接触经典。
当然,古文水平差的,可以先看看中医古文教材。但看经典,一定是看古文的,现代白话版的不能做数。
如果对中医一点概念没有的,也不必去看教材。多和大家讨论,或者看看现代中医医家的普及读物就行了。
而且,看经典,并非教大家直接去看原文的,一定要结合注疏去看。初学者可以选择现代医家的注释本看。


学中医,如果一点基础没有的,会感觉很难,不知所云。有了一定传统文化基础就会觉得简单。但一旦临证,会感觉所学丝毫无用,会觉得更难。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而且一定要尽量找机会实践。

不要参加科学与不科学,温病与伤寒神马的讨论,这些是初学者绝对的粪坑。-----------------这个完全赞成。
楼主的工作是什么
是肿么平衡学习中医和工作的时间的
或者说肿么将它转变成工作的
应该有个学习进入的契机吧
求经验 (汪某人)
工作是行政管理。
白天工作,晚上看书。工作闲的时候也看。
周末抄方和参加中医沙龙。
有时替家人和朋友看看小病。
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想改来着 但是现在因为工作关系作息不太正常向明年换了工作再开始逐渐改变 脾阳虚肝阴虚是什么呢我就觉得我胃不太好 其他也还可以啊。。。 (安安)
在目前你提供的信息看就大概到这种程度吧。
从你的头发油,吃饭反胃,缺血等,判断了你可能有肝阴虚。
其实这些证名你不需要去管它的。只是一个名词而已,这个名词代表的意义,就是你说的那些症状,你自己已经说给我听过了。重要的是使你的问题得到改变。
在这里,我只能建议你尽可能调整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
现在暂时无法改变工作的话,每天可以花5~10分钟练练八段锦,工作中抽空拉拉筋。
用药方面在这里就不说了。我还不想把这里又变成求医问药的帖子。
评论里求医问药求辨证的请就到此吧。
请体谅一下我写这篇文字的初衷。
真不想把帖子变成求医问药贴。。。
网上不是个辨证的好地方。为什么?请耐心的把帖子看完。
抄方是什么意思,有入门书介绍一下不? (好运自来)
帮老师誊抄方子,接触病例。
入门的书很多。依据每个人的古文功底和对中医的了解程度而定。
如果是一无所知,只是有点兴趣的,可以先去看看罗大伦的书。
如漫画中医,神医这样看病,这才是中医,阴阳一调百病消 等等。
如果稍懂一点概念的,可以看看郝万山老师的《郝万山话中医》,中医教材第五版的中医古文,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接下来,如果古文水平还不够的,可以看一些现代医家的书。
如黄煌老师的中医十大类方。
如果有一定古文基础,就可以去看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之类的经典了。
伤寒论可以选择一些名家的注解本看。如刘渡舟、郝万山、胡熙恕等的讲解文本。
黄帝内经可以选人卫版带校注的。
注意,经典是绕不过去的,想学中医必须读经典。古文水平不够,可以迟点看。但是不看不可以。
不要告诉我你是经方沙龙的??? (解惑蠹虫)
经方沙龙我不常去的。我就是在南京本地和朋友们玩玩。圈子里自己的沙龙。
你有一个好圈子很让人羡慕啊。
我想,没有特别熟悉的关系的话,有经验的老中医都不会愿意教你的。更别说抄方子了。
以后就跟你的脚步走了\(^o^)/~ 
只要有兴趣,学到多少都是开心的。积少成多。


楼主,你上面用了很多“证”这个字。为什么不是“症”呢?
我一直觉得中医里应该是用“症”这个字的。 (千寻)
我接触的医生,尤其是老医生都挺愿意传授的。他们反倒是感觉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正经想学的。谁不想让自己的医术有人继承啊?

至于你说的证,确实是证,不是症。症是症状,证是一组相关症状的集合。
拿风寒感冒打个比方:
假设有一个人,感冒了去医院就诊。跟医生说,大夫,我感冒了,请您帮我看看。医生发现:这个人受了凉,开始发烧,但又怕冷,怕吹风,身上有虚汗,搭脉时发现这个人的脉一按就可以摸到,且跳得很缓慢。那么:
感冒------这个是病名。
恶寒,发热,恶风,自汗,脉浮缓————这些是症,即我们在这个风寒感冒的人身上观察到的(通过望闻问切)症状。
我们把这些症状整合在一起,于是判断这个人是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就是证。
熟悉药方的就很快知道,可以用桂枝汤。因为桂枝汤可以治太阳中风证。
但是桂枝汤不治感冒,因为感冒可能是太阳中风证,可能是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可能是外寒内热的麻杏石甘汤证,可能是少阳病的小柴胡证,可能是少阳太阳并病的柴胡桂枝汤证,也可能是太阴病的四逆汤证。。。。。。
对于感冒,国内不负责任的西医可能都用挂水,靠谱的西医可能会开点阿司匹林之类或者嘱咐静养。但是在中医,会根据不同的症状,辨出不同的证,再对证下药。
看到你不断强调脾气不好爱生气,我觉得你是肝系统出了点问题。可能是肝火旺。酸和辣都属于刺激性食物,尤其是辣,吃多了易上火。越上火越不舒服就越想发脾气。建议你少吃或不吃辣。而且你说你有痘痘,有痔疮,就更应该避免吃辣。多喝水(实在不喜欢喝水可以在水里加点蜂蜜,加点果汁,加点喜欢的也适合你体质的花茶。水是一定要喝的。而且最好是白开水不要喝饮料),多吃蔬菜水果,饮食清淡点痘痘自然会少点。还有女孩子注意不要着凉。注意休息,作息时间要正常(其实这一点我也做不到)。这些应该对缓解你的痛经有所帮助。其他方面的症状因为我也只是打酱油的还没研究到舌苔什么的问题,就不能帮你解答了。只是粗浅的看法,希望不要误人子弟。祝你早日康复。

楼主不想把这里弄成求医问药帖,好在我这也不算给你开方子。
我也是想要通过对病情病症的分析得到一些实践,
希望楼主能帮忙鉴定一下我分析的有没有不妥的地方。 (千寻)
对的。
不说药了。几个穴位其实可以试试的。
胃胀----用足三里
脾气不好----用太冲
痛经----用血海、地机、三阴交。
我还是先研究一下穴位吧。想了解的东西太多了。

还有就是想要问问楼主,想要学看舌苔和摸脉,都应该从何开始呢?我觉得先学看舌苔比较简单也实际一点。要看什么书吗? (千寻)
平时多观察多练习吧。
我也没有太多的经验。不过感觉这东西光看书是没用的,一定要在现实中印证。
比如说你周围有谁不舒服了,叫过来给你看看舌苔,你不一定给他诊病,但是看看会有更直观的感受。然后和书本内容对应起来加深印象。
切脉就是给自己,给家人,给朋友搭着玩。反正找一切机会搭着玩。
网上关于舌诊的图鉴或者书很多,我没有专门买。脉书倒是买了一本濒湖脉学看了,但只是学习了各类脉象。但光看书,如果不实践,只能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其实,学习这些,最好是找个师父带一带。否则个人的认识肯定会有偏差的。
此外,联系望诊是比较重要的。四诊必须参合才有用,望诊获得的信息是最直观的。不要把脉诊看得过重。实践多了你会发现,很多时候脉诊结果是根据望闻问三证的信息来确定的。
比如外感伤寒的病人,通过望闻问就可以知道大概了,脉诊只是再确定一下。如果脉不沉,就可以认为是浮脉。如果这个人是隔着帐子伸手给你切脉的,可能你会认为是不浮不沉的正常脉象。
练望诊很好玩的。我现在坐公交或者工作时见不同的人,就会观察他们的气色,性格,想他们可能会有什么病。哈哈。
脉涩....
我好像找到这个词了。应该说的是这个词。 (千寻)
脉涩是气血不足呀。
请问您的本职工作是什么?我想用这个谋生,但我现在是电工,不知道要多久才可以 (居尚无限)
其他行業想轉到中醫並且以之謀生,很難。別的不說,如果現在就有有資格的師父願意與你簽訂師承合同,時間上就需要至少五到六年。此外還有不斷的學習和臨證。還要通過執業醫師的考試。
當然,如果你確實有興趣,我想是可以堅持下來的。職業是什麼真的無所謂。就像出國一樣。只要你真的想,雅思和申請學校什麼的,哪怕再幸苦,都是可以堅持下來的。

努力吧!祝你成功!
我们这种不是想当医生,只是因为自己身体不好想要调理好的有没有快捷一点的方法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针对问题调理身体? (小心麦兜)
我寫這麼多是希望願意選擇中醫的人能夠了解中醫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中醫診病的一些常識。這樣在為自己的身體尋找解決方案時,能夠稍微省點力氣,提高些效率,並且可以對醫者以及提供意見的人做出一些判斷。並非是讓所有人都學著做醫生。

沒有什麼快捷的方法全面了解身體的。很多簡化的方法,貌似快捷,其實弊病很多,比如測體質。我寫這篇文的原因之一就是出於目前有很多人喜歡測體質。
想快捷又全面地了解身體狀況,我只能建議三個方法:
1、看醫生
2、自己多少學一點中醫知識,而這個需要較多的時間和實踐。這個或許你不會覺得快捷吧?
3、用心去感受自己的身體,自己身體出了問題,問題在哪,其實自己最清楚,不需要問別人的。
身體不好只是“果”,尋找的調理方法其實只是針對“果”的辦法。導致“果”的“因”其實就在日常生活中。比如便秘了,解決方案未必就是吃什麼,也許“因”就是吃的太多了,或者缺乏運動。比如宮寒了,解決方案未必就是吃什麼,也許“因”就是吃冰淇淋,穿短裙,和盲目減肥。比如長痘痘、失眠了,解決方案未必就是吃什麼,也許“因”就是情緒太緊張,太糾結,熬夜,或者無肉不歡無辣不歡。比如胃不好,解決方案未必就是吃什麼,也許“因”就在酒肉過度,或者盲目節食和減肥。。。
有的人可能會說自己平時習慣都很好,怎麼就不舒服了。那也多半是以前種下的“因”。真正先天禀賦極差的人很少見到的,臨證不少時間了,我只見過一例。但她自己知道惜命,人又達觀,所以病情控制的還不錯。更多人的病,都是早年或者平時不愛惜身體所致。問題出在哪裡,靜下心想想,或者稍加引導,就會恍然大悟。
如果說什麼方法是既快捷又全面的,我想這個反省的方法勉強還算。
至於調理,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和原來的“因”反著幹。原來貪涼,現在就加溫。原來無肉不歡,現在就吃素。原來不運動的,現在就增加運動量。原來熬夜,現在就早睡早起。原來節食減肥,現在就好好吃一日三餐。原來喜歡糾結的就學著隨緣點。原來過於緊張的,就給自己適當放鬆。。。這個應該勉強算是比較快捷的調理方法。說是勉強,是因為這些需要堅持。不少人中途就放棄了。這也是為什麼總有病人的原因。
不要迷信吃什麼好,不要指望藥物。這些都只是輔助。有的藥,雖然能很快治好病,但病“因”不除,遲早還會復發的。所以嚴格來說,單靠食物和藥物,算不得什麼快捷的好法子。
谢谢你这么耐心的解答,我也正准备自己学习一点这方面的基础。要好好照顾自己 (小心麦兜)
照顧自己,一戒急躁,二糾結,三戒刻意。
想調理的好,就是靠潤物細無聲。
谢谢你这么耐心的解答,我也正准备自己学习一点这方面的基础。要好好照顾自己 (小心麦兜)
今天上午剛看到一個朋友發的微博。她說她自己調理了大半年,不吃藥,就是靠養成良好的日常習慣並堅持。雖然有時還是會感冒,但回頭和大半年前對比一下,發現自己以前經常酸的膝蓋居然不酸了,原來的過敏性鼻炎也好了大半,精氣神也比以往好了很多。
發上來共勉一下。
法师,你是南京的呀?好激动啊,终于在豆瓣中医圈子看到位南京的网友了。 (千金七七)
其實南京愛好中醫的人還蠻多的。不過上豆瓣的少。
這裡一般文藝青年來的多。我原來有點,現在不算了。哈哈。
你要找南京的同道,加我QQ呀。
「该条回应已被删除」 (古思亭)
願意學中醫的人挺多的。你在南京,可以加入我們啊。
M一个 专门过来学习的
昨天为了中医 西医的问题和男友对吼了2个小时
他非要说中医是伪科学 

我也确实不知道中医是因为什么原理治病的
所以当时辩驳也显得很气弱 站不住脚
因为我觉得中医注重的调理 把身体看成一个整体 
是有一定道理的 

男友只知道反驳我说 你说中医行 那我问你 如果胃穿孔了
中医怎么治? 它根本没办法治疗嘛!
西医就很科学啊 它先研究病症 比如感冒是由什么病毒引起的
再针对性的施以药物治疗 


气死我了!!!!!
 (icy是淑女)
你們倆在一起,又不是因為合作搞科研,為了中西醫傷感情就不好啦。哈哈
兩個人沒事談談愛情談談生活談談柴米油鹽多好,撿中西醫這麼爭議的話題談幹嘛啊。
覺得對方說的不對,那就互相體諒一點包容一點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