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在第一回里主要是讲了个神话故事,也就是“通灵宝玉”下凡的过程,应该说这里面充满了象征和暗示!书里是这样介绍的: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通灵宝玉”是一块有“补天”之材的石头,可惜却没有机会去补天,仿佛这里是在形容一个怀才不遇的文人的感叹,称自己是有补天之材,那这个材能可实在够大的!书中多次以这个“通灵宝玉”的口吻,自称为“蠢物”,这也是一种自谦的表现。“通灵宝玉”被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点化下凡,随宝玉一起出生,而且就在宝玉在的嘴里,这个想法实在是很神奇!我在前面提到过,口中有玉是个字谜,“国家”的“国”字,这个字谜也将宝玉的身份给读者暗示出来,是“国之宝玉”,也就是暗指“传国玉玺”。所以这个“通灵宝玉”其中的一个作用就是影射宝玉的“玉玺”身份,就像是个一些公司员工戴的胸牌似的。
  下凡以后“通灵宝玉”一直在宝玉的身边,它把所见所闻写出来,最后将其整理出来并刻在石头上,这也是《石头记》书名的主要来历,那“通灵宝玉”到底象征着什么呢?它仿佛起到了一个“记者”的作用,但也可以理解为经历过“明亡清兴”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在第一回有一首诗很有名:
  无材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首诗以“通灵宝玉”的第一人称的角度写的,强调的是书中的内容都是它亲眼见到的,并记录下来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这个“通灵宝玉”就是此书的作者呢?作者将自己比作一个有“补天之材”而又没有机会真的去补天的文人,还自谦为“无材可去补苍天”的“蠢物”,白白在人世间呆了那么多年,这应该是暗示他是个居高自傲的人,可惜生不逢时,没有机会在世间大显伸手。在第十六回有一条很长的批语,是在1707年的时候畸笏叟对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的感慨:
  回复第6616楼, @V哥掰谎
  @华南虎咖啡馆 6613楼 2014-05-28 16:53:21
  楼主博客:刚刚看到的本贴中有一位叫“华南虎咖啡馆”朋友的分析,感觉非常棒,我在前面提到过警幻仙姑称宝玉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我当时认识这是暗指宝玉“和氏璧”的身份,所以应该是指“天下古今第一印”,这样在这后面的两条批语就好解释了。而“华南虎咖啡馆”他指出“淫人”二字按“切音”来读,发音就是类似“印”!大家可试着读一下,这一发现真是厉害,也证明了我的猜测是对的,也就是说又找到了一个宝玉原型是......
  -----------------------------
  太好了,你居然懂音韵学!这绝对是世间冷门呀!那请你再帮个忙,我有个研究红学的朋友说在老拼音里“元春”和“袁崇焕”两个名字的音韵类似,我不太懂这些。既然你懂,你帮确认一下?如果真是这样,那这又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
  @围观冒个泡 6844楼 2014-05-29 08:35:25
  楼主,我们这方言读“春”就是“冲”。
  -----------------------------
  @xia790809 6922楼 2014-05-29 11:34:35
  V哥,我父亲祖籍张家口怀安县,那里口音重,“元春”读作“怨宠”。
  还有,今河北张家口,山西大同,阳泉那一带口音都差不多,父亲山大学出来改了普通话,但是还是有区别,比如“春天”读作“冲天”,说是舌头硬,改不过来。
  -----------------------------
  哇!太好了,看来元春、袁崇这个谐音有广泛的方言基础呀!有人研究出过书中有苏州、山东、山西、甚至湖北方言,你提到的这个我真是头一次听说!
  〖庚辰眉批:自政老生日用降旨截住,贾母等进朝如此热闹,用秦业死岔开,只写几个“如何”,将泼天喜事交代完了,紧接黛玉回,琏、凤闲话,以老妪勾出省亲事来。其千头万绪,合榫贯连,无一毫痕迹,如此等,是书多多,不能枚举。想兄在青埂蜂上,经锻炼后,参透重关至恒河沙数,如否?余曰:万不能有此机括,有此笔力,恨不得面问果否。叹叹!丁亥春。笏叟。〗
  从这条批语我们可以看出,批书人是在夸奖作者的笔力很好,并罗列了书中的不少情节,还提到了“通灵宝玉”在“青埂峰”的历史,这也说明从批书人的角度来看,这个“通灵宝玉”应该就是作者!或者说作者将自己的以“通灵宝玉”这个身份出现在书中,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对“通灵宝玉”的分析,找到更多的关于作者的一些特征。其实应该说有很多研究者都看出来这一点了,这不是我的独创,而我的却在此基础上有了独一无二的新发现:
  既然黛玉是在影射崇祯皇帝,她进贾府是在影射1614年崇祯皇帝丧母的史实,于是我们可以得出黛玉应该生于1610年的万历三十八年,也就是崇祯皇帝出生的年份,这个我相信大家在看了前面的文章以后不会有什么疑问。在第三回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黛玉)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
  从黛玉说的话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宝玉比黛玉大一岁左右,虽然宝玉的原型不是一个人,但从书中表面的故事来看,宝玉应该出生在1609年,也就是万历三十七年。而我们都知道这个“通灵宝玉”下凡并且与贾宝玉一起出生,这意味着“通灵宝玉”也是在1609年降临人间的,这会不会是在暗示《石头记》的作者就出生在这一年呢?应该说这是非常合理的!此人生在万历三十七年,经历了秦昌皇帝朝,之后又经历了七年的天启朝,然后是血雨腥风的崇祯朝,最后活到了清朝,并在康熙年间创作此书!这应该就是作者大至的人生经历,而他在《石头记》一书中所记述的是自己亲眼见到的人世间的苍桑变迁,并将明末的历史隐写成一部情色小说之中,为的是防犯政治风险,比如书中会有对满清非常憎恶的内容,如果不隐写的话肯定会出问题。而从第一回中的内容来看,作者应该是个有“补天”之能的大才子,我们也从书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才能。于是我们需要回过头去,研究一下1609年的时候,中国有哪位这么有才的文人出生呢?没想到答案非常的简单,这个人就是“吴伟业”,号“梅村”,是明末清初江南的一大才子!虽然早有一些人提出过作者是吴梅村,但《石头记》中居然隐藏着吴梅村出生时间这一证据的我可是第一个发现的!
  也许有很多人不知道吴梅村这个人,但如果一提到他的“恸哭三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诗句,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这个人是什么来历呢?我从网上查到了他的简介:
  吴伟业(1609~1672) ,江苏太仓人,吴伟业(1609~1672) 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先世居昆山,祖父始迁太仓(今皆属江苏)。少时"笃好《史》、《汉》,为文不趋俗"(《镇洋县志》),受张溥赏识,收为学生。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任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南明福王时,拜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仅任职两月便辞官归里。清朝顺治十年(1653),被迫赴京出仕。初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三年后奔母丧南归,从此隐居故里直至去世。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他屈节仕清,一直认为是"误尽平生"的憾事,在诗文中多有表露。
  吴梅村临终时留有遗嘱:“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时一境不历艰苦。死后殓以僧装,葬我邓尉、灵岩之侧,坟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勿起祠堂,勿乞铭”。一位明未清初的著名文学家为何在临终前说这些话呢?可能是因为吴梅村是做过明清两朝官的人,自认有愧明朝,直到死一直悲痛至深。但“死后殓以僧装”,“坟前立一圆石”做墓碑,这一超乎寻常的作法。难道只是因一仆事二主的忏悔所至吗?是否还存在着某种暗示呢?”
  吴梅村在自己的文章作品中,不断强调自己是史官,“伟业忝为史官”,自称国史氏、旧史氏、异史氏,被称作梅村太史的娄东吴梅村先生。而《红楼梦》一书就是“假语村言”的方法隐写了“明亡清兴”改朝换代的历史!所以更让人强烈怀疑他与《红楼梦》之间是有关系的,而且吴梅村是进过皇宫见到过崇祯皇帝的,所以他能写出那么帝王气派和宏大的场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应该说他的人生经历很符合《石头记》中记述的历史过程,但有一个矛盾,因为吴梅村于1672年去逝,而现存的最早的《石头记》钞本记载的成书时间为甲戌年,这个甲戌年肯定不是乾隆甲戌年年的1754年,更不可能是崇祯甲戌年的1634年,只有可能是康熙甲戌年的1694年,而吴梅村并没有活到这一年呀?又怎么可能说是这一年成书呢?我们看看在第一回里有这样一条极为重要的批语:
  〖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