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脉》——源自济南的灵异故事

  “这么浩大的工程,得用多长时间啊?”大林问道。“传说这直道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即告完工。据说当年筑路所用的土都是用大铁锅炒过,目的就是把土中的草籽和虫卵统统杀死,然后再以铁椎夯实,以保证路面平整光洁。老夫曾经听说在陕北境内尚存有一小段直道,现在还被农家当做打麦场,至今还平整光滑,寸草不生呢!可见工程质量之好啊!”教授说道。
  “哎呦,这可真是良心工程啊!”我感慨道,“这么好的质量,让现在这些高速公路情何以堪?”“就是,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工程质量,刚建好的高速公路跑几辆大货车就能压垮了,整体的小高层还没住人就能齐根给断了,要是在秦朝,这就该夷九族了吧?”大林笑道。
  “唉!这些工程不是不能做好,而是世道和人心坏了。为了利益而偷工减料,以一己之私而不顾人民大众的生命安危,这样的事情,在全世界都不多了。”张居士说道。
  “是啊,是啊,放眼全球,美国和西方的绝大多数国家都在高速上倒车,只有咱们仅剩的五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使劲往前开啊!”我笑道。“哪五个国家?”砍刀问。“中国,越南,老挝,朝鲜和古巴呀!”大林说道。“哦,解放全人类的希望就在我们身上啦!对吧?嘿嘿嘿嘿。”砍刀笑道。
  “老黄,你说这秦驰道究竟让你有什么发现呢?”张居士问。“哦,我再接着说,这秦驰道到目前为止,所剩的遗迹已经不多。因为时过境迁,除了当初被战火和人为损毁的以外,再加上地理环境的变化,有些已经被埋藏在了地下,而难得见到其庐山真面目。所以,只能靠零星的发现一些残迹。但是,这秦驰道最让老夫着迷的是,就是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教授像是在问自己,又像是问大家。“不就是跟现在的高速公路差不多吗?人马上去可以使劲跑。”砍刀答道。
  “其实细细说来,这直道和驰道还并非是一回事。”教授答道。“为什么?”大林问。“一来驰道修建的早,是通往全国各地尤其是原先六国国都的,而直道修建的要稍晚一些,并且是通往北方边境抵御匈奴的;二者,这直道是为骑兵修建的,而驰道则是为皇帝出巡、运送军用辎重而修建的,在老夫看来,它们的状态和功用是截然不同的。”教授说道。
  “怎么个不一样法?”砍刀凑上来看着地图,似乎要在上面找到答案。“其实所有的谜底,都应该在三个字上。”“快快请讲!”“嗯,这三个字嘛,就是车——同——轨!”教授一字一顿的说道。
  见大家都不解,教授微微一笑而继续解释道:“1955年,在辽宁辽阳北郊的三道壕村,第一次大规模发掘了西汉村落遗址。当时除了发现大量的锻铁打造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以外,竟然还出土了马车上的铁车輨和铁车锏等物品。在这里给我大家解释一下,这铁车輨,其实就是车轴承,铁车锏就是铁圈。这说明汉代已经在马车车轴上加上铁圈,使铁与铁相摩擦,并在其中加上油脂润滑,既增强了车轮的牢固性的同时,也减少了车轴承的摩擦力。大家想一想,有了这样的车轮,再加上‘车同轨’三个字,那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难道是轨道交通?”我惊呼道。“哎呀,后生可畏啊!刚刚砍刀说的那句玩笑话真对啊,灰猫你不干考古可惜了你!”教授竟然这样夸奖我道,大家也都善意的笑了起来,弄得我反而不好意思起来。“我也是随便猜的!”我挠挠头笑道。“你这随便一猜,老夫可是几乎猜了一辈子啊!”教授感慨道。
  “老黄啊,难道这秦朝就真的有了轨道交通?”张居士吃惊的问道。“是啊,是啊!秦始皇还坐有轨电车吗?”砍刀也惊讶的比喻道。“电车倒还不至于,但是老夫从各个角度来分析,这的确是轨道交通的样子。”教授说道。“愿闻其详!”
  “据《汉书?贾山传》曰:‘秦为驰道於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大家想一想,前面我说过了,这五十步,就是大约今天的六十九米左右宽度。而参照我们当今国内双向8车道的高速公路宽度 ,才只有40米左右。那么秦朝的驰道,有什么必要修这么宽呢?”教授问道。
  “说明秦朝好征地啊,也不用拆迁补偿费啊!”我笑道。“对啊,要是遇见钉子户,也不用给他们家前后左右挖大坑,也不用强拆,直接抓来,咔嚓把头一砍就完事了,一了百了啊!”砍刀添油加醋的说道,惹得大家又笑了起来。
  “大家可能还有所不知的是,在秦朝,当时的工业已经非常发达并且系统科学,甚至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秦朝的工匠每年能制造1600万只一模一样的箭头,所以说,秦国能统一六国,他们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前年上映的李连杰主演的《英雄》大家应该都看过吧?其中有一个场景令人非常震撼,就是秦兵的弓弩手拉弦、上箭、射击,动作连贯一气呵成,然后就是步兵和骑兵的冲锋。而根据历年兵马俑考古发现和史料研究,发现秦朝单单弓弩就分臂张弩、踏张弩和腰张弩,最强的弓弩最远能射七八百米,这真是非常惊人的事实啊!”
  “教授啊,这些跟驰道有啥关系?”砍刀不解。“老夫这只是举例说明。大家可以想一想,现在网上卖的弓弩,像什么大黑鹰啊、爱国者呀、森林狼什么的,都是用的进口的专用弓片和高强度工程塑料,甚至还采用了八轮分力滑轮组装,但是射程最多也就一两百米就很不错了。那秦人比我们早两千多年,难道他们的科技水平不让我们感到震惊吗?”教授问道。
  “教授啊,你对市场上的弓弩这么了解,倒是很让我震惊啊,呵呵。”我笑道。“做学问就是要有比较啊!所以刚刚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不要把老祖宗想的太落后、太简单了。因此老夫一直在猜想,这秦驰道,除了中间有专供皇帝行驶的部分以外,其余的,应当是复线的轨道交通才是。”教授分析道。

  

  

  

  

  

  
  “那该怎么个轨道法呢?难道也是铁轨吗?”砍刀问。“至于轨道的材料到底是金属、石材还是木材,这要根据考古发现才能知道,不过在老夫看来。。。。。”教授欲言又止。“快快请讲!”砍刀催促道。
  “在老夫看来,除了轨道交通,秦人甚至有可能还用了更加先进和不可思议的技术。”“为什么?”“因为在当年的秦朝,长城、阿房宫、始皇陵、灵渠、直道、驰道和五尺道号称七大工程。而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者更多一些。各位可以估略算一算,除了老幼妇儿和残疾人等,秦朝在统一全国到灭亡的15年里面,要完成这么多庞大的工程,若是没有先进科技的支撑,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教授说道。
  “那秦朝用了什么先进技术?”“老夫猜测有可能是,磁、悬、浮。”教授的这三个字让大家震动不已。“不会吧?这磁悬浮技术好像是19世纪才被提出来的吧?”大林插话道。“是的,磁悬浮技术的确是1842年由一位英国物理学家提出来的,但是老夫一再强调的是,决不能低估了古人的科技能力!”
  “教授,你这样猜测有什么根据吗?”大林问。“当然有,大家请看这里。”教授点开电脑,弹出来一张古代宝剑的照片,“这是什么大家知道吗?”“这好像是越王勾践剑吧?湖北江陵出土的?”我说道。
  “不错,正是!这越王勾践剑,是1965年在湖北江陵马山的一座楚国的墓葬出土的。该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重875克,。剑身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个字。令人震惊的是,一是剑首外翻成圆箍形,上面铸造了11道间隔只有0.2毫米的同心圆。只有0.2毫米啊,各位!这样的精湛工艺,只有现代的机床技术才能相媲美啊!”
  “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啊!”砍刀忍不住说道。“是啊,不仅如此,而且那剑身上还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把宝剑竟然被镀了一层金属铬!大家知道,铬是一种及其耐腐蚀的稀有金属,是法国的一位化学家在1798年才发现的,据说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前后才发明铬盐氧化处理技术并申请专利。那么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古人又是如何掌握这样先进的技术的?”教授问道。
  “这怎么可能呢?”砍刀瞪着眼睛问道。“是啊!这也是让老夫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啊!据《拾遗记》记载:越王勾践,使工人以白马白牛祀昆吾之神,采金铸之以成八剑之精,一名掩日,二名断水,三名转魄,四名悬翦,五名惊鲵,六名灭魄,七名却邪,八名真刚。由此可以想象的出,这越王勾践宝剑的性能之优异啊!”
  “老黄你的意思是不是到了战国以后的秦朝,这科技就更厉害了?”张居士问道。“知我者老张也!”教授笑道,“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在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曾经出土过一把青铜剑,长86厘米,剑身上有8个极为对称均衡的棱面,历经2000多年出土却毫无锈蚀,光洁如新。经检测,青铜剑的表面也涂有一层厚度仅10微米的氧化膜,其中含铬2%。更不可思议的是,还有一口青铜剑在出土的时候被一具约150公斤中的陶俑压弯了,超过了45度,但是当陶俑被移开的一瞬间,青铜剑竟然反弹平直,自然还原了!大家可以想象这又是多么先进的工艺啊!”教授说道这里也是兴奋异常。
  “这不就叫做金属记忆功能吗?对吧,教授?”我插话道。“对呀,对呀!这形状记忆金属,主要是镍钛合金材料组成的,它们能将自身的塑形变形在某一特定温度下自动恢复为原始形态。那么让老夫着迷的就是,秦人是如何能做到让青铜剑也具有记忆功能的?既然金属记忆都可以做到,那么用天然磁石作为轨道,上面放上铁圈的车轮来减少摩擦也就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那用什么拉车?”砍刀问。“正当然还是用马拉车,正如拿着具有记忆功能的宝剑还是古代的秦国武士那样。”教授答道。“这情景有些不可思议啊!”我感叹道,“难道。。。。。。”
  “难道是外星文明帮助了古人?”大林接话道。“哎呀!后生可畏啊!如果当年老夫有你们这种不迷信权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大胆猜测、勇于探索的精神,恐怕要比今天强的多啊!”教授摘下眼镜感慨的说。
  “真是外星人干的吗?”砍刀问。“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世界各国政府不管是真知道还是假知道,却都在极力隐瞒事实真相。其实以宇宙的浩瀚广博来讲,用概率论来分析,外星文明的存在是毫无争议的事实。我记得在草原的那个夜晚,迦罗师父也讲过,用佛家的话说,人间有四大部洲,不同星球上的人,就分散在这其中。而外星人只是其他洲上的生命罢了,他们在生命终了也要进入六道轮回,我们跟他们的区别,除了模样,只是科技水平的高地而已。”“阿弥陀佛!这是世尊在《长阿含经》里所说的。”张居士补充道。
  “哦,那外星文明是如何帮助古人的?”砍刀问。“老夫刚刚还没有说完,这外星文明的存在,根据世界各国的目击案例,几乎可以肯定它们的存在;而史前文明,从各种考古发现中,也是能发现其踪影的。这用佛家的话说,就叫做成住坏空。”“啥意思?”砍刀追问。
  “阿弥陀佛。这成、住、坏、空,指的是四劫,这是佛教对于世界生灭变化的基本观点,说明一个世界从成立到持续到破坏,再到空无一物所经历的四个过程。”张居士解释道。“哦,我明白了,是不是我们人类现有的文明也是这样循环的?”砍刀问。
  “是的,这史前文明的存在,由考古发现和佛教的说法即能证明其存在。但老夫更倾向于一种说法,那就是古人的先进工艺,并非来自外星,而是地内文明。”教授说道。“地心游记吗?呵呵。”我笑道。“我也觉得我们地球深处有生命存在,而且说不定还很发达。”大林说道。
  “哦,对了,大林你有所不知,当初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也在教授家里听教授说过,希特勒曾经让希姆莱在西藏寻找所谓的‘地球轴心’的事呢!”砍刀说道。“这个事情我也在网上看到过,当时我还想呢,这地球这么大,难道下面就没有能让生命生存的空间吗?”大林说道。
  “年轻人有思想是难能可贵的!”教授赞叹道,“其实从世界各地的发现来讲,这地内文明的存在也是极有可能的事情。老夫甚至一直在论证,史前文明或许没有全部灭绝而是有一小部分存活了下来并转且转到了地下。要不然,这些各种各样的历史之谜,又该作如何解释呢?”教授说道。

  

  


  

  
  “那,教授,这地内文明一说,您老又有什么发现没有?”我问道。“其实地内文明,从源头上说还应当算是史前文明遗留下来的,只是转入了地下而已。”教授扶了扶眼睛说道,“大家都听说过亚特兰蒂斯吧?”“不就是大西洲吗?”大林说道。“我没听说过,啥意思?”砍刀问。
  教授不慌不忙的从电脑上搜索了一下,然后给大家说道:“这个亚特兰蒂斯文明,又称作大西洲或大西国,传说它是位于现在的美国佛罗里达州东北方向上的,位于大西洋上的一块神秘大陆。关于它的最早描述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对话录》里,而这个文明据说在一万年前沉入了海底,从此成了一个极其迷人却又非常难解的世界之谜。”“怎么能沉到海底了呢?”砍刀使劲看着电脑问道。
  “要说这个问题,老夫得先给大家介绍另两个文明,也就是利莫里亚文明和姆大陆,这个大家听说过吗?”见大家都摇头,教授继续说道:“这个利莫里亚文明,据说它的位置大概位于北美洲、亚洲和澳洲之间广阔的南太平洋上,这是一个几乎与亚特兰蒂斯相齐名的远古文明;而另一个姆大陆,是东至夏威夷群岛,西至马里亚纳群岛,南至斐济、大溪地群岛和复活节岛,这样一块东西长8000公里,南北宽5000公里,总面积达350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陆。这三个大陆都曾经有过辉煌的文明,但不知什么原因都沉到了水下。有一种说法是,亚特兰蒂斯文明和利莫里亚文明之间曾经发生过核战争,从而导致了共同毁灭。”
  “哎呦,老祖宗这么厉害吗?”砍刀惊讶的问。“老夫曾经说过,在考古中,遇见的不可思议的事情太多了,好多从逻辑上、或者用现有的科学都是根本无法解释的。关于这三个文明,争议最大的就是有学者认为这个利莫里亚文明和姆大陆是同一个地方,是一块从印度洋延伸到太平洋的超级大陆。”教授说道。
  “这三块大陆的来历,有什么根据吗?还是人们凭空猜测的?”我问道。“这些文明的来历,都是来自于古人的传说或者零星记载。根据太平洋一些岛屿的传说故事,这利莫里亚文明是太平洋上类似伊甸园的一个美丽热带岛屿,在数千年到一万年以前,它带着未解之谜沉入了印度洋海底;而姆大陆,它的面积几乎相当于南、北美洲面积的总和,而至今波利尼西亚群岛、美拉尼西亚群岛和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岛上的居民,相传就是姆大陆移民的后裔,他们的祖先在12000年前就生活在这个姆大陆上。”
  “老黄啊,这些传说我到是觉得非常可信,要不然,这么广阔的太平洋上的岛屿,古人是如何达到那里并开始生活的呢?”张居士分析道。
  “你说的太对了!人类学曾经有一种说法,就是根据考古出土的人类头骨、石器和最新的DNA证据,推测人类起源于非洲。但是让老夫甚为迷惑的是,古人是如何穿越浩瀚的太平洋到达那些大洋深处的群岛上的?比如那举世闻名的复活节岛,它距离最近的南美大陆智利都有3000公里远。而1722年4月5日,当荷兰海军上将雅各布.罗格文率领3艘航船组成的探险队首次登上这座小岛的时候,却惊奇的发现岛上早有原始居民居住。
  不仅如此,岛上的居民还自称为‘吉?比依奥?吉?赫努阿‘,即世界中心的意思;而波利尼亚人以及太平洋诸岛的其他土著居民称复活节岛为‘拉帕一努依’,这个名称更令人费解,也颇含神秘色彩,因为直译过来就是‘地球的肚脐’。那岛上巨大的石雕像,跟那邯郸石龙一样,一看就不像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如果硬要说是这些岛上的土著居民修建的,肯定会让世人笑掉大牙呀!”教授一口气说了这么多。
  “那除了这些原住民的传说,还有什么文史记载吗?”大林问道。“有的!在古印度有一本最古老的诗歌集,叫做《梨俱吠陀本集》,它的内容包括神话传说以及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与解释,还有部分与祭祀有关的内容。它是印度现存的最重要、最古老、最有文学价值的诗集。在它里面,就曾经记载了上古时代曾经有过三个大陆,其中一个临近印度的大陆因火山爆发而被撕成了碎片,沉入了印度洋深处。而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据着崇高地位、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的《罗摩衍那》,也曾经记载了当那个临近印度的大陆沉没以后,少数生还者到达了印度,并成为了被后世称为婆罗门的精英阶层的故事。”
  “古印度就记载了这些神奇的大陆啊!那看来这些传说都不是捕风捉影的事情啊!”砍刀感叹道。“是的。因此说,从各种各样的考古发现的世界之谜来看,再根据世界各国的传说和文字记载,基本就能判断出,这史前文明的确是存在过的。”教授说道。
  “还有别的什么记录吗?”大林问道。“有!在世界天主教中心、欧洲的国中国梵蒂冈城国里面,保留着一本古代墨西哥的著作抄本,也就是《梵蒂冈城国古抄本》,里面就描述着地球上曾经先后出现过四代人类。另外,在现在的墨西哥印第安文明保留下来的作品中,也有过类似的描述。”“怎么描述的?”砍刀问。
  “就是说,地球上的人类第一代是巨人,他们来自天上,而毁灭于饥饿;第二代人类毁灭于巨大的火灾。第三代人类是猿人,他们毁灭于自相残杀;后来的第四代人类,即处于‘太阳与水’的阶段,而这一阶段的文明毁灭于巨浪滔天的大洪灾。”教授解释道。
  “阿弥陀佛!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老黄呀,这不跟佛经上所说的一样吗?——人类来自光音天,因为贪吃地球上涌出的一种甘露而至身体粗笨不能飞行,所以才在地球上留了下来。而且每一次文明的成住坏空,都要经历火劫、水劫或者风劫的毁灭呀!”张居士显然非常惊讶。“是啊,我也听迦罗师父说过,世界就是生而灭,灭而生,循环往复。因此好多科学家终生研究科学,到了晚年却都信仰了宗教。”我说道。
  “而世界各国的传说中,几乎都记载了一场大洪水的事情。因此说,这些传说看似荒诞不经,往往一些惊天的秘密却隐藏其中。”教授补充道。“教授,你的意思是不是说考古学其实应当把天文、地理、人文等等科学和宗教以及神话传说综合起来考虑才行?”我说道。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教授显然有些兴奋,“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华夏上古传说,不论是盘古开天、燧人取火、夸父逐日、伏羲画卦、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神农尝草、鲧禹治水、仓颉造字、精卫填海等等等等,这些难道都是连温饱还没有解决的原始社会人类凭空想象出来的吗?
  再说我们古代战争神话里的黄帝蚩尤之战,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他还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是铜头铁额、八条胳膊和九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但在5000多年前的一天,在今天河北涿鹿县境内,黄帝率领的军队和蚩尤率领的部落却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那就是蚩尤战死,部分东夷九黎部族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今天汉族的最早主体。从这些传说里面,大家能发现什么问题?”
  “是不是关于蚩尤的描述,其实是说他有高科技装备?”我猜测道。“哎呀!灰猫你不干考古可惜了你!”教授第二次用砍刀的话表扬我道,“你的悟性真是很高啊!这正是老夫的本意啊!大家想想,这面如牛首,背生双翅,难道不像是带着一个头盔,身背飞行器的人吗?他的铜头铁额的兄弟,难道不是驾驶着一种有机械手臂和轮子的战车吗?
  还有那伏羲,传说是人头蛇身;炎帝也相传是牛头人身的样子;而黄帝更是有乘龙升天的传说。因此老夫一直在猜测,这些上古的帝王,若不是外星文明来干预地球原始人进化过程的,就是史前文明的幸存者。他们在原来的文明被毁灭之后,乘着飞行器或者先进的舰船来到各个大陆,传授给当时还处在蒙昧状态的原始人以科技和文化,教导他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所以,他们的事迹被古人流传下来,就成了我们今天所听到的各种神话。”

  

  

  

  

  
  “教授啊!我原来也想过,是不是有些先进文明的人类,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到地球,教会了古人一些知识和技能,才使人类从原始蒙昧走向文明社会的呢?”我说道。“嗯,这就是为何世界各地的各种上古传说中,都出现了一些以当时人类的科技水平和认知技能所不能想象出来的情景。在老夫看来,这绝不是官方所谓的什么古代劳动人民在征服自然界中智慧的产物那么简单。有很多事情,你若是没有经历过或者见过的话,是很难凭空想象出来的。”教授说道。
  “那教授啊,你说这地内文明若是真有的话,他们该生活在哪里呢?”砍刀问。“大家知道,这地球的直径大概是1.27万公里,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空间啊?由此可以猜测,在这么一个超乎想象的球体里面,难道就没有一块可以供生命存在的地方吗?”教授问道。
  “现在世界最深的钻头能钻多深?”大林问道。“应该是几千米吧?网上能搜到。”我答道。“嗯,大林问的这个问题很好。截至目前,我们已知的地球上最深的钻井是前苏联钻探出来的。”教授又侃侃而谈道,“在冷战的60年代,随着太空竞赛的不断升温,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也静悄悄的开展了另一项竞赛,那就是地心争夺战。它们一直梦想着尝试着钻探到莫荷界面。所谓莫荷界面,就是地球外壳与内壳之间的界限。也就是呈现固体形态的外壳和充满岩浆的地幔之间的一个理论性分界线。”听教授说道这里,我脑子里忽然想起了那戈壁上神秘的钻井队,不知道他们的终极目标是不是也在钻探这个界面?
  “后来,前苏联将钻探地点选在了人迹罕至的帕钦加地区,用当时苏联科学家的话说,‘地球学有一个望远镜:深层钻探和地球深处探测!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个望远镜,超越目前面临的种种限制,以便探寻地球科学的新领域’。为此,苏联人在这里建立了一所科拉学院,这个项目自60年代开始,直到苏联解体才宣告结束。俄国人钻探了15年的时间,最终钻探到地壳内部的40226英尺,也就是12262米深度。”
  “哎呦,这么深啊?钻到地狱了吗?”砍刀的话让大家都笑了起来。“钻到地狱也好,都说马克思这会儿正在地狱里受罪呢,苏联人也该去看看他们的老祖宗情况咋样。”我笑道。“对啊!应该把他挖出来,给世人说说他那套邪说究竟害了多少人才是!”大林也笑道。
  “为什么不再继续钻探下去了呢?”砍刀问。“按照当时苏联官方的说法是由于经费不足,但是大家想想,国家有移山之力,这美苏争霸的重点项目,会资金不足吗?这显然是掩耳盗铃的说法。后来,老夫搜集了多方面的资料得知,据当时的内部工作人员在90年代末期透漏,当钻探超过3千米深度以后,便出现了一些难以置信的奇怪现象,比如井下的温度忽高忽低,并传出一些恐怖的声音等等;
  当钻探到9500米的时候,科学家将取出的岩芯进行分析化验表明,钻头钻进了一个富含黄金和钻石的地层,其中黄金的含量竟然高达80克/吨!而地面普通的金矿超过4克每吨就具有商业开采价值了,大家可以想象这里金矿的前景是多么的诱人。而当时的科学家推断,在这个深度上,可能有一个黄金和钻石组成的保护地球内部的保护层;当钻探超过1万米以后,就有了更加灵异的现象发生,这里他没有透露到底是怎么个灵异法,只说发现了一些超乎常理、用科学根本无法解释的现象。苏联高层得知后下令立即停止钻探,并将井口封好,将现场全权留给了克格勃处理。再后来,就没有这里的任何消息了。”
  “这不跟那戈壁上的油井很相像吗?”砍刀说道。“是啊,刚才我还想呢,这些钻井的位置,往往都是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发生些灵异现象也是在情理之中啊!”我说道。“正是如此!但老夫还想说明的是,前苏联不过才钻探了一万两千多米,但是这跟地球的直径比起来,才不到千分之一啊!就算是除去一半,跟地球的半径比起来,也是不到五百分之一。大家再想一想,我们人类生活的空间高度才有多大?”
  “我记得国际航班的飞行高度也不过是12000米吧。”大林说道。“这个我知道,我们当时在国防科工委的时候专门学习过,”我插话道,“除了军用飞机以外,一般的飞机都是在对流层飞行。小型的飞机一般在7000米以下航行,中型以上的在7000到12000米高空飞行。这个高度以一千米为一个高度层,以正南正北为零度界限,航向偏右(偏东)的飞机飞双数高度层,也就是飞8000米、1万米和1万2千米高度层;航向偏左(偏西)的飞单数高度层,也就是7千米、9千米和1万1千米,这样就能避免相撞。”
  “嗯,这个问题灰猫解释的很好。大家再想一想,我们人类在地面的生存高度,抛去海拔不算,从地面的正负零开始算起,往上也不过是几百米而已,往地下就更浅了。但就是这样一个高度空间,就已经足够人类创造灿烂的文明了。那么地球之下那样巨大的空间里面,难道就没有一个能让生命存在、延续和发展的范围吗?”教授问道。
  “老黄啊,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如果一个事情无法证明其不存在,那么就是有存在的可能性?”张居士问道。“是的!因为这地球的构造,以通常的说法分为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和内核,不过这些都是推论而已。而地球的质量,自1798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公布了是5.977乘以10的24次方公斤,也就是将近60万亿亿吨以来,此后的200多年中一直争论不息。而根据最新的美国科学家的数据显示,地球的质量只有5.972乘以10的24次方公斤,这比原先认为的要轻得多。”
  “这个重量,算上这60多亿人了吗?”我笑道。“这个问题你问的好尖锐啊!”教授也笑了。“是不是还应该算上思想的重量?比如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思想,看看有二两沉吗?”砍刀的话惹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但是反过来再说,这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推算出来的,然后根据地球的体积再推算密度。而地球表层的密度仅有大约2.7克每立方厘米,所以推算出地球中心的密度为7—8克每立方厘米。但是大家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推论,是先有了质量反过来再算密度,而不是根据实在测量的密度再乘以体积算质量。诸位想一想,如果地球的内部有个巨大的空间存在呢?”教授问道。
  “如果内部有空间的话,这表面的密度应该更大才对呀,这样算起来,质量除以体积才跟密度相符合呀!”大林说道。“所以,有一种大胆的推论就是,地球的核心不是液态铁和镍组成的,而是说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空心球体,中间还漂浮着一个小型的地心太阳。”教授的话简直石破天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