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妖言水浒:九百年前的那场山寨盛世(笑死算自杀)

  @猪喵咪 2012-4-30 3:40:00
  我也在德国 一起吃火锅好不好 哦耶
  -----------------------------
  有火锅的话......咱们qq联系
  @道合为友
  只是开辟战场
  您好!您的文章《妖言水浒:九百年前山寨盛世》已被推荐至天涯聚焦_文学栏目,感谢您对天涯聚焦_文学栏目的支持! 2012-4-28 9:38

  感谢鬼话
  =====================我是正文的分界线=====================

  5
  杨志这人当时在江湖上无籍籍之名,但林冲很佩服他的武艺,因此问他:阁下可是曾得到名师指点?
  杨志听后叹了口气,说:没想到打扮成这样还是瞒不过世人的眼睛。林兄你说,我这气质是不是不太像一般人?
  听到这番话,在场的人都在心里回答:说实话,真不像——他此时的形象活脱脱一个叫花子。
  杨志自豪地说,我练的是家传武功,在下的先祖就是杨业。
  林冲大吃一惊,当即起身抱拳道:“原来你是麟州(陕西)杨老令公之后,失敬失敬。”
  朱贵却问:“杨业是谁?”

  看过杨家将的人都知道,杨业是大宋初年的第一枭将,身经数百战,人称杨无敌。
  作为正牌后代,杨志从慕容族长那里听到的事迹还要多些。
  在慕容老祖的口中,杨业曾经温酒斩辽国大将,杀萧天佐诛萧天佑,水淹七国番军,单刀赴金沙滩之会,在万军之中杀了个七进七出,一嗓子喝断白沟大桥,拦住十万契丹追兵......
  由于他武艺如此精湛,所以在当时的国际人才市场被人当成一般等价物来使用。
  先是后周用三个营从把他聘走,后来北汉又用三万人马把他从后周换走,再后来辽国又提出用十万人马来换他......
  最终,杨业没有忘记自己的汉人血统,放弃高薪聘请,毅然回到了祖国,为大宋效力。

  杨志前半辈子就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他无数次仰望着正堂挂像里那个全身披挂的白胡子老头,暗暗发誓要成为他这种英雄。
  在杨志眼里,杨业几乎是个完人,二郎神一样的人物。
  之所以说几乎,是因为就连杨志都怀疑老祖宗没有经济头脑:
  放弃了那么多投奔了大宋,结果不但自己丢了性命,子孙后代都跟着倒霉。

  杨业回国后的下场是这样的。
  由于久居外邦(北汉),他跟同僚有点文化差异,导致了一些很致命的误会。
  雍熙北伐中,杨业负责断后。
  战局危急时他派人求救,大将潘美回信说“人在阵地在”,负责接应的王侁说“敢不从命”。
  杨业听了以为真的会有援军,于是死战不退,结果被辽兵包围在陈家峪。

  其实宋军里的本土将领都知道这两句话是暗号,听见就会撒腿就跑。
  “人在阵地在”的意思就是“如果你发现阵地不在了,那就说明我不在了”。
  “敢不从命”的潜台词是“妈的我就是敢”。

  评书里说杨业眼看突围无望,就用脑袋把李陵碑撞碎了,当然脑袋也碎了;
  史书上的记载是他被辽人俘虏,绝食三日而死。
  不管怎么说,辽国人对他很敬佩,就派人把他的首级送回来,并附书一封,说杨业在辽国战俘营里铁骨铮铮,宁死不屈。
  结果这封信让杨家倒了一百多年的霉。

  据说太宗皇帝看到信里说“(杨)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当场龙颜大怒:
  杨业你全军覆没,居然还腆着脸当了俘虏?你好意思活着吗?
  你不把责任揽到自己头上也就算了,还说什么有奸臣陷害?
  大宋哪来的奸臣?这不是泄露国家机密吗?
  伪辽官员来招降你,你不一口唾沫吐在丫脸上以求速死,还他妈绝食?
  还他妈绝了三天才死?
  你磨蹭什么?在等美人计吗?!
  于是他下了密诏:把杨家给我办了!

  虽说太宗皇帝这人打仗不行,自杀也不行——在同一场战役中,他也被辽国人杀得全军覆没,却依然好意思只身骑着驴逃回来——但整起人来是一把好手。
  密诏下后,北宋所有文件里关于杨业的记载都不见了,杨家几百口人都被安上里通外国的罪名,发配到边远山区。
  后来杨家将的故事虽然在民间也有流传,但里面没有他的份,就好像六几年的党史里也没有刘少奇一样。
  因此,朱贵这样的普通百姓基本没听说过杨业。
  =====================我是正文的分界线=====================

  6
  历史上对杨业的记载就到此为止。
  但是对杨志来说,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
  宋史上说,杨家只有杨延昭一系有后代,这是不准确的。
  实际上杨家还有一个旁支。

  当年在陈家峪和杨业一同被俘的,除了几百亲兵,还有他的幼子杨延玉。
  辽国对这些人百般威逼利诱,许以高官厚禄,但是没有一个人投降,于是过了几年自己也觉得没意思,就把他们都放了。
  这些人满怀希望地回到大宋,结果统统被鉴定为“投敌叛国”。
  虽然没有掉脑袋,但是余生比坐过山车还刺激。

  大宋的皇帝有个特点,那就是治国政策相当灵活多变,比A片里的男优还能折腾。
  以杨延玉为例,每隔几年衙门要么来个人把他拉出去游街,要么来人给他道歉,许诺给他平反。
  直到二十几年之后,真宗皇帝终于对他失去了兴趣,派了个专案组到他家了解情况,说如果案情不严重就特赦了吧。
  结果杨延玉听说东京来人要找他,以为又要被整,终于崩溃了,连夜上吊自杀,特赦也就不了了之。
  这事搞得大宋朝廷也挺不好意思,因此假如你去宋史里查杨延玉这个人,所有的记录一律写着“没于陈家峪”。
  杨志就是这个杨延玉的后代。
  =====================我是正文的分界线===================
  7
  林冲由于看过内参,知道杨家的这些事,对他们很同情。
  另外还联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所以听到这里一时失去了控制,拍案大骂道:昏君无道!昏君无道!
  杨志的反应却出人意料:林兄慎言!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
  “朝廷只不过是受了奸臣的蒙蔽,大方向上还是好的......”
  “我们家慕容老祖说了,亲妈打了孩子,孩子难道就不认妈了?”
  “我大宋乃是天命所归,百姓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大宋的皇帝是古往今来最英明最雄才大略的皇帝。太宗皇帝的决定我今天也能理解,那是开国初期的非常手段。这是一盘很大的棋,换成我等普通人恐怕只会干得更差......”

  要理解杨志这个人,还需要对年代背景做一点补充说明。
  大宋的时候没有电视电台,老百姓又大都是文盲,因此朝廷在宣传上办法不多。
  以前常常出现皇帝在东京把某人批判了半年,但随后就听说丫在流放地被百姓奉为再生父母的尴尬事。
  后来神宗皇帝天才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命令礼部在各地培养了一大批吃官饷的说书人,每天晚间在社区中心宣讲当天的京报。
  主要内容一般包括皇帝提倡了什么批判了什么、礼部谴责了什么抗议了什么、变法推进了什么造福了什么、百姓拥护了什么满意了什么、辽国悍然了什么激怒了什么......等等等等。
  这档寓教于乐的宣传节目叫做京闻评话。
  由于父母早亡,杨志从小受到族长的严格训练,除了每天练武,还从两三岁就开始听京闻评话(所以说不是自己的孩子,就是舍得祸害)。
  经过此节目的熏陶,杨志思想政治水平相当过硬,从7岁开始坚持每天读朝报, 先后在西军塘报(军队内部刊物)上发表过100多篇文章,对朝廷的忠诚度比一般人高至少五倍。
  要不是因为林冲武功太高,他恐怕此刻早就一个耳光扇过去了。
  =====================我是正文的分界线===================

  8
  朱贵看到场面有点僵,赶紧插嘴救场。
  但是他问个问题也问不到点子上,闹得气氛更尴尬了。
  “杨大侠,您脸上的纹身真不错啊!”
  杨志咳嗽了两声,答非所问地说,我这次去往东京,虽说是初入江湖,但一路走来已经打出了名气,别人都叫我“青面兽”。
  他不好意思说那其实是吃霸王餐让人拿椅子背砸的。

  生活在大宋的人都知道,出远门是件很要命的事,处处都要花钱。
  杨志动身去东京前自认为准备充分,没想到上路几天盘缠就花光了。
  本来他想乘坐驿站的长途骡车。
  不巧当时临近年关,一票难求,他排队数个通宵都没买到。
  好不容易排到了,他又舍不得买:朝廷已经意识到了驿站运力不足的问题,经户部与太学共同研究,提出了最经济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提高票价......

  于是杨志选择步行赶路。
  但还是有两项费用省不下。
  一个是鞋袜。
  当时大宋的商品质量跟今天温州地区差不多,新鞋穿上刚好够你走到下一个分店,肯定穿帮。
  另一个费用就是吃饭。
  杨志记得以前在路上碰到餐馆,进去说两句好话就能得到点剩饭,但现如今这办法也行不通了。
  剩饭剩菜全给造地沟油的专业户收走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宋的食用油都改成由泔水提炼,数年下来,全民身体素质大有提高。
  据考古发现,北宋末年辽国的细作曾多次向上京汇报:一旦战争爆发,对中国人(当时辽国对宋人的称呼)进行投毒的传统特战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因为“这些丫挺的不管喝什么毒药效果都跟喝蜂王浆差不多”。

  最终,杨志不名一文,唯一的选择只有霸王餐。
  梁山好汉里吃过霸王餐的人不在少数,比如说后来杨雄石秀在祝家庄吃鸡不给钱,就惹出了一场大麻烦。
  至于鲁智深、雷横这种衙门出身的人,下馆子身上从来就不带钱。
  相比之下,杨志吃霸王餐的风格与众不同。
  他既没有官职在身,也没有吃完撒腿就跑,甚至挨打都不还手。
  他只是冷静地顺手拿几个盘子揣在怀里,挨完打默默离开去当铺换点钱。
  这些举动说明他为自己这种不光彩的行为深感愧疚。
  他在心里安慰自己:这里没人认识我,所以不能算辱没门风。

  朱贵听说杨志缺钱,喜出望外,忙问杨侠士去东京可是有急事?没有的话不妨在鄙人这里盘横两日,一起干一票,路费不就出来了?
  不料热脸贴上冷屁股,杨志当场拍了桌子:“要我做贼?不行不行!我家世代将门,从来都是报效朝廷,岂能蝇营狗苟,无所不为?!我辈生逢盛世,理当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一顿说辞把朱贵骂傻了,一句话也不敢回嘴,光顾着翻成语词典了。
  杨志消了消气,然后说,我这次去东京不为别的,是要去京控。(上访)。
  @caimengjia0425
  @sf喀秋莎sf
  @96139613
  @紅顔为君笑
  @大雁一行
  @兰生49888
  @当年日月月
  @野猪咆哮天朝
  @坏蛋的笨笨
  @空流胭语声
  @sundarl
  @8组8号

  谢谢
  @柚子边上有包薯片 2012-4-30 20:49:00
  恭喜楼主青史留名了!
  -----------------------------

  谢谢。。。还好,不是永垂不朽...
  @鸡小肾微 2012-4-30 21:29:00
  妖哥啊,为什么重发了?不是要出版吗?
  手机上天涯,随时围观热点:3g.tianya.cn
  -----------------------------
  鬼话不错,来交点新朋友
  =====================我是正文的分界线===================
  9
  林冲听到这话很吃惊。
  假如笑傲江湖里的左冷禅比武失败后说:“这剑谱是假的!我要到消费者协会去告岳不群”,令狐冲肯定也会有此疑问:告状?你一个江湖中人告什么状?你练功夫是干吗用的?
  杨志却对这个问题不以为然,他说,京控是大宋司法体系的必要成分和有益补充……
  我们烈士之后,一向光明正大,对朝廷政策不理解,就走正规程序反映,这有什么不对吗……
  此外,告状是一项有杨家特色的传统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它的偏见是非常不可取的……

  杨志介绍说,从他的祖宗杨延玉进京申诉投敌问题开始,他们家每一代都要出几个代表人物,一告就是一辈子。
  杨延玉为了父亲和自己的名誉京控,但是只坚持到被游街就放弃了。
  他的下一代为了他上吊的事京控,一直告到自己被刺配;
  然后他的儿子又为了“这次刺配是否合法”开始告状......
  就这样一代接一代,杨家的状纸就像地层累积一样越来越厚。
  轮到杨志时,已经成了一本书。

  林冲拿过状纸来看了几行,就大摇其头。
  他当年也去几个登闻院(大宋的信访衙门)值过班,知道那个地方是什么规矩,于是直截了当地告诉杨志,状纸没有这么个写法:
  你以为朝廷真是你亲妈,会有耐心看这么长的东西?
  林冲的意见是,写状纸就跟今天在天涯上写帖子一样,不当标题党没有出路。
  大宋立国一百多年,当官的早就对老百姓那点倒霉事审美疲劳了
  你的前几句没有点猛料,他根本不会看。

  不过林冲也承认,在北宋末年,这一点越来越难做到,因为在当时的大宋,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
  归国战俘被迫害?不典型。收兵权那阵子大将都受迫害,战俘算什么。
  田产被没收?不典型。因为这事去京控的全国起码有几十万人。
  拖欠上百年军属俸禄?更荒唐,人家一看就要把你轰出来:这点屁事去跳楼讨薪就行了嘛!
  想来想去,恐怕只有写“我想当皇帝”才能吸引眼球了。

  但是杨志依然不相信:有我们家慕容老祖的名字在上面,朝廷肯定会重视。
  朱贵终于忍不住问了:你老提的这位慕容老祖到底是谁啊?
  杨志一副迷惑不解表情——他觉得地球人应该都认识他们家人才对:是我老奶奶——你连她都不知道?
  又琢磨了一会儿,他恍然大悟:哦,你们老百姓管她叫穆桂英!
  林冲和朱贵同时愕然:穆桂英?她还活着?
  =====================我是正文的分界线===================
  10
  据《保德州志》记载,“杨文广娶慕容氏,善战”。
  后来“慕容”在民间被误传成“穆”,穆桂英之名就以讹传讹地流传千古。*
  当然,真实的穆桂英跟评书里很不一样。
  首先,她的老公不是杨宗保而是杨文广。
  其次,她也没打过辽国或西夏,也没有死在那里。
  据史料记载,杨文广死于1074年,死时大约五十岁。
  穆桂英到现在(1111年)八十多的人了还活得好好的。
  最后,她可不像评书里那么愚忠。
  *(详见《杨家将及其考证》)

  当年杨家被发配后,在朝廷和地方衙门的双重关怀下,过上了平静而规律的生活:每天埋头干活,干完活挨批斗,挨完批斗再干活。
  对于这种待遇,作为忠良之后的杨延昭杨文广父子很能理解,因为很多大将都曾被这样改造过。
  当年呼延赞平反之后只会说一句“太祖皇帝万寿无疆,太宗皇帝永远健康”,韩通一家死在哪儿都没人知道。
  但是领导忽视了杨家一个很特殊的情况:他们家的男人似乎专爱娶有暴力倾向的女人。
  比如说,杨业夫人佘太君的娘家是有名的兵痞世家*,穆桂英在过门前干脆是个土匪。
  这些悍妇在流放地呆了没几年就蠢蠢欲动,开始串联密谋。
  最终穆桂英领着全家的女土匪一起发难,把官差杀了个干净,跑到一个山头上竖起杨字大旗,三天两头下山来向附近单位借钱借粮食。
  *(佘太君其实姓折,据清光绪年间续修《岢岚州志》卷九《人物?节妇》条记载:(杨业)‘娶折德扆女’)。

  林冲听罢,拍案赞叹:还是穆老英雄侠肝义胆,宁折不弯!敢问穆老英雄现在可好?
  杨志一脸苦笑,说:还好,敢劳挂念。不过穆桂英造反这事要放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来看待,不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上山后杨家过着一种非主流的土匪生活:出去劫道生财的都是女人,男人们却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干,一个个并排坐在山前的官道旁边,眼巴巴的看着东京的方向——他们在等招安文书。
  假如等不到,就会在夕阳下老泪纵横。
  这些事迹流传出去,就成了“杨门女将”的故事原型。

  杨文广后来的确被招安了,不过不是他盼来的,而是别人帮他要来的。
  要说明白这件事,还需要交代一点时代背景。
  北宋时,西军是最有战斗力的部队。
  这支部队主要有三支劲旅组成:杨家军,折家军和种家军。
  其中折杨两家有姻亲之好,因此杨文广的娘舅通过关系在东京给他游说,说他只是被裹挟,没有造反。
  朝廷于是下了谕旨:杨文广免罪,不赦穆桂英。
  消息传来,杨文广立刻与穆桂英离了婚。

  坦率地说,杨文广的这个决定非常英明,因为他下山后赶上了朝廷翻案,一举翻身:往日的军功又被承认,搬进了西军大院,没收的田产也还给了他们。
  史官又拿出旧稿复制粘贴了半天,给他们父子恢复了名誉。
  但这并不意味着杨家的中兴:恰恰相反,从那个时刻起,杨家军就已经名存实亡。
  跟随杨文广下山的那批人完全成了折家军的附庸,族长也成了折克行。
  还有相当一部分因为历史问题成堆得不到招安的杨家子弟——比如杨志一家——则团结在穆桂英周围,继续在山上耗着。

  很多年以后,穆桂英终于也受了招安,因为人总有老得拿不动刀枪的一天。
  跟前夫比起来,她的待遇差了很多:
  除了门口一个红色的“军属光荣”的木牌,什么都没得到,逢年过节还要忍受杨家人代表朝廷来慰问:穆老前辈,以前的事都过去了,要向前看啊。
  没几年,穆桂英精神就有点不太正常了。
  =====================我是正文的分界线===================
  11
  关于穆桂英是怎么精神不正常的,杨家人自己也说不清楚。
  他们只是觉得老太太有时候满嘴忠孝仁义的大道理,有时候却完全没有顾大体识大局的意识,很像精神分裂;
  但又说不清她哪种状态是清醒,哪种状态是发疯。
  比如说,杨志的思想教育一直是老太太亲手负责的,成果有目共睹。
  但是杨志的文章写的越正气凛然,对朝廷的政策解释得越头头是道,老太太越不拿正眼看他。
  有时候还会突然暴怒,抬手给杨志几耳光:教你这些是给你保命的,不是让你当成命的!

  杨志的武功也是穆桂英亲手传授。
  老太太手持藤条,动作稍有不对就狠抽一顿,说:生在军家,功夫就是吃饭的家伙,不练好怎么出人头地,保家卫国?!
  但在杨志十八岁那年,她却告诉杨志:杨家武功的终极奥义我已经趁你喝醉给你纹在了背上了,希望你能铭记终生。
  杨志一照镜子,发现只有四个字:尽盅报国。

  杨志一开始以为是笔误:“老祖宗,应该是‘忠’字吧?”
  结果挨了老太太一个耳光:没错!想当官,推杯换盏全灌翻!不能喝酒你怎么当官?不当官怎么报国?
  杨志还有点委屈:可是列祖列宗都是靠一刀一枪的真本事杀出来的......
  为这话,他又挨了一记耳光:小畜生真是没救了!那些个死鬼,一刀一枪,杀出了什么?要不是我们几个寡妇,你们杨家早就死干净了......

  总之,说起穆桂英,杨志的感情很复杂。
  一方面她是杨家唯一还健在的传奇英雄,不由得杨志不崇拜。
  但另一方面,他又痛苦地发现这位女英雄对自己的英雄梦干脆持否定态度。
  更痛苦的是,事实证明,穆桂英说的才是金玉良言:
  苦练半年的酒量之后,他在酒桌上灌倒了军区的全体中层领导,果然被提拔为制使。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