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一看船漂移出去了,心中暗叫不好:这是活命的最后希望,就差一步就能上船了,可千万不能功亏一篑。于是乎身随意动,猛然纵出一步,手中盘龙棍朝着大船挥去,而手掌中同时按动了机括。
顿时间华光闪动,棍舞龙飞。远处是巨大潮浪,近处是弥漫水雾,这盘龙棍舞动发出的龙吟风啸声在这氛围衬托下,再次将船上的人惊骇住了。他们突然发现自己遇到的可能不是水鬼水妖,而是驾云御浪的真龙!
赵匡胤打开了机括,让盘龙棍上的盘龙抖鳞飞出。鎏金的龙身直奔船头栓缆桩,一下将其紧紧缠绕住。因为龙身鳞片都是逆鳞,锋口倒挂,一下就将缆桩咬死。再加上龙头回首含爪做扣,只要不松劲抖脱龙身,就会越拉越紧。而鳞片的锋口也会越吃越深,直至将缆桩绞碎。
但是拉住了缆桩并不代表就能拉住船,赵匡胤虽然勇力过人,但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却同样是渺小的。潮水过来的虽然是前锋,但其蕴含的力道已经非同凡响。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下,船身依旧不可阻止地往斜前方移动。赵匡胤被这股大力拖扯着,双脚将泥沙地划出两道深沟。
“倒斗柱!”张锦岙见此情形大喝一声。随着这声喊,几个虎卫立刻交臂踏肩,叠成一个五人高的人柱。但这柱子才搭起还未完全稳当,就已经直直倒下,倒下的方向是朝着正被水流推着离开的船只的。
倒斗柱是古代战场上用于翻越对方营墙的一种方法。古代安扎营盘的营墙是用粗大木柱围成,木柱的顶端还削成尖利状。这样从顶上翻跨很是危险,要想徒手攀爬进去非常艰难。就算是用梯子,在营内敌人的骚扰和阻击下,还是有可能被扎在柱尖上。“倒斗柱”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是对人员的要求很高。它是让几个人踩肩叠起,架成很高的单人人柱。然后人柱朝营墙倒下,这样最上面的一两个人就能直接跃入营墙内部,根本不与柱尖接触。所以这下面的人要力大身稳,上面的人则要灵巧敏捷,落下时要懂得缓冲着地。而且一旦进入敌营,必须能以一敌十地搏杀,给后面继续跃入的人腾出空间,否则进去也是枉然。
张锦岙这时采用“倒斗柱”的方法非常合适。架高之后倒下来,既可以越过船身已经与岸边拉开的水面,又可以从死守船沿的帮众们挥舞的刀枪上跃过。然后直接落在他们身后的甲板上,起来回身从那些帮众的后侧夹击那些帮众。
船上一江三湖十八山的帮众本就已经被赵匡胤挥舞的金龙震骇住,而对于从高处翻跳过去的敌人一时也不知该采用什么合适的方法阻击,所以很快就有四个虎卫上了船。落到船上的虎卫都是双刀前卫,身体一着船板便立刻弹身起来,展开双刀舞作几朵刀花,朝着那些帮众狂卷过去。
“止杀!移船求生!”赵匡胤高喊一声,就如同半空响起一个炸雷。
而就在这声高喝的同时,一片被风扬起的水珠像雨水般落下,眨眼间将所有人的衣服都打湿了。众人回头一瞥,潮水的峰头已经近在咫尺,
双刀虎卫都把刀一扔,几把刀在甲板上跳动,银光闪闪就如刚起网的活鱼。而扔掉刀的虎卫转身拿起竹篙,一起插在船身另一侧的水中,将船重新往岸边靠过来。
张锦岙腰鞘里抽出的三节钢管一插一拧,成了一支长大的无缨宽刃矛。然后两个大的跨步,身体跃起,以矛撑地,借助长矛的长度和弹力直接纵身上了船。这次船上的帮众都没有阻击,否则张锦岙就算手中的矛再长,跃起得再高,都不可能这样轻易就跳到船上。此刻那些帮众心中也十分清楚,再这样纠缠打斗下去,最后只会是同归于潮水的结果。
@小李探亲 406楼 2014-04-19 13:44:27
好书发错版块了没点击,
-----------------------------
应该发什么板块?
第十五章 香甜滑爽的杀人技法
四个虎卫已经将四根竹篙撑推成了弓形,这才使得船只渐渐往回靠过来,但从远处潮势来看,这显然太慢了,必须还有其他措施才能让所有人都登上船。刚在船板上立稳脚步的张锦岙眼光一扫,看到一块跳板,立刻横拉一把,猛地将其推下船去,堪堪好搭在了岸边浅水中。有了这跳板借力,再加上船只被撑回来一些距离,岸上的虎卫只需纵身两步就跳上了船。
赵匡胤没有从跳板上船,他将手中棍子回拉,身体平平荡起。然后在船头侧舷板上连续几个踩踏借力,单足钩住船舷,翻身上了船面。
“快撤跳板!松篙子!”“别撑了别撑了!让船随着潮势走。”“快点松开呀,否则我们都完了!”“船会翻的!还会被击碎的!”船上的帮众一阵嘈杂。
“听他们的,快松开!”赵匡胤说话的同时,一脚将搭在船上的踏板踢翻下船。几个虎卫也赶紧松掉竹篙,但由于竹篙弯曲蓄着大力,他们又没经验松得太快,几个人一下子都被弹了出去,重重跌倒在了船板上。
“下仓!赶紧下仓!”“来不及了,找稳固的东西抓住!”帮众们又是一阵嘈杂。人就是这样,不管双方处于何种状态下,只要有更大灾难来临了,那么他们的目的便会变得一致,齐心协力共同求生!
赵匡胤已经来不及撤回栓缆桩上的盘龙,他只能抓起另一侧桩上的缆绳,并且快速把这缆绳在手臂上绕了几圈。刚做完这些,潮水峰头已经到了。
看着挺大的一艘船,此时却如一片枯叶般被潮水高高抛起。忽悠悠落下时,所在位置已经过了潮头,处在了后面长长潮面的冲击范围中。潮面是个斜线,所以脚下的船随即被斜向赶出原有水道,裹住后续的潮势中盘旋起伏。
就像草地里的麻雀被一下赶起,潮水一到,四面八方有不下百十条船几乎同时现了形。被潮水从芦苇荡的遮掩下拱了出来,冒上了芦苇顶。不过其他的船上都看不见什么人,大概都躲到了船舱里。只要一条是例外,就是刚才有人高声下指令阻击赵匡胤他们的那条大船。在这船的船头上站着三个人,这三人竟然都手不抓扶,而且还拿着兵刃。大船虽然同样是在大潮的冲击下盘旋起伏,但他们脚下都站得稳稳的,应该是有什么设置固定着他们的下盘。
赵匡胤双手抓得紧紧地,双脚也站得稳稳的。他目光平视,并不刻意去看什么。但只要船头在盘旋中转向那条大船时,他便抓住瞬间时机,迅速观察那三个人。
“不对,这船转向不对,是潮水的水流不对。”船上又有一江三湖十八山的帮众在喊。
“不是水流不对,肯定是‘曲水翻天’被损破。局势变了,所以水流的势头也变了!”帮众中有更加熟知局相水势的,已经看出问题的关键在哪里。但这种情况下看出问题的关键是没有用的,因为这个关键本身已经成了无法解决的问题。
@安知鱼之苦 412楼 2014-04-20 22:52:23
@00_imissmiss :
问:男女之间有纯粹的友谊吗?答:只要长得丑,四海之内皆朋友。
-----------------------------
只要长得帅,四海之内都有爱。
只要脑子好,是男是女都放倒。
只要缺根筋,光谈感情不尝腥。
只要傻又浑,男女友谊能长存。
赵匡胤听到那两个帮众的对话了,脑子里立刻灵光一闪,明白此地为何会用芦苇排布“曲水翻天”的阵法布局了。这局相是为了防止外人偷袭一江三湖十八山总舵的一种保护,但同时它更是为了能在眼下这种大潮中度过危难的手段。
对于大潮水来说,就算有高墙砥柱阻挡,那也是没有太大作用的。要么高墙砥柱被摧枯拉朽般地毁掉,要么就是激起更加凶猛怪异的后续潮势,直至摧毁或越过阻碍。
但是,就和前面提到过的锋利砍刀砍绸纱一样,强硬力道不能解决的问题柔软形势也许就能解决。上天生一物必生一物相克,江中洲会出现季节性的大潮,那么它所在范围里必定有东西可以用来克制它。
环顾江中洲,上面最多也最有特色的就是芦苇。这里的芦苇品种很多,大部分是又粗又高,但高粗的芦苇之间还有细小的芦苇品种弥补空缺。而芦苇有发达的匍匐根状茎,本就很难直接拔起。再加上高低弥补十分密集,土下根茎相互缠绕,立足之稳难以想象。
大潮冲击而至时,这些芦苇虽然看似柔弱,一下就可能被整个没顶。但是这么许多的芦苇在水下,潮水不能讲其拔起和扯断。它们却可以像软垫一样卸掉潮水的冲击力,然后又可以像黏胶一样拖挂住潮头下面的潜在力量。撕破潮势里各种形式的暗流,让潮势平复下来。所以高墙砥柱挡不住的大潮,芦苇荡却具备制住它的天性。
芦苇荡虽然能让潮势快速减缓和渐渐平息,却无法对岛上的人和船提供任何帮助。大潮之下,就连水鸟、游鱼都难有掩身之处,那么人和船又能躲到哪里?
赵匡胤前后联系想通了其中道理后,不由心中暗自喝了声彩:“真好!既然不能躲避阻挡那就顺势而动!”
一江三湖十八山的帮众中肯定有异士高人,他们利用本来就对大潮有抑制力的芦苇荡,布设出一个“曲水翻天”格局。这格局可以让潮势盘旋翻转,让潮头冲击回折抵消的。一旦船只随潮势进入到“曲水翻天”中,就只会在潮势推动下沿阵势布局漂移。虽然所受力道还是很大,漂移盘旋的速度也极快,但这里的势头却是会最先平复下来。
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所有进入此区域的船只不会因为峰头潮的驱赶而撞上另一边的山屏潮。所以“曲水翻天”区域内会有大量黑婆鸦生存,这是要让它们捕捉平时随满溢江水进入此区域的鱼虾蟹虫。以免鱼虾蟹虫破坏了芦苇的根茎,影响了正常生长,导致局势出现破缺。而虎齿毒刺昂则应该是人为养殖的,只是定期和特别需要的时候才放入布局中。比如当黑婆鸦很难捕捉到的泥鳅繁殖到一定数量时,比如突然闯入些像赵匡胤这样的人时,就会让虎齿毒刺昂来拿他们当做美食。
想到这里时,赵匡胤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当初薛康是怎么上的这个岛,难道那时是梁铁桥在当家,这岛上的环境是另外一番情形?”
赵匡胤不知道,薛康当初暗中潜上江中洲是有人指点带领的。否则也绝不可能直接摸到一江三湖十八山的总舵,与梁铁桥正面对决。至于是谁将他带入,此人又是出于何种目的,后面会有提到。
“不好,要撞了!”正在旁思的赵匡胤思维被声突然的惊叫拉回,果然,一条和自己所在船差不多大小的单桅带篷船从侧面撞了过来。而此刻赵匡胤所在的船正好被暗流打横,那只单桅带篷船便险险地从他们的船头擦过,只尾部的一侧翘角在他们船头碰撞了一下。
但这力道不大的一下碰撞却导致了船只巨大的变化,不管是所受的潮势,还是随势而行的方向、速度,都顿时显得怪异起来。而那只船与他们相碰的船则更加奇怪,竟然侧向急飘起来,一侧的船舷都已经倾斜得接近水面。
赵匡胤眉头猛然皱紧,原有“曲水翻天”的布局可以让所有船随势而动,顺着局相按水下的曲折环道飘行。但是现在水下的布局已经被他们冲出时砍破,所以水势出现怪异变化,水下暗流力道的运动方式也发生变化,所有的船只都不能按原来规律飘行。一旦出现了碰撞,哪怕碰撞的力量不大,但在水下被改变了的势头暗力作用下,将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
赵匡胤的思虑是正确的。就在此时,刚才那条侧向急飘起来的船实实地又撞上了另一艘船,两条船立刻在水面上翻滚起来,一条直接沉入水底,另一条倒扣在水面上。
正所谓恶性循环,两条船出现的意外在已经破缺的局相中又加入了障碍,导致更多船连续地碰撞与翻沉。而赵匡胤他们所在的船只也岌岌可危,处处遇险,多次与其他船只擦身而过。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躲过了许多撞击力可以抗衡的小船,却怎么都躲不过去哪方面都比他们强悍的大船。
赵匡胤他们应该感到幸运,因为他们没有和那大船直接撞在一起,而是同向飘行最后靠在了一起。靠在一起的两条船竟然在潮水力道的作用下一时不能分开,就像合并成了一条船,继续不停地旋转起伏。
没有撞击并不代表没有危险,更不代表两条船上的人能够患难与共。两条船靠拢得再紧也不会真的变成了一条船,想杀死你的离得再近也不会成为一家人。
赵匡胤的危险来自两个人。一个人提着的武器是张渔网,但这不是一般的渔网,而是一张铁网,网结上挂满了周边锋口的铜钱,轻轻一抖声响如同雨打铜铃般悦耳,这铁网叫“云罗天网”。宋代无名氏所编撰的《奇兵散谱》是专门收录江湖奇异兵器的著作,但所谓“散谱”,就是只将兵器收录但并不进行排名。此书中就有此“云罗天网”的收录。
另一个人更加奇怪,远远看着他时还以为他空着手。离近了再看,原来他一手抓一块黑色砖块,那砖块和一般的青砖大小差不多。
赵匡胤江湖走得多了,他一眼就看出这砖块不是普通砖块,而是镔铁铸成。但这对铁砖到底是兵器还是暗器他却不知道,因为除了看多过街上混混用砖块对拍对扔外,他还从未在江湖上和战场上见过有人用砖块当武器的。
赵匡胤面对危险后首先将气息调匀,然后一只手依旧紧抓住缆绳,另一只手一抖盘龙棍。龙口从龙爪上松脱,盘龙逆鳞也从缆桩上拔出。然后他单手提棍,稳住身形,严密戒备对手的异动。棍子前段的龙身在甲板上,随着船身的起伏盘旋不停翻扭游动,真就像一条活龙相仿。而赵匡胤高大身形稳稳挺立那里,手中抓着一条游动的活龙,身后是潮起浪打、云卷雾漫,真就犹如天神下凡。
带来危险的两个人始终没有动手,不是因为距离远,也不是因为所处境地非常险恶,而是因为有些格斗不需要实际进行就已经可以预知到最后结果。
赵匡胤可以算是武功第一的皇帝,他自创太祖长拳,整套拳路演练起来,充分表现出北方的豪迈特性,为中国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他还发明了“大小盘龙棍”,就是后来的双节棍(以上均为有资料可考的真实情况。)。这大小盘龙棍法,其实就是为他手中兵器的特性而创。虽然前段龙身是软的,一般只能以鞭法招数使用。但赵匡胤却最终能将其运用得想硬就硬、想软就软,前段龙身不但可以抽、旋、盘、收、拉、挂、拖、绕,而且还能像硬棍一样震、崩、弹、砸、点、戳、扫。后人使用的双节棍,其实只学到他盘龙棍法的一部分,并未将其棍与鞭的综合运用精髓领悟到。
拿渔网的人虽然一身贫困潦倒的渔夫打扮,但这人正是一江三湖十八山现在的总瓢把子童刚正。他肌筋蠕动的大手紧抓住渔网,内息、血脉一直如湍流不息。虽然力随气行并且贯注全身,但童刚正却始终稳住了身形没采取行动。
其实潮势有好几次的起伏都让两条并排靠在一起的船出现大幅度倾斜,而且是他们的大船在高位,赵匡胤的小船在低位。这个时候童刚正都试图顺势下滑直扑小船,撒开整张铁网,用罩、收、绞三式强攻赵匡胤。但也总是在这个时候,他会发现赵匡胤手中盘龙棍的龙身由柔软游动状一下绷直变硬。龙头翘起,一根棍子变得比两根还长,并且龙头指他的面目。
前段龙身变硬可以多出“戳”字式和“滑”字式,这“戳”“滑”两式是“云罗天网”所有撒开攻击招式的克星,它可以从网眼中穿过直接对持网者进行攻杀。而且龙身与铁网纠缠在一起时,对方有长棍带动龙身,力臂比自己要长,争夺下来搞不好会被对方将铁网夺了过去。而如果自己将铁网收作一束采用抽砸的招式,网的长度也远比不过盘龙棍棍身加龙身的总长度,对战起来,自己只有挨打的份儿。
旁边拿铁砖的人长得像个屠夫,穿着却像教书先生。他是新近加入一江三湖十八山的高手,江湖上没名号,只知其实名叫郑尚。这家伙也一直没动,而且看起来好像从来都不曾有过要动手的念头。那两块镔铁砖拿在手里就像拿着两本读不懂的书,又像捧着两块不知道怎么烹制合适的肉块,满脸的茫然。但能够身在如此凶险大潮之中,而且面对格外厉害对手之时,犹自能摆出一副茫然面容。只能说明这人的道行非同一般,其心中所有的盘算没有人能够揣摩出些许。
不过有一点却是非常明显的,郑尚手中这对铁砖作为武器太过短小,很难有机会越过盘龙棍的防御范围来近身攻击。而如果作为暗器来用的话却显得太大太笨重,并且如此明显地拿在手中已经成为明器,失去了暗算的优势。但是只要郑尚继续保持这样的对峙状态,继续将这铁砖拿在手中。就始终会是赵匡胤的一个巨大威胁,让他不得不分出很大一部分精力来想办法应付。
但是郑尚也是有顾忌的,一旦这铁砖飞出攻击却不能得手的话,接下来就只能空着双手没任何兵刃招架,成了被棍子抽打的活靶子。所以他的攻击方式只能走偏道辅杀,在童刚正出手缠斗的时候,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以意想不到的角度、难以想象的力道给予赵匡胤致命打击。由此可见,偏道辅杀的手段总是比正面的手段阴狠歹毒,而且更加有效。
眼下的问题是童刚正没有足够的把握出手。不仅是没有把握,甚至是害怕出手,因为出手之际也许就是自己被制之时。而童刚正不出手,郑尚也就寻不到机会走不了偏道,一对镔铁砖只能一直握在手里,就像紧握住情人的双手不愿让其离去。
而童刚正和郑尚不动,赵匡胤就更没有理由动了。他这趟是来谈生意的,而且很明显此前对方已经有所误会,连交流的机会都不愿给自己。所以现在不要说出手了,就是话说错了,结果都是会迥然不同的。所以他只能等,等对方做出反应,不管有利的还是不利的,有了反应自己才能相机行事。
赵匡胤如磐石般与敌对峙,而旁边的张锦岙却是随着潮涌浪击之势猛然间出手了。
他是抓住船体被潮浪推拱出一定倾斜度的时机,身体突然滑向与大船相靠的船舷。然后采取单腿跪姿尽量稳住下盘,右手撑扶住船弦稳住上身。以左手单手持枪,甩出一个大朵的枪花。甩起的枪花并非为了攻击,而是封住一个很大范围的进攻面,因为在这个进攻面上有两个光华闪烁的团花滚动而来。
两朵团花护住的只有一个人,这人就是刚才在大船船头上的第三个人。此人一手也是单手持磨钢长枪,另一只手持一把九齿锯背刀。很少有人能刀枪一起使用,除非传授此人技击术的人或者他本身曾经是操船的高手。只有这样的高手才习惯于一手持篙一手挥刀进行搏杀。而九齿锯背刀原本就是船上高手经常使用的刀型,它除了可以砍杀,而且能割缆锯桅,破船断桩。再有,现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不是操船的高手,怎么都不可能在船体起伏势头对自己并不有利的情况下依旧滚动身形攻扑过来。
笔者查阅过各种书籍和民间传说后知道,历史上能以双手各使刀枪而成名的高手极少极少。数得上的恐怕只有方腊造反称王时手下的镇国将军厉天润(水浒传中有提及)。而眼前这个高手也姓厉,叫厉隆开。江湖人称“劈江挑山”。至于他和水浒传中提到的厉天润有没有关系,笔者没有找到任何佐证资料。但是有几点巧合让人感觉他应该是厉天润的一宗先辈,首先他也姓厉,所用兵器与厉天润完全相同,这情况已经很是少有。然后从一江三湖十八山的势力范围来看,他们最重要的活动位置也是在方腊后来起事的范围中。另外与厉隆开搭档的郑尚擅长用铁砖伤人,而方腊的手下大将中也有个会用金砖打人的郑彪(水浒传中也有提及)。郑彪不但也姓郑,除了会使用金砖伤人还会妖法祭请神鬼对敌(水浒好汉王英和扈三娘便是死于此人手中)。而郑尚加入一江三湖十八山时间不久,能有如此地位也是因为他会一些玄学诡异之术。所以再加上这些巧合相互证明,不单能说明厉隆开与后来的厉天润有关系,那郑尚和后来的郑彪也应该是有关系的。
张锦岙单枪封住攻击面,但只能是一时间阻住厉隆开。一朵枪花怎么都无法挡住那两个锋芒化成的团花,除非张锦岙的技击术能高出对手很多,枪法快过对方双倍。张锦岙的技击术没到那样的功力层次,所以才走了四五招,他就已经被逼得离开船舷,身体随着船体的摇摆逐渐往后滑行。
这样一来,赵匡胤的局势就危险了。一旦厉隆开冲上了小船,分出一刀或一枪旁攻于他。那么童刚正和郑尚便立刻可以借机寻隙夹攻,赵匡胤能耐再大也难以应对。
这时张锦岙好像彻底气馁了,索性彻底放弃了阻挡。他单腿跪着的身形一下滑退到船的另一侧,将背部抵靠住船舷。单手舞动的枪花脱离了对方刀枪的合力纠缠后,他便没有了任何需要面对的负担。这是一个以退为进的招数,是要将自己全部精力用于另一种方式的攻击。
厉隆开很自信,他觉得自己将对方这一枪逼开是预料中的结果。但他也多少觉出些不对,对手的状态、反应好像在什么方面存在不合常理的现象。是哪里呢?就在他舞动刀枪纵身往对方船上纵出时,脑子里突然灵光闪现。对了!对手怎么始终只以左臂持枪?一般而言,不管练家子练的是单手枪还是双手枪,在遇到强势的攻击而无法阻挡时,最正常的反应应该是下意识地双手持枪护着自己,然后才移动身形后撤。但是这个对手始终是单手枪,并没有下意识护住自己要害的动作。不好!这是诱招,是佯退!
但是身形已经纵出再难退避,厉隆开只能是将刀枪的团花舞动得更加密集,同时将身形尽量收缩,尽量躲进刀枪团花的防护范围内。
连续三声脆响,是五彩飞蝗石被舞动刀枪崩飞的声音。厉隆开从飞蝗石击打手中兵刃的力度、角度感觉出,对手的暗器力大准狠。于是身形立刻下沉,是要在船舷上踩一脚。这样可以稳住身形,重新调整下落方位。然后再迂回而进,让对手抓不准目标攻击飞蝗石。
厉隆开应该是个少有的高手,只是在一个纵跃的刹那间,便能够审时度势、思维连转。并且还立刻身形随思而动,尽量扭转已呈定式的状态。
但张锦岙也是个少有的高手,而且以打飞蝗石为最擅长绝技。实战中遇到过的厉害敌手无数,各种可能的情形都有经历,所以厉隆开所有的反应和变化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石子不值钱,就算值钱在这种情况下张锦岙也不会节约。他在发出三颗用以阻挡厉隆开攻势的石子之后,紧接着又发出三颗。这三颗没有具体目标,只有打向三个可能出现目标的位置。如果厉隆开不改变原有攻势的话,那么这三颗石子都会落空。问题是厉隆开这样的高手是会有所变化的,而这变化偏偏是会将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送到飞蝗石可准确击打的位置上。
三颗飞蝗石,两颗落空了,只有一颗集中厉隆开的脚面骨。伤害不算非常重,而且也不是身体的要害。但糟糕的是厉隆开此时正准备用这只脚去踩踏船舷。被飞蝗石重重一击之后,不但整个脚只剩下了疼痛感和麻痹感,而且石子的大力还将这只脚推离了踩踏位。所以脚下踩空了,改换成膝盖落在船舷上。本来是想稳定一下身形的,这下变成彻底打破了稳定,整个人半翻半扑地跌了出去。
厉隆开跌下的位置很不好,脑袋就在赵匡胤盘龙棍龙尾的旁边,脖颈就在张锦岙三节竹管枪枪尖的前面。这两人随便谁手中微微一个小动作,厉隆开都得命丧顷刻之间。
童刚正手中渔网“晃啷啷”一抖,是要出手相救厉隆开。而郑尚拿着镔铁砖的手也背到了身背后,这才是他真正准备攻击的起始状态。这样的姿势既可以展开手臂大力甩出,又可以不让对手看出是从哪个角度、高度攻击的。
但这两个人只是摆出了个起手式就都停止了。人在急切间的下意识举动一般都带有些冲动和盲目,但实际上有些事情瞬间生出念头来容易,要想达到意识中的目的却是很难实现的。就好比厉隆开现在的处境下,出手救他是正确的意图,但如果真的出手救他了那就是错误的方法。此时救他就等于是逼对方杀他。
周围峰头潮的潮势已经没有刚才那么汹涌了,大幅度的高浪低谷已经很少再有。不过水色开始变得浑浊,是底下的泥沙被翻腾了上来。这幸亏是此处水下有以芦苇荡布局的“曲水翻天”拖住潮势,并带动水底的暗流盘旋。以其力卸其力,这才能使得水势迅速平复下来。不过逐渐平复的水面仍不时突现些漩涡、怪流带动着船只胡乱飘晃,这是由于“曲水翻天”的局势被赵匡胤他们破损了,所以势头虽平,突兀的变化依旧不停出现。
童刚正的脸色很难看,就像泥沙翻腾、漩涡连连的水面。因为他最为重要的助手之一被对方制住,因为此时已经平复的水面上却没有留下几艘他帮中的船只。这是一个已经注定的失败,让帮派重创、让自己再无威信可言的失败。他愤怒、沮丧,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赵匡胤并没有注意童刚正的脸色,在他觉得这是个根本不需要也不值得自己去观察脸色的人。说实话,他此时心里的感觉就犹如刚才的潮水一样翻腾不息,就在潮起潮落的之间,他突然觉得这世上很难再有需要他去看脸色的人,包括柴世宗。能在自己眼中留下的应该是天色云光、潮涌山秀,能让自己心中出现的应该是江山壮阔、沃野万里。就好比现在,能吸引他注意力并给他带来震撼的只有继续奔涌向前的峰头潮,因为它即将与另一边的山屏潮相撞。
“看看,这才叫大势所趋!”就在潮势即将相撞之际,赵匡胤朗声说了句话。
听到他的话,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头望去。两股潮势碰撞了,激荡起的水花直冲天宇,仿佛要在天地间架起一个登天的阶梯。赵匡胤他们从没见过如此震撼的情景,而童刚正他们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认真地细看过这种情景,以往这种时候他们都是躲在船舱里的。所以他们的感受是一样的,心中所存的惊叹、惊憾也是一样的。
“此势之下,谁与争锋?”赵匡胤又一声高喝,胸胆开张,满怀豪情不输那潮势激荡。
“看来阁下是不灭我帮誓不罢休了。”童刚正的语气明显有种畏怯。
听到这话,赵匡胤手中盘龙棍一抬,盘龙“仓啷”一声收盘回棍身。然后用棍子挡开张锦岙的枪头,让厉隆开脱开被制状态。
这举动让童刚正他们一脸的疑惑,不知道赵匡胤究竟在打什么主意。
“为何认为我会对你一江三湖十八山不利?”赵匡胤问道。
“江对岸停驻两艘包甲三桅船,是大周东海营的兵船。上一次就是被这样的船只偷入芦头港,让你们鹰狼队直接潜入到我们总舵。好在当时有梁大当家主局,没有让你们的暗袭得逞。此后港口被泥沙冲移,芦荡更密,你们再无法找到船行的河道。所以便派人上岛寻路,想再举攻袭我总舵。但我帮现在武力虽不比以前,警戒与防御却强过以前好多,岂能让你们轻易得手!”童刚正不是个会说话的人,言语间其实不断透露出自己的怯弱、其实也难怪,梁铁桥离开一江三湖十八山时,带走了大部分的高手,此时帮中的实力真不能和当初与鹰狼队对抗时相比。
“呵呵,江湖多蛊疑,小心才存命,各位当家的谨慎所为没有一点差错。但是此一时彼一时,上次是断活路,此番却是开财源。昨日为敌手,今日同求存,这也是江湖上常有的佳话。”赵匡胤回道。
“你的意思……?”
“为我口中食,与你大富贵!”
峰头潮与山屏潮的撞击如若排山倒海,但这两下里都是单波潮,没有后续。所以冲撞的力道其实也是相互消减的力道,势头虽高,消退也快。激荡的水花没有冲上天宇,登天的阶梯迅速滑落下来,变成几轮缓缓的波形,往潮来的方向渐渐退去。
北宋董时宁所著《扬子水文观录》中有记载“海潮起,春秋末最盛。恰与江汛遇于江中洲。南侧道狭,潮势积如墙,北侧道裕,潮势集如峰,两潮相趋没洲。”
当时的扬子江(现在的长江)入海口还只是在淮南往东不远,也就是现在的靖江、如皋一带(所以唐朝时鉴真东渡都是由扬州上船出海的。),再过去就是各不相连的块状滩涂。这一带隶属于后来的扬州府。因为入海口偏内陆,所以海水涨潮对长江汛期有很大影响。春末秋末时,江海同是大潮大汛之期。上涌的海潮推动下游江水倒灌回冲,而上游的江水正值大汛下冲,两边的水势正好是在江中洲处相遇。由于两边水道狭窄有别,所以形成了两股不同形式的大潮。因为当时江中洲形成时间不久,地势还不够高,每到这两次大潮时都会将整个岛淹没。
野史《赵帝神迹》中有“真龙引潮冲匪穴”的传说,说赵匡胤在长江中指引江中龙卷动潮水将岛上盗匪巢穴冲毁,这可能是我们这里所讲故事的误传。当时生活在江中洲这样险恶地方的人大都是被官府所逼,当然也有一些逃亡的恶徒混在其中。要不然谁愿意住在这种地方?连个房子都没法建,所有岛上的设施每年两次都会被潮水扫荡得干干净净。而赵匡胤多次到过这种地方倒真有可能,因为后来对南唐的淮南之战中,他就是利用了这种特别的潮势才胜过南唐水军的。这是有史料为证的,在后面的内容里也会讲到。
赵匡胤勇闯江中洲一江三湖十八山总舵,虽然凶险连连,但最终与童刚正达成了走私粮食的协议。不过此番冒险他最大的成功并非是达到走私粮食的目的,一江三湖十八山虽然在暗线私道方面的运输能力很强,但他们走私的些粮食并不能解决大周粮食短缺、粮价奇高的状况。只能是给赵匡胤在大周与南唐边境处存储了一些军粮。而且这样的私道运输未能延续太长时间,因为帮派中人员复杂难辨、心思叵测,很快就有人向南唐官府密报了童刚正为大周走私粮食的事情。南唐方面派出六扇门高手要拿住童刚正,幸好是梁铁桥从中周旋,这才让童刚正带着家小逃走。一江三湖十八山自此散伙,分成了好多个山头和帮派,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大周和南唐境内,以至于后来重新组合成几股能与官府抗衡的草莽组织。
赵匡胤此行更大的收获应该是知道了此处有种每年两次的大潮水,这让他后来在对南唐的一战中,利用此水文特点大破南唐水军。还有就是与一江三湖十八山合作过程中知道了几条秘密暗道,其后才能在淮南一战中突出奇兵,攻破南唐多个镇守要害。
另外还有此处的两个特产,让赵匡胤的手下牢牢记在脑子里再不会忘记。后来偶然提起,又偶然被一个特别的人听到。于是将这两个特产利用进杀技之中,成功完成两个绝妙的刺局。
@公子麟 451楼 2014-04-30 10:41:56
这里像是用 历史 的笔法在写,跟之前人物的叙事揉在一起,让我有点跳脱啊
-----------------------------
对,和我《鲁班的诅咒》一样,每到一个大的段落,都会用一些史料资料来说明一下,做个段落总结。
赵匡胤在江中洲的事情办得虽然艰难、凶险,但最终结果却是如愿以偿。而赵普和王策的蜀国之行,看着风光无限,所到之地都受到热情接待。但不知为何他们总感觉有种异样,就仿佛周围一直有无形的冤魂相随,让他们片刻都难以心安,始终提着十二万分的警觉。也或者他们此次前往蜀国是迎险而上、虎口拔须,所以心中难免会有这样的忐忑。
大周特使使队一行急急赶往蜀周交界的凤州,也不派前哨与凤州驻守的官员接洽。他们这样做是想给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以便看到两国交界处的真实状况。
刚到凤州,就有蜀国凤州镇守使刘焕出关迎接。但并没有将他们迎入城里驿站,而是安置在凤州城城西的慧贤寺中安顿。不过倒是派了重兵保护寺庙,也不知是以防大周特使在他辖区内出事呢,还是要限制赵普、王策的行动自由。
刘焕应该算是个少有的官场人才,办事极为谨慎却又尽量不失礼数。对于大周特使突然出现的情况他的反应很快,不但亲自出关迎接,同时还提前派人到寺庙安排特使食宿,尽量做到于己于外都说得过去。但即便这样做了,难免还是显得有些仓促不周,慧贤寺外负责保护的重重兵马还好,寺庙内却是显得一片混乱。
其实刘焕心中也很是奇怪,之前他丝毫未曾听闻大周特使进蜀的消息,直到赵普、王策临到关前递上官文要求过关时才知道有这么回事。这其实不怪他,大周虽然有范质拟遣使明文发往蜀国,但这种国家之间的文帖属于绝密,沿途各地官员都是无法知道其中内容的。这要在蜀王孟昶收到遣使明文之后,传旨到沿途各地的州府关卡,让他们接待或者阻止,这时下面才能知道有这么回事。但是赵普他们一行的动作太快,紧跟在遣使明文之后就到了。所以刘焕接到他们时,那明文还没有到孟昶手里。
刘焕不让赵普他们进关是因为没有收到朝廷的旨意。平常时他可以放几百几千的百姓入关,但对于表明身份的邻国官员他反不能随意放入,那会背上私通他国、渎职不守的罪名。而且就现在为止,他还不知道周国特使此行的目的,也不知道蜀王孟昶对特使的到来又是什么态度,所以将使队安排在普贤寺应该是最合适的做法。
但是这样的安排却引起了赵普和王策的不满,他们都是朝官,不知道边关域官的难处。觉得自己就百十个人,进到城里也不会对关卡城防有一点威胁。现在将自己这些人安排在城外寺庙里,并且派重兵守卫,这难道是怕自己在城里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吗?
但接下来的几天赵普与王策的疑惑就更加大了。自己不但是进不了城过不了关,就连出普贤寺到周围转一转,也都有蜀国兵将紧紧跟随。而且稍微走得远一些,那些兵将便会制止。
王策虽说是个文官,但脾气却是柔中带刚,做事该放就放该敛才敛。在感觉自己活动受到限制后便故意大发脾气,要刘焕过来给个交待。并虚言要立刻回转周国京都,奏报周皇世宗出使蜀国被拒。如何由此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均由刘焕负责。
刘焕听到这消息后也不禁挠头,这事情卡在他这儿不错,但不是他这种级别官员可以做主处理的。于是赶紧向赵普和王策致歉,说明自己难处。不过这次他自己没有出面,而是让凤州知府朱可树和游击指挥使余振扬前去拜望两位特使。奉上酒肉鲜果以及各色特产礼物来安复王策怒气,然后委婉说清其中缘由。承诺只要蜀王御旨一到,立刻遣人护送两位特使前往成都。
朱可树久在边关为官,周旋于成都和邻国之间,为人处事十分的老练圆滑。而余振扬从军营中一步步爬上指挥使的位置,最懂得忍辱负重。让这两个人去处理这种事情真的是材为其用、恰到好处。
这两人也真是不负刘焕所望,真话假话感情话,三下五除二就把王策的火气给灭了。其实这也是王策借着台阶下,自己身担要务,现在连蜀国的边界都还没进得去,怎么可能就此回去。
但是赵普却借此机会提出了个要求,他说自己两个为人臣的被拒入境失了面子没有关系,但是使队的仪仗却是代表着大周皇家。是否可以采取个两全之策,请两位大人先将仪仗带入凤州城中,以显对大周皇家的尊重。而自己两人并不进城,这样他们回去后对上也好交待。
这件事情朱可树和余振扬立马就答应了。只要是他们这两个特使不进城,别说将些个旗子幡子先带进城,就是将其他所有护卫、车辆以及携带的用品、礼品全带入城里都没关系。
于是在陪两位特使喝了一顿称兄道弟的豪情酒后,朱可树和余振扬如释重负地离开慧贤寺,带着大周使队的全套仪仗回转到凤州城里。
进城时已近傍晚。由于街道较窄,朱可树手下衙役和护卫加上余振扬的亲兵马队四列人并行显得拥挤,所以改成两列队前行。朱可树的马车和护卫队走到了前面,余振扬的亲兵马队跟在后面。
朱可树酒喝得有些多,感觉面上燥热,所以车帘一直都掀开着。马车才走入城里三四百步,朱可树忽然发现今天这街上有些不同往常。他皱紧眉头使劲提升意识的清醒程度,想要找出到底是哪里不同往常了。
街景依旧,店铺已经开始打烊,酒店旅店倒正是热闹之时。街上人流渐少,再加上开路衙役的驱赶,马车行驶得比平时更加平稳顺畅。所有一切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同的。
“咦,到底是什么不一样?”朱可树心中奇怪。
对了!不是景象,而是味道!从哪里飘来一股如此浓郁的甜香?
朱可树探头问车夫:“看看,是什么东西如此甜香?我记得这附近没有炒糖栗子的店铺呀。”
车夫四周看了下,发现原来是路边离着不远的一个炒糖摊子在做姜丝糖,便赶紧回头告诉朱可树知道。
此时朱可树酒多后喉中发苦,便叫停车,让车外的亲信护卫去买些糖来吃。
做糖的是一对老夫妇,老头子炒糖、压糖、切糖,老太婆拿着个扇子扇炉子。官家的队伍在摊子不远处一停,再走来一个威风凛凛的带刀护卫,把这对老夫妻吓得直打哆嗦。等听那护卫说知府老爷要吃糖,老头赶紧擦手、抹案,拿刀切糖。
前面马车一停,余振扬赶紧催马往前,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此时做糖的老头已经切了十几块姜丝糖,放在一个小笸箩里,端着往马车这边送过来。这也是没有办法,那笸箩上全是挂的糖浆,滴挂下来的糖凌都像北方冬天的冰凌。这样的笸箩朱可树的手下没法拿,然后又不能直接用手拿糖块给知府吃,只能是让做糖老头自己送过来。
“且慢,把刀放下来!”余振扬冷冷地喝令一声。他催马到了前面时刚好看到做糖老头切糖,一个靠刀尖上舔血博来功名的人,最熟悉的莫过于手中的刀和床上的女人。所以只看了一眼,便全然知晓那切糖刀的锋利程度。再见那老头刀也没放下便往马车走来,于是立刻喝令制止。
切糖刀只是比一般的切菜刀大一框,但它的锋利程度却是一般切菜刀的许多倍。因为这刀切断的是黏性很大的热糖块,如果不够锋利,就粘黏住刀口切不动。所以有人说,世上除了专门打制用来专业杀人的宝刀之外,作为一般工具使用的刀具里最锋利的就是切糖刀。
切糖的刀也一样可以杀人,但切糖的人却不一定是杀人的人。更何况在喝令之后那切糖刀已经慌忙放下了,那就再没有理由不让一个端着笸箩的老头过来。
这次余振扬没有阻止,但他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谨慎扫视了一下周围,不知为何最终还是将目光落在那个做糖老头的脸上。
老头满脸的畏惧,这很正常。这种偏远州城的小百姓遇到知府买他的糖,真会吓成这样。虽然老头擦手、抹案、切糖的动作却非常从容,但这些都不能说明有问题。一般而言老手艺人越是遇到紧张的情况,越是会将最熟悉的操作程序和手法下意识地做出,以此来减缓紧张情绪。
也正是想到这一点,余振扬不由地心中猛然一震,因为他突然发现没有问题的现象恰恰说明有问题存在。如果是下意识间熟悉的操作,老头之前为何会忘记放下刀?而且先前见到知府官队和带刀护卫紧张面无人色,而自己叱喝他放下刀时,他却没有显出丝毫紧张,动作依旧很是从容,这状态似乎是早就预料到会有这样的呵斥。如果真是这样,此人肯定是有备而来且别有图谋。
想到这里,余振扬吸气提腰,手握剑柄,准备大喝一声拔剑冲过去。
但那喝叫声已经到嘴边却又生生憋了回去。做糖老头蹒跚的步伐,端着笸箩微微颤抖的双手,浑浊无光的一对眼神,这一切仿佛都在嘲笑余振扬的多心、多疑。所以他最终还是将握住剑柄的手松开了,喝止的话语咽下了。只是提马往前迈进一步,尽量离朱可树近一点,以防突变。然后他又示意那带刀护卫将笸箩接过去,不要让老头离朱可树太近。
但是那带刀护卫一时没有理会余振扬的意思,只是不知所措地抬了抬手。
卖糖老头很识趣,那带刀侍卫手一抬,他便立刻停下脚步,站直在原地,微微弯腰前倾,将笸箩朝马车递了过去。
朱可树已经从马车车篷中探出身体来,坐到了前车坐板上。见卖糖老头伸手将笸箩递向自己,便够着身体伸手往笸箩里抓糖。但他发现自己采用的姿势手堪堪才能够到笸箩的边沿。这是一个尴尬的状态,再要往前,自己就要掉下马车了。要想往后退,分量较重的上半身探在外面。必须手撑脚勾屁股挪,不费点劲还真就回不来。
战场、斗场上各种搏杀的胜利靠的是武功,刺局、杀局中的一击即成则靠的是机会。机会有别人给的机会、自己发现的机会、刻意制造的机会等等。而朱可树现在进不能进,退又不能急退,这样的尴尬状态对于别人来说就是个大好机会。这机会是他给的,也是别人刻意制造的。
卖糖老头的浑浊眼神中射出了一道精光,微微颤抖的双手悄然一振,骨节、血管、经脉瞬间鼓凸而出。
一直严密注意卖糖老头的余振扬发现到这个异常,他立刻一手去拔腰间利剑,同时试图高喊:“当心!刺客!”。这一声要是高喊出来的话,既可以向朱可树示警,又可以震慑下意图不轨的人。
但他的手没能碰到剑柄,还差半指距离的样子就再也伸不过去。意识中准备高喊出的四个字也只喊出一个“当”,洪亮的声音让人以为骤然打响了一声铜锣。
截止声音和动作的还是那把切糖刀。刚才余振扬一声喝止没让做糖老头将这把刀连糖一起带过来,所以现在这刀只能飞过来。
宽大锋利的切糖刀是从扇炉子的老太手中飞出的,旋转角度、切入力道、飞行速度都拿捏得非常准。刀身极为滑爽地切入了脖子,并且稳当当嵌在那里,就像一页闸门顿时截断了余振扬的声道气流,也截断了余振扬大脑神经对身体各部位的控制。
刀子嵌在脖子里,头颅却没有掉下来,鲜血暂时也没有喷溅出来。余振扬的身体也定定地僵在马背上,睁眼张嘴,一时间也未曾从马上掉落下来。所以周围的人只是听到他发出一声不明其义的“当”声,并不曾有谁很快发现到他脖子上嵌着的切糖刀。
几乎与此同时,卖糖老头的步子往前踉跄了一下,手中的笸箩差点泼翻。但他很快就站稳,站得非常稳,一动不动,像在等待着什么。
也许老头是在等老太,因为不知什么时候那扇炉子的老太已经走到了老头的身后。
也许老头是在等切糖刀。余振扬的尸体终于晃荡了几下从马上栽落下来,但他的身体还没有来得及落地,切糖刀就已经回到了老头的手里。
也许老头是在等待身边的护卫和马车夫让开位置。朱可树突然之间从马车上跌落在地,带刀护卫和车夫以及后面反应快的其他人全都下意识地赶过去扶他,聚到只有出气没有进气的朱可树身边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朱可树虽然探出身体的姿势和幅度很尴尬,但还不至于掉落马车。让他掉落马车的是一块香甜的糖,一块看在眼里却没能吃到嘴里的糖块。
糖块真的是在眼里,黄黄的一大朵,已经将整个眼睛糊住。如果只是糖块糊住眼睛,朱可树肯定不会摔下马车。问题是糊住眼睛的是笸箩上最粗最大那根糖凌的根部,而这根糖凌滴挂得尖尖长长的前段已经直接穿透眼球,斜插到朱可树的脑腔里去了。
有谁会料到又甜又脆的糖凌夹杂了一定成分的长姜丝后会变得又韧又硬(原理类似于混凝土中加入钢筋),而又韧又硬的糖凌在力道和速度的双重作用下,其利其锐不输刀匕刺凿。虽然本质上它依旧是块香甜的糖,但这块糖除了可以吃之外,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刺入别人要害一击夺命。
就在余振扬脖子绽开鲜血喷溅的那一刻,做糖的老头老太已经上了马车。而当有人意识到朱可树和余振扬都遭到别人暗算时,马车在做糖的老头老太驱赶下已经冲出了二三十步,将队伍最前面开道的几个衙役差官全撞飞出去。
余振扬带的兵将都是在沙场上搏过命的,所以要比那些平时只知道耀武扬威的知府护卫反应快。这些兵将原来是在后面队伍里,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有人高呼“知府大人、游击将军被杀了,凶手驾马车跑了”后,这些兵将立刻催动马匹往前急追。紧盯住前面狂奔的马车,任凭它拐弯抹角穿街钻巷始终坠住了不放。而队伍中的几个信令兵则快速离开追赶马车的队伍,另寻道路打马疾奔。他们这是要抄近路赶到前面去,通知几个城门口的守军。让他们设障落闸,或者直接关上城门,总之务必是要将那马车堵在城里。
马车跑得不算快,但是街道也不宽。马车奔跑过程中再走些S形路线,后面的兵将就算已经追到马车尾端,却是没有办法将它拦下来。
马车一直奔到南城门,才被预先赶到的信令兵带着守城兵将拦下。但此时那已经是一架空马车,上面一个人影子都没有。做糖的老头老太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消失的,又是采用什么方法消失的。
刘焕接到报告后并没有赶到刺杀现场,而是派手下查验的高手过来搞清楚情况后再向他汇报。这其实是一个明智之举,更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的谨慎之举。
朱可树和余振扬被杀是件非常蹊跷的事情。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在来凤州之前相互间根本没有关系,所以不应该有共同的仇家。而且就算两人有共同的仇家,那仇家也没必要等到这两个人聚在一起时才动手将他们一起杀死。
所以刘焕觉得刺客很大可能不是针对他们本人下手,而是针对他们的身份下手。也就是说,刺杀二人是为公而不是为私。如果这个推论成立的话,那凤州城中最重要的目标应该是他刘焕,接下来的刺杀目标非自己莫属。甚至刺杀那两人本身就是个局,就是要将他诱到现场然后出其不意地对他下杀手!
想到这里,刘焕都开始有些佩服自己的睿智了。那两个刺客驾车而逃却没有出城,虽然他们依旧躲在城里的目的很难揣测,但一般而言杀人不逃的主要原因就是还有更重要的人要杀。凤州城里比朱可树。余振扬更重要的只有自己,而将已经发生血案的刺杀现场作为再次刺杀的场地也是别人很难想象的绝好设计。所以不管怎么说,刘焕不去现场都是正确的。
“不对,应该还有比自己更重要的人!只是他们还没有进城。”刘焕突然想到了什么,于是立刻带着众多兵将离开府衙,绕道西城门往城外普贤寺而去。
到了庙里他并没有对赵普和王策细说发生了什么事情,而其实到现在为止他自己也真的还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是心中估测而已。只说是此处存在危险,让他们赶紧随他进城。
赵普和王策也觉得刘焕神情很是诚恳,便也不为难他,随着一起进了凤州城。进城之后刘焕没将赵、王二人安排到驿站,而是带到守备使的府衙暂住。
这是刘焕的又一个明智之举,是个以防后患的挟制之举。被刺杀的是他的手下,但刺客的目的似乎还不止于此。下一个目标有可能会是自己,当然也很有可能会是这两个大周的特使。不过事情也可以反过来想,既然是针对蜀国官员的刺杀,那么会不会正是大周的人所操控的呢?否则怎么会前不出事、后不出事,偏偏他们在这里就出事了。
边关攻杀防御,什么样的情况都可能发生。攻占敌方城池的方法也无奇不有,包括刺杀将领、减弱军事指挥能力。从这一角度来说,刺杀朱可树、余振扬最有受益的还真是大周。唐之后,凤、池等四州的归属几经易手,最终被孟知祥收入后蜀境内。对此后周一直都有着心存阴影,这四州就仿佛后蜀用四支尖锥抵着大周的软肋。所以这样分析下来,说刺客是大周特使操控真就不是刘焕在胡思乱想,而是完全具有这样的可能性。
赵普和王策没到府衙就已经觉察出凤州城中情况不对,大街上店铺、住户都熄灯灭火的,到处有兵卒衙役提着灯笼火把到处巡查,一看就知道是出大事了。于是向旁边的蜀国兵卒询问怎么回事,这才知道朱可树和余振扬前往慧贤寺拜访完自己之后,回城就遭遇刺杀,双双毙命。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赵、王二人立马意识到刘焕将自己接入城内的真正用意,而且他们两个想得更加复杂深入。
一个边关大州城发生这样的事情,作为军事总长官的刘焕有推卸不掉的责任。而自己两人作为大周特使正好身在此处,那么刘焕完全可以将特使被拒关外之事与刺杀之事关联,就说刺客是针对大周特使而来,以此作为推卸自己责任的一个借口。
如果刘焕足够聪明的话,他还可以将两位特使正好到来的事情作为桥段,让刺杀之事成为他转罪为功的妙着,就说那两人是在协助他刘焕保护两位大周特使的时候遇害的。
刘焕甚至还可以在万不得已时将他们两个当成替罪羊。如果真的到最终都巡查刺客无果,而上层又不相信前面两条所谓妙计时,他可以将刺客的来历赖到他们这帮子突然赶到凤州边界的大周使队头上。
王策那天在朝房听赵匡胤说过,事情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大周局势依旧未能扭转的话,将会对蜀国与大周交界的几处军事重地的官员进行刺杀。从而导致其内部混乱,兵无将领、民无官抚,只能暂缓对大周用兵的计划。但是赵匡胤所有的计划步骤才刚刚开始,自己的出使还没能走进人家境内,怎么就已经开始采用这样的极致手段了?难道自己离开圣都之后,朝廷里又有新的变故?不会,这件事情应该只是一个巧合。但既然有人下了这样歹毒的手段,引起这么大的骚乱,那么背后肯定藏有别人无从知晓的真相。
赵普提出要到刺杀现场看一看。他是大周禁军谋策处的高手,不单是精通行军打仗的计策谋略,而且对案件案情的勘查辨识也有独到之处。这是因为赵普原先也出身江湖,是荆南平湖天眼先生的高徒。
但是赵普的提议遭到拒绝,刘焕有他自己的想法。刺客还没有找出,刺杀的现场包括前往现场的路径都是危险区域,自己和大周特使现在出现在那里很不合适。再有,他不想让大周的人太多了解到现场的环境和情况。不了解也就没有辩驳和解释的权力,这样在必要的时候,有些话要怎么说便全凭自己的需要了。
赵普和王策在凤州城里只住了两天,蜀王孟昶的圣旨就到了。旨意很简单明确,让刘焕马上派兵马护送两位特使前往成都。
也就是在圣旨到来的时候,赵普发现到蜀国的第一个异常现象。他们两个带领使队几乎是和送递出使明文的信使一起出发的,信使速度比他们稍快些。信使到达蜀国境内,出使明文则转由蜀国官家信道传递。
从路程上算,明文到成都然后圣旨至凤州,最快也要二十天的时间。但是回旨这么快就到了,前后算一下,可以看出蜀国的官道信件传递从凤州到成都也就十天左右的样子。那个年代官家信道都是用轻骑快马传送的。这也就是说,与大周相接的秦、成、阶、凤四州虽然离成都路途遥远、艰险难行,但如果蜀国兵马都像信道轻骑那样善于行走蜀道的话,一路急赶,十天内还是可以从成都直接赶到四州边关的。
其实赵普还不完全知道,这封走官信道的回旨还是慢的。蜀王为显示对大周特使来访的重视,是派内廷传旨官专程来送这份回旨的。内廷传旨官一路行走绝不会像信道轻骑那么快,这在回旨过程中其实多耽搁了一天多。所以早在蜀王旨意到达的前一天,刘焕便已经收到从军信道传递过来的一份燎角急件(紧急信件,在信封角上烧掉一点,既表示紧急,有可将内外信纸信封的烧损痕迹对比,看信件是否被偷看和伪造)。
这份燎角急件是枢密院事王昭远发来的。他听说了大周突然派来特使的事情,感觉这可能和自己所主持的边境易货有关。现在大周受南唐提税影响,国内粮盐短缺,物价飙升。而蜀国抓住此机会,征收大量粮食赶往周蜀边界,低价换取大周牛马、烧炭等物资。这做法显得很不仁义,有落井下石之嫌。还有就算大周特使此行不是问罪此事,那么也应该是来请求蜀国在粮盐方面给予支持,在双方的粮盐市场交易上优惠让价。这两件事情都是会对王昭远所筹划的大事有所影响的,所以他要刘焕在大周特使入境之后立刻停止所有易货行为,将已经拉到易货市场的粮草全部拉回军料场。一是不能让对方抓到蜀国低价易货的把柄,再一个让他们看到边界粮草、牛马市场上生意萧条,以此证明蜀国民间也无太多余粮存盐,让他们死了让价支持这条心。
王策和赵普虽然在府衙里住在,不能随自己心意行动,但他们早就预料到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之前已经安排人变换百姓、商旅身份坠在他们出使队伍的背后。当蜀地守军官员全力以赴围着他们这百十号人转时,正好让这些后续的手下可以从容观察蜀国边关城池的一些详细情况。
当观察到的一些信息反馈到王策手中后,王昭远自作聪明的举措也让王策有了入蜀境后的一大发现。周蜀边界市场突然间生意萧条,应该是蜀国官家勒令民众囤货不出。这不但加大了大周现在的危机状况,同时也是为下一步军队行动在积攒物资。另外在城南军料场里有大量军粮囤积,而且这两天又有大批粮草进场。这么多的粮食已经足够当地驻军吃上好几年,这在哪个国家都不是正常的现象。除非是不久之后会有更多人前来,而且是要进行某种长时间长距离的大行动,才会预先备下这么多的粮食。这样看来蜀国要对大周动手的说法应该不是虚言。
接到孟昶旨意,刘焕立刻安排人护送赵普和王策出凤城南城门,往成都而行。朱可树和余振扬的事情他已经很难交代,如果这两位特使再要在自己辖区出点什么事情,他挣钱的官家位置肯定得丢,吃饭的身体位置保不保得住也还难说。既然两个刺客动手之后没有出城,那么赶紧将特使送出城对自己来说不算是坏事。只要他们出了南城再走出个百十里,出了自己的辖区再出什么事情就和自己无关了。
但是越怕出事越出事。刘焕怎么都没想到,赵普和王策出凤城南门三十里不到,也遭遇刺局,而且是个攻击面很大的刺局。
只不过这次有惊无险,使队虽然被堵困在山与河沟相夹的狭窄地带,但赵普及时发现了山坡上的“藤缠石”。所以始终在原地不往前也不退后,然后指挥手下迅速连挖一横两顺三道沟。待坡上“藤缠石”移位对准他们位置进行施放时,那些石头都被横沟所阻,缠藤则被顺沟所陷。而使队位置一直是被处于被保护的安全区域。
这真的是个蹊跷的事情,刺客不是疯狗,不会见个官儿就杀。朱可树、余振扬两个人和赵普、王策根本归不到一类人里,甚至在各为其主的前提下是处于对立面的,但连续的刺杀为何却将他们先后都定为目标?
这件事情王策用了大半天时间终于想透彻了,不管之前的和现在的刺客是不是同一路人,但他们的目的却都应该是针对自己和赵普的。那天朱可树和余振扬是带着大周使队仪仗回凤州城时被刺杀的,刺客不认识特使是谁,却认识大周仪仗。所以仪仗出现,他们认定为首官员是他们要刺杀的大周特使,于是立刻下手。
但是刺杀大周特使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是要阻止周使入蜀?还是为了挑拨周蜀之间的关系?但不管出于哪种目的,收益者都不会是大周和蜀国,从这个角度分析的话,那些刺客应该是来自第三国的。
而平时睿智无比的赵普却对此事未发表意见,只是称赞王策推断准确。但他意味深长的语气和笑意中似乎隐藏着什么,有些事情的发生或许正是赵匡胤推荐他前来出使蜀国的目的。
刘焕在此事之后没多久就被降至阆中镇守使,成了个捉捉小贼的闲官。凤城镇守使换成了王昭远的亲信王威福,而且还临时兼代了凤州知府之职。只说是凤城知府是个重要的职务,不但要安抚百姓,协助边防,而且还有何邻邦外交的职责。所以吏部挑人调任比较仔细,需要好好斟酌。而其实是王昭远为了自己的官商易货计划能够顺利实施,故意从中搅和,阻止委任。让王威福一权独揽,然后完全按照他的意思办事
《五代界事策》中有:“……春末,周使至凤城,众官迎。酒酣各归,两官员遇杀,不知由。即之,守备更防,无人续究此事。”由此可见此事确为史实。
第十六章 让刺标自己杀死自己的杀招
落霞山卧佛寺寺背江朝南,西山东林,寺前是一道矮坡,草木稀疏。不过这稀疏草木间倒是建了些竹亭、草堂,摆设了些石桌石凳,香客、游人歇息其中倒也算得惬意。
全寺分两部分,佛堂大殿全集中于南边,这部分地势较高。北面是方丈、僧舍、经楼,这部分低矮下去。过了北面这片建筑群,便是寺庙的后门。后门连接一条直到江边的小道,可以让乘船拜佛的香客直接从此进入寺内,免得再绕道前山。
从理论上来讲,卧佛寺的所在位置和建筑格局既不符合风水学的择吉之道,也不符合世俗人伦的人情之道。
首先它的位置并非山抱水环,也不在山体正峰之上。而是位居连亘的偏峰低岭上,这在风水上为不取正伟。寺庙供奉佛家重尊之处,佛光普照,福泽众生。但寺庙背后却为佛祖慈悲留给阴生的地界,可偏偏此处有江水为阻,为阴晦气聚集不散的局相。正前方的矮坡虽不算高,但是也已超过寺门登阶。而且呈横拦状,是为近案顶咽、气不能舒的局相。
以上这些为不合风水之道。而从寺庙后门进入的一条道路,必须经过后面僧舍才能前往佛殿。虽然是方便了从江上水路而来的香客,但是女性香客从寺庙后舍经过,难免会被狎秽者胡想乱言。此为有悖人情之道。
其实在修建此寺庙时有懂风水、人情的高人提出过类似问题,但当时积缘募化修建此寺庙的高僧上觉解释道:“各种处修各种法。我寺供奉卧佛,卧佛朝天,天只一个,无风水之别。卧佛望天,思心如天空,不问人情。”
韩熙载日常都在朝堂行走,久未到这种有山有水有佛性的地方来了。看着青山秀水心情舒畅,所以离得寺庙大门还很远,就下了轿子自己步行。
王屋山依旧坐在一乘双杠小轿里,但那小轿一直紧跟韩熙载一步不掉,由此可见抬轿的两个人并非一般的人。轿帘全拉开着,王屋山一张俏脸不时探出轿子,表情悠闲像看风景。但如果真的只是在看风景的话,那她就不是王屋山了。
韩熙载和王屋山此次前来并没有预先通知庙里,两个人便服轻轿,除了轿夫和贴身佣人,只几个信马由缰的府客同行。韩熙载府中所养家丁、护院都已然是江湖招募、军中精选的厉害角色,那这些被奉为上宾的府客,他们的身份、江湖地位、身具的绝技就更不用说了。
到了寺门口,韩熙载的手下这才拿着名帖去往知客处,报知户部侍郎韩大人前来进香。
寺庙中平时常有官员皇室前来进香,僧人们也见得多了。所以并不慌乱,全按部就班以平常时的规矩接待。大知客出来迎接,众知客僧准备香茶、素点,手下童儿则往寺后去通知方丈。
王屋山随着韩熙载拾阶而上,迈步走进山门。但是在这山门口她突然停住了脚步,因为就在走入山门的过程中她觉出一丝异常来。
站在山门口,王屋山目光四烁,想把那一丝异常寻找出来。
她没有察看那些和尚和偶有经过的香客,因为这些人自有他们带来的那些府客和亲信防备着,就算异常也难以异动。她察看的是山门、是院墙、是门口塑像,因为觉察出的异常不是活的,而是死的、固定的,像是某种构筑,更像某种坎子行(专设机关暗器、奇门遁甲的门派)的坎扣设置。
王屋山原地转了几圈,却始终未能将感觉中的异常找出来。而这时大知客僧已经引导着韩熙载往寺里面走,先请到了知客处奉茶。王屋山眼见韩熙载已经进去,便赶紧跟随在后面。这是刺客行的经验做法,既然找不出异常来,那么离开有异常存在的位置就是最为明智的选择。而且某些异常感觉很可能是故意留下的,是刺局里的诱儿,让保护刺标的高手觉察并进行追查,从而疏忽了对刺标的保护。所以刺行中的高手在面对一些不能准确辨出的异常时,好奇心、好胜心都会放淡,只是将自身防护进一步加强。
到了知客处门口,王屋山在背后拉住韩熙载,很小声地说了句:“免去一切僧俗客套,直接找慧悯大师。”
慧悯大师不用找,谁都知道这个时候他肯定会在藏经阁里。韩熙载也不用知客僧和僧童前去通知,直接和王屋山带着手下径直往后面藏经楼而来。
半路上他们遇到了方丈,这是知客处接到韩熙载名帖后让僧童去通知的。这方丈慧世大师虽然是个方外之人,但经常接待进香的达官贵人,所以不止一次听到过韩熙载的名头。知道他的职位看着不大,其实却是朝廷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所以见到韩熙载后不敢有丝毫怠慢,主动邀请他去方丈室待茶。
韩熙载拒绝了方丈慧世的邀请,只简短说明此来是找慧悯大师求教的。正所谓“拭得心如明镜,才能拜得真佛”,所以他要先解了心中疑惑,然后再去拜佛进香。
慧世觉得韩熙载所说是在人情佛理之中,便也不强请,只是随着韩熙载一帮人一起往藏经阁而来。
虽然没有人事先通知慧悯,但在离得藏经阁不远时,方丈慧世已经悄然示意身边弟子先行赶去藏经阁,把一些必要的事情整理妥当。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这慧悯大师虽然是个得道高僧、神仙般的人物,很有一番灵通、神通。但是此人平时只沉迷于研理悟玄,常常多时不加清理洗漱,衣着发肤凌乱肮脏。而且入迷之时行为也很是不羁,常常袒裸身体在藏经阁里打坐冥思。这要在平时还无所谓,进到藏经阁里的都是寺内僧人,大家都见怪不怪。可现在是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韩熙载要见慧悯,而且身边还带有女眷同行,要是撞上慧悯那不雅的样子会非常尴尬。
藏经阁的结构是垒石台上再加建了两层木楼,垒石台正面有三十几节的青石阶可直达藏经阁门口。到了这里,韩熙载示意其他人留下,包括王屋山。自己则跟着方丈慧世拾阶而上。
王屋山站立在青石阶下,抬头看着韩熙载和慧世拾阶而上。但那两个人才上了三四节石阶的时候,王屋山突然轻喝一声:“等等!”
韩熙载站住了,并且转身用询问的目光看着王屋山。慧世也站住,他一个有修为的出家人,不便直接盯视王屋山无比妖艳的身材和娇媚的面容。所以只能合什垂首朝着韩熙载轻声问道:“韩大人,贵府女施主是觉得有什么不妥吗?”
韩熙载没有说话,只是看着王屋山,他知道这个女人说“等等”肯定是有她的理由的,而且是非常准确、非常重要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