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第84回原文)第84回 薛宝钗弥望霭烟缘 史湘云喜得如意郎
  诗云:
  绿媛殊众宁久微,心比盘道播是非。
  金锁间色一麒麟,运机转腾谁可违?
  
  终于进入到第八十四回里了,这一回的故事很有意思,也有些喜剧的味道,而且相当让人意想不到。据说《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是在2008年9月的时候在网上出现的,而我是在2012年9月的时候才在网上看到,我那时已经多年没有关注《红楼梦》了,那天偶然想起来就查一下相关信息,无意中看到了这个本子的介绍,而我仅凭这个本子的简介就感觉此本不凡,看了之后更是惊叹之极,于是开始想办法找公布此本的人,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联系上了,而且他还为我提供了很多重要的信息,让我对《红楼梦》的认识有了一个巨大的飞跃。虽然人家不愿意公布真本,而且提供这些文字也不太准确,但仍然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至少我们可以一下子将小说的背景锁定在明末,这个意义想当重大。
  实际上《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有着很复杂的经历,我们看到的这些文字并不是直接从原本上抄下来的,而是在1986年的时候让家里的大概十八岁的初二文化程度的女孩子誊抄出来的,而这个过程本身就很不专业,为了图省事还人为的改了不少,还有很多字不认识,所以索性就改了,感觉完全是在应付差事,不知道自己在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在2008年的时候,此本的公布者是照着誊抄下来的本子往电脑里录入的,而且因为这个誊抄本也抄得不清楚,所以也有不少更改。不幸的是在网上流传的过程中还被个别无知的人随意更改,更可笑的是有些人拿去出版,而在根本不懂的情况也进行了相当大程度的改编,严重地破坏了此书中的很多象征意义,这些自以为小聪明的做法实在让人气愤!
  《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公布者透露第八十四回的回目在誊抄本上就看不清楚,其中“宝钗弥望霭烟缘”的后面三个字很模糊,所以只好推测似乎应该是“霭烟缘”字。我查到了有这样的诗句:
  帝城西去霭烟笼,仰见招提入汉隆。
  这样看来似乎还算工整,无论如何这一回出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薛宝钗和史湘云。宝钗是在第四回进的贾府,那个时候香菱十二、三岁,她比宝玉大三岁,所以那个时候宝玉应该是九、十岁左右。而宝钗来到贾家以后,似乎一住就很多年,虽然因为“绣春囊”事件她果断搬出去了,可她只不过是回到了薛家在京城的房子中居住,一直没有回原籍,那她的原籍是哪儿呢?在第四回里是这样说的:
  且说那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的薛公子,亦系金陵人氏,本是书香继世之家。
  似乎是说也是南京地区的,如果薛家象征着满清,为什么也住南京呢?似乎作者一直用金陵比作大明,所以金陵十二钗就是指大明的十二个历史人物,或者作者认为满清原则上应该是大明领土完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薛家肯定之前不住在京城,我们再往下看:
  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在路不记其日。那日已将入都时。
  看样子薛蟠没有来过京城,而且这里而且将京城称为“上国”,这似乎说明薛家确实是处于很远的蛮夷之地,似是蕃国,而且要走很久,不然只说走了几日不得了?为什么要不记其日呢?在第七回宝钗跟周瑞家的讲自己的病和“冷香丸”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
  宝钗道:“竟好,自他说了去后,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如今从南带至北,现在就埋在梨花树底下呢。”
  听宝钗话的意思他们一家是从京城南边来的?我觉得这只不过是为了写得模糊些,不然说从北而来不就说得太明显了吗?要知道京城无论是在南京还是在北京,京城的南边都是越来越热,而宝钗最大的特点就是怕热,所以她怎么可能家住南方呢?到书中的金陵到底在哪儿呢?是南京吗?还是象征大明?还或许有别的什么意义?
  到是还有一种解读方式:北京的金陵北京大型皇家陵寝除明十三陵以外,还有一座比明十三陵早200余年的大型皇家陵寝,它就是坐落在大房山云峰山(又称九龙山)下、埋葬有十七位皇帝的金陵。据王德恒先生编写的《北京的皇陵与王坟》载:“地处北京西南九十余里的大房山,有一山明水秀、林木葱郁的云峰山,又称九龙山,沿主峰而下,延伸九条鲤鱼背似的山脊,奔向山间平地。两旁高山如屏,屏下两股清泉终年不断,正中一道石门,仅有一口可出入,峰顶正前方,遥相对应的是一排千仞绝壁。金陵园以云峰山为主峰,向两翼展开,正中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和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的陵墓,称睿陵、恭陵,两侧依山而葬的是完颜家族的子子孙孙,其布局如同临阵对敌,雁翅展开,又像依山布列成一个‘金’字,顶端就是睿陵”。金帝陵是极其庞大的,按里算范围最广时曾经达到150余里。陵墓主要分为三个等级:帝陵陵区;埋葬后妃的坤厚陵;诸王兆域。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作者提到的金陵不但不是南京,而且应该就是指北京,所以我们会发现书中的金陵跟南京不是一回事,而且南方与贾家有一段距离。从这些地方来看,薛家象征着从东北的番邦而来,对大明的江山构成了威胁。宝钗在贾家一出现就引起了黛玉吃醋,尤其是在第二十八回里有这样一段的介绍更说明了这一点: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 “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甲戌侧批:此处表明以后二宝文章,宜换眼看。〗所以总远着宝玉。〖甲戌眉批:峰峦全露,又用烟云截断,好文字。〗
  然而在前八十回中宝钗对象征“传国玉玺”的宝玉并没有什么进展,可以说连连失败。应该说从第十九回到第三十六回之间宝钗与黛玉的较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黛玉也是连连吃醋。可到了第三十六回里,宝玉梦中就把宝钗给否定了:
  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蒙侧批:请问:此“怔了”是呓语之故,还是呓语之意不妥之故?猜猜。〗
  从这之后,宝钗的攻势减少了,还主动跟黛玉拉关系。可出现“绣春囊”以后不知道为什么她先搬走了。之后一直到第八十三回再没有她出场,所以到了这一回她终于又出场了,应该会有精彩表现呢?非常值得大家期待呀!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第84原文)话说鸳鸯冷笑道:“人家再好,又与咱们什么相干?将来咱们就有好结果了?大老爷说过,凭我到天上,这辈子也跳不出他的手心去。如今他又买官升迁,日后必饶不了我。我也不怕,就等着他来报仇,横竖都是一死。” 玉钏道:“那你怎不离了此处往他乡去呢,再说大老爷的性子你是知道的。纵然老太太才去,此刻不敢把你怎么样。等到三年孝满,还不是落在他的手心里?”鸳鸯道:“又能到那里去,他本事大的很,凭你到天边去,也能找的着。在这里由众人庇佑着兴许还能平安无事。”
  鸳鸯素习是个可恶的
  
  鸳鸯素习是个可恶的
  这段文字让人大吃一惊,因为鸳鸯和玉钏两个人的表现太颠覆了!如果说玉钏恨贾家是因为她姐姐金钏是王夫人逼死的,可鸳鸯不应该变化这么大呀?就算当年贾赦要娶你你不乐意,那也不至于这样呀?再说想娶你也不是坏事,是人家相中你了,欣赏你,看得起你,至少是一番好意,而且邢夫人是贾赦的正妻,她都没嫌弃为难你,还说了一火车的好话,所以真的成了贾赦的小老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呀,你可以不乐意,但也不应该如此恨人家呀?真是给脸不要脸呀!难怪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呢,而且鸳鸯当年居然还说:
  “别说大老爷要我做小老婆,就是太太这会子死了,他三媒六聘的娶我去作大老婆,我也不能去。”
  可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鸳鸯以后会有更好的选择吗?所以她的处理方式太奇怪了,不同意不要紧,可以好好说呀?何必把事情闹这么缰呢?连好心来劝的嫂子给不分清红皂白地臭骂一通,这又何苦呢?直接跟嫂子说自己不愿意不就得了?
  本来是个很普通的内部矛盾,一下子上升到了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让人想不出她脑子的这个弯是怎么转的。而且在前八十回里除了鸳鸯誓绝鸳鸯偶那回,也没看出太多她有什么负面的表现呀?在第四十六回里,邢夫人跟王熙凤讲了贾赦要娶鸳鸯之事的时候,有这样一段凤姐的心理描写:
  凤姐儿暗想:“鸳鸯素习是个可恶的,虽如此说,保不严他就愿意。……”
  这似乎能让人感觉鸳鸯这个小蹄子确实不是省油的灯,人品实在是不咋地,凤姐早把她看透了。
  我们再看一下鸳鸯的家庭情况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第四十六回里有这样的介绍:
  凤姐因回说:“他爹的名字叫金彩,〖庚双夹:姓金名彩,由“鸳鸯”二字化出,因文而生文也。〗两口子都在南京看房子,从不大上京。他哥哥金文翔,〖庚双夹:更妙!〗现在是老太太那边的买办。他嫂子也是老太太那边浆洗的头儿。”
  原来鸳鸯姓金!这个姓这一下子决定了她的政治立场,肯定不是象征大明一方的人物,所以才这样无理取闹,不识抬举。批语中提到她的父亲的名字“金彩”是从鸳鸯二字化出来的,我才疏学浅,还真不知道怎么化出来的,可能是指鸳鸯鸟的毛色彩漂亮吧?而批语中还提到她的哥哥的名字“金文翔”更妙?这个妙在哪里呢?难道是说清人占领了汉人的江山以后开始流传满语?但总之可以明显地看出她们应该影射的是满清阵营里的人,所以才对贾赦的好意如此抵触,这似乎也意味着后回鸳鸯有更大的反明的举动。
  而鸳鸯这个名字也很奇怪,我之前说过贾母的丫头的名字都比较俗气,什么鸳鸯、琥珀之类的。但鸳鸯这个名字更多的让我们联想到恩爱的夫妻,可她居然正好相反,不但拒绝与人做夫妻,甚至还口口声声要剪发做姑子去!
  她还当着众人的面说:
  “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子抹死了,也不能从命!若有造化,我死在老太太之先;若没造化,该讨吃的命,伏侍老太太归了西,我也不跟着我老子娘哥哥去,我或是寻死,或是剪了头发当尼姑去!若说我不是真心,暂且拿话来支吾,日后再图别的,天地鬼神,日头月亮照着嗓子,从嗓子里头长疔烂了出来,烂化成酱在这里!”
  这叫什么个鸳鸯呀?甚至让人怀疑她是不是生理上有毛病,不喜欢男人?而贾赦确实放过狠话,不过是因为很没面子而说的气话:
  “叫他细想,凭他嫁到谁家去,也难出我的手心。除非他死了,或是终身不嫁男人,我就伏了他!若不然时,叫他趁早回心转意,有多少好处。”
  估计本来贾赦以为鸳鸯嫌自己老了,再不就是想要个高价,所以想以此来抬高一下自己的身价,而鸳鸯也提到了这一点:
  “因为不依,方才大老爷越性说我恋着宝玉,不然要等着往外聘,我到天上,这一辈子也跳不出他的手心去,终久要报仇。”
  我们看鸳鸯提到了说贾赦要报仇,可实际上他并没说要报仇?鸳鸯居然在众人面前添油加醋,这不是明摆着有意将矛盾激化吗?
  而她还在后回无意遇到一对野鸳鸯,撞破了司棋跟表弟的偷情之事,似乎鸳鸯就是与做夫妻之类的事无缘,甚至破坏人家鸳鸯,自己不跟人做夫妻,也影响别人做夫妻。所以鸳鸯一名本来是好名,可加了个姓金,一下子就成了“反革命”了,于是我们明白她后来肯定会对贾家不利,这是一定的。
  而且感觉她不懂男人,在第八十三回里早说了,贾赦把当年的事早给忘了,可没想到鸳鸯还耿耿于怀,担心自己哪一天遭到贾赦的报复,贾赦这样的大老爷们才没这样心胸狭窄呢,再说老男人才不会那么痴情而一棵树上吊死呢。
  鸳鸯本来算是贾府中最有权力的两个丫头之一了,然而她居然还私下跟贾琏勾结偷贾母的财产,从这个角度来看,她也是那种不忠于主子的人。而到了第七十四回里有这样一段也让人奇怪:
  一语未了,只见贾琏进来,拍手叹气道:“好好的又生事。前儿我和鸳鸯借当,那边太太怎么知道了。才刚太太叫过我去,叫我不管那里先迁挪二百银子,做八月十五日节间使用。我回没处迁挪。太太就说:‘你没有钱就有地方迁挪,我白和你商量,你就搪塞我,你就说没地方。前儿一千银子的当是那里的?连老太太的东西你都有神通弄出来,这会子二百银子,你就这样。幸亏我没和别人说去。’我想太太分明不短,何苦来要寻事奈何人。”
  凤姐儿道:“那日并没一个外人,谁走了这个消息。”平儿听了,也细想那日有谁在此,想了半日,笑道:“是了。那日说话时没一个外人,但晚上送东西来的时节,老太太那边傻大姐的娘也可巧来送浆洗衣服。他在下房里坐了一会子,见一大箱子东西,自然要问,必是小丫头们不知道,说了出来,也未可知。”因此便唤了几个小丫头来问,那日谁告诉呆大姐的娘。众小丫头慌了,都跪下赌咒发誓,说:“自来也不敢多说一句话。有人凡问什么,都答应不知道。这事如何敢多说。”凤姐详情说:“他们必不敢,倒别委屈了他们。如今且把这事靠后,且把太太打发了去要紧。宁可咱们短些,又别讨没意思。”因叫平儿:“把我的金项圈拿来,且去暂押二百银子来送去完事。”
  作者这里的描写很细致,也就是说那日贾琏求鸳鸯偷去老太太的财物之事并没有别人知道,可大太太居然知道了,还来敲诈了一笔去,说明肯定是有人走露了消息。而作者这里又写审了几个小丫头都没有找到是谁走露的消息,而我们用排除法也可以知道只能是鸳鸯走露的,这一下子让我们感觉此人过于阴险!真是深不可测呀!看来当年凤姐说得对,鸳鸯素习是个可恶的,太可恶了!
  而第八十四回里鸳鸯的转变,从表面的故事来看似乎也可以理解为贾母死后她失去了靠山,也失去了权力和地位,让她很有失落感。虽然她一直担心贾赦对她报复,但现在贾赦对跟她的往事早就忘了,也许也会让她感觉一种失落,所以这事凑到了一起,让她百感交集,心情很郁闷。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第84原文)玉钏道:“这倒也是。太太那回打湖边经过,不知怎么掉湖里了。园内人都说,那佛书上说的,大凡官宦富贵人家只一生下来,暗地里便有许多促狭鬼跟着他,得空便害他。想来太太也是遇着促狭鬼了,多亏一个道人拿宝玉的通灵玉照了几下,说疗疗冤疾,太太一时好转过来。谁知请来一个名医开了个方子给太太抓了药,太太不但没有好,反加重了。名医也骗了钱卷铺盖跑了,太太竟一病归西了。” 鸳鸯看左右没人,悄悄道:“你真的不恨太太?你姐姐金钏是谁逼死的,你竟不知道?”玉钏低首道:“不恨是假的,可恨又能怎么样。”鸳鸯冷笑道:“老太太一去,我也想明白了,随你怎么服侍殷勤,终究还是白忙一场,主子们又有谁记得你的情,人人都把次序尊卑看的愈重了,个个长着一颗功利心,两只势利眼。这园里的人都该死,没一个好人,你瞧瞧就知道了,一个个仗着权势欺负人,难不成做奴才的天生就是被呼来唤去的?想来都是人,不过名分里头差些,何苦这么毒,说骑就骑说打就打?老太太死后,不瞒你说,我对府中也只剩怨恨了,什么琏二奶奶,你看把他兴的,我咋不能瞧了呢?还有这姑娘那小姐的,成日把脸一仰,不见个笑脸,好象人人都欠他们二百两银子似的,都死绝了也活该。”玉钏忙嘘了一声道:“这话咱姐妹偷偷小声说,别叫他们听到了才好。说实话,你这话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咱们尽心尽忠,到头来还不是被主子恶声恶语骂着赶了出去,那回太太骂我姐姐小婊子,我就听不过去,就算怎么着,也服侍了你一场,怎么拿那样话去骂一个女孩子家。我姐姐死后,太太把他的二两银子分给与我,可又能怎么样,人已经死了,也换不回来命了,可见这些主子实在恶毒。”两个人正在嘀咕,忽见远远路上走着几个婆子,由凤姐陪着,有说有笑往这边来。两个忙不言语了,离了沁芳亭走开了。
  鸳鸯何以反水?
  
  鸳鸯何以反水?
  这段描写显得有些不太简练,上一回刚刚把王夫人的死交待得已经很清楚了,而这里又让玉钏说了遍,这又何必呢?难到是想多赚点稿费吗?而且我们也没有从中看到有什么新东西,也许是因为作者想让我们多思想一下这段描写,因为其中大有深意。
  而对于鸳鸯帮着贾琏偷老太太的财物之事,居然很快让邢夫人知道了,这个比较奇怪,而邢夫人借机来敲诈了一笔以后,凤姐和平儿查了一番也没有找出是谁走露的风声,于是在第七十四回里两个人接着分析:
  这里凤姐和平儿猜疑,终是谁人走的风声,竟拟不出人来。凤姐儿又道:“知道这事还是小事,怕的是小人趁便又造非言,生出别的事来。当紧那边正和鸳鸯结下仇了,如今听得他私自借给琏二爷东西,那起小人眼馋肚饱,连没缝儿的鸡蛋还要下蛆呢,如今有了这个因由,恐怕又造出些没天理的话来也定不得。在你琏二爷还无妨,只是鸳鸯正经女儿,带累了他受屈,岂不是咱们的过失。”
  无论如何凤姐还是考虑鸳鸯受到牵连,然而真的是鸳鸯走露的风声吗?她有可能告诉邢夫人吗?上次因为贾赦要娶她之事闹成那样,鸳鸯有可能跟邢夫人来往吗?然而从凤姐和平儿在之前的调查中我们看出也只有鸳鸯可能这样做,那她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做对她有什么好处吗?我想这也许跟她在本回忽然痛恨贾家上上下下每一个人这样另类的举动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鸳鸯恨贾家的心情早就有了,并非是在老太太死了以后才忽然“小宇宙”大爆发。而她在背后透露这个消息未必是直接告诉邢夫人,只不过是后来被邢夫人知道了而已,但鸳鸯这一举动的意义也许远不止于此,作者这样写应该是在影射她在八十回以后贾家大乱的时候会有类似的甚至更惊人的在暗中偷偷坑害贾家之事,所以这只是个重要伏笔而已,只不过她反水的原因似乎不够充分。
  让人奇怪的是鸳鸯忽然自己变了一付嘴脸,吃着贾家的,喝着贾家的,然而却恨着贾家人,如果说玉钏恨贾家是因为金钏跳井之事,可鸳鸯这又是为什么呢?而且她还主动挑拨玉钏,本来玉钏只是把恨留在心里,这回被鸳鸯给勾了出来。从鸳鸯的报怨来看,似乎她性格的转变更多的是因为贾母死后自己有一种失落感,毕竟原来她是贾家最有权力的丫头,另一个有权的是平儿,然而平儿倚仗的是王熙凤,可凤姐还得看贾母的脸色,所以这样看来鸳鸯的权力了得,甚至可以到偷老太太财产的地步,简单成精了!然而老太太死后,她的权力也随之而去,这样看来她之前所拥有的那些权力也象是冰山一样不牢靠,说倒就倒。而她从权力的高峰跌落下来,心中自然不会舒服,所以才说:“随你怎么服侍殷勤,终究还是白忙一场,主子们又有谁记得你的情?”这样的话说得比较明显了,问题是这样的情况一直存在在,早晚要发生,为什么你现在才想起来说呢?老太太在的时候为什么不报怨呢?也许是把怨恨深深地埋在了心理。
  可即使就算她说的这样,也不至于诅咒贾家的人都该死呀?她这样骂的原因的理由就更不充足了,不过是“人人都把次序尊卑看的愈重了,个个长着一颗功利心,两只势利眼”,难道这样就都该死?古今中外有哪个国家、哪个家庭不是这样呢?再说本来贾赦不是抬举她当小老婆吗?那也是一步登天了,做为一个丫头来看这也算是个不错的结果了,可她不愿意呀?再说上次她那样大闹,贾家谁还敢惹她?谁还敢娶这样一个烈货?她自己失去了机会,现在又这样骂人家贾家,咒人家全家死光光,这是什么道理?鸳鸯把贾家所有的人骂了一遍,貌似要追求平等自由似的,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了控诉,大有追求资本主义平等博爱的味道,就差喊出人权、民主的口号了。
  但本质上有一种眼红的感觉,气人有笑人无,这让我想去了《诗经》里的那段: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也就是说鸳鸯同志因为贾母死后自己产生的强烈的失落感一下子让她具有了反抗精神,成了一副流氓无产者的嘴脸,这一点非常奇怪。也许是因为她原本以为贾母死后贾赦会来逼婚,可她不了解男人,这件事对于她来说可能是件天大的事,可对于贾赦来说是无数事情中的一件,再说她这样宁死不嫁的女人很让男人很倒胃口,谁还非得一棵树上吊死呀?所以早抛到脑后了,可对于鸳鸯来说在贾母死后的失落感之中感觉贾赦会旧话重提,到时候就算她还是坚决不从,但也证明自己的价值,可现在贾赦一直没有动静,反而让她心里空落落的,于是两种失落加在一起,才恨成这样。于是导致了她如此疯狂而又变态的人格,但骨子里我到是觉得她这样的转变理由还是怪怪的,不知道作者是怎么考虑的,或者说她本身可能影射的历史人物就是这样。
  中国在汉朝以前讲究的等级制度,贱民永远是贱民,永无出头之日,而做官的只能是贵族。就算你一贫如洗,但如果是贵族,那你的地位就不一样,比如刘备最早是卖草鞋的,可他是皇族的后代,中山靖王之后,所以相当有号召力,而实际上这也是拉大旗做虎皮,因为中山靖王之后到他这一辈据说也成千上万个后代了。汉朝之后中国慢慢的没有了等级制度,穷人可以通过科举或武举咸鱼翻身走上仕途之路,这也算是一种进步。
  虽然没了等级制度,然而等级观念却扎根在人们心中,就算是现在也是一样。所以如果混得好的出来炫耀,自然会遭人恨,因为红眼病很严重,所以中国古代拼命给大家灌输谦虚的美德,就是叫大家低调以防止红眼病。所以孔子才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论,就是让大家守规矩,你是什么样的人就做什么样的事,别老想着乱了规矩,眼红人家混得好的人。而贾家是没有办法低调的,所以遭人恨也是自然的事,从鸳鸯的话中我们听出了红眼病的味道来,大有起义造反作乱之意。
  相比之下玉钏的报怨还算是有的放矢,围绕着金钏之死,也算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想想当初金钏也不是很检点,让宝玉吃自己嘴上的胭脂,这明摆着是在挑逗宝玉。而问题是金钏还影射着满清,因为她名字中有两个“金”,还姓白,满清的味道十足,所以她这样垂涎象征“传国玉玺”的玉玺自然是王夫人所不能容忍的,所以打了赶了出去。
  鸳鸯本姓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她也是在影射满清,玉钏姓白,所以这两个象征满清的人随着贾家的日益衰落而开始出现反水的表现,让人更加担心贾家的情况不妙了。贾家为她们提供了工作机会,让她们有收入,按道理来说她应该感激才对,应该本本分分地工作,可到头来回报的却是满腔的恨,这实在是太没有良心了,真应该让她们二位参加“忆苦思甜”的活动才能醒悟,也说明贾家的气数将尽,而这二位应该会成为贾家家败的祸害。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毛泽东说的那句话: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虽然八十回以后的故事逐渐展开,出现了一些比较反动的文字,而且暗示也越来越明显了。据《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拥有者介绍说,在前八十回的文字中有大字反动的言论,其中有不少都出自宝玉的口中,而他说的不少话放在现在也算是反动言论,看来此本肯定会被历朝历代视为禁书的,这也是为什么《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根本没有办法流传的原因,而我相信畸笏叟一干人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删除,并对文字进行润色,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前八十回。也就是说此书不仅阉割了八十回以后的内容,前八十回也被阉割了,实在是太可惜了!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第84原文)因秋闱近了,贾政要宝玉试着科举一场,宝玉近来读书不太精到,却拗不过父亲,只得答应了去赶考。且说过了几天便是场期,别人只知盼望他作了好文章便可以高中了,詹光、单聘仁等清客都来祝贺贾政,说此一去必是高中,可为国效力了。贾政笑道:“众位莫要过度褒奖他,他腹中有多少墨水我是知晓的,只怕是名落孙山,愧对众人啊。”詹光等都说贾政过虑了。贾政叹道:“如今国家有难,若宝玉可得一官半职,为圣上解忧,也是极好的了,只是未必如愿。”只有黛玉见宝玉的功课不佳,未必得中,得知他要去赴考,心里不免打鼓。头一件,宝玉是初次赴考,恐人马拥挤有什么闪失;第二,又怕他厌恶禄蠹,说些不妥的言语惊扰了别人,因而甚是担忧。次日宝玉换了新衣裳,来见贾政。贾政嘱咐道:“这是初次入场,你活了这么大,并不曾离开我一天。就是不在我眼前,也是丫鬟媳妇们围着,何曾自己孤身睡过一夜。今日各自进去,孤孤凄凄,举目无亲,须要自己保重。早些作完了文章出来,找着外面守候的随从早些回来, 也叫家人放心。”说着不免伤心起来。宝玉听一句答应一句,又跪下磕了三个头,说道:“母亲生我一世,我也无可答报,只有这一入场尽心而已,父亲莫要过于牵挂了。”贾政听了,叹了一口气道:“只可惜老太太、你母亲不能看见了。”宝玉不免掉下泪来,起身出门赴考去了。又过了许多日子,贾政看看到了出场日期,命人去看看宝玉一行人有没有在回来的路上,一时有人来报,说宝玉已经回来了,贾政忙命人把他叫进来。宝玉一脸疲悴进来,眼里含着泪道:“孩儿文章做的不好,甚是惭愧。我早说过八股文贻害不浅,场里有位贤弟做的不好,发疯一般把文章撕碎,人也疯了,都是被八股文逼成这样了。”一语未了,贾政面含嗔怒道:“住嘴,再敢胡说,看我不拿鞭子挞你。”宝玉只得低下头去,不言一声了。贾政问他都是怎么写的,宝玉勉强念了几句,贾政就叫他出去了。又过了些时日,秋闱揭榜,宝玉未有得中,贾政气的训了宝玉一顿,仍然要他用心读书去了,来年再考。宝玉颇不以为然,只唯唯诺诺答应下了。
  国家有难,宝玉科举
  
  这回里居然有宝玉去赶考的情节,想想也合理,从宝玉还没出场就说他不喜欢读书,而读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中个进士、举人之类的,所以不可能没有这样的内容。而我们看“后四十回”续书中也有宝玉赶考的事,而且宝玉还考中了,可惜的是马上就走失了,被一僧一道拐走出家了,而且好象还是唱着歌消失的,贾政在后面没追上,听宝玉唱的是:
  “我所居兮,清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逝兮,我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这还是把宝玉跟那块石头混为一谈了。不过我相信续书的作者应该是借鉴了《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关于考试的情节进行的发挥,而具体不是抄的这里,后回便见。
  我个人觉得宝玉还是很有才的,除了为大观园各处提匾额,他为晴雯写的《芙蓉女儿诔》实在是太有水平了,引经据典,超级难懂,我感觉不喝个三五十年的墨水到不了这种程度,可这样的水平居然都考不中,怎么感觉比高考还难呀?宝玉不但没考好,居然还对八股如此痛恨,这就比较奇怪了,因为我相信作者肯定经历过这样的科考,而且是个大才,估计他也应该因此而走上仕途。可却在这里八股如此态度,幸亏《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没流传下来,不然在文革期间会把宝玉树立成反封建的典型了。宝玉不中是正常的,如果中了反而违反了作者的初衷,但也不能不让他考,不然前面那么多关于他读书的情节就有些无地放矢了。
  宝玉没有考好也正常,有些人考了一辈子都没考上,再说那个时候的录取率太低,难度太大,所以魏大人老家有很多人家把小男孩儿都阉了,这样可以直接去当“公务员”,比参加科举轻松得多。宝玉考试再加上之后秋闱之事,一下子又过去了不知道多少天,所以这个时候该是什么季节还真不好判断了。
  而贾政居然说:“如今国家有难,若宝玉可得一官半职,为圣上解忧。”居然第一次在这里提到大环境的艰险,这一点非常奇怪了,因为在第一回里不是反复强调不讲政治吗?一开篇就说:
  〖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
  空空道人抄书之前也提到了这一点:
  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甲戌侧批:亦断不可少。〗亦非伤时骂世之旨,〖甲戌侧批:要紧句。〗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甲戌侧批:要紧句。〗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甲戌侧批:要紧句。〗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第四回的一条批语里也强调了这个问题:
  〖甲戌侧批:实注一笔,更好。不过是如此等事,又何用细写。可谓此书不敢干涉廊庙者,即此等处也,莫谓写之不到。盖作者立意写闺阁尚不暇,何能又及此等哉!〗
  这些话让人感觉有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其实书中明明隐写的都是政治,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明讲呀?这样看来八十回以后的文字确实有问题,可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些批语又从何来呢?难道批书人或写凡例的人仅看过前八十回吗?所以从贾政的话来看明摆着违反了这一原则,也说明这应该是八十回以后不能流传的根本原因。
  我感觉《红楼梦》成书过程相当复杂,远比我们想象的曲折。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大约创作于1692年到1694年1月份左右,在此本的第九十四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凤姐琏兄若地下有知,不晓该作何感想。癸酉九月夜窗泪笔。畸笏〗
  而在全书结束的时候有一条批语指出:
  〖本书至此告终,癸酉腊月全书誊清。〗
  以此我们可以推算大约这次创作花了二十个月左右,近两年。而在第一回里说: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十年的时间正好可以加工五次,所以我认为《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加工,因此内容相当丰富,估计作者当时并没有考虑到是不是因为有这些干涉时世的问题,应该先写出来再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八十回以后的内容如此过分,而我的研究发现这个本子增加了上一个版本近两倍的文字,可见内容丰富了很多。这后二十八回每回的平均字数约8000多字,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前八十回的每回平均字数仅来7000字出头,这也差得太多了!也就是说《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前八十回中也应该有不少这样“反动”的文字。
  五次增删之后就面临着一个问题,一定要进行一次删改,不然实在是无法传抄,太“反动”!肯定会有人掉脑袋,而之后的删改不再是曹雪芹进行的了,多半跟畸笏叟等人有关。于是我相信前八十回中至少每回删至少删掉了五六百字以上!足见伤筋动骨,也就是说至少“反动”的内容没有了,而剩下的几乎只是情色故事了。然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后面的故事非常露骨,因为影射得太明显了,那怎么办呢?但如果我们仔细回顾一下这后二十八回就会发现其实最明显的“反动”内容是在九十回以后,也就是贾家被抄家,然后天下大乱,黛玉之死这些情节肯定有问题。虽然从第八十一回到第九十回之间也有一些描写比较“反动”,但还不是太严重,完全可以去掉,也不影响整个故事的发展,可为什么从第八十一回到第九十回也被删掉呢?我感觉之所以此书从八十回以后不能流传,完全是因为有个人决定重新写后面的故事,而这些故事要保证去掉这些“反动”的地方,还要保持一种不干涉政治的氛围,还要让贾家被抄家,还要让黛玉死,也就是这样大的构思要应付过去,于是就出现了“后四十回”的续书。所以我相信《红楼梦》仅传前八十回跟这个续书人的决定有关系,而这次续书应该就是在1700年前后不久,不应该离得太远,而且很有可能这个续书人就是这个创作团队中的一员,当然这是一个大胆的推测。
  除此以外此书还有两次篡改,对此书的内容影响相当大,就是对秦可卿故事的删改以及对第六十四回和第六十七回故事的改写,因为这些内容要不畸笏叟看着不舒服,要不就是影射得太明显,据《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提供者说这两回里出现的人物很有可能影射的是清初的鳌拜等人,所以只能删掉另改。面临二次篡改自然来自约一百年后的高鄂和程伟元,这次改得我们有参照,所以知道他们改的原因和结果。然而《红楼梦》的不幸还没有完,那就是在钞本传抄的过程中被抄丢了很多文字,我们从吴克岐的《犬窝谈红》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总之《红楼梦》的命运相当曲折,这也给我们现在研究此书的背景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
  (第84原文)且说香菱在薛家受金桂折磨,生病不治而死。薛姨妈、宝钗也难过了多日,将他好生安葬了。薛蝌同邢岫烟成婚一年,也离了贾府,住在城里古董行西南的巷子里,宝钗时时看望他夫妻两个,见他夫妻日子艰难,将些衣物、粮米周济与他们。薛蝌父亲虽为皇商,然多年经营下来,不懂节余,家况逐渐萧索,如今父亲去世,母亲又患痰症,薛蝌身为长子,却并未落得几多遗产,不过是几间房子,一个院落,不过凭着一点碎银子到城里做个小生意,却是入不敷出。眼看天气越发凉了,岫烟还穿的恁般单薄,薛蝌叹气拿不出银两给他添置衣裳。这日宝钗来探望他夫妻两个,带来几件衣裳,乃是一件大红洋绉的小袄儿,一件松花色绫子,一件斗珠儿的小皮袄,一条宝蓝盘锦镶花绵裙,一件佛青银鼠褂子。岫烟本不愿接着,被宝钗一番言语劝慰,才羞惭着收下了。宝钗道:“叔叔好歹是个皇商,是替圣上做生意,怎么就没有留下多少产业?”薛蝌道:“父亲一向信奉做官的应清正廉明,两袖清风,那些人趁着替圣上东南西北做生意,为自己捞便宜,偏父亲不肯,也是怕落人把柄,故没有留下多少家产,如今果真是两袖清风了。”宝钗道:“如此甚是不妥,世人原妒忌做官的营私谋财,巴不得官员个个家徒四壁,以博取好名声,然而官员也是俗人,要养家糊口,两袖清风竟不是什么好词。我看见兄弟这样境况怎不心酸,这都是叔叔为了博得好名声,才落得一贫如洗白,子孙也没有荫蔽。”说着眼圈也红了。薛蝌、岫烟也低头不语。宝钗因想着到街上给母亲包药,便告辞了。薛蝌、岫烟将他送到街口才转身回来。
  穷困潦倒的邢岫烟
  
  穷困潦倒的邢岫烟
  《红楼梦》有个特点,就是一语定终身,也就是说一个角色一出场所介绍的一些特点以及说过的一些话是这个人一辈子都拥有,不会改变的,比如宝玉还没出场就介绍他不爱读书,而到了第八十四回,已经十年过去了,他依然不喜欢读书,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邢岫烟也是这样,一出场就描写她很穷,在第四十九回里下雪的时候她刚一出场就介绍说:
  “因此凤姐儿又怜他(邢岫烟)家贫命苦,比别的姊妹多疼他些,邢夫人倒不大理论了。”
  之后下大雪,大家都穿着厚厚的衣服赏雪,可她却穿得很少:
  邢岫烟仍是家常旧衣,并无避雪之衣。
  没想到惨成这样,毕竟这是在富贵人家,居然快到了衣不遮体的程度了。在第五十七回里指明了她家里很穷:
  因薛姨妈看见邢岫烟生得端雅稳重,且家道贫寒,是个钗荆裙布的女儿,便欲说与薛蟠为妻。
  薛姨妈这不是要坑邢岫烟吗?薛蟠是个什么货色?而这一回里还介绍说岫烟把衣服当了,这一点给人印象非常深刻:
  宝钗便知道又有了原故,因又笑问道:“必定是这个月的月钱又没得。凤丫头如今也这样没心没计了。”岫烟道:“他倒想着不错日子给,因姑妈打发人和我说,一个月用不了二两银子,叫我省一两给爹妈送出去,要使什么,横竖有二姐姐的东西,能着些儿搭着就使了。姐姐想,二姐姐也是个老实人,也不大留心,我使他的东西,他虽不说什么,他那些妈妈丫头,那一个是省事的,那一个是嘴里不尖的?我虽在那屋里,却不敢很使他们,过三天五天,我倒得拿出钱来给他们打酒买点心吃才好。因一月二两银子还不够使,如今又去了一两。前儿我悄悄的把绵衣服叫人当了几吊钱盘缠。”
  由此还引出了当票的情节,作者对她的这些描写也注定了她在八十回以后要面临生活穷困的情景。没想到在本回之中她嫁了薛科两个人一起一贫如洗,需要宝钗时常来接济。
  《红楼梦》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往往越是小的角色,出场不多的人物的名字越直白容易懂,比如卜世仁、詹光、单聘仁、卜固修、冷子兴、金荣之类的,谐音非常简单易猜。可邢岫烟和薛科二人实在是让我费了一番脑子也没有想太明白,“岫”是指山洞,“岫烟”似指山洞里冒烟,这会是什么意思呢?从谐音的角度似乎也联系不到什么意思,所以为此我百思不得其解。有位业余“红学”爱好者说在第二十二回里黛玉的谜语中有这样一句:
  朝罢谁携两袖烟
  于是说这个“袖烟”就是指“岫烟”,也就是说她象征着黛玉袖子里冒出的烟,应该说这个说法比较走火入魔。
  后来我发现了一种说法叫“远岫烟云”,“远岫”是指远处的峰峦,“远岫烟云”指远处的峰峦烟气和云飘渺不定。在南朝齐谢朓的《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诗中有:“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宋朝曾巩的《池上即席送梁况之赴宣城》诗有:“远岫烟云供醉眼,双溪鱼鸟付新诗。” 明朝文徵明的 《病中怀吴中诸寺·天王寺寄南洲》诗有:“忆看远岫开飞阁,曾吊荒宫上小丘。”所以综合起来似乎是指邢岫烟后来远行了。
  薛科这个名字也很怪,从本身“科”字的意思上找不出什么线索来,可能还是什么字的谐音,只是还没有悟出来,难道是科考的意思?说他是个文化人?毕竟是个太边缘的小人物,以后有空再猜他。
  邢岫烟是邢夫人的亲戚,在第四十九回里介绍说:
  原来邢夫人之兄嫂带了女儿岫烟进京来投邢夫人的,可巧凤姐之兄王仁也正进京,两亲家一处打帮来了。……
  邢夫人便将岫烟交与凤姐儿。凤姐儿筹算得园中姊妹多,性情不一,且又不便另设一处,莫若送到迎春一处去,倘日后邢岫烟有些不遂意的事,纵然邢夫人知道了,与自己无干。从此后若邢岫烟家去住的日期不算,若在大观园住到一个月上,凤姐儿亦照迎春的分例送一分与岫烟。凤姐儿冷眼敁敠岫烟心性为人,竟不象邢夫人及他的父母一样,却是温厚可疼的人。因此凤姐儿又怜他家贫命苦,比别的姊妹多疼他些,邢夫人倒不大理论了。
  邢夫人性情比较怪异,在第四十六回里拼命为自己的丈夫找小老婆,凤姐怎么劝也不听,有这样的描写:
  凤姐儿知道邢夫人禀性愚犟,只知承顺贾赦以自保,次则婪取财货为自得,家下一应大小事务,俱由贾赦摆布。凡出入银钱事务,一经他手,便克啬异常。
  可没想到邢岫烟的个性完全不同,虽然家贫如洗,但性格稳重,而且很有几分才气,在第五十回里她做了一首诗:
  咏红梅花得“红”字 邢岫烟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一下就把她的性情体现出来。
  岫烟就是这样一个温柔安静但又超然不凡的女子,正如宝玉赞她是“举止言谈,超然如野鹤闲云”然而她的诗中的“浓淡由他冰雪中”似乎也表现出一种无耐,因为冰雪象征着满清,她在下雪天里穿单衣这本身就让人感觉在满清统治下的痛苦。岫烟能在如此不堪的家庭环境中有这样的品性,可能主要归功于妙玉,在第六十三回里邢岫烟告诉宝玉自己与妙玉的交往史:
  岫烟笑道:“他也未必真心重我,但我和他做过十年的邻居,只一墙之隔。他在蟠香寺修炼,我家原寒素,赁的是他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他庙里去作伴。我所认的字都是承他所授。我和他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
  可见妙玉对岫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也只有她对妙玉最理解,所以才给了宝玉那么多指点。
  而邢岫烟与李纹和薛宝琴一起做的红梅诗应该很有象征意义,而且她还重点写这个“红”字,感觉她们三个似乎是同一类人,比如一些有骨气的正直的明末清初的文人,但我还没有找出邢岫烟的原型,但李纹和李绮我到是找到了。邢岫烟也挺倒霉,人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所以她嫁给了薛科感觉这两点他们全占了。薛蝌的父亲当了一辈子清官,只求好名声却苦了家人,而这样的好名声似乎也没留下来,真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了。听说明朝的时候官员的薪水都很低,这是朱元璋定下的,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儿时要过饭,放过猪,这样的苦日子都过来了,当官能拿那么多钱比自己当年强多了,所以不给大家涨工资,有一种忆苦思甜的味道,有个单口相声里的“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虽然不可能是真的,但看来还是有针对性的,如果在明朝做官再不想主意赚钱,那这个官真的还不如不做。
  邢岫烟与薛科二人生活困窘,这样的结合也算是不幸。也许邢岫烟是在影射明末的某一类人,也许是影射在清初饱受苦难的人,这需要仔细分析了,我相信随着我对那段历史的不断了解,终究有误出来她的原型的那一天,要知道比她难得多的人我都搞定了,何况她乎?只不过一直没太关注她,因为这个角度太小了。而邢岫烟的故事还没有完,她的结局也让人感觉很奇怪,我会在后面的情节中再进行分析。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第84原文)宝钗买了药往家赶,刚到大门外,就听见里面吵吵闹闹的,原来金桂见香菱已死,宝蟾却不肯受他挟制,反向自己寻趁滋事,大有独竖旗杆之意,时时占了上风。薛蟠又听他的,自己不免孤立,只后悔当初将宝蟾带至薛家,如今竟成了死对头。这会二人站在各自门口对骂,薛蟠从里间出来,拽着宝蟾往屋里拖。宝钗见了看不下去,也不搭言,径直进了薛姨妈房里,看到母亲歪在炕上捂着胸口生闷气。宝钗一边倒茶一边问道:“母亲可好些了?”薛姨妈道:“岂能好了,我生是被他两个气的,成天吵吵闹闹,成什么体统。”母女两个陪着又是掉泪又是叹息。薛蟠从贾家借习射之名和贾蓉贾蔷斗酒开赌回来,因输了几局,不免烦闷,回来又被宝蟾、金桂闹的头疼,进母亲屋子里,见宝钗和母亲在屋里做针线,便没好气道:“妹妹还有心思做这个,贾家人人都传开了,说等一二年孝期满了就给宝玉办喜事。”宝钗道:“哥哥管人家的闲事作甚,又与我们何干?你也别往那赌场里去了。输几个钱倒是小事,那里头没有多少正经人,哥哥跟着他们只怕越发学坏了。”薛蟠一听急了,叨叨道:“少来管我,宝玉倒是正经人,你想嫁他,就去找他啊!如今人人都传开了要娶的是姓林的,你早没有份了!”宝钗听了,登时气的哭了,对薛姨妈道:“哥哥又说些混帐话气我。”薛姨妈也气的直骂:“半吊子混帐东西,在外灌丧了黄汤,输了钱就回来混说,真真要把你老子娘气死才心安。从此你不许出去。一点正经事也不做,明儿还给我到铺子里去,快回屋里待着罢!”薛蟠嘟囔几句回自己房里去了。薛姨妈用手抚摩宝钗道:“别理那混帐东西,你也好久没有去探望黛玉那孩子了,闲了也和他叙叙话,散散心。”宝钗点头道:“母亲说的对,我们姊妹俩也该聚聚了。”说了一宿的话,母女都安寝了。
  宝钗母女的战略性错误
  
  宝钗母女的战略性错误
  我说过书中的历史分为多条时间线索,分别按照自己的时间进行着,而从表面的故事来看顺顺当当不露任何痕迹,所有这些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如果要分析背面的历史就需要我们把每条线索单拿出来看,不然就越看越乱。
  薛家这个时候如果从宝钗的角度来看,她还没有得到宝玉的人和心,所以这象征着还处于明末的时候,而夏金桂和宝蟾以及香菱之乱应该是象征着清初了,于是我们发现这两条历史线索交织在一起,演绎成精彩的表面故事来,真是让人没有想到!我在2013年年初的时候就确认了宝蟾应该是在影射康熙,还悟出来她之所以叫“宝蟾”,因为康熙出过天花,所以脸上有麻子!我将此事与一些网友交流,也得到了他们的一至认可。从这个角度来看,《红楼梦》的作者应该见过康熙,也许没见过,但对这一细节居然如此了解,并用蟾蜍来形容康熙,只能说明作者有强烈的反清思想。既然作者有可能见过康熙,那说明肯定在康熙朝做过官,是个汉臣,所以这些应该都是我们确实作者的重要依据。
  我相信宝蟾以及夏金桂等人应该都是1692年到1694年这次增删过程中加上去的,而这些情节应该与作者创作的时候不太远,所以我们也可以以此来验证这次加工的时间的正确性。不过从心理上我个人感觉香菱、宝蟾以及夏金桂这三个人的故事编得不太好,因为要符合书中表面故事的逻辑,所以其所影射的历史就不太恰当了,不过没有关系,作者能有这样离奇的创意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段情节中薛蟠依旧那么豪爽,所以我还是很喜欢他的性格,虽然人品很龌龊,但是不会装得很虚伪,一下子就能看透。如果说在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薛姨妈、宝钗和薛蟠三个人的争吵还让读者感觉似乎看不太清楚宝钗是不是在打宝玉的主意和话,而八十四回这段文字一下子就说得相当明确了,也是因为小说进入到了尾升了,所以各种虚伪的伪装慢慢地被褪去,露出了这些角色的本质。
  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难猜,在第十五回的时凤姐张罗给宝钗过生日的时候说:
  “但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想来若果真替他作,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的不同了。”
  有打批语还说书中不曾为黛玉过生日,而特意为宝钗过,应该让我们体会到她比别人都大,在第六十三回里有这样一句:
  大家算来,香菱、晴雯、宝钗三人皆与他同庚,黛玉和他同辰。
  而在第一回里我们知道香菱三岁的时候宝玉出生,所以这样看来宝钗也应该比宝玉大三岁!而到了第八十四回,一下子也好几年过去了,从贾母与刘姥姥谈年龄以及后来贾母过八十大寿这些描写来看,应该一下子过去至少五、六年了,搞不好这个时候宝钗得二十多岁了!真成了那个时代的大龄剩女了,而我们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宝钗在生活中除了自己的哥哥和宝玉以外,没有接触过任何男人,所以她不一天到晚想着将宝玉泡到手那她嫁谁去呀?也不见她去找官媒,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宝钗在贾家一住几年不走,目的就是深入“前线”,她们母女人二人费尽心思对宝玉展开了攻势,与黛玉进行了明里和暗里的PK。
  可惜的是她们一直以来采取的手段有问题,严重缺少战略高度,犯了些愚蠢的错误,一方面宝钗努力接近宝玉,另一方面又不失时机地劝宝玉读书,这又是宝玉最不讨厌的事,所以这不是招宝玉不待见吗?这样看来宝钗没有分清主次矛盾,不知道哪件事才是最重要的。既然知道宝玉的个性,就应该象黛玉那样顺着他来,先把宝玉哄到手再说,而不是还没入洞房就先去教育,不懂得青春期的男孩儿逆返心理最为严重。结果搞得宝玉对她大倒胃口,到了尽量远离的程度,让她们母亲二人几年的努力不但没有进展,反而出现了严重的倒退,成了大龄剩女了,这不是更不值钱了吗?教训呀!
  估计到了前八十回的最后几回里,宝钗屡屡失败而有些绝望了,所以借机搬出大观园,而之后似乎没怎么再去贾家,有些心灰意冷了。薛蟠的话说得相当难听,但却是实在话,王夫人死前把宝玉托付给了黛玉,这样的事黛玉肯定会告诉紫鹃的,而这样的八卦消息传得一定快得要命,黛玉也希望是这样,因为可以造成既成事实,让一切打宝玉主意的女人打消这个念头,这叫画地为牢,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到处尿尿画地盘的狗狗。
  而薛姨妈和宝钗看这意思一直没有跟薛蟠说这样的事,因为前第三十四回里说过怕他嘴不严,但薛蟠又不是特别傻,这样的事还是很明白的,所以一语道破,让宝钗哭了一鼻子,也没有跟哥哥去分辨,更说明了她绝望的心情。
  作者这样处理不过是为了表面故事的好看,确实好有意思,因为如果在生活中两个男人为同一个女人而进行各种争夺已经思空见惯了,甚至可以说是动物界的常事,而如果两个女人为争一个男人而使尽各种手段确是让我们非常想看的,尤其是两个绝色的美女争一个“小鲜肉”的故事让人很期待。
  宝钗母女二人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这也象征着在明末那段时间里满清虽然是大明的外患,但还不成气候,对大明的政权构不成严重威胁,虽然这个时候满清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这个想法,但被演绎成这样的三角恋也是很形象的,让表面故事很好看。
  薛姨妈让宝钗去看看黛玉去,也处是再进行一次尝试,看看有没有可能性,也就是说不能放弃一切机会。上次贾赦买了个官开派队的时候宝钗就没去,宝玉来过来特意问了薛姨妈宝姐姐怎么没有来,估计如果宝玉没有这样问也就罢了,可他一问就让薛姨妈的心中又产生了一丝希望,所以无论如何要再试一把。如果仅从表面的故事来看,感觉宝钗也是很可怜的,又不是说她不漂亮,也很有才,可就是非盯着宝玉不放,非要一顶树上吊死,没想到最后黛玉还真的在一棵树上吊死了,正所谓“玉带林中挂”,才让宝钗捡了个漏。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第84原文)天明一大早,宝钗便来贾家探望黛玉。两人多月没见,一见面都说亲道热的。一时说起湘云。宝钗道:“湘云怎么不来了,也出阁一年了,挑个日子来看看也是咱们的情意。”黛玉笑道:“云丫头现在可遂心了,得了如意郎君,竟一会半会也离不开了,那还有心思来看咱姐妹俩,早把咱忘了。”宝钗笑道:“看把他得意的,真真勾出我的气来。咱也不差,宝兄弟不比他的才郎强?将来与妹妹成了亲,日日吟诗作赋,快快活活的,气死他!”黛玉不觉羞红了脸道:“姐姐又取笑我了,不理你了。”说完到里间去了。
  深不可测的宝钗
  
  深不可测的宝钗
  男女因为性别的差异居然发展出了“反生物进化”的结果,在动物界雄性主动追求雌性求偶,而且雄性为此往往进化出亮丽的外表,比如开屏的孔雀是雄的,为的是吸引异性,而雌孔雀没有这样的亮丽羽毛;脖子上都是漂亮毛的是雄狮,而雌狮子没有这么帅气的脖毛;大公鸡的羽毛要比母鸡华丽漂亮得多。相比之下人类正好相反,女人打扮得一个个很漂亮,而男人却失去了光鲜亮丽的外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女人很少主动倒追男人,除非男人超帅、再不就超有钱或有权力,所以女人们只能靠漂亮的外表吸引男人主动来追,女人不主动不意味着不渴望。而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红楼梦》中的宝钗居然一直在倒追宝玉,而且是那样的辛苦,百转千回却棵粒无收。而这样的事女人们往往不方便轻易表现出来,于是女人进化得非常敏感,尤其是对自己喜欢的男人和情敌的感觉,可以说进化出了第六感官。黛玉就是这样,其实她在早期对宝钗的感觉是很准的,从宝钗一来她就觉得自己的爱情受到了威胁,在第五回中三个人一开始相见的时候她就开始感受到了: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一开始黛玉和宝玉两个人亲密无间,可宝钗一来,形式发生了变化,她隐隐地感觉到宝钗是来打宝玉的主意的,于是一直处于吃醋的过程之中,搞得跟宝玉吵吵闹闹的好几回,直到第三十六回以后才告于段落。
  那黛玉对宝钗的感觉对不对呢?那是一定的喽,我们先看这样一段,在第二十八回里: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 “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
  问题是宝钗真总远着宝玉吗?在第三十六回里,宝玉明明是在睡觉,可她来到怡红院以后死活不走,害得袭人只好知趣地找借口出去了,不在这里当灯泡。于是宝坐在宝玉边上做针线,一副很享受的样子,她这叫远着宝玉吗?这整个是想让所有人都看到这一场景以后然后让大家纷纷发挥八卦的本能为“金玉姻缘”制造社会舆论!在宝玉挨打以后,在第三十四回里,她第一个赶到怡红院来送来棒伤药,之后还让莺儿给宝玉打络子,还跟袭人申请主动为宝玉做活儿,恐怕这都不算是远着宝玉吧?所以宝钗是努力一步步地接近宝玉,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这样看来黛玉的第六感觉还是对的,不能怪她吃醋,因为本来宝玉是她的相好,忽然来个插足的,放谁身上也得急呀,有没有个先来后到呀?
  然而宝钗却经过一次次的失败,也够难为她的了,本来她看到黛玉和宝玉二人总因为自己吵架,以为大功快要告成了呢,可没想到两个人越打越亲,事得其反,恋人的想法不能用正常人的逻辑来分析,不知道人家越爱才越吵,越吵才越爱,陷入了死循环中不能自拔。于是宝钗决定改变斗争策略,不再那么咄咄逼人,而是与黛玉休战交好,而且还找借口为黛玉送燕窝,一副关心黛玉的样子,让黛玉这个孤儿饱受温暖,于是大意起来,居然对宝钗非常信任,忘掉了以前的事,可宝钗在暗自打主意,心中无限的城府。
  在第四十五回里,她跟宝钗说: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黛玉实在是太天真了,居然这么简单就把自己的底牌都亮出来了!也足见宝钗的高深莫测。到了第四十九回,黛玉跟宝玉也这样说过:
  黛玉笑道:“谁知他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因把说错了酒令起,连送燕窝病中所谈之事,细细告诉了宝玉。宝玉方知缘故,因笑道:“我说呢,正纳闷‘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从‘小孩儿口没遮拦’就接了案了。”黛玉因又说起宝琴来,想起自己没有姊妹,不免又哭了。
  看样子黛玉是真的相信宝钗不是跟自己来争宝玉的了,居然还在背后夸她,放松了警惕,可宝钗会因此罢休吗?当然不可能,因为她已经把把宝玉搞到手做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她的人生理想和最高目标,不然象她这样的大龄剩女早应该联系官媒帮她介绍男人了,可她一直没有样的举动,也算是她孤注一掷,血战到底,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作者这个故事设计得非常有趣味。
  然而一切是那么的不顺利,因为到了第八十四回贾家人开始纷纷传出宝玉要与黛玉结婚的事情来,还由自己哥哥薛蟠的嘴里说出,让宝钗太有挫败感了!所以被哥哥气哭了。估计薛姨妈心情也很复杂,王夫人跟自己是亲姐妹,居然这么铁的关系都没有将宝玉搞定,自己太没面子了?宝钗搬出大观园以后虽然回去过一次,之后好久没有再加去了,薛姨妈让她回去看看,表面上是看看黛玉,问问好,而实际上是在做最后一次努力,虽然感觉希望渺茫,但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宝钗就这点好,很执着,永不放弃。
  我记得上中学的时候学过一篇文章叫《察今》,里面说的:“察今则可以知古,察己则可以知人”,也就是说虽然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但人性一直是不变的,所以我们看到宝钗和黛玉见到以后居然跟我们现在的女孩儿一样八卦,聊起别人的老公来津津有味,用秀恩爱来展示自己的幸福。两个人谈论起湘云的婚事,估计二人非常感慨,因为湘云比她们两个人都小,可从第十四回起她跟卫若兰经过马拉松式的恋爱现在都结婚修成正果了,而且还嫁了个“才貌仙郎”,太让人羡慕忌妒恨了!而宝钗有意将宝玉跟黛玉两个人成亲的事提出来,这里面包含着多么复杂的内容呀!有试探,有让黛玉放松警惕之意,也似乎有无耐之举的味道,而且不让黛玉起疑,总之是五味杂陈,其中的味道谁人能知呀?这个时候黛玉已经被自己的幸福冲昏了头脑,变得智商低了很多,所以第六感官也失效了,当然了,也许黛玉知道自己稳操胜券了,所以以胜利者的姿态表现一下羞涩,也没必要对宝钗做到赶尽杀绝,毕竟已经是自己的手下败将了。总之在第八十四回里的这段描写还是其乐融融的,同时我们似乎也能体会到宝钗表面嘻笑而内心痛苦的感觉,从表面的故事来看也许她后悔当初给黛玉送燕窝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下点毒药呢?
  然而宝钗毕竟要大几岁,她看问题还是很有深度的,她能看到问题的本质,于是她不想放弃,决定行动起来,还记得第二十七回里宝钗扑蝶的那段情节吗?
  (宝)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
  这段描写明确暗示了她一定要坚持不懈地破坏征黛玉和宝玉的“一对玉色”蝴蝶的爱情的,百折不挠,于是她做一次前所未有的大的尝试,而表现上用她擅长的虚伪来掩示以迷惑对方,一个阴谋在酝酿之中,经过三百年之后,也终于让所有的人明白了宝钗的本质,实在是让人难以相信!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