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而这个时候离秦可卿自己定的死期“未必熬的过年去”没差几天了,那秦可卿的情况怎么了呢?凤姐再次来看秦可卿,有这样的描写:
  到了初二日,吃了早饭,来到宁府,看见秦氏的光景,虽未甚添病,但是那脸上身上的肉全瘦干了。于是和秦氏坐了半日,说了些闲话儿,又将这病无妨的话开导了一遍。秦氏说道:“好不好,春天就知道了。如今现过了冬至,又没怎么样,或者好的了也未可知。”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是十二月初二这一天,秦可卿把自己的死期从年底推到了春天,春天应该是农历正、二、三月,也就是说很快就要到了,给人感觉她死得太不痛快了,怎么拖拖拉拉的?一再推迟,没个准谱。接下来听凤姐的话感觉真的很严重:
  尤氏道:“你冷眼瞧媳妇是怎么样?”凤姐儿低了半日头,说道:“这实在没法儿了。你也该将一应的后事用的东西给他料理料理,冲一冲也好。”尤氏道:“我也叫人暗暗的预备了。就是那件东西不得好木头,暂且慢慢的办罢。”
  看样子她的病真的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感觉有随时咽气的可能,宁国府已经严阵以待提前准备好预案。这一回里在最后又交待说:
  平儿因问道:“这瑞大爷是因什么只管来?”凤姐儿遂将九月里宁府园子里遇见他的光景,他说的话,都告诉了平儿。
  如果大家留心的话就会发现这部分的时间介绍得非常清楚,从九月份开始到现在的时间都能很好对上,一切情节进展得有条不紊。然而到了第十二回,居然一点关于秦可卿的情节也没有,主要都集中在贾瑞身上,他又去调戏凤姐,于是凤姐让他大晚上白等了一宿,算是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通,书中介绍说:
  现是腊月天气,夜又长,朔风凛凛,侵肌裂骨,一夜几乎不曾冻死。
  说明这个时候还是在十二月里,后来贾瑞不思悔改,再次找凤姐,书中是这样交待的:
  过后两日,得了空,便仍来找凤姐。
  看样子应该还是在十二月里,因为没有过年的迹象。结果可怜的贾瑞又一次白等,这回不但受了冻,而且还被大粪灌顶,又被贾蓉和贾蔷讹诈了不少钱,于是回家以后开始生病,而这里又交待了两个时间的交待:
  诸如此症,不上一年,都添全了。
  倏又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
  “不上一年”,自然指的就是将近一年的时候,也就是应该到了秦可卿开始得病的第二年,而且是到了第二年的下半年了,然后又说“腊尽春回”,说明到了秦可卿开始得病的第三年的春天了,然后贾瑞正照“风月宝鉴”而死,他一个二十来岁的大小伙子都死了,可秦可卿居然还在死亡线上挣扎着,实在令人称奇。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ysxjhjh 15106楼 2014-09-25 20:16:55
  一直追贴总算追上了,我不敢说楼主一定对,但比一些所谓的红学家强多了。我想问个问题,林黛玉代表崇祯,但住在潇湘馆,水字旁,而薛代表满清,却住在莅蘅院,草字头,这个怎么回事?
  -----------------------------
  你这个问题非常好,“潇湘”的水字旁是出自一个典故,娥皇女英的故事,你可以查查,这个象征着黛玉与宝玉后来夫妻分离。所以探春说:“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宝钗住的叫蘅芜院另有内涵,我的贴子里有一章专门介绍了。所以不是说象征朱明的人凡是水字旁的字都不能用,那这本书没法写了。
  在贾瑞办完丧事以后,书中忽然冒出这样一段:
  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
  我们算一下就会发现这时已经到了秦可卿开始得病算起的第三年年底了,可她还没有死,生命力还挺顽强的,这是怎么回事?眼看马上就登腿而去的秦可卿不但挺过了第一年的新年和第二年的春天,而且继续活到了三年,但肯定是没有好的迹象,也没有再介绍她的病情,宁国府也就听之任之了,也没有提到找医生再来看看,更没有介绍在这三年中凤姐去看望她的事。
  到了第十三回一开始,秦可卿终于死了,这才让我们舒了一口气,她不死读者都快急死了,然而书中忽然又交待了一个日期,让人更困惑了,在给秦可卿办丧事一个多月的时候,第十四回里是这样介绍的:
  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
  这个时候肯定是第三年“冬底”过后的又一个新的一年的九月初三日以后了,这意味着秦可卿又多活了一年。张友士说来年春分以后就会全愈,秦可卿之前说自己活不过年底,又说自己熬不过春天,让人感觉她可能说咽气就咽气,肯定活不了几天,可这样看来她的病一下子拖了四年才死,这个时间跨度看着实在有些太离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作者的时间观念为什么这样差呢?而在这漫长的四年中,宁国府的人仿佛是在那里看着她等死似的,好象连个象样的棺材也没有准备好,也不再象第十回那样心急如焚,忧心忡忡,真是怪事。
  也有人认为刚才这里提到的“谁知这年冬底”也许是贾瑞调戏凤姐那一年的冬底,也就是秦可卿开始得病那一年,也许是因为作者在介绍完秦可卿的病情以后,为了重点强调贾瑞的之死,所以故事有了分枝,沿着另一个时间线索进行下去了,所以后面关于贾瑞得病的时间都与秦可卿无关了,但两件事搅在一起。而将贾瑞的故事讲完以后,作者想让大家的思路再回到秦可卿开始得病的那一年,把时间调回去,但作者又没有交待清楚,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的时间错乱,这样的解释有些道理,但也缺少有力的证据支持,估计这部分还是因为增删导致的混乱。总之参照贾瑞之死的前前后后,感觉秦可卿从得病到死的时间太长了,实在是让人感觉不可思议,会不会是作者故意这样写的呢?或者说自己改着改着改乱了?好在一般读者才不愿意费这个脑子想这样无聊的问题的,所以很少能引起大家的注意,这样看来用贾瑞事件的时间做参考来分析秦可卿的死期是不靠谱的。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其实不光是从贾瑞之死这条线索上看时间很错乱,从林如海之死的前前后后时间描写也是乱七八糟的,也就是说小说前前后后这些回的时间都不太靠谱,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对秦可卿故事情节的改动导致的。我更倾向于作者是把不同时期创作的作者重新整合到一起的时候出现的问题,相比之下应该说秦可卿之死似乎与林如海故事是同一个时期创作的,感觉关系更紧密一些,所以我们应该格外注意。
  下面我们再从林如海之死这个方向开始分析一下时间错乱的问题,林如海本人的情况其实很简单,书中第二回是这样描写的: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大家现在都知道此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假语村言”的手法来讲述历史,所以我们一定不要被书中的一些表面的内容所蒙蔽,所以大家不能太在这些上面较汁,千万不要去历史中查比如与明末清初探花相关的文献。
  林如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在第三回里他向贾雨村介绍贾府的情况的时候说话很得体,之后有一条关于他的批语:
  〖甲侧:写如海实不写政老。所谓此书有不写之写是也。〗
  意思是说作者是按着贾政的性格还描写林如海讲话的,贾政在书中给人的感觉还是很正派的,所以这样看来他给我们的印象应该还不错。不过书中关于林如海的内容实在是太少了,所以更象是过场戏,在他在前面第三回里仅与贾雨村有过简单的对话,然后就不在出场了,也就是说他应该只是个过渡性的人物而已,
  而他的死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时间参考,但也是矛盾重重。我们再看看林如海之死的前前后后在书中是怎么描写的,在第十二回里写道:
  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起身。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劝。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一应土仪盘缠,不消烦说,自然要妥贴。作速择了日期,贾琏与林黛玉辞别了贾母等,带领仆从,登舟往扬州去了。
  林如海病得很突然,按道理说他的年龄不算太大,古人的寿命真是短。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自从黛玉进了贾府,就再没有林如海的文字,黛玉也从来没有提起过自己的父亲,更没介绍父女之间有书信往来,这个女儿算是白养了。
  书中第二回里林如海一出场的时候介绍他“年已四十”,后来在黛玉进贾府前又说自己“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到底是刚四十还是快五十呢?说得太模棱两可,那黛玉在贾府住了多久呢?书中没有具体交待,但在第二回黛玉刚刚丧母不久的时候,冷子兴说过:
  这位珍爷倒生了一个儿子,今年才十六岁,名叫贾蓉。
  而到了第十三回的时候,贾珍为贾蓉买了个五品“龙禁卫”的头衔,于是贾蓉写了个履历,上面有:
  江南江宁府江宁县监生贾蓉,年二十岁。
  看样子黛玉进贾府大概四、五年的样子,这个时候林如海也就五十岁左右。
  然而忽然传来他病重的消息,让人感觉肯定事情很严重,黛玉这一去明明是奔丧去了,不然也不会兴师动众,闹这么大动静。她与贾琏匆匆动身之后,书中就很少再提到她看到的情况,书中的重点集中在王熙凤身上,她的管理才能得到了充分地展现,身为荣国府的管家还协理宁国,管理的井井有条。书中也没有具体介绍黛玉和贾琏的行程,但作者在这里用了“不写之写”的手法,让我们感觉黛玉他们一直在很远的地方为林如海的事忙里忙外的样子。在第十二回最后有一条批语说得很有意思:
  〖庚辰:此回忽遣黛玉去者,正为下回可儿之文也。若不遣去,只写可儿、阿凤等人,却置黛玉于荣府,成何文哉?故必遣去,方好放笔写秦,方不脱发。况黛玉乃书中正人,秦为陪客,岂因陪而失正耶?后大观园方是宝玉、宝钗、黛玉等正经文字,前皆系陪衬之文也。〗
  似乎批书人知道作者的构思,而且从这条批语中我们也可以确定的是书中的描写的一切肯定都是虚构的,设计出来的,贾家根本就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家庭。
  也就是说作者故意让黛玉离开一段时间,不然秦可卿和凤姐在故事中风头太猛,所以压过了她,让她这样一个书中绝对的大主角没戏可唱,冷落在一边有点不太象话,所以黛玉的离开不过是个权宜之计,这也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考虑的。感觉写这条批语的人很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似的,说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实际上还有一层含意,是批书人没有看出来的,这需要我们明白了秦可卿的第一层原型以后才能真正看清,也就是说批书人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我们不能百分之百的全盘接受。比如我个人对“蒙古王本”这个《石头记》钞本上的批语就不太重视,因为感觉不象是参与创作的人员写的。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菟宝儿 15133楼 2014-09-26 17:49:28
  袭人事二夫啊 她本身从初试云雨时就是把宝玉当成以后老公的 后来也领的姨娘钱 宝钗嫁雨村也对应二夫的 而且她俩都是被第一任宝玉抛弃 和第二任也没落几天好 很符合啊
  -----------------------------
  是呀,你说得非常好!这样理解就对了,袭人就是百分之百影射宝钗的,也不影射历史上任何一个真实的人物。
  经过作者的精心设计,巧妙地借秦可卿的丧事把王熙凤推到了台前,而她是巴不得有这样一上机会在众人面前好好“得瑟”一把呢,第十三回里介绍说:
  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干,虽然当家妥当,也因未办过婚丧大事,恐人还不伏,巴不得遇见这事。今见贾珍如此一来,他心中早已欢喜。
  王夫人同意以后,凤姐终于可以闪亮登场,大展管家才能了,于是她把个荣宁两府玩得团团转,也充分享受了高高在上当大管家的感觉。然而在关于凤姐洋洋洒洒的大段威风凛凛地描写之间,作者见缝插针,第二次提到了林如海的事,这时黛玉早已经赶到,而林如海已经死了,有没有见到最后一面也不知道。这里的文字很少,如果不留神的话也许大家会漏过这几句,其实文字少也有妙处,一是省去很多笔墨,二是让人确实能感觉到那边离贾府有很远,让人有一种距离感,然而这段描写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明确的时间点。书中第十四回是这样描写林如海病故的消息的:
  正闹着,人回:“苏州去的人昭儿来了。”〖甲戌侧批:接得好!〗凤姐急命唤进来。昭儿打千儿请安。凤姐便问:“回来做什么的?”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二爷打发小的来报个信请安,讨老太太示下,还瞧瞧奶奶家里好,叫把大毛服带几件去。” 凤姐道:“你见过别人了没有?”昭儿道:“都见过了。”说毕,连忙退去。凤姐向宝玉笑道:“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庚辰侧批:此系无意中之有意,妙!〗宝玉道:“了不得,想来这几日他不知哭的怎样呢!”说着,蹙眉长叹。
  在前面介绍林如海在淮扬地区做官,所以他应该死在了扬州,第十四回的回目是“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而且书中两次交待说黛玉和贾琏也是前往扬州:
  登舟往扬州去了。
  话说凤姐儿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
  可这里却说“苏州去的人昭儿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看昭儿的交待大概的意思是说林如海死后,办完了丧事,然后黛玉和贾琏将其灵柩送往苏州,因为面前介绍说林如海“本贯姑苏人氏”,所以肯定要埋入苏州祖坟。而昭儿应该先是陪着黛玉和贾琏一起到了扬州,在扬州办完丧事之后,跟着送灵一起到了苏州,然后被派回来送信,也就是说昭儿参加了葬礼的前面的一些过程,还跟着从扬州到了苏州,否则应该说“扬州去的人昭儿来了”才合理,由此看来作者在这些细节还是非常讲究的。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说明昭儿不是到了扬州以后立刻就往回返,而是亲眼目睹了丧事的过程,这一点很重要。昭儿还介绍说林老爷死于九月初三日,这个日期有什么含意呢?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不过我认为书中的日期基本上跟真实历史中的日期无关,所以我们如果在这上面太认真的话就会误入岐途,而且我觉得作者也没有必要把真实的历史中的日期写在书中,否则就失去了隐写历史的意义,这一点很重要。
  昭儿带回的消息说黛玉和贾琏一时回不来,需要为林如海办葬礼,昭儿回来的一个原因就是取冬衣带给黛玉和贾琏,因为年底才到家,这样算来,黛玉他们从去年的“冬底”出发,到第二年的年底才能回来,在外面要呆一年左右!这是什么葬礼呀?前前后后要折腾一年?就算皇帝的葬礼也没有搞这长久的吧?
  而昭儿更辛苦,回到家都没说喘口气,马上就被凤姐打发回去了,出外这么久,好不容易回来,连自己的家估计都没来得及回去,还得带着那么多大包小包的东西往回返,为什么凤姐非要让他这样急急忙忙地往回返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从第十四回之后就长时间没有黛玉和林如海的消息了,书中开始描写为秦可卿送殡的场面,大得让人吃惊;在路上又遇到北静王,宝玉居然被狠狠的赞扬了一把;之后宝玉又在乡下见到那么多新奇的东西,然后又描写了王熙凤铁槛寺弄权赚了三千两银子;另外还有秦钟与小尼姑智能儿的偷情,宝玉如何跟秦钟算账,让我们几乎忘掉了黛玉和她父亲的事,甚至一般人看书都注意不到这样的细节,毕竟不是大事,而且文字又少。转眼到了第十六回,先是提到元春加封的事,然后书中最后一次提到了林如海,显得很简单,看上去更象是过场戏,一般的读者很少会注意到这样简单的文字。这里是这样描写的:
  且喜贾琏与黛玉回来,先遣人来报信,明日就可到家,宝玉听了,方略有些喜意。细问原由,方知贾雨村也进京陛见,皆由王子腾累上保本,此来后补京缺,与贾琏是同宗弟兄,又与黛玉有师从之谊,故同路作伴而来。林如海已葬入祖坟了,诸事停妥,贾琏方进京的。本该出月到家,因闻元春喜信,遂昼夜兼程而进,一路俱各平安。宝玉只闻得黛玉“平安”二字,余者也就不在意了。好容易盼至明日午错,果报:“琏二爷和林姑娘进府了。”见面时彼此悲喜交接,未免又大哭一阵,后又致喜庆之词。宝玉心中品度黛玉,越发出落的超逸了。
  俗话说:“小别胜新婚”,宝玉与黛玉一下子分别了这么久,肯定亲热得很,没想到黛玉刚见面就发飙了。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这回接紧着书中有这样一段:
  黛玉又带了许多书籍来,忙着打扫卧室,安插器具,又将些纸笔等物分送宝钗、迎春、宝玉等人。宝玉又将北静王所赠鹡鸰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宝玉只得收回,暂且无话。
  黛玉的脾气可真够大了,一点也不给宝玉面子,我听说有人还据此推测后来黛玉嫁给北静王了,真是天雷滚滚,谁说中国人没有想象力呀?
  于是林如海的事就这样草草地结束了,当然这也是合理的,因为林如海本来就是个边缘人小角色,自然不会有太多的故事,而且他的死也没有进行正面描写,毕竟远离贾家。按批书人的话,黛玉躲出去给凤姐提供了登场的机会,也算是一种灵活的写作手法。书中这部分的描写一明一暗有两条线索,让人感觉跟真实似的,一幅复杂的大家族生活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
  而我们发现:林如海的死期却很有意思,时间写得有些错乱,一开始说病重是在“冬底”,而又死在了“九月初三”,“冬底”肯定就是冬天的最后几天,也就是说这一年年末传来的消息说病危,而让人感觉林如海好像死在了隔一年的“九月初三”,这也是一直困惑人们的一个谜,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好象中间隔得太久了,也就是说这里出现了时间错乱问题,怎么个时间错乱呢?
  首先我们看看这里为什么说“冬底”呢?这个说法比较怪异,平时人们不怎么这样说,在昭儿回来报信的时候说:“大约赶年底就回来”,这里用的是“年底”,其实应该都是指十二月份,用“年底”很正常。
  可“冬底”这个说法感觉有点怪,但也不能说有问题,在第七十回里也有这样的用法:
  地方官题本奏闻,奉旨就着贾政顺路查看账济回来。如此算去,至冬底方回。宝玉听了,便把书字又搁过一边,仍是照旧游荡。
  虽然说“冬底”在书中不止一个地方有这样的用法,但在第十二回里这样用就引起了时间上的矛盾。我为什么非要在这个问题上有疑问呢?因为这个问题很重要,林如海的死期前前后后有非常奇怪的现象,严重影响着我们的认识,这涉及到有可能影响我们从中发掘秦可卿历史原型的大问题,所以我们需要仔细分析一下,绝不能等闲视之,我们也可以从这个问题的分析中学到很多东西,悟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就是说通过对“冬底”的研究会对我们研究此书的方式方法起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一些人对人生和对世界的看法。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现存的各个《石头记》的钞本上都写的是“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冬底”这个说法虽然比较少用,但看起来肯定应该是指农历十二月份,冬末,应该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我们接着看,在第十二回里接着写到:
  作速择了日期,贾琏与林黛玉辞别了贾母等,带领仆从,登舟往扬州去了。
  也就是说贾琏和黛玉并没有立刻出发,居然还挑了个日期,古代人的事还挺多,出门还要讲黄道吉日,好在还是速择了日期,估计第二天或者第三天开始出发,这个猜测应该是合理的。
  于是贾琏和黛玉坐船去了扬州,一定要坐船吗?在第三回里写黛玉抛父进京的时候就介绍她来贾家是坐般来的:
  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雨村另有一只船,带两个小童,依附黛玉而行。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
  这里就有个问题,贾家到底在哪儿呢?如果是在南京,那近得很,两三天就能到。如果贾府影射的是北京,那问题就大了,因为不但离得远,如果要坐船走京杭大运河那可得走两三个月了,而且还得考虑到“冬底”这个时间点上河流在有的地方有可能封冻,坐船会不会受到影响呢?是不是要改为骑马坐轿呢?书中这里没有具体交待,好象根本不用考虑这个问题似的。不过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些都是“假语村言”,千万不要这些简单地对号入座,不然只能让我们的思路跑偏。
  那他们要在路上要走多久呢?书中也没有交待,第十二回回末交待了他们匆匆上路了,到了第十三回一开始描写到:
  话说凤姐儿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心中实在无趣,每到晚间,不过和平儿说笑一回,就胡乱睡了。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熏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不知不觉已交三鼓。
  这里给人感觉一下子过了一些日子,到了某一天的晚上,凤姐和平儿开始在计算贾琏和黛玉到哪儿了,也就是说看样子贾琏和黛玉应该还在路上,按理说还没到杨州,那他们出发了多少天了呢?书中没有具体文字介绍,不过肯定不会在五天之内,因为凤姐和平儿是“屈指”算他们的行程来的。
  虽然王熙凤不识字,但应该不会不识数,五天之内还要数手指头那就太缺心眼儿了,而且这里凤姐跟平儿两个人一起屈指算行程,肯定日子过了不少了。再说凤姐那么聪明过人,语文不好,可数学并不差,甚至到了让人吃惊的程度。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比如在第十四回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凤姐且不发放这人,却先问:“王兴媳妇作什么?”王兴媳妇巴不得先问他完了事,连忙进去说:“领牌取线,打车轿上网络。”说着,将个帖儿递上去。凤姐命彩明念道:“大轿两顶,小轿四顶,车四辆,共享大小络子若干根,用珠儿线若干斤。”凤姐听了,数目相合,便命彩明登记,取荣国府对牌掷下。王兴家的去了。
  因为凤姐看不懂帖儿,所以让彩明念,而自己听了以后进行心算,看来她的脑子的算术能力老强了!不识字的遗憾没有耽误凤姐的数学能力。这样看来能让凤姐和平儿屈指算行程,感觉贾琏和黛玉两个人出发怎么也得十天多天以上,这样显得更合理一些。
  就在凤姐睡着以后,秦可卿忽然给她托梦,然后就死了,于是开始给她办丧事,贾家上上下下往里忙外,热闹非凡,于是黛玉与贾琏的事就被放下了,一直就没再提到过。
  大约一个多月以后,第十四回说是“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这是多少于呢?过去死人要数“七”的,一七就是七天,“五七”就是第三十五天,而“五七正五日”就是第五七还没完,在第五天,也就应该是指秦可卿死了三十三天的时候,跟贾琏和黛玉一起去的昭儿回来报信了,说林如海死于“九月初三日”,于是我们就晕了,为什么呢?因为这里出现了矛盾,时间上对不上了。我们先看看昭儿是怎么跟凤姐交待的:
  “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二爷打发小的来报个信请安,讨老太太示下,还瞧瞧奶奶家里好,叫把大毛服带几件去。”
  之后凤姐为昭儿连夜准备回去要带的东西,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凤姐见昭儿回来,因当着人未及细问贾琏,心中自是记挂,待要回去,争奈事情繁杂,一时去了,恐有延迟失误,惹人笑话。少不得耐到晚上回来,复令昭儿进来,细问一路平安信息。连夜打点大毛衣服,和平儿亲自检点包裹,再细细追想所需何物,一并包藏交付昭儿。又细细吩咐昭儿“在外好生小心伏侍,不要惹你二爷生气;时时劝他少吃酒,别勾引他认得浑账老婆,“回来打折你的腿”等语。
  书中接着介绍说凤姐忙得一宿没睡,第二天还要接着忙荣宁二府的事,真够她呛的,日理万机呀。
  我们看这里的描写两次强调了“大毛服”和“大毛衣服”,说明这昭儿这次回来有两个任务,一个是报信,另一个就是取冬装。可贾家那么有钱,何苦这么大老远从家带衣服穿呢?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昭儿来来回回路上的花销也够买冬装的了,感觉贾家人抠门抠不到正处。其实这还不是关键所在,因为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疑问,为什么呢?
  如果我们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贾琏和黛玉出发的时候就是“冬底”,应该是农历十二月份左右,所以应该穿着冬装走的,贾府所在的地方在这个月份相当冷,在第十二回里描写贾瑞被凤姐戏弄的时候是这样写的:
  现是腊月天气,夜又长,朔风凛凛,侵肌裂骨,一夜几乎不曾冻死。
  同样是“冬底”,同样是十二月份,这里描写得真的是冷得很,所以走的时候肯定是穿着冬装走的,不然肯定是要死人的,可为什么现在还要让昭儿回来取几件“大毛服”的冬装?难道走的时候太着急了没穿而冻着走的?走的时候没穿回来非要穿,这是何意?或者去年穿完了以后给扔掉了?还是在路上卖掉了?不会那么大方吧?既然卖的那么大方,为什么不就地买呢?订做也可以呀?干麻非要昭儿大老远的赶回来取呢?这确实是个问题,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不合理的。
  那昭儿是什么时候回来报信的呢?书中没有交待,我们也只能进行分析,看什么时间比较合理。我们可以确定昭儿回来的时间肯定不是第二年的十二月份,应该是还没有到再穿“大毛衣服”的季节,不然何必回来取?也不应该是农历十一月份,因为农历十一月相当于现在阳历的12月份,已经很冷了,按阴历算十、十一、十二月为冬。
  林如海当时应该是在扬州地区做官,死后埋在了苏州,这两地相隔不远,我查了了一下这一地区阳历12月份的大致气温范围,最高气温在零上三度到十五、六度的样子,而最低气温在零下六度到零上六度之间,肯定需要穿“大毛衣服”了。其实这一地区一般从阳历11月下旬,也就是大概农历十月下旬左右的最低气温就开始出现零下的情况了,而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明末有几十年的“小冰河期”,肯定要比我们现在的温度要偏低一些,在第十九回里,黛玉说过这样的话:
  黛玉笑道:“冬寒十月,谁带什么香呢。”
  看这意思农历十月的时候应该已经很冷了,在第五十回里有这样的一段描写:
  贾母笑道:“这才是十月里头场雪,往后下雪的日子多呢,再破费不迟。”
  也就是说这一回讲述的刚好是十月里的天气,还详细描述了这场雪前前后后的故事,大家作诗、猜谜、赏梅花,玩得很热闹,这太好了,我们正好可以参考这几回看看十月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天气。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从书中看来十月里的天气已经很冷了,下了头场雪,我们再看这前后几天大家的衣服都穿的是什么,在第四十九回里有这样的描写:
  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二人一齐踏雪行来。只见众姊妹都在那边,都是一色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独李纨穿一件青哆罗呢对襟褂子,薛宝钗穿一件莲青斗纹锦上添花洋线番羓丝的鹤氅;邢岫烟仍是家常旧衣,并无避雪之衣。一时史湘云来了,穿着贾母与他的一件貂鼠脑袋面子大毛黑灰鼠里子里外发烧大褂子,头上带着一顶挖云鹅黄片金里大红猩猩毡昭君套,又围着大貂鼠风领。
  应该穿的都是冬衣,好象也都是“大毛衣服”,而且是各种动物的毛皮,只有邢岫烟因为穷所以穿得很惨淡。而到了第五十一回里,故事还是发生在下雪后这几天中,大家刚看完薛宝琴的怀古诗,就介绍了袭人的穿着:
  凤姐儿看袭人头上戴着几枝金钗珠钏,倒华丽;又看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绣绵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凤姐儿笑道:“这三件衣裳都是太太的,赏了你倒是好的;但只这褂子太素了些,如今穿着也冷,你该穿一件大毛的。”袭人笑道:“太太就只给了这灰鼠的,还有一件银鼠的。说赶年下再给大毛的,还没有得呢。”凤姐儿笑道:“我倒有一件大毛的,我嫌风毛儿出不好了,正要改去。也罢,先给你穿去罢。等年下太太给作的时节我再作罢,只当你还我一样。”
  看样子十月份就应该穿“大毛衣服”的了,除了穿不起的,贾府人人都是穿得那么严实。而一回里给我们印象的就是晴雯谅感冒了,因为她仗着素日比别人气壮,不畏寒冷,也不披衣,只穿着小袄,在大晚上出门到外面去,结果冻着了,回来以后不觉打了两个喷嚏:
  麝月道:“你就这么‘跑解马’似的打扮得伶伶俐俐的出去了不成?”宝玉笑道:“可不就这么去了。”麝月道:“你死不拣好日子!你出去站一站,把皮不冻破了你的。”
  这说明真是天寒地冻,晴雯中了招,就是因为没有穿“大毛衣服”出去了一小会儿,就病得死去活来的。而到了第五十二回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什么是“雀金裘”呢?贾母进行了介绍:
  只听贾母笑道:“这叫作‘雀金呢’,这是哦啰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前儿把那一件野鸭子的给了你小妹妹,这件给你罢。”
  这样看来这个“雀金裘”也是“大毛衣服”。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vgimm】
  
  国庆节到了,大家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我也打算暂停一段时间的更新,好好放松一下。我目前已经完成八十多章的内容,目前公布了二十二篇,关于秦可卿的文章就有八篇之多,题目分别为:
  《秦可卿之谜》
  《秦可卿之死的时间错乱》
  《秦可卿的第一层影射》
  《古怪的张太医论病》
  《秦可卿的第二层影射》
  《错误的阿巴亥之说》
  《秦可卿的第三层影射》
  《秦可卿淫上天香楼》
  让我兴奋的是,我最近忽然发现了作者的新的非常可靠的线索,将继续深入挖掘下去。而且还有不少文章需要进行深入加工,所以也需要一些时日,究竟何时恢复更新,需要看我的工作进度。也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如果想与我联系,应该很容易的找到方法。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