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老的占卜术,共同谛听远古的声音

  人死49天后,除了少数不能投胎的之外,不管是进入仙道、再投胎为人、进畜生道或进饿鬼道,大部分都再轮回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在我们不知的空间里,甚至于还影响着在世的人?
  。。。。。
  死后入地狱不能投胎的现在也不是少数,因为造做下地狱业因的人不在少数。地狱是一个世界,我们生活的这个娑婆世界也是一个世界。娑婆世界之中,人所了知的还不到九牛一毛,更何况十法界、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所以有很多世界(世为时间,界为空间)因为我们智慧不通达而不知道个中微妙,这很正常。修佛就是修觉悟,痴者是不知不觉,连表象都视而不见看不出来;凡人是知而不觉,多知其表鲜知其本;贤人是知而觉之,知其然继而以求觉悟其所以然。能够知其表面现象,同时又能觉悟其内在本质、了悟个中原由,是则为超凡入圣。阿罗汉是正觉,菩萨是正等正觉,佛是无上正等正觉。因为人的觉悟相差不同,所以,每一个人对世界的了知自然各不相同,就像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和态度不同一样。比如佛教道教等典籍或善知识对一些实相的描述,说真实语者可能在有的人看来是胡说八道怪力乱神,所以称为迷信。
  再说六道,六道互相影响又相互轮回,大家对六道轮回都好理解,那么对六道互为影响就更好理解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世界上各种动物自然的组成了食物链,每种动物的成长可能因为畜生道动物自身活动的影响,也可能因为人道人的活动影响而改变某个物种或某个动物的命运。人道中人的成长,可能因为佛菩萨的加持而促进成长进步,也可能因为神鬼讨债打扰等而改变命运,也可能因为人类自身互相的斗争等影响人的生活和发展。畜生道的畜生种类有多种,每一种类又有多样。菩萨道也一样,有初地菩萨有十地菩萨,菩萨阶位有五十二位,各不一样。人道也一样,有各类人种,又有各种人类。人受其他人影响好理解,人受其他道生命的影响,也一样很好理解。
  想问我妈妈的身体状况。1967年 羊 邓 xian(4) fei(1)。我努力找方法能不能让她痊愈。我1991年 羊 李 juan(1)
  。。。。。
  1,你妈身世可怜,早年离亲,孤单。2,下面这句有深意:你母亲性格坚强!责任心重,做事认真,操心家里家外非常刚要!很让人疼的一个女人。3,你会找到方法的,还需要你母亲配合治疗。
  我1991年 羊 李 juan(1)
  。。。。。
  你还是个难产的孩子,的确难为你妈了。
  有人说,梦不到去世的人是因为他们已经投胎,那是不是烧香、纸、为他们念经都没用了呢。
  。。。。。
  一时联系不上去外地的亲人,是不是给他们写信、汇款、寄东西都没用了呢?显然这样下结论有点武断。功德回向给过世的人,无论他投生到哪一道永远都有益,就好像汇款给亲人账号,无论他旅游到哪个城市都可以银联取款一样。
  梦,从一个角度来总结梦,梦是思想状态、精神活动的投射。有时是精神直射,此时人心是净的,外缘可以直接投射在心灵白板上,比如灵性体托梦等,或若干时间后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如梦复现,或曾经发生的事情在梦中重现;有时是折射,此时人的心不干净但相对平静一点,因此映像时会出现折射现象,所以现实和梦境会异曲同工比如《周公解梦》解“梦见齿落父母凶”,性质雷同但现象不尽相同,多少会有失真,神经越兴奋反映越失真,周公解梦和心理学解梦一般针对剖析的是这种梦,因为一般生活中都是这种人偏多;有时是反射,因为人的神经比较压抑、癫狂、或妄念嗔念太重等,现实和梦境是反的,就是大家说的胡梦颠倒,比如人太压抑了反而经常容易做飞翔遨游的梦,人太执着向前追求了反而经常容易做跌足、坠落等梦。
  能否梦到去世的人,不是绝对代表去世的人怎么怎么回事儿了。毕竟人的心要清净到一个境界既纯净清澈又平静安宁这样心静如水的境地不是非常容易,若继而要达到心空无物更不是非常容易的过程,因为凡人贪嗔痴的习性较重。“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无常清、净的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悟空真常的境界。若参佛教《金刚经》不妨也悟一下道教《清静经》,人就会明了佛道无二、真经如一、真境如一、真常如一。《清静经》片段如下:“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下一句:“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此又正如《心经》所言:“。。。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道及得道、修智慧及得智慧的真相,到一定程度人就会明白,无智亦无得和虽名得道实无所得的真言。
  那么从迷到悟是怎样的过程呢?不戒除贪嗔痴就很难入定,不入定就很难现慧(智慧不是生出来的而是本有的,如释迦牟尼佛证悟后所言:“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戒而入定自会显现出智慧)。戒、定、慧是修行的程序法,“戒”为象形字会意字,从“戈”,像“开”,以戈分开之意,表决心,表警戒。“戒”字通“界”,界限、界开之意,还通“诫”,告诫、训诫。修道,要告诫自己和贪、嗔、痴划清界限,所思、所行、所言要时刻警戒。“定”为象形字会意字,从止,为止息;从宀,从正,“正”亦兼表字音,摄心、收心,正念之意。“定”字为将杂妄止息,则自然端正,妄念除却正念自生之意。“慧”字形声字会意字,从心从彗,“彗”在上,“心”在下,彗字甲骨文做扫竹之形,小篆增加“又(手)”,构成了会意字,本义为扫帚、扫除。慧是将杂障扫除后清净的自性、本心自然显现。人之所以迷茫迷惑、失去自己,就是妄想执着形成的障碍太多太厚,如每天都有太阳升起,只因云雾遮盖而不能得见一般,风吹云散自然拨云见日,清除贪嗔痴自然智慧显现。破迷开悟复现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如青天白日云开雾散重见天日一般,如夜幕降临月明星灿而阴霾散去皓月当空星光普照一般。
  佛是什么?正遍知、明行足、如来;佛智是什么?通达一切无上正等正觉之智。一切众生原本具足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心空如无则自然心明如镜,则一切智慧自然照见,它原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如去如来而又不来亦不去。《心经》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一个“照”字表达的非常贴切。由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的色声香味触法或称色受想行识五蕴原本都是空的。迷障除多少,智慧就涌现多少,如同原本清晰的镜面上面的灰尘除多干净,镜中映相就有多清楚一样。镜子可以照见一切像,但镜子中那个像有吗?可以触摸到吗?没有,因外相而呈相,镜中实则无相也不可得镜中相。《道德经》中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也即此意。这种智慧如同镜中之相,无相亦不可得相,所以说这种智慧是无智亦无得。心是空灵清净的,智慧就是究竟圆满的,所以这种究竟圆满的智慧如同一面清晰的镜子可以照见世界百态洞彻宇宙万理。这种智慧不是人想象和制造出来的,这种智慧能够真正的断除无明。十二因缘讲的非常清楚: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世间绝顶的聪明也无与伦比的,这是真正的大智慧。因为佛菩萨的心是空的、净的、平的,如一面镜子一般,所以凡夫在菩萨面前如同在一面镜子面前一样,凡夫的一切都自然而然的被映照出来。《名贤集》中有语:“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肚里跷蹊,神道先知。”所言不虚,即是如此。
  道是什么?《道德经》中说道是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为什么呢?因为它“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心经》是佛教教义缩写,《道德经》是道教教义缩写,佛教和道教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同出而异名罢了。那么多修佛修道的人修的什么?一些人开始也许是想从无修到有,当拥有时当世间所有我尽见时,也许就会发现一切无有如佛者,结果再从有修到无。修行是修觉悟、是修清、修净、修无、修空。修有容易修无难,如同记住容易忘掉难、拿起容易放下难一样。人所觉得美好的一切世间之物,你越是喜欢和执着它,那么你就会越难得到它,同时若舍弃它时你就会更加难过。比如乞丐不会自杀,但破产的老板却可能会跳楼;考功名的不一定会孤注一掷,怕丢官位的却可能铤而走险。有过热恋和正在热恋的仔细想想,你对待心仪的对象是不是这样?相见时难别亦难。求爱遭到拒绝,会有多痛苦?会痛苦多久?沐浴爱河而失恋,又会有多痛苦?又会痛苦多久?执着生烦恼,放下得自在。和贪嗔痴相应的执着和热衷会极大的消耗人的福报,儿女私情便是如此。千古绝恋的爱情故事,哪一个不是悲剧?所以,生活中修行先要对自己觉得是美好事物的爱升级,让爱远离贪嗔痴,为爱注入戒定慧。一味满足对方的贪嗔痴,这种爱是溺爱,爱已溺亡;一味满足自己的贪嗔痴,这种爱是错爱,错解了爱。溺爱和错爱都不是真正意义的爱,都只是愚痴的给予满足罢了。有的人爱的很痛苦就是因为这样,不是在愚痴的满足对方,就是在贪婪的满足自己,愚痴和贪婪并行通俗的说叫做错误的追求。由于错解的爱,才有多余的情,贪、嗔、痴如一母三兄弟的铁三角,愚痴来了,贪婪来了,嗔恨必紧随其后。所以这种爱最终结果从来都是:自古多情空余恨 此恨绵绵无绝期。(接下)
  (接上)无论一个人有意还是无意,大家追求快乐和逃离痛苦的意识是一样的,那么其实大家都在生活中修行,就像婴幼儿的学习,无论大人有没有教育他们,他们都在不知不觉的学习。每个人都愿意向前进,大部分人觉得自己是在向前进,只是每一个人对前进的认识和前进的态度与方法不一样罢了。只要一个人前进的态度和方法在逐渐的远离贪嗔痴,树立正见、正思、正语、正行,那么这样的进步都是正精进,那么他所从事的工作就是正业,坚持这样的活法儿叫做正命、正定。做到这些,他就是一个生活中的修道者,宁搅千江水,莫动道人心。道心清净,可贵难修,我们和人交往处处要养成提升周围人道心的习惯,这是无量功德、是真供僧、和合僧。千万不要去诋毁、破坏、扰乱道人心,这是毁僧谤道、是断佛慧命,罪业深重。《佛陀十大弟子传》中记载:
  优波离站在他持戒的立场,关心法制的问题,关心男女的问题,关心老病的问题,尤其他最关心的是破僧与和僧的问题。六和敬的僧团,戒和才能同住,一个持戒的比丘,最关心的就是僧团和合的问题。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优波离想到僧团的团结问题,就走到佛陀座前,顶礼佛陀问道:“佛陀!请问什么叫做破和合僧?”“优波离!”佛陀喊了一声,回答说道:“若大德比丘如法如律善解深理,诸弟子们无论是出家的或在家的,都应该礼拜恭敬随顺他的教导,若有人轻视、嘲笑、讥讽、毁谤,就是破和合僧;若在家信徒,对出家僧团,妄分人我,或在僧团中挑拨离间,或制造纠纷,是名破和合僧;若军政大员,强以权力,干涉寺院,驱污僧尼,是名破和合僧。”“佛陀!破和合僧的人有什么罪过呢?”优波离又这样请问。 佛陀没有考虑就说道: “优波离!破和合僧的罪过,一劫之中堕在地狱中受苦!” “什么叫做和合僧呢?”优波离问。“优波离!礼拜、恭敬、随顺如法、如律的比丘,以及能够发心助僧、赞僧、和僧,是名和合僧。”“那么,和合僧的人有什么功德呢?”“和合僧者的功德,一劫之中,升入天界享受快乐!”
  和僧、破僧的功罪,优波离不是不知道,他要借佛陀的金口宣说,增强话的力量,他就是这么一位谦虚、守法、明理的人,他的作风,他的态度,使我们对他生起无限的敬爱!《吉祥经》中佛陀回答的第一吉祥就是:“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德智是一个人拥有吉祥的第一要素。如同党和政府对国家教育方针做德、智、体、美、劳五字概括一样,同样是把德智放在第一位。生活中做到如理的求法、闻法、思法、修法、如法、持法自然法喜充满!祝你法喜充满!
  1,看了《凡四训》,里面有说数不拘善人。。。。。。用于寻花问柳的钱财全部或者部分用于做善事,由于没有在继续做恶,从而没有离婚或者没有疾病,或者疾病在得到康复,这不就是改变了命里本该有的数吗?
  2,我在看帖子里的一些教导正好能解释心里的许多疑问的时候会很开心,会喜不自禁的笑,这就是你经常说的法喜充满吗?
  3,只要静下心来诵阿弥陀佛,或者默念随时随地都可以吗?
  。。。。。
  1,原本计划造恶的钱,后来全部或部分拿来做善事,这只是行为上的止恶行善。《了凡四训》中讲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这个表面行为上的善举,是真善假善大善小善暂时还不好说。如果没有忏悔心,没有真正的善心,那么所作的善恶业,所种下的善恶种子,未来果报成熟时,都将得到善恶所对应的果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行善得善报,做恶得恶报。造作了许多恶业,后来生起了忏悔心,那么仅仅止恶并不再犯还远远不够。如果仅仅是止恶并不再造恶,那么还称不上忏悔,知错而不再犯错并且改错才是忏悔。什么叫改正?改,是把以前做错的改过来,该偿的就偿该还的就还;正,是以后要正确的做,后正前不改不叫改正,不叫忏悔。批改作业是不是把我们已经做的作业给予对错的批示,然后再把做错作业的给纠正过来?再说,一个人长期以来背了一身债,后来有所觉悟了,便决定不再继续背债了,不想过这种负债生活了,开始自己挣钱过日子,难道这样子就以前的债不用还了吗?说不过去吧。命数就是这样,过去欠的数还没还呢,没改呢,只是以后不欠了,就能说数不拘这种人?忏悔基本意义是对人格的清洗,有污去污,其次是正确人格的树立。像一件衣服,以后不再脏,以前脏就脏着吧,这种态度和方式不登大雅之堂。
  我们看看《礼佛大忏悔文》中是怎么做忏悔的,摘录片段如下:
  “所作罪障,今皆忏悔。今诸佛世尊,当证知我,当忆念我。我复于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我余生,曾行布施或守净戒,乃至施与畜生一抟之食,或修净行,所有善根成就众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及无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校计筹量,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才叫忏悔:若我今生曾经做的善,小到哪怕是喂一口畜生食物的善,以及后世所有的善根,这一切都称称算算,全部做回向。
  普贤菩萨第四大愿就是忏悔业障愿:“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真正的忏悔不是一语带过那么简单,也不是心里知错而已,忏悔需要思想认识和实际行动。那种今天拜完忏明天继续犯的忏悔更是没有任何意义。
  打个比喻就像一个人欠债了,觉悟到非常对不起债主,决定把现有资产由公证处公证法院执行,全部估价执行还债,以后再挣钱也都还债,即使有多余的钱财也全部都布施出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忏悔?这种忏悔真的是意义非凡。欠多少数,连本带息都还回去;有多少数,都布施出去。这种人根本都不拘数,用数来计,那也是超数,数不拘这种人。做人行善不拘数,忏悔不拘数,数就不拘人。每一个人反观下自己,再观察一下生活中的人,有几个真正大忏悔的?很值得觉得自己是在忏悔的人反思,所以别急着知道数拘不拘,先看自己够不够数。
  一切善中,心善是本、是根,言行是表、是枝节,如果忽略了心善这个根本,一切善语善行的表面工作无论做的有多么华丽和宏伟,都不免流于舍本逐末,没有根的善语善行其功德微乎其微,甚至没有丝毫,只是有点福德罢了,能继而由表及里就更圆满了。一颗树只要树根维护好,枝干自会繁荣茂盛,即便暂时没有枝干它也会生出枝干来,而一颗没有根的树木无论现在有多茁壮,总会枯萎的,毕竟佛法不度无缘之人,天雨不润无根之苗。善,也是这样,只要有善根,善根好,有苗不愁长,善行功德会自然生发并开花结果,早晚一天善德圆满,福慧全现。生活中关于善恶这个话题,一旦谈到善这个话题,都说善根大小,一旦谈到恶这个话题,都说恶习多少。为什么不说一个人善习有多少或者恶根有多大呢?因为善是人的本性,恶是人的习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很多人将这句话用来辩解和维护自己的一些恶习,觉得自身的一些问题很难改变。其实是自己没有认识到本性和习性的差别,又受到这句话的不良心理暗示,这都需要我们警醒,一定要用智慧将那些邪知邪见摧毁。
  2,求法、闻法、思法、学法、修法、持法、弘法,其中任何一个使人充满快乐都是法喜充满。
  3,阿弥陀佛!不念不如散念,散念不如正念,正念再正念,就是正念相继念念相续,这是念佛往生之道。善导大师开示:“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外无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
  今天是阿弥陀佛佛诞,如果你今天此时看到这个发言,请接下来随我们一起念诵阿弥陀佛圣号并作功德回向与十方法界一切众生。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普愿尽法界。沉溺诸有情。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阿弥陀佛于未成佛前,在过去无量劫中,为妙喜国的国王,名为乔尸迦,他的父王名为月上转轮王,母亲是殊胜妙颜。在当时有一尊佛出世,称为世自在王如来(定光佛以下的第五十三佛)。乔尸迦王听佛说法,心怀畅悦,心地开朗,遂发无上菩提心,弃舍了国王位,皈投世自在王佛而出家,赐号法藏比丘。他的修行意志在救度一切众生之苦,而发广大愿力。他自因地起就喜好修持特殊之行,并希望达成最极无上的佛果。又对于沉沦苦海中的苦恼众生,尤欲赐与极上无比的大安乐与利益,才能满足他的心愿。于是他仔细思维,欲达成此目的,必须先建立一殊胜极乐的世界,来摄度众生才可以,又遂复立定一种最简要的行门,能够使一切众生,易于修持而喜欢生到他的国土。尔时法藏比丘唯不知道何尊佛的佛土最为超绝?修持如何法门最为简易,方能达到大愿,克成伟业。于是法藏比丘重诣佛前,顶礼已毕,长跪合掌,以颂赞佛,赞已,禀白佛言:(我发无上正觉之心,唯愿世尊广为宣演十方诸佛如来壮严的净土,并诸修证的法门,我闻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令我速成正觉,拔诸众苦)。
  时世自在王佛,感念其壮志及他的高明,即细为开示诸修行门,并广说二百一十万亿诸佛刹土的境界。尔时,法藏比丘仗佛之不思议神力,并其一念真诚感应的心愿,诸佛国土即时悉现于眼前。法藏比丘闻佛所说,更加欢喜踊跃,发起无上胜愿,遂于诸佛国土中,精细选择其胜而舍其劣,则唯有西方净土,最为殊胜,最为适意。又于过去因行中,细心检定,舍其难而选取其最易的行门,莫过于称名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是时即再白佛说:[我已摄取壮严佛土,清净之行]。时佛告法藏:[汝今可说,悦诸大众]。法藏比丘白佛言:[唯垂察听如我所愿,遂于佛前广发四十八愿],创设新的极乐世界,广度九品含灵,愿愿壮严极乐,愿愿拔度众生。尔时法藏深自思维,若非绝胜殊妙的净土,则希望往生者就少,或且是因生难为修持,虽则是殊胜的净土,如何的壮丽,亦不能广摄众生,求生我国。如是奈何能酬兹大愿呢?于是就以壮严西方极乐世界,为一切众生的归宿处之果,提倡念佛法门为一切众生修行往生之因,如此绝世的大业,非是大愿大力,岂容易成就!所以法藏比丘即时发大道心,依本誓愿力,历劫修行,勇猛精进,忍力无倦,善行不退,或生为王,或为豪富,或为比丘,或为天人等,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广修万行,多植德本,乃至修诸艰难的苦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苦行都修持过由此可知法藏比丘的用心了。
  阴历十一月十七日为阿弥陀佛佛诞是怎么来的呢?
  永明延寿大师(公元九○四——九七五),唐末五代临安府余杭(浙江杭县)人,大师乃是中国佛教史与文化史上的一代高僧――它不仅是中国祖师禅的法眼宗三祖,又是莲宗(净土宗)第六代祖师。在中国佛教史上一身兼祧影响最大的禅、净两宗祖师的唯有永明延寿大师一人。
  大师在当时深受吴越王钱俶的礼敬,尊奉他为国师。有一天,吴越王想开个无遮大会――就是打千僧斋,只要是出家人来应供,皇帝是一律平等供养。虽然说是平等供养,摆设的桌位总有上下座的分别,上座的位子谁都不愿意坐上去,大家都谦虚地推来推去。在谦让不下的情况下,大家想既然永明大师是皇帝的老师,当然请永明大师坐上首席位子,但是永明大师也很谦虚,就是不肯坐这个首席位子。在这么推推拉拉,就来了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大耳朵和尚,大家都不认识,看到大家在那里推让,他老人家就不客气,往首席位子上一坐。这一坐下来,当然吴越王也不好意思赶,但是心里很不舒服,国师没有坐首席位子,却被一个不认识的和尚坐上去,但总算是出家人,也就不便说话了。    
  打完千僧斋,大家都散去了,吴越王就问永明大师:“我今天供斋,有没有圣人来应供啊!”吴越王认为如果有圣人来应供,他的福报就大了。    
  永明大师说:“有啊!”他说:“什么人啊?”“是定光古佛今天来应供。”“那一个?”“坐在首席的那个大耳朵和尚就是。”吴越王听了之后心里就很欢喜,赶紧派人去追。    
  派去的人就一路到处去打听:“你们有没有看到一个耳朵很大的和尚,从那一条路走了?”后来打听到长耳和尚是在一个山洞里面修行,找到之后,吴越王派的人就顶礼膜拜,请他到皇宫里面来供养。    
  长耳和尚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阿弥陀佛多嘴啊,泄露我的身分!长耳和尚说完就圆寂了。    
  这些人看到长耳和尚圆寂,就呆在那边:“定光古佛是找到了,却圆寂了。”想想他刚才讲的“弥陀饶舌”,说长耳和尚是定光古佛的人是永明大师啊,那“弥陀饶舌”不就是在说永明大师,原来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赶快回去报告吴越王:定光古佛走了,阿弥陀佛还在。    
  吴越王听到定光佛圆寂的消息,当然很失望,但知道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这下欢喜得不得了。就赶紧去见永明大师,快步往外走,走到门口,刚好一个报信的人慌慌张张地从外面跑进来,几乎跟吴越王撞在一起。吴越王问他:“什么事情这么慌慌张张?”“永明大师圆寂了!”     
  这是阿弥陀佛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作永明延寿大师的一段公案,现在大家订阴历的十一月十七日作为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教主,而且成佛已经十劫,不是历史性的人物,十一月十七日是永明延寿大师的生日,所以就把这一天当作阿弥陀佛的佛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