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珠勿惊龙(日薪八千拿命换,记录我当珍珠潜水员的日子)

  第3章 望江亭

  我听后,心里有了底,舒了口气,问:“那你准备投多少钱?”梁丕抽着自制雪茄,手里把玩着一枚扳指,说:“目前咱们要多少钱?”
  杜志发说:“最少也得能买条海船才行。”
  “龙牙号不行吗?”梁丕问到。
  我说:“龙牙号其实装备、制造都挺不错,虽然是条江船,但是开到海上也未尝不可,有些远洋渔船其实还不如龙牙号。不过这次是去找蓬莱仙岛,珠玕之树,在海上恐怕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什么大风大浪都有可能遇到,所以我有点担心……”
  “那得要什么样的海船,大概什么价位?”
  杜志发说:“至少也得是那种长一百五六十米,宽二三十米,两三万吨的海上货轮才行。价钱恐怕得要过亿。”
  梁丕似乎有点吃惊,问:“过亿?船有这么贵?”
  我说:“船跟船是不一样的,咱们这次是远航,不是小打小闹,泰坦尼克号那种庞然大物都他妈沉了,要是搞个千把万的普通渔船,怕是真玄。”
  看着梁丕犹豫不决的样子,我接着说:“如果凑不到足够的钱买船,还有一条路,租船。只不过,这种级别的船恐怕不太好租,都是常年跑海的,而且万一坏了沉了,还得照价赔偿,加上租金,不如自己买。”
  “你们能出多少?”
  杜志发说:“我的家当都押上了,一千万,宣哥呢?”
  “一千五百万。”
  梁丕背着手来回走了几圈,说:“恐怕我最多也只能出跟你一样,一千五百万。倒不是没钱,一下子让我出个几千万,到我不熟悉的行业,不敢啊。”
  我皱着眉头说:“那缺口大了,这才四千万,还缺六千万,赵金生绝对出不了这么多。”
  “还有娟姐呢。”杜志发说。
  我说:“郭文娟现在生病,我不想再让她心烦,而且那是她家的钱,不是她自己的钱,我不会让她为这事去向她父亲开口的。”
  杜志发说:“四海现在的资产里,她有多少钱。”
  “有六百万。”
  杜志发挠了挠头发,说:“晕,我以为你们怎么不也得搞个几千万注册资本呢。”
  “注册个公司而已,要那么多钱做什么。”
  “毁了毁了,打破天也凑不齐了。我说老梁,你就不能多出点?”杜志发冲着梁丕说。
  “你以为我的钱是天上掉的呀。老子辛辛苦苦才挣到现在的身家,还都是留着补偿给我前妻和儿子的,万一全都他妈的掏出来,最后砸了,你让我光着身子去见他们?要老命啊!”
  我叹了口气,摆了摆手,说:“别吵了。实在不行,咱就租船吧。等赵金生来了,大家再一起商量商量。”
  杜志发气鼓囊囊地说:“你拿刀子逼他,也掏不出超过一千万,四百万顶了天了。”
  两天后,赵金生和老鬼到了南京,龙牙号停在下关江面的望江亭附近。我、杜志发和梁丕,三人开车赶了过去。望江亭其实不仅仅是江边的一座亭子,同时也是酒家,因为地理位置好,可以看到江景,又有江鲜,所以生意很不错,尤其夏天和冬天的时候,食客更多。
  夏天去边吃边赏风景,吹江风,凉快,所以人多,这容易理解。但为什么冬天也人多呢?因为冬天,你往阁楼上那么一坐,烫壶黄酒,看看江心,体会下古人独钓寒江雪的感觉,还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当我们到望江亭时,赵金生、老鬼和船员们已经在里面了,定了三间包厢,他两人在其中一间等我们,船员们则在其余两间。
  梁丕因为是第一次跟他们见面,所以挺客气,但也特别搞笑,从包里拿了一捆雪茄,就跟一捆小爆竹似的,朝桌上那么一放,说:“来来,大家抽烟,自家种的烟叶子,我自己晾好后卷的雪茄,保证不输古巴货。”
  赵金生吓了一跳,说:“你们城里人还有这爱好,自己种烟叶子?”
  “个人爱好,个人爱好。我家后院里原本的花草,被我薅光了,现在全种烟叶子了。嘿嘿。”梁丕说着说着,自己把自己给逗乐了。
  老鬼难得幽默一回,指着那捆雪茄,说:“我以为你带着雷管来炸碉堡呢。”
  大家都笑了起来,各自入座。
  【《采珠勿惊龙》实体书将在年后出版,大约3月份左右,影视改编也已启动】
  各位朋友:
  本来我是想等到年后实体书出来,再跟大家说这个出版和影视的事情的。但最近越来越多的热心朋友,在帖子里提到这个问题,而且有些朋友非常义愤填膺,替二郎觉得可惜,然后今晚看到一位朋友在花石纲帖子里的大段留言,似乎也是因我的小说迟迟没出版而引发,那位朋友看起来似乎相当恼火,我前思后想,觉得还是先提前跟大家说下为好。
  《采珠勿惊龙》的创意是在2015年初产生的,但当时只是脑海中的一个想法,没有落于纸笔,在7月份正式开始在天涯边写边发之前,其实就已经有一位编辑哥们儿跟我说,想要签这本书,因为我曾经跟他聊过这个,但我当时心里没底,还不晓得写出来情况怎么样,要是不好看,岂不是对不起人家?所以就婉拒了,没签,而是在天涯开始写。
  大家都知道,采珠是7月12号开始连载的,其实到8月份的时候,就已经有两三家出版机构跟我谈出版的事情,然后我与其中的“北京博集天卷”签订了出版合同,所以出版这个事情,其实是在8月份就已经定了,但那时我才写了一个月,四万多字而已,所以就一直没跟大家讲这件事,想等实体书出来之后,再告诉大家。
  但我没想到的是,有一些朋友大概是真的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却迟迟不见出版,所以很替我惋惜,以至于情绪激动,而且在最近一段时间愈演愈烈,但我属于不喜欢张扬的人,本来出个版也不是什么值得张扬的事,所以还是没讲,直到今天看到花石纲里的大段留言,觉得再不说这个消息似乎对不起这些朋友了,毕竟大家都是替我着想,替我鸣不平的,所以决定还是说下吧,好让这部分朋友宽宽心,没事的——出版在年后,大约3月份左右。
  另外就是影视改编的事,可能采珠这个故事确实有点料,前后一共有两家影视公司想买影视版权,但我最后还是签给了“北京博集天卷”旗下的影视公司,目前他们已经开始着手相关工作,我为影视的事情,也去了北京几天,但是没有跟大家说过,非常抱歉,还是那句话,我是个比较喜欢沉默的人,这是我的性格使然,而且剧本跟小说不同,同样的故事,写成小说和拍成影视,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小说有小说的写法,影视有影视的呈现方式,没人愿意读一本可以直接当剧本的小说,这个不是视觉形象不形象的问题,而是场景先后呈现,与文字表达特点的区别。比如影视化的开头放到小说上,一定不会吸引人,小说有自身特殊的规律。
  既然已经说了这么多,索性再跟大家聊点心里话。
  其实很多人私下说我很装逼,很清高,为什么?因为我曾经说过,我写小说的目的跟绝大部分现有的作者都不同,我之所以写作,是因为我喜欢电影,尤其喜欢美剧。金庸小说中描写有很多武痴,如果以此打比方,我就是个影痴,但我在痴迷电影之余,心里一直抱有的念头是“为什么人家能写出这么精彩的故事?”
  所以,一直以来,我写作最真实的理由和最直接的动力就是——“写出超越美剧、超越美国悬疑类电影的故事”,而与其他一切无关。(这里的悬疑电影,指的是真正的悬疑,而非现在网上被人曲解为的血腥暴力恐怖。悬疑是什么?悬疑就是悬在头顶的疑问,其本身是可以与血腥暴力恐怖完全无关的,悬疑的本质是一种故事技巧,而非故事题材或者类型)
  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人说我装逼,说我清高,他们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这种人,这种完全为了写出真正精彩的故事而努力的人。但我想说,为什么有些人可以通宵打游戏,通宵打麻将?因为热爱。那么一个将写故事视为自己最热爱的事情的人,怎么就不可能存在了呢?这个世界上,爱什么东西的人都有。
  最后,回到出版上,其实这件事我真不愿意多说,说多了像装逼。这个年代,千万不要装逼,千万不要把别人当傻逼。我可以告诉大家,《韩卢宋鹊》已经完本这么久了,到目前为止还有出版机构找我谈出版的事情,但每个故事都好比创作者的孩子,尤其对我而言,我对自己写出来的故事的重视程度,可能会比一般人更高,我虽然每天都是现写现发,但是我敢说,每一个情节,每一个人物的出场,每一个隐藏线索的设置,每一个悬疑的安排,都是经过极为慎重和严肃的思考的。否则,为什么我每天只能写1500字?但有些人觉得我是每天现写现发的,因此对我的故事挑三拣四,这里不行那里不对,对这些出版商,我统统是一口回绝,我宁可不出版也不给你们,所以造成了《韩卢宋鹊》至今有人找要出版,但我至今没有签给任何一家的情况。我的意思很明确,不要试图改我的故事,特别是情节,你要我改,我就跟你说拜拜。
  我关心的只是自己是否写出了一个好故事,一个真正好看的故事,一个能打动人心的故事,与其他一切无关,所以不要拿那些能够捏住一般作者的东西来对付我,我不吃那一套,因为我写作的目的跟99%的作者不同。这是我在这里想对某些出版商说的一句话。而“博集天卷”是一家非常专业的公司,所以我最终把《采珠勿惊龙》签给了他们。
  我是一个普通人,跟大家一样,上班、工作、生活、养家糊口,生活的艰辛一样没少尝过,如果以后有机会能够告诉大家我曾经的一些经历,恐怕会出乎很多人的意外,但你们也知道的,我是个不喜欢说话的人,今天跟大家说这么多,算是破天荒头一回。
  最后,无论如何,必须感谢大家的支持,我打心眼里希望能够一直为大家写故事,并且永远写下去……你们觉得故事好,就是我最开心的事情!
  【《采珠勿惊龙》实体书将在年后出版,大约3月份左右,影视改编也已启动】
  服务员开始上菜,赵金生首先发了话:“杨宣,看起来你们要搞笔大买卖?”
  我说:“不是你们,而是咱们,这次来就是想让你和鬼爷入伙的,大家都做四海异珠的股东,有钱大家赚。反正采珠这行,你们也算是亲身经历过,知道不是我胡乱瞎吹出来的东西。”
  老鬼龇了口小酒,摆手说:“我不是做生意的料,也没闲钱,一辈子都在跟轮机打交道,如果要人,雇我可以,投钱入股的事,与我无关,到时发我工资就行。”
  赵金生说:“老鬼就算了。他孙子现在念大学,以后还要娶媳妇,全指望他呢,他的钱可不能拿来冒风险。”
  杜志发打了个呵欠,说到:“那你呢?你大老板啊,堂堂船王,怎么不也得投点。”
  “船王?呵呵,你见过给人打工的船王吗?”赵金生的黑脸笑着说。
  我说:“我没问过郭文娟收购你们船队花了多少钱,但我估计你现在的身家,怎么不也得几千万啊。然后给他们公司运木材,既没风险,年薪又不少。这工打得划算嘞。”
  “我几千万身家?你开玩笑吧?我要是有几千万,也不会在乎郭文娟开的年薪了。”赵金生卡了一下嗓子,“咱们开门见山好了,我得知道这次你们具体要去哪里,有几成把握能成功,然后才能决定投不投钱,投多少。”
  我和杜志发望向梁丕,梁丕正在发短信,片刻后将手机塞进兜里,搓了搓手,说:“赵船长啊,阿宣大概也跟你说过我是做哪行的了。现在出于保密的原因呢,我不能直接告诉你目的地,但我可以说,在装备精良,人员水平到位的情况下,那个地方是可以到达的。”
  赵金生不屑地噗嗤笑了一下,说:“你也真够逗的,还要保密。”然后低头看着身前的菜肴,盯了一小会儿,“装备精良,要怎么个精良法?”我说:“现在亟需的就是要有一条万吨级别以上的海上货轮或者邮轮。”
  老鬼抬头皱皱眉,似乎心算了一下,说:“那种大海轮可不便宜,没个上亿,也得大几千万呐。”
  赵金生两眼放出精光,抬头盯着我说:“你们要船?”
  “不是你们,而是咱们。”我再一次纠正到,“钱如果能凑够,那就买;要是凑不齐,就只能租了。”
  赵金生喝了一大口酒,然后说了五个字:“大明混一号!”
  我没听清,问到:“什么?”
  赵金生再次一字一顿地说:“大明混一号!”
  梁丕乜眼问:“你是说一条船的名字?”
  赵金生说:“没错。你们不是要船吗?刚才老鬼已经讲过了,按照杨宣说的要求,那种级别的大海轮,都是造价过亿的。凭咱们几个,就算真能最后凑齐这笔钱,恐怕也得花了血本,但那样的话,就不能承受丝毫风险。但航海这种事情,风险是不得不考虑的,万一在海上遇到危险呢?万一船坏了,甚至沉了呢?”
  杜志发说:“那你说的这个什么“大明混一号”是什么意思?不要钱的?”
  老鬼点上一根自己的烟,没抽梁丕带过来的雪茄,慢悠悠地说:“你们谈到大海轮,可算是把赵金生的旧瘾给勾上来了。”
  他两人这番话说的令人莫名其妙,我说:“鬼爷,你这话什么意思?赵金生他有什么旧瘾?”
  老鬼嘿嘿笑了几声,说:“赵金生以前跟你们说过,他曾经想做船王,纵横江海,以水为家。但一个船王怎么可能只有三条江船?那不让人笑掉大牙吗?怎么着出于面子,也得搞条海轮啊。”
  杜志发点点头,说:“这话不错,男人嘛,没点东西撑面子可不行。”
  “但大海轮哪是那么容易买的?别说他一个人,咱们现在在座的五个人,还有那位没来的美国姑娘,这么多人加在一块,都买不了一艘。”
  梁丕说:“但似乎到现在也一直没能把海轮弄到手啊。”
  赵金生拍了下桌子,嚷道:“别提了。要不是当年运气不好,我早把大明混一号弄到手了。”
  我忽然想起来,赵金生赖以起家的第一条船,是通过出老千赢回来的,莫非这什么海轮也是故技重施?便说:“难不成又是想赌钱赢人家船,结果运气不好,被抓了?”
  赵金生说:“我自从第一条船那事过后,至今为止,再也没有赌过。”
  我说:“那就奇了怪了,你还能用什么办法,将这船差点弄到手呢?”
  老鬼朝四周看看,然后轻声说到:“大明混一号,那是条鬼船。”
到顶部