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第五回惜春的曲子《虚花语》里有这样的描写: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可见当时的满清对汉人的屠杀是多么的惨烈,将大明的江山变成了人间的地狱!在第八回里有这样两句: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也是同样的意思,那为什么会“白骨如山”呢?人们往往只听说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其实这只是满清在江南屠杀的一小部分,实在可以说只是九牛一毛而已,虽然经过了满清文字狱的摧残,但这些大规模屠杀依然留下了大量的真实记录,可见真相太多,实在无法隐藏。清军在侵吞中国的过程中采取民族压迫政策,强迫广大的汉人以及一些其他民族剃发易服以树立淫威,很多归顺的地区也纷纷抵抗,于是发生过多次屠杀抗清军民事件,可以说是血洗大明!当时清军几乎将四川人杀绝,后来不得不“湖广填四川”来进行大移民。满清入关大屠杀死亡人数之多是中国历次改朝换代之最,多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在《清朝那些事儿》一书中介绍说:
  清兵转战烧杀37载,方才初步平定中国;短短三十余年间,使中国人口从明天启三年的5165万减至顺治十七年的1900万,净减三分之二!整个中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大明有思想、敢反抗的忠勇之士几被杀尽,留下的是大抵顺服的“奴才”。鲁迅先生说:“满清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廉耻。”其实东方落后于西方,正是始于明朝的灭亡。
  正的如在第一回《好了歌》注释里有这样一句: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也是一片凄惨冰冷的雪景,象征满清灭掉了大明,将人间变成了清人的天下,世界到处是一片可怕的满清统治的景象,所以才是白茫茫的冰冷的“雪”景;也是惨不忍睹的“血”景,更暗指是满清是多么的残暴,杀了无数的平民百姓,作者的隐寓、象征的手法真是到了极致!也是在清初严酷的政治环境下不得已的作法。大家一直奇怪为什么《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文字迷失,其实很简单,因为其中有很多露骨的影射满清大屠杀的文字,所以流传起来有掉脑袋的危险。在我们没有看到后半部分的前提下,从前八十回里出现的一些文字中,也能领略到一些这样惨烈的情景。
  所以说《红楼梦》是隐写的一部血腥的明亡史,不但是对明亡的一种反思,更是对满清残暴屠杀的一种强烈的控诉!三百多年就这样过去了,然而有多少人还记得当年这段可怕的历史呢?又有多少人真的从这段历史中吸取过教训呢?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方便地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新浪微博: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作者希望明亡的历史不能重演,血不能白流,这也是《风月宝鉴》一名的意思,也就是说一定要以史为鉴。明亡于内斗,上层因自己私利而无穷无尽的党争,下层是引发动摇国本的民变,正所谓的“自杀自灭”,让满清捡了个大便宜,其结果是严重地破坏了中华文明,是历史的巨大倒退。好象现在中国人的“窝里斗”的习惯还是始终如一,我觉得这也是我们真正认识《红楼梦》一书的重要意义,确实要吸取这其中的深刻教训,我们才能克服自身的劣根性。
  在第四十回里,贾母领众人来到了蘅芜苑,进入到宝钗住的房间,于是看到宝钗的房中象雪洞一样,用“雪洞”来形容宝钗,不但这是在象征满清来自东北冰雪之地,也象征着满清噬血的杀戮特性,而宝钗最后的结局是:
  金簪雪里埋
  我猜测这也是作者希望满清最后落得个悲惨的、血腥的结局;也可能是作者希望满清最后亡于自己的发源地。贾母看到宝钗房中古怪的布置后说了一番话,感觉也是话中有话:
  贾母摇头道:“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象;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
  要知道富贵人家的小姐的房间无论如何也不会布置成雪洞一样,这样的朴素是不会赢得人家的称赞的。我觉得宝钗房间这样的布置除了影射其发源地是东北以外,可能也象征着满清没有文化,与华夏文明相比是极其落后的。贾母认为宝钗这样的房间不吉利,说明命运会很悲惨,应该也是作者在诅咒满清,当然也算是一种意淫而已,而且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呀!在第三十七回里,结“海棠社”的时候宝钗写了一首诗,李纨还说:
  “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
  在批语中更是强调宝钗的诗写得是她自己的身份,也就是说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宝钗所象征着满清的本质,那我们需要仔细看看宝钗是如何写的:
  珍重芳姿昼掩门,
  自携手瓮灌苔盆。
  〖蒙双行夹批: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最恨近日小说中一百美人诗词语气只得一个艳稿。〗
  胭脂洗出秋阶影,
  冰雪招来露砌魂。〖庚双夹:看他清洁自厉,终不肯作一轻浮语。〗
  淡极始知花更艳,〖庚双夹:好极!高情巨眼能几人哉!正“鸟鸣山更幽”也。〗
  愁多焉得玉无痕。〖庚双夹:看他讽刺林宝二人着手。〗
  欲偿白帝凭清洁,〖庚双夹:看他收到自己身上来,是何等身份!〗
  不语婷婷日又昏。
  这段的批语很多,能帮助我们加深理解,而宝钗在诗中自我的称谓更是让人惊叹,这些露骨的内容居然没有被有关部门删除!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方便地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新浪微博: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表面上看,宝钗的《海棠诗》是在写她作为一个闺中少女,矜持自重的姿态,安分知礼,藏愚守拙,而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但让人感觉有些装的味道在里面,在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的时候有这样一条批语:
  〖甲戌侧批:可是一味知书识礼女夫子行止?写宝钗无不相宜。〗
  这说明宝钗在某些时候也会露出惊人的举动,所以宝钗给人的印象是有些虚假,让人觉得没有黛玉热情真诚,也没有湘去有真性情。
  第一句“珍重芳姿昼掩门”是指宝钗珍重自己的形象,所以白天把自己的房门关上,显得很宅的样子,表现对自己形象的高度重视,生怕人说出闲话来。最后一句“不语婷婷日又昏”平时也不多说一句话,整天摆出一副“婷婷玉立”的架式,从早到晚也不怎么说话。这是一种什么范儿呢?在第五十五回里凤姐是这样评价宝钗的:
  “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
  难怪黛玉两次称之为“藏奸”!宝钗的诗看上去是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清洁自诩的内心世界,不过此诗不能仅从表面的文字来看,而是要仔细体会宝钗所影射的原型,才有更新的发现。
  “淡极始知花更艳”这句确实非常有味道,批书人也直夸写得好。表面上来说是指白海棠虽然是白的,很素淡,但是这却让它显得分外的艳丽。可我到是觉得这是指宝钗表面上得很庄重,不怎么化妆,很朴素,但内心却是一把火,甚至可以说是极强的情欲之火。
  而其中的“冰雪招来露砌魂”这是在指宝钗冰雪的本质,她的魂里都是冰雪的,自然是指来自冰雪世界的满人。“愁多焉得玉无痕”在批语里指明了这是在讽刺宝玉和黛玉!这也否定了一些专家认为宝钗对宝玉没有想法的观点,也就是说她与黛玉争宝玉的实质是没有错的。
  大家注意:“欲偿白帝凭清洁”一句中,宝钗居然自称“白帝”!这一方面说的是自己冰雪本质,另一方面她所象征的身份,而这里的批语中也在感慨她“是何等身份”,自然应该是指来自冰天雪地的满清得到汉人天下,成了白色的“冰雪帝王”。
  所以这首诗里突出了宝钗的鲜明特点,把雪、冰、白、冷的含意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作者先用袭人的“花气袭人”来影射宝钗的体冒异香的这个特点,而她身上散发的异香是吃下的的花而散发出来的,是花的尸骨之气,象征着死去的汉人的亡灵,让人感觉有着一股血腥的味道!象征着满清对汉人的屠杀,这才是“冷香丸”的正解,蘅芜苑发出异香也应该是类似的原因,最后我们把这些都联系在一起,一下子就有了全新的感悟。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方便地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新浪微博: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房子的纠结 12748楼 2014-07-25 22:15:55
  @V哥掰谎 12419楼 2014-07-21 16:39:32
  〖庚寅:黛卿之香系自身草卉之香,宝钗乃食草卉之香。作者何意旨,余亦知之。〗……好奇LZ一直强调的“香”字以及批语,于是百度一下香的定义,发现有丝关联:“由来
  根据考古发掘,香最早可追溯于各个不同大洲的原始群落,那时人们以开始焚烧香蒿等。在早期大都作为祭祀、除秽之用,而礼佛之香则是香的使用的延伸,其记载最早是从汉武帝开始。从此以后,“香”在传统文化......
  -----------------------------
  你的思路很好,但有一个问题,我个人感觉明朝遗民只会觉得满清酷爱杀戮,那时还不会认为满清吸纳中华文明吧?我觉得对作者的刺激更多是精神和肉体上的。
  宝钗住的蘅芜苑里为什么会那么怪异并且还有很多发着各种异香的古怪植物都是在暗示宝钗影射着异族,蕃邦,表面上看很有些《西游记》里的西域风情的感觉,但从其冰雪本质来看那肯定是指北方的满清,也表现出作者对清人强烈的鄙视和不屑,难怪宝玉在第六十三回里有这样一段话:
  “‘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诸朝,深受其害。”
  这深刻地表明了作者对异族,尤其是满清的痛恨的态度。在第三十八回里,宝钗用“蘅芜君”这个称号来做诗,于是这里有条批语:
  〖庚双夹:真用此号,妙极!〗
  这妙在哪里呢?如果把“蘅芜”理解来异族、蕃邦的满清,所以这样称呼宝钗当然是“极妙”了!其实从书中的描述来看宝钗对宝玉还是很有感情的,她在贾家住了几年,不就是一心痴情于宝玉吗?因为宝玉影射的是“传国玉玺”和“皇权”,所以一直会有很多人都会打他的主意,而且主要都是歪念头。自古以来“传国玉玺”经历了那么多朝代的更迭,会有很多象宝钗这样有野心的人明里暗里为争到他疯狂,于是“传国玉玺”也经历过无数次“失身”,难怪宝玉被警幻仙子称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呢,原来是指阅人无数呀!
  书中有不少批语提示说:有末回情榜,情榜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包含“情”字的词作为对这个人的总结,宝玉的是“情不情”,黛玉的是“情情”,那宝钗的呢?
  虽然前八十回中的批语里没有提及,但我可以从书中一些关于宝钗的描述和批语中感悟出来,比如在第十八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庚双夹:有得宝卿奚落,但就谓宝卿无情,只是较阿颦施之特正耳。〗
  这里提到宝钗是“无情”,在第六十三回里,宝钗抽的签上写着:
  任是无情也动人
  宝玉却只管拿着那签,口内颠来倒去念“任是无情也动人”,听了这曲子,眼看着芳官不语。
  这里也强调了宝钗的本质是“无情”,第七十八回中,宝钗搬走,宝玉来到蘅芜苑,有这样一段描写:
  宝玉听了,怔了半天,……心下因想:“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
  大家看,有这么多在暗示我们宝钗是一个“无情”之人!所以她在末回《情榜》中肯定是以“无情”著称,自然也是指满清的残酷无清。
  我们还可以从与宝钗高度影射“钗副”袭人身上看到这一点,在第十九回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宝玉听了,思忖半晌,乃说道:“依你说,你是去定了?”袭人道:“去定了。”宝玉听了,自思道:“谁知这样一个人,这样薄情无义。”
  这些都明确地说明宝钗的本质是“无情”,看来作者的构思是如此的缜密连贯,里里外外呼应得淋漓尽致!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方便地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新浪微博: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V哥掰谎 12731楼 2014-07-25 15:53:16
  大家注意:“欲偿白帝凭清洁”一句中,宝钗居然自称“白帝”!这一方面说的是自己冰雪本质,另一方面她所
  象征的身份,而这里的批语中也在感慨她“是何等身份”,自然应该是指来自冰天雪地的满清得到汉人天下,成
  了白色的“冰雪帝王”。
  -----------------------------
  @advancement 12766楼 2014-07-26 10:36:23
  楼主看到我
  楼主看到我
  楼主大才,十分佩服!我觉得“白帝”暗指两层意思,一、是指中国古代传说中五帝之一,掌管天下的西方。象
  征着宝钗的帝王身份;二、白帝在五行中对应“金”,季节中对应秋天,五色中则对应白色。在《红楼梦》的词
  《芙蓉女儿诔》中有“金天属节,白帝司时”等语。黄巢有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这就指
  明了宝钗是金人,她的到来会屠杀大量的“花”即汉人。
  -----------------------------
  太好了,谢谢你的指点,非常正确,呵呵
  刚刚一位名为advancemen的网友告诉我说:宝钗的《海棠诗》中的那句“欲偿白帝凭清洁”里宝钗自称为“白帝”很有深意,因为“五行”对应“五色”,而白色对应着“五行”中的“金”,季节中对应秋天,正与黛玉为之伤的“春”相反。所以第五回《飞鸟各投林》的那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也可以解读为一片“金”的或“清人”的天下!果然是“丰年好大雪”,也解释了宝钗为什么有这么白的臂膀,作者的“五行”玩得太好了,运用得如此巧妙,让人叹服!网友还指出在第七十八回里的《芙蓉女儿诔》中有这样的几句很值得注意:
  况乃金天属节,白帝司时,孤衾有梦,空室无人。
  大家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这几句明明就是在影射后回黛玉之死,从含义到黛玉死后的时间和环境都是这样,不可能是在描写晴雯死时的背境,我们看看:这里的“金天属节”自然是指满人天下清人的时节,“白帝司时”是在说满清统治的时期,人去屋空,只留下了残梦,“孤衾有梦,空室无人”这两句用到晴雯身是不合适的,所以这肯定是在说黛玉呀,晴雯不愧为黛玉之副,让宝玉“一不留神”交待出这么多暗示和伏笔来呀。
  这样一看我们对宝钗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了,那宝玉弃宝钗以后,宝钗一个人孤独一生吗?在第二十八回里,宝玉与众人做的酒令中,每个人的酒令都是在影射自己妻子的未来,宝玉是这样说的:
  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
  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
  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
  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前两句我已经解读了,第一句说的是宝钗后来被宝玉抛弃而独守空闺,第二句是说她后悔逼宝玉读书。而后两句说的是什么呢?应该说大有深意,指的应该是宝玉离开以后宝钗的所作所为,从“春衫薄”三个字我们就能感觉到她一个人也并没有闲着,我会专门用一篇文章来分析宝钗是如何“春衫薄”的。
  那宝钗最后的结局会是什么样呢?在第八回里,有一首关于宝玉的玉与宝钗的金锁的诗,其中有一句:
  好知运败金无彩。
  也就是指宝钗后来混得很惨,她的“金”失去了光彩,自然是运败,象征着满清的衰败,其实每个朝代都有兴衰,那作者眼中的清朝最后会是如何呢?我们从前八十回的表面故事以及众多伏笔里也可以感觉到宝钗的命运应该很不好,她一个青春少女被丈夫所抛弃,所以非常可悲,象征着满清失去了皇权,失去了对国家的统治能力,但这还不是宝钗最终的结局。我们知道宝钗的特点应该是无情,这也应该是她在末回“情榜”中的评语。那无情的宝钗最后会怎么样呢?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方便地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新浪微博: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