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老师:弟子身边有几位朋友想持经,目前先念佛号,不知从何开始?
------------------------------------------
一心持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消灾降幅
一心持念南无阿弥陀佛,得生净土
念佛号,是净宗修持的摄心收念最简洁法门,一心持念,念念相随,至心无杂念,自得清净,念而无念时便是成就;空心禅定的禅宗,也是通过禅定达到无心无念空破无物的境地;
一切至空时,便也无法要学,无戒可持,无经需参,超然解脱。
你所说的便是净土法门,一心不二,不散念,即可。不需开始,不求终点,摄心是根。常持圣号,心不杂乱,意不颠倒,当下即是净土。
1,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是这个意思吗?
2,但是还有个疑惑:这世间的不义与不公,见闻者该如何调心、如何自处?
---------------------------------------------
1,可以从道家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帮助理解,无欲,可得清净自在之玄妙,有欲,可查万物运行之行迹。所以,如如不动,根本就空不着相,无相可着,谈何取相。
2,心放错了地方。若要见不义,闻不公,则三人行,必有吾师,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反观自身,自净其意便是。把自己改好了,才能感化别人,别人才会向自己学习,才会来取经,至此时机成熟之时,再感化教化别人改正,也不迟。
另,您觉得金刚经的要义是什么?
----------------------------------
另:参看5469楼,
注:要义是《心经》的“空”,《心经》只单一的简单明了的告诉人“五蕴皆空”,并且举例包括三世诸佛,也都是依般若波罗密多故而得无上正等正觉(“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金刚经》是引导人理解“空”,帮助人去悟“空”的开悟之学,所以说《金刚经》是讲空助悟的开悟之学。
印光法师。他是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其学问、道德、修持都是上乘。他是陕西人,口音比较难懂,故讲经时都没有什么人来听。他就索性到普陀山,闭关十八年,专心研究大藏经。后来有人请他到上海居士林来讲弥陀经。这时有个女学生梦见有人对她说:“你应该到上海居士林去听大势至菩萨讲弥陀经。”这个女学生根本不懂佛法,不知有弥陀经,更不知有大势至菩萨,可是梦中的境界非常清楚。第二天早晨看报,果然有印光法师在上海讲弥陀经的消息。为好奇心起见,也就往居士林听经,觉得很有道理,和印老有缘份,便皈依他。并将梦中的事告诉印老。印老没有承认,也不反对,只是再三叮咛她,不可向第三者透露。三年后,印老圆寂,女学生痛哭流涕,才把三年前的梦说出来。大家都怪她为何不早说,让大家可以多亲近,多请法。这真是当面错过,交臂失之。由此证明印光法师确系大势至菩萨化身,来度众生,故火葬时,有很多五彩的舍利。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次带看弟子们到一个国家去,而那儿的国王臣民都不欢迎、也不供养他们,后来等到摩诃目犍连尊者来了,这国家的国王大臣,以及诸老百姓,都恭恭敬敬的给予欢迎,并且悉心供养各种所需,这么一来,佛的弟子们大感诧异,不明所以,认为盛德如佛,到了此城都不受欢迎,亦无人供养,反而他的弟子目健连却得到这么多人的尊敬,这是什么道理呢?因此便请问于佛。
佛遂向徒众解释说:‘这是因为在过去生中,我和他们并没结下善缘,而目健连在往昔生中,为一樵夫,有一次遇到一窝蜂来螫他,他曾对这窝蜂念了一句“南无佛”,并发愿说:“请你们不要螫我。我将来得道,当先来度你们成佛,千万别起这个恶心害人。”因此,蜂子也就不螫他了。而这窝蜂轮转至今,成了这个国家的国王臣民,那樵夫也在今生修成比丘,往昔曾发过愿来度他们,故今日相遇,便受到热烈的欢迎和礼遇,这都是夙世的因缘所造成的。’
所以我们修道,就应该与一切众生结缘,当眷顾他们,发愿度化他们,同登彼岸,共成佛道,所谓:‘未结菩提果,先结众生缘。’这是很要紧的,这乃是大乘菩萨的发心,不要成为一个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了汉,正是:‘欲结菩提果,广结众生缘。’
烦恼即菩提,遇事不顺,苦无出路,心生烦恼时,明智之举,当首先忏悔,当明所有的不顺出现时是往昔业力的现前(此为“觉”,要觉醒),然后发愿自此时开始定当多种善因,多行善事;烦恼与困惑时是提醒我们要开动智慧学会思考,一智可除万年愚,以大智慧照破诸无明(此为“悟”,能觉会悟方叫“觉悟”),觉悟高了,日后不顺与烦恼自然就少了,争取做一个有觉悟的人。
有一天,一个婆罗门来见佛陀,请问佛陀许多问题。佛陀一一答复了,婆罗门感到很满意。最后他问道:“你的弟子是否全部都证悟涅盘?”佛陀回答说:“有些人证悟,有些人没有证悟。”婆罗门问说:“涅盘一直都在,指示通往涅盘之道的佛陀也在,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些人证悟涅盘,有些人却没有证悟涅盘呢?”佛陀反问他说:“你知道前往王舍城的路怎么走吗?”婆罗门说:“知道。”佛陀说:“如果有两个人请示你前往王舍城的路,一个依照你的指示而走,另一个不依指示而走,反而走上错路。结果一人走到了王舍城,另一人却走不到。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问题呢?”婆罗门回答说:“哦,乔达摩,我只能指示他们前往王舍城的路而已,他自己走不到,我又有什么办法呢?”佛陀说:“同样道理,诸佛只是指示通向涅盘的道路而已,众生必须自己精进修行。有些人能证悟涅盘,有些人不能,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因此,诸佛只是指出通向涅盘之道而已。
对待印刷经书传播佛法续佛慧命的正确认识,唯正念正行,利益才无比殊胜。净空法师开示法语:
1 我们这个世间,没有一个人不求福报。福是从哪里来的?福是自己修来的。修什么?修布施,修供养。
2 布施跟供养是一桩事情,只是在用心上有一点差别。我们一般凡夫,对尊长、对佛菩萨,我们供养;对平辈、对普通的人,就叫布施。
3 由此可知,供养的时候,心地真诚恭敬;布施的时候,恭敬心就下降了,甚至于完全没有恭敬心,还产生一些傲慢心,但是都能够得福。
4 当然,以恭敬心来修布施,也就是来修供养,得的福报格外的殊胜。
5 我们学佛,我们念佛,一心一意想求生净土,日常生活当中怎么过日子?第一个要学布施,布施里面最重要是布施佛法,尤其在没有佛法的地区,没有念佛的地区,我们更要认真去布施。
6 法布施,比什么样的布施都殊胜!《金刚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为人演说四句偈。四句偈可以帮助人觉悟,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能帮人觉悟,道理在此地。所以我们帮助别人,第一殊胜的,就是帮助他明了佛法。
7 在民国初年,我们净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一生就只做印送经书这一桩事,劝勉世人断恶修善,老实念佛。
8 他老人家在苏州报国寺,办了一个弘化社,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佛经流通处,所有的供养全部拿去印经书、印善书,普遍布施,他做这个事情。
9 现代印刷术发达,我们便利了,而且印经书的价格很低廉,也印得非常好。这是这一个时代众生比起过去,说到因缘,可以说是无比的殊胜。
10 现在这世上有许许多多人在修大福报,你的福报不比他差,为什么?尽心尽力在做,别人印经,你出一点钱,印一本、印两本。
11 我们常常看到经书后面有功德芳名,有出得多的印一百本、印五十本,还有不少的印一本、印两本,这里头肯定有诸佛如来、菩萨应化在其中,我们不认识。
12 这些助印经书的人,未必是大富长者,你仔细观察他在这里弘扬佛法、护持正法,不是普通人物!
13 一切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为什么?唯有破迷开悟,他才能够永脱生死轮回。
14 真正发心弘法利生,印经书、印善书,布施供养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这叫大慈悲,这是真实功德!
15 可是一般人助印经书,是因为贪图有大功德,这个错了!《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布施财物时,不可因贪其功德而布施,否则便是用地狱之心来做布施。
16 我们布施佛法,不为自己,为帮助众生觉悟,为什么?世间的劫难,是众生迷惑颠倒造作恶业所感得。
17 怎样消除劫难?众生各个都觉悟了,各个都明白了,各个都回头了,都能断恶修善,这劫难自然就化解。
18 所以布施佛法,不贪图自己的利益,自己得的利益无比殊胜;如果为自己小利益,这个利益很有限,微不足道。帮助众生、社会,这个利益是无量无边,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宋代有一位理学家叫做张九成。张九成告老还乡之后,对当时流行的禅宗发生了极大的兴趣,甚至专程去拜访禅学大师喜禅师。
喜禅师问他:“你来此地有何贵干呀?”
他学着禅师的口吻说:“打死心头火,特来参喜禅。”
禅师便说:“缘何起得早,妻被别人眠。”
张九成经禅师这一说,怒声骂道:“无明真秃子,岂敢发此言。”
禅师微微一笑,说道:“你本非我佛中人,非要来凑热闹。我刚刚一煽风,你那边马上就起火,这种修养也能参禅吗?”
张九成这才似有所悟。
石头过江
一天,佛陀带领弟子们来到大江边,江水汹涌澎湃。佛陀俯身拾起一块石头,问弟子们:“我把这块石头扔在江中,你们说,它是浮着,还是沉没?”弟子们不知佛陀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都不作声。心想:“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用问吗?”只见佛陀一扬手,将石头掷了出去,石头落人江中。弟子们只好如实回答:“石头沉没了。”
佛陀叹息了一声,说:“是啊,这块石头没有缘分啊!”经佛陀这一说,弟子们更加莫名其妙了。
接着佛陀又说:“有一块石头,三尺见方,将它放在江中,不但没有沉没,而且还过江而去,大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弟子们搜索枯肠、冥思苦想也不得其解。
佛陀说:“其实很简单,因为那石头有善缘。”
那么,什么是石头的善缘呢?原来是船。石头放在船里过江,自然不会沉没。人生也是如此,只有善缘才能“过江”。
胭脂奴,
共同进步,不让青春糟蹋岁月,也不让岁月糟蹋青春。
共勉!无量天尊!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繁嚣的尘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于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的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惟有不停地净化我们的身心,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把这些不好的一点一点去掉,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清净纯洁。”
信徒听后,欢喜作礼感谢说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quyu 1988湖南邵阳 求问事业 以及未来的修行
-------------------------------------------
什么是修行?为什么是“未来的修行”?
我为什么要修行--- (净元禅师开示)
假如一个人生活十分优裕,所求所愿,无一不遂,那他想修行的动机应该是
最少的。因为耽于享乐,不知人生有痛苦,就无法感受修行的重要性。假如一个
人的生活不但贫病交迫、三餐不继、甚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这人的修行机
会也是很少的。因为食苦成习,已经不以苦为苦,同时日日与生活搏斗,根本自
顾不暇了,那有心思想到修行的问题。因此,一个人会走上修行之路,或者说会
认真去探讨人生的种种,必定是他看到了人生百态有生有死、有苦有乐、有贫有
富、有贵有贱、有寿有夭的相对,发现到自然界的生养万物及毁灭万物,也体悟
人类文明的进步,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却又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灾害。于是从观察、
思考,到亟欲设法解决人生的痛苦,这整个研究和实践的过程,形成了所谓‘修
行’的意思。这是从理论上来说的,至于从事相上分析的话,情况就很复杂了。
有人说:‘我身体孱弱,想藉着修行来恢复健康。’有人说:‘我从小命歹,灾
祸频仍,想改变命运,转祸趋福。’也有人想用修行来安定心神,或使事业成功,
家运腾达。没错!一个虔心修行而持续不断的人,大多会有某些特异的福报,其
实这只不过应了一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老话而已,如果修行的内涵就是
这样,我们称它叫人天福业,这只要依十善业的法门去修持就能成办。但从另一
方面看,假如永远把目标订在那里,毕竟还是生死轮回,还是魔王的子弟兵,而
且也因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对于佛法不甚了了,因此在遇到挫折之后,就立刻退
缩不前,或者是刚开始感觉效果还不错,到最后愈来愈无效,甚至还原到未修行
的状况,使你慢慢地失望,慢慢地减退精进心,卒至放弃为止。
基于此,我们必须深切探讨修行最真确的动机,也可以给想从事修行的人一
个正确思考的方向,那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四圣谛。要了解四圣谛,首须了解
佛教的创觉者释迦牟尼佛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感受。释尊未出家前,曾有四次出
城郊游的经历,第一次在城里见到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第二次在路旁见到一位
因痛苦而呻吟不已的病人,第三次见到了一具尸体,这使他觉悟到人自出生以后,
都要经过痛苦的折磨,然后走向衰老、死亡,这是谁也不能避免的。于是他又回
忆童年时代,曾经随着父王去农村举行春耕祭典,见到农夫犁田的时候,从土中
翻起了虫蚁,立即被蛙类争食一空,转眼之间,蛙又被花蛇吞噬,花蛇又被凌空
而下的巨鹰□食,这弱肉强食的景象,使他感受众生的可怜可悲。如此苦难的人
生,假如不寻求一个解脱的办法,那人生还有什么希望呢?为了获得最后的答案,
又作了第四次的出游,这一次他见到一位神态安祥的沙门,他深深地感动,同时
也领悟了自己应该走的路,那就是了生脱死,没有痛苦、衰老、情欲,争夺的路。
而当释尊坐于菩提树下,以敏锐的智慧,从中道缘起观,完成圆满的正觉以后,
又从大悲心中流露出对一切众生的关怀,于是把生命的现象予以归纳分析,把修
行的方法和修行的终极目标制定成一合理的诠释,这样它就完成一个世间和出世
间的因果关系--(1).苦谛,是世间的果。(2).集谛,是世间的因。(3).灭谛,
是出世间的果。(4).道谛,是出世间的因。
出家与在家─有人认为要修行一定要出家,或弘扬佛法是出家人的责任。其
实从大乘的义理看,在家与出家为因缘或愿力的区分,不是修行能否成就的
界线。像胜蔓经里的胜蔓夫人、维摩结经里的维摩诘居士、梁武帝和傅大士、
唐朝的白居易和裴休、清朝杨仁山、民初欧阳渐、还有近年的李炳南等人,
都是相当杰出的在家修行人。现存大乘经里,大部份也以在家菩萨为主,不
但说法的是在家菩萨,连闻法的也部份是在家。现在的佛教寺院里所供奉的
菩萨像,除了地藏菩萨现出家相外,其余如文殊、普贤、观音等都现在家相。
小乘以出家为重,因此说出家得阿罗汉果,在家最高证阿那含果;大乘以居
士为多,因此说在家菩萨所入不思议境界,非小乘声闻能知。崇出家而抑在
家,实有失佛法平等的真义;崇在家而抑出家,也恐非佛陀之本意,且易流
于低级的民间信仰,或只重学术研究,不重实际修持的世间知识,沦为文字
的游戏。应该说在家与出家平等,才是大乘佛法的特征。
智慧与愚痴─从世间的观念看一般学问家、科学家、哲学家都是众所公认智
慧高超的人,若从佛法的观念看,那不过是一种世智辩聪,不是真正的智慧。
因为世间的智慧纵能促使人类文明进步,却也带给人类各种的灾难,又如哲
学家虽能推论宇宙人生的部份道理,道德家依社会需要规范人类伦理行为,
但归根究底的说,皆为世间有漏智所成的有为法,不能令人明心见性,了生
脱死,获得究竟的安乐。因为世间智是由第六识妄心分别出来的一种妄知妄
见,是相对杂染的我执,所以由此所生的理论,非但有限,而且钻不出矛盾
的桎梏,它只可称为‘知识’─由经验和不断学习累积而成的知识,不可称
做‘智慧’。那么怎么才够资格称做‘智慧’呢?智慧有照了和监别的功用,
能勘破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是缘起幻相,其中并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
存在,又能了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妙理,证同人人本具不生不灭的常住真
心佛性。修行人有了智慧以后,于己可以断惑证真,离苦得乐;于他可以普
度一切,同超生死苦海。这个智慧是三世‘诸佛菩萨亲证诸法实相一种圆明
本觉智’、‘清净无分别智’、‘无所得智’、‘真空无相智’。不论你的
知识有多丰富、学问有多高明,只要不达前说的智慧内涵,就是世间智,不
是出世间智,仍旧终日与烦恼为伍,而不得脱离,从前禅宗六祖慧能,近代
高僧慧明和广钦,率皆目不识丁,却能成就一番道业。修行人于修行之初,
更不必妄自菲薄,怀疑自己有无慧根了。
若从修行方法来说:
第一,对于所亲应当心柔语软,切勿恶言相向,或处处挑剔。
第二,凡事应为所亲设想,不可借故逃避(即使是修行也不可)。
第三,若所亲能赞同是最好,若不赞同,可暗中代其行善布施,阴结佛缘。
第四,在家利用时间或读经、或念佛(出声念或默念),或如上说于作息中
安心息妄。
第五,任何逆境临头,都应泰然处之,不可扰乱所亲,影响家庭生活。
如果做到上述五点,可称为会修行的人,即刻摆脱因环境所造成的障碍。另
外又有人说:‘我三餐都已不得温饱,那有余力修行?’或说:‘等我钱赚多一
点,再来修行。’或说:‘现在的修行处处要钱,没钱怎么修?’没错!合理的
经济生活是修行的要件之一,但‘有钱有有钱的修法,没钱有没钱的修法’,两
者所获致的效果完全一样,主要在修行人的心念上有无贪吝之心,至于修行实务
的问题,可以向亲近的善知识请益,切勿固步自封,或因贫困而自惭形秽,大大
违反修行真谛,错失良好的机缘。
上述旨在建立修行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修行态度,最后再辅以修证成佛的根本
‘发菩提心’,即完成修行人应具备的心态了。什么叫发菩提心?菩提是觉的意
思,全名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境界唯佛一人能称,
所以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之心。
然要成佛先须薰习佛种,这应从汇聚菩提心的前方便─信成就发心做起,起
信论将此发心的行相分成三种:
(1).直心─依八正道里的正见、正思惟,即是远离二边戏论的中道正观。但依真
理而行,心念贤直,没有谄曲心、分别心、虚妄颠倒的心。
(2).深心─乐念真如法,并能广集一切善行,备足福慧的资粮。
(3).大悲心─诸佛皆以大悲为本,若无大悲,即不与菩提心相应,即不是成佛的
正因,所以修行人于世间最重要的心态,就是‘欲拔一切众生苦’的大悲心。
此三心相应,才能圆发菩提心。
修行是减法,去贪欲,去嗔念,去愚痴,最终得智慧,得清净,得菩提,不求自得;
世俗是加法,要欲望,要怒怨,要执着,最终得障碍,得烦恼,得苦厄,得不偿失。
至此,习惯加法的人,又想再把菩提,自在,智慧加给自己,这便是妄,是痴。痴心妄想,是世俗中人不得解脱的根源。祸自贪中求,得从舍中来。都以为记住什么才聪明,其实学会忘掉什么更需要一种智慧。
印光大师法语节录:
“世人千万,灾难频生,观音菩萨仅是一人,何能一时各随其人而救护之耶?即能救护,亦不胜其劳矣。”殊不知并非观音处处去救,乃众生心中之观音救之耳。观音本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故能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如皓月当空,所有水中皆现月影,千江有水千江月,此月为多、为一耶?不可言一,万水之月各现矣。不可言多,虚空之月常一也。诸佛菩萨之救度有情,亦复如是。其不得感应者,唯以众生之不虔诚,非菩萨之不救护也。如一池污浊之水,欲月现其中,岂可得乎?明乎此,我等大众念佛,犹有不正心诚意、虔恳而为之者,吾不信也。
净空法师谈清福:
「祸福」实在是系于大众的一念之间。一念善就是福,一念恶就是灾祸。佛教导众生福慧双修,福慧圆满了,就称为二足尊,所以修福、修慧都非常重要。福报当中,尤其难得的是「清福」。在清福里面有高度的智慧,所以他不造罪业。在世间的福报里面,福报愈大,造罪就愈容易,所以负作用也大,这是我们要记取的。
如果我们能夠理解清福、明了清福、享受清福,那这个福报真的是无量无边,智慧也一定是随着增长。我们自己要认真努力修福,也要劝导一切人修福,大家都有福报了,这个地区就不会遭难。假如只有我们个人有福,大家没有福,我们还是无法躲过共业的,所以劝化众生修福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修福要怎樣修法?多替眾生想,多替眾生做,能把自己忘掉,那是大福報。什麼是造惡呢?念念為自己想,念念都為自己做,這是大惡。
所以,胸怀有多大,智慧就有多大,一个大智慧的人必定是拥有大胸怀的人。朱镕基,周恩来等一批国家领导人,答记者问,总是显得那么洒脱自如语句精炼言辞犀利,每句每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们的胸怀装下整个国家,所以他们身为国家人民尊重的伟人。这也就是现在人说的格局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俗名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太子来到田野,看见农夫赤身裸背在烈日下吃力地劳作,耕牛被绳索鞭打皮破血流,被犁铧翻出来的蚯蚓,被鸟雀竞相啄食,鸟雀又被蛇鹰吞食,这一幅幅弱肉强食的情景使王子感受到众生之苦。
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十分悲悯。
又一日,他从南门出游,见一病人,面色痿黄,形容枯槁,气喘呻吟,痛苦万状。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见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积难闻,一家老小,号哭送之。悉达多王子又有感于心。
又一日,悉达多王子出北门游玩,看见一出家之人,圆顶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仪有度。那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脱之道,王子听后,决计弃绝富贵享乐,刻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苦。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此后,释迦牟尼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广收弟子,建立僧团,奠定了原始佛教的教义。众弟子乞受戒法后,皆独行用心,勇猛精进,正心诚信,不曾放逸。并常去游四方,慈悲教化,普渡众生。
周恩来,童年时期,便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的大慈大悲之宏愿。并不是周恩来先有了智慧靠聪明才智做了总理,才对国人产生慈悲悯爱之心。
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人只有对众生产生了慈悲怜悯之心方可生出智慧的苗芽。其实慈悲也是一种福报,就是中国人讲的“五福临门”中其中一福“好德”。
净空法师讲,修福报里面,无比殊胜的福报是为正法培养人才,我没有能力、没有智慧,我不能教,那护持就行了,这个你得有缘分,缘分也是福报。你真正有这个愿心,你会遇到,佛菩萨会帮助你。遇到一个年轻人是可造之才,你成就他、帮助他,给他学习的环境就成功了。
净空法师讲:
现在缺乏的,讲经说法的人才。怕自己讲不好;这一桩事情,只要你真发心,有佛菩萨保佑你,有三宝加持。只要你认真努力去准备,不可以不准备,准备是什么?表达我们的真诚。但是上台去讲,可能你准备的东西完全用不著,三宝威神加持,你能说出妙法,说到你自己都不敢相信。这个事情常有,你们看谛闲老和尚的《圆觉经亲闻记》;《圆觉经讲义》,是他老人家自己讲《圆觉经》准备的材料,他那么认真的准备;《亲闻记》,江味农、蒋维乔几个居士们,听讲笔记。记下来之后,第二天他们做一个整理,送给老和尚看,老和尚看了之后,非常惊讶!问他们几个人:“你所记载的,这是我讲的?”他说:“是,是老和尚讲的。”“我怎么会讲得出这么好?”这是在讲台上三宝威神加持。
其实,真理,佛经,善学等等,早有大德开示了。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能够来传播弘扬,那么,我们尽力护持总是可以的。
我想问个问题,去庙里许愿实现了,为什么要必须回庙里还愿呢?这是为什么呢?请教
---------------------------------------------
第一,
一个人去工商银行求银行借款,然后,自己觉得并非必须要回工商银行还钱,而是把钱还给了农业银行,现实吗?
第二,
大部分世间平凡人往往要通过某人的神变神通而起信心。如佛经说:“世间之愚人,以神通生信”。见5868楼,
知道什么叫做“空拳度子”吗?有一个小孩子爬到井边,已经就要掉到水里了,那就会淹死的。释迦牟尼佛如果叫他回来,他不会回来,他还是会往前爬的。于是,释迦牟尼佛握了一个空的拳头,说:“我手里头有糖,你快回来!我把这个糖给你!”这小孩子一听说有糖吃,于是就回来了。实际上,佛的手里什么也没有。如果不用一种吸引他的力量,令他很快就回来,他就会掉到水里。空拳里头,什么也没有,这小孩子就回来了。为什么回来?想要吃糖。
所谓众生无尽誓愿度,既然有无尽的众生,就有无尽的善巧方便法门。面对贪欲重的众生,有时适合用这种法门来教化。权巧方便度众生,这就是一种方便法门。
就像拿你自己的钱给你自己印经放生诵经等为你自己种福田修福德,你事情圆满了,这个过程中我又给了你什么呢?
那么,许愿实现了,佛菩萨在实现愿望这个过程中给予了我们什么呢?我们又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其实一个人现在所承接的一切都是自己往昔的果报,无论你的心态是痛苦的承受还是兴奋的享受。在面对这个果报成熟的当口,同时,也是自己为以后生活种因的当口。所以,现在(当下),是过去的结束,也是未来的开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活在当下,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境界。烦恼生起的时候,问问自己:我会活在当下吗?
DN513 ,你好!我发的原文在5718楼,出处在5719楼,你在哪里粘贴的我不知道。所以,要想知道清楚我发的具体内容,还请你先看看5718楼和5719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