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看過的閒書

  ﹙001﹚開場白

  自從1980年代,在一家報館工作開始,閒書便越積越多。
  那些年,香港經濟尚算不錯,出版事業蓬勃,舊書店不少。
  我們副刊有一個「讀書」版。
  本地大型出版社,每有新書,便寄來一兩本,以供推介。
  有時候,一天便收到三、五本,盡管不一定是自己有興趣的讀物。
  短短幾年,手邊的書刊便堆積如山。
  搬了幾次家,書籍「流失」不少。
  後來,「謮書」版「摺埋」了。
  香港的出版社,也開始收縮。
  收到的書也越來越少。
  下面要介紹的,很多是八十年代的書刊。
  有香港的,也有內地的。
  有作者和出版社的贈書,也有自己從書店購買的。
  都是那些年,自己看過的閒書。
  ﹙002﹚開卷有益

  
  第一本介紹的,是當年愛看的《開卷》雜誌。
  《開卷》的主編是李文健。
  李文健在香港以筆名「杜漸」為人熟知。
  杜漸曾任香港《大公報》編輯,被友人封為「書痴」。
  ﹙003﹚《開卷》創刊詞

  
  年過古稀的昔日媒體人李文健,十多年前已退休在加拿大專習繪畫。
  昔日的「多產作家」杜漸,已沉寂多年。
  過去,他鮮少提起自己的背景。
  李文健原來是潘達微的外孫,香港名醫李崧之子。
  潘達微是興中會成員,也是黃花崗之役的策畫者之一。
  起義失敗後,黨人屍骸曝野,潘達微冒生命危險收葬烈士遺骸。
  革命成功後,潘達微不求聞達,從此身退。
  「書痴」杜漸,最近完成了一本自傳《歲月黃花》,將一家三代投身革命的過程與心境,留下歷史紀錄。
  《歲月黃花──三代人的求索》,最近已由香港「天地圖書」出版。
  ﹙004﹚杜漸說徐訏
  ﹙004﹚杜漸說徐訏

  
  「書痴」杜漸(李文健),是潘達微的外孫,香港名醫李崧之子。
  李文健的父親李崧曾創辦工人醫療所,也曾在淞滬戰爭時到上海為19路軍救傷。
  因此當日軍佔領香港時,曾發出通緝令要緝拿李崧。
  李文健的母親潘劍鍔常對他耳提面命:
  「我們身上流着的血有革命者的血統,應該像你外公一樣做一個為人民謀求自由平等民主幸福的革命者。」
  李文健從小受這種思想影響,不到14歲就加入香港的地下「青年團」。
  1951年,毅然隻身赴大陸「參加振興中華的事業。」
  李文健創辦《開卷》,既是主編,也是作者。
  上圖便是由他執筆的「徐訏訪問記」。
  @梦里有ta 3楼 2014-08-11 13:02:17
  楼主,继续哦!
  -----------------------------
  謝謝梦梦。
  又是第一個回應者。
  ﹙005﹚《開卷》作者古蒼梧

  
  古蒼梧,又名古兆申,香港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
  早年曾遊學美國、法國研習西方現代文學及藝術。
  後歷任《盤古》、《八方》、《明報月刊》編輯,亦從事詩、文、劇創作。
  近年醉心於研習崑曲演唱及理論,現任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節目部學術顧問及崑劇小組策劃。
  著有《古蒼梧集》、《備忘錄》、《銅蓮》等六種,其中包括劇本《登月》、崑劇《牡丹亭》(改編本) 及《暗箭記》。
  ﹙006﹚《八方文藝叢刊》

  上節提及《八方》、《盤古》等刊物,再說幾句。
  《八方》即《八方文藝叢刊》,創於1979年9月,至1990年11月為止,共出版12輯,主要負責人是戴天跟鄭樹森。
  這叢刊不定期出版,每期多達30萬字,還有特輯,算是香港文學史上很重要的文藝刊物之一。
  台灣讀者知道有這叢刊,多半因為美麗島事件之後,林宅血案發生,楊牧寫了一首〈悲歌為林義雄作〉,島內無人敢刊登,最後首發於《八方》第三輯,直到1994年才又刊登於《聯合文學》。
  《八方》當年出版已甚為矚目。
  那些年,《盤古》、《文美》(創刊時叫《文學與美術》,後改名為《文美》)相繼停刊,古蒼梧等幾個朋友便接着辦《八方》,倡議者是戴天、鄭樹森,《文美》的班底大半都轉到《八方》去。
  當時適逢大陸開放,辦《八方》主要想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所以《八方》包容了中港台作家的文章,也辦過好些作家專輯,如第二輯有「卞之琳專輯」,第六輯有「劉以鬯專輯」,第十輯有「香港青年作者之輯」,第十二輯有「西西專輯」等。
  《八方》起初由利通圖書公司資助,出版了四期,便無以為繼。
  為了方便申請像馬會基金之類的資源,他們成立了「香港文學藝術協會」,會長戴天、副會長文樓,其他成員有小思、黃繼持、鄭樹森、金炳興、鍾玲等──這些人都是《八方》的骨幹。
  @梦里有ta 8楼 2014-08-11 13:49:28
  @深港半邊人 2014-08-11 13:15:59
  謝謝梦梦。
  又是第一個回應者。
  —————————————
  我是你忠实的支持者,加油:)
  -----------------------------
  謝謝呀。
  請了保姆,果然「精神頭」。
  ﹙007﹚《開卷》多插圖

  
  《開卷》大抵因為有文樓坐鎮。
  插圖特多,美術作品不少。
  這是我喜歡這本雜誌的主要原因。
  下面再介紹一下主編杜漸。
  杜漸原名李文健,在香港出生,1941年舉家返回國內。
  1960年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編輯工作。
  1971年返回香港,曾任《新晚報》(《大公報》子報)副刊編輯及電訊翻譯。
  除了創辦《開卷》月刊之外,也曾主編《讀者良友》。
  著作出版有小說、評論、讀書筆記和翻譯。
  1992年退休後移居加拿大。
  移民前將部分書刊送贈親友。
  帶去加國的書籍,裝滿一個大貨櫃。
  ﹙008﹚文藝雜誌《海瀾》

  《開卷》當然不是香港最早的文藝刊物。
  早在五十年代,香港就出現過多種文藝雜誌。
  下面介紹其中一本:《海瀾》。
  《海瀾》是五十年代中期由高原出版社在香港出版的一份文藝刊物,由1955年11月至1957年2月以月刊形式出版,合共16期。
  五十年代初,力匡曾擔任《人人文學》的主編。
  《人人文學》停刊後,力匡獲高原出版社社長徐直平邀請主編《海瀾》。
  力匡在〈我們希望這樣來編海瀾〉一文中,清楚表明他們的編輯宗旨:
  「我們希望,能辦出一份態度嚴肅的、立場正確的、水準較高的、內容較豐富的文藝雜誌來」,並且堅持「不能以政治標準來代替藝術標準」,冀盼「作者們敢於突破舊傳統舊風格」。
  《海瀾》部分封面由小說家兼畫家李維陵繪畫,雜誌內容包括小說、散文、詩歌和翻譯等,香港著名作家徐速、思果、余英時、趙滋蕃、黃思聘、慕容羽軍等曾在《海瀾》發表作品。
  除了刊登香港作家和學生的作品外,《海瀾》也刊登不少來自新加坡、台灣、澳門等東南亞地區學生的作品,並且希望「在菲律賓、印尼和別的地方正從事文藝工作的朋友也能給我們寄稿」。
  《海瀾》最後因為經濟問題而停刊。
  力匡在〈《人人文學》、《海瀾》和我〉一文中,談到在他的文學生涯中,有兩項他不願意重提的往事,就是「兩份在我手中停刊的文藝雜誌:《人人文學》和《海瀾》。」
  然而,這兩份刊物都是香港五十年代重要的文藝雜誌,陸離曾表示他們那個年代的中學生「似乎比今天的中學生真要幸福多了 」,因為他們「唸高中的時候有《人人文學》、《海瀾》」。
  @梦里有ta 13楼 2014-08-11 15:45:36
  @深港半邊人 2014-08-11 13:58:48
  謝謝呀。
  請了保姆,果然「精神頭」。
  —————————————
  楼主别提了,我好憋呀。阿姨来了不到10天,中午吃完饭出去会老乡,现在还没有回来,后天早上我最忙的时间又要几个小时出去接老乡。每次几个小时,我又不好意思扣工资。你说我苦闷不苦闷?
  -----------------------------
  多些溝通,說明自己的困難呀!
  有時要「講心」,不一定「講金」。
  ﹙009﹚杜漸新著《歲月黃花》
  
  杜漸的自傳《歲月黃花》,將一家三代投身革命的過程與心境,留下歷史紀錄。
  《歲月黃花──三代人的求索》,最近已由香港「天地圖書」出版。
  前面提到,杜漸(李文健),不到14歲就加入地下組織青年團,1951年毅然隻身赴大陸「參加振興中華的事業。」
  杜漸在大陸20多年,返港後對這段歷史避而不談。
  當時中山大學的同學溫紹賢在讀了他的自傳後才知道,那些年的「反右鬥爭」在校內掀起腥風血雨,愛打抱不平的李文健受盡折磨。
  潘劍鍔在臨終前,雖心疼兒子受苦,對祖國的前途仍抱希望,這使李文健奮發為文,也將當年的慘痛經歷如實呈現,以告誡後來者莫重蹈覆轍。
  @清扬婉兮阿湄 18楼 2014-08-11 17:23:09
  《開卷》創刊这一期,很宝贵啊,有收藏价值。卞之琳先生旧照片那篇也是创刊号上的吗?
  好帖,加精推荐下,请半边人先生继续!
  -----------------------------
  謝謝清揚。
  對,卞之琳舊照片是刊於《開卷》創刊號的。
  70年代末,粉紙印刷,非常精美。
  @瓜蒌皮2014ABC 19楼 2014-08-11 17:26:41
  徐訏老先生,小的曾跟他有过几面之缘,当年虽是失学学徒,但不知怎地,天真幼稚的迷上 文学 ,文艺,也有投稿,也有加入"文社",学人谈文说艺,认识上孙淡宁女士即农妇,当时他她们对青年人都照顾鼓励,他她们喜在中环红宝石茶敍,因此曾被邀见面, 受教受教!
  徐先生的 小说 "江湖行"影响小的不少,他的诗也是,十年前在上海工作时,曾依书寻找书中情!
  后来,进入商界,成为"销士"(推销员,业务员),銅臭日甚,从此绝足"文海"......
  -----------------------------
  多謝安哥「提水」。
  扮下「文青」也不錯。
  一起懷舊呀!
  ﹙010﹚葉靈鳳《香島滄桑錄》
  
  葉靈鳳(1905—1975),原名葉蘊璞,曾用筆名葉林豐、佐木華、秋生、霜崖、秦靜聞、秋郎、亞靈、臨風、雨品巫、曇華、L.F.、柿堂、南村、任訶、鳳軒、燕樓等。
  江蘇南京人。
  十多歲時曾進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學習。
  1925年加入創造社,開始文學創作。與周全平合編《洪水》半月刊。
  1926年組織文學團體幻社,與潘漢年合編《幻洲》半月刊。
  1928年創辦《戈壁》,又主編《現代小說》和《現代文藝》。
  1930年加入左翼作家聯盟,1931年至1934年與穆時英合編《文藝畫報》。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參加《救亡日報》工作,後隨《救亡日報》到廣州。
  1938年廣州失守後到香港,從此在香港定居,直到1975年病逝。
  《香島滄桑錄》1989年5月由香港中華書局出版。
  《香島滄桑錄》等收錄的文章,皆葉靈鳳在香港報章撰寫的專欄。
  葉靈鳳可說是香港五、六十年代的掌故專家。
  @马克免温斯基 23楼 2014-08-11 20:46:53
  顶。
  不过,如果一本书不是自己掏钱买来的,我觉得任何评论都有失公允。
  -----------------------------
  呵呵,那就只介紹,不點評好了。
  @梦里有ta 24楼 2014-08-11 21:07:46
  为什么非要自己买来的呢?
  -----------------------------
  對,想不通也。
  @梦里有ta 27楼 2014-08-11 23:12:14
  @深港半邊人 2014-08-11 23:00:41
  對,想不通也。
  —————————————
  哈哈哈:) 晚安楼主!我好困,阿姨果然5点多快做晚饭才回来的。刚才给老公说,他说"要宽容,要不然你自己带宝宝。"我好郁闷呀!我不是下午自己带两个宝宝吗?
  -----------------------------
  阿姨「製造」機會,給梦梦親近寶寶也。
  @xixiange1963 30楼 2014-08-12 00:19:45
  开眼界的帖文,很喜欢,慢慢等待更新吧!
  -----------------------------
  洗閑閣兄早晨!
  剛登寶殿參觀。
  琳琅滿目呀!
  @梦里有ta 31楼 2014-08-12 05:47:24
  @深港半邊人 2014-08-11 23:16:07
  阿姨「製造」機會,給梦梦親近寶寶也。
  —————————————
  谢谢楼主这样安慰我:)
  -----------------------------
  退一步海闊天空。
  @王-立 32楼 2014-08-12 08:31:40
  闲书不闲,闲情有味。
  跟读中。
  -----------------------------
  剛登寶殿參觀。
  小弟也有陳獨秀的傳記。
  遲些也來介紹一下。
  @江南有紫衣 33楼 2014-08-12 08:39:39
  香江旧时月色,好贴。
  -----------------------------
  江南兄好!
  看了閣下的書介點評。
  大開眼界。
  ﹙011﹚葉靈鳳,香江緣

  中日戰爭爆發後初期,葉靈鳳於上海參加由夏衍主持的《救亡日報》工作。
  其後上海淪陷,隨報紙遷至廣州。
  1938年以後在香港定居。
  1947年起於《星島日報》撰寫〈香港史地〉專欄,有系統地介紹香港歷史和方物知識。
  195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香港方物志》。
  遷居香港後,葉靈鳳亦發表讀書隨筆,曾出版《北窗讀書錄》、《文藝隨筆》、《晚晴雜記》等著作。
  1960至1970年代於香港《新晚報》撰寫〈霜紅室隨筆〉等。
  1975年病逝。
  其後由絲韋(羅孚)為中華書局編輯整理葉靈鳳三本著作《香港的失落》、《香海浮沉錄》和《香島滄桑錄》,合稱「葉靈鳳香港史系列」,1989年出版。

  
  ↑葉靈鳳(右)、羅孚惺惺相惜。
  ﹙012﹚葉靈鳳,香港史系列

  葉靈鳳,最早一批研究香港歷史的文化人。
  上世紀四十年代年開始在《星島日報》開闢「香港史地」專欄,依據實地調查和豐富藏書資料,以獨到角度寫下大量有關香港「失落」(成為殖民地)的經過、著名「海盜」張保仔事跡以至香港方物等文章,開創了「香港學」研究寫作的先河。
  「葉靈鳳香港史系列」共五冊,收錄了葉靈鳳有關香港研究的文章,尤其是開埠前後、鴉片戰爭那一段時期,甚具學術價值。
  下面簡介系列中的五本書:
  《香港的失落》收錄香港島為英國割佔前後、開埠初期、二次鴉片戰爭及租借新界有關的文章。通過這些探索性的文章及書介,葉靈鳳為大家逐步解開香港的「失落之謎」。
  《香島滄桑錄》所收錄葉靈鳳研究香港史的文章,題材主要分兩類,一是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後早期的社會現象(如「大笪地的痛心史」),二是考證英佔以前香港的山海史實(如宋末二帝在香港留下的種種史蹟)。
  《香海浮沉錄》收錄了三十五篇有關香港由開埠到二十世紀初的法政歷史的文章,早年的香港華洋雜處,政法制度一時未備,於是諸如「全港英人中毒事件」、「顧利臣街的警匪大槍戰」和「大難財標參的故事」等令人嘖嘖稱奇的事件,遂層出不窮。
  《香港方物志》的文章記述的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香港風物。葉靈鳳將香港的鳥獸蟲魚和若干掌故風俗,運用自然科學知識和民俗學知識,將它們與祖國方面和這有關的種種配合起來,這裏面有科學也有傳說,用散文隨筆的形式寫成。
  在《張保仔的傳說和真相》中,葉靈鳳旁徵博引,以客觀沉著的態度去挖掘晚清時期的大海盜張保仔的種種真相。

  
  ↑葉靈鳳一家攝於港島羅便臣道家門外。葉靈鳳其中一位女兒是樓主數十年同事,現為報館主筆。
  @梦里有ta 40楼 2014-08-12 13:41:19
  从楼主的帖子里不光学到知识,也仿佛看到楼主温文尔雅,不骄不躁地在电脑桌前发照片的样子,值得学习!
  -----------------------------
  哈哈,梦梦別「想入非非」呀!
  樓主不過是「粗人一個」。
  ﹙013﹚60年代:香港作家群像
  
  這是李洛霞、關夢南編的《六十年代青年作者群像(1960─1969)》。
  圖中可見靚仔作家依達的流行小說:《蒙妮坦日記》。
  流行小說跟嚴肅文藝過去壁壘分明,這本「群像」可說是把二者共冶於一爐。
  當中,不少小說作者已是今人心目中的詩人矣。
  這些當年的青年作家,不少都已謝世。
  吳羊璧是報壇中人,他早年主編的《書譜》不乏忠實讀者。
  我早年也藏有幾冊《書譜》合訂本。
  蕭銅是嚴肅文學作家,後來死於火災。
  張君默早年在《明報》寫的專欄「粗咖啡」結集出版了好幾冊。
  李怡在1970年代創刊《七十年代》,銷量不俗。
  後來在灣仔開了一家號稱香港最大的中英文書店。
  野火,本名胡振海,小學校長兼中文老師。
  胡振海結集作品有《風雨故園》、《野火集》。
  ﹙014﹚文藝雜誌《墨花》
  
  介紹一本上世紀二十年代的香港文藝雜誌《墨花》。
  1928年創刊的《墨花》雜誌,為民國時期出版的綜合文化生活雜誌,報社設於香港文咸東街。
  第一期《墨花》刊出雜誌創辦人葉蘭泉簡歷,由該報社長葉志雨撰文,簡述葉氏在港擔任之各項公職,以及對公益之事的熱心慷慨,而「本報今日之成,亦胥賴於葉君之一手提挈」。
  葉志雨另文表示,《墨花》的出版在於「啟發知識,散佈感情,引人之身心於無形中前進,以達人類榮樂之境」,故此,「上自天宇,下自地球,所有能益智生情起志者,無不盡力介紹,盡力傳播」。
  據葉氏所言,《墨花》創刊之初,「出版怱促,因闕精釆;所懸之鵠,尚多未赴」,故自第三期起改組,「擴充篇幅,改為旬刊,聘李君秋萍,主持編務,特約當代有名作家,擔任撰述,今後之『墨花』文字,舉凡畫圖,一以啟智怡情,富有新趣者為主」,同時注意雜誌的美工風格。
  《墨花》刊登的作品內容多元,形式多樣,且力求趣味和雅俗兼容,除了文字作品,也有圖像照片。
  文字方面,包括討論文藝、時事、政治的文章,例如吳灞陵的〈香港的文藝〉、葉志雨的〈國內出版界近觀〉和悼薇生的〈我亦一談蔣介石〉。
  吳灞陵在〈香港的文藝〉一文探討二十年代香港文藝界的狀況,認為香港位處上海和廣州之間,上海的風氣應先傳到香港,後到廣州,故香港文藝界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吳灞陵在文中分析了香港的出版機構和情況,簡述了香港文藝的狀況,繼而從「文藝作者」、「文藝作品」兩方面分析香港和廣州的情況,認為「香港的文藝是在一個新舊過渡的混亂、衝突時期」,並提出他對這種狀況的看法。
  散文方面,有黃崑崙的〈愛之遒永〉、吳灞陵的〈游泳與婦女〉和靈谷的〈團體與個人〉等。
  短篇小說則有浩然生的〈復國之役〉、黃言情的〈殲兇記〉和〈舟中人〉等。
  詩歌作品有黃天石的悼亡詩〈爾雅悼亡〉和吳肇鍾的古典詩〈素馨斜〉十首。
  此外,還有遊記作品,例如莫冰子的〈入滇記〉。
  其他作家,例如吻冰、陳春聲、鳳妮、研香舊侶、龍實秀、陳華秋亦曾在《墨花》發表作品。
  除文藝作品外,還有談戲劇、電影、音樂和飲食的文章,例如憶釵生的〈埋班之後〉、駱文熙的〈由吃說起由魚生說落〉和吳灞陵的〈電影與學生〉、〈娛樂中心〉,此外還有關於歌者名伶的照片、地方風貌和手繪圖像,例如實秀擬稿的「纏足而學時髦的婦女」,還有時事照片,例如十五國於法國簽署非戰公約之照片等。
  稿源方面,除了邀約當時有名作家撰文,《墨花》還刊登徵稿啟示,清楚列明投稿簡例,公開徵求海內外文人來稿,文體不拘,文言白話皆可;文類方面,小說、詩歌、戲劇、論文、譯文、小品文均可。
  除了徵求文字,同時徵求圖畫及照片,例如漫畫、時事照片、名人或婦女照片等。
  此外也會為特定主題設立專號徵稿,例如「情死討論」號,徵求與此題目相關之文字、繪畫、照片,甚至情死者的遺書,研究或記述均可。
  ﹙015﹚《名家翰墨》
  
  說起《書譜》,讓我想起另一本印刷精美的雜誌。
  許禮平主編的《名家翰墨》。
  許先生乃大藏家,交遊廣闊。
  認識不少書畫名家。
  當年,小弟有同事馬國權,擅隸書、篆刻。
  編「藝林」周刊。
  許禮平與馬國權老友。
  知道小弟也好書畫,每月也贈我一冊。
  前後送了我十多冊,大手筆也。
  上圖為《名家翰墨》第11期封面,啟功《竹石圖》。
  @梦里有ta 46楼 2014-08-12 16:36:55
  楼主好谦虚呀:)
  -----------------------------
  「扮嘢」嘛!
  @瓜蒌皮2014ABC 49楼 2014-08-12 21:28:05
  想當年,香江談文說藝真不少,可是還老說香江是文化沙漠,如今,談文說藝何在?郤無人關注!看看如今中學中文課本,,,,,,,無言...........
  -----------------------------
  係呀,六十年代勁多「文青」。
  大抵是「南來作家」影響也。
  ﹙016﹚《文史隨筆》
  
  《文史隨筆》,雜文,徐益壽著,香港大光出版社1966年12月初版。
  兩年前,在「神州」見此書,乃1972年4月二版。
  葉靈鳳早年提過此書,頗有佳評。
  「神州」原來還有1966年的初版。
  初版原售港幣20,六年後再版仍售20,可見其時物價穩定。
  初版「神州」於2011年上架,售人仔30。
  再版的,售45。
  ﹙017﹚大光出版社

  說起大光出版社,不能不提一下去年初謝世的翟暖暉。
  翟暖暉,1919年出生於廣東省番禺縣。
  曾就讀於廣東省立藝專及廣東大學。
  1947年移居香港,1949年在香港與錢靜嫻結婚,育有二女兒。
  翟暖暉曾參加中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上世紀80年代曾出任兩屆全國政協委員。
  翟暖暉一生大半的精力投放在出版文化事業上。
  他曾任職學文書店編輯、大光出版社董事,投資創辦南昌印務公司,華風書局、宏豐圖書公司,並出任上述三家公司總經理。
  上世紀70年代初創辦 《廣角鏡月刊》及《現代軍事月刊》。
  1980年代初出任「香港書刊業商會」創會會長。
  1967年香港發生「反英抗暴」事件。
  港英政府以緊急法令查封三間外圍左報:《香港夜報》、《新午報》、《田豐日報》,並拘捕三報的督印人。
  翟暖暉以三報承印人身份受牽連,被判入獄三年。
  2013年1月,翟暖暉病逝於九龍法國醫院,終年94歲。
  @梦里有ta 53楼 2014-08-12 21:57:49
  @深港半邊人 2014-08-12 21:54:06
  ﹙017﹚大光出版社
  說起大光出版社,不能不提一下去年初謝世的翟暖暉。
  翟暖暉,1919年出生於廣東省番禺縣。
  曾就讀於廣東省立藝專及廣東大學。
  1947年移居香港,1949年在香港與錢靜嫻結婚,育有二女兒。
  翟暖暉曾參加中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上世紀80年代曾出任兩屆全國政協委員。
  翟暖暉一生大半的精力投放在出版文化事業上。
  他曾......
  ......
  -----------------------------
  香港,「長夀之鄉」也。
  ﹙018﹚《中流月刊》
  
  介紹一份1970年代香港出版的刊物:《中流月刊》。
  創刊號的版權頁,註明是「《中報週刊》副刊」,由李金曄督印,編輯者不具名,只說是「中報週刊編輯部」。
  《中流月刊》第一期,出版於1971年2月。
  《中流》這個名號,原是《中報週刊》其中的一版,發展成月刊,是16開40頁的文化期刊。
  主編在簡短的《中流的基本精神》中說:
  人類生存的意義是與自然和人的鬥爭,他們要發揚愛與和平的精神,並把這種精神貫通到歷史文化中去……
  《中流》的內容以文化、歷史的評論和創作為主,作者群基本來自《中報週刊》原來的班底。
  其中,蕭輝楷(1926─1992)的文章甚多。
  他曾就讀於西南聯大、北京大學、台灣大學及東京大學研究所,專研哲學,也曾受業於沈從文及李廣田門下。
  他以蕭輝楷發表了《中華之道與中流之道》和《從靈犀一點到億萬化身》,又以方皥筆名,點評了李廣田的《到橘子林去》和沈從文的《蕭蕭》,以陳虹筆名寫生活小簡《當我們面對吹毛求疵者時》和《挑剔即是罪惡》等。
  其他的作者還有李金曄、章群、路雅、龍戰……等,當時遠在愛荷華修讀寫作的古蒼梧,也在此發表了詩創作《眾神園中》。
  ﹙019﹚《香港二十年目睹怪現狀》
  
  《香港二十年目睹怪現狀》是高雄(三蘇)著名的都市小說,出版於七十年代。
  三蘇賣文為生,除了寫怪論,也寫雜文、都市小說。
  他的筆名除了三蘇,還有旦仃、經紀拉等。
  他的都市小說也出過單行本,如《天堂遊記》、《經紀日記》。
  兩書皆出版於五十年代,前者筆名旦仃,後者筆名經紀拉(經紀拉其實是和梁厚甫共用的筆名)。
  順便說一下「三及第」怪論。
  在香港寫「三及第」怪論,早期有金牙二、依挹等。
  繼由梁厚甫、三蘇等接棒。
  三蘇由四十年代一直寫到八十年代。
  論文采,也許各擅勝場,但論產量,三蘇首屈一指。
  三蘇之後,又有個哈公(許國),寫了一段時間。
  哈公本來搞電影,後加盟《明報》,任出版部經理。
  三蘇有一次跟金庸抬槓,結果「劈炮唔撈」。
  《明報》的怪論專欄,由哈公披甲上陣,亦似模似樣。
  沒多久,哈公因金庸抽起他的文章而罷寫,再由祁彈接棒。
  祁彈即徐東濱,他雖寫過不少怪論,但畢竟不是廣東人,「三及第」非其所長,故失色多也。
  後來,祁彈怪論也「摺埋」矣。
  三蘇怪論甚有影響力。
  一九七六年地鐵施工,出了個宣傳口號:「香港地下鐵,為你而建設」。
  不知金庸受了甚麼刺激,在明報社評指「地下鐵」一詞是日本語,用日本語命名香港的運輸工具,實為文化侵略,亦是極大的侮辱。
  三蘇也撰文力撐老細,一時引起大家口誅筆伐,甚至連抗日戰爭、民族大義也扯上,大有新舊帳一齊清算之勢。
  日資的地鐵公司倒從善如流,將口號改為「地下鐵路,為你建造」。
  一場風波才平息下來。
  ﹙020﹚《哈公怪論》
  
  香港七、八十年代寫三及第怪論的高手,除了三蘇,就是哈公。
  這《哈公怪論》一九八一年由文藝書屋出版。
  文藝書屋主人王敬羲,本身是作家、翻譯家,跟台灣文化界頗有淵源。
  他的文藝書屋便翻印過不少台版書。
  當然,它也出版本地著作,除哈公的,也出版過司馬長風、林燕妮的散文,還有三蘇的小說《香港二十年目睹怪現狀》等。
  《哈公怪論》書前有董橋的序,這序文陳子善也曾提及,但他是在《南北極》雜誌讀到的(《南北極》的主編正是王敬羲)。
  這序文董橋所有文集都失收,陳子善問過董橋,連他也忘記了。
  此文寫來簡潔俐落、情理兼備,真是好文章。
  ﹙021﹚胡菊人
  
  一九七八年照片。
  後排左起:胡菊人、劉國松、余光中、楊世彭。
  前排左起:胡金銓、盧燕、陳之藩。
  胡菊人原名胡秉文,廣東順德人。
  師從香港著名古琴大師、藝術教育家蔡德允。
  先後任《大學生活》社長及主編、《中國學生周報》社長。
  1968年開始擔任《明報月刊》的主編,前後歷經十三年。
  1981年離開《明報月刊》,加入傅朝樞創立的《中報》。
  臨行前,金庸特地在「海城」酒樓設宴歡送,贈「黃金勞力士」。
  1981年6月1日創辦「百姓」半月刊。
  1996年移民加拿大溫哥華。
  @梦里有ta 59楼 2014-08-13 17:04:18
  好像香港人在97年移民海外的很多,文人去加拿大的很多呀!
  -----------------------------
  「皮皮」滄海一粟也。
  @梦里有ta 61楼 2014-08-13 17:40:09
  回归前大家对大陆充满恐惧!
  -----------------------------
  我未驚過。
  @麻雀高飞 62楼 2014-08-13 18:00:38
  好帖啊
  -----------------------------
  謝謝麻雀飛來。
  作者:ernie 时间:2014-08-13 20:03:58
  -----------------------------
  读过一部胡菊人关于现代小说技巧的评论,写得真好!
  -----------------------------
  本來想介紹一下《現代小說技巧》的,可惜給「借」走了。
  「皮皮」係香江活字典,百科全書也。
  ﹙022﹚百劍堂主
  
  1950年代香港大公報籃球隊隊員合影。
  後排左二查良鏞(金庸),左三陳凡(百劍堂主),右一為馬廷棟。
  金庸(查良鏞)、梁羽生(陳文統)、百劍堂主(陳凡),當年號稱「三劍俠」。
  同一時間在《新晚報》連載新派武俠小說。
  論排名,百劍堂主乃大師兄,梁羽生、金庸都是師弟也。
  作者:梦里有ta 时间:2014-08-13 22:35:58
  —————————————
  哪个是梁羽生?
  —————————————
  梁羽生身材肥胖,非籃球員標準也。
  他喜歡打乒球乓。
  ﹙023﹚胡菊人投奔「百姓」

  那天資料室「清理垃圾」。
  好幾個紙皮箱裝滿書報雜物。
  當中有幾十本一摞的「百姓半月刊」。
  用尼龍繩扎得結結實實。
  我正想伸手抽出幾本,身後傳來一把雄厚聲音。
  「別動,我們都買下來了。」
  「百姓半月刊」是胡菊人創辦的刊物。
  未「跳槽」之前,他是《明報月刊》的主編。
  在胡菊人主編《明報月刊》的年代裡,內地正經歷「天翻地覆」的大革命。
  金庸創辦「明月」, 如他自己所言,是為了「對着幹」。
  不僅要把真相暴露,更要引導讀者一起思考真相。
  金庸把雜誌定位為一份「關注中國問題的思想刊物」。
  這項宗旨在胡菊人手裡是明明白白地做到了。
  胡菊人「利用」雜誌老闆的泱泱大度、香港殖民地的自由機遇、海外華人的筆墨網絡, 加上本身的識見和敏銳,以刊物為平台,以紙頁為堡壘,向時代的愚昧宣戰。
  這時期出現在「明月」上的名號大多響噹噹。
  從蔣夢麟到張國燾,從夏志清到張愛玲,從牟宗三到余英時。
  或憶舊,或析新,或感懷,或述史。
  每行每字,皆對中國的前世今生充滿強烈的焦慮、期盼、擔憂、憧憬……
  雜誌上的文章,都像一團火。
  華人來此或探路或取暖,火光熊熊,映照出每一雙眼睛裡的沉重心情。
  胡菊人捨「明月」而投奔「百姓」,箇中因由,至今仍是謎團。
  「明月」老闆查良鏞亡羊補牢,不敢怠慢。
  員工加薪,皆大歡喜。
  ﹙024﹚「李夫人」梁羽生
  
  梁羽生以武俠小說聞名。
  其實,他的雜文也很值得看。
  梁慧瑜、馮瑜寧、梁羽生,都是陳文統常用的筆名。
  這本由香港上海局出版的《古今漫話》,用的筆名便是梁慧瑜,一個女性名字。
  很多人只知道梁羽生是「新派武俠小說」始祖。
  其實,在寫武俠小說之前,他曾化作「女兒身」。
  開了個「李夫人信箱」。
  讓讀者「盡訴心中情」。
  別看梁大俠「肥屍大隻」,聲如洪鐘。
  「李夫人」筆下,卻是柔情似水,心思綿密。
  讓讀者如沐春風。
  後果是引來無數「狂蜂浪蝶」。
  教報館同袍哭笑不得。
  上文第四行「上海局」應是「上海書局」。
  打漏了字,不好意思。
  @蚱蜢青 77楼 2014-08-14 14:23:54
  楼主,感谢您的盘点,高山仰止矣。
  -----------------------------
  哈哈,高處不勝寒哩。
  作者:梦里有ta 时间:2014-08-14 14:30:40
  —————————————
  听人说员工跳槽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对钱不满意,还有是对人不满意!对钱就是嫌薪水不高,对人就是嫌老板不好! 不知道对不对?
  —————————————
  聽說薪水不錯,老板很好!
  ﹙025﹚「印人」馬國權
  
  報社同事鯉魚門郊遊合照,約1982年。
  前排左一為馬國權,後排左二是樓主。
  左一周先生,留學法國,比較文學博士,晚上在法國文化協會教法文。
  他跟馬公等人都走了,舊照片讓我想起當年不少往事。
  馬國權1979年從廣州來香港,任報社撰述員,主編「藝林」、「文采」、「讀書」三個周刊。
  他是1960年中山大學古文字學專業副博士研究生畢業,師從容庚教授。
  馬先生擅篆刻,為杭州西泠印社理事。
  馬國權出版過多部著作,《近代印人傳》是其一,凡一百二十三傳,二十餘萬字,收印八百餘,民國以來重要篆刻家史事皆萃於此。
  馬公晚年退休後移居加國。
  後返港於中文大學任研究員。
  2002年4月因腦溢血病逝。
  @梦里有ta 82楼 2014-08-14 22:34:55
  @深港半邊人 2014-08-14 16:35:52
  聽說薪水不錯,老板很好!
  —————————————
  Maybe he needs more challenge:)
  -----------------------------
  Maybe新老板出手更闊綽也。
  ﹙026﹚馬國權為《名家翰墨》撰稿
  
  馬國權是《名家翰墨》的學術顧問兼作者,圖為他在《名家翰墨》第11期撰寫的文章。照片小圖左起馬國權、啟功。
  馬國權(1931——2002),字達堂。
  生於廣州,祖籍廣東南海。
  少從馮康侯、秦咢生習書印,後師事容庚。
  馬氏在文字學、藝術史和考證學方面卓有成就,著述和編著衆多。
  其書法藝術創作涵蓋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小篆、漢隸、行書、草書等。
  ﹙027﹚馬國權、啟功
  
  將照片稍為放大。
  左起:馬國權、啟功、劉作籌(著名收藏家),及《名家翰墨》創辦人、總編輯許禮平,1990年。
  ﹙028﹚馬奎斯魅影
  
  馬奎斯對香港文學的影響,可追溯至上世紀七十年代。
  說起來,香港還是在兩岸三地中最早譯介拉美魔幻文學的地方。
  也斯(梁秉鈞)1972年創辦《四季》譯介拉丁美洲文學,第一期便刊發馬奎斯專輯。
  那是馬奎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前十年。
  也斯譯介拉美文學的文章,後來收錄於《書與城市》中。
  另外,他還編有《當代拉丁美洲小說選》。
  圖為馬奎斯作品《百年孤寂》,台灣志文出版社1984年版。
  (029)也斯的「馬奎斯」
  
  馬奎斯對香港文學的影響,可追溯至上世紀七十年代。
  也斯除了譯介馬氏著作,也用了魔幻寫實手法創作小說。
  也斯的短篇小說集《養龍人師門》第二輯,便是以魔幻小說為主的作品。
  包括《李大嬸的袋錶》、《蟻》、《玉杯》、《修理匠》、《雜技的故事》、《養龍人師門》等。
  圖為也斯其中一本小說集《島和大陸》,書內收有魔幻小說作品。
  (030)文學「情人」
  
  也斯在大學時代「遇上」南美文學,視之為最後的「文學情人」。
  無獨有偶,也斯的太太吳煦斌也深受魔幻小說影響。
  她的小說《木》無論是精神理念還是敘述手法,都相當「馬奎斯」。
  吳煦斌更翻譯過《百年孤寂》的第一章,名為《大翼老人》,刊發於《大拇指》周報。
  1975年創刊的《大拇指》,後來也出版過馬奎斯專輯。
  圖為也斯小說集《島和大陸》部分內容,華漢,1987年版。
  作者:蚱蜢青 时间:2014-08-16 22:20:37
  —————————————————
  楼主的爆料大大满足了我们武侠迷的八卦情结,楼主太好了!32个赞!
  —————————————————
  非常感謝!
  ﹙031﹚金田有奇士
  
  新同事知我曾跟梁羽生共事。
  想了解一下這位「新派武俠小說」始祖的往事。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廣西人。
  想知他如何跟武俠小說結緣,可從一首「打油詩」開始。
  詩曰:
  金田有奇士,俠影說羽生。
  南國棋中意,東坡竹外情。
  橫刀百嶽峙,還劍一身輕。
  別有千秋業,文星料更明。
  這首「打油詩」內容豐富,可說總結了梁大俠多姿多彩的人生。
  ﹙032﹚俠影說羽生
  
  給上節的「打油詩」作點解說:
  「金田」指清末太平天國起義的金田村,就在梁羽生家鄉廣西蒙山附近。
  講到梁大俠鄉下蒙山,在1945年之戰亂年代,有一班知識分子對他影響甚大。
  其中,太平天國史專家簡又文,國學大師饒宗頤,都因避亂住在他家裡。
  「金田奇士」耳濡目染,受益匪淺。
  「俠影」係指他的《萍蹤俠影錄》。
  梁羽生從1954年開始寫武俠小說,到1984年「封刀」,30年間,一共創作武俠小說35部,160冊,1000萬字。
  此創作紀錄,恐怕難有人可以打破也。
  ﹙033﹚「棋痴」梁羽生
  
  「棋中意」是說梁羽生擅寫棋話。
  梁羽生除了寫棋話,本身亦係象棋同圍棋的高手。
  說他是「棋痴」,一點沒有誇張。
  話說50年代,他跟新婚妻子到北京渡蜜月,第一晚就離奇失蹤。
  好在他的另一半係醒目女。
  知道他有「特殊嗜好」。
  總算在附近公園找到他。
  當時,梁大俠正同新識棋友在公園「切磋」,殺得天昏地暗。
  一個不留神,便冷落了新婚之嬌妻。
  梁大俠的趣事有好多,「捉棋緊要過老婆」,是我們經常提起的笑話。
  圖為梁羽生(左)與金庸對弈,兩人皆棋壇高手。
  ﹙034﹚迫出來的「武俠」
  
  梁羽生1954年開始寫武俠,1984年「封刀」,前後寫了30年。
  梁大俠其實不會武功,一招一式,全係「紙上談兵」。
  還有,他寫武俠小說,是被「老板」迫出來的。
  1954年,香港武術界之「太極派」同「白鶴派」爭拗,先在報紙「筆伐」,繼而相約於澳門新花園擺擂台「決鬥」。
  太極派掌門吳公儀同白鶴派掌門陳克夫,終於在擂台上拳來腳往,埋身肉搏。
  香港不少人專程搭「大船」去觀戰,這場打了十幾分鐘的「牙骹戰」,哄動一時。
  香港《新晚報》總編輯羅孚靈機一觸,為了滿足讀者興趣,比武第二日就在報上預告將刊登精彩之武俠小說以饗讀者。
  第三日,《新晚報》果然推出了署名「梁羽生」之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
  小說一推出,果然吸引了不少讀者捧場。
  《新晚報》因此一紙風行。
  《龍虎鬥京華》亦成為新派武俠小說之濫觴。
  圖為梁羽生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