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第83回原文)忽然从那边走来一僧一道,用些言语机关开导甄家宝玉遁入空门。甄家宝玉听了豁然开朗,感激仙家指点。僧道走后,甄家宝玉对石头道:“吾已万念俱灰,意欲投身佛门,石兄还是回去的好。”石头道:“吾是施展本领才不辞劳苦飞来贵府,消耗了许多法力,若能藏匿公子袖兜,安逸带回贾府,也少用些功力,不必过于劳乏。”便央求甄家宝玉送他回贾家。甄宝玉是个乐善好施的,思量多时,便把它揣入袖内,叹道:“待我先完结俗缘,他日若有闲余,必送你归贵府。”
  
  甄宝玉出家
  “通灵宝玉”跟甄宝玉聊完天以后,接下来这些描写就显得太过于仓促了,给人感觉有些不太合理,为什么呢?因为忽然来了“一僧一道”,这自然是指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而“通灵宝玉”跟他们很熟的,第一回里它与这二位聊了很久,还在他们的帮助下来到贾家,可这回这二位出现了,“通灵宝玉”居然没有跟他们打个招呼,这太没有礼貌了吧?
  而“通灵宝玉”求甄宝玉将自己送回贾家,原因是“消耗了许多法力”,也就是类似的“电池”快没电了,用完了,那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这不是来了吗?让他们帮充一下“电”不是更方便吗?何苦麻烦甄宝玉大老远地送一趟呢?所以书中这些描写我们不能太较真,不然就会发现有许多问题都不合理。比如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这二位似乎当年说话也不靠谱,在第一回二人分手的时候说过:
  “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甲戌眉批: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那僧道:“最妙,最妙!”
  本来他们约好此次分手的九十年后在河南再见,可没想到到了第二十五回的时候因为宝玉和王熙凤被马道婆魇了,所以两个人提前相见,而且当时和尚拿着“通灵宝玉”说:
  “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
  所以感觉这回“通灵宝玉”再次见到这二位,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应该说类似的话,比如贾府一别N载矣!可没想到他们居然理都没理“通灵宝玉”,“通灵宝玉”也没有跟二位续续旧,这个不太合理。
  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对甄宝玉又一番忽悠,结果甄宝玉决定当和尚去了,这个也比较怪,因为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是一僧一道,听说出家人以发展弟子为己任,现在更是这样,可僧道本身是有区别的,一个是“舶来品”,一个是中国“本地特产”,而甄宝玉最后当了和尚,那跛足道人不是跟着白忙活了吗?说明作者并不是真的想强调这是真的,只不过是应个景而已。甄宝玉跟贾宝玉之间是“传影”的关系,这意味着之后贾宝玉也应该有出家的经历,而关于宝玉后来出家当和尚的事在前八十回里早有伏笔,比如在第三十回里有这样一段:
  林黛玉道:“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林黛玉一闻此言,登时将脸放下来,问道:“想是你要死了,胡说的是什么!你家倒有几个亲姐姐亲妹妹呢,明儿都死了,你几个身子去作和尚?明儿我倒把这话告诉别人去评评。”
  到了第三十一回里,又出现类似的情况:
  袭人笑道:“林姑娘,你不知道我的心事,除非一口气不来死了倒也罢了。”林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作和尚去。”袭人笑道:“你老实些罢,何苦还说这些话。”林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抿嘴笑道:“作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作和尚的遭数儿。”宝玉听得,知道是他点前儿的话,自己一笑也就罢了。
  在第二十二回里,宝玉因为跟黛玉和湘云都吵了嘴,搞得他很没有情绪,于是开始参禅了,还写了一些类似大彻大悟的东西,被黛玉发现,结果被宝钗一番话给忽悠回来了。
  这回有这样一段:
  黛玉笑道:“彼时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禅呢。”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能者。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
  这些都是宝玉后回出家的暗示,应该说非常明显了。而到了第八十三回,生活在“平行宇宙”中的甄宝玉因为时间比贾宝玉的有所提前,所以他也提前出家了而成为后回贾宝玉出家的伏笔,作者的构思实在是巧妙之极!
  而巧妙的地方还不止如此,在前八十回中我们知道甄家住在江南,而贾家所在的地方写得很乱,一会儿说是金陵,一会儿又不在金陵,一会儿说是在国都,一会儿又好象不在国都,一会儿说是在天子脚下,一会儿又不会是在天子脚下,还提到是在长安,所以写得让人很晕。总之似乎甄、贾两家离得很远,除了甄家来京城见天子以外,从表面的故事来看无法合理地将的事联系到一起,可这以不倒作者,出人意外地用“通灵宝玉”离家出走去投奔甄宝玉来演绎,这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而这里又让“通灵宝玉”说自己的法力用尽,所以求甄宝玉将自己送回到贾府,从而使甄宝玉与贾宝玉两个生活在不同时空的“传影”角色能够相见,这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二人给大家的感觉一直很神奇,几乎甄宝玉与贾宝玉身上所有的地方都一样,就象是照镜子似的,两个人可以在梦中相会,在第五十六回两人梦中相会之事还有一个小的细节非常有趣,贾宝玉睡着以后,梦见自己来到了甄府,听到甄宝玉与丫头们聊天:
  一个丫鬟笑问道:“宝玉,你不睡又叹什么?想必为你妹妹病了,你又胡愁乱恨呢。”宝玉听说,心下也便吃惊。只见榻上少年说道:“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我只不信。我才作了一个梦,竟梦中到了都中一个花园子里头,遇见几个姐姐,都叫我臭小厮,不理我。好容易找到他房里头,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那去了。”
  我们从第八十三回来看甄家和贾家的时间流逝是不同的,甄家快一些,而在第五十六回就体现了出来,不过这个时候两家的差时还不太大,甄宝玉睡觉提前几秒钟做梦来到贾家,贾宝玉比他晚了一会入睡,甄宝玉找到了贾宝玉的时候,贾宝玉刚睡着,所以才有上面一段对白。而贾宝玉居然跟甄宝玉做的是相同的梦,不过他是来到了甄家,而好在甄宝玉提前一会儿醒了,所以才能让贾宝玉可以与甄宝玉在梦中相见并对话。这个构思实在是有意思。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第83回原文)说罢葬了白骨,离开甄家,先去那佛门寺内剃度出家,再将石头送回贾门。正是:
  奕光交汇刹倐缘,心绪支离尘似烟。
  痴怨婪嗔为宿孽,意皈思寂寤心虔。
  黄土陇头埋白骨
  
  而到了第八十三回,作者利用“通灵宝玉”的穿插,让甄宝玉来贾府“送玉”,这是一件非让人震惊的大事,因为人们为此情节困惑了很久,在第十八回里有一条批语说过:
  第三出《仙缘》;〖梦双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到底甄宝玉是怎么个送玉的情节实在是超乎人们的想象,之前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曾经有很多种假设,现在我们终于恍然大悟了,原来如此,而且以前我们从来没有猜到“通灵宝玉”这次遗失是它自己飞走的,这个想法实在是太离奇了!
  而这里有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一个自然就是“通灵宝玉”说自己飞了十几个小时,所以法力不够了,让麻烦甄宝玉将自己送回去,可刚才一僧一道来的时候,它应该跟二位打个招呼,这二位也可以送呀?或者也可以麻烦二位再给“通灵宝玉”补充些能量、加些油、恢复些法力不就得了?可它偏不这样做,非要甄宝玉将自己送回去。这次离家出走算是白折腾了,终点又回到起点,而且还耗费了大量的法力,怪它自己没提前进行调查,没规划好。不过也不对呀?因为此书又叫《石头记》,也就是说此书是“通灵宝玉”在人间的所见所闻,它就象个记者一样,或者就象个摄像机,书中写的这些内容都是它的所见所说明了 ,那甄府被抄家的事也是它写的呀?在第七十四回的时候通过探春的口早已经讲出甄家出事了呀?为什么“通灵宝玉”明知甄家这样的下场还要弃明投暗呢?贾家再穷也比被抄家的强吧?所以应该说作者在这些细节的设计上是有偏差的,感觉还是作者考虑得不够周到。
  而我们不能太在这些地方较真,应该仔细体会作者这样写的意图,作者这是有意让两个宝玉在真实中相见,不然这二人在生活中不太好设计出相见的理由,在第八十回里有还有一条批语说过:
  〖庚辰夹批: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牡丹亭》中,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这里说的是“甄宝玉送玉”是全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情节,是非有不可的,所以不但通过“通灵宝玉”来穿插这个故事,而且还要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发生,这非常值得我们期待。
  甄宝玉答应了“通灵宝玉”的要求以后,他接下来做的事首先将白骨葬了,这让我们想起了在一回甄士隐在《好了歌》注释中说:
  “昨日里黄土陇头埋白骨”,〖甲戌侧批:黛玉、晴雯一干人。〗
  原来我们一直以为这不过是泛泛之笔,现在才知道这是写实的,而且非常有象征意义,同样也是宝玉后回的伏笔,而且批语中指明了是黛玉和晴雯。
  在第七十九回里,宝玉祭奠晴雯以后,黛玉出现,还在宝玉做的《芙蓉女儿诔》中挑错,死活要在“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里挑刺。我们都知道晴雯是黛玉之副,宝玉祭奠晴雯就是在暗指后回有黛玉之死祭奠黛玉的情节,所以这里有好几条批语说得非常清楚:
  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妥当了。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庚双夹:双关句,意妥极。〗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靖眉:观此知,虽诔晴雯,实乃诔诛黛玉也,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庚双夹:如此我亦为妥极。但试问当面用“尔”“我”字样究竟不知是为谁之谶,一笑一叹。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奇幻至此!若云必因晴雯诔,则呆之至矣。〗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庚双夹:慧心人可为一哭。观此句便知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庚双夹:用此事更妙,盖又欲瞒观者。〗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说:“果然改的好。再不必乱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
  这里明显地暗示后回黛玉之死与“黄土垄中”有关系,而批语中已经说得太明白了,这是在指黛玉后回的结果。而正好也是甄士隐在《好了歌》注释中说的“黄土陇头埋白骨”相应,也就是说甄士隐提到的也正是后回甄宝玉和贾宝玉埋葬化为白骨的黛玉!所以这一切在前八十回中早有伏笔,只怪我们愚钝而一直没有悟出来。所以贾宝玉在后回应该有非常悲壮的大段文字来祭奠并埋葬化为白骨的黛玉,这样看来黛玉之死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呀!现在我们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在第五回黛玉的判词前的画中介绍了“两株枯木”了,一方面是指天启朝和崇祯朝两个名字里有“木”字的朝代,是明朝两个从极盛走向败亡的时期,也正是崇祯皇帝从小到死的过程,都应在了“枯”字上,而同时也是在小说表面故事中黛玉死后没有被立刻安葬而化为白骨!真是让人惊心动魄呀!
  所以在二十七回黛玉的《葬花吟》之中都是写实的呀!所以作者的这些设计实在是让人叹服,如果不是这些伏笔和暗示,我们永远也理解不了黛玉的结局,既然有这些伏笔,三百多年来我们还是没有明白,这确实太可悲了。
  甄宝玉就这样出家了,然而这也是他跟贾宝玉的区别,也就是说二人虽然是“传影”的关系,跟照镜子似的,但两个人还是有差别的,比如甄宝玉就不佩戴“通灵宝玉”,虽然他也有个自己的“林妹妹”,但没有看到有个类似宝钗这样的女孩儿倒追他,现在我们知道甄宝玉的“林妹妹”死了,他直接就出家当和尚去了,而不是贾宝玉还要跟宝钗结婚,所以作者确实没那么死板,因为甄宝玉毕竟是个小的配角,影射的意味更浓。那他是不是也同样象征着“传国玉玺”呢?我到是认为他这方面的影射并不多,我觉得他主要是在影射贾宝玉,而且更多的是除“传国玉玺”以外的意思,也就是说更象是影射明朝的遗民或文人。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第83回原文)且说贾家无端丢失通灵玉,宝玉忽然神志不清、人事不醒,急的众人又是哭喊又是叫人,手足无措,闹的举家不宁。贾母近来体弱年高,身体大不如前,由鸳鸯扶着颤微微道:“那是你的命根子,怎么能丢了。”急令众人再去各处找找。贾政叹气连连,在屋子里踱步,一时赵姨娘进来了,又说不中用了,要预备后事,早被贾母、贾政骂出去了。贾琏急忙请了张道士进来,贾母迎上去道:“老神仙好,快救救玉儿罢。”张道士堆笑安慰贾母道:“这都是贵府一时疏忽,忘了给他多系块护身符了,哥儿一旦失玉,便会昏厥,须备个护身符代玉护体。”因亲自到床边给宝玉系了。不大会儿,宝玉苏醒过来,叫了声张爷爷好。贾母、王夫人、黛玉、麝月等见了都放下心来。

  
  “程高本”的篡改
  这段描写很有意思,这么多年过去了,贾宝玉长这么大了,居然家里人从来没有考虑过万一“通灵宝玉”丢了怎么办?一点安全意识都没有,放在今天这个时代怎么也得上个保险才成。现在问题出来了,大家慌做一团,赵姨娘一如既往地又出来跟着起哄,本质难改。以前大家更多的担心是“通灵宝玉”别被宝玉砸了,不太在意它回丢,不过在在前八十回中有这方面的批语,在第八十回里这样写的:
  袭人伸手从他项上摘下那通灵玉来,用自己的手帕包好,塞在褥下,次日带时便冰不着脖子。那宝玉就枕便睡着了。彼时李嬷嬷等已进来了,听见醉了,不敢前来再加触犯,只悄悄的打听睡了,方放心散去。〖甲侧:交代清楚。“塞玉”一段,又为“误窃”一回伏线。晴雯茜雪二婢又为后文先作一引。〗
  其实还是有人关心过“通灵宝玉”是否会丢,在秦可卿丧事的过程中,凤姐更关心“通灵宝玉”是不是丢了,在第十五回里有这样的描写:
  一时宽衣要安歇的时节,凤姐在里间,秦钟宝玉在外间,满地下皆是家下婆子,打铺坐更。凤姐因怕通灵玉失落,便等宝玉睡下,命人拿来塞在自己枕边。
  凤姐还是很小心的,但没想到后来这样的事还真的发生了,不过我相信这应该是后回宝玉丢玉的伏笔。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墨菲法则”中说: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也就是说只要时间够长,样本空间足够大,只要理论上有可能性,那一定会发生的。而这个“墨菲法则”真的应在了宝玉的身上,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通灵宝玉”在八十回以后的故事里一共丢失了三次!我们惊奇地发现,在“后四十回”续书中借用了其中的一次丢失,而将宝玉写成了个傻子。关于这个问题,我会在宝玉第二次丢玉的时候进行详细分析。
  有位叫wa_yi的网友提醒我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关于在“程高本”中被篡改的宝玉和“通灵宝玉”的历史和身份。而我以前从来没有看过“程高本”,对于“后四十回”续书我也只是在不久以前为了研究其中是否借鉴了《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而看了一遍,结果到现在发现也没留下太多的印象。看样子“程高本”无论是前八十回还是“后四十回”都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因为这其中的篡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让我们能够明改的原因和目的。“程高本”第一回中有关于“通灵宝玉”来历的不一样的描写: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到这青埂峰下,席地坐谈,见着这块鲜明莹洁的石头,且又缩成扇坠一般,甚属可爱。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道也是个灵物了,只是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几个字,使人人见了便知你是件奇物,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化地、温柔富贵乡那里骈走一遭。”石头听了大喜,因问:“不知可镌何字?携到何方?望乞明示。”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说毕,便袖了,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向何方。……
  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家又将造劫历世,但不知起于何处?落于何方?”那僧道:“此事说来好笑,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那时这个石头因娲皇未用,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居住,就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这株草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得换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我看过这些文字以后大吃一惊,所以特意找来“程甲本”的影印件,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将文字整理出来。首先我们看到“通灵宝玉”本身并没有因为听到一僧一道的聊天而动了凡心想去人间看看热闹,而是被这个和尚连哄带骗给带走的,这个意义就大不一样了,这等于被拐卖的味道,是它上当受骗了!而且它在下凡之前已经是个“扇坠一般”大小,省着二位施法了,这到好,不用二位施法术了,省事了。而“通灵宝玉”的身份也变化了,高鄂和程伟元找个理由把它跟神瑛侍者合二为一了,这到是省事了,然而却是大错特错了,要知道“通灵宝玉”和神瑛侍者各有自己不同的象征意义,“通灵宝玉”更象征着作者,而神瑛侍者象征着“传国玉玺”,这是无全不同的两个角色,它们有不同的意识,不同的理念,甚至宝玉后来动不动要砸了“通灵宝玉”,按“程高本”的篡改,这不等于宝玉自己砸自己吗?所以逻辑上都讲不通。
  可能是高鄂和程伟元觉得“通灵宝玉”和贾宝玉分开来写太麻烦,或者根本没有领悟这二者身上的本意,而更有可能的是续书人为了把“后四十回”续书中的“调包计”描写的更精彩,所以宝玉丢了“通灵宝玉”需要严重变傻,于是只好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要知道续书的精华就是这个蹩脚的“调包计”。总之这是对原著严重的篡改,可谓暴殄天物!其鱼目混珠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而我们从《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第八十三回的情节来看,虽然宝玉因为遗失“通灵宝玉”受到了影响,也只是昏迷,而且还有救,但如果因为“通灵宝玉”而宝玉没有任何反应也挺没意思的,那意味“通灵宝玉”对宝玉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作者巧妙地找了个借口将宝玉恢复了正常,相信饱受“程高本”影响的读者们可能一时接受不了,这都是上了“狗尾续貂”的续书人的当了。
  所以“程高本”的意义相当重大,它帮助我们看到在前八十回中到底有哪些内容是敏感的,是为满清政府所不能容忍的,其实这也是揭秘《红楼梦》的本质,可是多年来好象从来没有哪个专家从这个角度来研究,而且对于脂批本中这些露骨的反清字句视而不见,更不去思索“程高本”上篡改的原因,这是非常遗憾的。篡改后的“程高本”取代了钞本《石头记》而成为主流,这也反应了满清政权在对付《红楼梦》这一有明显反清性质的反书中所采取的巧妙手段,而且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自从“程高本”出现以后,钞本《石头记》就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成为我们现在梦寐以求的珍品。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第83回原文)约过了一月,这日忽听门外有奴才来报:“外头来了一个和尚,手里拿着二爷丢的这块玉,说是送玉来了。”贾母忙叫人去请,只听外头传进来道:“原来是甄家的宝玉来了。”众人急忙迎了出去,却见贾琏同甄宝玉携手进来。甄宝玉先是合掌行了出家人之礼,后又对贾母等鞠躬。贾政忙命人搬了椅子让他坐了。贾母、王夫人与他叙两家交情,谈起往事都嗟叹不已。甄宝玉从怀里掏出通灵玉,尤氏从他手中接了玉过来给贾母。贾母过来一把攥在手里,摩挲半天才道:“可回来了。”王夫人拿着玉,由麝月跟着出去找宝玉去了。黛玉、探春等也松了一口气。众丫鬟打量着甄宝玉,都惊讶笑道:“怪了,这人同咱家的宝二爷一个模样。”甄宝玉笑道:“那年我到过贵府做客,施主怎么反不记得了?”众人纳罕道:“玉儿怎么叫你得了?”甄宝玉道:“待贫僧细细讲来。”因一五一十说了一遍,听的满屋子不住唏嘘落泪。且说宝玉正在怡红院就寝,忽见麝月进来对他道:“家里来了客人,老太太要你去见,是江南甄家的宝玉来了。”宝玉听王夫人提起过甄宝玉与自己相貌无二,早就想争睹为快,急忙穿衣往这边来,看到里里外外站了好多人,有个和尚正坐着同贾母谈叙寒温,仔细一看,那人相貌果同自己一样,忙上前拜见。甄贾宝玉彼此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宝玉见他文采斐然,对答如流,侃侃而谈,识见不俗,甚是心敬,想到那年梦中之景,如今再听他所谈又皆是高论,因把甄宝玉当个同心知己,也坐在他旁边,两个人谦恭的说着话。宝玉既因初次见面,不便造次,且又贾环贾兰在坐,口中夸赞道:“久仰芳名,无由亲炙。今日见面,真是谪仙一流的人物。世兄是万人里出拔之最清最雅的,小弟是极污极浊的一等庸物,忝附同名,殊觉玷辱了宝玉这两个字。”甄宝玉道:“施主谬赞,实不敢当。弟是至浊至愚,只不过一块顽石耳,贫僧少时不知分量,自谓尚可琢磨。岂知家遭消索更比瓦砾犹残,佛说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宝玉听了,心里甚是赞叹,不知不觉把些佛理潜移默化记在心里了,又听他说道:“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一般,再次向他讨教。甄宝玉道:“讨教谈不上,不过是这般道理。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贾政见他说了很多,怕他口渴,忙止住了,要李贵端了茶给他,再慢慢细说。甄宝玉起身施礼道:“贫僧来了这么多时,也该回去了。”贾母那容他走,忙命小厮将他扶到内间歇息,甄宝玉只得进了套间坐着。且说宝玉才刚听了他这一番高论,如梦初醒一般,又是嗟叹又是嘻笑,自言自语道:“我原来竟是个痴子,枉在红尘空读多年,竟不知何为形,何为心,这回我必是要随他一同走了,离了这俗世凡尘,我也要做出家人。”贾母、贾政等听他说些痴话,都唬的忙过来劝道:“又从那里想起这样荒唐话头,还不快灭了念想。”因命小厮将宝玉搀了出去,大家也都散了。贾政指示李贵守着甄宝玉服侍他,自己边走边忖度着要多留他住几日,忽见李贵来报,说甄宝玉已经告辞走了,拦也拦不住。贾政急道:“他大老远来了,咱们还没有好好谢他,怎又让他走了?”又骂李贵留个人都留不住,慌忙派人到大门外去找,已经找不见了,不免嗟叹了一回。
  甄宝玉送玉
  
  甄宝玉送玉
  千呼万唤,甄宝玉真的和贾宝玉相见了,我们终于知道了所谓的“甄宝玉送玉”的故事是怎么回事了,在第十八回有这样一条困惑了人们很久的批语:
  第三出《仙缘》;〖梦双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我以前一直对这个场景相当期待,可人们谁也没有想象出“通灵宝玉”会自己离家飞走,所以这样看来如果不是这个《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我们将永远无法猜出这个情节,看来作者脑筋急转弯了一下,于是几乎成了千古之谜。
  我在上学的时候开始起就酷爱理论物理,就是最高深的那种让人很晕的顶极物理理论,比如相对论、弦理论以及最近非常有名的“希格斯波色子”之类的,总之我对世界的本源的秘密情有独衷。而理论物理中有一件事非常的神奇:大家都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后来又发现了带正电荷的电子,被称为“正电子”,而“正电子”与我们熟悉“负电子”电的极性相反,于是二者相遇就会发生“湮灭”的现象,也就是说两个电子结合以后全都消灭而放出能量,变成了两个光子到处乱飞,这个过程有点象原子弹爆炸,就是物质转化成能量,遵循的是E=MC^2的这个公式,也就是说放出的来的能量相当巨大。所以我以前一直想象甄宝玉和贾宝玉两个人一“真”一“假”,似乎也是极性完全相反,如果真的有一天二人相见的时候会不会也是这样的结果呢?好在《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学过理论物理,所以没有设计出这样的情节。而在第八十三回里两个宝玉的历史性相会,这个情节并没有让人感觉特别离奇,甚至有些平淡而让人失望,相比较而言更象是个伏笔。
  甄宝玉也算是个活雷锋了,居然“货玉上门”,这也是他出家以后做的第一件善事,所以贾家上上下下对他非常感激,但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很困惑:
  “那年我到过贵府做客,施主怎么反不记得了?”
  这话从何说起呢?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前八十回中没有这个情节,而且这个情节也是不合理的,因为甄家和贾家相隔很远,所以二人相见不太容易,如果甄宝玉真的来过贾府,一定是件大事。在第五十六回贾宝玉梦中与甄宝玉相见的时候,贾宝玉在之前的生活中从来没见到过甄宝玉,而这一回之后的情节中也不可能有甄宝玉来贾府的情节,所以这就奇怪了,不知道是甄宝玉记错了还是作者记错了。而且从道理上来说在这之前也不应该有甄宝玉来过的情况,不然这回跟贾宝玉相见就没有让人意外的感觉了。那这又是指什么呢?难道是指在老的《石头记》钞本中前八十回的内容跟我们现在看到的不一样?还是说当年梦中来过?在第五十六回他确实这样说的:
  宝玉听说,心下也便吃惊。只见榻上少年说道:“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我只不信。我才作了一个梦,竟梦中到了都中一个花园子里头,遇见几个姐姐,都叫我臭小厮,不理我。好容易找到他房里头,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那去了。”
  可这也不算是甄宝玉来贾家坐客呀?只能算是梦游,再说他梦里来过,这样的事贾府谁还能知道?居然他还好意思反问贾家的人说:“施主怎么反不记得了?”看来两个“平行时空”之间也会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
  甄宝玉跟贾宝玉长得一模一样,跟照镜子一样,让人深感惊奇,贾家应该调查一下王夫人当年是不是生过双胞胎,是不是有不检点的行为。我到是觉得贾家这回应该把甄宝玉留下来,万一贾宝玉出事了,贾家还能有个备胎。而甄宝玉给贾家讲述“通灵宝玉”是如何到自己手里地过程,贾家人居然信他的话了,这样的话怎么能信呢?太不靠谱了吧?既然他说“通灵宝玉”能飞,而且还会说话,所以应该立刻拿出来好好审一审、验一验才对。奇怪的是“通灵宝玉”回到贾家也不说话了,不知道是怕贾家人心理有愧还是它在贾家从来就没法说话。
  我说过甄宝玉和甄府是贾宝玉和贾府的“传影”关系,应该类似于照镜子,这一点在第五十六回里作者向我们解释过。现在看来甄家所在的“平行宇宙”的时候比贾家的要快,也就是说甄宝玉提前经历了家亡人散各奔腾的过程,然而甄宝玉太不够意了,既然是这样,他就应该借此次来贾家送玉仔细介绍一下自己家的不幸遭遇,提醒贾家别重蹈覆辙才对,就象之前他对“通灵宝玉”介绍自己家亡的过程一样,如果出家人积德行善,这才是善莫大焉的行为。可他居然提都不提,甘看着贾家在这之后走向灭亡,这是什么居心呀?还是说自己家败了,只有看着贾家也同样家败他心理才平衡不成?
  也许这有点象一些好莱坞的时间穿越电影,主人公来到了过去,知道要有可怕的灾难发生,于是他努力要告诉人们试图改变历史,可后来还是失败了,因为历史是不可改变的,是命中注定的,不然就违反了“因果论”,比如一个人如果回到过去自己还没出生的时候杀死自己的祖父,会有什么后果,于是就出现了两个结论:一、祖父死了,而主人公还在,因为两个人是两个独立的人;二、两个人都消失了,因为既然祖父都没有了,那主人公更不可能存在了。
  也许《红楼梦》的作者明白这一点,虽然甄宝玉所在的时间要比贾宝玉早很多,但两个时空出现交叉的时候,他居然对贾家什么也不说,正所谓“天机不可泄漏”,以防止贾家的故事没有办法讲下去,所以忍心看着贾家走向灭亡,也够心狠的。
  而出了家以后的甄宝玉也有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我的印象是有某种信仰的人有任务似的,努力通过各种机会发展自己的成员,以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佛家、道家甚至现在的一些邪都都是这样,所以甄宝玉拼命借机向贾宝玉灌输佛家的理念,试图将贾宝玉侃晕,然后二人一起出家,没想到贾宝玉还真被侃晕了,非要跟他一起去,可惜甄宝玉早走了一步。可能是因为他还是怕改变历史,所以甄宝玉匆匆离去。而甄宝玉的出家也是贾宝玉后回出家的重要伏笔,所以宝玉后回出家,也算是甄宝玉提前做了思想工作。
  然而他在跟宝玉说的话中有这样一句非常让人吃惊:
  “国土危脆”
  这明摆着是在说他所在的“平行宇宙”中不但已经甄家已经家破人亡,而且国家也已经破败,作者以家寓国的手法开始显现。而在第八十三回以前的所有文字中,从来没有提到过国家如何如何,最多只是提到出现了天灾,人们的吃饭成了问题,可从来没提到过国家出现危机,所以从这个九回单元来看,假事将尽,而真事越来越显露出来。
  在第十八回元春点戏的批语中提到了“甄宝玉送玉”的情节,然而还提到了这个故事是“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那我们现在看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没看出来呀?也许批书人看的角度不一样,因为《红楼梦》最为关键的情节应该就是后面贾家之败以及黛玉之死,本质上这两个完全是一件事,而甄家已经提前上演过了,所以批书人认为这同样是非常关键的情节,只不过是讲述方式和角度不同而已。不然如果我们仅从这段描写来看,我们似乎看不出是“大过节、大关键”处。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你是我的espresso 2015-02-19 15:04:19
  @V哥掰谎
  谢楼主掰谎,获益良多!深感佩服!华夏幸总有V哥这样孜孜不倦求真问理之人,我中华文明方能传承不休!楼主辛苦,千万保重健康!
  请教楼主,北静王指代什么呢?其名为 水溶,是否也代表满清呢?那为何宝玉一向与他亲厚?还有贾母又指代什么呢?
  顺祝楼主新年快乐!
  -----------------------------
  谢谢你的问题。北静王当然是影射满清了,“北”字和“水”都象征着满清,“北”的方位置对应“五行”中的水,“五行”中的水所对应的季节是冬天,也是指满清。第十五回中对他的打扮是这样描写的:“北静王水溶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有人曾觉得他的服装怪怪的,象戏服,但我们仔细看突出一个白色,这也是满清的象征,因为满清的前身是后金,“金”对应的颜色是白色,所以宝钗戴金锁,还姓薛,所谓的“丰年好大雪”,所以贾家家败以后才“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白色也象征着满清,我们看北静王身上这么多满清的特征。宝玉只象征“传国玉玺”,他有爱红的毛病既象征着他的玉玺特征,也有爱大明的意思,按道理来说他不应该有自己的立场,他只不过是块玉玺。然而打他主意的人很多,所谓的“意淫”,在书中跟他有那种肉体关系的角色书中实际上很多,不少象征着得到过“传国玉玺”的人。我相信原本上宝玉应该跟北静王有搞基的关系,只是书中没有明写,也可能是被删去了,宝玉还应该跟柳湘莲不干不净,柳湘也象征着满清。这都说明宝玉后来成了满清的玉玺。
  而宝玉与宝钗结婚象征着满清得到了大明的玉玺,但他不喜欢宝钗还有另一层意思,他除了象征“传国玉玺”以外,还应该象征着明朝遗民,象征拒绝仕清的文人,这个话题说起来就多了,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提到过,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宝玉的角色固定化,要知道书中很多人角色的身上所影射的历史原型都不是单一的,所以也导致我们不太容易分析出这些人的原型,要结合具体的情节才能分析清楚。对于贾母的分析我以后另有文章。也祝你春节快乐,万事如意!
  (第83回原文)且说贾母回去身上发热,扎挣了一两天,竟躺倒了,日间夜里脸上作烧,茶饭不进,面容枯焦。贾家个个心似油浇,贾政慌了,遍寻京城名医,也花了不少银两,无奈贾母病势越发严重,贾家宗室众子弟儿孙轮番前来探望,都偷偷掉泪。贾母亦知自己阳寿将尽,便想着临终能再见见子孙一面。一时想起湘云,又不敢打发人去瞧他,心想才新婚的人怎可探望待亡之人,因把鸳鸯劝止住。鸳鸯在老太太身旁哭得眼睛红肿,一刻不离左右。琥珀见贾母神色不对,也不敢言语,悄悄到门外告诉贾赦、贾政。贾政又传张太医进来,又诊了一回,张太医出来对贾赦、贾政、贾珍、贾琏摇摇头就出去了。贾赦贾政会意,与王夫人等说知。贾母声音低哑叫琥珀过来,在他耳边说了两句话。琥珀忙告与贾政,说老太太想见宝玉,叫儿孙们都来。贾政出去找人。不大会儿,贾敕、贾效、贾敦、贾衍、贾珖、贾璎、贾琛、贾璘、贾菖、贾菱、贾蓁、贾萍、贾藻、贾蘅、贾芬、贾芳、贾菌、贾芝、贾珍、贾蓉 、贾蔷、贾荇、贾芷、贾琮、贾环都来了,在院子里黑压压的都站满了。
  贾家人起名的特点
  
  贾家人起名的特点
  贾家真是流年不利,祸不单行,“通灵宝玉”离家出走的事刚刚平息,贾母又出事了,让书中悲剧的意味越来越深了,但这也是必然的,作者不断加重悲剧的氛围,慢慢过渡。贾母一生活得很潇洒,享尽了人间富贵,最后寿终正寝,也是喜丧,毕竟是八十多岁的人了。贾母在前八十回中一直是个乐天派,跟凤姐两个人没事就开玩笑,给小说增添了不少喜剧色彩,所以她这个角色非常有个性,而作者在她身上也没少使用“假语村言”,应该说三百年来几乎没有人能真正看懂她的原型。
  有人认为贾母年纪大了有些老糊涂了,实际上她不但不糊涂,而且是最为精明的人,她就象是现在的董事长,平时不管具体的事,而且非常会用人,把凤姐累得个半死,可凤姐不但管得很好,而且很开心,贾董事长天天享乐,而在关键的时刻出手,这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所以一个高级管理者并不意味着他事无巨细,每一件小都要他来管,就算是诸葛亮这样非常有才能的高级管理人员,也因为大事小事都管,最后那么年轻就累死了,也是因小失大的体现。一个真正懂得管理的人应该能发现人才,把手下人管理好,玩转了,那才是高手,贾母做到了这一点,正因为她会用人,所以才能开开心心地过日子,快快乐乐地享受人生,而家也管得很好。
  贾母死得也非常是时候,不象“后四十回”续书中那样还要经历抄家的过程,心惊胆颤的,而是在贾家崩溃之前就赶紧死了,将让人悲惨的日子留给了后人,自己提前去那边享福去了。
  而贾家的下人一名字取得是很有讲究的,都各有深意,值得我们好好回味。比如宝玉屋里的分别是:晴雯、袭人、麝月、秋纹、碧痕、媚人等,都有一些文采;黛玉的丫环是紫鹃、雪雁、春纤,比较有些悲伤和雅气;王熙凤的手下一个个最有意思:平儿、丰儿、兴儿、昭儿、旺儿,全是儿子!这是在暗示魏忠贤当年喜欢收干儿子的历史,而在书中第二十五回里红玉说过自己的母亲林之孝家的居然也是凤姐的干女儿,这个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我们再看看贾母的丫头:鸳鸯、琥珀、珍珠、翡翠、玻璃、鹦哥、傻大姐,这几个名字给人感觉都很俗气,象村里人,可能这也是在反应贾母的文化程度不高。在第五十回里,宝玉和姐妹们做诗的时候,贾母来了,有这样的描写:
  贾母因问作何事了,众人便说作诗。贾母道:“有作诗的,不如作些灯谜,大家正月里好顽的。”
  似乎感觉贾母非常质朴,没有宝玉和姐妹们有学问,而她在书中说得笑话也很大众化、平民化,象个家常的老太太,而不是学问满腹的人。贾母病危的时候,贾家上上下下的人都来看望她,这里再次列出来贾氏宗族的人名单,整齐地站在外面,感觉真的象是向遗体告别的样子。所以我们应该分析一下这个名单,看看有什么异常,我们首先要知道贾家的辈份是怎么分的,书中描写贾家辈份是这样的:
  “水”字辈:贾演(宁国公) 贾源(荣国公)
  “人”字辈:贾代化(宁) 贾代善(荣)
  “文”字辈:贾敷、贾敬(宁) 贾赦、贾政(荣)
  “玉”字辈:贾珍(宁) 贾琏.贾珠.贾宝玉.贾环(荣)
  “草”字辈:贾蓉、贾蔷(宁) 贾兰(荣)
  贾家的这个辈份的方式非常有意思,有点类似于明朝皇帝的辈份,我以前介绍过,明朝皇帝的辈份也是在名字中按偏旁分,而且是以“五行”为偏旁,按着“五行”相生的原则,非常有意思。贾母去逝这里再次出现贾家宗室的名单,让我们似曾相识,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的时候出现过,所以对比一下这两个名单,看看有什么异同。
  我先把“文”字辈的列出来:
  ( 第十三回 )贾敕、贾效、贾敦、贾赦、贾政
  (第八十三回)贾敕、贾效、贾敦
  “玉”字辈:
  ( 第十三回 )贾琮、贾(王扁)、贾珩、贾珖、贾琛、贾琼、贾璘
  (第八十三回)贾珖、贾璎、贾琛、贾璘
  这里多了个“贾璎”,而我在第六十三回找到了这个名字,所以不是新添加上的。
  “草”字辈:
  ( 第十三回 )贾蔷、贾菖、贾菱、贾芸、贾芹、贾蓁、贾萍、贾藻、贾蘅、贾芬、贾芳、贾兰、贾菌、贾芝
  (第八十三回)贾菖、贾菱、贾蓁、贾萍、贾藻、贾蘅、贾芬、贾芳、贾菌、贾芝、贾荇、贾芷。
  这里多了“贾荇、贾芷”二人,我在第五十三回里也找到了这两个人的名字,所以也不是后来新加上的人。
  另外第八十三回中是宁国府的人,居然贾珍与两个儿子混在一起放在了后面。
  贾珍、贾蓉 、贾蔷
  综合来看,这里面多了一个人,在前八十回中从来没有提及:贾衍!
  而这个名字居然列在了“文”字辈后面!这是个什么人呢?是个什么辈儿呢?我查了一下《说文解字》,这个“衍”字是这样介绍的:
  水朝宗于海也。从水从行。水朝宗于海皃也。鉉無皃字。非。海?之來。旁推曲暢。兩厓渚涘之閒不辨牛馬。故曰衍。引伸爲凡有餘之義。假羨字爲之。从水行。衍字水在旁。衍字水在中。在中者,盛也。會意。以淺切。十四部。
  感觉应该是“水”字辈!那就怪了,那不跟“贾演”和“贾源”一辈儿了?比宝玉高三辈!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我还没搞懂,不知道这个“衍”字是应该算最高一辈呢?还是“草”辈的下一辈呢?从后文的描写来看,似乎更象是跟“玉”字辈是一辈的,可又没有王字旁,也或象跟“文”字辈是同辈,可没有文字旁。所以这个问题存疑,但我不相信这是有人续写的,因为续书人可没有胆子自己编出一个根本就不合理的人名来。也许“衍”字另有什么来历,我才疏学浅还悟不出来而已。
  另外有位叫“用生命换取生存”的网友提示我说:
  妙玉祖上与贾家有渊源确有其事,老太太带刘姥姥到栊翠庵一回,妙玉给老太太泡茶,贾母就说了句:不吃六安茶。妙玉答知道,说这是老君眉。这里说贾母不喜欢六安茶,而妙玉马上答应知道,当时不明就里。此处贾政说六安道士给贾母占梦,恰好对应了前文。
  这让我很是吃惊,查了一下发现确实如此,在第四十一回里有这样一段:
  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我们一直没有注意到为什么妙玉对贾母的口味居然这么了解,而到了第八十二回里居然又提到了“六安”不过不是茶,而是道士:
  贾政道:“妙玉模样儿人品不比黛玉强?想当年祖上带兵建功立业,他祖父同咱们是生死相随的同僚,老太太同他祖母亦是知交。那一年老太太做个怪梦,梦见蜻蜓满宅飞动,醒来大病一场,请来个六安道士占梦,那道士也只胡言乱语一番。幸好他祖母来了,讲明这个梦所主何事,才让老太太心里塌实了。谁知他祖父母、父母俱亡故了,两家也多年未有往来,既然他住在咱这里,又和咱是世交,又是官宦人家的孩子,只怕咱宝玉还配不上人家呢。”
  这里还提到两家是“生死相随的同僚”,“老太太同他祖母亦是知交”,这样看来妙玉对贾母的习惯和口味如此了解就讲得通了!我不相信有哪个续书人能够想得到这样的细节,同时我也对“六安”是什么非常困惑,因为查不到,本身“六安”是个地名,在安徽省中南部,是个地级市,我以前出差去过那里,这“六”字发“路”的音。而为什么贾母对“六安”如此不感冒,我也实在想不明白,不知道哪位知道这其中的奥秘?而贾母提到的是自己不喝“六安茶”,什么是六安茶呢?我查了一下:
  六安瓜片,中华传统历史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简称瓜片、片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唐称“庐州六安茶”,为名茶;明始称“六安瓜片”,为上品、极品茶;清为朝廷贡茶。“六安瓜片”茶诞生于“六安茶”之中,是清朝名茶中之精华。根据六安史志记载和清代乾隆年间诗人袁枚所著《随园食单》所列名品,以及民间传说,六安瓜片于清代中叶从六安茶中的“齐山云雾”演变而来,当地人流传“齐山云雾,东起蟒蛇洞、西至蝙蝠洞、南达金盆照月、北连水晶庵”的说法。六安瓜片原产地在齐头山周围山区,清朝列为名品入贡,并畅销江淮之间和长江中下游一带,京津地区,曾远销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市场。
  不知道这个“六安茶”是不是因为是清朝的朝廷贡茶而被贾母拒绝呢?希望大家也广开思路,一起想想。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第83回原文)尤氏、凤姐、李纨、宝玉、探春、惜春也都来。贾母让一个个进来看视一番,又强扎挣着与贾赦贾政贾珍贾琏说了些话,要拿出自己的梯己用来办丧事。贾家因日渐贫蹇,已不能象往日办可卿丧事那样大手大脚操办了,幸而贾母素日存了不少私房钱,今日全部拿出。贾赦贾政愧的涕泪交流,都道:“母亲还要掏钱出来,做儿的怎不惭愧?” 贾母又要见宝玉、黛玉两个,道:“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这两个小冤家,以后可不要再赌气吵嘴了,要和睦。宝玉不肯读书,也别逼紧了。”宝玉、黛玉两个早哭的说不出话来。贾母又道:“可惜这辈子见不到你俩成亲,也是我的一块心病。”说着又将此事嘱咐了邢夫人、王夫人、尤氏、凤姐、李纨一遍。又道:“我再见一个重孙子就安心了。”李纨也推贾兰上去。贾母放了宝玉,拉着贾兰也说了一番,只见脸上发红,再也说不出话来,竟是含笑去了。贾氏一门都放声痛哭起来。贾赦、贾政、贾琏、王夫人、尤氏、凤姐、李纨、宝玉、黛玉尤其哭的肝肠寸断。赵姨娘见贾母唤进众子弟见一面,独没有见贾环,有些气不忿,拉了李纨哭道:“环儿不是他的孙子,为何只见宝玉、贾兰两个?”贾政喝道:“闭嘴,老太太精力不够,那能一个个都见了,没心肠的歹妇,这个时候还争!”赵姨娘撇撇嘴出去了。
  贾母的遗言
  
  贾母的遗言
  贾母之死的氛围太悲痛了,正赶上贾家日薄西山,居然还得用贾母自己的钱去办丧事。如果凤姐之前和鸳鸯把她的东西偷多了,那连丧事也没法办了!另一方面她老人家死的正是时候,因为天大的灾祸就要降临贾家,老太太算是提前遛了。这与“程高本”有着本质的区别,续书中贾母是在贾家抄家以后死去的,这样处理明显是违反了书中隐写的历史。在作者心中表面故事的时间主线与背面隐写故事的时间主线非常清晰,所以一明一暗相当巧妙,正所谓“反正从来总一心,镜光影里两相寻。”
  而贾母居然说“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这两个小冤家,以后可不要再赌气吵嘴了,要和睦。”这一点很奇怪,因为我们纵观前八十回的文字就会发现,黛玉与宝玉之间吵架主要集中在第三十六回以前,具体地讲是在第二十九回两个人大吵了一次以后就再没有打过架。而在这三十回到第三十六回之间虽然黛玉还有些吃醋情节,但从这之后再没有跟宝玉吵过。这一点非常值得深思,我个人认为在第三十六回以前,宝钗是在跟黛玉主动争宝玉,虽然书中这里写得不够明显,但如果仔细体会的话就会发现这个时期的宝钗有一种哆哆逼人之势,让黛玉没完没了地吃醋,使宝玉苦不堪言。这应该是在暗指满清自1618年开始对大明的不断骚扰,对大明江山的垂涎,然而书中的宝钗没有得惩,因为当时的满清相当弱小得多,根本没有与大明决战的本钱,所以宝钗才屡战屡败。满清入关以前,也就几十万的人口,那个时候他们从来都没有想过可以夺取大明的天下,因为太不现实了,明朝有一亿两千万人口,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满清怎么可能比得了呢?
  他们一直骚扰大明的原因是因为小冰河期气候异常,在东北冰天雪地的地方吃饭都成了问题,所以只好经常组团到大明的地界里来抢,抢完了就跑,跟蝗虫过境似的,就象刘姥姥进贾府一样都是来求施舍的,难怪黛玉戏称之为“母蝗虫”,然而却搞得大明不堪其扰,却让大明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因为越是落后的民族打起仗来成本越低,而越是发达的文明打仗成本越高,明末就是这样,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再加上袁崇焕的错误战略,非但他在东北的部署没有起到作用,反而消耗了明朝大量的财政,这也成了明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满清这样一个弱小的民族,后来居然占领了大明的江山,统治比自己人口多无数倍的汉人,这也算是人类史上的奇迹,也让我们感觉那时的汉人太窝囊了!所以明亡的根本原因是自己身上出了问题,让满清钻了个空子,捡了个便宜。然而在天启年间,满清的实力相差太远,而且还连吃败仗,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前八十回以前虽然宝钗屡屡向宝玉进攻,但她却屡屡失败,虽然她的出现引得黛玉和宝玉不断吵架,可两个人越打越好,越打越亲,到了第三十六回以后,两个人再也没有吵架,而且黛玉连吃醋的情况也没有了!这也象征着宝钗之前的努力完败。所以宝钗的出现自然是是在象征满清对大明的骚扰,但作者更是为了以此来突出黛玉小性的个性,来象征朱由检与众不同的性格,因为这也是明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贾母居然临死的时候还提到“宝玉不肯读书,也别逼紧了”,这一方面体现了她对宝玉的腻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大明的国运,因为宝玉的影射之一应该象征着国运,那个时候大明上上下下一片醉生梦死的气氛,大家都图享乐,很少有人真正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宝玉还没出场作者就强调了他的这一点,而贾母死的时候已经过去十年左右了,宝玉长成了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了,可他不爱读书的本性一点都没变,恐怕这也不太符合一个正常人的本性,因为这毕竟是个虚构的小说。
  贾母还说:“可惜这辈子见不到你俩成亲,也是我的一块心病。”这个问题就不在宝玉和黛玉身上了,因为前八十回里贾家的家长一个个对二人的婚事不表态,不但让他们两个人内心很着急,三百多年来连读者们也很着急,想不明白为什么不早点让二人结婚,其实这都是隐写历史的需要,是作者不得不这样写的。就好比为什么黛玉丧母进贾府的时候是在六岁,而且被描写得那么成熟懂事,不但看完了难懂的《四书》,而且很懂事理,说话很得体,还照顾病中的母亲:
  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补拙斋侧批:雨村为黛玉师时系五岁,过一年为六岁。其母病时已能侍奉汤药,又能守丧尽礼。吾恐无此奇怪女娃也,五六岁说话多不明白〗
  大家看,连清朝的读者都看不明白,为什么黛玉这么小就这么成熟?其实这都是为了隐写历史的原因。一方面作者要用黛玉儿时丧母来影射朱由检五岁丧母,另一方面又不能将黛玉写成一个连话都说不明白的儿童,那样她与宝玉初相会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所以作者一方面努力将黛玉的年龄往大里说一岁,但又不能说得太大,不然就离朱由检的情况相差太过错了。所以说从这些地我们也可以明白《红楼梦》隐写的是一部历史,不然完全可以将黛玉进贾府时的年龄写成十二、三岁,也省着出现这些矛盾。
  于是我们发现贾母之死也是这个问题,一方面要符合表面故事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得与历史的真实影射得上,才有这样的描写,关于这一点我有专门的文章介绍。
  贾母最后见了贾兰,但说什么就省去了,因为贾兰这个角色一直在书中没有什么表现,跟个鬼魂似的,好象只说过一句,是在第二十六回里:
  只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似的跑来,宝玉不解其意,正自纳闷,只见贾兰在后面拿着一张小弓追了下来。一见宝玉在前面,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我只当出门去了。”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的射他作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着作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宝玉道:“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
  贾兰这个角色设置得非常独特,实际上他本身应该是个“传影”的作用,所以才写得这样模糊,关于他的内容我以后再介绍。贾母在微笑中安详地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标志着贾家家富人宁的时期即将过去,一个让人忧心忡忡的不确定的未来在前面等着人们。
  而赵姨娘居然发飙了,这个有些奇怪,因为在前八十回中她在凤姐面前大气不敢出,现在在众人面前能如此放肆,不知道谁给她的胆子。因为她跟贾环应该象征着家患,代表着大明的祸患,影射的是民变分子,所以随着贾家的衰败,这二位应该表现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生猛。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第83回原文)且说贾家为史太君操办丧事,史鼐、史鼎的几个儿女也来了。史湘云和夫君卫若兰也来守灵,史家来的人皆号啕大哭,史湘云更是哭的死去活来,被探春、黛玉含泪劝住了。谁知皇宫里今年有好多官员犯了事,被圣上关了,也不知他们所犯何事,死活不明,故此次来吊唁的官家少了好多,一时不消细说。凤姐念及当初贾母对他的呵护慈爱,痛哭了几场,也告恙卧床休息。
  关于卫若兰的异文
  
  贾母病危前史湘云刚刚结婚,为了不影响人家的喜事贾母没有让贾家人及时去叫来湘云,这样看来贾母虽然年纪很大,而且马上就要去逝了,可头脑还是那么清醒,考虑还是那么周到,所以贾母绝不是一个糊涂人,只是在平时喜欢有些倚老卖老,只顾享乐所以有时有些任性而已。她过世了史家肯定会来人的,所以她不让湘云来实在是考虑得有些太过了。而这里明确了湘云新婚的丈夫是卫若兰,关于这一点也让人们猜了近三百年,这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从第五回湘云《乐中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几句: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也就是说湘云将嫁一个长得好而且非常有才的男人,也说明她的运气太好了,可这会是谁呢?在第二十九回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且说宝玉在楼上,坐在贾母旁边,因叫个小丫头子捧着方才那一盘子贺物,将自己的玉带上,用手翻弄寻拨,一件一件的挑与贾母看。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道:“是云儿有这个。”
  我们从这里知道湘云有这样一个金麒麟,如今宝玉也得了一个,于是有人研究发发现了这其中应该有问题,因为贾母姓史,而湘云也姓史,所以湘云的金麒麟应该是贾母年轻时候戴的;宝玉的金麒麟是从这个张道士那里得到的,而张道士是什么身份呢?
  书中交待说:
  贾珍知道这张道士虽然是当日荣国府国公的替身,曾经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如今现掌“道录司”印,又是当今封为“终了真人”,现今王公藩镇都称他为“神仙”,所以不敢轻慢。
  于是有学者怀疑既然宝玉得的雄金麒麟是从张道士那里得来的,而湘云的雌金麒麟是从贾母那里得来的,那说明贾母肯定跟这个张道士在年轻的时候有过一腿!这是二人定情的信物,应该说这样的理论实在是让人喷饭!索隐索到走火入魔的表现。
  后来在第三十一回的回目里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描写,重点描写了湘云和宝玉的金麒麟,而且回目指明了这是后回的重要伏笔。那后面到底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有人因此怀疑这个回目是指宝玉最后结婚的不是宝钗而是湘云,还有人认为“白首”指的是刘姥姥,双星是指宝玉和湘云,所以“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讲的是刘姥姥在后回搭救这二人的故事,总之这类推测很多,都是在错误的故事背景的基础胡乱推测而已。
  关于金麒麟的下落,书中有一条批语提到过,是在第三十一回里:
  〖庚辰: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还有一批语也提到了卫若兰,是在第二十六回里:
  〖庚辰眉批:惜“卫若兰射圃”文字无稿。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也就是说金麒麟到了卫若兰的手里,而且书中还有“卫若兰射圃”的情节,射圃的时候他戴着这个金麒麟,批书人提说可惜的是这段文字在三百年前似乎就不见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