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老的占卜术,共同谛听远古的声音

  为什么所有今生所犯下的罪业都要在来世体现呢?很少有听说过现世报的言论。如果所有罪业都能够是现世报,那么人们对于天理教法不是更加的敬畏。
  。。。。。
  现世报应,用眼看,一种人一看即明;来生报应,用言教,二种人一说即懂;三世因果,需体悟,三种人对生死轮回三世因果,视之不见、充耳不闻、受之不悟、造之不觉、疑而不信。因缘果报的真相,由客观真理决定,敬畏与否的感受,由主观意识决定。真理为道,遵理为德,相信真理和敬仰真理,对真理信仰的意识和自身善根慧根等多种因素有关系。
  从远近深浅的故事层面来说:
  儒教在生活中给人的浅显认识似乎更多的是教育人重视今生一世的修学;
  道教在生活中给人的浅显认识似乎更多的是教育人重视今生、来生、后辈的修积;
  佛教在生活中给人的浅显认识似乎更多的是教育人重视今生、来世、以至生死解脱的修证。
  儒教故事中,修研学问而今生有所作为光耀门庭的故事和不学无术一生碌碌无为的故事有很多;道教故事中,修功积德而成仙得道或当代后世几辈荣华的故事和缺德作恶祸及后代的故事有很多;佛教故事中,修行证悟而解脱生死或转生善道的故事和作恶多端不知悔改死多地狱恶鬼畜生的故事有很多。无论是今生报来生报,这类故事和言论并不少,是我们的注意力在这类言论上放的少。不是眼睛看不到,主要是心感受不到,为什么呢?人们看到的事物基本一样,得到的觉悟却各不相同。有的人需要强烈刺激,甚至多次刺激;有的人只需轻轻点化,甚至不点自化。
  每一个人对幸福喜乐的理解不一样,所以会采取不一样的态度和方法,不同的生活观、价值观决定了每个人对生活的感悟各不一样,不一样的感悟成就不一样的人生。重人我利害,是兵法人生,生活中多算计胜败得失,交朋友、做选择、感受幸福快乐也多以此作为根据;重三纲五常,是伦理人生,生活中多在意情理寒暖,交朋友、做选择、感受幸福快乐也多以此作为根据;重吉凶祸福,是道德人生,生活中多分明是非善恶,交朋友、做选择、感受幸福快乐也多以此作为根据;重究竟解脱,是圆满人生,生活中多观照迷悟真假,交朋友、做选择、感受幸福快乐也多以此作为根据。所谓利乐有情,也是依有情众生习性而方便之言,要真正做到的是法乐有情,让一切有情众生法喜充满究竟安乐。
  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立人。人的视野远近决定知见高低,知见高低决定目标大小,目标大小决定方法曲直。你听到的多是来世报言论,很好!因为视野越远知见越高,知见越高目标越大,目标越大方法越直,所以君子大多不拘小节英雄从来直面人生。目光近知见就低,知见低目标就小,往往操小心思做小事情的人做事反而比较周折麻烦,潇洒游乐的反而都是做大事的人,一国之君都可以轻松潇洒的在外面溜达转悠一圈吃笼包子喝完粥弄个早点,上个小班可能早点每天都是对付对付。你想多一些今生报的见闻呈现给那些着眼今生现前的人,以此使人们对天理教法升起敬畏,这个愿很好!其实每天的早报新闻晚报新闻都不乏今生报的故事:违规车祸,腐败判刑,做贼被抓,邪淫离婚,贪杯闯祸,杀人坐牢,敬业先进,勤劳致富,法制民生,文明幸福等生活故事,现实生活中不乏正反两面的因果故事。一花一世界,视界不同,世界不同。
  我当然愿意治好孩子,他的耳朵是我心里永远的疼,如果可以我愿意拿我的耳朵换给她,您最后那一句给了我很大希望啊!。。。他确实是右耳听力不好,还请大师救救他!
  。。。。。
  解铃还须系铃人,我帮不如你帮。法官要做到明镜高悬,肇事者要做到忏悔补偿。
  提供给你一个卯酉钟鼓忏悔法。早晨鸣钟,晚上鸣鼓,晨钟49,暮鼓81。
  叩天钟:嘴巴双唇不张,上下牙齿叩击。
  鸣天鼓:双手掌心掩耳,双手手指抱住后脑,双手食指放于无名指上,然后滑下敲打后脑,自听如击鼓声。
  咒语:叩天钟鸣天鼓,闲话不言闲语不入,耳根清净罪业消除。
  早上起床后,净心,面朝东北深吸清气一口,咽下,闭眼,开始叩天钟,49下后吐浊气于西南,念咒9遍,睁眼;
  晚上入睡前,净心,面朝东北,低头,闭眼,开始鸣天鼓,81下后念咒9遍,睁眼。
  若孩子方便,让孩子晚上自己动手跟着你一起敲天鼓或你为孩子敲天鼓,孩子敲完天鼓后,你依然念咒9遍。
  每次叩钟、鸣鼓、念咒,不可凑数而快,认真行持、念诵、忏悔罪业(如有供奉太上老君更好,太上名李耳)。一心至诚忏悔,日不间断,快则90天见奇效,迟则3年,必好!
  如何做到穿戴制品离开皮制品呢?
  。。。。。
  修福!
  亏心但不违心,损福;违心但不亏心,积福;既不亏心也不违心,享福。亏心与否,是善与不善的性质,违心与否,是有没有福的范畴。违心但不亏心,此时已经走在了积福行善的路上,福随善至,人行恶祸随未至但福以远离,人行善福随未至但祸以远离。随着善业福德的积累,最终必定会既不亏心也不违心的。
  孔子曾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十五岁时立志学问,三十岁时坚定以学治国的信念,四十岁时对世道看明白,五十岁时对自然大道体会明白而顺自然明造化(这个时候孔子五十一岁,孔子所言每个年龄段都是大概年龄),六十岁时与社会、与自然相融合可以接受任何事件和事物处变不惊泰然处之,七十岁时达到了随心所欲心无挂碍意不颠倒身心自在形神合一的境地。人能够达到一个不亏心亦不违心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状态需要一个学、修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如同如何做到通达觉悟这个问题,不是拥有一个方法就可以马上通达觉悟一样,需要修积。佛法道法亦是如此,修习一个法门而何时有成就可就不好说了,入道时间和得道时间没有必然的定数,如同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不成必然定数一样,所以道在于行命在于修。
  好!你也早点休息。
  尊敬的诸位道友:
  一年的修学即将过去,我们迎来了更加光明的新一年,时光如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因为各种良因善缘,我们在这里相聚,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真的是欢喜满怀!
  有许多感恩的心意和无上的喜悦想要表达,瞬时又化为无言。感恩诸位!感恩诸位菩萨现种种相齐聚这里!感恩诸位护法的护持!祝福大家元旦快乐!愿大家新的一年功德无量!福德圆满!事事顺心!六时吉祥! 谢谢诸位!
  河山听韵
  2012年12月31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