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看過的閒書

  @深港半邊人 74楼 2014-08-14 10:02:46
  ﹙023﹚胡菊人投奔「百姓」
  那天資料室「清理垃圾」。
  好幾個紙皮箱裝滿書報雜物。
  當中有幾十本一摞的「百姓半月刊」。
  用尼龍繩扎得結結實實。
  我正想伸手抽出幾本,身後傳來一把雄厚聲音。
  「別動,我們都買下來了。」
  「百姓半月刊」是胡菊人創辦的刊物。
  未「跳槽」之前,他是《明報月刊》的主編。
  在胡菊人主編《明報月刊》的年代裡,內地正經歷「天翻地覆」的大革命。
  金庸......
  -----------------------------
  @吾兄到那吾到那 298楼 2014-09-04 13:28:55
  Are you still working (as at August, 2014) in the newspaper?
  -----------------------------
  生來勞碌命也。
  ﹙124﹚驛寄梅花,魚傳尺素
  
  在現代作家中,周作人恐怕是第一個有意提倡尺牘體的作家。
  他生前自行編定的書信集就有《周作人書信》,1933年7月由上海青光書局出版。
  周氏晚景淒涼,因為身份特殊,故雨大都不大往來了,新知更是寥寥,除翻譯人民文學出版社交給的翻譯任務外,鮮與外界聯繫。
  1956年,香港報人曹聚仁乘在北京出席魯迅逝世20週年紀念會之機,去八道灣拜訪了周作人,從而成為周作人晚年最重要的朋友。
  周作人的文章,始得以陸續在海外發表。
  後來,曹聚仁又向周作人介紹了鮑耀明。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兩人的飛鴻往來給晚景伶仃的老人的生活增添了幾分生機、樂趣。
  周作人給曹、鮑二人所寫的書信,或請求幫助、或敘述生活狀況、或解答疑問,或論辯駁斥,其通信之勤,所寫信之多,實為周氏一生之少見。
  這些書信後來陸續出版。
  1971年香港南天書業公司出版了《知堂書信集》。
  此集以1933年上海青光書局版《周作人書信》為底本,新增了周作人晚年致鮑耀明書信12通,致曹聚仁28通。
  圖為《知堂乙酉文編》書影,香港「三育」版,1962年。
  《知堂乙酉文編》收入周作人文章18篇(包括題記),多作於40年代末。
  其中有知堂一向喜談的歷史、風俗、名物一類,淹通廣博,立意深遠,從容而談中給人以啟示。
  ﹙125﹚《知堂回想錄》
  
  《知堂回想錄》能夠面世,得力於曹聚仁。
  曹聚仁先是約稿,周作人花了兩年時間才寫完。
  全稿也交到羅孚處,準備在《新晚報》連載。
  但周作人是敏感人物,羅孚不無顧慮,連載了一個月,就不得不腰斬。
  曹聚仁將它移到《海光文藝》連載,可是《海光文藝》不久因文革爆發而停辦,連載又被中止。
  那時曹聚仁身體已不大好,須入院動手術。
  手術後,曹聚仁多方奔走,終於將全文在新加坡的《南洋商報》刊載完畢。
  其時,周作人去世已三年矣。
  ﹙126﹚一波三折
  
  《知堂回想錄》在新加坡的《南洋商報》刊載完畢。
  曹聚仁隨即着手出版單行本。
  想不到,結集亦是一波三折。
  初版本1970年5月由三育圖書印行,分精裝平裝,上下兩冊。
  話說周作人去世的時候,許廣平對他罵得厲害。
  曹聚人仁覺得她有失恕道,便趁《回想錄》出版,在書前附了周作人的兩封信,以作還擊。
  這兩封信中對魯迅、許廣平頗多微詞。
  誰知書出版後,惹起軒然大波。
  曹聚仁回憶說:
  「層峰追究勒令將該書停止發行,已發者亦高價收回。」
  曹聚仁不甘心,同年七月,又用聽濤出版社名義重印該書,仍分精裝平裝,精裝全一冊,平裝上下兩冊。
  不過他聽從羅孚的建議,將原來的兩封信抽掉。
  聽濤版《知堂回想錄》遂得以順利發行。
  圖為《知堂回想錄》版權頁,聽濤出版社,1970年7月初版。
  作者:吾兄到那吾到那 时间:2014-09-04 16:36:51
  -----------------------------
  I am quite interested in "張一帆 《 春到調景嶺》", do you know where can I borrow it? Thanks.
  -----------------------------
  此書估計中央圖書館會有,但列作「參考書」,不會外借。
  港大、中大圖書館可能也有收藏。
  作者:吾兄到那吾到那 时间:2014-09-04 16:44:21
  -----------------------------
  A very nice old photograph. This site is now the Regal HK Hotel!
  -----------------------------
  富豪酒店,已成陸胞「客棧」矣。
  ﹙127﹚《回想錄》新善本
  
  1971年1月,「三育」再版《知堂回想錄》,原來的兩封信依然失踪,改用了周作人另外四封信。
  現在較易找到的版本,多為1980年11月的「三育」版,平裝一冊。
  「三育」初版如今已很難找了,除了大學圖書館,如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購藏外,私人甚少收藏。
  新文學研究專家朱金順稱之為「新善本」。
  至於《回想錄》原稿,羅孚一直留着,文革後捐贈給了中國現代文學館。
  而今,知堂老人的著作大量重刊,書店架上琳琅滿目。
  一轉眼,已逾40年。
  (圖為「三育」版《知堂回想錄》)
  ﹙128﹚郁達夫詩詞鈔
  
  郁達夫著作豐富,在生時,小說散文,出版了不少,詩詞集獨付闕如。
  《郁達夫詩詞鈔》編者陸丹林當年聽到郁達夫逝世噩耗後,即開始收集輯存郁氏遺詩。
  從他的遺書尋覓,向他的親友們採訪,在報刊上公開徵求 ,書刊上鈔錄。
  經過一段長時間,連同郁達夫生前寫給陸丹林的一些詩詞,共得二百首。
  圖為香港上海書局版《郁達夫詩詞鈔》,1973年3月再版。
  初版為1962年4月。
  書名題字出自書法名家沈尹默手筆。
  ﹙129﹚郁達夫:蝶戀花

  郁達夫的舊體詩詞深受閱讀者讚賞。
  下錄他的兩首詞。

  「蝶戀花」寫於1925年,題為「贈前冬交識之一遊女」:

  客裡相思渾似水 ,似水想思,也帶想思(一作辛酸)味。
  我本逢場聊作戲,可憐誤了多情你。
  此去長安千萬里,地北天南,後會無期矣。
  忍淚勸君君切記,等閒莫負雛年紀。

  「風流子」寫於1926年,題為「三十初度」:

  小丑又登場,大家起,為我舉離觴。想此夕清尊,千金難買,他年回憶,未免神傷。
  最好是,題詩各一首,寫字兩三行。踏雪鴻蹤,印成指爪,落花水面,留住文章。
  明朝三十一,數從前事業,羞煞潘郎。只幾篇小說,兩鬢青霜。
  諒今後生涯,也長碌碌,老奴故態,不改佯狂。君等若來勸酒,醉死何妨。
  ﹙130﹚郁達夫:寄映霞
  
  《病中示內》、《寄映霞》等詩,「郁粉」當年傳誦不衰。
  轉錄於下,與網友分享:

  《病中示內》(1924年)
  生死中年兩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
  劇憐病骨如秋鶴,猶吐青絲學晚蠶。
  一樣傷心悲命薄,幾曾憤世作清談。
  何當放棹江湖去,淺水蘆花共結菴。

  《寄映霞》(1927年)
  朝來風色暗高樓,偕隱名山誓白頭。
  好事衹愁天妒我,為君先買五湖舟。
  籠鵝家世舊門庭,鴉鳳追隨自愧形。
  欲撰西泠才女傳,苦無妙筆寫蘭亭。
  ﹙131﹚郁達夫:中秋詩

  再錄郁達夫兩首詩。
  一首題為「癸酉夏居杭十日,梅雨連朝」,一首是「中秋口號」。

  十日錢江水急流,滿天梅雨壓杭州。
  怪來絲米盤盤賤,我替耕夫織女愁。

  三湘刁斗聽淒清,舉目中秋月正明。
  索句深宵人寄感,傾杯對座客多情。
  每懷舊雨天涯隔,尚有疑雲海上生。
  圓缺竟何關世事,江流不斷咽悲聲。
  @吾兄到那吾到那 315楼 2014-09-04 17:35:44
  看完这组了,不錯。謝!並羨兄台藏書之豐。
  -----------------------------
  歡迎吾兄上傳閣下藏書。
  「YC」一首,步安哥韻:

  重返職場樂悠悠,懶理樓價天際浮。
  香江風物萬般好,唯獨劏房教人愁。

  (歡迎大佬留港賞月,月是故鄉明也。)
  作者:红烛婚罗帐 时间:2014-09-06 10:48:57
  -----------------------------
  近现代学者的近体诗词,比较喜欢的是:达夫、鲁迅、陈寅恪。
  -----------------------------
  謝謝红烛兄,有機會再錄一些。
  敬祝人月兩圓。
  ﹙132﹚「快刀手」倪匡

  見安哥留言,便想起那天在茶樓飲茶,巧遇老態龍鍾的倪匡。
  倪匡曾是香港專欄作家的「快刀手」,一天可以寫好幾萬字的稿。
  曾自誇「漢字寫作,速度之快,世界第一」。
  2005年,他出版了最後一部衛斯理傳奇《只限老友》之後,宣告封筆,從此銷聲匿跡。
  他自己的說法是「寫作配額用完了」。
  倪匡夫婦後來於1992年移民三藩市。
  後因,太座太掛念香港,終於在2008年又舉家搬回來。
  回來後,不時有人約稿,倪匡都以「配額罄盡」推卻之。
  他的老友蔡瀾別出機杼,有一天對倪匡說:
  我不想寫報紙的專欄了,能給我當「替工」否?
  倪匡仗義,一口答應。
  不過,不能天天寫,只能跟蔡瀾輪流寫。
  於是出現了新欄目「倪租界」。
  
  ↑倪匡與太座穿着「情侶裝」合照,1961年。
  ﹙133﹚睇書聽曲望浮雲
  
  某報去年訪問倪匡,貼了他手抄的口占粵語打油詩一首。
  轉錄如下:

  餓食攰瞓冇時辰
  睇書聽曲望浮雲
  懶去淋花等落雨
  忘咗餵魚又黃昏

  人生至此,夫復何求也。
  於此想起白樂天的七絕《閑眠》。
  迻錄如下,以享書友:

  暖床斜卧日曛腰
  一覺閑眠百病消
  盡日一餐茶兩碗
  更無所要到明朝
  作者:红烛婚罗帐 时间:2014-09-07 22:51:35
  -----------------------------
  大侠就是大侠,风范!
  -----------------------------
  倪老匡愛玩。
  最緊要開心。
  ﹙134﹚獨上小樓嘆早茶
  
  周作人三十年代有一首《六十自壽詩》,韻腳「娑」、「蛇」、「麻」都是僻字,當時唱和的有蔡元培、劉大白等十多人。
  三十多年後徐速亦依韻作了六首,其中一首云:

  煙雨淒迷何處家,權將晨褸當袈裟。
  行街愁看魚蝦蟹,窮世偏逢牛鬼蛇。
  為憶南山種野菊,何妨漢罋栽胡麻。
  興亡自古等閒事,獨上小樓嘆早茶。

  徐速是「外江佬」,不諳廣東話,但詩中的「行街」、「魚蝦蟹」、「嘆早茶」等,倒相當傳神。
  徐速詩作,見方寬烈著《香港文壇往事》,頁296,香港文學研究社2010年3月。
  ﹙135﹚黃霑「打油詞」
  
  黃霑一天閒來無事,翻《全宋詞》,讀到趙長卿一首《如夢令》:

  居士年來病酒,肉食百不宜口,蒲合與菠薐、更着茼蒿蔥韭。
  親手、親手,分送臥龍詩友。

  這是趙晚年戒酒茹素的自白。
  黃霑忽有所感,想起移居美國愛好杯中物的倪匡,便依韻作一闋傳真給倪,勸他戒酒:

  大家一齊戒酒,肉食百不宜口。鮑甫與蝦球,望實依開個口。
  冇修、冇修,分送隔籬親友。

  黃霑並在傳真上自添「打油詞」,說「詩固打油,詞亦打油。」
  倪匡收到傳真,正是三藩市的半夜,說夢中讀之,睡意大消,一樂也。
  誦讀打油詞,又笑又感嘆,不妨大家打其油,作一老人吟:

  年來有病無酒,乜病都要感受。腰痠與背痛,更着不能起頭。
  戇尻、戇尻,可知配額已夠。

  最後,寫上「哈哈」二字。
  見方寬烈《香港文壇往事》,頁370。
  圖為有「香江才子」之稱的黃霑。
  ﹙136﹚董橋:馬克思的鬍鬚叢
  
  董橋早期的書,台灣出版的幾本,不時在二手書網見到。
  香港出版的《雙城雜筆》前些年銅鑼灣的書店有不少。
  大陸書迷聞風搶購,現已一本不存。
  《雙城雜筆》是董橋第一本著作,書名原想用「這個那個集」,出版商不同意。
  《雙城雜筆》後來出了台版,叫《另外一種心情》。
  自《雙城雜筆》開始,董橋的書,都是談讀書買書的,純粹抒情、傷春悲秋的,可謂絕無僅有。
  《雙城雜筆》難找,另一本難找的,就是《在馬克思的鬍鬚叢中和鬍鬚叢外》。
  董橋在「自序」中,解釋了書名由來:
  旅居倫敦時期為了寫論文亂讀馬克思、恩格斯和關於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加上走遍倫敦古舊的街道,聽慣倫敦人委婉的言談,竟以為認識了當年在倫敦住了很久很久的馬克思,寫下不少讀書筆記。其實大錯。
  去年答應「素葉」整理那些筆記之後翻看那些筆記,發現認識的原來不是馬克思其人,而是馬克思的鬍鬚。
  鬍鬚很濃;人在鬍鬚叢中,看到的一切自然不很清楚,結果寫了五萬字就不再往下寫了。
  鬍鬚誤人。人已經不在鬍鬚叢中了,眼力卻一時不能復元,看人看事還是不很清楚,筆下寫些馬克思學說以外的文章,觀點多少仍然跟馬克思主義糾纏;就算偶有新局,到底不成氣象。
  幸好馬克思這個人實在不那麼「馬克思」,一生相當善感,既不一味沉迷磅礡的革命風情,倒很懂得體貼「小資產階級」的趣味,旅行、藏書、念詩等等比較清淡的事情他都喜歡。
  因此,這本集子借他的鬍鬚分成「叢中」、「叢外」, 想必無妨。
  @瓜蒌皮2014ABC 335楼 2014-09-08 22:39:43
  年來百病緾紏,食葯多過飲酒。腰痠與背痛,見色不能起頭。
  冇修、冇修,就咁死咗尻就。
  -----------------------------
  暢快淋漓。
  打油歪詞,步安哥韻:

  要把糖尿趕走,肥肉唔好入口。燒鵝與叉雞,更着夀司肥牛。
  快手,快手,分贈樓主網友。
  ﹙137﹚董橋太太:康藍
  
  內地讀書人多識董橋,董橋太座梁康藍則知者不多也。
  梁康藍出過兩本書。
  一本譯著《葉錫恩自傳》,用的是本名,1982年9月香港明報初版。
  另一本散文集《英倫憶往》,署名康藍,1988年9月臺灣圓神出版社初版。
  後者有董橋的序〈《憶往》的憶往〉。
  此文除了蘇州古吳軒2004年出版的《董橋序跋》曾經收錄,董橋自己在香港、臺灣的集子皆未編入。
  直到2012年香港牛津出版了自選集《小品文》,才收於入下冊之中。
  @南壁 339楼 2014-09-09 11:32:46
  厉害
  -----------------------------
  見笑
  那年青文小老闆給書堆壓死。
  我趕緊「清理門戶」。
  書山削去一半。
  豈料短短幾年,書山反而比當年長得更高了。
  ﹙138﹚面皮光滑鬢毛斑

  1934年7月1日,陶亢德主編的《論語》第44期上,刊載了劉半農《自題畫像》詩一首。
  詩云:

  名師執筆美人參,畫出冬烘兩鬢斑。
  桐眼注明勞碌命,評頭未許穴窬鑽。
  詩文諷世終何補,磊塊橫胸且自寬。
  藍布大衫偏竊喜,笑看猴子沐而冠。

  發明「她」字的劉半農,寫此詩時43歲已過,44歲未至。
  既不像傳統整十壽誕的自壽詩,也不似舊派文人的所謂「像贊」。
  當時與之唱和的友人不多,只有周作人和詩云:

  寶相莊嚴許拜參,面皮光滑鬢毛斑。
  眼斜好顯娥眉細,頭大難將狗洞鑽。
  腳下魚鱗方步穩,壺中芝豆老懷寬。
  布衫恰是新章服,抵得前朝一品冠。

  劉氏的自題詩純屬遊戲之作。
  周氏和詩則頗有戲謔之味也。
  @u_94454185 344楼 2014-09-09 13:46:42
  不错,赞
  -----------------------------
  謝謝!
  ﹙139﹚方頭博士胖儒醫
  
  上錄劉半農《自題畫像》詩,唱和的,其實尚有胡適之。
  當時,胡適也將和詩寄給周作人,請其指正。
  可半月一刊的《論語》,待到7月16日(1934年)第45期仍未發表。
  劉半農已先於7月14日因在西北調查方言時染回歸熱病(「即「猩紅熱」)遽然而逝。
  胡適的「遊戲之作」,自然就擱置在周作人手中,無緣發表。
  時光電逝,劉半農逝世近30年後,胡適也於1962年心臟病猝發上西天。
  這期間,周作人在與香港友人鮑耀明的通信中,終於透露了胡適的這首和詩,並將詩稿附贈。
  他在信中特別提示說:
  今日檢舊紙,找得胡適之的打油詩二紙,附呈,可以見他的風趣……
  這首和詩仍然是胡適慣有的打油詩風格,白話文寫作,戲謔意味鮮明直接。
  詩云:

  未見名師畫,何妨瞎品題?
  方頭真博士,小胖似儒醫。
  斫長同名姓,莊家「半」適宜。
  不嫌麻一點,偕老做夫妻。

  詩後附言曰:
  和曲庵自題畫像,敬乞知堂先生指正,藏暉。
  這裡的「曲庵」、「知堂」、「藏暉」分別為劉半農、周作人、胡適的齋號。
  一貫標榜白話新式文學的胡適,能落這樣的款識,亦少見也。

  今日看來,周作人當年沒有用胡適的詩,原因不僅是時間問題。
  還在於這首「想當然」的和詩,根本就不符「唱和步韻」基本法則。
  劉、周的詩,皆為「天田」韻,胡詩莫名其妙地用了「機微」韻。
  劉、周的詩七言,胡詩偏偏五言。
  唱而不和,只好「投籃」。
  作者:ernie 时间:2014-09-09 15:55:07
  -----------------------------
  有没有香港本地佬的粤语诗词?(不合规矩的不算)
  -----------------------------
  估計會有不少。
  找到便貼出來。
  ﹙140﹚西西《東城故事》
  
  《東城故事》是西西的第一本著作,香港明明出版社1966年出版。
  此書是蔡浩泉所編「星期小說文庫」之一,是60年代文學水平甚高的「四毫子小說」。
  書中有「蔡頭」(蔡浩泉)以筆名R.S.的插畫九幅,相當漂亮。
  《東城故事》是四萬字的中篇,書分八章,都用第一人稱「我」寫成。
  不過,此「我」有時是馬利亞,有時是東尼,有時是阿倫,有時是馬克,有時是作者西西,甚至有時是狗兒貝貝。
  不同的「我」,用了不同的視角看事物,表達不同的意識與心境,構成了複雜的層面,展示了同一件事的多方看法。
  最特別的是每到某一階段,西西即插入了電影術語:轉位、淡出、推鏡頭、溶、背景音樂……
  很明顯,寫作時她已有了作為電影劇本的打算。
  1960年代,把電影溶入小說的寫法,算是一種創新手法。
  ﹙141﹚四亳子小說
  
  「四毫子」者,四角錢也。
  香港昔日的流行小說,有所謂「三毫子小說」與「四毫子小說」之分。
  始作俑者,可說是「環球」出版社。
  1960年12月19日,「環球」在其三毫子小說叢書《不了緣》中刊出廣告:
  由1961年起,每十日推出一種32開本的「環球文庫」流行小說,每冊四角。
  這意味着「三毫子小說」的年代結束,代替它的,是後來的「四毫子小說」。
  「環球」是流行小說的龍頭大哥,其他出版社紛紛效尤。
  上節提及的「明明出版社」也不例外。
  「明明」出版的「星期文庫」,作者陣容鼎盛,執筆的多是當時的年輕作家。
  除上文提及的西西之外,尚有亦舒、梓人、馬婁(盧因)、杜紅(蔡炎培)、雨季等。
  雨季即蔡浩泉,圈內人稱之為「蔡頭」。
  「星期文庫」的小說,從封面到內文插圖,均出自「蔡頭」之手。
  四毫子小說,像三毫子小說一樣,也刊四萬字。
  水漲船高。年輕作者的稿酬,亦漲至三、四百元一本。
  這是「窮作家」主要的生活來源。
  圖為亦舒小說《情結》(星期小說文庫)封面。
  ﹙142﹚中國捷克日本
  
  大公報1902年在天津由英斂之創刊。
  大公報在抗戰期間,堅持不在敵佔區出版,輾轉遷移至上海、漢口、桂林、重慶、香港等地。
  1944年9月,大公報最後來到重慶出版,仍由王芸生任總編輯。
  為了安插從桂林來的人員,增闢大公晚報,由徐鑄成主持。
  大公晚報新聞和副刊都辦得十分活躍,但基調比大公報要左。
  王芸生曾發話說,大公報就好像一個蓄電瓶,好不容易蓄滿了電,卻讓晚報不斷地漏了電。
  那時羅孚負責大公晚報副刊「小公園」。
  日本投降後一天,「小公園」刊對聯一則,以世界三國名和中國三城名組成:
  「中國捷克日本;南京重慶成都。」
  此聯渾然天成而又妙趣橫生。
  其中「捷克」、「重慶」名詞兼作動詞用,既寓中國戰勝日本,亦慶賀還都南京,令人叫絕也 。
  參看《我的父親羅孚》,頁42-43,天地圖書2011年版。
  (今早跟「吾兄」、安哥於海安飲早茶,暢談甚歡。由「吾兄」埋單,多謝!中午安哥請客,再多謝。)
  ﹙143﹚蕭紅,黃金時代
  
  許鞍華導演找來湯唯在《黃金時代》中飾演蕭紅,把蕭紅這個名字再一次帶到人們面前。
  蕭紅薄命紅顏,只活到31歲,但她的文字卻在文壇影響深遠。
  她的傳奇一生亦與她的感情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
  蕭紅反叛又前衛的思想,令她敢於反抗父母包辦的婚姻與情人離家出走。
  蕭紅深深明白到生於20世紀初,中國女性在重男輕女的社會中所面對的不公平。
  女性在她的筆下都是彌漫着濃濃的悲劇意識。
  1939至42年期間,適逢其會兩位中國最傑出的女作家都來到香港。
  一是後來變成「祖師奶奶」的張愛玲。
  一是後來被譽為「民國傳奇女作家」的蕭紅。
  二人性格、文風迥異,在香港短住期間想或沒有交會,然而命運又以另一種方式把她們冥冥中扣連──
  張愛玲愛香港的紅影樹,筆下對之着墨甚深。
  而蕭紅在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的骨灰據說撒於一株影樹下。
  影樹之外,另一半的骨灰則撒於淺水灣。
  看過小說《傾城之戀》的讀者,不可能忘記張愛玲筆下那淺水灣景致(尤其是那堵「天荒地老」的牆)。
  「蕭紅之墓」,亦曾寄托於淺水灣十餘年。
  作者:吾兄到那吾到那 时间:2014-09-11 17:04:05
  -----------------------------
  不必客氣,记得寄电郵。
  -----------------------------
  「貓」了。
  @瓜蒌皮2014ABC 358楼 2014-09-11 20:35:21
  中午安哥請客,再多謝。~~~另类AA制而已,下次到你咯!
  老鬼於本周日漂回枫叶了,,,,等你过来!
  -----------------------------
  安哥一路順風。
  楓葉飄紅,零舍唔同。
  毋忘吹水,情比茶濃。
  張德蘭:安哥多珍重……
  @xixiange1963 366楼 2014-09-11 23:57:44
  再追读一过,有趣有识,学习!
  -----------------------------
  再謝洗閑閣兄!
  客氣客氣,互相學習。
  ﹙144﹚蕭紅,端木
  
  說起來,張愛玲與蕭紅頗多相似之處。
  當然,兩人的家世大不同。
  張愛玲生長於士大夫家庭,蕭紅只是生長於東北小城鎮。
  但兩人都是自小缺乏家庭溫暖。
  都是有父等於無父,一生受盡男人欺負。
  蕭紅更甚,先後遇上蕭軍、端木蕻良,以為可以廝守,卻都沒有好結果。
  蕭軍據說有了外遇,還不時「以拳相向」。
  張愛玲與蕭紅都跟香港有過牽連。
  太平洋戰爭時,兩人都在香港。
  張愛玲以學生身份去當看護,還可以笑對戰爭。
  蕭紅則已患了嚴重肺結核,待在瑪麗醫院裡。
  日軍徵用瑪麗作陸軍醫院,將蕭紅等病人轉移到聖士提反女校內的臨時醫護站。
  第二天,她就與世長辭了。
  蕭紅逝世後,端木和駱賓基匆匆將她的骨灰一半埋於聖士提反女校的影樹下。
  另一半埋於淺水灣畔。
  淺水灣那一半,在1957年移葬廣州。
  另一半則長埋女校。
  1997年,端木遺孀鍾耀羣帶同端木部分骨灰,灑於校園……
  蕭紅要是在另一個空間遇上端木,恐怕亦百般滋味在心頭吧?
  @瓜蒌皮2014ABC 370楼 2014-09-12 19:43:29
  有四個字,可以用來形容這二位女史,可惜老鬼受過教訓,唔敢再用!
  不過真的唏噓也!
  -----------------------------
  哪四字,不妨一錄也。
  (145)偷書賊

  常到書店「打書釘」者,恐怕都遇過偷書賊。
  80年代初,內地書市蓬勃,「雅賊」隨之猖獗。
  北方一詩人,冬天穿大軍褸去偷書。
  給逮過正着,掀開一看,滿身是書,猶如自殺式炸彈襲擊者。
  香港某詩人,自「爆」年輕時是「神偷」。
  某次得手,回家後看清楚,發覺「誤中副車」。
  於是從新界乘車到市區,先在附近餐廳享受一頓精美晚餐。
  再進書店把那本偷來的書放回原處。
  看來,有些偷書賊不僅「雅」,而且有「道」也。
  (146)大屠書

  尼古拉森.貝克在其名著《雙重折頁》披露:
  美國國會圖書館從1968年至1984年,共毀書30萬冊,總值1000萬美元。
  全國各地圖書館共毀書97.5萬冊,總值3900萬美元。
  將書刊拍成微縮膠卷,然後銷毀原著,理由是原版不好保存。
  貝克說,與一般意見相反,哪怕是最廉價的紙張都能保存。
  微縮膠卷是差勁的代替物,對諸者而言簡直是一種折磨。
  他把圖書館毀書,稱之為「把舊書送入毒氣室」。
  上文「諸者」,乃「讀者」之誤。
  @吾兄到那吾到那 376楼 2014-09-13 16:35:23
  @深港半邊人
  另一理由应是节省空间罢!
  -----------------------------
  吾兄說對。
  (147)《鹿苑長春》
  
  《鹿苑長春》(The Yearling),(美)M.勞林斯(Marjorie K. Rawlings)著,張愛玲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0年10月初版。
  《鹿苑長春》只是個普通的少年成長故事,不特別感人。
  美國著名導演Clarence Brown曾改編成電影,忠於原著,平凡中顯見功力。
  電影拍得行雲流水,比文字更有動感。
  ﹙148﹚明明「班底」
  
  前文提及「星期小說文庫」,這裡看一下「明明」出版社的「班底」。
  老照片拍攝於1960年代初。
  後排左起:盧文敏、謝世清、錢梓祥(梓人)、蔡浩泉(雨季、方三、RS)、馮兆榮(桑白、慕娜桑)。
  前排左起:雲碧琳、蔡炎培(杜紅)。
  此中,錢梓祥與蔡浩泉均已作古。
  錢梓祥(梓人)在1950及60年代相當活躍,所有可投稿的園地:《六十年代》、《學生周報》、《淺水灣》、《好望角》、《文藝季》、《文壇》、《文藝沙龍》……都有他的踪迹。
  蔡浩泉和桑白編的《星期小說文庫》,出版了梓人的《我不再哭泣》、《姊妹情》、《盜面的人》、《變幻》等好幾種小說。
  蔡浩泉(1939─2000)即是方三、雨季、王兌……
  他寫詩、寫小說、繪畫、插圖、封面設計、畫版頭……
  提起「蔡頭」,香港文化界無人不識。
  他在「星期小說文庫」出版過《咖啡或茶》、《天邊一朵雲》、《丁香結》、《成年人的神話》和《三月暮》等。
  盧文敏1960年代初台灣師大畢業回港,全情投入文藝事業,得慕容羽軍協助組稿,出版過《學生生活報》、《文藝沙龍》並参與《文藝》月刊的編輯工作。
  盧氏創作甚勤,以短篇小說《陸沉》奪《中國學生周報》1966年徵文比賽青年組第二名,僅次於西西的《瑪利亞》。
  他後來以創作流行小說為業,以「老偈」及「孟浪」等筆名,寫過千萬字的消閑小說。
  消聲匿跡近三十年後,近年活動頻繁,似有重新出發的意圖。
  桑白又叫慕娜桑,在香港活躍超過五十年,乃社長及總編輯級人馬。
  他是1950年代的詩人,與RS(蔡浩泉)詩畫合作發表圖文並茂的作品,甚受歡迎。
  至於超過六十年詩齡的飄逸詩人蔡炎培(杜紅),至今耕耘不絕。
  以輩份算,當然是慕容羽軍夫人雲碧琳最老資格。
  她1950年代開始寫小說,以《燕子崖》(香港五月出版社,1958)、《歸寧》(香港五月出版社,1959)、《椰林月》(香港現代出版公司,1962)享譽香江文壇。
  她創辦及編輯《學友》、《中學生》、《文藝季》等期刊,曾任《學生周報》編輯,與夫婿慕容羽軍創辦「五月出版社」,出版文藝書刊多種,貢獻良多也。
  ﹙149﹚黃天石《文學世界》
  
  《文學世界》是香港重要的文學雜誌,1954年4月創刊,至1965年6月止,共出46期。
  雜誌封面註明「傑克創辦」。
  傑克就是黃天石。
  黃天石(1899~1983)是香港第一代新文學作家。
  他19歲踏足報界即開始寫作,最初寫的是「鴛鴦蝴蝶派」言情小說。
  至1921年發表白話文小說《碎蕊》後,埋首寫了大批作品,成為極受歡迎的流行小說作家。
  他的小說暢銷後,其作品大量被盜印及冒印。
  傑克懊惱之餘,於1950年代創辦基榮出版社,專門出版個人的作品。
  再於1954年創辦純文學期刊《文學世界》,並於創刊號之封底表列出「戰後傑克新著」書目,讓讀者知道哪些才是傑克真正的作品。
  @深港半邊人 328楼 2014-09-07 18:23:08
  ﹙132﹚「快刀手」倪匡
  見安哥留言,便想起那天在茶樓飲茶,巧遇老態龍鍾的倪匡。
  倪匡曾是香港專欄作家的「快刀手」,一天可以寫好幾萬字的稿。
  曾自誇「漢字寫作,速度之快,世界第一」。
  2005年,他出版了最後一部衛斯理傳奇《只限老友》之後,宣告封筆,從此銷聲匿跡。
  他自己的說法是「寫作配額用完了」。
  倪匡夫婦後來於1992年移民三藩市。
  後因,太座太掛念香港,終於在2008年又舉家搬......
  -----------------------------
  @tt大酱 381楼 2014-09-17 12:37:01
  读了很多他的小说,很喜欢!!!
  -----------------------------
  t t 兄打沙龍,也打書釘。
  倪匡的讀者,大陸才是主場也。
  ﹙150﹚傑克,黃天石
  
  傑克是香港五、六十年代的「重量級」作家、出版人。
  除了出版《文學世界》,還自資創辦「基榮出版社」,出版個人作品。
  黃天石又名黃炎,筆名傑克。
  1955年,隸屬於國際筆會的香港中國筆會成立,黃天石被推舉為會長。
  不久,該會把《文學世界》作為筆會的會刊,於1956年5月復刊。
  復刊後的《文學世界》也是16開本,改為季刊,篇幅則擴展至90頁左右,乃香港早年舉足輕重的文學刊物。
  此刊出至1965年6月的第46期止,後改為報紙副刊的雙週版,移至《星島日報》易名「文學天地」,繼續刊登文學作品。
  圖為《文學世界》創號封底,所錄書目,皆傑克作品。
  @瓜蒌皮2014ABC 384楼 2014-09-18 17:39:00
  G網朋友很掛念大佬,但又不願,不能上天涯,又想看大佬東西,老鬼可否代為轉貼至你G網?
  -----------------------------
  多謝大佬!
  不必了。
  這陣子都在香港。
  G營可繼續經營。
  不想重重覆覆,架床疊屋。
  ﹙151﹚黃碧雲奪「紅樓夢獎」
  
  「紅樓夢獎」全稱「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2005年在香港創辦,是給全球所有華文作家參加的長篇小說獎。
  「紅樓夢獎」每兩年頒發一次,今年是第五屆。
  此獎成立以來,今年首次由香港作家獲得首獎。
  摘桂者,黃碧雲。
  作品:《烈佬傳》。
  ﹙152﹚「紅樓夢獎」歷屆得主
  
  「紅樓夢獎」由浸會大學人文學院2006年發起,每兩年舉辦一次,旨在獎勵世界各地出版成書的傑出華文長篇小說創作。
  此前四屆的得獎人均來自台灣及內地,包括:
  首屆得主賈平凹。
  第二屆得主莫言。
  第三屆得主駱以軍。
  第四屆得主王安憶。
  是次決審委員由鍾玲、白睿文、陳思和、陳義芝、黃子平及上屆得主王安憶組成。
  今屆「紅樓夢獎」競爭相當激烈,入圍競逐的包括閻連科的《炸裂志》、蘇童的《黃雀記》、韓少功的《日夜書》、劉震雲的《我不是潘金蓮》和葉廣芩的《狀元媒》,作品都非常有分量。
  在眾多內地作家的光環下,黃碧雲《烈佬傳》的獲獎,對一直被邊緣化的香港文學來說,意義重大也。
  ﹙153﹚「蹄風《遊俠英雄新傳》
  
  蹄風:《遊俠英雄新傳》,全8冊。
  環球圖書雜誌出版社1957年。
  2011年拍賣價:200港元。
  安哥大佬:
  不可看表面數字。
  大觀園外表華麗,卻是一座「危樓」也。
  ﹙154﹚吳達謀《評梁羽生的武俠小說》
  
  吳達謀:《評梁羽生的武俠小說》
  武俠小說周報社,1957年初版。
  2011年拍賣價:200港元。
  ﹙155﹚武俠小說家:蹄風

  蹄風本名周叔華,上海人,生卒年不詳。
  原為「廣派」武俠老作家之一,但地域色彩並不甚濃,曾寫過《血戰古兜山》、《勇闖十三關》及《海南俠隱記》等短篇武俠小說。
  在所謂「新派」武俠崛起之際,蹄風亦別走偏鋒,以邊疆民族傳說為題材而撰《猿女孟麗絲》、《天山猿女傳》等書,由是聲名漸著。
  從1956年起,蹄風陸續推出《游俠英雄傳》、《游俠英雄新傳》、《龍虎恩仇記》、《清宮劍影錄》及《武林十三劍》等系列作品,緊緊扣住「反清復明」的故事主題;演敘青龍會聯合天下劍客、奇人,與江南八俠共同對付「魔王」雍正之始末,以及清宮諸皇子為奪帝位、爾虞我詐之內鬥,長達百餘萬言。
  由於故事情節曲折離奇,武打緊張熱鬧,曾轟動一時。
  謝謝樓君。
  ﹙156﹚《大風》雜誌
  
  《大風》雜誌(十日刊)第13、31、44、47、56、60、95期。
  陸丹林主編,香港大風社,1938–41年。
  共7冊,16開本。
  2011年拍賣價:500港元。
  ﹙157﹚陳蝶衣《香港影壇秘史》
  
  陳蝶衣:《香港影壇秘史》。
  香港奔馬出版社,1984年初版。
  2011年拍賣價:200港元。
  ﹙158﹚包笑天《衣食住行的百年變遷》
  
  包笑天:《衣食住行的百年變遷》。
  香港大華出版社,1974年初版。
  2011年拍賣價:200港元。
  ﹙159﹚羅香林《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
  
  羅香林等著:《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
  香港中國學社,1959年。
  2011年拍賣價:500港元。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