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看過的閒書

  @梦里有ta 99楼 2014-08-17 15:04:58
  楼主和名人工事过,怪不得语言功夫了得!
  -----------------------------
  只學到皮毛,愧對前人。
  ﹙035﹚兒童雜誌《紅領巾》
  
  七、八十年代,香港舊書店不乏內地書刊。
  常見的有《人民畫報》、《人民電影》、《中國攝影》之類。
  《人民畫報》頁頁彩色,印刷精美,後來易名《中國畫報》。
  這本比較少見,《紅領巾》,半月刋。
  1956年大陸兒童刋物,6月30日出版。
  @深港半邊人 95楼 2014-08-17 13:22:38
  ﹙032﹚俠影說羽生
  「俠影」係指他的《萍蹤俠影錄》。
  梁羽生從1954年開始寫武俠小說,到1984年「封刀」,30年間,一共創作武俠小說35部,160冊,1000萬字。.
  -----------------------------
  @ernie 103楼 2014-08-17 16:03:14
  梁羽生差得远!无论文字质量还是数量:
  李寿民(1902年——1961年),长寿县人,笔名还珠楼主,曾被誉为“现代 武侠 小说之王”,代表作品《蜀山剑侠传》,一生中的作品多达4000余万字。
  -----------------------------
  多謝更正。
  果然是「武俠小說之王」。
  ﹙036﹚紅領巾,夏令營
  
  大抵是暑假開始,兒童刋物《紅領巾》推出「夏令營」特輯。
  呼籲「紅領巾」都來參加夏令營。
  方法很簡單:
  自己組織幾個朋友或同學,就在家附近找個地方紥營。
  然後跟着《紅領巾》的 指示,就會有一個幸福愉快之夏令營生活了。
  ﹙037﹚夏令營之歌
  
  兒童刋物《紅領巾》刊印的夏令營之歌。
  奧地利人作詞。
  不知現今是否仍在傳唱?
  ﹙038﹚衝出地球
  
  《紅領巾》最大亮點,就是精美之彩色繪畫。
  畫題是「飛行比賽環繞地球一周」。
  各種飛天機器齊出。
  刺激小朋友衝出地球的想像。
  幾十年後的今天,終於做到了。
  @gc127 107楼 2014-08-17 16:37:14
  @深港半邊人
  很久沒來天涯,上來捧個人場,做個記號慢慢看。
  -----------------------------
  多謝呀!
  @深港半邊人 9楼 2014-08-11 13:56:25
  ﹙006﹚《八方文藝叢刊》
  上節提及《八方》、《盤古》等刊物,再說幾句。
  《八方》即《八方文藝叢刊》,創於1979年9月,至1990年11月為止,共出版12輯,主要負責人是戴天跟鄭樹森。
  這叢刊不定期出版,每期多達30萬字,還有特輯,算是香港文學史上很重要的文藝刊物之一。
  台灣讀者知道有這叢刊,多半因為美麗島事件之後,林宅血案發生,楊牧寫了一首〈悲歌為林義雄作〉,島內無人敢刊登,最後首發於《八方......
  -----------------------------
  @gc127 111楼 2014-08-17 19:00:16
  小思老師和鍾玲原來這麼早已經活躍於香港文壇
  -----------------------------
  都是大師姐。
  作者:梦里有ta 时间:2014-08-17 18:21:15
  —————————————
  这幅图有意思,除了小朋友,还有各行各业的人!
  —————————————
  天馬行空。
  ﹙039﹚小學「尺牘」
  
  這是一本1910年的小學教科書。
  「尺牘」是教學生寫信的課本。
  以前寫信非常重要,稱謂不能胡來。
  不像今天「叔叔」、「阿姨」含糊過關。
  「尺牘」,舊日之必修科也。
  作者:梦里有ta 时间:2014-08-17 23:48:58
  —————————————
  楼主,继续哦!等着写信这片呢:)
  —————————————
  好的,選幾頁吧。
  很多已「不合時宜」矣。
  ﹙040﹚禮尚往來
  
  為増加小朋友興趣,尺牘課本每信皆附插畫一幅。
  如今看來,信和畫都充滿生活細節,可助人們了解往昔歲月 。
  例如,以前朋友間總愛互贈禮物,派信差送禮兼送信。
  對方當然禮尚往來,回禮兼回信。
  人情味亦由此而來也。
  ﹙041﹚勸友戒煙
  
  再翻一頁尺牘課本。
  此信勸朋友戒煙,認為「捲煙性含毒質,又耗金錢。」
  可見,上世紀初,「戒煙」已是國人共識。
  但這邊廂勸戒,那邊廂宣傳。
  百多年了,仍是吸煙大國。
  毫無進展,徒呼荷荷。
  作者:ernie 时间:2014-08-18 20:23:29
  -----------------------------
  好极,赞叹。这是童子尺牍,如今博导也写不出也。
  -----------------------------
  呵呵,當年的「小學課本」,不能小覷也。
  ﹙042﹚藝林叢錄
  
  香港商務印書館在1961-1973年間,共出版了十冊《藝林叢錄》。
  裡面的文章,皆來自香港大公報的副刊「藝林」。
  六、七十年代,「藝林」的主編是前面提到的「百劍堂主」陳凡。
  七十年代末,陳凡「退下火線」,接棒者是書法家馬國權。
  作者:ernie 时间:2014-08-18 20:23:29
  -----------------------------
  好极,赞叹。这是童子尺牍,如今博导也写不出也。
  -----------------------------
  @深港半邊人 121楼 2014-08-18 20:49:20
  呵呵,當年的「小學課本」,不能小覷也。
  -----------------------------
  @ernie 123楼 2014-08-18 22:38:32
  封面明明是《童子尺牍》,内页怎么变成《尺牍初步》了呢?
  -----------------------------
  不好意思,「張冠李戴」也。
  等一會貼張「尺牘初步」的圖片上來。
  ﹙043﹚《尺牘初步》
  
  教人寫信的書,稱為「尺牘」。
  以前中國人非常重視寫信。
  如果給人罵 : 寫信也狗屁不通,你上學校是讀「屎片」的嗎?
  此乃奇恥大辱也。
  所以,學寫信要由童子開始,從淺白入手。
  這本《尺牘初步》,出版於1918 年。
  更正:
  圖39《童子尺牘》出版於民國九年,即1920年。
  不好意思。
  ﹙044﹚「搶手」書
  
  那些年,《藝林叢錄》在大陸非常「搶手」。
  茲舉一例:
  范用在那篇文情俱厚的《懷念書友家英》裡,提到他和田家英「爭奪」《藝林叢錄》的趣事:
  「有時他(指田家英)來出版社,也到我的辦公室看書。有一些港台書他未見過,如金雄白的《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葉譽虎的《遐庵清秘錄》、《遐庵談藝錄》、托派出版物《文藝世紀》等,都借去看。有一部陳凡編的《藝林叢錄》,是《大公報.藝林》副刊文章匯編,他很感興趣,借去看了一兩年,幾經催索才還來。他在我的藏書印之上加蓋了『家英曾閱』、『家英曾讀』印記,這在我,還是頭一回碰到。」
  兩位見過世面的書生,一個賴着不還,一個堅決追討。
  圖為《藝林叢錄》第一編部分文章目錄。
  ﹙045﹚台版「藝林」
  
  香港商務印書館在1961-1973年間,共出版了10冊《藝林叢錄》。
  裡面的文章,皆來自香港大公報副刊「藝林」。
  後來,台灣又有兩家出版社「參與其事」。
  兩家出版社分別是台北藝文印書館、台灣文馨出版社。
  台北藝文印書館本名《藝文叢輯》,全27冊。
  台灣文馨出版社本名《中華藝林叢論》,8冊、加別冊一本《藝文論叢》,共9冊。
  圖為香港商務版《藝林叢錄》第一編之「版權頁」。
  ﹙046﹚再版「藝林」
  
  《藝林叢錄》之文章,皆自大公報副刊「藝林」(周刊)而來。
  奇怪的是,大公報之出版社不自行印製,卻要「假手於人」。
  早幾年,香港商務印書館重印了這套叢書,但竟不是原版重排,而是摘編成六個不同系列,九大冊本。
  並改了其俗無比之書名:「名家談歷史」、「名家談書法」、「名家談繪畫」、「名家談篆刻」、「名家談文學」、「名家談歷史要籍」……一些富地方色彩的好文章,從此付諸流水。
  例如名畫家李凡夫的「廣窰的發展」,主編陳凡的藝文論述,區惠本的文史雜識,王季友的詩詞賞析,還有高貞白、朱省齋、任真漢……皆香港久居之文化人也。
  原版《藝林叢錄》從1961年到1974年,共推出十輯。
  那些年,大陸紅光熾熱,反倒是彈丸殖民地容得下這些老者曝背負暄的閒話,亦可堪玩味也。
  圖為《藝林叢錄》第一編(1961年10月)和第二編(1962年5月)之封面。
  @瓜蒌皮2014ABC 130楼 2014-08-19 21:01:43
  樓主有冇"蕉風"的印象?"海光文藝"?
  -----------------------------
  《蕉風》,星馬刊物也。
  安哥大佬真有「國際視野」。
  今日去邊度威?
  ﹙047﹚《蕉風》
  
  加國網友提起《蕉風》,也介紹一下。
  1955年11月10日,《蕉風》於新加坡創刊。
  初期是以小型的半月刊姿態出現,由方天擔任主編。
  編輯委員有申青(余德寬)、李汝琳(李宏)、馬摩西(馬俊武)、陳振亞、常夫、曾鐵忱、范經。
  1957年,馬來亞獨立後,《蕉風》遷移至吉隆坡出版。
  1999年,《蕉風》出版第488期之後,宣布停刊。
  2002年12月14日,在南方學院馬華文學館的接管及籌備近一年後,《蕉風》正式復刊,以嶄新的風貌及扎實的文學內容呈現。
  復刊號的執行編輯為許維賢(筆名翁弦尉),編委會成員有許通元、高秀、馮白羽、沙禽、林春美及楊川。
  圖為復刊後的第490期《蕉風》封面。
  ﹙048﹚《海光文藝》

  《海光文藝》1966年1月創刊,1967年1月停刊,合共出版了十三期。
  雜誌的創辦人是六十年代從內地來到香港的出版人唐澤霖。
  他邀請黃蒙田(美術評論家)和羅孚(新晚報老總)擔任編輯。
  據羅孚在文章裡憶述:
  「《海光文藝》是沒有刊出編者的名字的,黃蒙田是主編,我只是協助他做些約稿的工作。」
  《海光文藝》的編輯方針是希望能做到:
  「兼容並包,百花齊放」,藉以突破「四十年代末期一直到六十年代中期,香港文化界一直是紅白對立,壁壘分明」的政治界限。
  編者希望來一個突破:
  「紅紅白白,左左右右,大家都在一個調子不高,色彩不濃的刊物上發表文章。」
  羅琅後來回顧《海光文藝》的出版目的和宗旨時指出,「這在當時來說是大膽和有見地設想。」
  陳智德也認為「這刊物的意義實不止於文藝,更關乎多元開放及破除對立的界限。」
  為了使雜誌「看起來不紅」,羅孚表示一些「平日常在左派報刊上寫東西的作者」,在《海光文藝》發表作品時多用了筆名,例如何達,他為《海光文藝》寫了不少詩歌,卻從來沒有一次用「何達」這名字發表;又例如曹聚仁曾用「丁秀」這筆名,葉靈鳳則用「任訶」、「秦靜聞」的筆名在《海光文藝》發表作品。
  ﹙049﹚《海光文藝》猛將多

  《海光文藝》「不排斥任何流派的作品,不拒絕任何新奇的理論,自然也不放棄編者的取捨之權。」
  正如羅孚後來回憶道,他們「早就認為,新派武俠小說不應該被排除於文藝之外;同樣也認為,流行小說也不應該被排除,登載依達、孟君、鄭慧的作品就是證明」。
  《海光文藝》力邀多位猛將加盟坐鎮。
  創刊號刊登了佟碩之(即梁羽生)〈金庸梁羽生合論〉,其後又刊登了金庸〈一個「講故事人」的自白〉、梁羽生〈著書半為稻粱謀〉這幾篇集中討論新派武俠小說的評論。
  為了增加刊物的趣味,《海光文藝》的內容不局限於純文學作品,它也刊登一些有關電影、戲劇、音樂、美術、書法等各方面的文章。
  例如電影方面有姚克、孫家雯的文章。
  音樂方面,有沐芬、費明儀、周文珊的介紹。
  美術方面,有雲鶴、陳福善、林墾的評論。
  值得留意的是,《海光文藝》創刊號共有24篇作品,外國文學評介佔了11篇,數量不少。
  而且,創刊號以後,每期都有一定的篇幅討論外國文學,重視對西方文學的譯介。
  @四季之人 135楼 2014-08-20 00:45:13
  记号
  -----------------------------
  謝謝!
  ﹙050﹚《東方畫刋》
  
  《東方畫刋》第二卷第三期,民國二十八年(1939)出版。
  這是一本日本侵華時期香港出版的畫報。
  印刷精美,以圖片取勝。
  也運往內地銷售。
  主要報導戰爭消息與國際形勢。
  封面女兵手持盒子炮(港人稱「駁殼」), 威風八面。
  巾幗英雄也。
  ﹙051﹚徐訏與香港
  
  徐訏(1908-1980),浙江慈溪人,193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
  1933年赴上海,1934年任《人間世》月刊編輯。
  1936年與友人合辦《天地人》半月刊,同年赴法國留學。
  1942年赴大後方重慶,任教於中央大學。
  1950年南下香港,翌年任《星島週報》編輯委員,後與友人合辦創墾出版社。
  從五十至七十年代末,徐訏在香港的《星島日報》、《星島週報》、《祖國月刊》、《今日世界》、《文藝新潮》、《新生晚報》、《明報月刊》等報刊發表大量作品,包括新詩、小說、散文隨筆和評論。
  此外,曾參與創辦多種文學雜誌,包括1953年的《幽默》、《熱風》,1968年的《筆端》和1976年的《七藝》。
  創作以外,他主要從事教育工作,先後任教於珠海書院、新亞書院及浸會學院。
  1960年曾赴新加坡南洋大學任教。
  1970年任香港浸會學院中文系主任,1977年兼任文學院院長。
  1980年,徐訏在香港病逝。
  圖為徐訏創辦的《七藝》月刊,第四期,1977年2月1日出版。
  訏,粵音「虛」,國音xu。
  訏,誇口。訏謨,遠大的陰謀。
  外形相似的字是「訐」。
  訐,粵音「竭」,國音jie。
  揭發別人的陰私:攻訐。
  ﹙052﹚文壇四「徐」
  
  說起徐訏,不禁想到昔日的文壇四「徐」。
  五、六十年代,香港有所謂文壇徐姓四大師。
  他們是:徐速、徐訏、徐復觀、徐東濱。
  徐訏創辦《七藝》,徐速辦了《當代文藝》。
  徐復觀在香港創辦《民主評論》,並擔任該刊主編,被視為「以傳統主義論道,以自由主義論政」之人物。
  徐東濱乃香港七十年代的政論家,曾當過《明報》主筆。
  他早年以王延芝的筆名,在《星島日報》寫「灌茶家言」專欄,以汪肆的文筆評議時局、月旦政壇人物,謔而不虐,蔚成一家之言。
  徐東濱的筆名和專欄名字,是有意思的。
  王延芝,即「妄言之」;灌茶家言,「觀察家言」也。
  圖為有「新儒學重鎮」之稱的徐復觀(1904年-1982年)。
  @茗紫汐 141楼 2014-08-20 16:39:57
  mark,楼主大人继续。
  -----------------------------
  謝謝!
  小人物而已。
  @脉望馆 143楼 2014-08-20 20:55:48
  先生好。一点一点把您当年的经历写下来,就是 历史 。。:)
  -----------------------------
  謝謝!
  蜻蜓點水也。
  作者:ernie 时间:2014-08-20 21:08:39
  -----------------------------
  徐訏人在香港,无名氏人在大陆,六十年代时,似乎无名氏在香港受追捧, 徐訏却是寂寞。不知确否?
  -----------------------------
  徐訏是寂寞的。
  他在香港一住30年,與大陸妻女生離死別。
  他在香港只說家鄉話和上海話,只吃滬菜。
  上海「情結」非常濃重。
  @瓜蒌皮2014ABC 147楼 2014-08-21 00:39:35
  江湖行,风蕭蕭,,,野壯子,,,佘山教堂,霞飞路,梧桐树,,一切一切,影响咱一生,,,,
  人生一场春梦,
  何分強弱与贫富?
  应伩我有爱在胸,
  灵魂傲慢如故!
  这是徐先生發表在"文艺"月刊某期封面的短诗,数十年后还隐约记起來!
  可惜坊间甚少徐先生的作品上架了,老来欲重看"江,风"二书已艰难,況其诗杂哉!
  -----------------------------
  去楓葉國探安哥,手信該是《徐訏全集》也。
  @瓜蒌皮2014ABC 148楼 2014-08-21 00:48:45
  當代文藝也是小弟花錢之一,不過小弟感覺內容比較"鴛鴦蝴蝶"性一些,沒有那麽硬!這也是跟這位徐先生性情有關,他的作品也是"如是"!
  再說"風蕭蕭"台灣作家司馬中原也有一本,關爺!講關內情,粗獷!(我有否記錯?)
  -----------------------------
  也因為「鴛鴦蝴蝶」,讓他在大陸「無藉藉名」也。
  作者:ernie 时间:2014-08-21 08:09:40
  -----------------------------
  不能融入本地,所以寂寞
  但董桥说,他的文字过时,没人看,见《满抽屉的寂寞》
  -----------------------------
  文字各有所好。
  董橋文字好,亦有人嫌「造作」也。
  @红烛婚罗帐 150楼 2014-08-21 08:22:38
  好文美图,一定要继续啊!^_^
  -----------------------------
  謝謝紅蠋。
  好誘人的名字。
  ﹙053﹚《呼倫池的微波》
  
  1952年9月,報人張國興獲自由亞洲協會和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創立亞洲出版社。
  五十年代期間,亞洲出版社出版的書籍超過二百多種,分九大類:
  「報告文學」、「翻譯名著」、「學術著作」、「人物評傳」、「專題研究」。
  「文藝創作」、「童話故事」、「連環圖叢」、「兒童叢書」。
  其規模之龐大、數量之繁多,可稱執香港出版業之牛耳。
  亞洲出版社更一度受徐訏所託,代理他全部的著作。
  圖為倪匡的第一本著作《呼倫池的微波》。
  這也是他數十年寫作生涯中,唯一一本長篇愛情小說。
  ﹙054﹚倪匡「惆悵體」
  
  那年書展,未見其人,先聞其笑。
  倪匡的笑,乾脆利落,總是連笑四聲,像是武俠小說中的人物。
  77歲的倪匡,拄着拐杖,圓鼓鼓、顫巍巍地從幕帘後走出來。
  「我老了,連身上最硬的地方,都不行了。」
  現場一片竊笑。
  倪匡卻一臉正經,「是牙齒。」
  「喝酒配額、抽煙配額、泡妞配額、寫作配額,全預支了,只剩下吃,於是身材像吹氣球似地鼓起來。哈哈哈哈。」
  倪匡喜歡穿白衣白褲,坐在沙發裡像尊歡喜佛。
  不羈開懷的表情,活靈活現。
  「我經常和金庸、蔡瀾聚餐啊,我們在一起,什麼都談,就很開心,金庸最可愛處當然是他學問大,就跟『十萬個為什麼』似的,什麼都懂。」
  明明把讀者逗得前仰后合,倪匡卻非說自己是個矜持的人,「每次都是金庸約我,我從來不會主動去找金庸吃飯。因為他是大名人嘛,我怕他太忙沒時間,被拒絕會傷心的哦……」
  蔡瀾在微博上傳了一張名為「查先生和倪匡」的圖片,照片裡,金庸正用鼻子嗅着碗裡的美食,一臉陶醉。
  倪匡在旁邊,眼巴巴地望着,「他們都不給我吃啊,覺得我這麼老,這麼胖,要得糖尿病的,哈哈哈哈。」
  「甚惆悵。」倪匡幽幽地補上一句。
  這三個字,引發了眾網友模仿造句,成為「惆悵體」。
  ﹙055﹚無名氏
  
  無名氏,原名卜寧(1917年—2002年10月11日),又名卜乃夫,香港著名報人卜少夫之弟,江蘇南京人(原籍揚州)。
  自學成名,1930年代即從事寫作。
  其《北極風情畫》、《塔裡的女人》二書在抗戰時風靡一時,號稱「中國新文學第一暢銷書」,多年來各銷五百數十版,歷久不衰。
  49年後,卜寧被囚禁二十餘年,1985年輾轉經香港去台灣,晚年定居台北木柵,靠稿費維生。
  卜寧早期作品雖在大陸流行,但在1950年代開始「銷聲匿跡」。
  其代表作為《無名書》,共6卷,260萬字。
  包括:《野獸、野獸、野獸》、《海艷》、《金色的蛇夜》、《死的岩層》、《開花在星雲之外》、《創世紀大菩提》等。
  其全部作品目前已達30種左右,已結集為20卷《無名氏全集》。
  附圖為「新聞天地」版的《印蒂》,原名是「野獸野獸野獸」。
  @念无忧toi 158楼 2014-08-21 13:28:05
  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book/16235看一看那,看一看那,我的新文
  -----------------------------
  謝謝推介。
  ﹙056﹚無名氏作品
  
  1950年代,無名氏的作品已風行香江。
  讀者一般都從他的短篇追讀下去。
  1944年至47年出版的短篇,除了《北極風情畫》、《塔裡的女人》之外,還包括《一百萬年以前》、《露西亞之戀》、《火燒的都門》、《龍窟》,還有思想隨筆的《沉思試驗》。
  無名氏在大陸生活拮据,那是香港讀者難以想像的。
  他對胞兄少夫說:
  「你們知道,我是一個很自信的人,絕不會叫人失望的……舊衣服如有,希能寄一條舊布西裝長褲給我。去年寄來的皮鞋,穿了一年,底子還好,鞋面卻有點破了。如有舊皮鞋,不妨再寄一雙(因為舊鞋免稅),沒有就算了……」
  當時無名氏的生活實況,全來自1976年出版的《無名氏生死下落》中家書部分所披露的。
  也是憑這書,海外讀者才知道原來卜少夫為他的四弟無名氏的性命安全,有關他的消息,「封鎖」了27年。
  人生,究竟有多少個27年﹖
  ﹙057﹚《野獸?野獸?野獸》
  
  《無名書初稿》是一套260萬字的長河小說,全書六卷。
  頭三卷《野獸?野獸?野獸》、《海艷》、《金色的蛇夜》出版於1949年以前。
  後三卷《死的巖層》、《開花在星雲外》、《創世紀大菩提》寫於1950至60年代,隱世之作也。
  直到無名氏1983年離開大陸,經港赴台定居之際才能出版。
  圖為《野獸?野獸?野獸》(上海時代生活,1944年)初版封面。
  《野獸?野獸?野獸》中的「?」是個小「圓點」。
  ﹙058﹚《露西亞之戀》
  
  《露西亞之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短篇小說集。
  其最出色的短篇,當推用以作書名的〈露西亞之戀〉了。
  別以為這是一篇戀愛小說,其實不然。
  這是叙述一個流浪的白俄,在異域的一所酒吧裡,喝着由故鄉釀製的酒,聽着用鄉音唱的《伏爾加船夫曲》而思念故鄉「露西亞」之故事。
  一篇以思鄉這樣普通的題材所成的小說,如果沒有突出的技巧,細密的構思,讀者看來,就會像喝白開水那樣索然無味。
  然而,出自一位有深度的作家手裡,這樣簡單的、普通的題材却成了感人的小說,使人產生那個不幸的主人翁可能就是你的感覺。
  無名氏的這個短篇,就是這樣深深地吸引着讀者。
  除了小說之外,無名氏也撰寫文藝理論。
  圖中的《沉思試驗》,便是他的文學理論著作。
  @西蜀野老 163楼 2014-08-21 19:46:32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现,光影东头?
  -----------------------------
  都是老掉牙的東西了。

  @深港半邊人 151楼 2014-08-21 09:30:50
  去楓葉國探安哥,手信該是《徐訏全集》也。
  -----------------------------
  @瓜蒌皮2014ABC 166楼 2014-08-21 22:36:02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等待你及..
  不過記著十一月尾至翌年三月期間,除非你..想滑雪或看雨,否則,,,
  其他時間皆宜,四月看櫻花,五月郁金香,六七八繁花盛茂,十月尾十一月楓葉,
  十二月至三月,想自殺!
  -----------------------------
  安哥也要多回鄉呀。
  作者:ernie 时间:2014-08-22 10:12:25
  -----------------------------
  49年後,卜寧并没有被囚禁,否则他如何一直在写无名书?
  他没有工作,文革时还与表亲结婚了。
  -----------------------------
  兄台說得對,不合邏輯也。
  卜寧給劃作「反動文人」,又有「海外關係」。
  突然「人間蒸發」,故「路邊消息」都說他給「囚禁」了。
  估計是下放到某處農村去。
  此君體弱多病,實難「勞動改造」也。
  ﹙059﹚無名氏,無名書(之一)

  內地網友聊起「無名氏」,不妨再囉嗦一下。
  戰時戰後的小說創作,有兩位作家的作品最暢銷,那就是徐訏和無名氏了。
  這兩位作家,都具有孤高的個性,絕不肯敷衍流行的意見,因此,飽受文學批評家的冷遇和歧視。
  成為新文學史上昏暗鬱結的部份。
  這兩位作家的初期作品,都擅寫愛情故事,因此被淺見的批評家,誣為新鴛鴦蝴蝶派。
  事實上,大謬不然。
  無名氏(1917年—2002年10月11日)原名卜寶南,後改名乃夫,又改名卜寧,又自稱寧士;兄弟六人行四;祖籍揚州,生在南京。
  改名卜寧、寧士,皆含有紀念南京意味。
  無名氏在南京中央大學附屬實驗小學畢業,考入五州中學,未及畢業,隻身遠去北平。
  「他蔑視文憑,主張自修。他以卜懷君名義,投考北大,錄取而未入學。在平三年,常到北大旁聽,其餘時間完全用在北平圖書館。」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無名氏20歲,在烽火興亡的時代,做過記者,在教育部做過小職員。
  1940年前後,隨韓國光復軍李範奭將軍去了西安,其間曾獨居華山約一年,與高僧談佛論道。
  1944年才又回到重慶,勝利後回到上海。
  直到1949年,一直從事寫作。
  1949年以後留居杭州。
  正因為有上述戰爭的體驗,才有《北極風情畫》的誕生。
  關於這點,下面將再補說。
  ﹙060﹚無名氏,無名書(之二)

  無名氏之胞兄卜少夫談到他胞弟的為人時說:
  「無名氏這個人,在我們兄弟中,天資最聰慧而又長得最英俊的,可是他的性格卻極為突異、冷靜、堅定,加上執著。」
  「在多人場合,他大都沉默無言,聽別人講話,絕少激動衝動、大怒大笑、大聲大躍的舉動。是屬於敏感型、神經質、沉思派的一種典型。」
  無名氏大約自1937年開始寫作。
  到1949年為止,他自己劃分為兩個階段:
  1946年12月《野獸.野獸.野獸》出版之前為「習作」的階段。
  那以後,才是「創作」的階段。
  ﹙061﹚無名氏,無名書(之三)

  在他「習作」階段所完成的小說作品,以時間先後表列如下:
  古城篇,1939年12月,短篇小說
  海邊的故事,1940年2月,短篇小說
  日爾曼的憂鬱,1940年3月,短篇小說
  鞭屍,1940年8月,短篇小說
  露西亞之戀,1942年1月,短篇小說
  騎士的哀怨,1942年12月,短篇小說
  以上六篇集為《露西亞之戀》出版
  又,「一百萬年以前」,1943年春夏之際,為「無名書初稿」第四卷「荒漠裡的人」第一第二兩章最初的試作。
  ﹙062﹚無名氏,無名書(之四)

  繼續介紹無名氏「習作」階段所完成的小說作品:
  伽椰,1942年7月,短篇
  狩,1942年8月,短篇
  奔流,1942年11月,短篇
  抒情,1943年1月,短篇
  以上四篇作者自稱:「為一個未出版的長篇的四個片斷」。
  紅魔,1943年9月,短篇
  龍窟,1943年10月,短篇
  又,「紅魔」與「龍窟」,作者自稱:
  「是一個未完成的長篇的第一章與第二章。」
  「這個長篇主題是寫韓國滅亡及國內革命,但我只寫了原書的六分之一,就放棄了。」
  以上六篇合集為「龍窟」單行本。
  北極風情畫,1943年11月,長篇
  塔裏的女人,1944年春,長篇
  從以上的紀錄可知,在「習作」階段,他只寫了兩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北極風情畫」和「塔裡的女人」,一部短篇小說集「露西亞之戀」。
  其餘的,都是未完成的長篇的片斷。
  ﹙063﹚無名氏,無名書(之五)

  據卜少夫說,作者寫「北極風情畫」和「塔裡的女人」兩部愛情小說,「他立意用一種新的媚俗手法來奪取廣大的讀者,向一些自命為擁有廣大讀者的成名文藝作家挑戰」。
  他真正的創作是「無名書初稿」,原計劃共七卷,有關資料如下:
  第一卷,野獸.野獸.野獸,約30萬字,1946年12月初版
  第二卷,海艷,約40萬字,1947年9月初版
  第三卷,金色的蛇夜,約30萬字,1949年5月初版
  第四卷,荒漠裡的人,1949年5月初版
  第五卷,死的巖層。全稿完成並已在印刷廠排竣未及出版,上海解放,遂不知所終。
  第六卷,開花在星雲之外
  第七卷,創世紀大菩提
  從上述資料得知,「無名書初稿」七卷,已完成者四卷,出版者僅三卷。
  ﹙064﹚無名氏,無名書(之六)

  以下略述「無名書」全稿內容概要。
  「無名書」頭三卷總字數近百萬字。
  「野獸.野獸.野獸」約29.5萬字。
  「海艷」約39.6萬字。
  「金色的蛇夜」約22.5萬字。
  近百萬字的巨篇小說,情節十分簡淡。
  以一般小說的標準來看,那簡直不成為情節,只是一條若有若無,若斷若續的線索。
  五四時代一青年印蒂,拋離南京的家,流浪到北方去尋找「真理」。
  北伐(1926─28)前夕,他從北方歸來,在家中喘息,反芻了一陣,他去了革命策源地──廣州。
  兩年後,他隨着北伐激流回到長江下游。
  反共清黨的風暴來了,印蒂被捕入獄,在獄中他體驗了人間最底層的慘苦,可是仍受到組織的懷疑、誣妄和唾棄。
  真理碎了,他從巖漿的熱流中醒過來,從階段革命的大霧中闖出來;在父親印靜修的營救下出了獄,回了家。
  以上是「無名書」第一卷的概要。
  作者:百无禁忌灵秀女 时间:2014-08-22 16:04:29
  @深港半邊人 17楼 2014-08-11 16:59:35
  ﹙009﹚杜漸新著《歲月黃花》
  -----------------------------
  估计这书不会在大陆有售
  -----------------------------
  杜漸在廣州多老友,說不定「花城」之類會出「國內版」。
  ﹙065﹚無名氏,無名書(之七)

  印蒂從政治烽火中醒來之後,仔細咀嚼了自由和人生。
  他開始追求詩和夢,追求甜熱的愛情。
  在海上旅途中,他邂逅了自幼久別,相逢不相識的表妹瞿縈。
  「海艷」近四十萬字,就專寫印蒂和瞿縈,在西子湖畔的熱戀,在青島的蜜月,以及夢和詩的幻滅,愛情的破碎。
  「九.一八」炮聲響了,給了印蒂離棄瞿縈的契機,從此天涯陌路。
  以上是「無名書」二卷的情節概要。
  ﹙066﹚無名氏,無名書(之八)

  印蒂跑到東北投身抗日游擊隊,並非為了民族興亡的大義,而是逃脫那無可奈何的幻滅感。
  當兵敗潰散之後,便失魂落魄回到上海。
  上進之路絕了,於是向下沉淪。
  在沉淪中摸索拯救的機運。
  一群革命舊侶,組成了走私集團,從這滑入狂飲、豪賭、荒淫、鴉片煙的洞窟。
  「金色的蛇夜」在這裏閃耀了迷離幻彩。
  在洞窟中,印蒂被一條蛇──莎卡蘿迷住了。
  她是人盡可夫的蕩女,卻有冷若冰霜的矜持。
  她一擲千金購買面首宣淫,但卻卑視嚮慕和追求。
  於是使印蒂受盡折辱和煎熬。
  從燈紅酒綠的上海,一直追到三峽的荒城。
  歷盡風波和糾纏,終於在一個月夜溝通了情意,莎卡蘿卻不告而別去了。
  「金色的蛇夜」到此落幕,「無名書」也到此頓挫了。
  ﹙067﹚無名氏,無名書(之九)

  後四卷還有什麼情節呢?迄無人知,但作者在致卜少夫信中曾有如下透露:
  第四卷(按:「荒漠裡的人」)探討神和宗教問題。
  第五卷(按:「死的巖層」)寫東方的自然主義和解脫。
  第六卷(按:「開花在星雲之外」)寫綜合的東西文化的境界及新世界人生觀。
  第七卷(按:「創世紀大菩提」)寫五百年後的理想的新世界的人與人的關係。
  他所說的只是主題的思想,小說的骨骼,血肉的形象則不得而見,也無從推察。
  因此,人們只能品鑒「無名書」的頭三卷。

  
  卜乃夫,早年以「無名氏」為筆名寫作,作品《北極風情畫》、《塔裡的女人》出版之時廣受讀者喜愛,紅極一時。
  @瓜蒌皮2014ABC 189楼 2014-08-22 17:07:03
  樓主應" 老懷大慰",網友卧虎藏龍太多,樓主一抛砖,馬上引玉!
  -----------------------------
  幾好玩也。
  安哥大佬今日咁靜呀?
  ﹙068﹚無名氏,無名書(之十)

  下面集中介紹無名氏的《北極風情畫》。
  小說以倒敘手法,從敘事者「我」,一個在華山養病的人,看見一個失神落魄、人鬼難辨的陌生怪客,在1942年一個大風雪的除夕日,獨自爬到華山落雁峰5千公尺高的白帝廟開始。
  這位長髮披肩、兩眼血絲的人,就是小說的男主角林上校。
  他站在斷崖邊,向北方極目四望,口中唱著慘不卒聞的悲歌。
  這首《離別曲》,歌聲「像受傷野獸的悲鳴,是瀕死豺狼的哀吟,是母親抱著被殺死的孩子的慘叫」。
  就在這陌生怪客傷痛欲絕的回憶中,道出了一斷香豔絕美、淒涼哀怨、殉死方休的愛情故事。
  ﹙069﹚無名氏,無名書(之十一)

  十年前,林上校是一名韓國軍人,「九一八」事變之後隨抗日軍隊蘇炳文部駐於西伯利亞的托木斯克,在一次除夕夜裡,被一名美麗的的波蘭姑娘奧蕾利亞誤認為情人抱吻於寒冷的街頭。
  一為朝鮮流亡軍人,一為波蘭將軍的遺孤,一場喜劇性的誤會,開啟了一段繽紛絕美的異國之戀。
  兩人先是以國破家亡互為憐憫,以天涯知己的心情談論世局的悲劇,以一種弱小民族飄零子民的心情彼此疼惜,接着兩人墜入情網,激發出濃烈香淳、甜美如蜜的愛情。
  ﹙070﹚無名氏,無名書(之十二)

  在這場傳奇式的異國之戀中,有北國平野四闊的迷人風光,有多元異樣的文化品味,有風華絕代的東歐美女,有魁武有力的青年軍官,有旺盛充沛的欲望,有仙樂飄飄的琴音,有明媚如月的貝加爾湖,有漫天飛舞的白雪,有浪漫醉人的美酒,有超凡入聖的愛情故事……。
  無名氏刻意營造了一個擁有華服美衣、精美飲食、高雅居所、優裕生活的「北國烏托邦」。
  對於這個集東方優柔和西方豪放於一身的奧蕾利亞,無名氏以其專擅的極美抒情,以其紙墨留香的生花妙筆,將這位異國女子描寫得如詩如畫、美如天仙:
  她披着金黃色長長卷髮,彷彿春天太陽下一田麥浪,光閃閃的。她的眼睛是兩顆藍寶石,比印度藍天還藍,帶夢幻色彩……。
  她的身材苗條而修長,像一個有訓練的舞蹈家,每一波姿態,動作全表現一派溫柔、協調,散溢音樂的旋律與節奏。
  她靜靜坐在淡藍色燈光下,又天真又莊重的向我凝睇,真似希臘古磁皿上的一幅畫像。
  在這裡,如麥浪迎風飄逸的秀髮,如寶石耀眼奪目的雙瞳,如仙女曼妙如蛇的身材,如旋律遼繞飛揚的姿態,如磁石精雕玉琢的畫女,這一連串詩意描寫和意象堆疊,構築了無名氏小說的特色:豪華唯美主義。
  @红烛婚罗帐 173楼 2014-08-22 11:45:05
  另外,我以前购过一套华夏出版社发行过的一套书:中国现代 文学 百家。里面也没有刘云若无名氏的书。
  -----------------------------
  @ernie 193楼 2014-08-22 18:08:46
  当然不会有,有才怪呢。
  我相信那套书里也不会有鹿桥,不会有无名氏,不会有......
  -----------------------------
  哈哈,怪不得都愛到香港、台灣去買書了。
  作者:ernie 时间:2014-08-22 18:17:19
  -----------------------------
  第四卷到第七卷,台湾早已出齐,惊讶楼主何以会不知道?
  -----------------------------
  都是「舊時情」。
  近十年八載,已不關注書市矣。
  ﹙071﹚無名氏,無名書(之十三)

  儘管《北極風情畫》並沒有脫出徐訏、蘇曼殊等人所開創的言情小說窠臼,但小說自有其特殊與新穎之處。
  小說以傳奇為綱目,以神秘為框局,它超出大眾化的俗豔之感,卻充滿極度渲染的詩情畫意。
  即使全篇盡是男女之間火熱無比的愛戀,或是為愛尋死的絕對悲情,無名氏總是調集了天文地理、音樂美術、詩文哲學,乃至民族情感、異國風光、生離死別、苦難戰爭於一體,展現出一幅集合縹緲恍惚的臆想、藕斷絲連的意象、如影如幻的悲情於一身的「異國烽火戀」。
  即使在性愛的描寫上,無名氏也堅持一種「胴體美學」,把奧蕾利亞身體的每一處,盡以幾近夢境神遊、音樂迷醉的方式予以美化。
  「一種神秘的節奏、韻律,像一闕奇妙的雅典豎琴演奏,從她的髮、額、眼、鼻、嘴、頰、頸、肩、胸、臂、腿、脛——足尖,雨點樣灑向我,使我感到極度豪華的沉醉。」
  「這種沉醉,達到最高潮時,我簡直是在傾聽十九世紀浪漫派大師斐里遼斯的《幻想交響曲》,一片極其魔魅的彩色旋律,正像它最後樂章的巨大鐘聲似地,無比深沉的,直敲到我心靈的底層。」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