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0#作者:aij0770 回复日期:2011-2-20 19:14:00
求佛不如学佛,求人不如求已,依靠佛法与善知识,慢慢学习与成长,心中自有天地,世间法随遇而安,多忏过往罪,多种未来福,人身一世不易有,心中有个西方净土的世界与目标,慢慢地就不会让世间事与情左右自己了。
——————————————————————
菩提萨埵!阿弥陀佛!
佛在西天法东流,
光明普照四大洲,
有佛出世龙天喜,
无僧说法鬼神愁。
五祖摇橹送六祖过江时,师徒精彩的对话:
六祖:“师父,还是我来摇橹吧!”
五祖:“不,现在是我渡你,该我摇橹。”
六祖:“不!迷时师渡,悟时自渡,现在我已经开悟了,我还是自渡吧!”
五祖: “对, 你不但要渡你自己, 而且还在广渡有情。 今后弘扬佛法的担子, 就由你挑了。”
myangelcity :
你好!我连续给你发了几天邮件却都被退回。除了邮件我无法联系你,我现在QQ里。
者:pengfeipeng 回复日期:2011-2-21 14:46:00
哈哈哈哈,楼上的,真搞喜。
那你怎么不对你家门前的小蚂蚁和邻居家的小狗念啊?或者你对他们讲讲相对论,看他能学会不。然后再让他们俩给你捧个什么诺贝尔奖回家。哈哈哈,笑死我了。。。。。。。。。。。。9207#作者:pengfeipeng 回复日期:2011-2-21 14:47:00
对菜青虫说话。听过对牛弹琴不?哈哈哈哈
——————————————————————————
游物以心在家念了十几部《地藏经》,旁侧的菜青虫未必能听懂,你觉得是对牛弹琴;
游物以心在这里问询,旁侧的你可否理解了她的心思?你这么嘲笑又是什么?不要嘲笑人。
摘录:
佛是应机说法
1 佛在经上所讲的,是依二谛而说法。什么叫二谛?“二谛”就是真谛跟俗谛,真俗二谛。
2 “真谛”就是真实的,真实的理、真实的事,但是我们众生见不到,是佛菩萨所见到的,那是真的;“俗谛”是随大家的知见、常识。
3 随顺世俗来说,大家很容易懂,为什么?因为你的常识、你的见解能达得到。依“俗谛”就是随顺众生,说起来你们好懂,你们会点头。
4 依“真谛”,真谛是佛自己亲证的,不太容易叫你点头,说出来你不相信,但是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
5 所以佛说法总是不离开这两个原则:一个就是说他自己亲证的境界,一个说我们现实生活环境。真跟俗能圆融,我们的生活就会很幸福、很美满。
6 你要是懂得佛为一切众生说法的原则,佛所说义趣之所在我们才能体会得到;你要是不晓得这个原则,你就很难懂得佛究竟说的是什么。
7 佛说的所有一切经,都是从自性流出来的,我们没见性,怎么能够懂得经典里面的道理?
8 佛的经教,一定要有人跟我们解说,如果没有人解说,世间一等聪明智慧的人都无法理解,原因在哪里?世间人用分别心、用执着心。用分别执着来解佛的意思,无有是处,所以需要人说。
9 所以读经不是个容易事情,所谓“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必须要有真正修行,真正证果过来人跟我们讲解,我们才会懂得这里头的意思。
10 可是虽有人讲解,还是有很多人把意思错会,不但后世多,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也有,什么原因?分别执着没有放下。
11 佛当年在世,是应机说法。佛说法,在什么场合说,对哪些人说,这个关系很大。有人提出问题,佛的神通能力殊胜,这个人生生世世的事情佛都知道,所以说法很契机。
12 另外一个人再来问,这两个人宿世的根机不一样,同样问一个问题,佛可能是两个不同的答复,我们看起来就莫名其妙——为什么佛对这个人这样说,对那个人那么说。
13 不但佛如此,孔老夫子也是如此,《论语》里面学生问孝,孔老夫子给每个人答复的不一样;问仁,答复的也不一样,到底哪个对?当时来问,孔老夫子给他讲的都对,应机!
14 佛法是契机契理,所以这个不容易。我们今天展开经本来看,有的时候不契我们的机,为什么?不是我们问的。假如佛陀在世,我们一问,佛一定为我们来开示,这个经是为我讲的,所以契我的机。
15 佛无有定法可说,不但无有定法可说,佛无法可说,佛心清净,哪有法可说?佛是看到你有毛病,告诉你,你哪个地方有毛病,应该怎样改正,所以佛说法是应机而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
16 就好像大夫治病,这个病人来,他一把脉给他药方;第二个人来,他的体质不一样,同样的病,这个药就有些不一样,份量就有增减,哪里会有相同的药方?
17 所以,佛无有定法可说,你把佛法看成定法,佛怎么不喊冤枉?你错会了意思,还埋怨佛,这是毁谤三宝,这个罪业就造深了——果报在阿鼻地狱。
18 “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你把佛的意思搞错了,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佛菩萨说法尚且如此,我们说法,被人冤枉就更多了!
佛弟子当中舍利弗智慧第一,有人向佛请教,舍利弗的智慧从哪来的?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智慧?佛用一个鼓做比喻,鼓大家都见过,古老的乐器,他说:鼓你知道吗?知道。鼓的肚子里有没有东西?没有,空空的,就两张皮包着空空的。他说:舍利弗的心就像鼓一样,里头什么都没有,可是你叩它,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无论什么问题你问他,他对答如流。他有没有动个念头?没有。所以真的叫说而无说,那个说是应。他没有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着,他说的是什么!
游物以心:
阿弥陀佛!
《图说弥勒菩萨》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次弥勒转世,生在迦尸国一个高贵的婆罗门家族中。弥勒长大成人后,奉父母之命,出家当了隐士,在他的住处旁,有一个很大的莲花池。盛夏某一天,弥勒修习了好长时间,觉得腰酸背痛,便信步走出院子,来到莲花池畔,娇艳粉嫩的莲花正在怒放,亭亭玉立,含馨吐香,他不禁走近前,捧起一朵盛开的莲花,深深地吸了一口香气,真是沁人心脾。
这时,有位女神巡视经过这里,看到这一情景,便训斥他:“这莲花不是你的,你怎么能去嗅它的香气呢?这种行为,与窃贼有什么区别?”弥勒听了之后,不以为然地反驳道:“我没有摘花,只不过嗅嗅香气而已,说我是窃贼似乎太过分了吧?”
这时,恰好有一个人正在这个莲花池里。他背着筐子,划着小船,又是摘莲子,又是掘藕根。弥勒见了后,更觉得理直气壮,说道:“我不过嗅嗅花的清香,你就说我是盗贼,可是你看他,他在摘莲掘藕,你怎么不说他?”
女神叹了口气,看了看在莲花池中的人,转过脸来对弥勒说:“那人的行为太野蛮,他不配我去劝说。品德高尚的人,永远要守住清白,哪怕细小如丝的过失也要尽量避免。”
听了女神的训诫,弥勒如梦方醒,深深意识到女神的苦心,十分激动地对女神说:“谢谢你的提醒,如果我再有过失,请你还要训斥我。”
女神看到弥勒已经明白了道理,便柔声地对他说:“我不是你的侍从,无法一直守侯在你身旁;要想修行得道,全靠自己自觉地守住清白”。
女神飘然而去,继续巡视。弥勒回到自己的住所,闭门思过,专心修习禅定,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高尚的修行者。
游物以心,你很精进!“品德高尚的人,永远要守住清白,哪怕细小如丝的过失也要尽量避免。”你都做到了!你是我们很多人的榜样!向你学习!阿弥陀佛!
清雅淡然:
唯有发心真修是正道!
同修共勉!愿你法喜充满!
弟子前几天开始抄写《僧伽咤经》,结果单位有两位长者看到了,也马上请了经书和弟子一起抄写,南无僧伽咤!
还想请教老师,如何打坐观心?
————————————————————————
这个问题,我觉得耕耘导师的开示可能对你有启示:
问:《坛经•坐禅品》:“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应该如何解释?
答:“此门坐禅”就是六祖的坐禅。六祖讲的坐禅,“外不着相为禅”——外面的东西不认同,“内心不乱为定”,他称这个叫坐禅,所以六祖的坐禅不是打坐。“亦不是不动”,那就是“繁兴大用体无亏”—— 一天忙到晚,安祥不失,安祥不变。
安祥就是禅,离开安祥没有禅,问题就这么简单。“行亦禅,坐亦禅”,走路、工作、吃饭、睡觉、活动……都在安祥里头,这个就是六祖所讲的禅。而外道所讲的禅和其他宗派讲的禅,都讲“禅定是打坐”。禅宗不排斥打坐,但是也不提倡打坐,主要的是修心,主要的是“以心传心”,接受安祥,保有安祥,所以他(六祖)的禅定跟其他宗派讲的禅定不同。
问:如何观心?
答:我请你要认清楚一件事,在你修学任何法门以前,都要先做一次彻底的反省、忏悔,才能消除障碍,与法相应。不然心垢太重,也就是电阻太大,电流通不过。
我们必须先反省忏悔,然后再去观心。我们没有事的时候静坐观心,有事的时候随时观心,这个非常简单。也就是说,你想什么你要知道,古人说:“识得不为冤。”
你修学这个观心的佛法,从生也这样,死也这样,打成一片,不是说我一天观心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这个没用的。你要不断地观心 —— 工作的时候就管带,好像买菜顺手把孩子带着、牵紧,不要让它溜走找不到;而你在家里做事的时候,孩子上学了,你自己做你的家事,也就是说你没有事的时候,自己坐着观心,说本来的心态是个什么样子?自己向内心找答案;而你平常不管是工作、休息、娱乐,你都要不忽略自己任何一个念头,不让它随便溜过,自己批判自己,也不要让它停止,但是自己应该自我勉励说“我们应该有正念”。
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
谢谢河山老师的鼓励!河山老师,向您请教几个问题,请您赐教!
1、什么叫清堂、混堂和阴阳堂?说句不敬的话,有好坏之分吗?
2、都说现在魔乱人间,寺庙里有很多伪佛教徒,释迦牟尼佛也说末法时期有魔子魔孙进入寺庙祸乱人间,那么如果是这类的寺庙,常人进这样的寺庙拜佛是否会有不良影响?
3、供奉佛像之前一定要给佛像开光吧,我听有师父说给佛像开光是请佛的法身到佛像上来,如果开光的法师修行不高,请不来佛,那么这样的佛像还可以烧香供养吗?
——————————————————————
1,这是堂口分类的术语,如果严格来分的话,会得罪很多人,部分顶仙儿,部分“大师”。 清堂、混堂和阴阳堂的区分上,有好坏之分。到底出马弟子,出道弟子,不伦不类的“大师”,这三类分别属于什么堂口,甚至有的还不配叫堂口,如何分类不便表态。自己修学,要知道正派,左派,邪派,知道自己在修习什么就可以了。
2,守住自己心了,以经为师,以戒为师,以道为师,走到哪个寺院都不会有坏影响。合经合道则交,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3,开光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部分佛教信士偏重撒净,仪轨之学,部分道教道亲偏重请圣(即请法身)之学。佛亲和道亲的开光方法各不相同。还有一类佛家高位给什么手机号开光,之所以说是佛家高位不说高僧是因为他们身份地位在佛教界很有名很有影响力,早先时候郑州某手机号码段便有此类“开光”事情。很多一类吉祥物,根本就不是开光的事情,可以加持,以道行法力来给予加持,但不可以开光,不管是佛家道家都无此说,但现在销售的吉祥饰品吉祥用品风水用品,一说某某开过光了,不管某某有没有道行法力,福主也不知道什么叫开光,但你看销售有多好。正规的供奉佛菩萨圣像是应该开光为好,最起码可以避免阴灵物质附于胎像上夺吃香火甚至有时还敢兴风作浪,本来福主想供佛供神,结果成供鬼供灵了。而很多寺院周围这类灵异还特别多,专伺机附胎,所以还有一部分人从寺庙回来,人反而老倒霉甚至生病。
民国年间,河南新郑县城内,有一座小寺院,名白塔寺。寺内有一老僧,法名海清。这位海清和尚,平日里讷于言语,不声不响,除了礼佛,就是不分冬夏春秋的必在清晨天光将亮之时,从寺院的山门扫起,将县城内的一条东西街道,打扫一遍。一边扫,口中还念念有词。开始时有早起的人听了,都当老和尚是在念的什么经文,可有好事者留意听后,方知老和尚每天念的,就只一句话:“扫地扫地扫心地。”于是,向前请教,为何你扫地便扫地,却说是扫什么心地?老和尚不理,自念自的。等那人问多了,便反问:“你真想知道?”那人说:“想知道。”老和尚于是说:“那你跟我一起扫地,一年后我便告诉你。”那人笑,笑过之后走了。老和尚继续扫他的街,不避寒暑风雪,每日如旧,以至在新郑城内的东西大街两旁,居民每天起床,都是听着老和尚的扫帚声才开始的。
不久城内驻军换防,来接替防务的是一位上校团长,姓韦。某日,下属向他报告,有一白塔寺的老和尚,每日清晨天将亮时,在东西大街上扫地,兵士禁止,他自称已经扫几十年了,请长官不要干涉出家人的修行。韦团长听后感到奇怪,和尚修行,不在寺院之内,怎么到大街上去扫地?其中可有什么奥妙?也是这位团长的缘分至此,他于是便换了便服去寺院里探访。寺院的方丈接待了他,告诉他说:“老和尚是我的师父,没从方丈位置上退居时,就开始每天扫那城中的路了,几十年没有间断过。我们做弟子的想接替他老人家,他不许,说每人修行是每人的,岂可替代?我们也就只好依着他了,不知施主为何问这个?”韦团长提出想拜见一下老和尚,请教些佛法道理。方丈摇头:“老和尚有吩咐的,这几日不见外人,施主请回吧。”
那韦团长也是个不达目的不肯罢休的人,心想,老和尚不是每天必来扫街吗?我何不就在清晨的街边等他?于是,韦团长就第二天起了个早,天不亮就站在街边等着。果然就看到一个穿僧衣的身影,从寺院的山门那边,挥帚向这边扫了过来,边扫口中边念那句几十年不变的“扫地扫地扫心地”。韦团长听了,心中不觉一动。 看老和尚扫到身边,又由身边扫了过去。他本想上前问点什么的,但他却站着没动。嚓嚓的扫地声和念诵声渐渐去远,他默默看着那黎明中的身影,直到副官找来,向他行礼,才如梦方醒,命令道:凡我部官兵,今后见老和尚扫街时,都要恭敬行礼!
不久,城内驻军集体皈依佛门,成为海清法师的弟子。在皈依仪式上,老和尚只是说:“我是一个扫地的和尚。世界充满尘垢,道路充满尘垢,人心里面,更是充满了尘垢,所以我要扫,不停地扫。你们做我的弟子,也要跟我一起扫啊。”已是弟子身份的韦团长,代表众皈依弟子发言说:“军阀混战,争权夺利,遍地污垢。作为军人,我们本应像师父一样扫尘除垢,但我们却常常成为制造污垢的工具。今天一旦醒悟,决不再行罪恶之事。” 又不久,那扫地的老和尚身边,果真多了一个扫地的中年沙弥。 此事一时成为头号新闻,各地报纸纷纷报道。有一家报纸这样说:“因感世界污秽,全团皈依佛门,团长做了沙弥……”
百丈禅师说法时,经常有一老人参加听讲。有一天百丈问他的来历,老人自承是后山老孤,过去生中作方丈时,有僧人问他:“成佛后是否还落因果?”他答复的是:“不落因果”。因此变了五百世的孤身,请百丈代下一转语。百丈说:“你问我吧?”老人便问:“成佛后是否还落因果?”百丈答复的是“不昧因果”。老人当即省悟。礼谢百丈;并请百丈以僧礼埋葬。因果是世间法,不昧因果是超越肯定与否定。
大陆有一红教喇嘛,很有修持,很多人都不远千里万里来供养他。他住在山上,雨天时住在大树下,下雪则住小树下,他的周围几公里以内住满了跟他修学的喇嘛,每一个喇嘛找一棵树、一个山岩,或一个洞修持。经常有来自各地朝拜他的信徒,带不少供品来供养他。这个喇嘛的神通有多大?等这些供养的钱、食物够分配了,他晓得每个跟他修学的喇嘛有什么需要,他只要往空中一洒,就可以自动地分给每个喇嘛所需要的。
在他修持的山下有个乞丐,这个乞丐每天从早到晚,都要每个村庄挨家逐户地乞讨,若不乞讨就没得吃。他看到喇嘛如此广受供养就眼红,心想:‘你看那个喇嘛!一天到晚坐那儿,四时不拈香,什么事也不做,人家把钱、供品各种好食物都送给他,还说:“求您老人家太慈大悲接受。”接受了还要跟他磕头说:“喇嘛!多谢您的慈悲,受我微薄的供养。”而我呀!还要跟人家磕头,求爷爷告奶奶,希望人家给我一口饭吃。’他愈想就愈不平,愈想就愈难过。于是有一天,他就上山去找喇嘛评评理。
他对喇嘛说:‘喇嘛!喇嘛!您一天到晚坐在这儿,什么事也不做,好吃懒做,人家都来供养您,请您老人家接受,供养您后,还要跟您磕头;而我每天从早到晚,由这村乞到那村,要跟人家磕头,人家才给我一口饭吃,我们俩的际遇怎么差这么远呢?’
喇嘛听了以后:‘你说怎么办呢?孩子!’乞丐想想也没话答,就说:‘我有什么办法呢?那是个人的业报,您看!我好苦啊!假如您能把一天的供养给我,我这一生的生活就没问题了。’
喇嘛说:‘可以!可以!’乞丐一听,精神就来了:‘真的吗?’喇嘛说:‘真的!你选择一个日子好了。’乞丐想想:‘今天已过大半天,而后天又太远,干脆明天吧!’喇嘛:‘可以!可以!你今天就住这儿,不要下山了。’
于是乞丐晚上就坐在喇咻旁边,等到明天一到,好收供养。因为大喇嘛非常有修持,所以平常送供品的人,从早到晚络绎不绝。乞丐想到这么多人送各种供品来,心里很高兴:‘明天这些供养都是我的了,我有这么多供养,以后就不必再乞讨,我的生活会好了。’他跟喇嘛约定,第二天过了半夜以后,供品就是他的。等呀等!等呀等!从早等到中午,没见一个人来供养,再等到太阳快西落时,也没见有人来供养。他愈想愈感奇怪,愈想愈难过,想来想去,不禁悲从中来,嚎淘大哭,哭泣不止。喇嘛很悲悯他:‘孩子!不要哭了,山下送供养已经到了。我们等一等,他子时以前一定会到。’
他就一劲地等到深夜,看到有一个人扛著一张大牛皮来,到了大喇嘛面前,恭恭敬敬地磕三个头,并呈上牛皮,说:‘喇嘛呀!我是个可怜人,没什么东西供养您老人家。我是个牛皮贩子,挑了一张最好的牛皮来供养您,求您老人家慈悲接受。’
大喇嘛就跟乞丐讲:‘孩子!收下吧!’乞丐一看,实在是太痛苦了,就嚎啕大哭。喇嘛也不管他,等他哭完了,就说:‘哭够了吗?孩子!你有什么好哭的呢?你是个最会做生意的人,一本万利,还不满足啊!干嘛还哭呢?’
他这一讲,喇嘛周围的人及牛皮贩子、乞丐都感到奇怪。于是喇嘛就继续讲:‘你听著,凡世间的事,都是有因有果的。你前生是个栽缝,这个牛皮贩子前生也是个乞丐,他曾经向你乞讨一个顶针(妇女刺绣时,手指戴一铜环,以便雅穿布,藏人则用牛皮制顶针)。想想,一个顶针所需的牛皮不过一点点面积,他跟你讨一个顶针,你给予他一个,你以那一小块牛皮换来这么大一张牛皮,还不满足,还不够吗?你是个最会做生意的人,真可以说是一本万利啊!孩子!收下吧!’
什么的因?什么叫缘?什么有果?什么为报?因缘果报是什么?人生,是什么。是。
呐闷,楼主不在为人指路,怎么开始讲起故事来了.
楼主一日不见,可好???
--------------------------------------------
谢谢!我很好!6813楼,7630楼,有看过吗?
我从充满荆棘的小路走来,越过误会,穿过诽谤,顶过谣言,闯过考验;熬夜,忍辱,坚持,才慢慢和大家一起走在这大道上。小径稍通几人,明理方是大道。
蓝若ABC: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皈依道经师三宝!你理解的很对!
但管耕耘,莫问收获,既然种了因,一切果报都会不请自来的。没有因子,遇缘又如何?有无存款因,得遇银行是缘,有缘就可以从银行取钱出来吗?可否从银行取出钱来,则要看因了(是否存了钱),不种因而攀缘,如秃子寻找理发店。荒地得雨,依旧颗粒无收。
福田可勤耕,福缘非强攀,福报自然来!天雨虽广不润无根之苗,佛法虽宝不度无缘之人。顽石得雨,反觉阴晦,法雨常淋,遍洒三千,倔者遇之,徒增烦扰。
人,遇事(比如感情)不是需要多问“有缘吗”,只要问自己“有因吗”,没有因,凭什么仗一点小缘份,就要求果呢?一生不需要知道太多道理,明白因果不虚即可。
鞠佳奇,男。1983年1月3号。现在在成都。想问问事业如何,能否成器,谢谢
-------------------------------------------
玉不琢不成器,你可明白,成器是果,奋斗便是。人生是过程,人正精进就是成器。
“凡人畏果,菩萨畏因”大千世界各自体会去吧
-----------------------------------------------
所以,
知道从“因”上入手做事,种善因,除恶因,广种福田,自修多福的都是菩萨;
只能看到目前所以然的果,不自忏自省,反心有不甘不平,怨天愤地的脱不了俗出不了困。
凡与圣不在与身,而在于心。因果是世间法。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修证到此无因无果,达至空至破之时,才是真解脱,空破是出世法,横空出世。至心顶礼历代先师!
佛曾说过,他的教诫是反潮流的,是违反人类自私的欲念的。在他证正觉才四个星期的时候,他坐在一棵榕树底下,如是自思:“我已证入真理。此理艰深,难见难解,......惟智者能知之......为强烈的欲望所征服而为黑暗所包围的人,不能见此真理。这真理是反潮流的,崇高、深奥、微妙、难知。”
他心里这样想著,佛曾一度犹豫。如将他所证真理,解释与世人知悉,是否将徒劳无功?然后他将世间比作一座莲池:在莲池中,有些莲花还淹没在水底,有些已长到水面,有些则已透出水面而不为水所沾濡。同样的,在这世间也有各种根器不同的人。有些人会了解这真理的,佛这才决定说法。
有一次,佛为弟子说因果律。他的弟子们说他们已看见了,也明白了解了。于是佛说:“比丘们啊!甚至此一见地,如此清净澄澈,但如你贪取它,把玩它,珍藏它,执著它,那你就是还没有了解凡所教诫只如一条木筏,是用来济渡河川的,而不是供执取的。”
在另一经里,佛曾解释这则有名的譬喻。就是说:他的法,好比是一条用以渡河的木筏,而不是为人执取、负在背上用的。他说:
“比丘啊!有人在旅行时遇到一片大水。在这边岸上充满了危险,而水的对岸则安全无险。可是却没有船可渡此人登上那安全的彼岸,也无桥梁跨越水面。此人即自语道:此海甚大,而此岸危机重重,彼岸则安全无险。无船可渡,亦无桥梁。我不免采集草木枝叶,做一只木筏,藉此筏之助,当得安登彼岸,只须胼手胝足自己努力即可。”
于是,那人即采集了草木枝叶,做了一只木筏。由于木筏之助,他只赖自己手足之力,安然渡达彼岸。他就这样想:“此筏对我大有助益。由于它的帮助,我得只靠自己手足之力,安然渡达此岸。我不妨将此筏顶在头上,或负于背上,随我所之。”
“比丘啊!你们意下如何呢?此人对筏如此处置,是否适当?”“不,世尊。”“那末,要怎样处置这筏,才算适当呢?既以渡达彼岸了,假使此人这样想:‘这筏对我大有助益。由于它的帮助,我得只靠自己手足之力,安然抵达此岸。我不妨将筏拖到沙滩上来,或停泊某处,由它浮著,然后继续我的旅程,不问何之。’如果这样做,此人的处置此筏,就很适当了。”
“同样的,比丘们啊!我所说的法也好像木筏一样,是用来济渡的,不是为了负荷(巴利文原字义作执取)的。比丘们啊!你们懂得我的教诫犹如木筏,就当明白好的东西(法)尚应舍弃,何况不好的东西(非法)呢?”
从这则譬喻,可以很清楚的了知,佛的教诫是用以度人,使他得到安全、和平、快乐、宁静的涅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