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看過的閒書

  多謝 E兄「精粹」。
  ﹙072﹚無名氏,無名書(之十四)

  然而,故事的轉折卻出人意料,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
  「情人錶上的分針,比賽馬錶的鋼針更快。」
  小說以烏雲遮日、樂極生悲的模式,由狂喜轉入巨悲,由顛峰跌入死谷。
  托木河邊的蜜月之後,林突然接到上級命令,必須在四天之內離開托木斯克,隨部隊取道歐洲返回新疆。
  一道軍令有如晴天霹靂,從此以後,林上校與奧蕾利亞將永無相見的機會。
  兩人在分離前,以幾近愛情狂賭、縱情放欲的方式,享受了短短幾天的「離前之愛」,但離別前的狂愛,已不是浪漫與自主,它夾着悲哀、無助與絕望。
  無法忍受分離的奧蕾莉亞在林離去之後,自殺身亡。
  ﹙073﹚無名氏,無名書(之十五)

  《北極風情畫》成功之處,在於作者營造了一個充滿異國浪漫情調的愛情神話。
  並運用戰爭陰影、世事不安、神秘人物、美麗風景等等外在原素,融合在一場峰迴路轉、跌宕起伏、一夕變色的生死愛情故事中。
  然而,整部小說處處流露出作者赤裸無遺的男性沙文主義,一種基於男性自戀、逢場作戲的情愛殖民主義和露水愛情觀。
  林上校是一位具有中國情結、敗戰流亡的韓籍軍人,但他沒有戰敗的自責與失望,反而醉心在北國浪漫風情,一派紳士、狀似風雅。
  從一開始他熱愛小說《茶花女》中茶花女對阿芒的一場離別對話:
  「只要我還沒死,我總可以做你快樂的玩物。無論白天、夜晚,或是什麼時候,只要你想我,你都可以來,我一定是你的。」
  可以看出深藏在林內心深處男性自戀的想像。
  「几十万册《塔》的大陆手抄本」,的確震撼也。
  ﹙074﹚無名氏,無名書(之十六)

  繼續說無名氏的《北極風情畫》。
  在與奧蕾利亞街頭邂逅時,林上校把誤認形容為「一個甜得令人可怕的長吻」,把兩人的擁抱形容為「維蘇威火山般地熱力」。
  在確認誤認遭責罵「不老實」時,林上校說「一個人不妨殺人,卻千萬不要老實」。
  其中固然逗笑幽默,但不免巧言令色、油嘴滑舌,顯示其對女性的輕佻與率性。
  在遇見奧蕾利亞的母親時,藉由母親之口:「林先生,您的身體真魁武,簡直就像俄國軍人一樣。我從未見過像您一樣結實的東方人。」隨後再通過奧蕾利亞轉述林是一個英勇善戰,立下不少戰功的勇將,藉此將自己塑造成英雄、真理、上帝、陽光的化身。
  即使在奧蕾利亞臨死前處於極度不安寫下的詩,一首以「一個凍死的屍體躺在風雪中」的絕命詩,林還以「特別喜歡」的心情,欣賞着奧蕾利亞臨死之前的殉情之美!
  凡此都顯示作者藉林上校的附庸風雅,流露出自誇、自戀與自大心理。
  ﹙075﹚無名氏,無名書(之十七,完)

  實際上,林上校是否對奧蕾莉亞存有真正的愛情,是令人懷疑的。
  通過奧蕾莉亞在愛情上自我淩遲,將奧蕾莉亞自我毀滅的悲劇說成是最後的幸福,把奧蕾莉亞的自殺說成「永久投入你的懷抱」、「永遠的佔有」……來滿足一個東方男性的欲望和想像,可以看出,這場愛情不過是作者「自娛娛人」的愛情神話而已。
  即使林上校晚景淒涼,那首哀怨淒厲的《離別曲》,也不過是男性失戀、英雄氣短的注腳而已。
  《北極風情畫》與《塔裡的女人》都是無名氏早期的作品,雖說不上完美,但深受讀者喜愛。
  兩部小說問世以來,每部小說銷售超過一百萬冊以上,版次達五百多版。
  作品銷量,足令後世作家瞠目結舌。
  @情狂再生 210楼 2014-08-23 01:36:06
  好文章,很精彩!
  -----------------------------
  謝謝!
  ﹙076﹚「亞洲」書目
  
  第53節提到香港的亞洲出版社,再補充一些資料。
  1952年9月,報人張國興獲自由亞洲協會和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創立亞洲出版社。
  五十年代期間,亞洲出版社出版的書籍超過二百多種。
  對「讀書人」來說,簡直是個天堂。
  「亞洲」不僅出版文學著作,也出版歷史、哲學、政論等讀物。
  亞洲出版社更一度受徐訏所託,代理他全部的著作。
  下錄「亞洲」出版的部分書目:
  唐君毅《心物與人生》(1953),南宮搏《郭沫若批判》(1954),
  羅香林《歷史之認識》(1955),殷海光《邏輯新引》(1955),
  余英時《民主制度的發展》(1955),勞思光《存在主義哲學》(1959)。
  「文藝創作」方面,主要以長篇小說為主,亦有短篇小說、劇本、遊記等。
  本地作品有林適存《鴕鳥》(1953),張一帆 《 春到調景嶺》(1954),
  趙滋蕃《半下流社會》(1954),易君左《祖國山河》(1954),
  徐訏《風蕭蕭》(1956),沙千夢《長巷》(1956),
  傑克《亂世風情》(1959),慕容羽軍《海濱姑娘》(1960),
  倪匡《呼倫池的微波》(1961)等。
  ﹙077﹚慕容羽軍
  
  慕容羽軍原名李維克,另名李影。
  1927年4月生於廣州,對日抗戰後進入大學,也進入了報社當編輯。
  醉心寫作,五十年代作品有《海濱姑娘》、《濤聲》、《夜曲》、《論詩》等。
  六十年代出版《藍 A 字間諜網》、《第四戀曲》。
  1978年完成《星心曲》、《情潮》、《溫馨四季情》。
  花心思最多的《詩僧蘇曼殊評傳》在九十年代出版。
  另著作有《海角豪情》、《瑤寨三八行》、《白雲故鄉》、《長夏詩葉》、《瘦了,紅紅》等數十本作品。
  廣為人知的是《詩僧蘇曼殊評傳》和《櫻花第幾橋》。
  慕容寫小說、散文、新舊詩。
  他的新詩文字佳妙,意境深遠。
  他晚年寫的《為文學作證》,為香港文學留下了不少珍貴資料。
  昔日香江文壇有「歲寒三老」:陳潞、甘豐穗、慕容羽軍。
  「歲寒三老」最後一老慕容羽軍,於去年9月10日以86高歲追隨其他二老去了。
  「羽軍」合起來即是「翬」(音輝)字。
  翬,用作動詞是鳥類振翅高飛的動作,用作名詞則是毛色光鮮之奇鳥。
  毛色鮮艷的異禽,振翅一飛沖天去,留下青名在人間。
  圖為慕容羽軍的小說《海濱姑娘》,亞洲出版社,1960年。
  @红烛婚罗帐 173楼 2014-08-22 11:45:05
  @深港半邊人 ernie
  惭愧呀!孤陋寡闻。现代作家的书、文章看了也不少,但真不知道有“无名氏”这个人。读了深港兄、ernie兄介绍“无名氏”的文章,感概颇多。
  -----------------------------
  哈哈,紅燭兄「馬不停蹄」進出紅樓,怎有空閒看「現代」文字?
  ﹙078﹚南宮搏:浪淘沙

  安哥老友「點題」介紹南宮博,豈可「托手踭」也。
  先錄一首《浪淘沙》詞,乃南宮博1953年之作:

  絕海悵南飛,往事萋迷,紅亭翠館認依稀。
  煙柳陳隋無着處,紅雨菲菲。
  衰草對斜暉,王謝門扉,人空枉自入廉帷。
  來去天涯都是客,不盡低徘。

  哈哈,「來去天涯都是客」,南宮天涯座上客!
  @瓜蒌皮2014ABC 216楼 2014-08-24 02:01:17
  南宫博,,,,又一久违名字, 历史 小说,咱有点感觉,二月河是否有受他影响?
  阅这楼主栏目,让咱回复青少年时期的环境,难能可贵,赞楼主,希望这栏目受到现今青年人的关注,尤其香江青年人(这是良好的愿望而已,无什可能,因他们都是低头一族吧!又"故步自封"的一族而已!)
  -----------------------------
  一把年紀,總甩不掉懷舊本色也。
  ﹙079﹚歷史小說家南宮搏
  
  南宮搏,香港老一輩歷史小說家。
  昔日有此一說:
  台灣有高陽,香港有南宮搏。
  有說南宮搏與高陽齊名,也有說是「兩個層次」。
  南宮搏的歷史小說,風格不一。
  概要說來,早期作品只講男女相思,有言情小說神髓,文字舒放有致,纏綿動人,避而不談天下大勢。
  後期漸關注歷史事件,行文間喜加「按語」,渾厚有餘而靈動稍損。
  他諳熟史料,對重要人事往往有獨到之見,這使得他的作品又不乏給古人「翻案」的效果。
  1972年,他的《洛神》由楊喜松翻譯後交日本《文藝春秋》雜誌連載,得白樺派以「現代中國歷史小說的第一人」相譽。
  (白樺派是日本現代文學中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創刊於1910年的文藝刊物《白樺》雜誌得名。)
  圖為南宮搏的歷史小說《董小宛》。
  作者:瓜蒌皮2014ABC 时间:2014-08-24 20:54:05
  -----------------------------
  唉,相逢恨晚,为什么未能早遇楼主!否则同唱同和,同读同遊同拍摄,此生添多几多姿采!
  起码去多好多地方,读多好多好书!
  -----------------------------
  時光若倒流,跟住安哥搵食。
  今日已在楓葉國「印印腳」看閑書矣。
  先去天涯攝影「視察業務」。
  明天繼續。
  @瓜蒌皮2014ABC 224楼 2014-08-24 21:17:46
  高陽,,,,胡雪巖,细佬误墮"行街"界,见尽商情险恶,又是好书!楼主,你有排唔得閒咯!!!
  -----------------------------
  一世「勞碌命」。
  @瓜蒌皮2014ABC 225楼 2014-08-24 21:19:54
  一早識你,點會咁鬼蠢去移民?
  -----------------------------
  又係嗰句:
  有早知,冇乞兒。
  @红烛婚罗帐 228楼 2014-08-25 00:33:53
  高阳先生对红学也较有研究!继续美文!
  -----------------------------
  對。小弟也有高陽說紅樓的書。
  遲些找出來再看看。
  記得高陽當年在Playboy寫的「食色」專欄,好文章真不少也。
  @xixiange1963 229楼 2014-08-25 01:35:01
  新史料好多,几乎可以重写中国现当代 文学 史,力顶楼主!
  -----------------------------
  哈哈,都是東翻西看、浮光掠影。
  跟「文學史」隔着一個太平洋也。
  (080)亞洲出版社
  
  香港島銅鑼灣老照片。
  可見亞洲出版社、通訊社、影業公司三位一體的「文化重鎮」。
  外牆掛着當時1955年亞洲影業公司製作的兩部國語片的廣告──「傳統」及「楊娥」。
  「傳統」由唐煌導演,王豪主演。
  另外還可看到著名中醫師陳存仁,以及陳非儂1952年創辦的香江粵劇學院的招牌。
  遠處的「包浩斯」建築物,乃銅鑼灣的地標,專門放映西片的豪華戲院。
  (081)《大人》雜誌
  
  《大人》雜誌創刊於1970年5月,1973年10月停刊,前後出了42期,刊物上沒寫停刊的原因。
  《大成》緊接着《大人》,於1973年12月創刊,也沒有發刊詞,但這兩份雜誌間的承繼關係一看可知:
  主編都是沈葦窗,刊物的風格也完全一樣。
  兩本刊物的封面字是集譚延闓的法書,英文譯名是PanoramaMagazine。
  《大人》比《大成》要豪華得多,每期120頁,內頁和封底為名家畫作、法書或手跡,樸素大方。
  《大成》只有80頁,封面和內頁的紙張都較差,封底多為書店或畫店的廣告。
  兩本雜誌放在一起,《大成》寒磣立現。
  圖為《大人》雜誌第35期封面,齊白石畫爭王圖。
  (082)《大人》封面
  
  《大人》和《大成》創刊於上世紀七十年代。
  彼時大陸文藝期刊幾乎一片空白。
  香港的藝文掌故類期刊倒有不少,其中比較有名的是《春秋》和《掌故》。
  在台灣有《傳記文學》。
  但這些雜誌的內容和水準,是無法與上述兩種雜誌比肩的。
  《大人》雜誌封面的畫作,均由「定齋」提供。
  「定齋」是誰,至今成謎。
  圖為《大人》雜誌第32期封面:黃賓虹人物畫稿。
  ﹙083﹚政論家南宮搏

  在一般讀者眼中,南宮搏乃多產「小說家」。
  其實,政論才是他的本行。
  南宮搏本名馬彬,字漢嶽,餘姚人。
  浙江大學畢業,當過《掃蕩報》和重慶《和平日報》編輯,也當過上海《和平時報》總編輯。
  1949年來香港創辦出版社,寫歷史小說,寫專題著述。
  60年代尾應余紀忠邀請到台灣主持余先生的《徵信新聞報》,不久出任余先生《中國時報》社長。
  南宮搏是舊派文士,論政講究人脈的敷設和事脈的索隱。
  一篇圓通的政論,少不了棉絮藏針和進取中的轉圜。
  加上文字駕馭高妙,引起朝野幾分省悟似乎不難。
  余紀忠禮聘馬先生掌理報紙筆政,馬先生這方面的傳統素養應該也在余先生的考量之中。
  時代翻新,像金庸、徐復觀、勞思光、馬彬、徐東濱、董千里那樣的論政家,如今沒有了。
  今天的新筆桿,都嫌浮躁粗疏,老讀者注定寂寞。
  
  ↑1975年蔣介石逝世,弔唁團攝於台北松山機場。左起:南宮搏、新馬師曾夫人、沈葦窗(即上文介紹的《大人》、《大成》雜誌社主編)、新馬師曾、余紀忠等。(南宮搏國語微帶滬腔,粗眉鷹鼻,儀表堂堂也。)
  黃賓虹畫山水較多。
  這山夫畫得古樸也。
  ﹙084﹚馬彬《轉形期的知識份子》
  
  馬彬(南宮搏)1954年出版過一本《郭沫若批判》。
  《郭沫若批判》署名不是「南宮搏」,也不是「馬彬」,是「史劍」。
  署名馬彬的是《轉形期的知識份子》,1956年香港亞洲出版社出版。
  董橋對此書頗為讚賞:
  「那本書寫得真好看,寫中國知識份子在治、亂、興、衰國步裏的命運,戊戌政變,庚子拳亂,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伐抗戰,全寫了,寫到國共兩黨之爭與大地山河之變。徐東濱先生說馬先生這部書和胡秋原那部《中國文化與中國知識份子》都很值得參考,中學生大學生都應該讀。」
  圖為馬彬(南宮搏)的《轉形期的知識份子》,1956年亞洲出版社出版。
  內地書市像個大海洋,什麼書都有了。
  反而是香港書迷「望洋興嘆」也。
  來一闋「C貨」,贈安哥:

  孤雁喜南飛,往事情迷,爐峰腳下認依稀。
  昔日斜陽難覓處,景物全非。
  榕蔭對餘暉,半啟香扉,人去樓空未言悲。
  去來天涯都是客,振翅任飛。
  @战世狂刀 245楼 2014-08-26 01:04:38
  小学读童话大王。初中读科幻世界,高中今古传奇,大学《读书》杂志
  -----------------------------
  差不多了。
  作者:xixiange1963 时间:2014-08-26 00:25:34
  -----------------------------
  男女个个都好有气质,如果与当年大陆的知识分子形象比较,应该很有冲击感吧!
  -----------------------------
  那些年,讀書人甚注重儀表。
  洋服店滿街都是。
  (085)南宮搏晚年厄運
  
  南宮搏1983年59歲故世,今年,正好90冥壽也。
  50開外不算晚年,南宮搏精神氣色尤其像極了壯年。
  沒想到倫敦大英博物館塌磚頭壓傷了脊骨,好運從此拋棄了他。
  南宮搏覆函董橋,提到他遇到的意外:
  「承賜書慰問,謝謝。中國人昔時說運氣,有時亦甚可說得過去。弟在英受傷,分秒之差,當時自西藏館出,如早出或遲出一分鐘,即無事,剛好碰到,無以自解。」
  他信上說脊骨有一節削去了少許,英國醫生說三個月會好,香港醫生斷定半年才平復。
  「仍有酸痛,能平地步行數百或千呎,起、坐皆較難,但現在已能坐下寫字,前數日是站着寫的。」
  一年不到,南宮搏得了肝癌,有時深夜痛得死去活來。
  59這一關,始終闖不過。
  香江文壇,又一巨星隕落。
  (086)南宮搏:《新路》
  
  南宮搏以歷史小說聞名,其實,他也寫過不少學術著作及文藝創作。
  署名史劍的《郭沫若批判》(香港亞洲出版社,1954)和署名馬彬的《轉形期的知識份子》(香港亞洲出版社,1956),都是當代非常重要的論述,可惜近年已甚少見到,一般圖書館恐怕也不藏矣。
  1973年,南宮搏到美國東岸旅遊,從紐約到華盛頓期間,參觀了白種人初到北美時聚居的威廉士堡一帶,受當地歷史文化及民風刺激,忽然想寫一部美國的歷史小說。
  於是,他到美國各大圖書館搜集資料,開始構思、整理。
  經過四年埋頭苦幹,前後兩次赴美訪問及印証,終於完成了二十萬字的長篇小說《新路》(台北九歌出版社,1978)。
  此書有個副題《從威廉士堡到華盛頓》,寫的是美國立國之路。
  他寫印地安人青年阿樂,以勤務兵身份伴隨華盛頓征戰至立國的經過。
  此書於是年七月初版,八月已出至三版。
  南宮搏著作之暢銷,於此可見。
  (087)南宮搏:西江月

  十載滄桑變亂,半年鐵檻無情。紅燈翠袖舞輕盈,轉眼繁華凋盡。
  多少南朝顯貴,如今宅第成塵。芒鞋破衲一身存,還道蒼生醉醒。

  ——西江月.題金陵夢
  
  ↑南宮搏歷史小說《玄武門》。
  (088)南宮搏:宋台懷古

  海涸山移不可尋,宋王台址久湮沉。
  天窮漢宇千舟覆,地盡崖門萬馬瘖。
  去國孤臣留毅魄,臨淵精衛感微忱。
  九龍城外嵯峨石,猶泐遺民井底心。

  ——宋台懷古

  (樓主按:宋台,即香九龍城之「宋王台」,傳為宋末皇帝曾逃難至此也。)
  
  ↑史劍(南宮搏)著《郭沫若批判》。
  (089)南宮搏:滿江紅

  莽乾坤,東海上亂濤未歇。看今日貔貅百萬,心雄氣烈。拔劍欲消千古恨,撥雲要見天心月。會四方揭竿起風雷,民懷切。
  會稽恥,終當雪,楚三戶,教秦滅。願同心共保,神州無缺。牧野興邦豪傑志 ,黄陵奠帝仇讎血。揮長戈萬里復吾疆,天山闕。

  ——滿江紅(用岳飛韻)
  
  ↑南宮搏著《孔雀東南飛》。
  (090)南宮搏:贈水心

  戎馬十年別,相逢各黯然。
  飄搖朱舜水,潦落杜樊川。
  文字傷龍亂,儒林憶舊緣。
  何須悲溷跡,精衛自臨淵。
  二月中山令,斯人亦可嗟。
  才清埋末世,道喪走流沙。
  政亂由來久,途窮望轉奢。
  江關哀怨賦,不盡記年華。

  ——贈水心
  
  ↑南宮搏著,高寶圖:《中國歷代名女人》。
  作者:红烛婚罗帐 时间:2014-08-26 14:59:55
  -----------------------------
  南宫博的诗词确实有些味道。
  -----------------------------
  馬先生的詩詞不少,找到了,再介紹。
  (091)鄭水心:清平樂

  前文錄南宮搏贈水心詩,水心者,鄭水心也。
  下面也錄一首鄭水心的《清平樂.重九登太平山》。
  太平山在香港島,以前稱「扯旗山」,又稱「爐峰山」。

  海天一碧,只是傷心色。負了黃花秋寂寂,萬里斜陽無極。
  而今倚遍危欄,不知何處家山。夜夜零魂碎夢,任他飛去飛還。

  ──清平樂.重九登太平山
  (092)鄭水心:臨江仙

  鄭水心(1900-1975)名天健,廣東中山人。
  早歲入南社,中年參政從戎,轉戰各地。
  後定居香港,歷任上庠教席,講授詞學,並創辦海聲詞社。
  《東珠集》中詞以小令居多,清遠幽雋,頗有韋端己、歐陽永叔神韻。
  而寫海濱風物,融入身世之感,自與古賢境界不同。
  下面再錄一首鄭水心的《臨江仙.淺水灣海浴》。
  淺水灣在香港島南面,水清沙幼景美,乃海浴之勝地也。

  山上夕陽山下雨,濛濛淺水灣頭。凉波飄面欲成秋,潮生還自落,幾見海西流。
  文采鴛鴦三十六,浪花齊打輕舟。看他雙槳去悠悠,相思何處寄,杜若滿芳洲。
  ──臨江仙.淺水灣海浴
  (093)南宮搏:別金陵

  江風河雨草萋萋,世事斜陽看又低。
  三月春寒驚旅夢,二陵山色襯鴉啼。
  道窮至此天難問,政亂端由物不齊。
  漫向臺城呼後主,一聲長嘆賦歸兮。
  ——別金陵
  
  ↑南宮搏:《圓圓曲》。
  (094)董橋憶南宮搏

  2007年5月20日,董橋在其主編的報紙發表了一篇《情願她是李清照》。
  文中,寫到南宮搏的情景:

  那年新春人日,顧小姐(已故收藏家)在硯香樓擺了兩桌酒席說是給大家慶生,飯飽酒酣之際,她從臥室拿出一幅小條幅,是沈尹默替她寫的李清照《武陵春》詞:「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詞意悲深婉篤,書法字字曼舞。歷史小說家南宮搏先生那天也來了,他說那是紹興五年暮春易安寄寓金華之作,胡適認定雙溪在紹興,有些人又說在餘杭,在臨安:「其實肯定是金華麗澤祠前的雙溪,李清照同年下半年才回臨安!」南宮搏說。詞人遲暮,雨泣鬟冷,心事難寄,那時節,她和趙明誠在靜治堂翻茶校帖的恩愛歲月已是綿邈的往事了。
  那天大家談起李清照再嫁張汝舟的事,談起南宮搏先生筆下的李清照傳奇。……
  
  ↑清代竹雕填詞圖筆筒。董橋在其文章裡說:竹雕筆筒桐蔭下的仕女,就算雕的不是李清照我也情願當她是李清照了。
  (095)南宮搏:庚寅初度

  南來鬢髮見絲絲,欲問河清是幾時。
  張儉因人徒野望,梁鴻搖落動鄉思。
  添籌暫博妻兒笑,漸老方知父母慈。
  莫問故園風雨宅,歲寒驚鵲未安枝。
  ——庚寅初度

  (樓主按:庚寅,即1950年。)
  (095)「環球」老闆羅斌

  羅斌1949年從上海到香港打天下。
  那時,他懷裡只有兩枚金條,一箱舊稿、雜誌,人生路不熟,找不到工作。
  他想起在上海,已與友人馮葆善創辦了《藍皮書》,來到香港,何不故劍重彈?
  遂創立「環球出版社」,復刊《藍皮書》。
  請不起人,他自己一個人編。
  稿件方面,由跟他一起南下的方龍驤負責。
  兩個人一個編,一個寫,又把上海舊稿補進去,編成創刊號,發到報攤。
  銷路雖好,可羅斌不滿足,他想到了海外訂戶,然而訂戶哪裡找?
  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每日下午跑到郵政總局,跟接收外埠書店郵件的郵差套交情,允以「一塊錢一個名字、地址」。
  抄下郵戶名單,自己再發信去外埠推銷《藍皮書》。
  羅斌喜歡用新人,當年依達寫第一本小說《小情人》的時候,還是一個揹着書包的中學生。
  著名日文翻譯家東方儀(蕭慶威),當年也是羅斌一手發掘,他倆相逢於天星渡輪,羅斌只跟他搭訕了幾句,就請他為「環球」當日文翻譯。
  「環球出版社」是羅斌《新報》以外另一家大機構。
  這出版社從60年代到80年代,每天出版一本四萬五千字的小說,需要的「作家量」大得驚人。
  羅斌盡量提拔新血,給予他(她)們機會發表作品。
  名滿香港、被譽為巴金接班人鄭慧的《紫薇園的秋天》,就是在這種情況底下得以出版的。
  羅斌提拔新作家,慧眼獨具,倪匡、古龍、卧龍生、諸葛青雲、龍驤、張夢還……都是從「環球」冒出來後而得享大名。
  2012年,香江走了兩位姓羅的出版人。
  老牌兒童畫報《兒童樂園》創辦人羅冠樵在十一月逝世。
  另一位是五月病逝的環球出版社創辦人羅斌。
  (097)環球出版社

  「環球出版社」創立於1950年5月。
  同年7月,原來在上海創刊的《藍皮書》在香港復刊。
  羅斌創業,其《回憶錄》有如此描述:

  羅斌當時只租住板間房,板間房內只能放一張床。
  這張大床除了在晚間成為他一家用以睡覺的地方之外,日間便作為羅斌出版社的「辦公桌」。
  一切編輯、排版、校對和裝釘的工作都在這「辦公桌」上進行。

  一年後,《藍皮書》上了軌道。
  羅斌便在上環新街七號地下開設「環球印刷所」,大展拳腳。
  陸續出版了《武俠世界》、《西點》、《迷你》、《小說叢》、《環球文庫》、《環球電影》、《新電視》、《新文摘》、《新知》、《黑白》和《文藝新潮》等雜誌。
  全盛時期,出版社每月出版定期雜誌17本、單行本22本,以規模論,堪稱空前。
  (098)文壇伯樂

  羅斌身兼環球出版社與《新報》創辦人。
  70、80年代仍盛行報章小說連載,該報每天一個全版都是小說。
  十幾篇從武俠、偵探、愛情到艷情類型都有。
  連載完就由環球出版成書,完全「一條龍」。
  同系旗下另一連載地盤是長壽雜誌《武俠世界》(現仍出版中)。
  在該刊登載的作品則交附屬的武林出版社印行。
  當年「環球」每天都出版一本四萬五千字小說。
  那些年,不少學生是看環球「課餘讀物」長大的。
  經羅斌捧紅的作家很多。
  武俠方面除了金庸,幾乎所有名家都曾在《武俠世界》連載。
  包括古龍、臥龍生、諸葛青雲等台灣新派武俠作家,都靠它在香港打響名堂。
  愛情小說當然就是岑凱倫。
  倪匡在環球寫了不少類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用筆名魏力寫的《女黑俠木蘭花》。
  此外,環球也令專長畫小說封面和插畫的董培新成名。
  @红烛婚罗帐 264楼 2014-08-27 17:39:21
  @深港半邊人
  半边兄笔耕不辍,佩服!每天必读,加油。:)
  -----------------------------
  多謝紅燭兄支持。
  (099)仙鶴港聯

  除了出版業之外,羅斌60年代更曾創辦仙鶴港聯影業公司。
  「港聯」專門改編「環球」旗下出版的武俠小說,包括臥龍生的《仙鶴神針》及倪匡的《六指琴魔》。
  報章、書刊、電影大結合,完全就是「跨媒體」綜合創意產業。
  可惜港聯公司後來因為粵語片衰落而結束。
  羅斌在90年代報業大戰時出售股權,淡出出版業並移居加拿大。
  直到2012年5月病逝。
  羅斌早就看破生死,常說:
  「我已活夠了,不想浪費世上的空氣。即使我病篤,也不必搶救,由我去吧!」
  說得瀟灑,去得瀟灑,這就是羅斌。
  
  ↑「仙鶴港聯」,最初成立時的名字是「港聯影業公司」,由報人羅斌於1961年創辦,創業作《仙鶴神針》賣座後改名為「仙鶴港聯」。
  (100)「環球」花旦鄭慧

  前文提及「環球出版社」的當家花旦鄭慧,可說是羅斌提拔新血的好例子。
  鄭慧(1924─1993)原名鄭慧嫻,廣東中山人,卻在上海出生及長大。
  她在家中排行第二,以下有三弟兩妹,而與姊姊鄭慧舒感情最好。
  姊妹倆均畢業於虹口的「廣東中小學」,很早便投身社會工作,業餘於復旦夜大進修。
  鄭慧自小酷愛文學,1940年代在上海時,因投稿《西點》而踏上文壇。
  1950年代初移居香港,在醫務所任職並住在診所裡,工作較清閒,正好為她提供了閱讀和寫作的機會。
  其時正值《西點》在港復刊,鄭慧乘勢埋頭創作,很快便躋身流行作家之列,成為「環球」旗下的當家花旦。
  鄭慧是1950及60年代的流行小說作家,擁有大量讀者,影響不少。
  時至今日,知道作家鄭慧的謮書人已不多。
  不過,若要編寫香港文學史,絕對少不了她。
  內地出版的《香港小說史》(袁良駿,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年)及《中國當代通俗文學史論》(湯哲聲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均以為「鄭慧就是岑凱倫」,大謬也。
  
  ↑鄭慧的流行小說《月光溪之戀》(環球文藝叢書)。
  (101)鄭慧:《四千金》

  鄭慧的作品甚多,此中以曾拍過電影的《四千金》、《紫薇園的春天》和《紫薇園的秋天》最受歡迎。
  《四千金》拍成電影,由林翠、葉楓等做女主角。
  男主角是電影小生陳厚。
  男女主角都是當時的紅星,十分賣座。
  另一齣《紫薇園的秋天》,是把《春天》、《秋天》兩書濃縮而成。
  鄭慧的小說,深受巴金的影響。
  《紫薇園的秋天》,大意是說長住「紫薇園」中的一位老太太,她掌握了大家庭的權勢而獨裁治家,結果受到新一代的抗爭,引起兩代間的矛盾衝突。頗有《家》、《春》、《秋》的影子。
  
  ↑電影《四千金》(1957)海報。
  (102)宋淇:《四千金》──由小說到電影

  摘錄一段宋淇談《四千金》從小說到電影的文字,原刊於1957年6月《國際電影》。

  《四千金》的改編為電影,在一方面說來比較方便,在另一方面說來,也有它的特殊困難。
  方便的是因為「四千金」是一篇短篇小說,情節上和人物的處理上用不着費盡心機去刪剪。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都先後一一出場。
  這也許是鄭慧女士比較上滿意於這次改編的原因。
  不過電影的篇幅仍較經濟,所以改編者拿這個故事的開始放在父親的一個生日上,結尾放在父親的下一個生日上,所有一切都發生在這兩個生日中間的一年裡。
  我不知道改編者在決定這樣寫時心目中是否想到亞里士多德的「三一律」,可是我知道他的目的是使故事更為緊湊,以符合電影的要求。
  
  ↑電影《四千金》以同名小說改編,圖為作者鄭慧(右二)與女主角等合影。
  (103)宋淇說《四千金》

  宋淇於1957年6月《國際電影》談及小說《四千金》改編為電影的困難。
  下錄「困難」之一:

  《四千金》的改編的特殊困難還是在電影比小說較為保守這一關鍵上。
  例如在小說中,四妹希素是先有了身孕才和劉國楨私奔結婚的。假如電影中也如此表現就有點不妥。
  這不是說電影製作者和電影觀眾大部份是「清教徒」或「道學先生」。
  原因還是在電影產生於觀眾身上的效果比較直接,觀眾很可能在直覺上覺得不舒服。
  小說中希素婚後就在外面組織小家庭。電影為了集中人物可以產生戲劇性的效果,就讓新婚夫婦回到家裡來一同居住。
  
  ↑電影《四千金》(1957)海報。
  (104)《四千金》小說與電影

  宋淇於1957年6月《國際電影》談及小說《四千金》改編為電影的困難。
  下錄載其餘之「困難」:

  「第二點不同是何炎與希棣的結局。在小說中,何炎受了希棣的鼓勵去學駕駛飛機,後來在畢業考試飛行時撞山失事,希棣則因此大受刺激而出家做修女。電影劇本原來也是照這線索發展寫的,後來覺得不妥當,改成希棣已經下了決心出家做修女,但在結尾時還沒有正式出家。在開拍前,又去徵求兩位專家的意見,其中之一並沒有讀過原作,認為改編時不必太拘泥於原作的情節,何炎根本不必死,如果何炎死了,則整個情調不統一,電影也會從令人愉快的家庭喜劇變成令人鬱鬱不歡的傳奇劇。這寶貴的建議終於救了何炎一命,所以在電影中,何炎只不過因開快車失事受傷,後來終於復元,與希棣二人結合。」

  「第三點不同是二姊希倫。在小說中,她與大姊夫陳明遠發生了肉體關係,等到發生關係之後才發覺自己犯了罪,一走了之。電影如果也照這樣拍攝,觀眾可能會恨希倫入骨,認為她的行為不可饒恕。現在電影中的希倫仍然住到澳門陳明遠家中去,仍有機會引誘他犯罪,終於懸崖勒馬而出走。這也是經過改編者煞費苦心詳細考慮後才決定如此做的。」

  「以上指出幾點《四千金》電影與小說的明顯的歧異,目的就是想說明﹕所有一枝一節都經過審慎的考慮,並不是貿貿然隨便處理的。希望讀過《四千金》原作的讀者在看了電影之後不要失望,不要隨便指責電影製作者不尊重原作。」

  然後,宋淇作出如下結論:
  「文學作品與電影本是姊妹藝術,應當像《四千金》電影的結局時四姊妹手携手一同向前行進才是。希望這次《四千金》的改編只不過是一個開始,由此達到創作者與電影製作者更密切的合作。希望創作者產生更多更好的作品,好讓電影製作者有所取材,因為電影劇本是永遠缺乏的。希望文學作品的讀者都成為忠實的影迷,希望電影的觀眾都對原作發生興趣,成為小說迷。」
  ﹙105﹚慕容羽軍輓聯

  慕容羽軍多才多藝,雅俗共賞,共出版小說、散文、詩詞、文學理論等三十餘部。在香港文壇與劉以鬯齊名,堪稱一代宗師。
  2013年9月10日,慕容羽軍以86高歲仙遊。
  下為盧文敏為「師傅」所撰輓聯:

  慕容宗師筆飛為文學永生作證空留島上箋
  羽軍清影劍舞奔月桂圓夢修靈永別邊緣情
  
  ↑慕容羽軍年輕時照片。
  ﹙106﹚慕容羽軍:《論詩》
  
  慕容羽軍(李維克、李影,1927年4月─2013年9月10日)多才多藝,除了小說、散文、詩詞之外,還出版過文學理論。
  1950年代,乃香港詩壇之「戰國時代」。
  力匡、徐速、李素等的浪漫派,何達、舒巷城的寫實派和崑南、馬朗等的現代派,經常因詩的格律、語言及發展方向等問題發生論戰。
  在此動盪的年代中,一向以寫小說為主的慕容羽軍,卻出版了香港第一本談論新詩的《論詩》。
  這本32開,僅53頁的小書,雖然只有「詩的認識」、「詩的表現」、「詩的精神」、「詩的美感」四章,卻能以三萬字全面地介紹了新詩的本質、形態、韻律、意境、感性、理性、東西方美學等十幾個範疇,可供讀者叩開「妙思」之大門。
  書前有作者自己寫的〈獻詩〉代序,以「我挾着抖顫的心滿帶希望/踏上沒有甘泉的荒漠向遠處追踪」,寫出作者對探究新詩領域的熱誠卻又忐忑不安的心境。
  《論詩》由香港學生社於1955年出版,封面的題字和設計,出自嚴以敬(阿虫)手筆。
  ﹙107﹚《藝林》,陳凡,馬國權
  
  馬國權《我與大公報五十餘載的文緣》中,提到他和大公報的文字因緣:

  「我較頻密地與《大公報》交往,那是一九五九年後的事。那時《藝林》週刊新創,金石書畫,詩文論析,兼收並蓄。《文采》週刊,側重文學,宜古宜今。」
  「當時主持副刊工作的副總編陳凡先生要經常出訪各地組稿。他每經廣州,常蒙過訪,談話中多涉及擴大稿源問題。其時我正當容庚先生的研究生,有緣隨容師遍歷商周以來重要遺址,及觀八省市博物館所藏以至私人的賞玩,並有緣聆聽不鮮名家們在閒談中的高論,眼界頓開,獲益匪淺。專家們這些心得,我都用心筆錄下來,分別寫成小品,供《藝林》選用。我還多方介紹專家為《藝林》撰稿。」
  「十冊的《藝林叢錄》正是這方面的部分成品。這樣我持續努力了約二十年,合作愉快。當時我寫的稿子曾剪貼為四大冊,可惜均被紅衛兵所掠去,廿年心血盡付東流,無法尋回了。」

  創辦《藝林》、《文采》兩個週刊的陳凡,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退休,繼任者正是經常給《藝林》撰稿的馬國權。
  陳凡退休後出版了一本《壯歲集》,是他的詩詞結集,直排無標點,古色古香。
  ﹙108﹚王尚義
  
  王尚義(1936年9月25日-1963年8月26日),台灣作家,河南汜水人。
  1948年隨家人自河南輾轉而至香港調景嶺,再遷往高雄、澎湖,就讀於員林實驗中學。
  後考入台大醫學院牙醫系。
  但他真正的興趣是哲學與文學,會拉小提琴、會畫油畫、會刻印,多才多藝。
  ﹙109﹚王尚義日記
  
  王尚義是牙科學生,但真正的興趣是哲學與文學。
  在台大,王尚義經常在校刊中寫稿,跟當時台大才子李敖走得很近,其妹王尚勤曾為李敖情人。
  王尚義在大二時想轉哲學系,但被父親拒絕。
  又和表妹胡建華談起戀愛,卻受到兼任「國大代表」的姑媽強烈反對,轉而學佛。
  曾在獅頭山專心著作。
  醫學系畢業不久便因肝癌而英年早逝。
  ﹙110﹚王尚義《野鴿子的黃昏》
  
  王尚義1963年因肝癌而英年早逝,終年26歲。
  其墓碑上刻有他生前寫的一首小詩:
  「像那山忘記那雲,像那樹忘記那風,像那橋忘記那水底幽情,明天的路上,有水,有雲,有風,讓生命在今天沉默吧!」
  身後家人朋友整理出版他的遺稿,出版了六本著作。
  以《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及《野鴿子的黃昏》最著名。
  1966年由水牛文庫出版《野鴿子的黃昏》,熱賣數十萬本。
  有人評其作品太過陰鬱,有女學生因為讀其遺作《野鴿子的黃昏》而自殺身亡。
  ﹙111﹚關於「野鴿子」
  
  1966年由水牛文庫出版《野鴿子的黃昏》,熱賣數十萬本。
  那些年,台灣的高中生和大學生幾乎人手一冊。
  ﹙112﹚女界尺牘
  
  在上一頁貼了幾幀「童子尺牘」的書影。
  那是「男女適用」的小學教科書。
  這裡補貼一頁只合女士參考的《女界新尺牘指南》。
  ﹙113﹚秋水軒尺牘
  
  清人許葭村所著的《秋水軒尺牘》行文生動流麗,情理兼具,一向被譽為尺牘中之典範。
  許葭村,字思湄,紹興安昌人,清朝文學家,其作品僅得《秋水軒尺牘》流傳至今。
  《秋水軒尺牘》歷來被視認為清代三大尺牘經典之一,與袁枚《小倉山房尺牘》、龔未齋《雪鴻軒尺牘》並列,尤為民國雅士所推重,以為文辭簡潔雅麗,雍容有致,盡顯文言書信特質。
  ﹙114﹚《秋》書首篇
  
  許葭村出身於貧困家庭,雖然屢次試科舉,但始終無法及第。
  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他加入成為河北的幕僚,任職達四十多年。
  許葭村曾刊刻的著作尚有《續秋水軒尺牘》及詩集《燕遊草》,但遠不如《秋水軒尺牘》流行。
  下錄《秋水軒尺牘》首篇「與王滄亭」(別後思慕自述近況):

  弟向獲締交於季方,因得聞元方之賢,思一見爲快。昨於會城邂逅遇之,覺大兄之才華器宇,更有勝於所聞者。正恨相見之晚,不期越宿分襟,又恨相違之速矣。 別後初四日抵津門,初十日詣平舒,月未一圓,地經兩易。風塵僕僕,無非芸人之田,自憐亦堪自笑。

  比值同人歸里,館中惟我獨居;加以清磬紅魚,直是修行古剎。而西風黃葉,洄溯時殷,雙鯉之頒,定不我棄。尊體復元否?嫁務紛勞,諸宜珍攝。因風寄意,不盡所懷。
  ﹙115﹚雪鴻軒尺牘
  
  龔未齋(1738年-1811年),字萼,號雪鴻,清朝文學家,其作品僅得《雪鴻軒尺牘》流傳至今。
  龔未齋出身於幕僚家庭,雖然屢次試科舉,但始終無法及第,因此在各地擔任幕僚達五十多年,當中以紹興師爺的身份最廣為後世所知。
  龔未齋《雪鴻軒尺牘》與袁枚《小倉山房尺牘》、許葭村《秋水軒尺牘》並列,尤為民國雅士所推重。
  ﹙116﹚紹興師爺
  
  龔未齋和許葭村,都是名不見經傳的紹興師爺。
  兩人詩酒酬唱,經常保持書信聯繫。
  《雪鴻軒尺牘》即為龔未齋的尺牘專集。
  全書所輯所錄的信函,內容雖然各有不同,但風格一致,水平統一,可推斷為一個人的手筆。
  古人生活簡單,竟能寫下類型如此廣泛的書信,實在叫人嘖嘖稱奇。
  ﹙117﹚阮大鋮:燕子箋
  
  阮大鋮(1587~1648),字集之,號圓海、石巢、百子山樵,懷寧(今屬安徽樅陽)人。
  以進士居官後,先為東林骨幹,後又反覆。以附逆罪罷官為民。
  明亡後在明安宗朱由崧的朝廷中官至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對東林、復社文人大加迫害。
  南京城陷後乞降於清,跌死於隨清軍攻打仙霞關的石道上。
  所作傳奇今存《燕子箋》、《春燈謎》、《雙金榜》、《牟尼合》,合稱「石巢四種」。
  阮劇文采斐然、辭情華贍、情節多變,追步湯顯祖。
  ﹙118﹚唐人婚戀故事
  
  《燕子箋》寫唐代士人霍都梁與名妓華行雲、尚書千金酈飛雲的曲折婚戀故事。
  大意如下:
  唐代扶風秀士霍都梁赴長安趕考,在曲江池畔巧遇宦家小姐酈飛雲,思慕之而成詩。
  不巧,詩被燕子銜走,落於酈飛雲繡樓。
  天雄節度使賈南仲之子賈於佶,眠花宿柳,不學無術,考場舞弊,換取了霍都梁的考卷,得中狀元。
  賈於佶向酈飛雲求婚,酈父要當場考試,賈於佶醜態百出,鑽狗洞逃走。
  霍都梁與酈飛雲終成眷屬。
  圖為《燕子箋》第二、三齣書影。
  @红烛婚罗帐 287楼 2014-09-02 21:35:37
  半边兄,如果精力、时间充裕,能否给我等普及一下香港各大出版社的情况?简约就行。O(∩_∩)O哈哈~,不好意思。
  -----------------------------
  昔日百花齊放。
  今日花葉飄零。
  今天的牛津(香港)、中華、商務、天地,內地朋友都耳熟能詳也。
  學術一點的有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出版社。
  港大以英文著作為主。
  五、六十年代,出版社稍為複雜。
  前面提到的亞洲,還有「友聯」,都是「美援」,質和量皆一時無兩。
  其他「私營」者,日後有機會再說。
  ﹙119﹚周作人《瓜豆集》
  
  《瓜豆集》乃周作人自編文集。
  書中收錄了周作人大量的散文作品,文筆生動,內容豐富,看似散亂無章卻內含精巧絕倫,充分顯示了作者對文字的駕馭能力。
  一篇篇精美的散文,讓人回味無窮。
  ﹙120﹚《瓜豆集》書名由來
  
  周作人說《瓜豆集》書名由來:
  這半年裡所寫的文章大小總有三十篇左右,趁有一半天的閒暇,把他整理一下,編成小冊,定名曰《瓜豆集》。
  為什麼叫作瓜豆的呢?善於做新八股的朋友可以作種種的推測。
  或曰,因為喜講運命,所以這是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吧。
  或曰,因為愛談鬼,所以用王漁洋的詩,豆棚瓜架雨如絲。
  或曰,鮑照《蕪城賦》云,「竟瓜剖而豆分」,此蓋傷時也。
  典故雖然都不差,實在卻是一樣不對。
  我這瓜豆就只是老老實實的瓜豆,如冬瓜長豇豆之類是也。
  @瓜蒌皮2014ABC 292楼 2014-09-03 19:36:52
  昔日曹聚仁曾寫過不少關於周氏兄弟之間事,甚為有趣!
  有時候,朋友情比兄弟情更緊密!
  -----------------------------
  安哥無恙就好了。
  曹聚仁的書大陸近年出了很多。
  我有舊版的,找到了,也說幾句。
  ﹙121﹚周作人《雨天的書》
  
  《雨天的書》乃周作人的散文集。
  書中收錄了:《孔德學校紀念日的舊話》、《兩個鬼的文章》、《聖書與中國文學》、《日本近三十年小說之發達》、《關於英雄崇拜》等篇章。
  《雨天的書》顯示了周作人前期隨筆的風格特色,以其序言所說「我近來作文極慕平淡自然的境地」來形容,恰當不過也。
  香港實用書局,1967年版。
  ﹙122﹚知堂的苦中作樂
  
  知堂的大部分文章,是他苦中作樂的產物。
  「不為無益之事,何消有涯之生。」
  這是周作人很喜歡的一句話。
  從中亦可見他對生命的執著與無奈。
  《雨天的書》版權頁、目錄(部分),香港實用書局,1967年版。
  ﹙122﹚周作人書信
  
  《周作人書信》的序,別出心裁,叫做「序信」。
  「序信」裡說:
  「尺牘即此所謂信,原是不擬發表的私書,文章也是寥寥數句,或通情愫,或敘事實,而片言隻句中反有足以窺見性情之處,此其特色也。」
  書中收錄與俞平伯通信三十五通,與廢名十七通,與沈啟無二十五通,信件都很短小,多談論讀書、教授、酬和、交往等生活瑣事。
  如致俞平伯:
  「但別換一枚(郵票)貼在信面,請寄到時收下可也。春雨如酥,庭中丁香大有抽芽之意矣。」
  致廢名:
  「張友松君寄來一片,今附去。山中想必風景漸佳,較城中春到應更早也。」
  信手一筆,情趣全出。
  致沈啟無:
  「下午取《莊子》讀之,第一篇《逍遙游》覺得大佳,此種寫法真是如關雲長舞一百六十斤大刀,可羨而不可效仿者也。」
  乃交流心得者也。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