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rfallinlove
小时候,不管在学校,还是图书馆
都会看到这样两句话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还有神马投身知识海洋诸如此类的
当时看得真是豪情万状
恩,一定要读书破万卷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啊
后来读到庄子,于是看到了这句话的全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原来这标语是删节版哪
庄子的意思,分明是,生命有限,知识无限
如果把有限的生命全部用来求知,还不累死我啊?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法自然
在他眼里,一切都该顺其自然
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天寒添衣,
至于吃什么穿什么住哪里,不需要与人比较
知识也是一样,学以致用就可以
天下本事再大的人,也不可能无所不能
时间可以用来学习,
也可以用来创造财富
更可以用来享受生命
爱读书的人未必比不看书的人高明
道理可以是学来的
也可以是生活中悟出来的
所谓知识渊博
不过是因为兴趣在此而已
来啦来啦,不好意思,今天晚了点
瞎忙活一场
回来又下暴雨堵车
吃完晚饭就开始整理昨天没写完的了
这一篇花费了我好多心血啊
明天怕没力气继续更新了
不过还会上来的
有童鞋闲扯也行哪
。。。
要8湾湾的童鞋们
明天再说啦
今天这篇马了近万字
眼睛看东西都模糊了
要好好做个眼保健操
敷点中药消除疲劳才行
第十三篇
“天佑女王”
-----英联邦国家一二三
英联邦,他的前身是大英帝国
由英国与其他52个前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的联合体
一次世界大战后,
英国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
面对这种情况,
英国在1926年的帝国会议上提出
英国和已经由殖民地成为自治共和国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
“自由结合的英联邦的成员”
彼此“地位平等,在内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隶属
唯有依靠对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统一在一起。”
(曾经有同学问我,都是英国人的殖民地,为毛没有美国
额,原因其实很简单,
美国的独立,是原“英国叛民”通过战争打出来的
其中还有法国灌输的民主自由,出钱出人,才得来的,
和后来谈出来的独立,自然不一样)
今天主要说说英联邦系列的几个大国
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无论从国土面积,经济实力,还是对世界的影响力的角度看
都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那么首先来说加拿大
加拿大这块地方,
最早的原住民也和米国一样,是印第安人
两者后来的命运也相仿,
如今加拿大的土著人口现在比华人还少
不过和美国不同的是,
最早到达这块土地的,是法国人不是英国人
1535年,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命令他的航海家杰克斯去探寻新世界
就是想找一条通往印度的航道
杰克斯首先来到了圣劳伦斯海湾,
沿着河流而上,他来到了魁北克
当地的印第安人告诉杰克斯,这里是Canada
印第安语Canada的意思其实就是部落,村庄
杰克斯回国以后就向国王汇报了他到达的地方是CANADA
后来不断有法国人,英国人移居到此
直到1756-1763年,
英法在人家的土地上爆发七年战争
法国战败,于是从那时起,
加拿大正式成为英属殖民地
在日不落帝国江河日下之后,
殖民地也纷纷开始独立运动
首先是内部自治,然后是争取外交独立
终于在1931年成为英联邦成员国,
与英国有了平等的地位
可是还是遗留了一个尾巴,无修宪权
直到1982年,女王签署《加拿大宪法法案》
加拿大议会才获得立宪,修宪的全部权力,
真正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
国家独立了,可英裔法裔的遗留问题还在
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
英国人和法国人,就很难做一家人
说法语的那帮在不断要求独立
最早把魁北克建设成一个城市的,是法国人
结果做毛皮生意和鱼贩子英国人越来越势大
好嘛,打不过你单过还不成
还真不成
公投办了一次又一次
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功败垂成
搞得加拿大总理也急了
于是加拿大最高法院最终裁决
魁北克以后再单方面搞公投所获得的独立不被承认
要获得联邦及其他省的同意才可以
这下可算消停了
不过,法裔的闹腾也是好事
这导致加拿大在处理很多国际事务时不敢轻易追随英美
尤其是不敢参战,一旦搅合进去
很容易给魁北克分裂主义人士口实
加拿大能发展成今天这样一个发达国家
除了丰富的资源,吸引人才以外
还和上个世纪的两场战争有关
一战结束后,
加拿大和英国取得“平等地位”
二战开始前,早在1937年,
加拿大总理麦肯齐就告诉英国自治领事务大臣马尔西蒙
说如果希特勒背信弃义进攻英国,
所有的自治领都会全力援助英国
“会有很多加拿大人焦急的游过大西洋来。”
为表忠心,他甚至在柏林和巴黎的演讲中,采访里,都表达了这个意思
但同时,他的两位同僚却劝他,
不要这么肯定,应该中立和观望
总理麦肯齐却很矛盾,
在二年后,他还是在议会演讲中公开说
英国处于战争状态,加拿大也处于战争状态
后来日记中又流露出后悔的意思,
觉得自己不能站在一边倒的立场上谈对外事务
所以当1939年9月,希特勒真的拿下波兰的时候
英国对德宣战了,
而加拿大并没有立即表示响应
这个曾经被誉为忠顺的“大英帝国的长女。”
在女王最需要支持的时候,犹豫了
这一点,还不如澳大利亚,新西兰
他们仍然以大不列颠马首是瞻
当时的英国人甚至担心这个“长女”会保持中立
虽然无论从道义上,还是感情上,
加拿大都不可能坐视英国陷入战火不顾
讨论整整用去了一周时间
加拿大才决定在承担“有限责任”的前提下有效合作
在宣战之初,加拿大人这样构想
不派军队参战,只向英国提供战略物资
让英国海军的力量为加拿大筑起一道安全的防线
但纳粹的BH超出了加拿大人的想象
局势的急转直下,
让一贯依赖英国军事保护的加拿大谋求新的出路
他们不得不考虑自身的防御问题
于是加拿大开始加速建造舰船,扩大军备
一直以来,加拿大都是实行志愿兵服役制度,
二战之初也是如此
随着战火的逐渐蔓延,
加拿大海军的伤亡人数不断上升
加拿大不得不考虑实施征兵制
关于这个问题,英裔法裔又开始内讧了
绝大部分的英裔支持政府征兵
而法裔则不愿为保卫英国而战
反正法国已经投降了
1942年就这个问题,加拿大展开公投
结果是64%支持,36%反对
而在魁北克反对的占到72%
不管民意如何,
加拿大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一个沦陷的英国,对于加拿大是灭顶之灾
这直接影响到对英贸易,加拿大的农业生产
驻扎英国的两个师的加拿大陆军精锐和有丰富经验的空军都可能损失殆尽
英国完蛋了,北美也很难独善其身
而对当时的加拿大来说,
本国的军事力量根本不可能有效防御纳粹
加拿大唯一的选择是,向美国靠近
对于美国来说,这是瞌睡遇到枕头
有了加拿大的协同防御,
也更有利于美国本土的安全
很快,麦肯齐总统在边境上与罗斯福会谈
双方达成协议,同意在两国代表完全对等的情况下
成立“常设联席防务委员会。”
这是加美合作的开始,关于这个协定
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是热烈支持
当麦肯齐高兴的致电丘吉尔报告协定内容的时候
并没有得到丘吉尔的赞许,
显然他对加拿大人竟然寻求白头鹰的庇护感到恼火
他感觉到战争改变了这个曾经的帝国和“长女”的关系
但是形势所迫,他也只好望洋兴叹
客观的说,
加拿大是二战中对英国支持最大的国家
从一开始的倾举国之人力,物力
到后来的休戚与共,并肩作战
在法国人投降,苏联人打酱油,
那段最艰难的时光里
是加拿大人始终如一的坚持支援英国
军事上,加拿大积极参加并负责实施“英联邦空军训练计划”
这个计划是二战时期一项规模空前的军事合作计划
加拿大的地理位置,
使他能够成为英国支撑战争的后方基地之一
由于他地处北美,
本土不是战场又地域辽阔,人口稀少,气象条件复杂多变
所以非常适合建立安全的空军飞行训练基地
以英伦三岛之狭小,
实在缺乏训练飞行员的场地
而加拿大是英联邦国家中距离英国本土最近的国家了
自然是最佳选择
不过,加拿大在支持英国的同时
也对英国还以宗主国的姿态唧唧歪歪很反感
加拿大并不允许外国的军事存在
就算是英国皇家空军,
也必须在加拿大控制的基地进行训练
如果不是战争的到来,这项合作或者会流产
战争造就了合作计划的成功
英联邦空军计划很快开启
加拿大在全国各地设立了74个各类飞行学校和飞行基地
源源不断的训练飞行员,技术人员。支援前线
这里训练的成员来自英联邦各个成员国
有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也有一些美国人
从战事开始到结束,
这个计划为盟军培训了十三万名飞行员
而此计划的后勤支持工作人员,也达到十万人之多
此计划的预算总费用达到了6.5亿加元
其中英国只愿意负担2.18亿加元,
其余的部分由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分担
这三家中,
加拿大要承担72.5%,澳大利亚22.5%,新西兰5%
实际上,计划赶不上变化
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这项计划花费了22亿加元
而加拿大政府承担了16亿加元
敦刻尔克撤退后,英国人撑不住了
向加拿大请求海军支援
加拿大政府马上派出所有的,
也就是四艘驱逐舰,直奔英吉利海峡
帮助英国海军防御德军渡海入侵
而加拿大的陆军同样杀入战场,
建立防线为败退的英军留下了喘息的机会,再重振旗鼓
整个战争时期,
加拿大有48个皇家空军中队编入盟军参加军事行动
还有一大批加拿大军人直接在英国皇家空军中服役
至少有一万名加拿大空军,在对德夜袭中牺牲
加拿大皇家海军则在北大西洋担任护航的重任
同时参加了盟军在欧洲境内的登陆战,包括西西里,诺曼底。。。。
军工生产方面,加拿大一样给予全面支持
敦刻尔克撤退让英军失去了所有的重型武器
需要武装的部队至少是75个师
这种繁重武器的生产在当时的英国本土根本无法完成
不列颠空战已经把英国人的工厂炸得稀里哗啦
计算恢复生产,也没法保障生产
美国人,指望不上,人家只收现金买军火
英国人哪来那么多现金,
而且英国人也不愿依赖美国
(再说武器型号也有差异)
在所有的英联邦国家中,只有加拿大工业化程度最高
军工设计也一直仰仗英国
找加拿大供应军火
一来,现金不是问题
二来,型号不是问题
加拿大生产的军火,本国军队只用到30%
大部分都供应给了英国军队
当然军火产值也日益见涨
不仅军火,工农业产品也源源不断的运往英国
在战时,加拿大的一半用度,几乎都供给了英国
当然反过来,
也刺激加速了加拿大经济的发展,以及军工业的生产水平
从轻重武器,到舰船,到飞机,到运输工具到装甲车
战争期间,加拿大共生产了将近100万辆机动车辆
盟军的大量订货,
让加拿大的工农业加速度的发展
同时,开发矿产,建核反应堆
如果说两次大战肥了美国的荷包
那么战争给加拿大人带来的,是一个世界工业强国的基础
除了军事,经济方面的援助,也是不遗余力
战争让本来就陷入经济危机的英国更加捉襟见肘
美国人落井下石,
要求军火买方“现金购买,自行运输”
加拿大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向英国提供额外的加元供应
和平时期,
加拿大经济对美国是长期逆差
对英国及其他英联邦国家顺差
战争打破了这种平衡,
海外市场锐减而美国的贸易却增加
英国的订单,都不得不从美国这边进口来完成
贸易逆差越来越大,加拿大面临了双重困境
一边是英国的顺差没了,还得帮他筹措资金
一边是美国的顺差加大,而且还是进行时
加拿大不得不实现外汇管制,扩大出口减少进口,并且增加黄金开采
(英国人的黄金储备,早在1940年就用光了)
最后,加拿大不得不禁止一切从英镑区以外的进口物资,
同时也减少对英国的进口
但这无法改善对美的贸易逆差局面
1941年,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号称是援助英国
可以先给英国人军火和其他战略物资,暂时不支付现金
这让加拿大感到不安,
非常担心英国真的把原材料,食品和军火的订单都转到美国
那么刚刚发展起来的工业,就面临严重的打击
为了扭转局势,
加拿大主动靠近美国,主动提出合作
并且很快达成协议,麦肯齐和罗斯福签订《海德公园宣言》
按照这个协议,
美国增加从加拿大的进口,减少加拿大对美贸易赤字
同时,加拿大为英国生产设备与军火所需的零部件,
原本是加方向美国购买
现在改为英方向美国租借
这样大大改善了加拿大的财政危机
美国对加拿大的进口果然急剧增加
加拿大经济一时之间空前繁荣
经济有起色的加拿大没忘了给原宗主国提供援助
1942年,加拿大向英国提供10亿加元援助
第二年又制定“互助法案”
为英国提供价值20亿加元的军火和食品
加拿大的互助一直延伸扩大到更多英联邦国家,甚至到了中国和苏联
整个战争时期,加拿大对英国的援助总额达34.68亿加元
加拿大的全部战争费用是180亿加元,
五分之一直接捐赠给了英国
如果没有美国人的合作,加拿大恐怕也有心无力
但这一合作影响深远,战时加美合作支援英国
战后的结果,
是加拿大和英国渐行渐远,而和美国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二次大战改变了世界各大力量的格局
加拿大也迅速崛起
以当时不到1200万人口的国力
竟然先后派出108.6万人的公民参加军队,支援英国
盟军中参战人数仅次美英
当时18-40岁的男性中有40%都在战争期间服役
或者绝对数字上,
加拿大贡献不如英美苏,但人均算,已经大大超过美国
等到战争结束的时候,
加拿大已经成为美英的一个重要盟国
拥有世界第三的海军,第四的空军,
和一支规模大,战战斗力强,装备精良的陆军
战后的加拿大,保持了稳健的经济增长,
逐渐跻身世界最发达国家的行列
战争打掉了一个日不落的帝国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北美双雄,美国和加拿大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一起说
他们的历史虽然完全不同,
却因为同一个人而殊途同归
澳洲的历史比较久远,
早在四万多年以前就有人居住
那里的土著到今天还有40多万人口
澳大利亚这词的意思,是南方大陆,
来自拉丁文terra australis
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曾经过这里
同一年,荷兰人也登陆过此地,并取了名字叫做“新荷兰”
不过,这样的打酱油没有改变历史
真正影响巨大的,
是1770年的英国人库克船长
他发现了澳洲东海岸,并宣布这块土地属于大不列颠
郑重命名为“新南威尔士”
在库克船长发现澳洲的前一年
他登陆了另一个大洋洲国家新西兰
新西兰5000万年都无人居住
直到公元十世纪才有来自库克群岛和塔希蒂的波利尼西亚航海家坐着独木舟来到这里
此后的几百年,这里都是不断移居到此的毛利人乐土
1642年,荷兰航海家塔斯曼来到这里
不过在他企图登陆时遭到毛利人的攻击
只好迅速离去,但还没忘了给这片土地取个名字叫Nieuw Zeeland
这是荷兰的一个地区的名字
塔斯曼失败了,一百年后的库克却成功了
他们是第一批成功登陆的欧洲人
于是传教士来了,打渔的渔夫来了
不过,直到1840年,
这里还不是英国人的天下
当时毛利人还有10万人,
而整个欧洲移民不过2000人左右
大部分还是渔民,靠海住着
白人团体请求英国提供保护和法律援助
于是毛利人和英国王室在岛屿湾的怀唐伊签署《怀唐伊条约》
这条约使新西兰成为英王室的殖民地
当然也有人说这是新西兰的建国文件
这条约规定,先来的开拓者毛利人按他们的意愿继续拥有他们的土地,森林和渔业
但是要答应建立一个政府,使全体人民都过上和平法治的生活
此后,不断有英国本土,爱尔兰,甚至其他欧洲国家的人民来到这里
这里的土地适宜耕种,
很快,这里修建了铁路公路,,盖起了农场
白人移民越来越多,而且带来了一些疾病
被传染的毛利人,一个感冒就能要了命
加上英国政府不断要求他们卖地
这让毛利族人感到非常不满,继而愤怒
他们开始联合起来对抗殖民政府
此后开启了十年毛利土地战争的序幕
热兵器和冷兵器的遭遇战,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不过这场实力差距甚远的战争,
英国人也不是无往不利
毛利人曾用堑壕战,打了英军一个措手不及
英国人一阵炮轰之后以为毛利人都完蛋了
等他们前进之后,
堑壕之下的毛利人挥戈而起
十分钟内干掉了一百多个英军士兵
但这改变不了战争的结果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
毛利人比美洲的印第安人,
澳洲的土著还是要幸运点
他们没有遭到那么严重的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