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脉》——源自济南的灵异故事

  “啊?这小地方还真出了五王啊?怎么回事啊?”砍刀问道。“这五王一说,根据史料记载,还真是确有其事。先说第一个河南王申阳,他原先是赵国张耳的宠臣,项羽率领联军进攻秦朝的时候,他首先攻下洛阳一带在黄河迎接项羽南下,因此到了项羽入关分封诸侯时被立为河南王,建都洛阳;第二个是殷王司马昂,他本来是赵国的将军,项羽巨鹿之战后随项羽入关,项羽后来把魏国属地分为西魏、河南和殷三国,司马昂遂封殷王,建都朝歌。”
  “哎?这个朝歌好像是封神演义上面的吧?”砍刀忽然插话道。“对,这个朝歌就是商朝末代的行都,也是春秋时卫国的国都,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著名的隐士鬼谷子和刺秦的荆轲,都是朝歌人。”教授解释道。“在哪里啊?”我问道。
  “在今天河南省鹤壁市的淇县境内。其实朝歌的朝,应该念朝阳的朝,而不是朝鲜的朝。这个地名的来源根据《水经注》第九卷记载:‘山海经有朝歌之山,当时以此得名,非乐也’。后来有些词语如朝歌夕舞、朝歌夜弦等,也是来源于朝歌城。由此可以看出,朝歌的意思是高歌黎明,喜迎朝阳之意。但后来以谬传谬,就念成朝歌了。”教授解释道。“哦,原来如此啊!我还以为是赞美朝鲜的歌哪!哈哈哈哈。”我笑道。“朝鲜之歌?也对啊!那金二胖子不就是21世纪的太阳吗?”大林也笑道。“嗯,在金伟人的领导下,伟大的社会主义朝鲜,那是高潮不断啊!”我又哈哈大笑道。“又受教了,教授请继续!”砍刀催促道。
  “这赵地出来的第三个是代王赵歇,他原先是赵国贵族。公元前206年,张耳跟随项羽入关,封常山王,后又被徙为代王,建都信都,就是现在的河北邢台西南。第四个是常山王张耳,统治赵地,后被封为赵王,建都襄国。第五个是辽东王韩广,他原先是赵国上谷的一个小官吏。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大乱,陈吴政权派赵人武臣经略赵地,赵地稳定之后就派韩广安抚燕地,由于韩广在燕地大受欢迎,被当地贵族立为燕王,后被项羽分封为辽东王。由此可以看出,这赵地,在秦末还真的出了五位王侯。”教授一一解释道。
  “那护驾神龙呢?后来也应验了吗?”砍刀问道。“刚刚说了半天,就是为了让大家明白这护驾神龙的前因后果。这正是老夫重点要讲的话题啊!”
  教授抬起头看了看窗外,似乎又回到了从前:“关于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老夫好多年。我记得曾经在62年和85年两次去过邯郸出差,当时我还特意到了这个赵王陵周围走访考察了一圈,但是都一无所获。一直到了88年2月,我通过河北考古同行得知了一个消息,说是在邯郸县三陵乡姜窑村村西面发现了一条巨型石龙,得到消息后我非常高兴,立即专程去了一趟那里。
  我从当地村民的口中得知,在这个村西面,有一个叫做卧龙坡的地方,这里因何得名没有文献记载,但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叫的。这是一个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200米,厚约20米的巨大黄土层,下面是灰白砂石,附近还有很多泉水。等我到了现场一看,哎呀!不得了啊!激动的我全身都颤抖了起来,这感情就是一条巨龙的化石被埋在土里了呀!”尽管过去了这么多年,教授回想起往事还是显得那样的激动。
  “啊?不会吧?真是龙的化石吗?”我惊讶不已。“是啊,是真的吗?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呢?”大林也惊奇的问道。“因为一直还在陆续挖掘当中,到了前年,也就是02年初左后,已经陆续发现了5条石龙了,后来又陆续发现了4条,加起来一共是一大九小十条。大龙在中间,左五右四,并且形成了很有规则的十龙阵型。现在当地建了个博物馆,不过宣传还不怎么到位,所以知道的人还不是很多。”教授说道。
  “哎呀?真的是龙的化石吗?这不就能证明真的有龙存在了吗?”砍刀也惊讶的瞪着眼睛问道。“这个问题容我慢慢给大家解释,先说我当年到了现场所发现的吧。”“好好,教授你快说,快说!”砍刀有些急不可耐。
  “当年,我清楚的记得也就是刚刚过完春节的2月中旬,我匆匆忙忙赶到了邯郸县的挖掘现场。从村民口里得知,这石龙是由于村民取土烧砖时所发现的,一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后来,随着黄土越取越少,泥土下面出现了一节一节的圆形大石头,而且每隔一小段距离,这些石头就出现分节。有村民从旁边的山上往下看,感觉这些石头就像是卧在地上的庞然大物一般。当时人们也说不清这是什么东西,后来随着不断开挖,人们才发现这些石头竟然像是一条巨龙。于是村民们立即上报,当地的文保部门也是十分重视,马上对现场进行了保护和清理,然后在后面的挖掘过程中相继发现了四条石龙。后来村民们又先后进行了几次挖掘,石龙就变成了现在的十条。”
  “老黄啊,你在现场看到的是啥样子的?你当时就感觉这是龙的化石吗?”张居士问道。“唉!”教授叹了口气道,“我原来给大家说过,干我们这行的,遇见的不可思议的事情太多了。而且上级有规定,有些事情要严格保密,所以很多内容都是不能说的。当时我到了现场一看,这些‘石头’外面是黄色的,里面是灰色的,很像骨髓,我立即就联想到了大型动物的化石。而且,最最关键的问题是。。。。。”教授不知为何没有继续说下去。
  “教授你倒是说呀!”砍刀急不可耐的催促道。“哦,呵呵,老夫竟然当成自己在课堂上了,对于咱们这个探险团队,也没有什么不可以说的了——当时,让我最震惊的是,随着挖掘的进行,那龙头也渐渐出来了。不仅有龙头,还有龙骨、龙髓、龙爪和不对称的龙翼,甚至还有龙的底盘!也就是龙腹。这个底盘的横断面积大约有50厘米厚 ,75厘米宽,托着这条巨龙卧在黄沙之上。当时那龙牙就有5厘米粗,大家可以想想这龙头该有多大?另外,让我震惊不已的是,当时我亲眼看到的这龙的口腔是空的,还向外流着清水!”
  “哎呦喂,这不就是一条龙吗?”我问道。“这条龙该有多大呀?”砍刀也往前凑了凑说道。“当年由于龙的身子都埋藏在土里,也没法实际测量。后来这些年经过地址遥感测算,这大龙的长度竟然达到了不可思议的369米长!最小的石龙也有180多米长。”
  “乖乖,这感情就是中华第一龙啊!”砍刀听得眼都直了。“还真让你说对了!这石龙,是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体型最大、年龄最古老、结构最复杂的石龙,绝对堪称天下第一龙啊!而且最让老夫着迷的就是,这十条巨龙,都是成西南——东北走向,也就是说,这龙头朝向的东北方大概1.5公里之外,就是著名的赵王陵遗址了!这不恰好印证了秦朝的十六字预言吗?”

  

  

  

  

  

  

  

  

  

  

  
  “哎呀呀,不得了啊!这秦朝的方士占卜的也太他妈准了!”砍刀惊呼道。“是啊,是啊,这千年前的预言,直到现在才解开啊!”大林也惊叹道。“嗯,所以说,这鬼神占卜之事,不可不信啊!”教授也有些感慨。
  “那秦朝方士是怎么占卜的呢?这么厉害?”砍刀问。“夏有《连山》,商有《归藏》,周有《周易》,应该是用《周易》卜卦的,对吧教授?”我说道。
  “嗯,你懂得还真不少啊!年轻人好学是好习惯啊!这《连山》《归藏》和《周易》,合称‘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三本古书。不过这《连山》和《归藏》,现已失传,而且这两部书的真伪之争也一直存在。而《周易》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的六十四卦和三百六十四爻是由周文王根据伏羲八卦推演而来,而《传》是孔子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有十篇,统称《十翼》。可以肯定的是,秦火不焚卜筮之书,所以,秦朝的方士占卜,应当是用《周易》来卜卦的。”教授说道。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大林说道。“嗯,这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我接话道。“哎呀,没文化,真可怕,我忽然觉得我自己啥也不知道啊!”砍刀惭愧的说道。
  “没关系,活到老,学到老,心动不如行动,对于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教授勉励道。“是啊,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啊!”张居士也说道。
  “教授,你说这石龙到底是怎么来的?”我问道。“这个问题,其实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教授让大林从书房取来笔记本电脑,然后打开放到茶几上,点开了几张照片,让我们大家都凑过来看。
  教授指着其中的一副黑白照片给我们说道:“大家可以看看,这是当年刚出土的时候,我特意带着我们队上的一台凤凰相机去拍的照片。你们看看这个石龙的骨节,这像是人工拼接出来的吗?”见大家都摇头否认,教授又继续说道:“当年,我在挖掘现场,发现这石龙的骨骼伏卧方向呈西南——东北方向,倾斜角度约有5到10度。这巨龙的身子埋在黄土之下,周围都是灰白色细砂。龙身的每一节都是大约长1米左右,高2.5米、宽4.6米的灰白色砂石岩石块构成,而当时让我最震惊的是,这龙腔是中空的,竟然还有复杂的喷水功能。所以,我当即就断定,这绝对不是人工修建的。”
  “那教授你的意思是。。。。。。”我故意说了一半。“老夫作为一个干了一辈子考古工作的人,有些话到现在是不吐不快啊!”教授摘掉眼镜,有些心情沉重的说道:“在当今中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事情是不敢公之于众的。倒不是担心事实让老百姓害怕,唉!原因你们都明白的。”“不就是无神论在作怪吗?对吧?”我插话道。“是啊,屁民好糊弄,嘿嘿。”砍刀笑道。
  “大家明白就好。因此说,当时我就断定这绝对是化石,而不是像现在官方公布的什么人为制造说、天人合一说,甚至还扯上了什么海底文明说。这鬼神之事明明就有,当局却一再否认;而且诸如像龙这些灵物,也的确存在,可是高层也从来不肯向老百姓说实话,这些做法真的是让老夫义愤填膺啊!”
  “咋没实话啊?那亩产万斤,不是《人民日报》上清清楚楚、黑字白纸的写着吗?哈哈哈哈。”我笑道。“对,还有那报纸上的日期,不也都是非常真实的吗?”大林也笑了。“娘的,现在除了天气预报想说实话却说不准以外,其他的都是鬼话连篇啊!”砍刀骂道。“嗯,骂的好!将来我要把咱们这些经历都写下来,让世人看看,到底是谁在说实话,谁又在说鬼话?哈哈哈哈。”我笑道。
  “嗯,你这个想法好!我支持!就是到时候写我的时候尽量写的英俊点。”砍刀笑道。“那是自然!不光是英俊,最后还抱得美人归,还娶了胖大姐哪!哈哈哈哈。”我笑的有些放肆。砍刀立马把脸一沉:“哪壶不开提哪壶,不是说了要改行了吗?那胖大姐以后也就见不着她了,以后你少提她!”“行了哥们,不是开个玩笑吗?我知道天涯论坛有个莲蓬鬼话挺好的,都是讲鬼故事的,等以后有时间了我就在那里开个贴,给大家说说咱们这些事儿。”我说道。“那一定不能提胖大姐啊!”“请一百个放心。”我笑着安慰他道。
  “老黄啊,那你说这石龙真的就是化石吗?”张居士问道。“嗯,就像刚才砍刀说的,这研究历史和考古,胡猜八猜是不行的。当年,我在挖掘现场,看到那龙体上断裂下来的石块,断面上竟然有清晰的年轮形状!而且这些年轮由外向内逐层收缩,越往里面颜色越深,因此说这绝对不是人为能制作出来的,况且还是古人。而这卧龙坡方圆几十公里以内,也没有此种材料的石质,这不就恰恰证明了这些巨龙都是化石吗?”教授说道。
  “这年轮不是树木特有的吗?”大林问。“不是的,原来老夫也是这样认为。但是近些年随着科学家研究发现,不少动物竟然也有年轮,尤其是可以通过它们钙化的鳞片、背甲、脊椎、鳃盖骨、牙齿和外壳等部位表现出来。比如最常见的龟鳖,内行人只要一看它们的甲壳上的环数有多少,就能知道它的实际年龄。”
  “对呀,我也想起来了在我们老家,农村有经验的老人看看牛马的牙口,就能准确的说出牛马的岁数。”大林说道。“你看看我呢?”砍刀竟然呲着牙问大林道,惹得大家都笑了起来。“你这牙口不行,谁让你不用高露洁,看,蛀牙了吧?”我也逗他道。
  “老黄请你接着说。”张居士道。“嗯,我再举个例子,像东北的大马哈鱼,它的年轮就在鳃盖骨上;而海里的鲨鱼,年轮在背鳍棘上;而一般鱼类的年轮,则记录在它们的磷片上。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鱼鳞上有许多同心的环纹。由于春夏时节鱼类生长旺盛,所以鳞片也长得快,边长生了很亮很宽的同心圈,并且轮距较远,这就是所谓的‘夏轮’。而秋冬季节鱼类生长缓慢,鱼鳞生长也随之减慢,产生了较暗较窄、间距较近的同心圆,也就是‘冬轮’这一密一疏,就是一个春夏秋冬。等到第二年比较宽的年轮出现时,就跟去年冬天的窄的年轮有了明显的界限,这就是鱼类的年轮。”

  
  教授你的意思是不是说,那剥落下来的石头就是龙的鳞片?”我问道。“对!你说的太对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不是人工可以模拟出来的。刚刚说的鱼鳞上面有年轮,那同样道理,这龙身上的鳞片不也该有年轮才对吗?”教授反问道。
  “老黄啊,如此说来,这十条巨龙还真是龙的化石啊?”张居士问道。“老夫几乎可以肯定它们就是化石。”“难道就是一大九小十条龙被埋在这黄土下面了吗?是怎么被埋的呢?有多久了?”大林一连串的发问道。
  “所谓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过去的生物遗体或者遗迹所变成的石头,从距今34亿年的太古宙至1万年前的全新世之间,都有化石出现。而对于这十只石龙,官方的说法一直闪烁其词,只说是根据其上13米厚的黄土层沉积率来计算,应该是距今3.5万年前的产物。”教授解释道。
  “这个算法可靠吗?”大林问。“这个算法当然不可靠,但是刚刚说了,官方有些事情是不会对老百姓公布真相的。”“那又该怎么确定年代呢?”砍刀问道。“是用c-14测定吧?”我插话道。“对!其实对于考古学而言,最科学、最保险的方法就是放射性碳素断代法,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碳十四同位素测年法。”教授回答。“啥意思?”砍刀问。
  “这个碳十四测年法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w.f.利比在1947年发明的,这个检测法给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领域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本人并且因此而获得了196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利比教授还参加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也就是美国陆军部在1942年6月开始实施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由此可知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科学家。
  大家知道,碳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元素,天然碳有三种同位素,分别是碳十二、碳十三和碳十四。其中碳十四在自然界含量很少而且具有放射性,它的半衰期很长,为5730年。由于新陈代谢作用,地球上生物不断的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因此生物体内的碳十四一面在生成,一面又以一定的速率在衰变,致使碳十四在一切生物体内的含量与稳定同位素碳十二的含量的相对比值基本保持不变。但当生物体死亡以后,新陈代谢停止,碳十四和碳十二的相对比值相应不断 减少。因此,通过对出土化石中碳十四和碳十二含量的测定,就能准确的算出生物体死亡的年代。”教授解释道。
  “那后来用碳十四检测石龙年代了吗?”大林问。“这老夫就不得而知了。因为这石龙毕竟是河北省内考古的发现,不是在我们山东地盘上。其实我当年也就沾了干这一行的光,所以找个借口才能在挖掘现场实地呆了几天。但后来的事情,我就插不上手了。”教授有些惋惜的说道。
  “教授啊,可惜现在像你这样有良知的学者不多了。”我说道。“唉!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许多同行其实也像我一样,明明知道真相却不能公之于众,这种心情真的是很折磨人啊!”教授仰天长叹道。
  “哦,受教了,受教了!那教授你说这石龙为什么会被埋在这里而成了化石?”砍刀追问道。
  “你问的好啊!这也是老夫这些年来一直想弄清的问题啊!刚刚我说了还有秦驰道跟史前文明、外星文明和地内文明没有讲,其实这些都不是孤立的话题,而是需要关联起来看待的。这十条巨龙,就算按照官方的说法,也是3.5万年前的产物,而那时候的人类,尚处于蒙昧时代,以他们的科技水平和生存方式来看,如何能建造出如此的庞然大物来?”教授问道。
  “就是啊!中华文明才号称五千年,这三万多年前的原始人时期怎么可能造得出这十条巨龙来?我觉得要不是化石,就应当是史前文明的产物,只是官方不敢明说罢了。”我分析道。
  “对啊,这十条巨龙,大的将近400米长,小的也快200米了,难道那些裹着树叶兽皮的原始人闲的没事干,吃饱了撑的拿石头摆巨龙不成?”大林也质疑道。
  “而且最让老夫生气的是,当今又有许多卑鄙小人,靠着几篇东拼西凑得来的论文而爬上学术高位,还无耻的自称什么专家学者。他们怀着各种各样的猥琐心态,对这个明明是化石的石龙硬要说成是天然形成的,曲意苟且迎合政府意图,极尽拍官方马屁之能事,欺骗百姓,愚弄大众,这让老夫想起来就气愤不已。”教授拍案怒斥道。
  “教授您别生气了,文物是国家的,身体是自己的,将来总有算账的那一天。”我安慰道。“就是就是,《小兵张嘎》上不是说了吗?别看现在闹得欢,只怕将来拉清单!他娘的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砍刀也骂道。
  “现实往往就是这样,真正搞专业的,都边缘化了。而那些名利之徒,其实都是彻头彻尾的骗子和外行,但往往却打着专业的幌子爬上领导岗位,反过来却领导着内行。因此,各行各业都搞不好的原因就在这里。”张居士说道。
  “其实老夫说了这么半天,还是要说明秦始皇之死跟这十条巨龙有关。因为大家可以想象的出来,秦始皇在这卧龙坡钉下那九长五短十四根石柱,意思就是要致地下神龙于死地。但是,龙又非世间凡物,那秦始皇虽然号称真龙天子,却如何能抵挡的了神龙发威?再加上他两次被斩龙剑所惊,还有舜帝冥冥之中的惩罚,那么他的壮年暴毙,也就不可避免了。”
  “老黄啊,你的分析真的是很透彻、很到位啊。我们大家听了这半天,才明白了这些前因后果啊!真是学了很多知识啊,受益匪浅,受益匪浅啊!”张居士的赞扬获得了大家一致的认可。“是啊是啊,越听教授说,越觉得没文化太可怕,以后回家得好好看看书才行。”砍刀表态道。
  “所以大家莫怪老夫啰嗦,历史上的很多事情,看似毫不相关,其实里面却有非常微妙的关系。必须要在查找大量资料的前提下,然后静下心来仔细梳理分析线索,才能够发现其中的奥妙之所在啊!这其实跟佛家所说的勇猛精进的道理是一样的。”教授说道。
  “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对吧教授?”我说道。“嗯,你这个比喻很好。因此老夫一再告诫我的学生,做学问是一件苦差事,要吃得了苦,要耐得住寂寞。往往十年寒窗无人问,但是反过来讲,任何事情都是从质变到量变,只要日积月累,就能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所以也终究会一举成名天下知啊!”教授语重心长的说道。“阿弥陀佛!稀有难得,稀有难得!学术界还有像你这样的中流砥柱在,国家幸甚!民族幸甚呀!”张居士赞叹道。
  4
  大家都纷纷赞扬起教授来,他连连摆摆手谦虚的说道:“过奖过奖,实不敢当!《论语.子张》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因此老夫从年轻时候起,就要求自己做学问不求博而浅,但求精而深。”“刚刚那句古语啥意思?”砍刀问。“意思就是说博学而志向坚定,好问而又多多联想当前的事情,那仁德也就在其中了。”“哦,受教了,受教了!”“嗯,有才有德,方是大才啊!德为君,才为将,做学问的人首先要有好的德行才行啊!”张居士赞扬道。
  大家又吃了些点心,喝了些热茶,兴致都很高。窗外的夜色浓的像墨一样,教授看了看表,然后关心的问道:“这都快四点半了,大家都不累吧?”“不但不累,反而还精神的很呢!”砍刀抢着回答道,然后又往嘴里塞了块蛋糕。“这会儿正是黎明前的黑暗啊!”大林一语双关的说道。“嗯,就是,有句话说得好:夜太黑,而我却不愿装睡。”我说道。“我们都不愿装睡,对吧?嘿嘿。”砍刀这次反应到挺快。“是啊,只有醒着的时候,黎明才会到来呀!”我又说道。
  “老黄请你接着讲,我们难得有这么一次学习的机会呀!”张居士说道。“是啊,教授,请你接着再讲秦驰道的事情吧。”大林说道。
  “好的,这秦始皇从统一中国到病逝沙丘的历史,我算是给大家简要的说了个前因后果,下面我再重点说说秦驰道的事情。”教授在茶几上铺开地图,大家又围绕了过来。
  “其实要说驰道,就得先要从匈奴说起。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xiǎn yǔn)、荤粥(xūn yù),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意思是说,匈奴的祖先淳维,又叫做熏育,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夏桀之妾所生,那个后世红颜祸水第一例的妺喜,就是他的后母。夏桀死后,淳维为躲避商汤攻伐,便避居于茫茫的北蛮荒漠之地,与山戎、猃狁也就是犬戎,还有荤粥互相杂合,辗转放牧世代繁衍,这便是匈奴的由来。另外,根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由此可知,匈奴也是华夏民族的一支后裔,也就是炎黄子孙无疑。
  秦国兼并天下以后,秦始皇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现在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当时称作榆中,至阴山一带,设立了三十四县,并迁徙百姓予以充实。然后把原来燕、赵、秦三国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了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建,是凭借天险、设置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从表面上看,这是农耕民族为了抵挡游牧民族的侵袭而做出的被动性防御措施。而匈奴的风俗,在平日无战事之时,则随意游牧,他们的长兵器有弓和箭,短兵器有刀和铤,以射猎飞禽走兽为职业;到了形势紧急时,便侵袭掠夺,这是由于他们的天性所致。但是大家想一想,中原内地,都是千里黄土,或者山川丘陵,并非像塞外那样水草肥美。那匈奴放着广袤的蒙古草原,甚至再往北面的西伯利亚地区不去,而一次次的侵袭中原,到底是为什么呢?”
  “是为了神州龙脉图吧?”砍刀这次一点也不迷糊。“嗯,你说的很对!老夫这些年来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匈奴作为游牧民族,他们很清楚若想侵袭内地,所面对的将是一座接一座的城墙和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他们的军队。而且由于地形因素,他们的骑兵优势根本施展不开。所以说,单是为了掠夺财富而侵入内地的说法应该并不是主要原因。
  到了公元前215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二年,燕国人卢生从海上求仙回来了,他奏上了宣扬符命占验的图录之书,上面写着‘亡秦者胡也’,这才是秦始皇命蒙恬率兵攻打匈奴的根本原因,因为他特别担心神州龙脉被匈奴占据,那亡国就指日可待了。后来匈奴在东汉时期分裂,南匈奴投降了汉朝,而北匈奴西迁,从此就消失在中国的古籍中了。”
  “听说他们去了欧洲,现在的匈牙利人好像就是他们的后裔吧?”我问道。“这东北亚的北匈奴被汉朝军队击败西迁之后,后来是否成为入侵欧洲的匈人到目前尚无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匈奴的确影响了当时的中国和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这在《史记》《汉书》和欧洲的中世纪史书中均有记载。由此可以看出,匈奴人也不单单光是满足于游牧,他们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国家。
  因为他们深知,对于农耕民族来讲,游牧民族是相对落后的。游牧只能短暂袭击,但鲜能长久统治。游牧必然造成文化落后,历史上游牧民族所共有的特点之一就是没有历史文献,因此很难产生文化或者艺术大师,其政治、军事、科学技术也只能在原始落后的状态上而停滞不前。
  所以,他们就没有经验教训可以汲取,每当一个游牧部落强大起来后所进行的战争都要从头学起,从零开始积累战略战术,那建国一事更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匈奴作为黄帝后裔,他们自然也知道有这么一个出自黄帝之手的神州龙脉图,因此说,他们深知要想在九州华夏建国,就必须要先得到龙脉之后才能得天下呀!”教授分析道。
  “哦,有道理,有道理。那秦驰道呢?”砍刀问。“前面我说过了,这秦驰道,是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第二年下令修建的。这是以咸阳为中心的,辐射六国国都的国道。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由此可以看出驰道的纵深和绵长。
  秦驰道的修建,对于皇帝出巡、调集军队、运送粮草、促进大秦帝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在秦始皇看来,若有六国旧贵族复辟,那么秦军的铁骑很快就能及时前往平定叛乱。所以说,这秦驰道也堪称古代军用高速公路。
  而直道的修建比起其他的驰道修建时间要晚上几年,据《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意思是说,到了公元前212年,为了抗击匈奴入侵,蒙恬受秦始皇命率领10万工人,截断山脉,填塞深谷,修建了从云阳也就是陕西淳华西北到内蒙古包头西北当时称作九原的,全长736公里的直道。”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