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来一回顾,818大白兔的成长史

  先回一个会是沙花么
  盛夏灿烂
  
  我多嘴提老金头干嘛
  不过,对他的看法依然没变
  从敬佩到鄙视之,
  花了十几年的时间
  这人才华好,文笔一流,
  人品却实在是不咋地
  再多说,就他一人和他的书
  也够我开贴说一个月了
  引用历史背景,人物也不是不行
  颠倒黑白就讨厌了,尤其是他小说还写得好
  故意为之是一定的
  尹志平改姓,那是人家道教协会抗议了
  不改名电视就别播了,要打官司的
  。。。
  
  @玲的杀生丸大人
  
  不用介意这个
  喜欢什么又不是罪过
  就像我刚才说的,我不喜欢金老头
  但仍然喜欢他笔下的不少人物
  这不矛盾
  
  粉漫画也好,音乐也好
  不为人家和自己国人吵得死去活来就行了
  从这一点看,韩粉做得比较过
  
  
  @紫燕落青泥
  
  看到了,这就回复你
  
  @紫燕落青泥
  
  关于日本和清朝的问题
  
  首先,允许我叨叨一句题外话
  上一页,我看到有位童鞋提到鲁迅先生说的
  奴隶和做奴隶不得的时代
  他那一代也是急了,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我倒是感觉恰恰相反
  中国人倒是最不愿做奴隶的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再看其他国家
  日本人敢动天皇么,连非议都不敢
  英国女王不还高高在上么
  养着王室的国家还有不少
  可中国呢,
  没有谁的血统了不得到不可侵犯
  改朝换代是寻常事
  普通百姓确实是只求有顿安稳饭吃
  太平日子过就够了
  但是这也是有底线的
  是哪个民族做皇帝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不能侵犯我的信仰
  看到这里不少怕是会笑
  中国人有信仰么
  当然有,儒家思想在很长很长时间
  乃至现在,都深深影响了国人
  中国人的家国天下
  对于士人来说,最高理想是治国平天下
  对于平民来说,就是修身齐家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剃发令,就触犯了这个底线
  才会引起那么多激烈的反抗,宁死不屈
  百姓反对的是,不是异族统治而是异族压迫
  这和知识分子的气节,不能说是一码事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反清复明越来越不成气候的道理
  因为后期的反抗,就只是知识分子阶层的事了
  
  为什么百姓后来不参与反抗了
  这话分两头说
  一方面,武力杀戮
  另一方面,是极力的安抚
  首先,礼葬崇祯皇帝及皇后
  终清朝全部时间,
  明十三陵不曾被盗掘过
  乾隆看上点木材,
  也只是以修缮为由偷梁换柱
  对比一下吧,之前所有的朝代更替了
  前朝的王陵全部盗掘得一塌糊涂
  康熙南巡,6次派遣官员拜祭孝陵,5次亲自谒陵
  乾隆6次南巡,次次到孝陵拈香祭酒
  祭拜,那都是三拜九叩的大礼
  康熙在第三次拜祭孝陵时,亲手写下“治隆唐宋”四字
  让曹寅制匾,,“悬置殿上,并行勒石,以垂永远”。
  对朱元璋的评价,到了空前的高度
  意犹未尽,他还接着说
  “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
  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
  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
  
  在这里重点是“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
  既然明代制度如此完善,“咸极周详”,
  那清代理所当然要加以继承了。
  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清承明制”。
  对于这一点,清代的统治者是不避讳的。
  康熙帝就曾反复提及
  “明太祖旷世英雄,超轶往昔,规模典章,我朝尚多徵据”,
  “朕观明史,……我朝事例,因之者多”。
  事实确实如此。明代的典章制度到清代大部分都得到了保留,
  最主要的如中央不设宰相,以内阁作为辅政机构,相权分归六部;
  地方设总督巡抚;监察方面,中央仍设六科给事中,地方则是十五道;
  司法制度上仍是三法司,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而这些制度,主要创立于明初,由朱元璋一手厘定。
  由此观之,清代君主对明太祖的高度评价也就不足为奇了:
  肯定了明太祖,其实就是肯定了明代,特别是明代的典章制度;
  而肯定了明制,就是肯定了与之相因袭的清朝自身制度的合理与合法性。
  
  不仅是拜祭明皇陵,沿用制度
  同时他们还记得拜祭孔陵
  康熙南巡归途中经过山东曲阜,亲诣孔庙参谒。
  《清史稿》记之甚详:
  “戊寅,上次曲阜。己卯,上诣先师庙,人大成门,行九叩礼。
  至诗礼堂,讲易经。上大成殿,瞻先圣像,观礼器。
  至圣迹殿,览图书。至杏坛,观植桧。入承圣门,汲孔井水尝之。
  顾问鲁壁遗迹,博士孔毓圻占对甚详,赐官助教。
  诣孔林墓前酹酒。书‘万世师表’额。留曲柄黄盖。
  赐衍圣公孔毓埏以次日讲诸经各一。免曲阜明年租赋。”
  孔子在历史上的地位,大家都知道
  康熙对他的拜祭,
  实际上是表明一种儒家信仰文化的传承
  
  不要小看了这样做的力量
  当时的南京,是反清最激烈的地方
  可当康熙去拜祭孝陵的时候
  上至“垂白之叟”,下至“含哺之氓”,“父老从者数万人”,
  康熙表现出来的恭敬谦卑,百姓不会全无感觉
  与此同时,减免各地钱粮,减免赋税
  不仅如此,给抗清的明臣修墓厚葬表彰
  连死守江阴的阎应元,后来都给修了个祠堂
  
  满清能够享国祚两百多年
  和他苦心经营的“满汉一家”氛围是分不开的
  (做没做到先不论,起码造势是成功了)
  
  这里再来回答紫燕的问题
  日本入主中原会怎样
  这要看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对待百姓
  如果政策对了路子
  我认为五十六民族变五十七个是完全可能
  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说
  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
  日本人了解中国人,
  比中国人了解日本人多得太多了
  我接下来说说,
  日本人在侵华前到底怎么打算,做了什么
  
  
  还在写鬼子的部分.历史假设一下还是很可怕的°还有一点很重要的,鬼子对兔国的关注不少于我门对辐娃的关注~感觉论坛里除了美分五毛,日元也是一大币种。
  @同仔在江湖 
  
  那就先搁在一边吧
  成系列的放在一块儿
  (*^__^*)
  @不长翅膀的鱼  @小鸟欲飞
  
  千万不可小看日本鬼子
  有时候看历史都看得背心发凉,胆寒
  日本侵华,也是有不同理论指导的
  如果他们选用了不同的策略
  而且不把战线拉那么长
  或者委员长不是差点和德国结盟,而是真和德国结盟了
  我都不敢想了。。。。
  @连江夜雨
  
  明天中午我有空,来回答你如何?
  
  我又要更新小日本的了
  算是回复紫燕童鞋的问题
  如果日本占领了中国。。。
  
  里面也拉拉杂杂写了些湾湾的日据时期的情况
  大家不妨看看
  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不一定都切题
  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如果日本占领中国
  
  如果日本真的占领了中国,
  简单的分会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参照当时对朝鲜的做法
  具体是这样的,
  强行推广日本文化,
  给朝鲜人改日本名字,
  禁止在学校内使用朝鲜语
  严格控制私立教育,限制或者直接关闭
  除此之外,
  什么天天读效忠天皇这些东西
  参拜日本神社,遥拜日皇宫城
  这些都是文化方面
  
  然后,就是掠夺资源了,
  当时朝鲜人口80%是农民
  那就夺走土地,
  搞土地房屋证明规则,土地建筑规则
  剥夺了朝鲜人对土地和建筑的所有权
  再就是矿业,林业,和渔业的掠夺了
  简而言之,文化灭绝加吸血鬼统治
  
  第二种,参照东北地区
  对于土地,各种资源的掠夺基本一致
  区别有两个方面
  一是文化方面
  首先是强制推行义务教育,
  适龄儿童必须进入由日本人开办的小学读书
  采用中日文双语教学,
  目的是培养东北人和日本人沟通能力
  缩短中学学制拉长小学
  目的应该是培养好工人,却不需要你多思考
  开设日满亲善课,确认满洲国的国家认同
  鼓吹王道乐土,五族协和,去中国化
  这点很失败,中国人一向不迷信啥政权
  但对大中华的民族认同,
  才是骨子里的,分久必合
  宣传博爱,拜拜孔子像等
  
  二是大规模工业化建设
  这个留在后面细说
  
  
  如果日本真的占领中国
  根据当时他们国内的各方论调来看
  第一种政策几乎不可能
  第二种可能还会改良得更“和谐”
  
  为毛我有这样的判断呢?
  因为对于中国这广袤的土地
  和日本拥有过的其他殖民地完全不同
  日本人有一个做了几百年的梦想
  按照丰臣秀吉的计划
  入主中原,建都北京,把天皇搬到北京
  他自己做个宁波的诸侯王。。。。
  日本在此后的岁月里从来没有间断过这种构想
  
  不管是因为大陆情结,资源有限
  还是自然灾害太多,缺乏安全感
  他们对中国大陆的觊觎只增不减
  时间到了近代,
  日本人也走到了离梦想最近的时刻
  
  事实上,在侵华之前,
  日本人一直在悉心研究汉人被外族征服的历史
  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有计划有步骤的采取行动
  为此他们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
  也培养了不少亲日的文化精英
  
  什么同文同种这样的概念也开始推广
  他们充分研究比较了中国历史上主要入侵者
  认为自己和中华文化,是最接近的
  同时也是最有资格“拯救”中国的
  为什么自认有资格呢?
  因为“中国”不应是地理的中国,
  而应该是文化的“中国”
  
  具体来说,中华文化的早期
  就有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观念
  这也是一种文化中心论
  日本人一向认为自己得到了孔子的“中道”
  实现了孔子的“春秋之旨”
  所以当中国大地上只有出现异族统治
  日本人就会认为“已无中国,已无华夏”啥的
  
  一个阳明老大的日本粉及这样提出
  从人的观点看,有中心,就有夷狄
  从天的立场看,则没有中国,没有夷狄
  因此,谁真正得到了孔子之道,谁就是中心
  继而,论证日本对中国的入侵有理
  
  儒家经典有两个方向
  一个政治认同,一个文化认同
  很长时间以来,
  在中国本土二者是统一的
  
  所以顾炎武会说,改朝换代,是亡国
  而异族统治,则是亡天下
  正因如此,明亡之后,
  才有不少明人流亡日本
  他们希望同样儒教文明的日本来复兴大明
  
  对于信奉儒家思想的日本人来说
  政治上自认是日本人,
  文化上却以孔子精神为信仰
  在中国古籍传到日本的时候,
  他们会自动无视掉中国和夷狄的词汇
  
  他们的日式理解孔子法,
  恐怕孔子看了都不知道该哭该笑
  孔子里有这么一段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段话的意思很简单,
  也就是孔子想要到九夷之地去居住
  一个学生就说,那个地方很简陋啊
  孔子回答,君子在那里住,就没什么简陋了
  这个九夷具体在哪儿呢,
  一般人认为就是朝鲜
  离孔子山东老家近嘛
  可日本人不这么看
  他们的老师就告诉学生
  这是中国动乱了,孔子生活得不好
  就要到日本来,九夷就是日本呀
  我们万世一系,不像中国国内那么不太平
  
  既然孔子都投奔日本了,
  那日本以“同文同种”之身入主中原,是不是很合理呢?
  甲午海战之前,
  日本的严肃文学,都是用汉字书写
  表示,这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看看的
  战事结束后,
  却是中国学者不断向东看
  去日本留学
  
  当时有个日本人写过这样一段话,我原文照抄
  大家不妨看看
  他的主张是大东亚共荣的前身
  以合一的亚洲对抗白种人的西洋文明
  
  “凡社会由一种族成者,亲爱之情为厚;
  亲爱之情厚,则伦理自存。
  伦理存,则和顺之习成性,和顺成性,则尊父老;
  尊父老则裁制者起;裁制者起,则协力分劳;
  协力分劳社会因以创焉。
  故社会以一种族成者,其秩序自成族制;
  族制既定,则人民自治。
  而自治所重在教化,不在法律也。
  故汉土上古,以无为治天下。”
  
  在他看来中国日本同文同种,
  于是对满清无能表示痛心疾首
  他洋洋洒洒写下清朝九宗罪
  首先,和西方人签不平等条约,受白人侮辱,开恶例
  清廷割让香港,会进一步殃及东方各国
  清廷屈服俄国,俄国势力入侵黑龙江
  清廷将藩国越南让给法国
  清廷没有管好缅甸,让英国人占了
  清朝盗贼横行,人民萎靡,鸦片小脚,思想拘束。。。。。
  简而言之,清朝病入膏肓,日本责无旁贷
  
  
  
  责无旁贷的日本支援中国了吗
  最初还算是吧
  从1896年到1906年,
  大量的中国学生来到日本
  一年能达到8600人,这样大的数字
  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留学运动了
  
  他们跑到日本学习西洋文化
  结果得到了很多日化的西方知识
  也在汉语里留下了很多日本词汇
  辛亥革命的先驱,GMD的大员,
  TG的南陈北李
  三分之一中共一大代表,,都曾东渡日本
  
  日本的书籍翻译也进行的如火如荼
  民国建立十五年,
  有956本日文书译成汉文
  中国的白话文运动,
  他的前身文言合一运动
  也是受源自明治时代的日本的文言合一影响
  大量的日本造的新名词,也直接被中国拿来使用
  (取缔、取消、引渡、样、手续、的、积极的、
  消极的、具体的、抽象的、目的、宗旨、权力、义务、
  当事者、所为、意思表示、强制执行、第三者、场合、
  又、若、打消、动员令、无某某之必要、
  律、大律师、代价、让渡、亲属、继承、债权人、债务人、
  原素、要素、偶素、常素、损害赔偿、各各、法人、
  重婚罪、经济、条件付之契约、从而如何如何、卫生、文凭、盲从、同化
  这是民国初年的统计,后来更多。。。。。)
  
  影响不会仅仅限于文化,
  还有体制改革和社会改良
  戊戌变法几乎照搬《日本变政考》
  伊藤博文,也抓紧时机来中国打算做点什么事
  当时甚至有人提议,
  直接聘请伊藤当中国首相推行新政
  不过,政变发生了,葬送了这个构想
  (这一刻的日本,离中国政权的核心,一步之遥啊)
  伊藤也只好回国了
  
  变法源于日本,
  革命同样源于日本
  孙文全世界溜了一圈,最后还是落脚日本
  他认为日本是天然盟友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孙文逃亡横滨
  剪掉辫子,穿上日本人剪裁合体的西装,留起小胡子
  按照他的回忆,留起胡子,
  可是毫不费事的冒充日本人
  此后他改良了日本的学生装,
  穿上了著名的“中山装”
  那衣服后来成为国共两朝国服的样本
  
  孙文本名逸仙,
  中山是取自他的日本名中山樵
  在日本人的大力支持下
  孙文成立同盟会,六条政纲中的一条
  就是主张中日两国国民的联合
  
  孙文的革命,
  日本外务省出钱出力,还出命(黑龙会)
  对于日本来说,是正合他意
  主张“中日一体,共存共荣”由来已久
  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以ZN称呼中国
  隐含的意思,就是支为分支,正宗的在日本
  
  不要小看了当时“中日亲善”的力量
  对于这种华夏正宗在日本的论调
  当时的不少大学问家,对此都持认同态度
  辜鸿铭甚至在日本的演讲中这样说到
  “日本人才是中国人,相当于唐代的中国人,
  那个时期的中国精神,就好比盛开的鲜花繁盛到了极点,
  在日本还保留着大部分,
  在中国因为元朝和之后的游牧民族的蹂躏已经被破坏了。
  元朝的忽必烈派去攻打日本的舰队遭到了风暴的倾覆,…
  真正的中国文明也就得以在日本保留了下来…
  日本能不能阻止自身的西化,
  日本能不能继续继承自古流传下来的道德标准和民族精神
  (也就是真正的中国文明和理想),
  不但关系到日本的未来,同样关系到整个远东的未来。”
  
  有人唱有人和,
  日本人更觉自己才是中华传统光辉的继承者
  既然东西方的对抗不能避免,
  日本就必须和中国联合
  清廷自然不是日本人联合的对象
  (因为日本的目标,不止于东三省)
  
  日本在考虑支持一个汉人政权与自己联合
   可以是孙文,袁世凯,也可以是蒋介石,汪精卫,吴佩孚。。。
  到底如何取舍日本人开始大胆深入中国收集情报
  日本首相大隈提出大隈主义
  “中国人民的生存决不只是事关他人的福利
  他涉及日本人自身的根本利益”
  为此,日人必须研究中国,
  到中国旅行,与华人交往
  到“北京去“成了一个当时流行的口号
  
  交往热是双向,而非哪一方的一厢情愿
  回想那段时间的两国的火热真是后怕
  庆幸日本人1915年合作的是袁世凯而不是孙文
  比起二十一条来,孙先生的做派给日本的承诺更可怕
  实在有点接受不来一个只有18省的中国
  
  
  最后说到一个最核心的话题
  如果日本全部占领中国,他会怎么做呢
  先来看看最先到手的台湾
  
  最初的各地的反抗势力严重,军事支出庞大
  日本国库需要大量的补贴,
  几乎让日本有了再转手台湾的打算
  原来准备严禁的鸦片,也因为经费不足,
  抵抗势力严重改成渐禁专卖
  为了提高收入,盐,樟脑,烟草,酒都实行专卖,
  同时提高了田赋
  这样慢慢台湾的财政开始不再需要日本本土的支持
  
  而后建立台湾银行,
  成立货币发行单位,统一各地混乱的度量衡
  经济有了起色,
  开始投入交通建设
  在1899年兴建纵贯铁路,南北同时开工,
  前后花了九年的时间才全线通车
  各地支线铁路,也陆续完成,
  成为台湾交通的主动脉
  
  基隆和高雄,
  开始兴建港口,货物吞吐量大增
  也是台湾进出的门户
  台湾当时的产业是农业,
  最初的总督府就以“农业台湾,工业日本“为台湾的基本经济政策
  提高台湾农产品的产值就是总督府工作的重点
  
  总督府在各地成立农业试验场,园艺试验场,茶树栽培试验场
  糖业试验场。。。。各种研究机构,用以研发新品种,推广新技术
  很大的促进了台湾农业的发展
  1908年,总督府发布台湾农会规则
  把农会改制成强制性组织
  农会和农业试验场配合
  推广新技术,并且配销肥料,提供贷款
  
  由于台湾是海岛型季风气候,雨量分配不均
  田地灌溉对农业生产很重要
  1901年,总督府开始进行水利工程
  其中规模最大的嘉南大圳,灌溉了十五万甲的田园
  灌溉面积增加了,台湾的稻作产量也大幅增加
  
  台湾农业走向以稻米和甘蔗为中心的商业化生产
  从改善甘蔗品种,建设水利,奖励种甘蔗,到设置大规模糖厂
  再引进本土资本家来台湾投资设厂,
  使糖业成为日治时期台湾最大的产业
  与其同时稻米业也在不断发展,
  1922年成功培育出蓬莱米
  总督府强制推广,稻米产量也随之激增
  成为另一种重要的商品作物
  其他水果,如香蕉,凤梨,茶叶也是当时重要推广生产的产品
  
  日本对台湾各方面的规划,可谓非常齐全
  有些方面甚至走到了宗主国的前面
  到了1940年,台湾的工业产值已经是农业产值的四倍
  初步实现了工业化
  当然这一切出发点不是为了湾湾
  只是不把一只鸡养肥,如何能让它下蛋
  
  但是客观上也改善了台湾的经济状况和居民生活环境
  在公共卫生方面,日本人非常关注
  致力对湾湾,宣传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国民卫生
  据湾湾的资料,日治时期的台湾,
  是地球上第一个彻底消灭疟疾的地方
  
  另外,除了早期的镇压反对势力
  日本在行政作为上,
  看起来没有把本国人和湾湾一视同仁
  但是在适用法律上,湾湾和日本人同等适用
  日本人如果在台湾犯罪,
  会比照台湾犯此罪同等待遇
  不会特别优待
  (相比之下,委员长政权初期诸多地方还不如日据时期,所以。。。)
  还是那句话,感情是相互的
  好几任台湾总督,和不少贡献很大的日本技术人员
  都要求死后安葬在台湾
  有的湾湾对日本有感情,也算情有可原
  
  
  再来看看东北
  东北相比台湾,是日本更热爱的一片热土
  好吧,我不得不说,
  还真是当建设自己家一样建设的
  
  在当时来说,如果说远期目标是北京代替东京
  那么近期可实现的目标就是在东三省建立一个京都
  早在明治维新时期,
  日本就不断派来调查人员来东北
  他们顶着各种不同的身份,
  却是怀着同样的目的
  搜集关于东北的一切信息
  地理,历史,气象,民情,矿产,交通,金融,文化。。。
  还有些可能我们想也想不到的细节
  
  通过多年的工作,
  他们掌握了大量关于东北的资料
  恐怕比我们自己政府都详细
  那么,新京都建在哪里呢,
  按说沈阳日本人最多,又是关东军总部
  所以投票沈阳的人最多
  可是军方认为,这里的张家父子的老巢,影响犹在
  地理位置不利于日军日后北上与苏联争锋
  
  哈尔滨又显然靠老毛子太近,没有缓冲
  想来想去最后定下了长春,
  被“光荣“的选中为新京都
  日本人很快开始了他们的新京都计划,
  并成立了国都建设局统筹负责这项计划
  当时规划的地区总面积是200平方公里
  
  第一期工程五年,完成后城市可容纳50万人口
  这么雄伟的计划,当然也要很多银子支撑
  当时日本的财政根本挖不出这么多钱来
  于是日本人决定先借钱,
  建设完了再卖土地换钱
  日本人向法国联合财团寻求支持,筹集资金
  经过五年的时光,
  到了1937年,长春的建设已基本完成
  道路,上下水道都已完工,
  已然算是个近代化城市,拥有三十三万人口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
  接着又开始以文化设施,绿地公园为中心的二期工程
  等到二期工程完成以后,
  长春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
  摇身一变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新都市
  全面普及的冲水式厕所,长达10.8平方公里的绿化带
  绿地铺设在当时几乎是亚洲第一
  
  到这样的程度日本还觉得不够
  除了原有的政府部门的建设,
  绿化带的铺设,交叉道路的建设外
  地下铁也被拿上了议事日程
  因此还专门从大阪交通局派来了大批技术人员
  
  到1942年,长春人均占有绿地2272平方米,超过华盛顿1倍,
  是日本大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5倍,
  为世界大城市之冠,一时在国际上声名鹊起。
  与此同时长春还是第一个全面普及管道煤气的城市
  从1938年开始,在长春规划 120公里的环城地铁和有轨电车道路,
  还有环城高速公路。
  主要街道的照明和电讯线路采用地下管线,
  是亚洲第一个实现主干道电线入地的城市。
  长春的建设,只是日本人经营东北的一个缩影
  
  从伪满洲国成立开始,
  日本人就不断招呼本国公民向东北移民
  几十年的时间里,来了三十多万日本人
  在东北,虽然和其他殖民地区一样
  存在疯狂的掠夺资源和财富
  客观的说,对于建设东北,他们一样不遗余力
  (他们做梦也没想到有滚出东北的一天)
  
  日本人在东北,
  建立了当时亚洲最现代化的重工业和发达的铁路网
  还有基础设施完备的城市群
  东北不少工业城市是按当时最新式的设备装备完成的
  现代化程度甚至远远超过日本的东京
  因此到二战的后期,可以说是东北支撑了日本的战争机器
  那里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日本本土
  
  
  
  东北人对日本人的评价,也趋于两极
  有的人觉得,日本人还不错
  有的人就恨之入骨
  曾经有个东北的同学告诉我
  他说他知道这种区别从何而来
  一般居住在城市附近,和城市的居民就没吃多少苦
  受过教育之后,可以进日本人的工厂
  工厂工作条件也不错,宽敞
  每个星期也有休息日
  甚至有家属来城里还能立刻分房子
  这样的待遇,自然不会觉得日本人多糟
  
  另一部分人就比较惨了
  是从山东抓来送到东北去干矿工
  煤矿工作危险压力大工作强度也够呛
  自然恨死鬼子了
  再就是被掠夺土地的农民
  也属于比较惨的一类
  
  不知不觉说了好多
  还是说一句总结吧
  如果日本真的占领中国
  说实话,我觉得他们会成功融入中国
  他们在东北,很多机构比如教育
  正职都是中国人,副职才是日本人
  不管实权在谁,总给你留个面子
  还有很多地方就不一一列举了
  他们对中国人实在是太了解
  这种了解可以细分到每个地区
  想想就起鸡皮疙瘩
  
  好在历史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
  前一阵子忽然各大论坛出来很多调查接不接受日本移民的帖子
  猛的心惊了一下
  可别战争没完成的事,一地震给完成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