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周一去一个医院做的白内障手术,手术不成功。医院是个小医院,我说让我妈换个医院,她不听。我就想问问大师,为啥我家争吵不断,为啥本来日子会越来越好,总有闹心事出现。是我做的不好,还是我欠父母的太多,还是别的原因。我家在农村,有几亩苞米地,还有菜园子和树地。我不让他俩种地,他俩不听,然后总是累的受不了。我努力攒钱,就是希望他俩健康长寿快乐。可是,为什么我说什么他俩都不听,别人还说我不孝顺,我爸妈还看不上我,总说啥也指望不上我。我们家和邻居家吵架,有十几年了。去年我要结婚的前一周,邻居因为我家树掉了一个树枝,就让我家把树锯掉,不锯就要死到我家。我结婚那天,邻居家男人诅咒我路上翻车!
这些年我家和邻居受的苦我都忍了,感觉只要不吵架,活着即可。可是,现在我母亲眼睛手术这样,影响以后的生活了,我感觉活着都没什么意思了。
我结婚快一年了,就是不怀孕,也不知道我的罪孽到底有多大,连生灵都不愿意来。我不知道我的表达大师是否能看懂,我也知道大师可能没有时间答复我。
我想请大师指示,第一,我母亲的眼睛能不能好了;第二,我家啥时候能有消停舒心的日子;第三,我哪里做的不好,我需要做什么。(只要父母好,我愿自损阳寿!)第四,到底为什么我们家会这样。
。。。。。
妈妈去医院的事情,我打个比喻:我们从小接受文化教育开发智慧,结果,我们开发成脱离烦恼的觉悟者了吗?是因为我们进的学校是一般小学校吗?父母和身边的人都劝我们进名牌大学甚至出国留学,我们都听了吗?进了名牌学校的学生都成了大觉悟者了吗?不要怪那是个小医院,不要怪妈妈不听,不要怪这个怪那个了。通篇下来似乎你的烦恼痛苦不是妈妈给的就是医院或邻居给的,同时也似乎家人和邻居都很执著和计较。“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当我们觉得身边一圈人都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是我们需要反省和提升觉悟的时候。想想“小人无错,君子常过”这句话,先要消除从外找原因并嗔怨执著的习惯。
有一个故事:
村子里有两户人家,东边的王家经常吵架,生活得十分痛苦;西边的李家,却一团和气,个个笑容满面,生活得快乐无比。
有一天,王家的户长受不了家庭的战火,于是前往李家来请教这是什么道理。
老王问:“你们为什么能让家里永远保持愉快的气氛呢?”
老李回答:“因为我们常做错事。”
老王正感疑惑时,忽见老李的媳妇匆匆由外归来,走进大厅时不慎跌了一跤,正在拖地的婆婆立刻跑了过去,扶起她说:“都是我的错,把地擦得太湿了!”
站在大门口的儿子,也跟着进来懊恼地说:“都是我的错,没告诉你大厅正在擦地,害你跌倒!”
被扶起的媳妇则愧疚自责地说:“不!不!是我的错,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
前来请教的老王看了这一幕,心领神会,他已经知道答案了。
只要父母好,你愿自损阳寿,似乎很孝顺和英勇。如此愚痴颠倒的懦弱不肯改,父母什么时候才能盼到你有出息才能觉得你可以指望上?父母所说的指望上我们,很多时候不是依靠上我们,而是让我们有更高的价值和成就。别自损阳寿了,你看到哪一个自残的或自杀的儿女,他们的父母安好祥和幸福快乐了?想象一下你做了父母,试想一下你儿女自损阳寿你会因此幸福快乐吗?你一直不怀孕,再试想一下假如你的儿女也是如此想着只要你安好而自损阳寿不来投胎呢?动不动想到勇敢的去死,却不能时刻想着坚强的活是一种悲哀,勇敢的死去只需要如此的愚痴就可以了,而坚强的活出精彩却需要更加的智慧。阴暗的思想会遮挡我们看到正面继而积极的走向正面,阴暗的思想只会使人勇敢的亲近负面。自损阳寿,父母必不会好,但自增智慧,父母必定安好。有意义的牺牲父母还伤心不已呢,看看牺牲消防员母亲闻着儿子生前被褥的那一瞬间,母亲只想闻一闻儿子留下的气息。
不要强烈的想要管理别人,不要生活中出了问题就聪明的在别人身上找原因,我们学着管理自己,学着从我们自身找原因。我们不要觉得自己好似是一面镜子仿佛照清了身边每一个人,这是自认清高,我们要擦掉自己眼中的别人这个影像。如果我们看待别人是一面镜子,看看在别人这面镜子里,我们是什么样子的,尝试着了解一下别人眼中的自己,这是以人为镜。以人为镜比自认清高有时候会更加有意义,虽然无论是自认清高还是以人为镜,都不够究竟,毕竟连自我身心反照都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认识自性暂且作为后续课题。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学着把看问题的方向颠倒一下试试,会有更深的认识。比如看这个帖子,先是占卜查盘,后来过度到了谈经论道,这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如果颠倒过来:先是谈经论道,后来慢慢过度到查盘占卜,那又是什么呢?经道是本质还是外衣?看父母看邻居,我们颠倒想一想,是不是觉得我们自己的认识太重要太正确,同时又太执着我们的认识了呢?假如我们错了呢?
去了好多家医院吃了一肚子药还是没有得到健康的人,如同进了好多学校装了一脑袋知识,依旧没有觉悟的人一样。药物能够控制一些疾病的症状,如同知识能够填补一些方面的愚痴,把健康寄与药物上如同把觉悟寄于知识上,是药三分毒,是知识也是三分毒,去看看那些被称为药罐子和书呆子的人,是不是药物改变健康,知识改变命运。健康是从自身内部修复才会彻底改善,命运也是从自心内部觉悟才会彻底改善。
这些年我家和邻居受的苦我都忍了,感觉只要不吵架,活着即可。可是,现在我母亲眼睛手术这样,影响以后的生活了,我感觉活着都没什么意思了。
我结婚快一年了,就是不怀孕,也不知道我的罪孽到底有多大,连生灵都不愿意来。我不知道我的表达大师是否能看懂,我也知道大师可能没有时间答复我。
我想请大师指示,第一,我母亲的眼睛能不能好了;第二,我家啥时候能有消停舒心的日子;第三,我哪里做的不好,我需要做什么。(只要父母好,我愿自损阳寿!)第四,到底为什么我们家会这样。
。。。。。
妈妈去医院的事情,我打个比喻:我们从小接受文化教育开发智慧,结果,我们开发成脱离烦恼的觉悟者了吗?是因为我们进的学校是一般小学校吗?父母和身边的人都劝我们进名牌大学甚至出国留学,我们都听了吗?进了名牌学校的学生都成了大觉悟者了吗?不要怪那是个小医院,不要怪妈妈不听,不要怪这个怪那个了。通篇下来似乎你的烦恼痛苦不是妈妈给的就是医院或邻居给的,同时也似乎家人和邻居都很执著和计较。“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当我们觉得身边一圈人都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是我们需要反省和提升觉悟的时候。想想“小人无错,君子常过”这句话,先要消除从外找原因并嗔怨执著的习惯。
有一个故事:
村子里有两户人家,东边的王家经常吵架,生活得十分痛苦;西边的李家,却一团和气,个个笑容满面,生活得快乐无比。
有一天,王家的户长受不了家庭的战火,于是前往李家来请教这是什么道理。
老王问:“你们为什么能让家里永远保持愉快的气氛呢?”
老李回答:“因为我们常做错事。”
老王正感疑惑时,忽见老李的媳妇匆匆由外归来,走进大厅时不慎跌了一跤,正在拖地的婆婆立刻跑了过去,扶起她说:“都是我的错,把地擦得太湿了!”
站在大门口的儿子,也跟着进来懊恼地说:“都是我的错,没告诉你大厅正在擦地,害你跌倒!”
被扶起的媳妇则愧疚自责地说:“不!不!是我的错,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
前来请教的老王看了这一幕,心领神会,他已经知道答案了。
只要父母好,你愿自损阳寿,似乎很孝顺和英勇。如此愚痴颠倒的懦弱不肯改,父母什么时候才能盼到你有出息才能觉得你可以指望上?父母所说的指望上我们,很多时候不是依靠上我们,而是让我们有更高的价值和成就。别自损阳寿了,你看到哪一个自残的或自杀的儿女,他们的父母安好祥和幸福快乐了?想象一下你做了父母,试想一下你儿女自损阳寿你会因此幸福快乐吗?你一直不怀孕,再试想一下假如你的儿女也是如此想着只要你安好而自损阳寿不来投胎呢?动不动想到勇敢的去死,却不能时刻想着坚强的活是一种悲哀,勇敢的死去只需要如此的愚痴就可以了,而坚强的活出精彩却需要更加的智慧。阴暗的思想会遮挡我们看到正面继而积极的走向正面,阴暗的思想只会使人勇敢的亲近负面。自损阳寿,父母必不会好,但自增智慧,父母必定安好。有意义的牺牲父母还伤心不已呢,看看牺牲消防员母亲闻着儿子生前被褥的那一瞬间,母亲只想闻一闻儿子留下的气息。
不要强烈的想要管理别人,不要生活中出了问题就聪明的在别人身上找原因,我们学着管理自己,学着从我们自身找原因。我们不要觉得自己好似是一面镜子仿佛照清了身边每一个人,这是自认清高,我们要擦掉自己眼中的别人这个影像。如果我们看待别人是一面镜子,看看在别人这面镜子里,我们是什么样子的,尝试着了解一下别人眼中的自己,这是以人为镜。以人为镜比自认清高有时候会更加有意义,虽然无论是自认清高还是以人为镜,都不够究竟,毕竟连自我身心反照都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认识自性暂且作为后续课题。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学着把看问题的方向颠倒一下试试,会有更深的认识。比如看这个帖子,先是占卜查盘,后来过度到了谈经论道,这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如果颠倒过来:先是谈经论道,后来慢慢过度到查盘占卜,那又是什么呢?经道是本质还是外衣?看父母看邻居,我们颠倒想一想,是不是觉得我们自己的认识太重要太正确,同时又太执着我们的认识了呢?假如我们错了呢?
去了好多家医院吃了一肚子药还是没有得到健康的人,如同进了好多学校装了一脑袋知识,依旧没有觉悟的人一样。药物能够控制一些疾病的症状,如同知识能够填补一些方面的愚痴,把健康寄与药物上如同把觉悟寄于知识上,是药三分毒,是知识也是三分毒,去看看那些被称为药罐子和书呆子的人,是不是药物改变健康,知识改变命运。健康是从自身内部修复才会彻底改善,命运也是从自心内部觉悟才会彻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