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而接下来介绍吴麒麟(宝玉)的性格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这‘麒麟公子’却无甚称道的。今虽年已十四岁,却日日与丫头女儿们顽笑取乐,时常推病不肯读书,只到私塾里去了两年。他常同丫头们说,‘老爷逼急了,我就出家做和尚去!’虽然没正经读过书,却倒有些鬼聪明的,每每自己诌些诗词让姑娘们瞧。”
  吴麒麟与宝玉的兴趣、爱好一样,喜欢跟女孩儿厮混,不喜欢读书,而且也用了个伏笔,把之后他出家的事提前打了个埋伏,不过感觉太刻意些,没有《红楼梦》中写得巧妙、自然。而且还把他的年龄确定下来,十四岁,而《红楼梦》中宝玉的年龄一直没有交待清楚,可能《金玉缘》的作者不喜欢这样没谱的事,所以自己给定了一个。这个“吴麒麟”第一次出场也跟我们印象中的宝玉大不一样:
  正说着,只见一个少年公子在头里匆匆地走来,后面跟着几个丫头婆子。这位少年公子生得漫长脸,大眼睛,头挽发髻,身穿一件孤腋剑袖,罩一件元狐腿外褂,项下戴着一枚玉石麒麟。见了如红等,也不停下来,因珂莲面生便瞥了一眼,只向如红说了声“二妹妹来了?”便一阵风也似的过去了。如红叫住道:“麒麟,慌慌张张的到那里去?” 麒麟回头道:“才刚我去找茗妹妹,他不在,丫头说到三妹妹那里讲究画儿去了。我去找他。”说着,忙忙的往南去了。
  这本《金玉缘》前三回中的“吴麒麟”(宝玉)和后四十回里“吴麒麟”(宝玉)的这些傻气,性格完全一致,跟《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的宝玉不是一个人。而长相跟前八十回中的宝玉也不一样,怎么“生得漫长脸”呀?太难看了,宝玉应该是方方正正的国字脸呀,或者怎么也得是个圆脸呀?在《红楼梦》第三回里,宝玉一出场,对他的长相是这样介绍的: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没有什么地方让人感觉宝玉是“漫长脸”呀?可能这是《金玉缘》作者个人的偏爱吧,《红楼梦》的宝玉影射是“玉玺”,自然应该是国字脸。所以说这个“吴麒麟”无论从性格到长相都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个宝玉,他还没“遗玉”呢,就已经把原作中的宝玉的魂给丢了!
  而《金玉缘》中“吴麒麟”影射的应该是“麒麟”,所以当然应该长的是一个类似马一样的大驴脸了,因为麒麟就是非驴非马之物。所以感觉《金玉缘》确实远远没有看懂宝玉本身的含义,也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来描写这个“吴麒麟”。看到这里也许大家有些失望,别着急,此书有让人很意想不到的地方,精彩的地方马上就要开始了!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新浪微博: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此书的特点三:书中人物的名字全都换了,这个是让人感觉最奇怪的地方,而且名字改得莫名其妙,让“红学家”们感觉更是晕头转向,实在不明白这本书的作者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红楼梦》被人传为是有“碍语”的书,甚至有些地方还禁过此书,所以改头换面出版可以避免风险。这样的事在历史上也不少,比如清初的文人丁耀亢写的《续金瓶梅》里就有很多暗骂清朝的地方,因为《金瓶梅》的故事发生在宋朝,所以老丁借题发挥,顺着宋朝的事接着往下写,用南宋时金兵在江南屠杀汉人来影射金的后代满清的恶行,耍了个小聪明,所以不用说,书肯定被禁了,老丁也被请去喝了几个月的茶,最后还把眼睛给喝瞎了!
  丁耀亢的《续金瓶梅》被禁以后,这本书被人改编成为《隔帘花影》再次出版,而且内容也进行了修改,将那些刺眼的文字去掉,算是讨了个巧。这样看来这本《金玉缘》将《红楼梦》的人名也改掉,又进行了改写,也应该是类似的原因。
  但《金玉缘》改编得太另类,尤其是将人物的名字改得实在是有些无喱头,比如第一回里,小说正式开始以后有这样一段:
  只说这扬州城外,荷花街莲子巷,住着一户人家,姓史,名飞,字显之,娶妻戚氏,生有一女,今只十三岁,名叫珂莲。……
  且说这一日,史显之去药堂里为戚氏买药回来,却见一个中年儒生晕倒在自家门前。忙过去扶起,一问,那人自称:“姓黄名华字傥甫,原籍浙江金华府,本欲进京应试,不料途中遇盗钱财抢劫殆尽,书童仆人皆遁去,今流落于此已三日矣。因腹中滴水未沾,实饿得很了,故仆卧于尊府门首。得罪,得罪。” 史显之见这黄傥甫相貌堂堂,异于常人,便请到家中,命人造饭,令黄傥甫饱食一顿。
  确实改得有些惨不忍睹了,虽然还是《红楼梦》中的情节,大模样还有,可细节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变化最大的还是人名。甄士隐改名“史飞”“史显之”,人家原来的意思是“真事隐”,把真实的历史隐藏起来了,可这里改成了“历史显露出来”的意思,这到好,原来是要“隐”,这里成“显”了!而原来的“贾雨村”居然改成了“姓黄名华字傥甫”,谐音为“谎话”、“荒唐铺”之意。而史显之家也没有着大火,只说是连年灾荒导致史家家资已尽,而且他的女儿不是五岁时丢,在家里都长到十三岁了,她也不叫英莲,而改为“珂莲”了,肯定是谐音“可怜”的意思,谐音这个光荣传统到是继续保持着。那这个“珂莲”到底有多可怜呢?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新浪微博: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在《金玉缘》第一回里有这样一估描述有意思:
  不想,戚氏(封氏)滴水不尽,三日后竟死了。珂莲(英莲)只哭得死去活来。显之(甄士隐)急忿怨痛,竟也一病不起。显之自思,日子甚无着落,没的珂莲跟着受罪,再则戚氏无钱下葬,尚停于家中。只得托人找一个富贵之家,把珂莲卖了。
  后来书中又交待说史显之(甄士隐)居然把女儿“珂莲”卖给了“董家”,也就是《红楼梦》的薛家,“珂莲”真够可怜的,感觉比《红楼梦》里的英莲可怜多了!英莲从小被拐卖纯属迫不得已,可“珂莲”被自己亲生父亲给卖了那才算惨之又惨呢!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那董家的人不耐烦,七手八脚的,不顾珂莲啼哭乞求,早拖进轿中,抬了去了。
  我感觉《金玉缘》的作者是为了简化流程,这样写让这个“珂莲”能进快地来到董家,进入到书中主要故事中来,不然又要费一大堆笔墨,作者这是为的是图个省事。
  而我们看这个本子会感觉很辛苦,因为人物的名字全改了,我们脑子往往一会转不过来,所以看这个本子应该有一个人物名称对照表才成。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有甄家和贾家,有甄宝玉和贾宝玉,在第五回的太虚幻境大门口有一幅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一点给大家印象非常深刻。甄家和贾家的叫法应该就来自这幅对联的上联,而在这本《金玉缘》中的人家就不再是甄家和贾家了,而是利用了这幅对幅的下联,把“甄家”和“贾家”改成了“尤家”和“吴家”了,也就是谐音“有”和“无”,于是贾宝玉就不在叫贾宝玉了,而叫“吴麒麟”!他的前世不再是“神瑛侍者”或“通灵宝玉”了,而是叫“灵玉麒麟”,让人实在是感觉在怪了!反正都是从《红楼梦》里套用改了一下,模仿痕迹过于严重,估计大家一时也难以适应。《金玉缘》中其他的人名改得也很怪,难怪有专家评论说:
  书中人物的命名方式和《红楼梦》的风格很不搭调,甚至也不像一般的明清时代的小说。例如“韩玖丽”(邢岫烟),“权欣萍”(贾迎春),“曼萍”(贾探春),“茹萍”(贾惜春),“钟青”(秦可卿,钟青是钟情的意思,把红楼梦里秦钟的名字掉过来用。秦钟在《金玉缘》中没有出现),“钟丝”(钟丝的妹妹,较接近尤三姐)等。连丫鬟们的名字也没有幸免:“贺燕”(花袭人),“黎芙”,“黎琳”(傻大姐),“贞镜”(麝月),“秀婷”,“佳玲”等。更罕见的是,丫鬟用的似乎都是自己的本姓本名。这些名字倒更像是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小说中人物的名字。
  看来专家们是晕了,大家可千万别晕!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新浪微博: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在《金玉缘》里,大观园也改名为“藏春园”,园中的各处自然也都换了名,比如:“万花坊”、“燕子坳”、“清风院”、“明月阁”,让人感觉怪里怪气的,让人难以理解!
  这个“吴麒麟”(宝玉)就住“万花坊”,听起来显然没有“怡花院”雅制,“吴麒麟”(宝玉)住在里面感觉象个“采花大盗”,不由得让人想起那句古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相比较而言,黛玉在此书的改变最为神奇。
  《金玉缘》里的“黛玉”住“燕子坳”,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里,回为《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里就将黛玉比作赵飞燕,所以估计《金玉缘》作者将这一点进行了发挥,让她住在“燕子坳”里。书中人名的改变确实让人感觉挺怪的,难怪“红学家”们看不懂这本《金玉缘》,又因为他们对《红楼梦》的故事背景、成书时间以及主旨都搞错了,所以只能是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云。
  如果大家能够理解我在前面提出的理论:《石头记》隐写的是“明亡清兴”改朝换代的历史,我们再来看一下《金玉缘》几个主要角色的人名,你就会醍醐灌顶,拍手称绝了!所以此书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估计也只有我能真正将其解读出来。我们先看看,黛玉在《金玉缘》改成了什么名字:
  珂莲又问道:“那茗姑娘是谁?”如红道:“这茗姑娘姓岳叫茗筠,因长得瘦弱,人背地里叫他‘赛飞燕’;麒麟因他住在燕子坳中,给他起了个绰号‘飞燕宫主’——因他不喜欢,便都不敢叫——本是亲戚,这里二老爷的夫人是他姨母。”
  大家注意到没有:黛玉在此书改名叫“茗筠”!而且不再被称为“林妹妹”、“林姑娘”,而是被叫做“茗妹妹”、“茗姑娘”,这个名字是多么令人吃惊呀!
  如果你看懂我前面那些文章关于黛玉的分析,就会知道黛玉这个角色影射的是崇祯皇帝,而崇祯皇帝自然就是“明君”,是“明朝的君王”之意,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英明的君王”,这是个很重要的谐音!这实在是太让人兴奋了。
  另外,“茗筠”的“筠”字谐音“君王”的“君”字以外,它本身还有竹子的意思,《广韵》上说:“筠,竹皮之美质也”。《礼记》中郑玄注:“筠,竹之青皮也。” 唐代诗人杜甫有一首诗名为《崔氏东山草堂》,其中就有一句:“柴门空闭锁松筠”,这个“筠”就是指竹子的意思,也就是说“茗筠”的“筠”跟《红楼梦》中黛玉的潇湘馆中的竹子是一个作用,因为“竹”字谐音“朱”字!所以无论是潇湘馆中的竹子还是“茗筠”的“筠”字都是在影射“朱明”王朝,这个真是太有意思了,也就是说明这个“茗筠”肯定是在影射崇祯皇帝!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新浪微博: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我一直说不能小看《金玉缘》的作者,正是因为他是看懂了《红楼梦》中的隐寓和主旨的,明白这本书是隐写的是“明亡清兴”的历史,而且书中的几个关键角色所影射的历史人物他们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金玉缘》书中到处称黛玉为“茗筠”!虽然作者没有百分之百看懂所有人的影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位作者比我们现在人看懂的多得多了,至少大方向没有搞错!所以就冲这一点,大家也没有理由嘲笑这位作者,虽然他的改编水平不成,但人家的政治觉悟很高。现在的专家们当然是看不懂“茗筠”这个名字了,他们还在所谓的曹寅家里到处搜寻呢,所以说迄今为止只有我才能真正看懂《金玉缘》这本书。
  同时也说明虽然“程高本”后四十回是续书,但其中也能看出“反清复明”的味道来,这一点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作者非要将其改编的原因,是把它当成一本反书了,看来因为我们远离那个时代,所以在解读方面真的是吃了大亏了。
  而《红楼梦》的续书很多,我只看过这些续书的简介,内容往往都是黛玉死后又复生,然后几经周折再与宝玉结合的大团圆结局,都是贾母痛批的那种俗套子。感觉这些续书中没有一个作者悟到了其中隐写的“明亡清兴”的历史,都只把此书当成了情色小说,也就是说大家都成了贾瑞,从这个角度来看,《金玉缘》一书的作者要聪明得多了,虽然有些跑偏,但大方向是对的,这是让人没有想到的。
  相比之下,《金玉缘》中称黛玉为“茗筠”、“茗妹妹”就直白得多了,之所以这个作者如此大胆,我怀疑是因为此书的写作时间不是清初,所以这个时候的“文字狱”不是那么严格了,于是创作起来相对要大胆一些,才可以影射得如此直白。
  那这个“茗筠”(黛玉)长什么样呢?《金玉缘》有这样一段描写:
  且说麒麟到了清风院,只见茹萍和茗筠在那里看画。但见那茗筠鹅蛋脸面,细眉杏目,身上穿着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髻,簪上一枝赤金匾簪,别无花朵;腰下系着杨妃色绣花绵裙。真比如: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
  好象这个模样跟我们的印象中的黛玉也有一定差别,而最大的差别是“香莲”,好象是小脚!当然,这也是汉人的重要标志,好象穿的也应该是汉人的服装和打扮。
  最为狗血的是,《金玉缘》的第二回里也有类似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和查看类似判词的情节,看到了十个人的诗,而不是十二个,也就是判词,也同样起到了一定的预言作用。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新浪微博: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我们重点关注一下关于“茗筠”(黛玉)诗(判词)前后是怎么写的,应该说其中的意思讲得非常明白,只要我们知道了此书影射的历史背景就能马上看懂,这段内容是这样写的:
  这里净心菩萨道:“请侍者随我到‘情窟’一游。”说着,领着麒麟到了一处地方,却是一间配殿,写着“情窟”二字。殿门开处何仙姑早迎了出来,净心菩萨便将麒麟交与他便飘然而去。那何仙姑将麒麟让进殿内,只见里面有好些大橱,橱门上都贴着字形,写的是“北京”、“南京”等地名藉贯。何仙姑命侍女打开写着“杭州”的橱门,拿出一本厚厚的册子来,递给麒麟瞧。麒麟接过一看,上面写着《杭州女儿录仙簿》,左缀小字:“主子”。 麒麟想道:“我们吴家原藉正是杭州,不知道册子里写些什么。”便揭开观看,只见里面所录的是一些诗,每面一首,道是:
  其一
  来是洁质去亦贞,有才有德降凡尘。
  香茗翠筠已不见,如花金娃付何人。
  这段描虽然写得显得很蹩脚,但这个诗或者说“判词”还是很有看头的。
  在《红楼梦》里是极力避免提“北京”的,都往往以金陵、天子脚下或长安之类的模糊过去,而这里却提起北京来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感觉应该成书时间远离康熙年间了,所以写作自由了一些。但在这里却将“吴麒麟”(宝玉)家安排在杭州,这是何意?难道《金玉缘》的作者老家是杭州的吗?这里也是将“茗筠”(黛玉)和“金娃”两个人写在了同一首诗里,这跟《红楼梦》第五回的判词是一样的,所谓的“钗黛合一”,而且两人的敌对关系表现得很明确。
  这几句诗虽然模仿判词的写法,显得比较业余,但隐含的意思也说得很直白:第一句自然就是类似于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说明死的时候还是处女之身。第二句“有才有德降凡尘”的意思也很明确:“有才有德的人来到人间”,应该这肯定是在说崇祯皇帝,不然如果仅指“茗筠”(黛玉)这个角色,而且仅限于《金玉缘》的情节来看,她是这样一个小性多疑、动不动就哭一鼻子的人,这个“德”字就无地放矢了。
  第三句“香茗翠筠已不见”也貌似“一喉二歌”了一把:“香茗和翠绿的竹子已经不见了,也就暗指她死去了”,可以解为:“英明的明朝皇帝已经故去”,虽然味道很平淡,但意思肯定是这个意思。第四句“如花金娃付何人”自然是用“金娃”(宝钗)来骂满清!满清就是后金,所以这是很明的,这一句说:“春风得意的满清对得起大明吗?”看来这个作者是个坚决反清复明的、文采不是很好的汉人,但对满清这样的骂法也显得实在是苍白无力了,因为很少有人能看懂呀。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新浪微博: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除此以外,这位“茗筠”小姐不姓林,而姓“岳”,全名为“岳茗筠”!那为什么姓“岳”呢?我在前面介绍过,在清初文字狱的情况下,“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这样的诗句都可以引来杀身之祸,这是因为这些诗中的“清风”和“明月”都可以解读出“反清复明”的意思来,在那个时候应该是大家心知肚明的。
  所以现在我们很容易明白:林黛玉之所以在《金玉缘》里改姓“岳”,是因为“岳”是“明月”的“月”的谐音,“月”可以代指“明朝”,“岳茗筠”指的是“明朝的英明的皇帝”之意!而作者更喜欢用“茗妹妹”或“茗姑娘”来称呼她,而不是用姓来称呼她为“岳姑娘”或“岳妹妹”,要知道在《红楼梦》中黛玉被称为“林姑娘”“林妹妹”,是以姓来称呼她的,而《金玉缘》里却不是。按着《金玉缘》中对她的称呼习惯,《红楼梦》中的黛玉应该被称为“黛姑娘”或“黛妹妹”才对,可是并没有这样,所以“岳茗筠”和“茗妹妹”或“茗姑娘”的称呼是为了突出一个“茗”字,因为“茗”谐音大明的“明”!这也让我想起《红楼梦》中黛玉的《葬花吟》中有这样两句: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这其中也应该有类似的含义,这两句也是典型的“一喉二歌”之作。“岳茗筠”的父亲叫“岳鼎”,“鼎”字有“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所以看样子“岳鼎”也象征着很重要的人物。我相信在《红楼梦》中史湘云的两个叔叔“史鼎”和“史鼐”也应该有类似的含义在其中,也同样暗示了我们史湘云所影射历史人物的身份很不一般。
  在《金玉缘》里有“清风院”、“明月阁”这样的地方,“清”和“明”泾渭分明,所以黛玉在此书中才改叫“岳茗筠”!这能不令人惊呀吗?这更近一步确定了黛玉所影射的历史原形是崇祯皇帝。我们看这本《金玉缘》的时候就会发现,到处都是“茗筠”的称呼,现在明白了这其中的含义,是不是感觉很吃惊呀?这不是作者在时刻呼唤大明皇帝吗?我猜想这个作者看到了宝钗通过那个“调包计”将宝玉从黛玉手中抢走,自然认为这是在影射满清用下流的手法从汉人手里夺得了大明的江山。
  如果你不了解这本书隐写的是“明亡清兴”的历史,你会跟“红学家”一样永远也看不懂黛玉改名为“岳茗筠”这样一个古怪的名字的真正含义!说实在的,“岳茗筠”这个名字跟“林黛玉”相差太大了,这样改肯定是有目的的。
  (我的新浪博客可以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新浪微博: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我们再看看宝玉,在前面的文章里,我给大家分析他的原型应该是“传国玉玺”,象征着大明皇权。而他在《金玉缘》里改叫“吴麒麟”!这让人听起来实在怪怪的!
  在《红楼梦》中“宝玉”只是个小名,大名从来没有交待,可能是作者想让我们自己联想出宝玉的大名应该是“玉玺”。可在《金玉缘》里大家都改叫他“麒麟”,叫起来感觉相当的拗口,而且“吴麒麟”就是他的大名,在这儿又如何理解呢?
  相传麒麟为龙之子,属龙族,瑞兽,与龙凤龟合称为“四灵”,因此麒麟图案常作为吉祥,仁爱之符号,被中国古代各朝朝政常常采用。
  
  史载汉宣帝在未央宫建有麒麟阁,绘功臣图像,以表嘉奖和向天下昭示其爱才之心。《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公、侯、驸马、伯以麒麟作为补服图案。故称一品麒麟。清朝时,武职官员一品的补子徽饰为麒麟。
  我感觉这里的“麒麟”与“传国玉玺”或“皇权”之间好象没有太多的关联,也许这个《金玉缘》的作者没有看懂宝玉的原型是“传国玉玺”,所以只是盲目地模仿了《红楼梦》宝玉的来历,或者“传国玉玺”本身的造型上是不是有“麒麟”呢?或者更简单地来看,也许这个作者把“吴麒麟”(宝玉)当成了大明的象征,或大明的灵魂,所以才叫“灵玉麒麟”。这也是为什么在“程高本”后四十回中把宝玉等同于“通灵宝玉”,认为“通灵宝玉”丢失了,所以宝玉就傻了,就象征着大明江山被满清投机取巧地夺走了。我还没有对书中麒麟的真正含义做出准确的解读,但应该说大至方向还是对的。
  而最传神的要数薛宝钗改的名字了,也是专家们最看不懂的地方,她在《金玉缘》里改叫“董如金”!有“红学家”惊呼:这哪像是宝钗这样的大家闺秀的名字呀,这整个就是一个“土豪”的女儿,暴发户千金的名字呀!所以专家们对此深感不可思议。但如果按着我的理论来分析,你就会明白这个名字的真正含义了:“金”自然是指满清,“如金”也就是说她如同满清,她象征着满清。而大家都知道“董”字可以拆成“千里草”,可以解读为“千里外的草寇”,在《后汉书?五行志十三》记载:
  “献帝践祚之初,京都童谣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按,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童谣谓董卓残暴,不得人心,必将失败。
  所以《金玉缘》的作者应该是借用了这个典故进行了发挥,于是“董如金”一名的含义就清楚了,是指:“她象征着满清,是千里之外的草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