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这样看来湘云有一个金麒麟,而卫若兰也有个金麒麟,正好说明此二人是一对!说明他们二人后来结为夫妻。可卫若兰会是谁呢?可惜的是在前八十回的正文中仅提到一次,是在第十四回秦可卿葬里的队武里:
  余者锦乡侯公子韩奇,神威将军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
  也就是说卫若兰是个“王孙公子”,而作者居然早就提到了他,并在后面将二人结合到一起,这个构思和伏线真是久远,为什么作者在前八十回中不多写几笔呢?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我前面提到的民国时期那个叫吴克岐民间红学家写的《犬窝谈红》里提到过他家的残钞本中有大量的异文,其中两处关于史湘云和卫若兰的文字,非常让人吃惊,一条出现在第三十一回里,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字是这样:
  袭人斟了茶来与史湘云吃,一面笑道:“大姑娘,听见前儿你大喜了。”史湘云红了脸,吃茶不答。
  而吴克岐的《犬窝谈红》里提到:
  袭人对湘云说,“大姑娘,我听前日你大喜呀。”残钞本句下有云,“去年小蓉大奶奶开弔,我们在孝幕里,看见姑爷和冯大爷一些人来上祭,好相貌呀。”观此是卫若兰为湘云之婿,足徵非余一人臆造。卫若兰事,详见余所作《红楼梦八十回后》中。
  由此我们看到,作者居然忙里偷闲,将湘云与卫若兰的恋情有所交待!
  而简单的几句就让我们展开了无限的联想,实在是“不写之写”的典范!这里告诉我们湘云跟卫若兰二人应该是在秦可卿葬礼上认识的,真没想到过去葬礼这样的场何也是搞对象的好机会呀?而这里也说明了卫若兰生得很好的相貌,与第五回《乐中悲》中的描写的“才貌仙郎”完全一致。在第三十一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庚辰:“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感?故颦儿谓“情情”。〗
  什么是“间色法”呢?据说这是画家画画时的术语,大概是指本来两个人的婚事已经差不多了,但哪里简单这样描写让人感觉不够味,所以加上些作料让人感觉不那么顺利,增加故事的可看性。然而这条批语却一语将黛玉与宝玉的婚姻排除了,肯定了宝玉后回娶的是宝钗,这一点让人惊奇。
  而黛玉这个时候很忙活,因为她不仅要防着宝钗跟自己争宝玉,现在又要防着湘云的加入。在第三十二回里有一段黛玉的心理描写: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此心下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或玉环金佩,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
  也就是说黛玉还是很在意湘云与宝玉之间的关系的,可在这回以后,似乎她再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任宝玉与湘云玩乐,为什么呢?因为刚刚袭人说了,湘云大喜了,而且跟那个好相貌的卫若兰,所以从此黛玉就没有了这个心结了。那到底什么是“卫若兰射圃”呢?吴克岐的《犬窝谈红》中还提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异文,出现在第七十五回,这一回贾珍让大家去宁国府习射,实际上就是找借口吃喝玩乐,宝玉也去了,然后有这样的异文:
  这世交亲戚中个卫若兰,文才既好,武艺亦强,又射得一手好箭,素与宝玉要好。今听宁国府设立射鹄,宝玉也来学射,这日便也来入会。宝玉见他身上佩着个金麒麟,好生眼熟,本想问他,因他是湘云未过门的快婿,尚係新亲,未便造次,须慢慢的探问他。不料若兰因贾珍等射法如同儿戏,不独无益,且恐坏了旧有的姿势,又因人品太杂,第二天就不来了。宝玉因此悒悒不乐,此是闲话不提。且说贾珍志不在射,过了几日……
  没想到第三十一回里关于“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那条批语指的是这段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异文,也正是“卫若兰射圃迷失无稿”这条批语中所提到的文字,实在是让人兴奋!而经过在前八十回中简单的这些描写,我们从这些高超的手法中了解到了湘云与卫若兰的从相识到相恋,现在到结婚,真是让人惊喜呀!
  在八十三回这段文字还提到一点非常值得注意:“谁知皇宫里今年有好多官员犯了事,被圣上关了,也不知他们所犯何事,死活不明,故此次来吊唁的官家少了好多。”这似乎是在指明末之事,也好象应该是贾家后回被抄家的伏笔。崇祯朝的十七年中,崇祯一共任用过五十位内阁大学士,不论是在明代还是其他朝代,都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六部和都察院的长官也同样频繁更换,走马灯似的令人眼花缭乱:他共用过吏部尚书十三人,户部尚书八人,兵部尚书十七人,刑部尚书十七人,工部尚书十三人,都察院左都御史一百三十二人。换来换去,仍然没有换出任何一个让崇祯自己满意的官员。崇祯在位期间,死于他手下的中高级官员计有:辅臣两人、尚书四人、总督和督师七人、巡抚十一人,侍郎以下的官员则难以计数。到了崇祯后期,一向渴望仕途通达的官员们甚至认为出相入阁乃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因为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因某一件事情得罪了这位喜怒越来越无常的天子,转瞬之间从位极人臣到脑袋搬家。
  我们也可以从这段描写中感觉到不但贾家日渐衰败,而朝廷也有这个迹象,也就是说贾家本身象征着明朝的皇宫,是“假语村言”的明写,而暗中又交待真正的皇宫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危机,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构思,而这一构思成为《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八十回以后的重要手法。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第83回原文)一日,王夫人带着两个小丫头到他那里探看了一会子,转身又往怡红院来看看宝玉读书是否用功,刚走至湖边,忽然从那湖里影影绰绰现出三个披头散发的小鬼,里头还有一个看着眼熟,竟是金钏的摸样,王夫人甚为惊恐,只听那小鬼冷笑道:“太太好狠毒,逼的奴才走投无路,今儿就是来报仇来了。”说着同那两个都向王夫人扑来,那两个小丫头吓的藏在树后,王夫人也大叫着要逃,被那三个小鬼生拉硬拽往湖里推,只听扑通一声,王夫人失足坠入湖里,那几个小鬼又不见了。两个小丫头一边哭喊着叫人,一边折树枝救人,刚好有几个小厮经过,跳身入湖,把王夫人救了上来。
  金簪子掉在井里头
  
  金簪子掉在井里头
  王夫人落水这段情节真是古怪,《红楼梦》是隐写历史的,可为什么会有类似这样的有神话色彩的情节呢?我相信越是这样的情节其中越是有深意,越需要我们仔细思考,实际上也是作者对我们的重要暗示,对此我有专门的文章,大家以后会看到。
  金钏这个角色在前八十回中的表现并不是很突出,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她首先出现在第七回里,而且一出现就有批语为她定了性了:
  刚至院门前,只见王夫人的丫鬟名金钏儿〖甲侧:金钏、宝钗互相映射。妙!〗者,和一个才留了头的小女孩儿站在台阶坡上顽。
  批语中明确指明金钏与宝钗互相映射,这一点非常重要,应该反应了这个角色的本质,因为类似的批语书中还有一些,比如在第八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甲戌双行夹批:奶母之倚势亦是常情,奶母之昏愦亦是常情。然特于此处细写一回,与后文袭卿之酥酪遥遥一对,足见晴卿不及袭卿远矣。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假。〗
  这里明确地指出晴雯身上有黛玉的特点,而袭人是宝袭之副,书中这样的情况相当多。而在第五回还有一条批语也让我们很困惑,出现在晴雯判词前:
  宝玉便伸手先将“又副册”橱开了,拿出一本册来,揭开一看,只见这首页上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有几行字迹,写道是:〖戚夹:晴雯金钏〗
  给人感觉明显是批语人对这个判词的归属不太了解,然而我们确知道金钏的结局确实跟晴雯很类似,都是被王夫人发飙以后害死的,也就是说这条批语似乎是指金钏与晴雯也有某种关系。
  第二回里贾雨村提到甄宝玉的时候有一条批语是这样说的:
  〖甲戌侧批: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之文,则正为真宝玉传影。〗
  这明确是告诉我们甄宝玉和贾宝玉之间是“传影”关系,也就指两个人相互影射,关于这一点我在前面讲过太多了。
  而宝钗和金钏之间居然是“互相映影”的关系,这一点让人很意外,因为按照这个说法,金钏与宝钗之间的关系应该类似于晴雯之于黛玉、袭人之于宝钗、或甄宝玉之于贾宝玉,那问题可大了,因为我们似乎感觉宝钗和金钏之间二人的差别太大了些了。
  金钏第一次出场的时候虽然跟周瑞家的说了几句话,但这个情节主要是围绕着香菱的身事展开的,与她并无太大关系,而到了第二十三回里,她的表现就让人很意外了:
  可巧贾政在王夫人房中商议事情,金钏儿、彩云、彩霞、绣鸾、绣凤等众丫鬟都在廊檐底下站着呢,一见宝玉来,都抿着嘴笑。金钏一把拉住宝玉,悄悄的笑道:“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浸胭脂,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彩云一把推开金钏。……
  宝玉答应了,慢慢的退出去,向金钏儿笑着伸伸舌头,带着两个嬷嬷一溜烟去了。
  金钏这也太过分了,明显地是在挑逗宝玉,想宝玉宝玉的便宜呀!好在宝玉这个时候因为父亲要见自己而没有心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不写之写”,让我们感觉之前她没少让宝玉吃自己嘴上的胭脂。而宝玉喜欢胭脂是象征“传国玉玺”的重要一点,那金钏如此调戏宝玉,会不会有她所象征的历史原型打大明皇权的嫌疑呢?
  而金钏主要的情节出现在第三十回里,宝玉不知道那天怎么了,可能是因为天太热热糊涂了,先是说错了话让宝钗罕见地发了火,狠狠地将宝玉和黛玉奚落了一番,之后他又少有地主动调戏金钏,而且还是当着睡着的王夫人进行的,也不说挑个没人的时候,而金钏还说了一句让人吃惊的谶语,给人印象深刻:
  只见几个丫头子手里拿着针线,却打盹儿呢。王夫人在里间凉榻上睡着,金钏儿坐在旁边捶腿,也乜斜着眼乱恍。
  宝玉轻轻的走到跟前,把他耳上带的坠子一摘,金钏儿睁开眼,见是宝玉。宝玉悄悄的笑道:“就困的这么着?”金钏抿嘴一笑,摆手令他出去,仍合上眼。宝玉见了他,就有些恋恋不舍的,悄悄的探头瞧瞧王夫人合着眼,便自己向身边荷包里带的香雪润津丹掏了出来,便向金钏儿口里一送。金钏儿并不睁眼,只管噙了。宝玉上来便拉着手,悄悄的笑道:“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金钏儿不答。宝玉又道:“不然,等太太醒了我就讨。”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语难道也不明白?我倒告诉你个巧宗儿,你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宝玉笑道:“凭他怎么去罢,我只守着你。”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宝玉见王夫人起来,早一溜烟去了。
  这里金钏儿半边脸火热,一声不敢言语。登时众丫头听见王夫人醒了,都忙进来。王夫人便叫玉钏儿:“把你妈叫来,带出你姐姐去。”金钏儿听说,忙跪下哭道:“我再不敢了。太太要打骂,只管发落,别叫我出去就是天恩了。我跟了太太十来年,这会子撵出去,我还见人不见人呢!”王夫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此乃平生最恨者,故气忿不过,打了一下,骂了几句。虽金钏儿苦求,亦不肯收留,到底唤了金钏儿之母白老媳妇来领了下去。那金钏儿含羞忍辱的出去,不在话下。
  王夫人的发火也很另类,明明是宝玉主动的,可她却打金钏,就好象一个女的被强奸了,而肥到处罚的不是那个男人而是这个女人似的,还得骂她说:“如果不是你穿这么性感人家怎么会有情绪强奸你呢?”金钏就被扣上了这种类似的罪名被赶了出去, 而后来在第三十二回里传来金钏跳井自然的消息:
  一句话未了,忽见一个老婆子忙忙走来,说道:“这是那里说起!金钏儿姑娘好好的投井死了!”袭人唬了一跳,忙问:“那个金钏儿?”那老婆子道:“那里还有两个金钏儿呢?就是太太屋里的。前儿不知为什么撵他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他,谁知找他不见了。刚才打水的人在那东南角上井里打水,见一个尸首,赶着叫人打捞起来,谁知是他。他们家里还只管乱着要救活,那里中用了!”宝钗道:“这也奇了。”袭人听说,点头赞叹,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
  应该说金钏之死还是很有象征意义的。而宝钗还借机赶紧去安慰王夫人,说了些非常可恶的话,将宝钗虚伪的本质暴露无疑了,甚至不惜用自己的衣服为金钏安葬。另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金钏跳井的消息传来的时候书中描写了是宝钗和袭人听到的,而且袭人还因此落了泪,应该说这也是很有象征意义的。然而我们不得不想一下,前面那条批语中提到的金钏与宝钗互相映射到底是指什么意思?两个人怎么个映射法呢?
  金钏表现更多的似乎是与宝玉之间的相互调逗情节,可宝钗也没有这样的表现呀?而金钏最后提跳井而死,所以她才说“金簪子掉在井里头”,象是知道她会是这样的结局似的,可宝钗也不会跳井呀?不过宝钗最后的结局跟跳井到是有几分相似,她最后应该是判词里说的“金簪雪里埋”,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两个人还是映射的,无论是雪还是水都象征着满清。
  金钏这个名字就不一般,我们都知道宝钗象征着满清,所以她的名字中才有“金”字旁,还戴着金锁,而金钏的名字中有两个“金”字旁,更让人吃惊的是她姓白,对应着宝钗姓薛,因为薛谐音“雪”,这更是满清的象征了。那既然金钏对宝玉有调戏的行为,会不会是暗示宝钗对宝玉也有这样的行为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只不过应该出现在八十回以后的文字中,这样才能说明二人是“相互映射”的。其实在前八十回中也有所表现,只不过不太明显,出现在第二十八回里,那天宝玉看到宝钗发了情,是这样描写的:
  此刻忽见宝玉笑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
  于是我们发现,宝玉跟“钗党”系列的人都有些不干不净,跟袭人初试云雨,跟金钏相互调情,看宝钗动邪念;而宝玉对黛玉这个系列的人却从来不这样,导致黛玉和晴雯后来都“本质洁来还洁去”,“红粉佳人未破瓜”。那金钏之死又象征着什么呢?我相信这其中隐藏着一段重要的史实,仔细想来也是很贴切的,对此我有专门的文章,以后大家就会看到。
  而在第八十三回中,原本“金簪子掉在井里头”的金钏居然变成了鬼从湖水里冒了出来,还带着两个帮人来坑害王夫人,这个创意太离奇了!既然满清属水,所以水对于象征大明的人都不吉利,没想到王夫人居然中招了,贾家真是祸不单行,贾母刚刚病故,王夫人也跟着出了事,这让书中悲剧的味道更浓了。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第83回原文)谁知近日园中阴气甚重,贾家主仆竟病倒了大半,皆是瘴疫鬼气所致,幸好都服了药渐渐好转,只是王夫人一病不起,日间夜里发烧身热,谵语绵绵。贾政连忙请了大夫看视,并不稍减,更加发起狂来,谵语不清,大喊大叫的。众人急的没法,只是啼哭,忽然只闻得隐隐的木鱼声响,贾琏把一个癞头和尚与一个跛足道人请了进来,对贾政道:“上回宝兄弟中了邪祟,就是他二位治好的,今儿忽然在那街上又看见了二位,便好言请了过来。”贾政急忙有请,那二人道:“太太这是得了冤疾,是被促狭鬼闹的,仍用通灵玉除除邪气,日久便好了。”说着把通灵玉安放在王夫人卧室之内,将玉悬在门上,又道:“邪气虽除,然病犹未愈,仍须服药调治。”说着回头便走了。贾政赶着要送谢礼,他二人早已出去了。贾琏等出去去看时,已没有了踪影。
  “通灵宝玉”的“二疗冤疾”
  
  “通灵宝玉”的“二疗冤疾”
  王夫人可真够倒霉的,先是因为遇到金钏的鬼魂而中了邪,还差点掉到水里淹死,从而体会一下当年金钏的“金簪子掉在井里头”的感觉,这一方面是在影射明末的一段惊人的历史,另一方面我们也明白了金钏是在影射满清,因为在第十四回里有一条批语:
  〖甲戌:牛,丑也。清,属水,子也。〗
  所以王夫人落进水里,表面上跟金钏类似,可实际上也有她所影射的历史人物的死与金钏所影射的满清的人物之死有某种关联似的。虽然被救了上来,但中邪病倒了,无人能治,没想到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及时赶到了。这二位真够忙的,一直在做好事,先是帮“通灵宝玉”下凡,之后劝香菱、甄士隐和黛玉出家,还教给宝钗冷香丸的药方,宝玉和王熙凤被马道婆和赵姨娘魇了以后又前来帮忙,甄宝玉家破人亡他们又去度他出家,而现在王夫人现在有问题了他们又来解救,绝对算得上是《红楼梦》中的活雷锋了!而且感觉这二位一点立场都没有,居然无论是象征大明的还是满清的人他们都帮,这叫怎么回事?看这意思是他们觉得这个局不够热闹,非要把事搞大了不可。
  而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说王夫人是被促狭鬼闹的,那什么是促狭鬼呢?
  其实在前八十回里是有介绍的,在第二十六回里,马道婆向贾母介绍过:
  “祖宗老菩萨那里知道,那经典佛法上说的利害,〖甲戌侧批:一段无伦无理信口开河的混话,却句句都是耳闻目睹者,并非杜撰而有。作者与余实实经过。〗大凡那王公卿相人家的子弟,只一生长下来,暗里便有许多促狭鬼跟着他,得空便拧他一下,或掐他一下,或吃饭时打下他的饭碗来,或走着推他一跤,所以往往的那些大家子孙多有长不大的。”
  而在第八十三回里王夫人死前也提到担心宝玉被促狭鬼所害,也说“又怕那促狭鬼嫉恨你,得空便拧一下,掐一下,也没有人护着你了。”感觉促狭鬼也没有什么大的能耐。
  “促狭”:辞海解释说,是气量肚量狭小,性情急躁的意思。促狭鬼,就是使坏的人。而书中又多将一些人比作促狭鬼,更多的是在开玩笑,似乎是指这些人喜欢捉弄人,比如在第四十回里凤姐捉弄刘姥姥,逗得贾母大笑,于是有这样的话:
  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这定是凤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
  在第六十二回里,香菱也落水了,于是宝玉让她穿袭人的裙子,有这样一段:
  袭人笑道:“我说你太淘气了,足的淘出个故事来才罢。”香菱红了脸,笑说:“多谢姐姐了,谁知那起促狭鬼使黑心。”
  在第七十六回里黛玉跟湘云联诗时也说过这样的话:
  黛玉听了,不禁也起身叫妙,说:“这促狭鬼,果然留下好的。这会子才说‘棔’字,亏你想得出。”
  这显然是黛玉在说湘云太机灵了,用词太好了。而没想到还真有害人的促狭鬼,而且是金钏变的,她自然是来报仇的。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居然及时出现以后说“仍用通灵玉除除邪气”,大家发现没有,“通灵宝玉”居然还有这样的功效,而这一点其实在前八十回早已经写明,只是我们从来没注意到。在第八回里描写“通灵宝玉”上的字,分正反两面,正面写着:“通灵宝玉,莫失莫忘”,反面写着“一除邪崇、二疗冤疾、三知祸福”,我们忽然发现这三个功能在书中都是有用的,不是泛泛之笔!在第二十五回里,赵姨娘找马道婆做法魇了宝玉和凤姐以后,二人先是发疯,然后不醒人事,全家乱做一团,这个时候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也是及时出现,然后有样的描写:
  那道人笑道:“你家现有希世奇珍,如何还问我们有符水?”贾政听这话有意思,心中便动了,因说道:“小儿落草时虽带了一块宝玉下来,上面说能除邪祟,〖庚辰侧批:点题。〗谁知竟不灵验。”那僧道:“长官你那里知道那物的妙用。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故不灵验了。你今且取他出来,待我们持颂持颂,只怕就好了。”
  紧接着癞头和尚施法让“通灵宝玉”开始正常工作,于是宝玉和凤且两个人的病就好了,大家看到没有,这一回里“通灵宝玉”发挥了“一除邪崇”的功能!因为宝玉和凤姐是中了邪了,所以癞头和尚就用“通灵宝玉”治好了他们的病。而到了第八十三回里,王夫人被金钏变的促狭鬼所害,所以自然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正好利用了“通灵宝玉”的第二个功能“二疗冤疾”,因为金钏应该算是冤死的,这可这真让人没有想到!
  所以说这些在作者的脑子里早有构思,这样看来“通灵宝玉”的第三个功能“三知祸福”也会有具体的情节对应,应该就在后面的回中,这太让人吃惊了,所以作者的思路极为缜密,千头万绪地埋下大量的伏笔,而最后都能呼应上,让人佩服。
  所以作者早有个大的构思,大的框架,在前面介绍的内容都不是随意瞎写的,而都是有目的的。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跟甄宝玉一样,做了好事不留名,而是匆匆离去,感觉贾家的大局尽在二人的掌握之中。然而他们帮贾府渡过的都是小的灾祸,因为面对贾家即将遭遇到的天大的灾难他们却没有做出任何提示,这一点跟甄宝玉一样,让人不解,看来作者并没有考虑这方面的合理性,觉得神仙就不应该过于干涉凡人的事务。
  王夫人这个角色很有意思,作者在她的身上至少安排了两个历史人物的影射,这一点太让我吃惊了!仔细一想也不必大惊小怪的,连宝玉都影射着几个不同的角色,那别人真更可能会是这样了。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古怪的写作方法?不怕读者会晕吗?会不会作者受到了戏曲中的手法,比如某一个演员有可能身兼数职,换上一身行头就演另一个身份,我觉得这是很有可能的,说明作者对戏曲很熟悉,所以我们会看到书中有的时候两三个人互为“传影”关系来影射同一个历史人物,而有的时候一个角色身上又要影射几个历史人物,这也太乱了!而书中将隐写的历史通过不同的线索反复演绎,交相辉映,互为伏笔,在这个里程中既要保证表面故事的合理性,又要把所隐写的历史从不同角度讲述出来,对于我们理解起来难度真的不小,难怪作者感叹“谁解其中味”呢,很少有人会用戏曲的眼光来看《红楼梦》,也只有对戏曲很熟悉的人才能看懂,所以难怪有人会说《红楼梦》的作者是洪升呢!我个人觉得这个推测可以排除,但《红楼梦》的最后一次大的增删过程中提到的两出戏《弹词》和《乞巧》肯定是洪升的《长升殿》,也就那出冤案,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史料,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两个侧面证明《红楼梦》的这次增删确实是应该在1692年到1694年前后,也就是说作者将这两个最新的材料进行了加工,融入到了书中,作者真是呼之欲出了!同时我们也可以找出这次增删都加入了哪些情节,应该说最后一次增删实在是加入了太多的故事!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第83回原文)王夫人躺了两三天,省了人事,也不叫嚷了,只是身上依旧发热。贾政在外头请来一个名医,开了方子给王夫人抓药疗治。王夫人不但没有好转,反加重了,那名医也骗了钱卷铺盖跑了,不久王夫人便命绝气休了。贾府深知全是名医所误,百般寻他不着,恨的叫骂不止,然又有何益?王夫人膏肓之际含泪拉着宝玉的手不肯放松,道:“我的儿,为娘此去没有其他可挂虑的,只是牵念着我儿未能功成名就,又怕日后荒废了学业,再没人管你,可叫我怎么放心。又怕那促狭鬼嫉恨你,得空便拧一下,掐一下,也没有人护着你了,为娘怎不心痛?”宝玉早哭成了泪人。黛玉、探春、凤姐、李纨也哭的抽抽噎噎。
  王夫人的复杂个性
  
  王夫人的复杂个性
  王夫人真是不幸,虽然在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的帮助下躲过了促狭鬼的迫害,之后需要静养一段时间,然而却不幸死在了庸医的手里,这才叫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呢!也就是说王夫人命当绝,就是神仙也救不了她,这一点让人感觉王夫人所影射的历史原型命该如此。
  在87版电视剧《红楼梦》里,王夫人直到贾家被抄家还活得好好的,而且还成了宝玉不得不弃黛玉而娶宝钗的元凶,现在看来这个思路是大错特错的,作者的头脑古怪精灵,设计的人物的结局让人难以预测,这是因为我们一直没有想到此书是隐写明末历史的缘故。
  王夫人在前八十回中虽然不是特别突出,但也偶有表现。整体上给人感觉她是一个慈母的形象,对宝玉非常腻爱,跟我们现在一般家庭中的母亲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给人感觉非常真实。而宝玉也在她的面前很随便,高兴了可以自由自在地胡侃,而在贾政面前,宝玉吓得不敢多出气,也是王夫人经常在贾政面前维护宝玉。其实书中的故事主要发现的荣国府,也就是贾政家,按道理来说那时应该是男主外,而女主内,本来荣国府应该由王夫人进行管理 ,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书中第二回介绍说本来让贾赦的儿子贾琏帮着管家,可后来被贾琏的老婆王熙凤比下去了,而凤姐又是王夫人内侄女,所以王夫人放心大胆地让她来管理自己的家,没想到管理得还不错。
  在第六回里周瑞家的是这样跟刘姥姥说的:
  “但只一件,姥姥有所不知,我们这里又不比五年前了。如今太太竟不大管事,都是琏二奶奶管家了。”
  “这自然的。如今太太事多心烦,有客来了,略可推得去的就推过去了,都是凤姑娘周旋迎待。今儿宁可不会太太,倒要见他一面,才不枉这里来一遭。”
  王夫人到是省心,自己可以安心修养,不操闲心。而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时时刻刻跟随着贾母,书中几乎凡是有贾母的地方必有王夫人在场,而书中也经常有“老太太太太”这样的字样,她对贾母很维护,也很听话,也非常孝顺,但这其中也很有玄机,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多多思考这个问题。
  而王夫人到底是喜欢宝钗呢?还是喜欢黛玉呢?这个人们也意见很有分歧。在第二十八回里有这样一段: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 “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甲戌眉批:峰峦全露,又用烟云截断,好文字。〗
  薛姨妈是王夫人的亲妹妹,按道理来说也姓王,可书中从来都称之为“薛姨妈”,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作者并不是想强调薛姨妈是王家人,而更强调她应该是薛家人。
  对于书中几个主要人物的称呼我觉得应该也很有深意,我提出来,大家可以一起思考一下,我们看对黛玉来说,大家都称呼她为“林姑娘”、“林妹妹”,湘云称她为“林姐姐”,都是强调她的姓,没人称她为“黛妹妹”、“玉妹妹”以及“黛姑娘”和“玉姑娘”;而对于宝钗来说,书中都是称之为“宝姑娘”、“宝姐姐”、“宝丫头”,有时也称之为“薛大姑娘”,没有人称之为“钗姑娘”、“钗姐姐”或“钗丫头”的;对于宝玉来说称之为“宝玉”、“宝二爷”或“宝哥哥”、“宝兄弟”的,贾母有时称之为“玉儿”,湘云称其为“爱哥哥”,没有人称他为“贾哥哥”或“玉哥哥”的;对于湘云来说一般称之为“史大姑娘”和“云丫头”以及“云妹妹”的,但从来没有人称之为“史妹妹”、“湘姑娘”或“湘妹妹”;对于王熙凤来说多半称之为“凤姐”,也偶尔称其为“凤哥”,但从来没有人称之为“王姑娘”或“熙姐”,这些情况来看是不是有什么目的呢?很有意思是吧?
  而王夫人对自己妹妹薛姨妈关于“金玉姻缘”之说似乎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象没有这回事似的,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思考,也就是说王夫人似乎并不急于做出最后的决定。然而有人说王夫人对袭人格外看重,破格提拔了她,让她成了准姨娘了,而我们都知道袭人是“宝钗之副”;同时王夫人还间接地害死了晴雯,而我们也都知道晴雯是“黛玉之副”,所以可以认为王夫人喜欢宝钗而讨厌黛玉。
  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另一个反例,我们都知道王夫人在前八十回中有两次惊人的表现,除了她将晴雯赶出大观园以外,就是打了金钏一个耳光,并将其赶了出去,从而导致了金钏跳井,也就是说王夫人前后间接地害死了两条人命,而书中的批语提示说金钏跟宝钗是“相互映射”,也就是说金钏是“宝钗之副”,所以这样看来不好说王夫人到底应该是喜欢宝钗还是讨厌宝钗了。
  其实对于宝钗好象王夫人从来没有夸过宝钗,在金钏死了以后,宝钗前来安慰,而且说了一些非常虚伪的话,还主动要求用自己的衣服为金钏安葬,即使是这样,好象王夫人也没有更偏坦她。而她似乎做事也欠考虑,有的时候做事也不太周全,在第七十四里,邢夫人将痴大姐拾到的“绣春囊”交给了王夫人,没想到她认准了应该是王熙凤的东西。居然还气冲冲地找她来问罪,好在凤姐口才灵俐,把自己给洗清了。而她在对对待晴雯的过程中,一方面她偏听偏信,另一方面她处理得一点都不客观,先入为主,审都没审,上来就给晴雯扣帽子,而书中是这样描写王夫人的性格的:
  (晴雯)及到了凤姐房中,王夫人一见他钗亸鬓松,衫垂带褪,有春睡捧心之遗风,而且形容面貌恰是上月的那人,不觉勾起方才的火来。王夫人原是天真烂漫之人,喜怒出于心臆,不比那些饰词掩意之人,今既真怒攻心,又勾起往事,便冷笑道:“好个美人!真象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我且放着你,自然明儿揭你的皮!宝玉今日可好些?”
  平时温温而雅的王夫人一下子变得刁钻任性,而且多疑易怒,完全换了一副嘴脸,凶狠异常,几乎让人认不出来了,那到底王夫人的原型是谁呢?我有专门的文章介绍,不过我强调一点:王夫人身上应该影射着不止一个历史原型,这一点我相信从来没有人想到过,而且也似乎不可想象。但没有办法,作者的构思就是这样奇特,是根本全书的大的框架和结构进行的角色转换,从表面的故事来看很自然,但从隐写历史的角度来看就很容易让人晕了。大家适应了这样的手法以后慢慢就能悟出来了。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第83回原文)贾家一年内竟遭逢两回丧事,都哭的寻死觅活,凄不忍睹。宝玉年少丧母,更是胸腑俱裂,恨不得随母亲一同西去。赵姨娘自是趁心如意,假意啼哭,却不见一滴眼泪。一切丧事办理不消赘述。只说王夫人病故后,宝玉越发低沉,成日里坐在屋内发呆。众人皆知原由,怕他伤心过度,生出病来,都时时来看望,与他说笑,怎耐宝玉郁郁寡欢,总是默不作声。贾政怕他憋出心病,也不过于逼他读书,日间只和一些清客谈天。贾母逝后,贾家怕委屈了鸳鸯,问他有何打算,鸳鸯誓不离开贾府,只在家里做做针线,独居深深小院。贾赦也无暇顾及鸳鸯,早把当年的事忘了,因见贾家日渐式微,成日和邢夫人商议家务。凤姐之女巧姐也大了,贾琏既忙着官里的事,时时到平安州办事,也未操心家里诸事。
  鸳鸯的纠结
  
  鸳鸯的纠结
  本来在第八十一回和八十二回里不断渲染的贾家悲伤的氛围,现在终于在本回开始集中具体体现出来了,贾母和王夫人的先后离世,也让我们感觉贾家有一种末世的氛围了。而实际上她们二位死得比较及时,也算是躲过贾家最为惨烈的家亡过程,所以这样看来也算是一种福,毕竟也都算在平静中死去,总比加入到白骨如山的行列里强多了吧?而慢慢地我们会发现赵姨娘在书中的表现越来越多了,而她依旧还是那样品质败坏,贾家日渐式微,而赵姨娘也越来越活跃,这绝不是好兆头。贾政死了老婆,那她会不会扶正呢?他有两个姨太太,除了赵姨娘以外,还有一个周姨娘,相比之下周姨娘戏极少,几乎给人留不下什么印象,但在前八十回中也偶有提及,名字一共才出现六次,在第三十六回里,王夫人问凤姐的时候提到过她:
  王夫人问道:“正要问你,如今赵姨娘周姨娘的月例多少?”凤姐道:“那是定例,每人二两。赵姨娘有环兄弟的二两,共是四两,另外四串钱。”
  说明她跟赵姨娘的级别是一样的,但也没有看到周姨娘生个一男半女的,所以从来没有人重视她,在第六十回里,赵姨娘跟几个小戏子大打出手,而探春呵斥她时说道:
  “你瞧周姨娘,怎不见人欺他,他也不寻人去。”
  看样子周姨娘人品很好,至少很本分。贾政的为人也应该很不错,在贾家的长辈中也少有的正直,在第三回里林如海是这样介绍他的:
  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
  看来是个正经人,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什么贾政非要娶这样一个小老婆呢?两个人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没有相似之处,一点共同语言都没有。
  我在前面介绍过,贾政这个人应该不是影射历史上的某个人,而多半应该是象征着明朝的“朝政”,所以才叫“贾政”,指的是艺术加工处理后的朝政,是另一个有意思的“假语村言”,这样我们就明白他这个人为什么如此严厉了,他身上代表着明朝的正能量。而他字“存周”,应该是有寓意的,因为“周”一直给他人留下的印象是很好的,感觉周是个很讲“礼制”的国家,似乎是古人的理想社会,所以孔子才要“克己复礼”,就是希望回到周朝的礼制上,因为孔子觉得后来“礼坏乐崩”,天下大乱,人们不再讲规则,不再守秩序,所以周朝是一直后人对美好制度的回忆。
  而贾政字“存周”,所以也叫贾存周,应该指提一个理想的朝政,这有可能是为什么他一定要有个姨娘姓周的根本原因。而他这样一个正派的人,为什么会有一个姓赵的品行非常恶劣的姨娘呢?这就非常让人深思了,因为赵姨娘的姓很值得我们思考,多半应该有“造反”的“造”的谐音,这样看来她影响着明朝所以面临的危机。也就是说贾政的两个姨娘象征着明朝内部存在的两种能量,一个正能量一个负能量,然而我们发现这个负能量越来越活跃,而正能量似乎让我们看不到踪影,说明贾家的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了,也说明大明的矛盾快要激化了。
  贾母死前还是一如既往地叮嘱不要再逼宝玉读书了,而王夫人死前担心宝玉学业荒废,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所以宝玉的学业成了贾家的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贾政对他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实在是成了两难。而宝玉还没出场,冷子兴就介绍他死不爱读书,到现在为止得十年过去了,宝玉从那时的七、八岁长到了现在的十七、十八岁的样子,可本质上一点儿都没变。现在家里最疼他的祖母和母亲都去逝了,宝玉伤心是很正常的,但也正好可以借机偷懒不学习。
  而这段中介绍贾母死后关于鸳鸯的问题,让人很是意外,因为我们还都记得当年贾赦要娶她为小老婆的事,而她居然死不同意,所谓的誓绝鸳鸯偶,这一点确实比较奇怪,她又没有别的相好,好象也从来没有考虑过贾母死后的事,不过她当时也提到过,但感觉也似乎没有什么计划,更多的象是气话,在第四十六回里她跟平儿和袭人是这样说的:
  “老太太在一日,我一日不离这里;若是老太太归西去了,他横竖还有三年的孝呢,没个娘才死了他先纳小老婆的!等过三年,知道又是怎么个光景,那时再说。纵到了至急为难,我剪了头发作姑子去;不然,还有一死。一辈子不嫁男人,又怎么样?乐得干净呢!”
  她这话说得太满了,没有给自己一点回旋的余地,而后来她又当着贾母等人的面慷慨激昂了一番,还用剪子剪头发以示决心,是这样说的:
  “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子抹死了,也不能从命!若有造化,我死在老太太之先;若没造化,该讨吃的命,伏侍老太太归了西,我也不跟着我老子娘哥哥去,我或是寻死,或是剪了头发当尼姑去!若说我不是真心,暂且拿话来支吾,日后再图别的,天地鬼神,日头月亮照着嗓子,从嗓子里头长疔烂了出来,烂化成酱在这里!”
  给人感觉她说得不仅是气话,更象是不喜欢男人的样子,也可能是贾赦生得太老了,让她实在是对男人彻底绝望了。然而时间飞逝,展眼间贾母真的死了,于是她的去留问题终于提到日程上来了。
  而让我们意外的是这段提到“贾赦也无暇顾及鸳鸯,早把当年的事忘了”!怎么会这样?当年贾赦不是大叫说:
  “除非他死了,或是终身不嫁男人,我就伏了他!”
  后来鸳鸯誓绝鸳鸯偶以后,在第四十七回里描写说:
  贾赦无法,又含愧,自此便告病,且不敢见贾母,只打发邢夫人及贾琏每日过去请安。只得又各处遣人购求寻觅,终究费了八百两银子买了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来,名唤嫣红,收在屋内。
  而现在居然说他早已经把鸳鸯的事忘了,有这可能吗?我到是觉得这很符合男人的一贯表现,如果说十几二十来岁的男人还容易有些痴情以外,男人随着年龄的增加会越来越实现,那贾赦都这么大年纪了,自然应该是没那么执着了。再说他还买了个嫣红在屋里,男人一贯喜新厌旧,所以何苦要一棵树上吊死呢?再说谁不喜欢顺着自己的女人呢?谁喜欢娶一个一天到晚跟自己狞着来的呢?这样看来鸳鸯以为贾赦还盯着自己有些自作多情了。也许如果她知道贾赦早就忘了这件事会觉得非常失落,会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没办法,女人就是这样天真。
  鸳鸯自从誓绝鸳鸯偶以后,居然真的拒男人于门外,而且说到做到,在第五十二回里这样描写到:
  因自那日鸳鸯发誓决绝之后,他总不和宝玉讲话。宝玉正自日夜不安,此时见他又要回避,宝玉便上来笑道:“好姐姐,你瞧瞧,我穿着这个好不好。”鸳鸯一摔手,便进贾母房中来了。
  鸳鸯一下子成了贞洁烈女了!有点太不近人情了,在第二十四回里,宝玉跟她还很随便 的:
  宝玉坐在床沿上,褪了鞋等靴子穿的工夫,回头见鸳鸯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背心,束着白绉绸汗巾儿,脸向那边低着头看针线,脖子上戴着花领子。宝玉便把脸凑在他脖项上,闻那香油气,不住用手摩挲,其白腻不在袭人之下,便猴上身去涎皮笑道:“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一面说着,一面扭股糖似的粘在身上。鸳鸯便叫道:“袭人,你出来瞧瞧。你跟他一辈子,也不劝劝,还是这么着。”
  这样看来,宝玉一直对鸳鸯不错,可后现鸳鸯有些翻脸不认人了,实在是有些无情,这一点相当奇怪,贾家一片好心怕她受委曲,让她出去嫁人,然而她却坚决不离开贾家,这又是何苦呢?真是天堂有路她不走,地狱无门她闯进来!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第83回原文)展眼又是夏去秋至,这日一大早宝玉就怔怔的坐着,麝月摆上饭来,也懒的吃。麝月连哄带怄催着他吃了一口儿饭,又搁下了,仍是闷闷的歪在床上,一时间忽然掉下泪来。麝月摸不着头脑,道:“好好的这又是为什么?若是闷了就出去走一走,省的闷出病来。”宝玉起身往外就走。麝月喊道:“天气凉了,穿的又这么薄,还不回来换件暖和的。” 宝玉道:“回来再换。”因往门外去了。麝月叹气不语。宝玉在园中走着散心,却见闲阶朱门,杳无人声,西风无情,吹尽繁红,池苑花叶凋零,女墙一带香草枯萎,几处门窗掩闭。又听呼喇喇风过,将那树叶吹的哗哗作响,吹得宝玉衣带飘忽,鬓发凌乱。宝玉站在风口,眺望周遭,心内不觉凄然感伤。
  什么是“女墙”
  
  什么是“女墙”
  宝玉一时悲痛的劲儿缓过不去,本来就性格怪异,现在更让人担心了,而这个时候麝月说:“天气凉了”,提醒他多穿些再出去,也让我们想起前面不断渲染的越来越冷的天气,象征着贾家离家亡不远了,而且满清的时代就要到来了。在第八十三回里,先是介绍说九月九重阳节贾母开派队组织大家钓鱼,之后“通灵宝玉”离家出走,宝玉开始犯病,而这个时候书中交待说:
  约过了一月,这日忽听门外有奴才来报:“外头来了一个和尚,手里拿着二爷丢的这块玉,说是送玉来了。”
  所以甄宝玉送玉应该是在农历十月九日前后,之后没几天贾母病逝,又过了几天王夫人也死了,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是十月底的样子比较合理 ,自然天气很冷,而悲剧的味道更悲凉了。而宝玉现在自己一个人逛园子,那才叫给自己添堵呢,不但人丁稀少,而且草木凋零,一股破败的情景。古人认为女子属阴性,而春天的时候阳气上阳,压制了女子的阴气,所以女子这个时候容易伤春,这也是为什么黛玉写《葬花吟》的原因。而男人正好相反,因为男人属阳性,而秋天阴气愈来愈重,所以男子容易悲秋,这个时候古人往往让男人结婚,冲一下,男人的情绪就会好起来。而贾家最近一直丧事不断,又到了寒冬时节,那宝玉更加感觉到凄凉了,应该抓紧让宝玉结婚才是正理,怎可惜那个时候有个规定,长辈死了要守孝三年,不能结婚,贾琏的罪过之一就是娶尤二姐的时候国孝、家孝都在身上。
  而刚才这段文字中提到了“女墙”,让我感觉很奇怪,因为我以前从来不知道有这样一个词,以为是被抄错了呢,我在前八十回中没有找到同样的用法,而没想到我上网查了一下,这居然是一种古人的用法,现在人好象没有人用过!
  女儿墙在古代时叫“女墙”,包涵着窥视之义,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所以后来便演变成一种建筑专用术语。特指房屋外墙高出屋面的矮墙,在现存的明清古建筑物中我们还能看到。
  《辞源》里是这么说的,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释名释宫室》:“城上垣,曰睥睨,……亦曰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意思就是因为古代的女子,是卑小的,没有地位的,所以就用来形容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这就是女儿墙这个名字的由来。
  宋《营造法式》上讲的是:“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就是城墙边上部升起的部分。《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写道:“只见女墙边虚所搠旌旗,无人守护。”这里的“女墙”一词,就是指城墙顶部筑于外侧的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以在反击敌人来犯时,掩护守城士兵之用。有的垛口上部有瞭望孔,用来瞭望来犯之敌,下部有通风孔。
  后来,女儿墙又叫“睥睨”,指城墙顶上的小墙,建于城墙顶的内侧,一般比垛口低,起拦护作用,是在城墙壁上再设的另一道墙,是“城墙壁的女儿也”。《古今论》记载:“女墙者,城上小墙也一名睥睨,言于城上窥人也。”由此可见,女儿墙不仅与窥人有关,而且还另有一个直露的名字,只是“睥睨”一词太过于瘪口,不如“女墙”含蓄,所以后来“女儿墙”叫法流行较广。
  李贺在《石城晓》一诗中写道:“月落大堤上,女垣栖乌起。”杜甫《题省中院壁》诗中写道:“掖垣埤竹梧十寻。”中的“埤”指的就是其第二个意思,即泛指矮墙之义。
  刘禹锡在《石头城》一首诗中写到:“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李渔在《闲情偶记·居室部》中写到:“予以私意释之,此名以内之及肩小墙,皆可以此名之。盖女者,妇人未嫁之称,不过言其纤小,若定指城上小墙,则登城御敌,岂妇人女子之事哉?”
  按照李渔的书《闲情偶寄》中记载的,“女墙”则应是用来防止户内妇人、少女与外界接触的小墙。原来,古时候的女子大多久锁深闺,不能出三门四户。但是小墙高不过肩,又可以窥视墙外之春光美景,况且墙是死的,可人却是活的,所以这女儿墙又成就了许多才子佳人的故事。后来女儿墙这种建筑形式既成全了古代女子窥视心理的需要,又可以避免被人耻笑的尴尬。女子往往会在一瞥之间,便能一见钟情,发现自己的意中人。
  关于“女墙”的诗句: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刘长卿《登余干城》)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予以私意释之,此名以内之及肩小墙,皆可以此名之。盖女者,妇人未嫁之称,不过言其纤小,若定指城上小墙,则登城御敌,岂妇人女子之事哉?”(李渔《闲情偶寄》)
  由此看来,“女墙”一词的用法还是很有来历的,也就是说我们现代人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词,而且在前八十回中并没有用过,所以我个人感觉这更证明“女墙”在这里的使用的意义非常不一般!我们看这个词在这里的使用并没有任何刻意的感觉,写得很随意,象是根本大家应该知道似的,而不是有意的卖弄。《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我前后读过多次,一直没注意到这个词,现在仔细阅读的时候才发现,也让我很意外。
  当然我的国学水平很差,所以少见多怪,但我凭我的执觉还是认为此处也可是个佐证,希望以后可以发现更多类似的用法,同时也说明能使用这个词的人或者是古人,或者是现在国学水平很高的人。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第83回原文)忽见那边走来两个丫头,不是别个,却是鸳鸯、玉钏儿,宝玉勉强笑道:“两位且住,从那里来,到何处去?”玉钏儿笑道:“园里都传开了,大老爷升了校书郎,都欢声一片了,你何不过去祝祝?”宝玉道:“也没什么。”仍是不语站着。玉钏儿笑道:“人人都兴高采烈的,独他呆呆的,真是傻子。”鸳鸯忙拉他道:“别说了,咱们走罢。” 两个来到沁芳亭,坐下歇着。鸳鸯道:“你倒替人家高升高兴,那里知道这官是花钱买的。”玉钏儿讶然道:“倒没听说。”鸳鸯冷笑道:“人人都知道,你却不知。我告诉你,上月大老爷托宫里的内相帮趁,花了不少银子买来这个官。人家再好,又与我们何干?”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贾赦买官
  作者巧妙地用心情不好的宝玉遇到鸳鸯和玉钏二人,并简单几句聊天,把焦点从宝玉身上转移到这二位身上,象是一个电影里的镜头切换一样,显得比较自然,还突出了宝玉平时呆傻的本性。这里提到了贾赦升官了,这一点有些奇怪,我们从第四回林如海的介绍里得知道贾赦的官职是:
  “大内兄现袭一等将军,名赦,字恩侯。”
  这是个什么级别呢?不好说,我不太懂这方面事,但听说古代如果是世袭的官,都要比上一代降一级,而贾赦都一等将军了,而且还是世袭的,不知道他上一代会是个什么级别?那他现在升为校书郎了,校书郎又是什么官呢?没在明清两朝查到这样的官,只查到这样的信息:
  后魏时,秘书省始置校书郎,在唐朝,属秘书省,官阶为从九品上,主要做文章的校对和专门典校藏书的工作。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的唐代诗人有白居易(803年)、王昌龄、李商隐、钱起、元稹、薛隆、李端、朱庆余等人。
  另一种校书郎属于属门下省弘文馆,乃撰著文史、鸠聚学徒之所。《新唐书·志第三十七·门下省·弘文馆》:“校书郎二人,从九品上。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担任过弘文馆校书郎的唐代诗人有杜牧(828年)等人。
  给人感觉官也不是很大。不过《红楼梦》中的官大都是虚的,我们不一定可以从明朝或清朝历史中找到,这一点也是作者隐写历史的需要,不能写得太明显,也可能怕的是有的读者太过较真而钻牛角尖。而贾赦居然花钱买的官,还是通过“内相”帮的忙,那谁是内相呢?应该就是在第十回里提到的那个“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这是个什么人物呢?我在前面分析过,他的原型也应该是魏忠贤,跟王熙凤是“传影”的关系,作者为了将一个历史原型介绍得更清楚,所以设置了一些“传影”从不同的角度来演绎。这里我们也可以明白,原来魏忠贤当年有卖官的行为呀!这也可以理解,一旦有了权力自然要好好用一把,卖官鬻爵,而这样的情节无法在王熙凤身上充分表达出来。不过作者还是为凤姐设置了相关的情节,比如贾芸为了到荣国府谋事做,对凤姐百般奉承,又夸她能干又送她香料,得了一个管花草的职位,这也似乎是魏忠贤卖官的一种影射,但这毕竟是一个家庭里的家事,所以不足以反应卖官的行为,于是作者在这个“内相”身上进行了展示。
  在第十四回里“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就卖了一个官给贾珍的儿子贾蓉,为的是将秦可卿的葬礼办得风光些,而且卖官的过程相当露骨:
  贾珍因想着贾蓉不过是个黉门监,灵幡经榜上写时不好看,便是执事也不多,因此心下甚不自在。可巧这日正是首七第四日,早有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先备了祭礼遣人来,次后坐了大轿,打伞鸣锣,亲来上祭。贾珍忙接着,让至逗蜂轩献茶。贾珍心中打算定了主意,因而趁便就说要与贾蓉捐个前程的话。戴权会意,因笑道:“想是为丧礼上风光些?”贾珍忙笑道:“老内相所见不差。”戴权道:“事倒凑巧,正有个美缺。如今三百员龙禁尉短了两员,昨日襄阳侯的兄弟老三来求我,现拿了一千五百两银子,送到我家里。你知道,咱们都是老相与,不拘怎么样,看着他爷爷的分上,胡乱应了。还剩了一个缺,谁知永兴节度使冯胖子来求,要与他孩子捐,我就没工夫应他。既是咱们的孩子要捐,快写个履历来。”贾珍听说,忙吩咐:“快命书房里人恭敬写了大爷的履历来。”小厮不敢怠慢,去了一刻,便拿了一张红纸来与贾珍。贾珍看了,忙送与戴权。看时,上面写道:
  江南江宁府江宁县监生贾蓉,年二十岁。曾祖,原任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祖,乙卯科进士贾敬;父,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贾珍。
  戴权看了,回手便递与一个贴身的小厮收了,说道:“回来送与户部堂官老赵,说我拜上他,起一张五品龙禁尉的票,再给个执照,就把那履历填上,明儿我来兑银子送去。”小厮答应了,戴权也就告辞了。贾珍十分款留不住,只得送出府门。临上轿,贾珍因问:“银子还是我到部兑,还是一并送入老内相府中?”戴权道:“若到部里,你又吃亏了。不如平准一千二百银子送到我家里就完了。”贾珍感谢不尽,只说:“待服满后,亲带小犬到府叩谢。”于是作别。
  感觉戴权非常够意思,为了贾珍着想,还帮他省下三百两银子。而这回他重操旧业,在这样不经意的地方又卖了一个官给贾赦。而这样的事偷偷摸摸就成了,可居然闹得贾家上上下下都知道这个官是买来的,实在是太不小心了。这明明是作者借此来讽刺魏忠贤掌权时期的卖官之风,而这也应该是贾家招祸的原因之一,因为魏忠贤倒台以后相关的官员肯定会受到牵连,所以贾赦买官应该埋下了一个罪证。
  崇祯元年(1628)户科给事中韩一良曾上《劝廉惩贪》奏疏,从中可见一斑。他说,想当都抚(省军级)一级的官儿,没有五、六千金就不要想;道府美缺(省市的好位置),非得两、三千金不可;一直到州县各官,都有定价。特别是大批谋到了官的人,“原以钱进,安得不以钱偿!”这道理,今人不用点拨就会明白:既然花钱卖了官,就要加倍赢回来。怎么赢?古今都是同样的办法——“侵渔百姓”!韩一良是个本份人,他如实报告:即使像他这样“绝无交际之人”,曾有两个月内,就退还了下属贿金五百两。他是个多大的官儿?从七品,就因为能够参与官员的考核,便有人送钱。两个月五百两!所以他在奏疏慨叹:“他可知矣!”其他人怎么样,可想而知。
  魏忠贤总共收了多少?因为他死后定的是“逆案”,崇祯皇帝算的是政治帐,似乎没有财产统计,也没有籍没家产。但他失势后仓皇出京,随行携带的金银珠宝有四十辆车。事急的时候,为贿赂崇祯身边太监徐应元,一次就送给人家私宅三十余所,连带里面的财产与用人。这也太嚣张了,所以崇祯看在眼里,最后终于将他收拾了。
  另外有一点很多人感觉很奇怪,那就是贾赦是老大,贾政是老二,在第三回里讲得很清楚,但荣国府的正室却由贾政住着,为什么呢?难道贾政的官大吗?
  在第四回中林如海说:
  “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
  那这又是个什么官呢?我查了一下,网上是这样解释的:
  中国古代分为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工部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土木、机器制造(包括军火)、纺织等官办工业、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员外郎相当于副职。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某部(如商务部)的副部长。
  不好说谁大谁小,但为什么会出现老二住正房,老大住侧室的情况呢?我个人认为这跟《红楼梦》一书的几次增删有关系,在最早版本中应该没有宁国府而只有荣国府,所以只有贾政一家人,书中的故事也应该很简单,只是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的三角恋爱,最后黛玉早亡,宝钗与宝玉结婚,这样的故事应该说相当的简单,但象征的意义却不十分明显,而且也不能将明亡的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所以这更象是吴梅村的作品,估计故事也不怎么好看,因为吴梅村写诗还成,写小说他水平有限,从他留下的几个作品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来看,并不是什么上成之作,估计他写的《风月宝鉴》也是类似的水平,只不过将明亡过程中的很多巧合的象征意义交待出来,让人感觉明亡清兴是天意。
  后来曹雪芹对此稿进行了几次增删,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会感受到一些增删的过程,比如后来加上了宁国府,宁国府里有贾赦和贾敬二人,还加入了王熙凤这个角色。
  我怀疑是曹雪芹觉得让王熙凤跨着府去荣国府工作这样显得不是太合理,于是所索性贾赦一家人移到了荣国府,然而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因为贾赦比贾政大,而贾政已经住了正房,如果将这些文字重新改的话那工作量就太大了,于是只好把贾赦一家安排在荣国府东边的一个旧花园里,这样可以减少对荣国府原来情节的修改。既然《红楼梦》完全是虚构的,所以虚构过程中也能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那自然应该是几次增删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分析这些矛盾出现的原因,能让我们发现作者几次增删的心路历程。
  我个人认为曹雪芹最后一次增删是在1692年到1694年之间,而之后又进行的几轮增删就与曹雪芹无关了,而是脂砚斋和畸笏叟等这些人干的“好事”。而他们不但将曹雪芹的稿子进行了完善,也进行了删改,可以说也是不得已为之,甚至我觉得“后四十回”的出现也也与他们几个人中某位有关系,似乎是个预案,也就是后面的情节不太方便流传,所以另起炉灶以防万一。
  第八十三回就这样结束了,此回给人感觉大起大落,故事发展非常出人意料,首先是“后四十回”续书借鉴了本回重阳节钓鱼的情节,而且改成了一个平淡的氛围,之后“通灵宝玉”自行离家出走也让人大感意外,而且还看到了“另一个时间”刚刚家破人亡的甄宝玉在“对景悼妹妹”,让我们提前感觉到后而贾家家败的味道,之后让我们明白“通灵宝玉”的能量用尽而只能麻烦甄宝玉将自己送回到贾家的所谓“甄宝玉送玉”,紧接着贾家连死两个主子,贾母和王夫人先后死去,让书中的悲剧意味更浓了。从隐写历史的角度,此书的结构也让人非常吃惊,所以作者的头脑之中有个大的构思,绝非一般人所能轻易悟出来的。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