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宝玉身上特别的地方有以下三点:
  第一、宝玉的前生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这里提到的“赤瑕宫”也很值得深思,宝玉前世住的地方是“红色”“斑点”的玉的宫殿!从“赤”字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他应该算是明朝这个阵营里的,也就是说宝玉前世就是属于朱明,本回这个地方有一条批语指明了此名的含义:
  〖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
  也就是说“瑕”和“瑛”两字的本意都是跟“玉”有关系,“神瑛”是指神玉,所以从骨子里来看,宝玉跟玉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说宝玉本质上应该就是一块玉,这也是书中经常提到的“金玉良姻”的本意。那宝玉是一块什么样的玉呢?
  第二、宝玉的出生过程也很奇怪,他“衔玉而生”,就是说他生下来的时候嘴里就含有一块“通灵宝玉”,就是第一回提到的“无才可去补苍天”的蠢物,更奇怪的“通灵宝玉”上面还有字!冲这个情节就不能说这本书是个“自传”,因为《红楼梦》是一本神话小说,所以作者写宝玉“衔玉而生”肯定不是写实,既然这个情节又如此怪异,所以这其中肯定是有某种寓意的,那到底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好像三百多年来很少人思考这一问题,大家往往都以为这不过是作者敷衍出来的神话故事而已。其实宝玉“衔玉而生”应该是一个字谜!大家想想,“口”中有一个“玉”字,是什么呢?是个“国”字!也许有人会怀疑这一猜测,因为明清时期应该使用繁体字呀,繁体的“国”字应该写成“國”呀?简体的“国”应该是1949年以后才开始使用的呀?但实际上明末清初那个时期这两种写法早就已经并存很了了,我从网上找到下面这段考证,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挖掘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以八世纪正仓院文书为例,“国”虽大多写作“囗王为国”之“囯”,也有写作“国”的:“镇国次将田中朝臣多太麻吕。” 再考察抄于1371年(上中卷)和1376年(下卷)的真福寺本《古事记》,其“国”字频出,“国”多有所见。例如,“记小滨而清国土。”(上卷P.7)“速须佐之男命不治所命之国而。”(上卷P.184)“神气不起,国亦安平。”(中卷P.212)“遣旦波国令违(杀)玖贺耳之御笠。”(中卷P.234)“此时新良国王贡进御调八十一艘。”(下卷P.168)其他《古事记》写本,诸如伊势本、伊势一本、道真本、前田本等,“国”写作“国”,乃以百计。再如日本室町时期(1336—1573)《日藏古抄李峤咏物诗注》,“国”之为“国”,不胜枚举。也就是说:贾宝玉“衔玉而生”是个字谜,谜底为一个简体的“国”字,这个答案在明末清初那个时期是没有问题的。
  我刚才特意到网上去找看有没有明末清初时期的文物上有简体的“国”字,可惜只找到了太平天国时期的铜钱上有,虽然晚了一些,但也可以证明简体的“国”字并不是只从1949年才开始使用。如果哪位有兴趣可以再找找看能不能找到明朝时期的文物照片,那就铁定了!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衔玉而生”来暗示一个“国”字呢?有什么特别的含意吗?在第三回里黛玉说过:“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可书中从来没有说过宝玉的大名是什么,他一直只被称为宝玉,这是不是很奇怪呢?他的名字也与贾家其他人很不一样,他的同辈人都是“玉”字辈儿的人,名字里都有一个“王”字旁,比如“贾珠”、“贾珍”、“贾琏”、“贾琮”、“贾环”,而书中只提他的小名,而全书第一大主角却从来没有人提到他的大名!是不是我们应该仔细想想他的大名到底应该是什么呢?曾有专家经过一生的研究,最后最终确定了所谓的宝玉的大名,叫“贾珏”!另人无语。我们再来看:他小名叫“宝玉”,出生的过程中嘴里含块玉又指一个“国”字,也就是说宝玉应该是指他前世不仅是一块“神玉”,而且还是一块“国之宝玉”,什么是“国之宝玉”呢?应该就是“传国玉玺”!或者说他的小名叫“宝玉”,大名应该叫“玉玺”!也就是指皇帝用的大印!真的是这样吗?
  在第三回里宝玉一出场时候书中《西江月》二词,其中的最后两句后面有一条非常奇怪而又非常重要的批语,值得我们高度注意: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戚夹:纨袴膏粱,此儿形状有意思。当设想其像,合宝玉之来历同看,方不被作者愚弄。〗
  一般我们看到这里的时候,很直接地就以为这两句是在告诉们说了宝玉这个人有不少缺点,所以最后作者告诫纨绔与膏粱不要学习宝玉的样子,本来这没有让我们感觉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这里的批语说得很怪,仔细想想这其中肯定是话中有话!因为强调的是“此儿形状”有意思,而且一定要结合宝玉的来历一起分析,这样才能不被作者一语双关的表面意思所迷惑。结合前面我分析的宝玉的来历来看,这里说的这个“形状”的意思自然应该是指玉玺的“形状”,否则这条批语是无论如何也讲不通的!看来三百年来广大的读者确实被作者愚弄了!可能是大家过于关注书中表面的故事,还有种原因是很少有人仔细看带批语的本子,所以根本不会往这里去想。所以建议如果有想深入研究红学的朋友可以去看有批语的本子,不一定非要去买纸质的,网上也有电子版的。
  在第十五回里,北静王水溶是这样评价宝玉的:
  “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
  我相信这句话也应该是有深意的,也难为作者了,没有办法直接告诉我们宝玉影射的是“传国玉玺”,所以只能在这些地方努力暗示读者,可惜很少有人能悟出来,也只能说作者实在太狡猾了!或者说作者的写作手法太高超了!那还有什么其他证据证明宝玉影射的是“传国玉玺”呢?我们接着看宝玉的第三个特点:
  
  宝玉的特点还有:
  第三、我们都知道,宝玉有一个奇怪的爱好,那就是“爱红”,书中关于这一点出现了很多次,生怕我们不知道,而这一点实际上也一直让我们感觉很奇怪?在第十九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列庚双夹:补出宝玉素喜红色,这是激语。〗
  宝玉前生住在“赤瑕宫”,现在住在“怡红院”,喜欢红色的“胭脂”,宝玉不仅喜欢玩这些东西,居然还喜欢吃胭脂!实在让人想不到天底下居然会有这种独特爱好的男人!应该说古今中外没有这样的男人。而袭人还劝诫他改掉“爱红”的毛病!这个大有深意!应该其中有两层含义,一个自然是说“红”暗指“朱”,也就是大明,而另一层呢?我们得分析一下宝玉喜欢吃胭脂这一特点了!他的这个毛病书中有很多描写,第二回里写道:
  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
  在第九回里:
  宝玉道:“好妹妹,等我下学再吃晚饭。和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
  在第十九回里:
  袭人道:“再不许毁僧谤道,调脂弄粉。还有更要紧的一件,再不许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与那爱红的毛病儿。”
  在第十九回里还有:
  黛玉因看见宝玉左边腮上有钮扣大小的一块血渍,便欠身凑近前来,以手抚之细看,又道:“这又是谁的指甲刮破了?”宝玉侧身,一面躲,一面笑道:“不是刮的,只怕是才刚替他们淘漉胭脂膏子,蹭上了一点儿。”说着,便找手帕子要揩拭。黛玉便用自己的帕子替他揩拭了,口内说道:“你又乾这些事了。乾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
  在第二十一回里:
  宝玉不答,因镜台两边俱是妆奁等物,顺手拿起来赏玩,不觉又顺手拈了胭脂,意欲要往口边送,因又怕史湘云说。正犹豫间,湘云果在身后看见,一手掠着辫子,便伸手来“拍”的一下,从手中将胭脂打落,说道:“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晚才改过!”
  在第二十三回里:
  金钏一把拉住宝玉,悄悄的笑道:“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浸胭脂,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
  在第二十四回里:
  宝玉便把脸凑在他脖项上,闻那香油气,不住用手摩挲,其白腻不在袭人之下,便猴上身去涎皮笑道:“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 一面说着,一面扭股糖似的粘在身上。
  在第四十四回里:
  宝玉笑道:“那市卖的胭脂都不乾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渣滓,配了花露蒸叠成的。只用细簪子挑一点儿抹在手心里,用一点水化开抹在唇上;手心里就够打颊腮了。”
  大家应该好好想想,宝玉这一爱好实在是很奇怪,世间真有这样喜欢玩胭脂、爱吃胭脂的男人吗?作者这样写是为什么呢?如果宝玉这个角色真的是在影射“传国玉玺”,那就很容易理解了,红色的胭脂就象征着“印泥”呀,皇帝的大印自然是喜欢印泥的呀?所以他不但喜欢吃,而且经常挂着红色的幌子来!所以这些都是“传国玉玺”的特征。而这个“传国玉玺”爱红,也就是喜欢明朝,喜欢汉人的江山!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