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在第五回最后一支仙曲《飞鸟各投林》中这样一句很少有人关注: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既然宝钗的特点是“无情”,那这应该就是指宝钗后来的结局,我们在结合前面的“有恩的死里逃生”一句来对比,就会得出“无情的”宝钗没有做到“死里逃生”,而是死在了自己无情无义上,看来宝钗后回应该有劣迹,可在前八十回里她没有什么过分的行为呀?
  宝钗最大的特点就是想劝宝玉读书上进,然后考取功名,大搞仕途经济学问,也就说宝钗是个有上进心、有追求的人,如果生活在现在一定能当个女贪官,很可能在八十回以后,她太有追求了,也许做事不择手段,于是遭到了报应,这样的结果才能与她的“上进心”一脉相承。
  在第五回她的判词中写的是“金簪雪里埋”这会是个什么样的结局呢?给人感觉好象是宝钗死后埋在了雪里,死得很凄惨。在第四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甲戌侧批:宝钗之热,黛玉之怯,悉从胎中带来。今英莲有痣,其人可知矣。〗
  这里是说宝钗出生时带来的一股“热毒”是她一生本性,而且是在宝钗在第八回里正面出场的时候的第一个情节里的第一时间告诉了我们,所以应该说这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一点大家好象只把它当成个普通的故事情节来看,既使宝钗的这个病离奇之极,大家也没有仔细思考过其象征意义。
  我曾经说过书中有不少角色首次出场都会有很重要的暗示,无论是对这些角色的本质还是这些人物的结局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宝钗这样重要的大主角应该更是这样,我们看看宝钗在第七回正式出场的细节:
  周瑞家的不敢惊动,遂进里间来。只见薛宝钗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散挽着纂儿,坐在炕边里,伏在小炕桌上同丫鬟莺儿正描花样子呢。见他进来,宝钗才放下笔,转过身来,满面堆笑让:“周姐姐坐。”周瑞家的也忙陪笑问:“姑娘好?”一面炕沿上坐了,因说:“这有两三天也没见姑娘到那边逛逛去,只怕是你宝兄弟冲撞了你不成?”宝钗笑道:“那里的话。只因我那种病又发了,所以这两天没出屋子。”
  大家看看,宝钗的第一句话说的是无关紧要的而又必不可少的客气话,而她的第二句话就说自己有病!现在看来宝钗第一次说话就把自己这么重要的特点告诉我们了,真是让人惊呀!也就是说宝钗一生的特点甚至结局都应该与之紧密结合。
  我在后面还会介绍一些人物第一次出场说的话,到时候大家就会发现真的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直接表明这个人物所影射原型的身份,作者在这些地方都对我们进行了暗示,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关注这些细节。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方便地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新浪微博: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现在我们都知道书中的“花”代表着汉人、代表着华夏、象征着大明,所以宝钗吃花做的“冷香丸”来缓解体内的一股“热毒”,而且不能根治,就意味着满清靠屠杀汉人,镇压汉人的反抗来保持自己政权的稳固,但这样的作法不是长治久安之道。
  如果宝钗没有了“冷香丸”,无法再吃花的时候,也就是说满清无法对汉人进行残酷的杀戮了,那宝钗体内的这股“热毒”就会发作,这象征着人们反清的战斗就会进入到高潮,一旦这样的反抗规模席卷全国,那满清的末日就到了。
  从表面的故事的角度来看,宝钗最后应该是死于出生时带来的一股“热毒”的爆发,这也是作者为什么特意用宝钗的“热毒”无法根治这样的手法为宝钗之死留下的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伏笔!这个伏笔贯穿全书,不可缺少。
  宝钗是什么时候死的呢?在第一回《好了歌》注释中有这样一条批语: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甲戌侧批:宝钗、湘云一干人。〗
  由此看来,宝钗并非早死,而是在被宝玉抛弃以后,都成了“两鬓又成霜”的时候,
  很老才死的,而且这中间应该还会发生很多故事。
  从宝钗那句判词“金簪雪里埋”来看,宝钗应该是非正常死亡,因为她死后居然没有得到安葬,而是草草地被埋在雪里。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说明宝钗一家遭受巨变,才导致她无法继续吃到“冷香丸”,从而“热毒”发作,病重而死,也就是说宝钗是死无葬身之地,死得很惨,这也是作者对满清的诅咒。
  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说作者成功地预言了辛亥革命的爆发,那时清政府已经无法用武力镇压起义,汉人这股一直存在而从未根除的反清的“热毒”终于将满清推翻,但这已经是两百多年以后的事了!作者伏笔居然伏到了二十世纪初。这更让我们感觉《红楼梦》不但是在特殊条件下创作的一本很另类的史书,而且还是一个预言。但中国的历史周而复始,朝代更迭也是一个必然,所以这样的预言也肯定是可以实现。我们应该做到的是从此书中领悟到大明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努力克服自身的“窝里斗”的民族劣根性。
  本篇文章从一些独特的角度来分析认识宝钗这个角色,应该说非常有说服力,也是我们真正认识宝钗本质的关键。关于宝钗的事真是太多了,以后我还得找机会多次分析她,毕竟她在书中的地位实在是太重要了,到时候我会结合历史史实,从全新的角度再次让大家认识她,相信大家会理解得更深刻。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方便地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新浪微博: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第十七章 小插曲《金玉缘》
  也许还会有一些朋友对我前面介绍的《红楼梦》是在隐写“明亡”历史的观点仍然表示怀疑,深受传统“红学”毒害的人确实不太容易接受这些新观点,而没想到的是我自己居然找到了一个很有力“旁证”!使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分析一下,大家会有全新的感受,相信大家会对这个“旁证”有特别的印象,可以说这也算是一个“小插曲”,而且这是个非常有趣的“小插曲”。
  原来十几年前有人在“国学网站”上贴出一部古典小说《金玉缘》,上贴者介绍:这是河北农村一个名叫李玉的农民祖传下来的本子。小说署名西楼居士原撰,高兰墅编次,程伟元题名。这本《金玉缘》在网站上贴出后,在红学界引起不小的轰动,有人认为这本《金玉缘》是红楼梦的一个初稿。然而很快“红学家”就否定了这个猜测,甚至认为可能是后人伪造的。又因为这个本子与《程高本》后四十回关系密切,所以“红学家”感觉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应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看懂其中的奥秘,这实在非常遗憾,也让我感到很幸运,因为我相信只有我能解答这个本子所隐藏的极为有价值的信息,同时我也可以证明此本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且还是我的理论的一个强有力的佐证,这实在是让我得到意外的惊喜!我把这个消息跟一些朋友分享,他们也都赞同我的观点。而这个本子给我们提供的不仅是学术价值,也充满了欢乐,让人深感清朝时的人也是很懂幽默的。
  曾经出现过的另一本《红楼梦》的版本也叫《金玉缘》,全名叫《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是个一百二十回的本子,但那本《金玉缘》不是我刚提到的这个《金玉缘》。我说的这个《金玉缘》有很多很独特的地方,本书一共只有四十三回,我总结了一下这个本子一共有三个非常典型的特点:
  此书特点一:《金玉缘》从第四回到第四十三回的内容跟“程高本”后四十回几乎一模一样,有些回目完全一致,有些回目虽不一致,但明显可以看出是做了人为的改动。我对比一下此本与“程高本”的前几个回目大家就能明白有什么区别:
  占旺相小姐钓游鱼 奉严词公子入家塾 (《金玉缘》第四回)
  占旺相四美钓游鱼 奉严词两番入家塾 (“程高本”第八十一回)

  老学究讲义警顽心 病小妹痴魂惊恶梦 (《金玉缘》第五回)
  老学究讲义警顽心 病潇湘痴魂惊恶梦 (“程高本”第八十二回)

  省宫闱吴渊妃染恙 闹闺阃董如金吞声 (《金玉缘》第六回)
  省宫闱贾元妃染恙 闹闺阃薛宝钗吞声 (“程高本”第八十三回)
  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两个本子很有渊源,谁抄谁的还不一定呢?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新浪微博: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要清楚这个本子,就需要对“程高本”有一定研究,我初步判断《金玉缘》后四十回与《程乙本》后四十回接近。因为我从小就没看过“程高本”八十回以后的文字,所以对这部分几乎没有什么研究,虽然不久以前为了研究勉强看了一遍“程高本”后四十回,但看完了以后也没留下什么印象,非常遗憾。其实“程高本”后面的文字有不少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而且我相信后四十回中肯定有原本的内容,只是被篡改得面目全非了。这也是为什么《红楼梦》的续书那么多,而唯独“程高本”后四十回要比其他的续书强很多的原因,毕竟基础跟别人不一样。这也说明如果仔细研究,应该可以发现不少原著的影子,所以它还是非常有价值的。而这个《金玉缘》与“程高本”后四十回的关系非常密切,值得我们关注。
  《金玉缘》好像只公布了文字,也没有人见到原本,我们无法直接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来鉴定它成书的时代,所以非常可惜!好像跟《红楼梦》有关的事往往都比较离怪,常有这样只见文字而本子旋即失踪的事,让人心痛不矣!
  从清代开始,就经常冒出一些干扰性很强的假证据,尤其是近百年来更是乱象丛生,严重地影响着我们后人对《红楼梦》的分析和判断,难道此书的命运真的有一定的定数?然而这本被专家严重忽略的《金玉缘》却大有玄机,它的出现可以说意义重大。
  此书特点二:前三回的内容是将现在我们看到的小说《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故事进行了高度的浓缩、精练,并进行了很多改编,大家想想:前八十回的内容压缩到短短三回里,那还能剩下什么呀?这个作者把一些重要的情节进行了改编和缩写,而更多的不太起眼的情节干脆去掉,连很多不太重要的人物也没有了,还对一些人进行了合并处理,虽然大至的故事脉络还在,但已经面目全非了,故事发展的前后顺序也打乱了,甚至可以说是前八十回的一个拙劣的“山寨版”,看起来给人感觉怪怪的,估计看了大家会有些哭笑不得的,因为太出乎人们的意料了,所以非常值得一看。本书一开篇,也有个开场诗:
  遗玉本荒唐,演来却断肠!
  悲喜都入梦,滋味凭君尝。
  这明显是在模仿《石头记》第一回非常著名的那首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连每一句的意思对应着看原来的诗看都是类似的内容,也努力靠近原诗的含义,只不过水平稍差了些,改得更象打油诗,没有对原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画虎不成反似犬,可实际上这首开场诗没有那么简单,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新浪微博: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虽然从这首“遗玉”的开场诗中我们看到的是蹩脚的模仿,可我感觉不能小看《金玉缘》的作者,因为诗中提到“遗玉”值得我们仔细思考,而且可以有别的理解。表面上看《金玉缘》的核心故事就是“遗玉”,也就是宝玉在后回将“通灵宝玉”遗失,然后变得呆呆傻傻的,神志不清,一会儿明白一会儿糊涂,结果上了宝钗的床还不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雷死了黛玉的“调包计”也算是让无数人倾倒而流泪,让宝钗钻了个大空子,这自然是“后四十回”续书中重要的情节,算是续书部分的精华所在,这也导致了居然会有很多学者还在坚持“后四十回”是原本,实在是让人目瞪口呆。
  然而我们要知道在《红楼梦》中“玉”有特别的意思,在《康熙字典》中对“玉”有这样的解释:
  帝王之王,一贯三为义。三者,天,地,人也。中画近上,王者法天也。珠王之王,三画相均,象连贯形。俗书不知帝王字中画近上之义,加点于旁以别之。
  所以从中国的古文化来看,“玉”与皇权仿佛有着一定的联系,在《红楼梦》中“玉”应该象征着大明,大家留一下心就会发现书中名字中有“玉”字的人大都是象征明朝这个阵营的,黛玉和宝玉自不用说了,还有妙玉、红玉,茗玉、蒋玉菡都各有象征意义。而贾家的人有个“玉”字辈,也就是说名字里有“王”字旁,“贾琏、贾珠、贾珍、宝玉、贾环”,算是玉之辈,也都象征着明朝的人。在《红楼梦》第四回的“护官府”中提到的四大家族中,有两个中有“玉”字: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我们现在知道书中的贾家影射明朝皇宫,所以才有“贾不假”,可以理解为“贾家”并不是假的或不存在的,而是有原型的。“白玉为堂”可以理解为明朝的本质,“金作马”可以理解为明朝与满清的主仆或从属关系,自然也是对满清的鄙视。而“护官府”中王家也有“白玉床”的描写,这也绝不是巧合。
  在《红楼梦》中自然不敢提明朝或北京,所以往往以“金陵”来代指明朝,因为明朝最早建都于南京,所以不要把书中所称的“金陵”来当作南京,而是代指大明,这样看来“护官府”中的史家和王家都有“金陵”字样,都应该是在影射明朝。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会感觉贾家好象是在南京,可又好象不在南京,感觉很乱,其实就是因为书中的“金陵”不仅仅是指南京的原因,或者说书中提到的南京确实是南京,而提到的金陵应该就是指大明。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新浪微博: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在四大家族中最另类的就是薛家,不但与“玉”和“金陵”毫无关系,而且“护官府”中薛家的“珍珠如土”感觉象是把珍珠毁掉,而“珠”的意思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朱明”;“金如铁”又让人感觉满清的残酷和凶猛,与另三家的风格完全不同,所以肯定是在影射象征满清无疑。
  那为什么《金玉缘》一开始的开场诗里就强调“遗玉”呢?在第三回里宝玉与黛玉初会,宝玉忽然发了疯摔了玉,贾母是这样说的:
  “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
  宝玉第一次出场,贾母就说这样的话,足见“通灵宝玉”这个角色的重要性,结合起来看都是在象征大明。在四大家族中,贾、史、王三家中有“玉”或“金陵”来象征明朝,那么《金玉缘》中提到的“遗玉”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失去了大明的意思呢?所以才有此诗中第二句所说的“演来却断肠”!不然“遗玉”有那么让人痛苦的吗?看来也许《金玉缘》的作者对《红楼梦》的主旨已经有所悟,我们需要仔细体味《金玉缘》作者的创作意图了。
  接下来《金玉缘》还将《红楼梦》中“通灵宝玉”的来历以及“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进行了改编,看起来也非常搞笑,第一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辟面这一首诗说的是什么?“遗玉”又系何指?看官休急,待我从头叙起。原来西方极乐世界有一位净心菩萨,苦修多年,终不能了却尘缘;便时常云游四方,淹留人间。那日偶至东海之滨的蓬莱。这蓬莱仙山之间有一处曰飘渺峰,峰上有一擎天巨石,此石面平如镜,故称镜面石。那净心菩萨便倚卧于镜石前,遥望千山俊秀,静听百鸟争鸣,好不畅意也。那知这净心菩萨所佩戴的玉石麒麟一块,却不想遣落在镜面石前。净心菩萨游毕飘然而去,独留这一块玉石麒麟整日沉眠于镜面石前。谁知这玉石麒麟昔曾沾得净心菩萨仙体,今又经仙山灵气,居然有了知觉。于是,竟时时幻化为人形游走于仙山灵峰之间;每日采植山中百花,在这镜面石前培育自娱,竟不稍怠。那日,恰值这玉石麒麟又有游兴,正行走间,忽遇一女子病卧于山间花草丛中,便扶归己所,日日采药悉心疗治,终使那女子病躯复康,再露欢颜。那女子言道:“妾本山间一株百合花,因行将病萎,不得已,才求救于恩人。既蒙援手照料,妾仍复还旧形,请容留于尊所,可乎?”那玉石麒麟岂有不喜?自然点头应允。自此,那玉石麒麟有这百合花及众花相伴,倒也不觉岁月难熬,时日寂寞。
  大家看了以后是不是有些张口结舌了?居然还会有人这样篡改《红楼梦》?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新浪微博: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这部分的情节肯定是从《红楼梦》第一回里改编过来的,模样还是有的,不仅是简单缩写,而且不是完完全全地另起炉灶,还是参照了原本里的一些思想,让人看着感觉相当地不伦不类。
  如果仔细看,会发现一个问题:在《红楼梦》中无材补天的“通灵宝玉”下凡的故事与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的前生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是两个神话故事,可在《金玉缘》里居然合二为一了!这也是后四十回中宝玉丢了“通灵宝玉”以后变傻的根本原因,正如“程高本”后四十回里甄士隐说的那句:“宝玉,即宝玉也”,也就是说“通灵宝玉”成了宝玉的灵魂,所以丢了以后才让宝玉变傻,其实这是《红楼梦》续书人的误读,好象很多读者也有这样的误解,把“通灵宝玉”等误以为等同于贾宝玉。
  要知道在《红楼梦》中“通灵宝玉”和贾宝玉完完全全是两个不同的角色,大家千万不能混为一谈。“通灵宝玉”从某种角度来说象征着作者,而宝玉可不是作者,更不是什么“曹雪芹”,这一点一定要明确,不然你会犯不可救药的错误。后四十回的作者也可能是没有看懂《红楼梦》的主旨,也可能是为了设计那个拙劣的“调包计”而故意进行了大胆的改编。
  另外我们还可以感觉到《金玉缘》刚才这段文字很简练,介绍得很赶,毕竟人家把前八十回的内容要高度压缩成三回,所以文字都肯定能少就少,而且改得太跑偏了,何苦呢?多写两章难道就不成吗?不知道这个作者是怎么想的。
  虽然此书对《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改动很大,但第一回中介绍的成书过程的故事还是尽可能的保留下来,只是改得让人感觉很欢乐,最让我笑得不成的是下面这段:
  后来,不知经了几次沧海桑田。有一个却尘道人到这蓬莱仙岛寻药觅草,偶至飘渺峰镜面石前,见那块“灵玉麒麟”镶嵌在上面,旁边又有几句话道是:
  情贪凶邪分善恶,真假有无费琢磨。
  一段奇传志于此,子虚乌有唏嘘多!
  后面密密麻麻的字迹,细述的便是那“灵玉麒麟”所经历的一番痴情逸事。却尘道人见上面所叙,虽时序官职混乱,又有情极之毒,然为稗官野史,倒还有趣可读,便抄了下来,付梓问世,题名曰《子虚乌有记》。西楼居士则题为《麟茗金》。司笔狂生又题为《麒麟传》。庄之梦再题为《镜面石》。后经程小泉、高兰墅于月小山房书斋中一番细加厘长、截长补短,定名为《金玉缘》。
  这些描写实在是让人太毁三观了!这明显是在模仿第一回中的成书过程的描写。不知道这个作者是出于何种居心,居然如此糟蹋《红楼梦》!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新浪微博: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这里有一点值得一提:作者提到此书的成书过程虽然很滑稽,但最后指出的是程小泉和高鄂并非是后四十回的作者,他们也是得到了这个本子以后进行的整理而已,这一点很重要,要知道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也就是后四十回的作者另有其人,应该至少成书于1750年以前,估计那个时候“程高”二人还没出生呢。所以这里提到他们不是《红楼梦》原本的作者,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所以我也经常在思考这个《金玉缘》作者改编的目的是什么?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此作者认为“程高本”后四十回是真本,而且里面的容易非常重要,相比较而言前八十回更多的是儿女私情,他觉得远没有后面的故事有价值,因为涉及到宝钗把宝玉从黛玉手里夺走的情节,可能作者觉得这极具象征意义,所以他对前面的故事进行了尽可能的压缩,舍去了我们觉得最重要的地方,可见这位“红学”爱好者有些跑偏了,但我们也不能失望,因为《金玉缘》还是有精彩的地方。
  在《金玉缘》中贾宝玉改名叫“吴麒麟”,而他与《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的宝玉的性格完全不一样,到是跟《程高本》后四十回里的宝玉惊人的一致!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宝玉虽然显得有些痴,但不傻,很有灵气,很有慧根,有鲜明的个性,很招人喜欢,给人印象极其深刻;而后四十回里的宝玉呆呆傻傻,很木纳,缺乏灵性,看着总让人觉得他脑子里缺根弦,不过瘾。而丢失了“通灵宝玉”以后,宝玉就彻底成了弱智了,让人大倒胃口。
  所以让人怀疑《金玉缘》这前三回和后四十回的作者有可能是同一个人,至少在宝玉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但我不认为此本作者就是后四十回的作者,因为前三回改编得还是有很大的问题的,其他人的个性与后面也差了不少。
  另外《金玉缘》第一回里也有类似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样的模仿情节,在介绍这个“吴麒麟”背景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三胎却甚希罕,生的也是一位公子,落地时手里却攥着一块玉石麒麟,上面还有‘灵玉麒麟’等字,就名麒麟。”
  这到好,虽然也是出生时从娘胎里带来的东西,这回不是嘴里含着,而改手里攥着了!如果说宝玉口中衔玉而生是个字谜,打一个简体的“国”字,不知道这个“吴麒麟”手中攥着玉又应该是什么?难道是手里攥着“玉玺”吗?可见这个改写太搞笑了,因为没有摸清原本的内涵,就盲目地照猫画虎,所以足以证明此书作者肯定不是《红楼梦》的作者,应该说是不搭介的人。而这个本子中的宝玉出场那才叫雷人呢!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新浪微博: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