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甲夹批:拆字法。〗
  哭向金陵事更哀。
  《红楼梦》一书成书三百多年了,读过这个判词的人也应该数以亿计了,分析这个判词而且写出分析文章的人也是不计其数,光是对“一从二令三人木”这一句研究出来的结果就有好几十种,但现在我惊奇地发现:三百多年来真正能完全看懂凤姐判词的人应该几乎没有!当代中国“红学”的“考证派”对小说故事背景的判断就错了;而“索隐派”又没有对三百多年前的史料进行充分的研究分析,使凤姐的判词成为一个真正悬而未解的疑案!虽然对“一从二令三人木”的解读五花八门,但根据脂批提示的“拆字法”:“人木”二字拆出一个“休”字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也就是说王熙凤最后是被她的丈夫贾琏“休弃”而不得不离开贾家的。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创作特点,被人称为“草蛇灰线”,也就是书中使用了大量的伏笔,一些人物偶尔说的一些不经意的、看似是无关紧要的闲话,但很有可能是在暗伏这个人后来的命运和结局!比如第七回惜春在全书出场说的第一句是这样描写的:
  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
  而惜春最后的结局就是出家了,正应了第五回惜春判词里的那句“独卧于灯古佛旁”!在第二十二回里惜春的谜语和旁边的批语也证明了这一点: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庚双夹: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
  如果不仔细看谁也想不到惜春出场的第一句话居然就是她最后归宿的伏笔,这种写法真是太神奇了!其实书中这种写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留心就会找到很多。
  再比如第三十回中金钏跟宝玉说过一句:“金簪子掉在井里头”,于是她的结局就是跳井而亡!可以说这样的伏笔简直是太直白太好懂了!有不少“红学家”面对这些浅显易懂的伏笔不敢大胆地去猜,因为他们觉得如果答案这么简单的话那太不可思议了,再说作者是多么聪明的天才呀?他能把伏笔写得那么容易吗?于是不少“红学家”们把很多伏笔看得很高深,认为到处是玄机,脑子要多拐几个弯,甚至还到秦可卿的药方里找所谓令其自杀“密码”!也使世界的“密码史”一下子提前了好几百年,而这更让一般的“红学”爱好者感觉《红楼梦》是本天书!其实作者创作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看懂,如果写出来的伏笔只有少数所谓的专家才能看懂,那作者的创作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把《红楼梦》当天书来读,只要我们不受专家们的影响,大家都可以很容易地猜出其中的奥秘。
  其实我们还可以在书中找到很多类似刚刚提到的惜春和金钏她们这样的伏笔,自然王熙凤的身上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在第六十八回里凤姐大闹宁国府的故事里,她两次提到了休书:
  “如今咱们两个一同去见官,分证明白。回来咱们公同请了合族中人,大家觌面说个明白。给我休书,我就走路。”
  “再者咱们只过去见了老太太,太太和众族人,大家公议了,我既不贤良,又不容丈夫娶亲买妾,只给我一纸休书,我即刻就走。”
  应该说这些地方应该都是凤姐在八十回以后被休弃的伏笔!有一点我可以确定的是:她应该肯定是在贾家家败之前被休的。难以想象在贾家都家亡人散的悲催时刻,贾琏不让能力超强的凤姐帮着支撑局面,而是还有心情休妻把凤姐赶走!这样的情景恐怕太不符合逻辑了吧?所以我这个猜测应该是合情合理的。而从凤姐的判词里的“凡鸟偏从末世来”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假设小说的故事背景真的是发生在明朝,那凤姐所影射的这个人物应该是出现在明朝末年!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